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周恩來的小故事150左右 周恩來的小故事
周恩來的故事 —— 三次付飯費
那是周恩來總理陪法國總統(tǒng)蓬皮杜訪問杭州的事
這天下午周總理就要離開杭州了。幾天來隨行人員十分辛苦,周總理就吩咐秘書說:“今天中午,我請大家到樓外樓去吃便飯。”
樓外樓菜館的經(jīng)理、廚師和服務員一聽到周總理要來請客的消息,都非常興奮。服務員忙著把面臨西湖的餐廳打掃得窗明幾凈,經(jīng)理和廚師忙著商量菜單。 11 時左右,周總理和隨行人員談笑風生地踱過西冷橋,漫步白堤,來到了樓外樓。席間,他熱情地與隨行人員一一碰杯,感謝他們辛苦地完成了這次接待任務,并向北京來的同志一一介紹杭州名菜:這是活殺活燒的西湖醋魚,這是產(chǎn)自西湖的油爆大蝦,這是叫化子雞,都是北京人難得吃到的西湖佳肴。當周總理看到服務員端上一盤盤他最喜愛的家鄉(xiāng)菜時,一邊舉筷品嘗,一邊又向大家介紹說:“好久沒有吃到家鄉(xiāng)菜了,大家也來嘗嘗,這是紹興霉干菜蒸肉,豆芽菜,霉千張,味道不錯的嘛 ! ”吃得大家興高采烈。
飯后,周總理叫秘書去結(jié)賬。省里同志出來阻攔說:“不必總理付了,由我們地方報銷吧 ! ”周總理聽了說:“今天我請大家,當然由我付錢啰!”店里 經(jīng)理知道周總理的脾氣,若不收錢,總理會生氣的,就收了 10 元錢。誰知周 總理又不肯,當即對旁邊一位姓姜的服務員說:“這許多菜 10 元錢怎么夠呢 ? 一定要按牌價收足。”經(jīng)理和廚師商量了一下,又收了 5 元錢。不料,又被周 總理看到,生氣地說:“誰請客吃飯誰付錢。總理請客吃飯,也要和一般顧客 一樣付錢嘛 ! ”樓外樓經(jīng)理沒辦法,只好又收了 5 元錢。這樣共收了 20 元錢。
哪里曉得過了 1 個小時后,筧橋機場給樓外樓經(jīng)理打來了電話,說周總理臨上飛機前留下 10 元錢,付中午的飯費。樓外樓經(jīng)理和職工們捧著這 30 元錢,都深深地為總理的這種廉潔奉公精神感動得熱淚盈眶。大家商量了一下,只有按總理的吩咐去做,當即把當天午餐的飯菜,按照牌價單仔細算了一下,總共 19 元 5 角,和普通顧客一樣結(jié)了賬,并給周總理寫了份詳細報 告,附上清單和多余的 10 元 5 角,寄給北京國務院周總理辦公室。
============================
1 周恩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
新學期開始,沈陽東關(guān)模范學校魏校長問同學們讀書是為了什么?于是有人回答說:“是為了家父讀書。”有人回答:“為明禮而讀書。”也有人說:“為光耀門楣而讀書。”當魏校長點名要周恩來回答是,坐在后排的周恩來站起來,莊重的回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2 60年代初,周恩來身邊工作人員乘總理出國訪問的機會,為了保護與加固建筑物,他們搶時間只搞了點簡單的內(nèi)裝修,更換了窗簾、洗臉池與浴缸。周恩來回國見了十分生氣,將他們狠狠地批評了一頓。事后,他語重心長地對身邊人員說:"我身為總理,帶一個好頭,影響一大片;帶一個壞頭,也影響一大片。所以,我必須嚴格要求自己……你們花那么多錢,把我的房子搞得那么好,群眾怎么看?一旦大家都學著修起房子來,在群 眾中會造成什么樣的影響?"周恩來的這一番話發(fā)人深省。自此以后,再也沒有人敢提及裝修房屋之事了。
3 周恩來小時候的故事
雞叫三遍過后,周家花園里傳出了陣陣瑯瑯的讀書聲:“鋤禾、 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讀著、讀著,周恩來很快就把這首詩背得滾瓜爛熟了,但他總覺得沒有透徹領(lǐng)會詩的意境:每一粒到底有多辛苦呢?
第二天,周恩來來到蔣媽媽家玩。吃飯的時候,他望著白花花 的大米飯迫不及待的問道:“蔣媽媽,這大米飯是怎么來的呢?”
