蘇軾的《核舟記》
譯文:
明朝有個特別手巧的人名叫王叔遠(yuǎn),能夠用直徑一寸的木頭,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鳥獸、樹木、石頭,沒有不順著木頭原來的樣子模擬那些東西的形狀,各有各的情態(tài)。王叔遠(yuǎn)曾經(jīng)贈送給我一個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來刻的是蘇東坡坐船游覽赤壁。
船從頭到尾長大約八分多一點(diǎn),高大約兩粒黍子左右。中間高起并開敞的部分,是船艙,用篛竹葉做成的船篷覆蓋著它。旁邊開著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開窗戶來看,雕刻有花紋的欄桿左右相對。關(guān)上窗戶,就看到右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邊刻著“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用石青涂在刻著字的凹處。
船頭坐著三個人,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須的人是蘇東坡,佛印在他的右邊,魯直在他的左邊。蘇東坡、黃魯直一起看一幅書畫橫幅。蘇東坡用右手拿著書畫橫幅的右端,用左手輕按魯直的脊背。魯直左手拿著橫幅的末端,右手指著書畫橫幅,好像在說什么話。
蘇東坡露出右腳,黃魯直露出左腳,各自略微側(cè)著身子,他們的互相靠近的兩個膝蓋,各自隱蔽在書畫橫幅下面的衣褶里面。佛印極像彌勒菩薩,敞開胸襟露出兩乳,抬頭仰望,神態(tài)表情和蘇東坡、黃魯直不相關(guān)聯(lián)。佛印平放著右膝,彎曲著右臂支撐在船上,并豎起他的左膝,左臂掛著念珠靠著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cái)?shù)出來。
船尾橫放著一支船槳。船槳的左右兩邊各有一個船工。在右邊的人梳著椎形的發(fā)髻,仰著臉,左手靠著一根橫木,右手扳著右肢趾頭,好像大聲呼叫的樣子。在左邊的船工右手拿著蒲葵扇,左手摸著爐子,爐子上面有個壺,那個人的眼睛正看著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燒開了沒有的樣子。
那只船的背部稍微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yuǎn)甫刻”,(字跡)細(xì)小得像蚊子腳,一勾一畫清清楚楚,它的顏色是黑的。還刻著篆文圖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顏色是紅的。
總計(jì)一條船上,刻有五個人;刻有窗戶八扇;刻有箬竹葉做的船篷,刻有船槳,刻有爐子;刻有茶壺,刻有書畫橫幅,刻有念珠各一件;對聯(lián)、題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個。可是計(jì)算它的長度,竟然不滿一寸原來是挑選桃核中又長又窄的雕刻成的。咦,技藝也真靈巧奇妙啊。
拓展資料:
原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yuǎn),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tài)。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篛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zhí)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zhí)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
東坡現(xiàn)右足,魯直現(xiàn)左足,各微側(cè),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shù)也。
舟尾橫臥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zhí)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yuǎn)甫刻”,細(xì)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計(jì)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篛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lián)、題名并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jì)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嘻技亦靈怪矣哉。
原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yuǎn),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tài)。
譯文 明朝有一個技藝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遠(yuǎn),他能用直徑一寸的木頭,雕刻出宮殿、器具、人物,還有飛鳥、走獸、樹木、石頭,沒有一件不是根據(jù)木頭原來的樣子,雕刻成各種形狀,各有各的神情姿態(tài)。
原文 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
譯文 他曾經(jīng)送給我一個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蘇軾乘船游赤壁的圖案。
原文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
譯文 核舟的船頭到船尾大約長八分多一點(diǎn),有兩個黃米粒那么高。
原文 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
譯文 中間高起而寬敞的部分是船艙,用箬竹葉做的船篷覆蓋著它。
原文 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譯文 旁邊開設(shè)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
原文 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
譯文 打開窗戶,可以看到雕刻著花紋的欄桿左右相對。
原文 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譯文 關(guān)上窗戶,就看到一副對聯(lián),右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邊刻著“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都涂成了石青色。
原文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
譯文 船頭坐著三個人,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胡須濃密的人是蘇東坡,佛印位于右邊,魯直位于左邊。
原文 蘇、黃共閱一手卷。
譯文 蘇東坡、黃魯直共同看著一幅書畫長卷。
原文 東坡右手執(zhí)卷端,左手撫魯直背。
譯文 東坡右手拿著卷的右端,左手輕按在魯直的背上。
