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樘傳全文注釋
倚希18923442685咨詢: 戳干入城文言文翻譯 -
蒼梧縣心力回復(fù):
______ 文章原文 魯有執(zhí)長竿入城門者,初豎執(zhí)之,不可入;橫執(zhí)之,亦不可入,計無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見事多矣!何不以鋸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譯文翻譯 魯國有個拿著長竿子進城門的人,起初豎立起來拿著它想要進城門,但不能進入城門,橫過來拿著它,也不能進入城門,他實在是想不出什么辦法來了.不久,有個年長的男人來到這里說:“我并不是圣賢之輩,只不過見多識廣,為什么不用鋸子將長竿從中截斷后再進入城門呢?”那個魯國人依照老人的辦法將長竿子截斷了.
倚希18923442685咨詢: 治水必躬親的原文和翻譯是 什么呢? -
蒼梧縣心力回復(fù):
______ 原文: 治水之法,既不可執(zhí)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輕信人言.蓋地有高低,流有緩急,潴有淺深,勢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詢不窮其致,是以必得躬歷山川,親勞胼胝.(pián zhī)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緩帶,冒雨沖風(fēng),往來于荒村...
倚希18923442685咨詢: 《聊齋志異之畫皮》原文及譯文
蒼梧縣心力回復(fù):
______ 原文:太原王生,早行,遇一女郎,抱獨奔[1],甚艱于步.急走趁之,乃二八妹麗[2]... 可哀也夫!”注釋:[1]抱(fù赴)獨奔:懷抱包袱,獨自趕路.同“袱”,包袱.奔...
倚希18923442685咨詢: 史記刺客列傳原文翻譯(史記刺客列傳原文及翻譯)
蒼梧縣心力回復(fù):
______ 1、余嚷,晉人也,故嘗范氏與中行氏,然不明.在去智博的同時,智博很受尊敬.直博入侵趙襄子,趙襄子與漢、魏合謀消滅直博,直博之后,又將土地一分為三.趙襄...
倚希18923442685咨詢: 《郗公值永嘉喪亂》譯文 -
蒼梧縣心力回復(fù):
______ 郗鑒碰上永嘉之亂,避居在家鄉(xiāng),十分貧困,還挨餓.鄉(xiāng)里人因為他有名望、德行,大家輪流供給他飯食.他常常帶著侄子郗邁和外甥周翼兩個孩子一同去吃.鄉(xiāng)里人說:“大家都很饑餓窮困,因為您是賢德君子,才打算一起周濟您而已,恐怕很難兼顧到兩個孩子活命了.”于是郗鑒就一個人去吃飯,總是在嘴里兩頰邊含滿了飯,回家后再吐出來給兩個孩子吃.后來,兩個孩子都得以存活下來,一同過了長江.郗鑒去世,周翼當(dāng)時擔(dān)任剡縣(今浙江嵊縣)令,(他)放棄官職,回到家鄉(xiāng),在郗鑒靈床前鋪上居喪用的草墊,穿喪服期滿后,還守心喪整整三年. 純手打,望采納,謝謝!
倚希18923442685咨詢: 禮運大同篇原文譯文注釋(禮運大同篇)
蒼梧縣心力回復(fù):
______ 1、大道之行也 《禮記》 語文書上的題目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2、選賢與能,講信修睦.3、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4、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5、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6、男有分,女有歸.7、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8、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9、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10、故外戶而不閉.11、是謂大同.
倚希18923442685咨詢: 和桃源詩序翻譯及原文(和桃源詩序文言文翻譯)
蒼梧縣心力回復(fù):
______ 1、蘇軾 世傳桃源事,多過其實.2、考淵明所記,止言先世避秦亂來此,則漁人所... 9、[注釋] ①醢(xī):醋.10、譯文: 世上所傳的桃花源這件事,很多都夸大其詞....
倚希18923442685咨詢: 明史宋濂傳原文及翻譯(明史宋濂傳介紹)
蒼梧縣心力回復(fù):
______ 1、宋濂,本名景濂,最早來自金華遷西,后遷居浦江.年輕敏感,學(xué)會聞人夢,過... 就是這個原因.”毛曾從《元史》中選了一段關(guān)于司馬遷研究黃老的話,請宋濂解釋...
倚希18923442685咨詢: 言志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
蒼梧縣心力回復(fù):
______ 原文: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譯文:顏回與子路侍立在孔子的身邊.孔子對他們說:“何不各自說說你們的志向呢?”子路說:“我希望可以把自己的車馬、衣服、皮袍拿來和朋友一起分享共用,即使這些東西都破舊了也沒有什么遺憾.”顏淵說:“我希望自己能夠不夸耀自己的長處,也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子路說:“老師,我們也希望聽聽您的志向.”孔子說:“我的志向是老年人使他們安康舒適,朋友們使他們互相信任,年輕人使他們得到關(guān)懷.”
倚希18923442685咨詢: <更渡一遭》原文和譯文 -
蒼梧縣心力回復(fù):
______ 更渡一遭-原文: 昔有人得一鱉,欲烹而食之,不忍當(dāng)殺生之名,乃熾火使釜水百沸,橫筱為橋.與鱉約曰:“能渡次此則活汝.”鱉知主人以計取之,勉力爬沙,僅能一渡.主人曰:“汝能渡橋,甚善!更為我渡一遭,我欲觀之.” 更渡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