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臼舂米圖片
古代的稻米是怎樣脫殼的
用臼舂米實現(xiàn)脫殼。過去是由農(nóng)民把稻谷礱去殼后,將糙米放在臼里,用木棍或木頭上裝上園石,一人或人用力對,分離糠和米粒,使糙米變?yōu)榘酌住>视靡徽麎K大石鑿成。它像一只巨大的酒盅,臼口的直徑不小于70公分。一只大的石臼,一般要四個人才能抬得動它。臼內(nèi)鑿有鑼紋,臼的身子須埋在地下,臼口...
古代是怎么剝開水稻而后取出米的?
古代是用臼舂米。舂米,談不上什么工藝,過程也并不復(fù)雜,但絕對是個力氣活。一口臼,用一塊大整石慢慢鑿成。它形同一只巨大的酒盅,臼口的直徑不小于 70 ~ 80 公分。一只大的石臼,一般要四個人才能抬得動它。臼內(nèi)鑿有鑼紋,臼的身子須埋在地下,臼口露出地面,四周用破陶瓷缸片貼平,以便...
如何人工舂米,需要哪些工具
這樣,每次可舂米四五斗,斗臼舂米的方式和杵臼也有所不同。不是用手直接搗臼杵,需要在大石臼后搭木架,中間架有一根類似蹺蹺板的橫桿,橫桿前端連接臼杵,杵上的石塊約有十多公斤。舂米時,操作者利用自身的重量,用一只腳踩在橫桿上,使其前端上翹,當腳松開時,臼杵自然落在大石中心,臼杵循環(huán)...
臼是什么意思
臼是舂米的器具,用石頭或木頭制成 ,中間凹下。臼(拼音:jiù),是漢語通用規(guī)范一級字(常用字) 。始見于戰(zhàn)國文字 [2] 。本義是指舂米用的搗缸 ,引申為形狀像臼的 。主要指兩種帶有曲面配合使用的搗碎工具,帶凹陷或有窩的那個物體稱之為臼,主動運動用于搗的那個物體稱之為舂(chōng)。...
‘臼’什么字
“臼”是象形字,發(fā)音為jiù。它最初是用于舂米或搗碎物品的工具,多由石頭或木材制成,中間凹陷,形狀類似盆。后來也用來指形狀類似的物體,如臼齒。古文獻中對此有詳細記載:“臼,舂也。古者掘地為臼,其后穿木石。”《易·系辭下》中也提到:“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賈思勰的《齊民要術(shù)...
碓舂意思和來源是什么
碓舂工藝的廣泛應(yīng)用,反映了古代社會的多樣性和復(fù)雜性。隨著時間的推移,碓舂工藝逐漸成為了文化遺產(chǎn)的一部分,許多地方依然保留著這一傳統(tǒng)。在一些偏遠地區(qū),人們依然保持著使用杵和臼舂米的習(xí)慣,以此來紀念那些過去的歲月和勞動精神。這些古老的傳統(tǒng)工藝不僅具有實用價值,更承載著豐富的文化意義和歷史...
“臼”是什么意思
——賈思勰《齊民要術(shù)》又如:臼杵(臼與杵);臼塘(鑿成船形的木臼,別稱臼塘);臼中無釜(比喻妻子亡故)又指用以形容臼狀物。如:藥臼;石臼;搗臼〈動〉用臼舂米織紡井臼。(臼,用如動詞:舂米。)——清·周容《芋老人傳》〈形〉形如臼的。如臼齒;臼頭深目(形容相貌極丑);臼科(臼形的...
踏碓的意思是什么
而在清代,學(xué)者唐訓(xùn)方在其著作《里語徵實》中進一步解釋了“踏碓”的含義。書中提到,“設(shè)臼舂米曰踏碓”。這句話的意思是,在設(shè)置石臼進行舂米的過程中,使用人力踩踏的方式稱為“踏碓”。這一過程不僅體現(xiàn)了古代農(nóng)民的辛勤勞動,也反映了他們對于糧食加工技術(shù)的掌握。在這些描述中,我們可以窺見古代...
米貌似有很久的歷史了,那古代沒有機械是怎么碾米的?
這樣,每次可舂米四五斗,斗臼舂米的方式和杵臼也有所不同。不是用手直接搗臼杵,需要在大石臼后搭木架,中間架有一根類似蹺蹺板的橫桿,橫桿前端連接臼杵,杵上的石塊約有十多公斤。舂米時,操作者利用自身的重量,用一只腳踩在橫桿上,使其前端上翹,當腳松開時,臼杵自然落在大石中心,臼杵循環(huán)...
碓臼挽歌
? ? ? 舂米并不復(fù)雜,把碓臼打掃干凈以后,舀一瓢谷子放到里邊,用杵頭【圓石安一木把】上下反復(fù)搗就行。一遍脫不凈糠皮,得舂兩三遍,中間需要用簸箕把糠簸出去。舂的米和碾的米一樣好吃,我沒有考證過,我想這碓臼比石碾恐怕更原始一些吧。? ? ? 搗...
何嵇19670546242咨詢: 請問竹米怎么去殼? -
順河回族區(qū)副回復(fù):
______ 古代是使用石磨盤、石磨棒對干燥后的谷物進行碾壓脫殼. 古代是用石臼和臼杵把大量稻谷加工成白米的,這個方法叫做舂米. 舂米是將糙米加工成白米的一道工序.加工工具主要是石臼.石臼分杵臼和斗臼兩種.杵臼,即小石臼,加上一根臼杵就可操作.臼杵為木質(zhì),手腕粗細,長一米左右,上端裝上兩三公斤重扁圓形石頭,以增加臼杵搗下去的重量. 舂米的人手握杵往下?lián)v,直到米糠完全從糙米上剝落,然后用竹篩子篩去米糠,白米就呈現(xiàn)在眼前.
