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官職一覽表
如下:
1、正一品:
官: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將(唐太宗李世民稱帝前的官職,之后不設)。
爵:親王、公主。
2、從一品:
職官: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開府儀同三司。
武散官:驃騎大將軍。
爵:嗣王、郡王、國公。
3、正二品:
職官:尚書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職,后來此職一直空置)、大行臺尚書令。
文散官:特進。
武散官:輔國大將軍。
爵:開國郡公。
勛:上柱國。
4、從二品:
職官:尚書左右仆射、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護
文散官:光祿大夫。
武散官:鎮(zhèn)軍大將軍。
爵:開國縣公。
勛:柱國。
5、正三品:
職官:中書令、侍中(代宗大歷年間擢升正二品)、六部尚書、十六衛(wèi)大將軍、太子賓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護。
文散官:金紫光祿大夫。
武散官:冠軍大將軍、懷化大將軍。
勛:上護軍。
6、從三品:
職官:御史大夫、秘書監(jiān)、光祿/衛(wèi)尉/宗正/太仆/大理/鴻臚/司農(nóng)/太府卿、左右散騎常侍、國子祭酒、殿中監(jiān)、少府監(jiān)、將作大匠、諸衛(wèi)羽林千牛將軍、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長史、大都護府副都護。
文散官:銀青光祿大夫。
武散官:云麾將軍、歸德將軍。
爵:開國侯。
勛:護軍。
7、正四品上:
職官:黃門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丞、吏部侍郎、太常少卿、中州刺史、軍器監(jiān)、上都護府副都護、上府折沖都尉。
文散官:正議大夫。
武散官:忠武將軍。
爵:開國伯。
勛:上輕車都尉。
8、正四品下:
職官:尚書右丞、尚書諸司侍郎、左右千牛衛(wèi)/左右監(jiān)門衛(wèi)中郎將、親勛翊衛(wèi)羽林中郎將、下州刺史。
文散官:通議大夫。
武散官:壯武將軍。
9、從四品上:
職官:光祿/衛(wèi)尉/宗正/太仆/大理/鴻臚/司農(nóng)/太府少卿、秘書少監(jiān)、殿中少監(jiān)、內(nèi)侍、大都護府/親王府長史。
文散官:太中大夫。
武散官:宣威將軍。
勛:輕車都尉。
10、從四品下:
職官:國子司業(yè)、少府少監(jiān)、將作少匠、京兆/河南/太原府少尹、上州別駕、大都督府/大都護府/親王府司馬、中府折沖都尉。
文散官:中大夫。
武散官:明威將軍。
11、正五品上:
職官:諫議大夫、御史中丞、國子博士、給事中、中書舍人、都水使者、萬年/長安/河南/洛陽/太原/晉陽/奉先縣令、親勛翊衛(wèi)羽林郎將、中都督/上都護府長史、親王府典軍。
文散官:中散大夫。
武散官:定遠將軍。
爵:開國子。
勛:上騎都尉。
12、正五品下:
職官:太子中舍人、內(nèi)常侍、中都督/上都護府司馬、中州別駕、下府折沖都尉。
文散官:朝議大夫。
武散官:寧遠將軍。
視正五品:薩寶。
13、從五品上:
職官:尚書左右司諸司郎中、秘書丞、著作郎、太子洗馬、殿中丞、親王府副典軍、下都督府/上州長史、下州別駕。
文散官:朝請大夫。
武散官:游騎將軍。
爵:開國男。
勛:騎都尉。
14、從五品下:
職官:大理正、太常丞、太史令、內(nèi)給事、上牧監(jiān)、下都督府/上州司馬、駙馬都尉、奉車都尉、宮苑總監(jiān)、上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朝散大夫。
武散官:游擊將軍。
15、正六品上:
職官:太學博士、中州長史、親勛翊衛(wèi)校尉、京兆/河南/太原府諸縣令、武庫中尚署令、諸衛(wèi)左右司階、中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朝議郎。