蔣媽媽很喜歡周恩來好問的精神,就笑著告訴他:“大米是稻子舂成的。稻子渾身有一層硬硬的黃殼。它的一生要經(jīng)過浸種催芽、田間育秧、移栽鋤草、施肥管理、除病治蟲、收割脫粒,一直到舂成大米。”
“啊,吃上這碗大米飯,可真不容易啊!”周恩來驚訝地說。
“是呀,這十多道關(guān),也不知道要累壞多少種田人呢,這香噴噴的大米飯是種田人用血汗?jié)补喑鰜淼摹!笔Y媽媽深有感觸地說。
蔣媽媽一番深刻的教誨,不僅加深了周恩來對詩意的理解,更激勵他勤奮學習。為了過好習字關(guān),他除了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外,還堅持每天練一百個大字。
有一天,周恩來隨陳媽媽到一個路途較遠的親戚家,回來時已是深夜了。一路上風塵勞累,年幼的恩來已精疲力盡、呵欠連天,上下眼皮直打架,但他仍要堅持練完一百個大字再休息。陳媽媽見狀,心疼不過,勸道:“明天再寫吧!”
“不,媽媽,當天的事當天了!”周恩來說服了陳媽媽,連忙
把頭埋在一盆涼水里,一下子把瞌睡蟲趕跑了,頭腦也清醒多了。
一百個字剛寫完,陳媽媽一把奪過恩來的筆說:“這下子行了吧,快睡覺!”
“不!”周恩來仔細看完墨汁未干的一百個大字,皺著眉頭認真地說:“陳媽媽,你看這兩個字寫歪了。”
說著,周恩來白嫩的小手又揮起筆來,把那兩個字又寫了三遍,直到滿意
外國記者不懷好意問周恩來總理:“在你們中國,明明是人走的路為什么卻要叫‘馬路’呢?”周總理不假思索地答道:“我們走的是馬克思主義道路,簡稱馬路。”
——這位記者的用意是把中國人比作牛馬,和牲口走一樣的路。如果你真的從“馬路”這種叫法的來源去回答他,即使正確也是沒有什么意義的。周總理把“馬路”的“馬”解釋成馬克思主義,恐怕是這位記者始料不及的。
有一次,周總理在日內(nèi)瓦參加國際會議時,一個美國記者伸出手來主動和周恩來握手,周總理出于禮節(jié)沒有拒絕。但沒有想到,這個記者剛握完手,忽然大聲說:“我怎么跟中國的好戰(zhàn)者握手呢?真不該!真不該!”然后拿出手帕不停地擦自己剛和周恩來總理握過的那只手,然后把手帕塞進褲兜。這時很多人都在圍觀,看周總理如何處理。周恩來略略皺了一下眉頭,他從自己的口袋里也拿出手帕,隨意地在手上掃了幾下,然后——走到拐角處,把這個手帕扔進了痰盂。他說:“這個手帕再也洗不干凈了!”
——盡管中美當時處于敵對狀態(tài),但周總理一貫的思想,還是把當權(quán)者和普通美國民眾分開。在談判桌上橫眉冷對,那是一點情面也不講的。但會場外,他可是統(tǒng)戰(zhàn)高手,盡量做工作,力圖潛移默化。他對普通美國民眾一直是友好的,包括新聞記者在內(nèi)。所以,在那個美國記者主動要和周總理握手時,周總理沒有拒絕。但這個記者看來純粹要使周總理難堪,否則不會自己主動握手,然后又懊悔不迭地拿手帕擦手。周總理在他擦手之前,也不會意識到他會這樣做。當時大堂里人很多,就看你周恩來下不下得了臺。所以周總理也拿出手帕擦手。但兩人做法不同的是:記者擦完手后把手帕塞回褲兜,而周總理是擦完手后把手帕扔進了痰盂。周總理的意思是:你的手帕還能用,我的手帕因為擦了以后沾染了你的細菌,你這小人的病菌,再也不可能洗干凈使用了,所以我就把它扔到痰盂里。
像這種類型的美國代表團訪華時,曾有一名官員當著周總理的面說:“中國人很喜歡低著頭走路,而我們美國人卻總是抬著頭走路。” 此語一出,話驚四座。周總理不慌不忙,臉帶微笑地說:“這并不奇怪。因為我們中國人喜歡走上坡路,而你們美國人喜歡走下坡路。” -------美國官員的話里顯然包含著對中國人的極大侮辱。在場的中國工作人員都十分氣憤,但囿于外交場合難以強烈斥責對方的無禮。如果忍氣吞聲,聽任對方的羞辱,那么國
威何在?周總理的回答讓美國人領(lǐng)教了什么叫做柔中帶剛,最終尷尬、窘迫的是美國人自己。
中國照相館座落在北京王府井大街南口,這是一個車水馬龍,人來人往的熱鬧地方。這家照相館技術(shù)高,服務好,所以生意特別興隆,南來北往的人們都愿意在這兒拍照。
一九五六年十二月的一個星期天,中國照相館里,很多人都在等候拍照。忽然,一個人走了進來,啊!是周總理大家紛紛向他問好。周總理向大家招手致意,然后走進照相室。
照相室里有一位戰(zhàn)士,正擺好姿勢準備照相。他一眼看到周總理,馬上向總理敬禮,一定要讓總理先照。
周總理說:“你先照,我等一下沒關(guān)系。”
那戰(zhàn)土激動得不知說什么好。他在總理親切的目光下照了相。總理同他握手、攀談,問他叫什么名字,在哪個部隊,戰(zhàn)士一一回答以后才依依告別。
給總理照相,這家照相館還是第一次,攝影師有些緊張。
總理說:“不要緊張嘛,一切聽你們的。”他坐在那里,按照攝影師的要求移動著臉和身體的位置。
照了半身相,又照全身相。攝影師想多拍幾張以便選取最好的作品。
“總理,您的右手是不是放下來?”攝影師說。
總理笑了:“我的右手受過傷,放不下來呀!”