何嵇19670546242咨詢: 在衡陽農(nóng)村一些地方,還保留一種“舂米對”的古代簡單機械,其示意圖如圖,使用這個裝置時,人在A端用力 -
順河回族區(qū)副回復(fù):
______ 阻力;費力
何嵇19670546242咨詢: ...小林同學(xué)在農(nóng)村老家發(fā)現(xiàn)一種“舂米對”的古代簡單機械,其示意圖如圖所示.使用這個裝置時,人在A端用力把它踩下后立即松腳,B端就會立即下落,打... -
順河回族區(qū)副回復(fù):
______[答案] (1)用力踩下這個裝置的時候,腳踩的力使得杠桿轉(zhuǎn)動,而裝置自身的重力阻礙了杠桿的轉(zhuǎn)動; 因此,在這個過程中,動力是:腳踩的力;阻力是:杠桿自身的重力. (2)腳松開后,杠桿左邊的力矩要大于右邊的力矩,杠桿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轉(zhuǎn)動...
何嵇19670546242咨詢: 古時候稻谷如何變米?
順河回族區(qū)副回復(fù):
______ 放入臼里面搗 或用大石頭碾!
何嵇19670546242咨詢: 古人用臼干什么 -
順河回族區(qū)副回復(fù):
______ 斷木為杵,掘地為臼.——《易·系辭下》 (臼 讀音:舊; 舂 讀音:沖 注意:不是“春天”的“春”字!)用途:舂米或搗物用的器具,多用石頭或木頭制成,中間凹下樣子跟盆相似. 古人一般...
何嵇19670546242咨詢: “臼”這個字怎么讀,我想知道 -
順河回族區(qū)副回復(fù):
______[答案] 臼臼 #jiù【釋義】①舂米或搗物用的器具,多用石頭制成,樣子跟盆相似:石臼|蒜臼.②形狀像臼,中間凹下的:臼齒.臼 (象形.小篆字形,象舂米器具形,中間的四點表示有米.本義:中部下凹的舂米器具)同本義 臼,舂也.古者...
何嵇19670546242咨詢: 舀的下方字怎么讀? -
順河回族區(qū)副回復(fù):
______[答案] 臼 #jiù 五筆86:VTHG 五筆98:ETHG 倉頡:HX 筆順編號:321511 四角號碼:77770 UniCode:CJK 統(tǒng)一漢字 U+81FC 【釋義】①舂米或搗物用的器具,多用石頭制成,樣子跟盆相似:石臼|蒜臼.②形狀像臼,中間凹下的:臼齒. 臼 (象形.小篆字形,...
何嵇19670546242咨詢: 古代的人是如何加工大米的
順河回族區(qū)副回復(fù):
______ 最早的時代就是用兩塊石板把谷子夾在中間相互摩擦,使谷殼和大米剝離,然后趁著有風(fēng)的天氣在谷場上向上拋灑,風(fēng)把輕一點的谷殼吹走,重一點的大米就留了下來,這種原始方式效率很低. 后來,古人會做一個大型的石臼(就是像大型石碗的形狀),將谷子放在里面,再用木槌或石錘來捶打,這就是舂米,然后又發(fā)明了“風(fēng)車”,還是利用風(fēng)力來分離谷殼和大米,這種方式一直延續(xù)到明清時代. 再后來,人們在地上做一個圓形的石槽,直徑大約5米左右,再作兩個石頭輪子,用木頭做架子,利用牛或驢來拉動石頭輪子在石槽里滾動,來剝離谷殼和大米,還是用“風(fēng)車”來分離谷殼和米.這種方式一直使用到60年代. 現(xiàn)在,這一切工序都是機械化了.
何嵇19670546242咨詢: 小林同學(xué)在農(nóng)村老家發(fā)現(xiàn)一種“舂米對”的古代簡單機械,其示意圖如圖所示.使用這個裝置時,人在A端用力 -
順河回族區(qū)副回復(fù):
______ (1)用力踩下這個裝置的時候,腳踩的力使得杠桿轉(zhuǎn)動,而裝置自身的重力阻礙了杠桿的轉(zhuǎn)動;支點為O點,此時很明顯動力臂小于阻力臂,是費力杠桿. (2)腳松開后,杠桿左邊的力與力臂的乘積要大于右邊的力與力臂的乘積,杠桿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轉(zhuǎn)動,此時的動力是:杠桿自身的重力. 故答案為:腳踩的力;費力;動力.
何嵇19670546242咨詢: 石臼是什么? -
順河回族區(qū)副回復(fù):
______ 1.用石鑿成的舂米谷等物的器具. 2.石臼街道地處山東半島南翼的日照新市區(qū)境內(nèi),東波瀕黃海,是日照的海隅要塞,對外開放的窗口和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的前沿.現(xiàn)轄11個社區(qū)和8個居委,轄區(qū)面積13.5平方公里,區(qū)域人口14.6萬,流動人口4.7萬,是日照市第一個純城市性質(zhì)的街道,也是魯東南韓國人聚集最集中的地區(qū). 3.廣義的石臼包括石臼街道、北京路街道、日照港區(qū)等地. 4.石臼建村于宋代以前,考石臼之稱,一傳自宋代始,有漂泊海洋的漁家在東南隅岬角駐足拴纜,上岸舂米為食,形成多處臼狀石坑,故稱“石臼”.歷代建置變遷,有“石臼所口”、“石臼里”、“石臼社”、“石臼所”等稱謂,1985年由石臼鎮(zhèn)改置石臼辦事處,1998年改名石臼街道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