武散官:昭武校尉。
勛:驍騎尉。
16、正六品下:
職官:千牛備身、備身左右、下州長史、中州司馬、內(nèi)謁者監(jiān)、中牧監(jiān)、上牧副監(jiān)、上鎮(zhèn)將。
文散官:承議郎。
武散官:昭武副尉。
17、從六品上:
職官:起居郎、起居舍人、尚書諸司員外郎、大理司直、國子助教、城門郎、符寶郎、通事舍人、秘書郎、著作佐郎、侍御醫(yī)、諸衛(wèi)羽林長史、兩京市令、下州司馬、左右監(jiān)門校尉、親勛翊衛(wèi)旅帥、上縣令。
文散官:奉議郎。
武散官:振威校尉。
勛:飛騎尉。
18、從六品下:
職官:侍御史、少府/將作/國子監(jiān)丞、司農(nóng)寺諸園苑監(jiān)、下牧監(jiān)、宮苑總監(jiān)副監(jiān)、互市監(jiān)、中牧副監(jiān)、下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通直郎。
武散官:振威副尉。
19、正七品上:
職官:四門博士、詹事司直、左右千牛衛(wèi)長史、軍器監(jiān)丞、中縣令、親勛翊衛(wèi)隊正、親勛翊衛(wèi)副隊正、中鎮(zhèn)將。
文散官:朝請郎。
武散官:致果校尉。
勛:云騎尉。
20、正七品下:
職官:內(nèi)寺伯、諸倉/諸冶/司竹/溫湯監(jiān)、諸衛(wèi)左右中候、上府別將/司史、上鎮(zhèn)副、下鎮(zhèn)將、下牧副監(jiān)。
文散官:宣德郎。
武散官:致果副尉。
21、從七品上:
職官:殿中侍御史、左右補闕、太常博士、太學助教、門下省錄事、尚書都事、中書省主書、左右監(jiān)門直長、都水監(jiān)丞、中下縣令、京縣丞、中府別將/長史、中鎮(zhèn)副、勛衛(wèi)太子親衛(wèi)。
文散官:朝散郎。
武散官:翊麾校尉。
勛:武騎尉。
22、從七品下:
職官:太史局丞、御史臺/少府/將作/國子監(jiān)主簿、掖庭/宮闈局令、下縣令、太廟諸陵署丞、司農(nóng)寺諸園苑副監(jiān)、宮苑總監(jiān)丞、公主家令、親王府旅帥、下府別將/長史、下鎮(zhèn)副、諸屯監(jiān)、諸折沖府校尉。
文散官:宣義郎。
武散官:翊麾副尉。
視從七品:薩寶府祆正。
23、正八品上:
職官:監(jiān)察御史、協(xié)律郎、翊衛(wèi)、大醫(yī)署醫(yī)博士、軍器監(jiān)主簿、武庫署丞、兩京市署丞、上牧監(jiān)丞、執(zhí)乘親事。
文散官:給事郎。
武散官:宣節(jié)校尉。
24、正八品下:
職官:奚官/內(nèi)仆/內(nèi)府局令、備身、尚藥局司醫(yī)、京兆/河南/太原諸縣丞、太公廟丞、諸宮農(nóng)圃監(jiān)、互市監(jiān)丞、司竹副監(jiān)、司農(nóng)寺諸園苑監(jiān)丞、靈臺郎、上戍主、諸衛(wèi)左右司戈。
文散官:征事郎。
武散官:宣節(jié)副尉。
25、從八品上:
職官:左右拾遺、太醫(yī)署針博士、四門助教、左右千牛衛(wèi)錄事參軍、上縣丞、中牧監(jiān)丞、京縣主簿、諸倉/諸冶/司竹/溫湯監(jiān)丞、保章正、諸折沖府旅帥。
文散官:承奉郎。
武散官:御侮校尉。
26、從八品下:
職官:大理評事、律學博士、太醫(yī)署丞、左右千牛衛(wèi)諸曹參軍、內(nèi)謁者、都水監(jiān)主簿、中書/門下/尚書都省/兵部/吏部/考功/禮部主事、中縣丞、京縣尉、諸屯監(jiān)丞、上關令、上府兵曹、上挈壺正、中戍主、上戍副、諸率府左右司戈。
文散官:承務郎。
武散官:御侮副尉。
27、正九品上:
職官:校書郎、太祝、典客署掌客、岳瀆令、諸津令、下牧監(jiān)丞、中下縣丞、中州博士、武庫署監(jiān)事。
文散官:儒林郎。
武散官:仁勇校尉。
28、正九品下:
職官:正字、奚官/內(nèi)仆丞、內(nèi)府局丞、太史局司辰、典廄署主乘、下縣丞、下州博士、京兆/河南/太原府諸縣尉、上牧監(jiān)主簿、諸宮農(nóng)圃監(jiān)丞、中關令、親王國尉、上關丞、諸衛(wèi)左右執(zhí)戟、中鎮(zhèn)兵曹參軍、下戍主、諸折沖隊正。
文散官:登仕郎。
武散官:仁勇副尉。
29、從九品上:
職官:尚書/御史臺/秘書省/殿中省主事、奉禮郎、律學助教、弘文館校書、大史局司歷、太醫(yī)署醫(yī)助教、京兆/河南/太原府/九寺/少府/將作監(jiān)錄事、都督/都護府/上州錄事市令、宮苑總監(jiān)主簿、上中縣尉。
文散官:文林郎。
武散官:陪戎校尉。
30、從九品下:
職官:內(nèi)侍省主事、國子監(jiān)錄事、崇文館校書、書學博士、算學博士、門下典儀、太醫(yī)署按摩/祝禁博士、太卜署卜博士、太醫(yī)署針助教/醫(yī)正、太卜署卜正、太史局監(jiān)候、掖庭局宮教博士、太官署監(jiān)膳、太樂鼓吹署樂正、大理寺獄丞、中下州醫(yī)博士、中下縣尉、下關令、中關丞、諸衛(wèi)羽林長上、諸津丞、諸折沖府隊副、諸率府左右執(zhí)戟。
文散官:將仕郎。
武散官:陪戎副尉。
31、流外:
流外一等:諸衛(wèi)/都水監(jiān)/羽林軍錄事、尚書/中書/門下省/御史臺令史、太常寺謁者、司儀署諸典書、河渠署河堤謁者、太醫(yī)署醫(yī)針師、內(nèi)侍省寺人。
視流外一等:薩寶府祓祝。
流外二等:太卜署卜助教、秘書/殿中/內(nèi)侍省令史、城門/符寶/夕文館令史、通事令史、尚書/門下/中書省/御史臺書令史、太常寺祝史、宮苑總監(jiān)錄事、典客署典客、親勛翊衛(wèi)府錄事、太史局漏刻博士、御史臺殿中令史。
流外三等:城門/符寶書令史、秘書/殿中/內(nèi)侍省、御史臺書令史、、諸牧園苑監(jiān)錄事、諸倉監(jiān)/諸關津錄事、諸衛(wèi)羽林軍府/太子詹事府令史、尚食局主食、秘書/殿中/內(nèi)侍省諸局書令史、內(nèi)侍省內(nèi)典引、尚藥局太醫(yī)署按摩祝禁師、太常寺贊引、太醫(yī)署醫(yī)工/針工、太卜署卜師諸計史、率更寺漏刻博士。
流外四等:諸衛(wèi)羽林軍史、門下省主寶/主符、太醫(yī)主藥、門下/中書省傳制、太醫(yī)署按摩祝禁工、御史臺監(jiān)察史。
視流外四等:薩寶府率。
流外五等:大理寺司直平事史、諸署農(nóng)圃監(jiān)、諸牧園苑監(jiān)史、諸都護府史、太官署監(jiān)膳史、良醞署掌醞、掌醢署主醢、諸典事、親勛翊衛(wèi)率府史、大理寺獄史。
視流外五等:薩寶府史。
流外六等:親勛翊衛(wèi)府史、諸倉關津府史、太醫(yī)署藥園師、諸亭長。
流外七等:門下省主節(jié)、諸掌固、大史監(jiān)歷生、天文觀生、諸倉關津史、諸倉計史。
流外八等:守宮署掌設。
流外九等:國子學/太公廟干、諸輦者。
唐朝官員的定級制度:
一、唐代流內(nèi)九品三十階和視流內(nèi)官職:
唐代的“九品”制是沿襲魏晉的有關制度而來。實際上,九品始于魏晉。從一品到九品,共分九等。北魏時每品各分正、從,第四品起正、從又各分上下階,共為三十等。唐宋文職與北魏同。隋及元、明、清保留正、從品,而無上下階之稱,共分十八等。
二、流外與視流外定級選官制度:
流外銓是唐朝除科舉之外的一種選官制度。流外銓是針對流外官而設。流外銓的對象是:“謂六品已下、九品已上子及州縣佐吏。若庶人參流外選者,本州島量其所堪,送尚書省。”。流外銓的標準是書法、會計和實際工作能力。
唐代有大量流外官,充任各衙門的具體辦事人員,統(tǒng)稱吏員。他們沒有品級,按年度對其功過行能進行考課,經(jīng)三考逐級升轉,轉遷時均要試判。
職事官一:
唐代的官稱有職事官和散官之別。“散官”(即階官)以定班位,“職事官”以定職守。散官有行政待遇但沒有具體的行政職務;職事官是有具體職掌的,如中央三省之官、九寺之官等為在京“職事官”。州縣官、關津官等為外“職事官”。
每一官員均有散官之品級及職事官之官位。在一個官身上,職事官與散官的級別有相應者(如散官為正三品,職事官亦正三品者為相應),也有不相應者。因為散官系按資歷升級,職事官則由君主任命,因此,往往職事官較高,散官的品級卻較低而不相適應。
唐朝官職一覽表一到九品
唐朝官職一到九品一覽表具體如下:1、正一品:官: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將。爵:親王、公主。2、從一品:職官: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文散官:開府儀同三司。武散官:驃騎大將軍。爵:嗣王、郡王、國公。3、正二品:職官:尚書令、大行臺尚書令。文散官:特進。武...