“啊,真對不起!”
“沒什么!”
照完相,總理同攝影師和助手握手,連連說:“謝謝你們,謝謝你們!”
照相館的全體職工,精心沖洗拍好的照片,還特意挑選了其中的半身相底片放大了四張,代表全店職工贈送給周總理。周總理接到這照片非常滿意,他派人送來四張照片的錢款,還特意送給攝影師和職工每人一張照片,作為紀念。
這張照片,在周總理逝世以后,被放大了掛在他的追悼會會場上。如今,幾乎全世界都熟悉這張照片了。看,周總理多么親切地微笑著望著每一個人。
周恩來的故事 —— 三次付飯費
那是周恩來總理陪法國總統(tǒng)蓬皮杜訪問杭州的事
這天下午周總理就要離開杭州了。幾天來隨行人員十分辛苦,周總理就吩咐秘書說:“今天中午,我請大家到樓外樓去吃便飯。”
樓外樓菜館的經(jīng)理、廚師和服務員一聽到周總理要來請客的消息,都非常興奮。服務員忙著把面臨西湖的餐廳打掃得窗明幾凈,經(jīng)理和廚師忙著商量菜單。 11 時左右,周總理和隨行人員談笑風生地踱過西冷橋,漫步白堤,來到了樓外樓。席間,他熱情地與隨行人員一一碰杯,感謝他們辛苦地完成了這次接待任務,并向北京來的同志一一介紹杭州名菜:這是活殺活燒的西湖醋魚,這是產(chǎn)自西湖的油爆大蝦,這是叫化子雞,都是北京人難得吃到的西湖佳肴。當周總理看到服務員端上一盤盤他最喜愛的家鄉(xiāng)菜時,一邊舉筷品嘗,一邊又向大家介紹說:“好久沒有吃到家鄉(xiāng)菜了,大家也來嘗嘗,這是紹興霉干菜蒸肉,豆芽菜,霉千張,味道不錯的嘛 ! ”吃得大家興高采烈。
飯后,周總理叫秘書去結(jié)賬。省里同志出來阻攔說:“不必總理付了,由我們地方報銷吧 ! ”周總理聽了說:“今天我請大家,當然由我付錢啰!”店里 經(jīng)理知道周總理的脾氣,若不收錢,總理會生氣的,就收了 10 元錢。誰知周 總理又不肯,當即對旁邊一位姓姜的服務員說:“這許多菜 10 元錢怎么夠呢 ? 一定要按牌價收足。”經(jīng)理和廚師商量了一下,又收了 5 元錢。不料,又被周 總理看到,生氣地說:“誰請客吃飯誰付錢。總理請客吃飯,也要和一般顧客 一樣付錢嘛 ! ”樓外樓經(jīng)理沒辦法,只好又收了 5 元錢。這樣共收了 20 元錢。
哪里曉得過了 1 個小時后,筧橋機場給樓外樓經(jīng)理打來了電話,說周總理臨上飛機前留下 10 元錢,付中午的飯費。樓外樓經(jīng)理和職工們捧著這 30 元錢,都深深地為總理的這種廉潔奉公精神感動得熱淚盈眶。大家商量了一下,只有按總理的吩咐去做,當即把當天午餐的飯菜,按照牌價單仔細算了一下,總共 19 元 5 角,和普通顧客一樣結(jié)了賬,并給周總理寫了份詳細報 告,附上清單和多余的 10 元 5 角,寄給北京國務院周總理辦公室。
bu zhi 1898年3月5日生,字翔宇。小名,大鸞。曾用名飛飛、伍豪、少山、冠生等。原籍浙江紹興,生于江蘇淮安。
1913年進天津南開中學學習。
1917年留學日本。
1919年回國。在天津參加五四運動,組織覺悟社,從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動。
1920年至1924年先后去法國和德國勤工儉學,在旅歐的中國學生和工人中宣傳馬克思主義,發(fā)起組織旅歐中國少年共產(chǎn)黨(后改稱旅歐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
1922年轉(zhuǎn)入中國共產(chǎn)黨(由張申府等人介紹),任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總支部書記,并參加中共旅歐總支部的領(lǐng)導工作,對早期的建黨、建團工作起了重大的作用。
1924年8月從巴黎回國,曾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政治部主任,中共兩廣區(qū)委委員長、常委兼軍事部部長,主持建立黨直接領(lǐng)導的革命武裝葉挺獨立團。
1925年2月、10月,領(lǐng)導進行了第一、二次東征,為鞏固和發(fā)展廣東革命根據(jù)地和進行北伐作出了重大貢獻。
1926年曾在廣州農(nóng)民運動講習所講授軍事課程,同年冬到上海,任中共中央軍委書記兼中共江浙區(qū)委軍委書記。
1927年3月領(lǐng)導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獲得勝利;8月領(lǐng)導了南昌起義,向國民黨反動派打響了第一槍,為創(chuàng)建人民軍隊作出了重要貢獻,在起義中任中共前敵委員會書記。同月在中共“八七”會議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
1928年出席黨的六大,在會上作了關(guān)于軍事問題和組織問題的報告。后在上海堅持地下工作,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長、中央軍委書記,曾發(fā)表《堅決肅清黨內(nèi)一切非無產(chǎn)階級的意識》和《中共中央給紅軍第四軍前委的指示信》。
1931年12月進入中央革命根據(jù)地后,任中共蘇區(qū)中央局書記,中國工農(nóng)紅軍總政委兼第一方面軍政委,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1933年春和朱德一起領(lǐng)導和指揮了第四次反“圍剿”戰(zhàn)爭,取得了重大的勝利。