原文 魯直左手執(zhí)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
譯文 魯直左手拿著卷的左端,右手指著手卷,好像在說些什么。
原文 東坡現(xiàn)右足,魯直現(xiàn)左足,各微側(cè),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
譯文 蘇東坡露出右腳,魯直露出左腳,身子都略微側(cè)斜,他們互相靠近的兩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邊的衣褶里。
原文 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
譯文 佛印像極了佛教的彌勒菩薩,袒胸露乳,抬頭仰望,神情和蘇東坡、魯直不相類似。
原文 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shù)也。
譯文 他平放右膝,曲著右臂支撐在船板上,左腿曲膝豎起,左臂上掛著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簡直可以清清楚楚地?cái)?shù)出來。
原文 舟尾橫臥一楫。
譯文 船尾橫放著一支船槳。
原文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譯文 船槳的左右兩邊各有一名撐船的人。
原文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
譯文 位于右邊的撐船者梳著椎形發(fā)髻,仰著臉,左手倚在一根橫木上,右手扳著右腳趾頭,好像在大聲呼喊的樣子。
原文 居左者右手執(zhí)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譯文 左邊撐船的人右手拿著一把蒲葵扇,左手輕按著火爐,爐上有一水壺,那個人的眼光正視著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聲音似的。
原文 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yuǎn)甫刻”,細(xì)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
譯文 船的背面較平,作者在上面題上自己的名字,刻的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yuǎn)甫刻”,筆畫像蚊子的腳一樣細(xì)小,筆畫清楚明白,字體的顏色是黑色。
原文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譯文 還刻著一枚篆字圖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顏色是紅的。
原文 通計(jì)一舟,為人五;
譯文 計(jì)算這一條船上統(tǒng)共刻了五個人;
原文 為窗八;
譯文 八扇窗戶;
原文 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
譯文 箬竹葉做的船篷、船槳;爐子、茶壺、手卷、念珠各一件;
原文 對聯(lián)、題名并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
譯文 對聯(lián)、題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計(jì)三十四個。
原文 而計(jì)其長曾不盈寸。
譯文 可是計(jì)算它的長度,竟然還不滿一寸。
原文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譯文 原來是挑選長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
原文 嘻!技亦靈怪矣哉!
譯文 啊,手藝技巧也實(shí)在是太神奇了!
北京語文中考要會翻譯的篇目和要會背誦默寫的篇目有哪些?【文言文...
2.《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孟子》3.《論語》(“學(xué)而時習(xí)之”“溫故而知新”“學(xué)而不思則罔”)4.《桃花源記》(晉太元中……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陶淵明 5.《陋室銘》 劉禹錫 6.《小石潭記》(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乃記之而去。) 柳宗元 7.《岳陽樓記》 ...
初三中考語文古詩文默寫和文言文重點(diǎn)詞匯
《桃花源記》陶淵明 《短文兩篇》——《陋室銘》劉禹錫 《愛蓮說》周敦頤 23課《核舟記》魏學(xué)洢一文的第二至四段陶弘景《記承天寺夜游》蘇軾 (背誦并默寫)《五柳先生傳》陶淵明《馬說》韓愈《送東陽馬生序》宋濂《小石潭記》柳宗元《岳陽樓記》范仲淹《醉翁亭記》歐陽修《出師表》諸葛亮《〈孟子〉兩章》——《...
高中語文教科書文言文
《塞翁失馬》 七年級下冊 5 傷仲永 10 木蘭詩 15 孫權(quán)勸學(xué) 20 口技 25 短文兩篇 1.《夸父逐日》 2.《兩小兒辯日》 30 狼 八年級上冊 21 桃花源記 22 短文兩篇 1.《陋室銘》 2.《愛蓮說》 23 核舟記 24 大道之行也 25 杜甫詩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26 三峽 27 短文兩篇 《答謝...
求08北京中考語文古文材料
(《核舟記》)有:通“又”。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記》)衡:通“橫”。困于心,衡于慮。(《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衡:通“橫”,梗塞,這里指不順。29、虞山王毅叔遠(yuǎn)甫刻。(《核舟記》)甫:通“父”。30、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簡:通“揀”,挑選。31、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
需要一年級到八年級所有的古詩?
核舟記 大道之行也 杜甫詩三首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使至塞上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
文言文常見語氣詞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核舟記》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黑質(zhì)而白章 《捕蛇者說》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亭記》言和而色夷 《送東陽馬生序》好逸而惡勞,計(jì)利而忘義,遠(yuǎn)嫌而避怨 《治水必躬親》“而”連接前后并列詞語,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和”。②順承關(guān)系。這種關(guān)系一般表示“而”前后的分句...
二十首古詩
28、《核舟記》 魏學(xué)洢29、《滿井游記》 袁宏道30、《觀潮》 周 密31、《大道之行也》 《禮記》32、《愚公移山》 《列子》 33、《兩小兒辯日》 《列子》34、《孫權(quán)勸學(xué)》 《資治通鑒》司馬光35、《口技》 林嗣環(huán)36、《狼》 蒲松齡 37、《山市》 蒲松齡38、《傷仲永》 王安石39、《詠雪》 《世說新語》...