兩晉南北朝時期從八品是什么官職
一、兩晉官職 極品:丞相(或稱相國,為百官之長)。正一品:太師(兩晉時期因避司馬師名諱,亦稱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將軍。從一品:開儀府同三司、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驃騎大將軍等。正二品:特進、太常、輔國大將軍等。從二品:尚書左仆射、尚書右仆射、太子少師...
古代朝鮮官職有哪些?
朝鮮朝有許多官制沿用中國官制。 議政府——議政府為最高中央行政單位,長官有領議政和左右議政各一名(均為正一品),另有左右贊成(從一品)各一名,左右參贊(正二品)各一名, 檢詳和舍人——都是議政府所屬的官職,舍人是正四品,檢詳是正五品 宗親府——朝鮮時期宗室辦公場所,管理歷代王室系譜還有王肖像,還有王與...
五代十國朝廷官職從高到低是這么排的?
知進奏、都指揮使、水手都指揮使、云猛指揮使、指揮使、右都押衙、客將、左衙都將、右衙都將、節(jié)度副使、行軍司馬、掌書記、判官、支使、江陵少尹、刺史、知某州事、文學、令、丞、主簿、尉、僧正
古朝鮮有哪些官職
李朝兩班官職 --東班階 堂上官:大匡輔國崇祿大夫(正一品)輔國崇祿大夫(正一品)崇祿大夫(從一品)崇政大夫(從一品)正憲大夫(正二品)資憲大夫(正二品)嘉義大夫(從二品)嘉善大夫(從二品)通政大夫(正三品堂上)堂下官\/參上官:通訓大夫(正三品堂下)中直大夫(從三品)中訓...
求我國古代歷朝歷代官職,要從大到小.
古代官職的情況,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員的職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大體可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 1.中央官職 秦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組成中樞機構。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管監(jiān)察和秘書工作。漢朝大體上沿襲秦制稱為三公。下有九聊,分管各方面政務,后世又演變?yōu)槿×恐啤H?..
介紹一下元朝官員品級及職能?
宣政院,秩從一品,掌釋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隸治之。遇吐蕃有事,則為分院往鎮(zhèn),亦別有印。如大征伐,則會樞府議。其用人則自為選。其為選則軍民通攝,僧俗并用。至元初,立總制院,而領以國師。二十五年,因唐制吐蕃來朝見于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定置院使一十員,從一品;同知二員,...
北宋的宰相是幾品官?
北宋官職品級一覽表如下:宋朝在唐朝基礎上加強中央集權、倡文抑武、百官權力分散。并設中書、樞密、三司以分掌行政、軍事、財政三項事務,三部門之間的權利不相上下,不互相統(tǒng)治。正一品:諸尚書令、中書令、侍中、太尉、太師、太傅、太保、少師、少傅、少保。從一品:尚書左右仆射、諸樞密使、開府儀同...
求幾個朝代的官職?
太尉是朝中僅次于丞相的官職,專掌武事,地位和丞相相同,為最高的武官職位,秩俸萬石,金印紫綬。官吏主要有長史和主簿。3、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主要行使副丞相的職權,是丞相的助理,對包括丞相在內(nèi)的百官公卿的一切行政活動進行監(jiān)察,三公中地位最低,秩俸是中二千石,銀印青綬。二、九卿制度九卿是指太常,光祿勛,衛(wèi)尉,...