1935年1月在遵義會議上,堅決支持毛澤東的正確路線,為確立毛澤東在全黨的領(lǐng)導地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遵義會議后,仍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并任中央三人軍事指揮小組成員。
1936年12月任中共全權(quán)代表去西安同被逮捕的蔣介石進行談判,和平解決了西安事變。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任中共中央代表和南方局書記,并任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長期在駐國民黨政府所在地武漢、重慶進行黨的工作和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
1945年8月和毛澤東去重慶,同國民黨進行談判斗爭,《雙十協(xié)定》簽訂后,率中共代表團留在重慶和南京。
1946年11月從南京返回延安。
1947年3月國民黨軍隊重點進攻陜甘寧邊區(qū)時轉(zhuǎn)戰(zhàn)在陜北,同年8月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兼代理中央軍委總參謀長。
1948年9月,參加領(lǐng)導和指揮了遼沈、平津、淮海三大戰(zhàn)役,同年11月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為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tǒng)治、武裝奪取政權(quán)、創(chuàng)建社會主義新中國,建立了不朽的功績。
建國后,歷任政府總理、外交部長(兼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第一屆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第二、三屆主席。是中共五屆中央委員,中共六至十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六屆、七屆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共八至十屆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八屆、十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一至四屆全國人大代表。
在擔負處理黨和國家日常事務的同時,和毛澤東一起制定了黨的社會主義建設(shè)的路線、方針、政策;幾個發(fā)展國民經(jīng)濟的五年計劃都是他親自主持制訂和組織實施的。1960年提出調(diào)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國民經(jīng)濟順利地得到恢復和發(fā)展。還提出了中國知識分子絕大多數(shù)已經(jīng)是勞動人民的知識分子,科學技術(shù)在中國現(xiàn)代化建設(shè)中具有關(guān)鍵性作用等觀點,對社會主義建設(shè)都有重大意義。在國際事務中,參與制定并親自執(zhí)行了重大的外交決策,提出了外交工作中一系列具體的方針和政策,創(chuàng)造性地貫徹執(zhí)行了黨的革命外交路線。1954年,倡導了著名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5年4月,率中國代表團出席第一次亞非會議,使會議通過了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chǔ)的萬隆會議十項原則。1961年,出席蘇共二十二大,對赫魯曉夫集團分裂國際共產(chǎn)主義運動的行為,進行了堅決斗爭。在“文革”中,顧全大局,任勞任怨,為繼續(xù)進行黨和國家的的正常工作,盡量減少損失,為保護大批的黨內(nèi)外干部,費盡心血,并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陰謀進行了各種形式的斗爭。在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代表黨提出:在本世紀內(nèi),全面實現(xiàn)農(nóng)業(yè)、工業(yè)、國防和科學技術(shù)現(xiàn)代化,使我國國民經(jīng)濟走在世界前列的宏偉規(guī)劃。1972年患病以后,一直堅持工作。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終年77歲
巧對毛澤東
1960年5月,毛澤東、周恩來一行視察長沙,工作之余,到江邊散步。遙望橘子洲頭,百舸爭流,萬帆競發(fā),毛澤東逸興遄飛,口占一上聯(lián):“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此聯(lián)動靜相對,意境悠遠,三個斷句,兩處“頂針”,“洲”和“舟”又是諧音,應對難度極大。毛澤東對身邊的周恩來說:“恩來,我一時江郎才盡,請你來個錦上添花如何?”周恩來才思敏捷,熟諳地理,了解長沙竟于百步之內(nèi)得佳句:“天心閣,閣中鴿,鴿飛閣不飛。”天心閣系長沙市內(nèi)一景,與橘子洲相對。即工整又流暢,整個對聯(lián)渾然一體,兩位偉人相對而笑。摘自《教育信息》
您好,這樣夠150字么??