能不能推薦100篇文辭優(yōu)美的古代散文,謝謝。
他還寫了不少抒情、敘事散文,也大都情景交融,搖曳多姿。他的《釋秘演詩集序》、《祭石曼卿文》、《蘇氏文集序》等文,悼念亡友,追懷往事,情深意摯,極為動人;他的《豐樂亭記》、《醉翁亭記》諸作,徐徐寫來,委婉曲折,言辭優(yōu)美,風(fēng)格清新。同時,他的筆記文,有《歸田錄》、《筆說》、《...
初中教材敘事文言文有哪些
1、傷仲永 王安石2、孫權(quán)勸學(xué) 《資治通鑒》3、口技 林嗣環(huán)4、短文兩篇5、夸父逐日6、共工怒觸不周山7、狼 蒲松齡 三、八年級上冊文言文 1、桃花源記 陶淵明2、短文兩篇3、陋室銘(劉禹錫)4、愛蓮說(周敦頤)5、核舟記 (魏學(xué)洢)6、大道之行也 (《禮記》)7、三峽(酈道元)8、短文兩篇9、答謝中書書(陶弘景)10...
相望怎么解釋
相望的解釋[look at each other] 互 相對 望 雕欄相望焉。—— 《虞初新志·魏學(xué)洢·核舟記》 鄰國相望。—— 《史記·貨殖列傳》 死者相望。—— 《資治通鑒·唐紀(jì)》 東西 相望。——宋· 陸游 《過小孤山大...
相關(guān)評說:
萬山特區(qū)緊固: ______[答案] 一是核舟的中間部分是船艙,高起而寬敞,十分引人注目.窗竟然可以開關(guān),由此所引發(fā)讀者興趣. 二是窗上刻有蘇軾寫景的名句,可以使讀者通過想象感知蘇軾當(dāng)年泛舟赤壁時的優(yōu)美景色.
萬山特區(qū)緊固: ______[答案] 因?yàn)檫@兩個句子分別出自《赤壁賦》和《后赤壁賦》,這都是蘇軾的著作.而核舟的主題是蓋大蘇泛赤壁云!突出主題!
萬山特區(qū)緊固: ______ 譯文 明朝有個手藝特別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遠(yuǎn),(他)能夠在一寸長的木頭上,雕刻出宮殿、器具、人物,以至飛鳥、走獸、樹木、石頭, 全部都是按照(材料原來的)形狀刻成(各種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態(tài). (他)曾經(jīng)送...
萬山特區(qū)緊固: ______[答案] 這是蘇軾的《赤壁賦》里的句子,王叔遠(yuǎn)在舟上刻這個是暗未核舟的主題是“大蘇泛赤壁”,以此來贊美王叔遠(yuǎn)藝術(shù)構(gòu)思的巧妙.
萬山特區(qū)緊固: ______ “于是攜酒與魚,復(fù)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賦》 “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核舟記》 所以,詩句應(yīng)該是: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萬山特區(qū)緊固: ______ 逆流而上.依據(jù)如下1.《核舟記》原文說“蓋大蘇泛赤壁云”,說明是蘇軾游赤壁時的情景.2.蘇軾曾做前后兩篇《赤壁賦》,前一篇說“蘇子與客泛舟赤壁之下”,沒說和誰,也沒說幾個人,但是后一篇說“二客從予”,說明一共只有三個人.根據(jù)《核舟記》描寫人物,可知為第一次游赤壁,但值得注意的是,蘇軾沒有明說是哪幾個人,《核舟記》中人物,有可能是虛構(gòu),但是明顯不合于《后赤壁賦》,所以一定是《前赤壁賦》無疑.3.蘇軾在《前赤壁賦》中說:“桂棹(zhào)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其中的“溯”,是逆流而上的意思.
萬山特區(qū)緊固: ______[答案] 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蘇軾《后赤壁賦》,左刻“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蘇軾《前赤壁賦》,石青糝之.
萬山特區(qū)緊固: ______[答案] 有兩個原因:第一是核舟的中間部分是船艙,高起而寬敞,十分引人注目,艙邊的窗竟然可以關(guān)閉,由此說起能夠引發(fā)讀者興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蘇軾《赤壁賦》·《后赤壁賦》中寫景的名句,可以使讀者通過想象感知蘇軾當(dāng)年泛舟赤壁時的優(yōu)美環(huán)境.
萬山特區(qū)緊固: ______[答案]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出自宋·蘇軾《后赤壁賦》 “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出自前赤壁賦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表現(xiàn)的是一種動的意境(月亮升上高山頂變得小了,潮水回落,水底的石頭就露了出來),而“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則體現(xiàn)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