北宋地方官職表
官職指在國家機構中擔任一定職務的官吏,你知道北宋地方官職是怎樣設置的?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北宋地方官職表,希望能幫到你。 北宋地方官職表 通直郎 隨奉太子的侍從官 承信郎 武職官最后一階,宋武職共有52階. 成忠郎 武職官第48階,充左班殿前侍衛(wèi)官. 秉義郎 武職官第45階 武翼郎 武職官第41階 宣撫使 負責...
相關評說:
白玉縣推力: ______[答案] 三省六部制 三省: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三省六部制是西漢以后長期發(fā)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確立,唐朝進一步完善.唐朝的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中書省負責定旨出命,長...
白玉縣推力: ______ 1、正一品官職名稱:大長公主、長公主、貴妃、淑妃、德妃、賢妃、公主; 從一品官職名稱:郡主 2、正二品官職名稱:昭儀、昭媛、充儀、充容、充媛、淑儀、德儀、婉儀、芳林 3、正三品官職名稱:婕妤、良娣 4、正四品官職名稱:美人、良媛 5、正五品官職名稱:才人、承徽、尚宮、尚儀、宮正、女史 6、正六品官職名稱:寶林、司記 7、正七品官職名稱:御女、昭訓 8、正八品官職名稱:采女 9、正九品官職名稱:奉儀 另外不列品級:宮女、民女.
白玉縣推力: ______ 夫人:貴妃、淑妃、德妃、賢妃.正一品. 九嬪: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正二品. 婕妤九人,正三品. 美人九人,正四品. 才人九人,正五品. 寶林二十七人,正六品. 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 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 還有六尚各司,分管宮內(nèi)車馬服飾. 唐玄宗開元年間,對妃嬪稱號另作更改: 三夫人:惠妃、麗妃、華妃.正一品. 芳儀六人.正二品. 美人四人.為正三品. 才人七人.為正四品. 尚宮、尚儀、尚服各二人.正五品. 其余各司各典的女官為六品至九品.
白玉縣推力: ______ 三省六部制 三省: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 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三省六部制是西漢以后長期發(fā)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確立,唐朝進一步完善. 唐朝的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中書省負責定旨出命,長官中書...
白玉縣推力: ______ 文官隋唐兩代,宰相名稱有所改變.中書令隋代稱內(nèi)史令、內(nèi)書令,唐代稱右相、鳳閣令、紫微令等.尚書令因李世民為秦王時曾任此職,后來不置,所以唐代尚書省的長官只有左右仆射(yè).六部是隋唐...
白玉縣推力: ______ 唐朝后宮女性的地位: *皇后. *夫人:貴妃,淑妃,德妃,賢妃(以上正一品) *九嬪: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以上正二品) *二十七世婦:婕妤九人(正三品),美人九人(正四品),才人九人(正...
白玉縣推力: ______ 看是什么朝代的,古代官職因時代不同而變化,最早的行政機構,皇帝下設三公、六部九卿.軍事上一般是太尉或者大司馬最早出現(xiàn)在漢朝,次之驃騎、車騎.到唐朝時候,這些基本上都是空職,唐朝時候基本上都是藩鎮(zhèn)掌權,比如軍事上有節(jié)度使,政治上由長史來掌管.最具實權的節(jié)度使歷史上出現(xiàn)了幾個,分別是安祿山,河北節(jié)度使,哥舒翰隴右節(jié)度使,郡縣制,縣的行政機構,文縣官,七品,武縣尉八品.唐朝為中書省丞制,設六部、九卿,沒有專門的丞相職,基本上做了尚書就是拜相了.言官設御史臺,最高長官御史中丞,負責接收下面言官彈劾的折子.并設有監(jiān)察御史,和現(xiàn)在的紀檢委差不多.漕運上設漕運司,最高掌管運轉使.
白玉縣推力: ______ 古代的官職和現(xiàn)代的官職對應表如下:1、太守 戰(zhàn)國稱郡守,漢改太守,為一郡的行政最高長官.秦分三十六郡,比縣大.相當于現(xiàn)在的省轄市市長.2、刺史 漢武帝分全國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軍政大權.相當于現(xiàn)在的省市長兼省市軍(分...
白玉縣推力: ______ 唐代對三品以上官,用“冊授”;五品以上官,用“制授”,六品以下官,用“敕授”.唐代文官官階分為九品,除正一品不設外,二品起每品分正、從,正四品起,又有上、下階,共有二十九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