那是周恩來總理陪法國總統(tǒng)蓬皮杜訪問杭州的事
這天下午周總理就要離開杭州了。幾天來隨行人員十分辛苦,周總理就吩咐秘書說:“今天中午,我請大家到樓外樓去吃便飯。”
樓外樓菜館的經(jīng)理、廚師和服務員一聽到周總理要來請客的消息,都非常興奮。服務員忙著把面臨西湖的餐廳打掃得窗明幾凈,經(jīng)理和廚師忙著商量菜單。 11 時左右,周總理和隨行人員談笑風生地踱過西冷橋,漫步白堤,來到了樓外樓。席間,他熱情地與隨行人員一一碰杯,感謝他們辛苦地完成了這次接待任務,并向北京來的同志一一介紹杭州名菜:這是活殺活燒的西湖醋魚,這是產(chǎn)自西湖的油爆大蝦,這是叫化子雞,都是北京人難得吃到的西湖佳肴。當周總理看到服務員端上一盤盤他最喜愛的家鄉(xiāng)菜時,一邊舉筷品嘗,一邊又向大家介紹說:“好久沒有吃到家鄉(xiāng)菜了,大家也來嘗嘗,這是紹興霉干菜蒸肉,豆芽菜,霉千張,味道不錯的嘛 ! ”吃得大家興高采烈。
飯后,周總理叫秘書去結(jié)賬。省里同志出來阻攔說:“不必總理付了,由我們地方報銷吧 ! ”周總理聽了說:“今天我請大家,當然由我付錢啰!”店里 經(jīng)理知道周總理的脾氣,若不收錢,總理會生氣的,就收了 10 元錢。誰知周 總理又不肯,當即對旁邊一位姓姜的服務員說:“這許多菜 10 元錢怎么夠呢 ? 一定要按牌價收足。”經(jīng)理和廚師商量了一下,又收了 5 元錢。不料,又被周 總理看到,生氣地說:“誰請客吃飯誰付錢。總理請客吃飯,也要和一般顧客 一樣付錢嘛 ! ”樓外樓經(jīng)理沒辦法,只好又收了 5 元錢。這樣共收了 20 元錢。
哪里曉得過了 1 個小時后,筧橋機場給樓外樓經(jīng)理打來了電話,說周總理臨上飛機前留下 10 元錢,付中午的飯費。樓外樓經(jīng)理和職工們捧著這 30 元錢,都深深地為總理的這種廉潔奉公精神感動得熱淚盈眶。大家商量了一下,只有按總理的吩咐去做,當即把當天午餐的飯菜,按照牌價單仔細算了一下,總共 19 元 5 角,和普通顧客一樣結(jié)了賬,并給周總理寫了份詳細報 告,附上清單和多余的 10 元 5 角,寄給北京國務院周總理辦公室。
============================
1 周恩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
新學期開始,沈陽東關(guān)模范學校魏校長問同學們讀書是為了什么?于是有人回答說:“是為了家父讀書。”有人回答:“為明禮而讀書。”也有人說:“為光耀門楣而讀書。”當魏校長點名要周恩來回答是,坐在后排的周恩來站起來,莊重的回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2 60年代初,周恩來身邊工作人員乘總理出國訪問的機會,為了保護與加固建筑物,他們搶時間只搞了點簡單的內(nèi)裝修,更換了窗簾、洗臉池與浴缸。周恩來回國見了十分生氣,將他們狠狠地批評了一頓。事后,他語重心長地對身邊人員說:"我身為總理,帶一個好頭,影響一大片;帶一個壞頭,也影響一大片。所以,我必須嚴格要求自己……你們花那么多錢,把我的房子搞得那么好,群眾怎么看?一旦大家都學著修起房子來,在群 眾中會造成什么樣的影響?"周恩來的這一番話發(fā)人深省。自此以后,再也沒有人敢提及裝修房屋之事了。
3 周恩來小時候的故事
雞叫三遍過后,周家花園里傳出了陣陣瑯瑯的讀書聲:“鋤禾、 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讀著、讀著,周恩來很快就把這首詩背得滾瓜爛熟了,但他總覺得沒有透徹領(lǐng)會詩的意境:每一粒到底有多辛苦呢?
第二天,周恩來來到蔣媽媽家玩。吃飯的時候,他望著白花花 的大米飯迫不及待的問道:“蔣媽媽,這大米飯是怎么來的呢?”
蔣媽媽很喜歡周恩來好問的精神,就笑著告訴他:“大米是稻子舂成的。稻子渾身有一層硬硬的黃殼。它的一生要經(jīng)過浸種催芽、田間育秧、移栽鋤草、施肥管理、除病治蟲、收割脫粒,一直到舂成大米。”
“啊,吃上這碗大米飯,可真不容易啊!”周恩來驚訝地說。
“是呀,這十多道關(guān),也不知道要累壞多少種田人呢,這香噴噴的大米飯是種田人用血汗?jié)补喑鰜淼摹!笔Y媽媽深有感觸地說。
蔣媽媽一番深刻的教誨,不僅加深了周恩來對詩意的理解,更激勵他勤奮學習。為了過好習字關(guān),他除了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外,還堅持每天練一百個大字。
有一天,周恩來隨陳媽媽到一個路途較遠的親戚家,回來時已是深夜了。一路上風塵勞累,年幼的恩來已精疲力盡、呵欠連天,上下眼皮直打架,但他仍要堅持練完一百個大字再休息。陳媽媽見狀,心疼不過,勸道:“明天再寫吧!”
“不,媽媽,當天的事當天了!”周恩來說服了陳媽媽,連忙
把頭埋在一盆涼水里,一下子把瞌睡蟲趕跑了,頭腦也清醒多了。
一百個字剛寫完,陳媽媽一把奪過恩來的筆說:“這下子行了吧,快睡覺!”
“不!”周恩來仔細看完墨汁未干的一百個大字,皺著眉頭認真地說:“陳媽媽,你看這兩個字寫歪了。”
說著,周恩來白嫩的小手又揮起筆來,把那兩個字又寫了三遍,直到滿意
外國記者不懷好意問周恩來總理:“在你們中國,明明是人走的路為什么卻要叫‘馬路’呢?”周總理不假思索地答道:“我們走的是馬克思主義道路,簡稱馬路。”
——這位記者的用意是把中國人比作牛馬,和牲口走一樣的路。如果你真的從“馬路”這種叫法的來源去回答他,即使正確也是沒有什么意義的。周總理把“馬路”的“馬”解釋成馬克思主義,恐怕是這位記者始料不及的。
有一次,周總理在日內(nèi)瓦參加國際會議時,一個美國記者伸出手來主動和周恩來握手,周總理出于禮節(jié)沒有拒絕。但沒有想到,這個記者剛握完手,忽然大聲說:“我怎么跟中國的好戰(zhàn)者握手呢?真不該!真不該!”然后拿出手帕不停地擦自己剛和周恩來總理握過的那只手,然后把手帕塞進褲兜。這時很多人都在圍觀,看周總理如何處理。周恩來略略皺了一下眉頭,他從自己的口袋里也拿出手帕,隨意地在手上掃了幾下,然后——走到拐角處,把這個手帕扔進了痰盂。他說:“這個手帕再也洗不干凈了!”
——盡管中美當時處于敵對狀態(tài),但周總理一貫的思想,還是把當權(quán)者和普通美國民眾分開。在談判桌上橫眉冷對,那是一點情面也不講的。但會場外,他可是統(tǒng)戰(zhàn)高手,盡量做工作,力圖潛移默化。他對普通美國民眾一直是友好的,包括新聞記者在內(nèi)。所以,在那個美國記者主動要和周總理握手時,周總理沒有拒絕。但這個記者看來純粹要使周總理難堪,否則不會自己主動握手,然后又懊悔不迭地拿手帕擦手。周總理在他擦手之前,也不會意識到他會這樣做。當時大堂里人很多,就看你周恩來下不下得了臺。所以周總理也拿出手帕擦手。但兩人做法不同的是:記者擦完手后把手帕塞回褲兜,而周總理是擦完手后把手帕扔進了痰盂。周總理的意思是:你的手帕還能用,我的手帕因為擦了以后沾染了你的細菌,你這小人的病菌,再也不可能洗干凈使用了,所以我就把它扔到痰盂里。
像這種類型的美國代表團訪華時,曾有一名官員當著周總理的面說:“中國人很喜歡低著頭走路,而我們美國人卻總是抬著頭走路。” 此語一出,話驚四座。周總理不慌不忙,臉帶微笑地說:“這并不奇怪。因為我們中國人喜歡走上坡路,而你們美國人喜歡走下坡路。” -------美國官員的話里顯然包含著對中國人的極大侮辱。在場的中國工作人員都十分氣憤,但囿于外交場合難以強烈斥責對方的無禮。如果忍氣吞聲,聽任對方的羞辱,那么國
威何在?周總理的回答讓美國人領(lǐng)教了什么叫做柔中帶剛,最終尷尬、窘迫的是美國人自己。
中國照相館座落在北京王府井大街南口,這是一個車水馬龍,人來人往的熱鬧地方。這家照相館技術(shù)高,服務好,所以生意特別興隆,南來北往的人們都愿意在這兒拍照。
一九五六年十二月的一個星期天,中國照相館里,很多人都在等候拍照。忽然,一個人走了進來,啊!是周總理大家紛紛向他問好。周總理向大家招手致意,然后走進照相室。
照相室里有一位戰(zhàn)士,正擺好姿勢準備照相。他一眼看到周總理,馬上向總理敬禮,一定要讓總理先照。
周總理說:“你先照,我等一下沒關(guān)系。”
那戰(zhàn)土激動得不知說什么好。他在總理親切的目光下照了相。總理同他握手、攀談,問他叫什么名字,在哪個部隊,戰(zhàn)士一一回答以后才依依告別。
給總理照相,這家照相館還是第一次,攝影師有些緊張。
總理說:“不要緊張嘛,一切聽你們的。”他坐在那里,按照攝影師的要求移動著臉和身體的位置。
照了半身相,又照全身相。攝影師想多拍幾張以便選取最好的作品。
“總理,您的右手是不是放下來?”攝影師說。
總理笑了:“我的右手受過傷,放不下來呀!”
“啊,真對不起!”
“沒什么!”
照完相,總理同攝影師和助手握手,連連說:“謝謝你們,謝謝你們!”
照相館的全體職工,精心沖洗拍好的照片,還特意挑選了其中的半身相底片放大了四張,代表全店職工贈送給周總理。周總理接到這照片非常滿意,他派人送來四張照片的錢款,還特意送給攝影師和職工每人一張照片,作為紀念。
這張照片,在周總理逝世以后,被放大了掛在他的追悼會會場上。如今,幾乎全世界都熟悉這張照片了。看,周總理多么親切地微笑著望著每一個人。
周恩來的故事 —— 三次付飯費
那是周恩來總理陪法國總統(tǒng)蓬皮杜訪問杭州的事
這天下午周總理就要離開杭州了。幾天來隨行人員十分辛苦,周總理就吩咐秘書說:“今天中午,我請大家到樓外樓去吃便飯。”
樓外樓菜館的經(jīng)理、廚師和服務員一聽到周總理要來請客的消息,都非常興奮。服務員忙著把面臨西湖的餐廳打掃得窗明幾凈,經(jīng)理和廚師忙著商量菜單。 11 時左右,周總理和隨行人員談笑風生地踱過西冷橋,漫步白堤,來到了樓外樓。席間,他熱情地與隨行人員一一碰杯,感謝他們辛苦地完成了這次接待任務,并向北京來的同志一一介紹杭州名菜:這是活殺活燒的西湖醋魚,這是產(chǎn)自西湖的油爆大蝦,這是叫化子雞,都是北京人難得吃到的西湖佳肴。當周總理看到服務員端上一盤盤他最喜愛的家鄉(xiāng)菜時,一邊舉筷品嘗,一邊又向大家介紹說:“好久沒有吃到家鄉(xiāng)菜了,大家也來嘗嘗,這是紹興霉干菜蒸肉,豆芽菜,霉千張,味道不錯的嘛 ! ”吃得大家興高采烈。
飯后,周總理叫秘書去結(jié)賬。省里同志出來阻攔說:“不必總理付了,由我們地方報銷吧 ! ”周總理聽了說:“今天我請大家,當然由我付錢啰!”店里 經(jīng)理知道周總理的脾氣,若不收錢,總理會生氣的,就收了 10 元錢。誰知周 總理又不肯,當即對旁邊一位姓姜的服務員說:“這許多菜 10 元錢怎么夠呢 ? 一定要按牌價收足。”經(jīng)理和廚師商量了一下,又收了 5 元錢。不料,又被周 總理看到,生氣地說:“誰請客吃飯誰付錢。總理請客吃飯,也要和一般顧客 一樣付錢嘛 ! ”樓外樓經(jīng)理沒辦法,只好又收了 5 元錢。這樣共收了 20 元錢。
哪里曉得過了 1 個小時后,筧橋機場給樓外樓經(jīng)理打來了電話,說周總理臨上飛機前留下 10 元錢,付中午的飯費。樓外樓經(jīng)理和職工們捧著這 30 元錢,都深深地為總理的這種廉潔奉公精神感動得熱淚盈眶。大家商量了一下,只有按總理的吩咐去做,當即把當天午餐的飯菜,按照牌價單仔細算了一下,總共 19 元 5 角,和普通顧客一樣結(jié)了賬,并給周總理寫了份詳細報 告,附上清單和多余的 10 元 5 角,寄給北京國務院周總理辦公室。
bu zhi 1898年3月5日生,字翔宇。小名,大鸞。曾用名飛飛、伍豪、少山、冠生等。原籍浙江紹興,生于江蘇淮安。
1913年進天津南開中學學習。
1917年留學日本。
1919年回國。在天津參加五四運動,組織覺悟社,從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動。
1920年至1924年先后去法國和德國勤工儉學,在旅歐的中國學生和工人中宣傳馬克思主義,發(fā)起組織旅歐中國少年共產(chǎn)黨(后改稱旅歐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
1922年轉(zhuǎn)入中國共產(chǎn)黨(由張申府等人介紹),任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總支部書記,并參加中共旅歐總支部的領(lǐng)導工作,對早期的建黨、建團工作起了重大的作用。
1924年8月從巴黎回國,曾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政治部主任,中共兩廣區(qū)委委員長、常委兼軍事部部長,主持建立黨直接領(lǐng)導的革命武裝葉挺獨立團。
1925年2月、10月,領(lǐng)導進行了第一、二次東征,為鞏固和發(fā)展廣東革命根據(jù)地和進行北伐作出了重大貢獻。
1926年曾在廣州農(nóng)民運動講習所講授軍事課程,同年冬到上海,任中共中央軍委書記兼中共江浙區(qū)委軍委書記。
1927年3月領(lǐng)導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獲得勝利;8月領(lǐng)導了南昌起義,向國民黨反動派打響了第一槍,為創(chuàng)建人民軍隊作出了重要貢獻,在起義中任中共前敵委員會書記。同月在中共“八七”會議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
1928年出席黨的六大,在會上作了關(guān)于軍事問題和組織問題的報告。后在上海堅持地下工作,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長、中央軍委書記,曾發(fā)表《堅決肅清黨內(nèi)一切非無產(chǎn)階級的意識》和《中共中央給紅軍第四軍前委的指示信》。
1931年12月進入中央革命根據(jù)地后,任中共蘇區(qū)中央局書記,中國工農(nóng)紅軍總政委兼第一方面軍政委,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1933年春和朱德一起領(lǐng)導和指揮了第四次反“圍剿”戰(zhàn)爭,取得了重大的勝利。
1935年1月在遵義會議上,堅決支持毛澤東的正確路線,為確立毛澤東在全黨的領(lǐng)導地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遵義會議后,仍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并任中央三人軍事指揮小組成員。
1936年12月任中共全權(quán)代表去西安同被逮捕的蔣介石進行談判,和平解決了西安事變。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任中共中央代表和南方局書記,并任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長期在駐國民黨政府所在地武漢、重慶進行黨的工作和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
1945年8月和毛澤東去重慶,同國民黨進行談判斗爭,《雙十協(xié)定》簽訂后,率中共代表團留在重慶和南京。
1946年11月從南京返回延安。
1947年3月國民黨軍隊重點進攻陜甘寧邊區(qū)時轉(zhuǎn)戰(zhàn)在陜北,同年8月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兼代理中央軍委總參謀長。
1948年9月,參加領(lǐng)導和指揮了遼沈、平津、淮海三大戰(zhàn)役,同年11月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為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tǒng)治、武裝奪取政權(quán)、創(chuàng)建社會主義新中國,建立了不朽的功績。
建國后,歷任政府總理、外交部長(兼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第一屆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第二、三屆主席。是中共五屆中央委員,中共六至十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六屆、七屆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共八至十屆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八屆、十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一至四屆全國人大代表。
在擔負處理黨和國家日常事務的同時,和毛澤東一起制定了黨的社會主義建設(shè)的路線、方針、政策;幾個發(fā)展國民經(jīng)濟的五年計劃都是他親自主持制訂和組織實施的。1960年提出調(diào)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國民經(jīng)濟順利地得到恢復和發(fā)展。還提出了中國知識分子絕大多數(shù)已經(jīng)是勞動人民的知識分子,科學技術(shù)在中國現(xiàn)代化建設(shè)中具有關(guān)鍵性作用等觀點,對社會主義建設(shè)都有重大意義。在國際事務中,參與制定并親自執(zhí)行了重大的外交決策,提出了外交工作中一系列具體的方針和政策,創(chuàng)造性地貫徹執(zhí)行了黨的革命外交路線。1954年,倡導了著名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5年4月,率中國代表團出席第一次亞非會議,使會議通過了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chǔ)的萬隆會議十項原則。1961年,出席蘇共二十二大,對赫魯曉夫集團分裂國際共產(chǎn)主義運動的行為,進行了堅決斗爭。在“文革”中,顧全大局,任勞任怨,為繼續(xù)進行黨和國家的的正常工作,盡量減少損失,為保護大批的黨內(nèi)外干部,費盡心血,并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陰謀進行了各種形式的斗爭。在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代表黨提出:在本世紀內(nèi),全面實現(xiàn)農(nóng)業(yè)、工業(yè)、國防和科學技術(shù)現(xiàn)代化,使我國國民經(jīng)濟走在世界前列的宏偉規(guī)劃。1972年患病以后,一直堅持工作。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終年77歲
巧對毛澤東
1960年5月,毛澤東、周恩來一行視察長沙,工作之余,到江邊散步。遙望橘子洲頭,百舸爭流,萬帆競發(fā),毛澤東逸興遄飛,口占一上聯(lián):“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此聯(lián)動靜相對,意境悠遠,三個斷句,兩處“頂針”,“洲”和“舟”又是諧音,應對難度極大。毛澤東對身邊的周恩來說:“恩來,我一時江郎才盡,請你來個錦上添花如何?”周恩來才思敏捷,熟諳地理,了解長沙竟于百步之內(nèi)得佳句:“天心閣,閣中鴿,鴿飛閣不飛。”天心閣系長沙市內(nèi)一景,與橘子洲相對。即工整又流暢,整個對聯(lián)渾然一體,兩位偉人相對而笑。摘自《教育信息》
您好,這樣夠150字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