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絳散文特點 楊絳散文特點?
楊絳(1911-),女,原名楊季康。原籍江蘇省無錫,生于北京。1932年畢業(yè)于蘇州東吳大學,成為清華大學研究院外國語文研究生。1935年至1938年與夫錢鐘書一同留學于英、法等國,回國后歷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外語系教授、清華大學西語系教授。1953年,任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著有劇本《稱心如意》、《弄假成真》、《風絮》等,翻譯了《1939年以來英國散文作品》、西班牙著名流浪漢小說《小癩子》、法國勒薩日的長篇小說《吉爾-布拉斯》等。
1970年下放河南“五七”干校,在菜園勞動。1972年回北京。“文革”后繼續(xù)研究翻譯外國文學,并從事散文創(chuàng)作。著有論文集《春泥集》,翻譯了西班牙塞萬提斯的著名長篇小說《堂-吉可德》等。
楊絳關于干校生活的散文集《干校六記》很受推崇,獲新時期全國優(yōu)秀散文(集)獎,并被翻譯成各種語言。其他還有一些散文如《將飲茶》、《回憶兩篇》、《記錢鐘書與〈圍城〉》等都是平常的生活瑣記和關于親人的回憶文獻性質的文章。長篇小說《洗澡》以不動聲色的客觀超脫的白描手法記錄了一群知識分子在家庭、事業(yè)中的境遇,以及他們在政治運動中的不同心態(tài)和表現(xiàn),是一部與眾不同的描寫知識分子和政治運動的小說,出版后很受學界的重視。
“文革”中苦難的積累是新時期楊絳散文創(chuàng)作的重要題材。其中《干校六記》,記述作者1969年底到1972年春在河南“五七”干校中的生活經歷,是近年來公認對“文革”描寫角度獨到的文集。在這部文集中,作者以一種“冷幽默”的方式描繪了一幅“干校奇景”,將動亂年代各種不合常情的甚至是令人辛酸的故事以一種“正常”的口吻平靜道來,雖然記述的都是日常小事,但卻從另一種角度凸現(xiàn)了“文革”的荒唐和極大的悲哀。比如:當?shù)谝慌路湃藛T整隊而出時,“紅旗開處,俞平老和俞師母領隊當先,年逾七旬的老人了,還像學齡兒童那樣排著隊伍,遠赴干校上學”;何其芳用自己的大漱口杯去食堂買了一份魚,“可是吃來味道很怪,愈吃愈怪。他撈起最大的一塊想嘗個究竟,一看原來是還未泡爛的藥肥皂,落在漱口杯里沒有拿掉”……
然而,作者沒有在這些描寫上過多停留,其濃墨重彩所描繪的則是這一群知識分子特別是作者本人與其丈夫錢鐘書先生對這一環(huán)境的認同,以及在認同了之后漸趨“正常”的日常生活畫面:錢鐘書先生的專職是“通信員”,“每天下午到村上郵電所去領取報紙、信件、包裹等回連分發(fā)”;楊絳的專職是看守菜園,防止當?shù)氐睦习傩铡拔覀兎顬槔蠋煹呢毾轮修r”偷竊“干校”的勞動果實。他們默默地、無怨無悔地、盡心盡力地從事著“班長”分派給他們的任務,仿佛他們所干的一切,他們現(xiàn)在的飲食起居、生老病死、勞動學習等等,都是天經地義的,本該如此的。因此,當讀者在閱讀這部作品時,最初所感受的,仿佛仍是某種正常的生活情狀。然而,當意識到作家所描繪的這些生活情狀實際上是處于一種極其荒唐而混亂的時代背景之上時,文本所蘊涵的那種無可言說的悲哀,或作家所流露的那種“隨遇而安”的生活態(tài)度所包孕的異常豐厚的、復雜的意味也就破空而來。
楊絳的散文浸透著濃郁的悲喜劇因素。具體地說,是充滿了一種力圖以喜劇精神壓倒悲劇精神的努力。她盡量用喜劇語言沖淡殘酷的歲月記憶,減弱沉重的精神壓力。她喜歡用短句子,像講故事似的又穿插一些輕松的評論和獨白,還包括生活中的奇聞軼事、對話情態(tài)、閑趣瑣狀,充分表現(xiàn)了一個家庭的和樂風范,而對生活中存在的悲劇,卻只是用淡淡的語調平實地敘來,絲毫看不到抱怨和泄憤的企圖。楊絳不希望讀者隨受她的痛苦,而讀者卻恰恰能從她的作品中讀到無需言喻的生活體驗。
從整體的美學效果上來看,楊絳的散文和同一時期的多數(shù)“老年作家”一樣,呈現(xiàn)出一種活淡、平和、睿智的風格。在藝術上,語言表達簡潔、凝練、幽默,結構安排比較機智,開合自如,技巧運用嫻熟,不著痕跡,處處“隨心昕欲”,又處處頗具匠心地灑脫與嚴謹。總是在冷靜的敘述中,給讀者以思考的余地。
楊絳先生散文的特點是“平淡之中見真情”。
非常欣賞她的作品.更是景仰她與錢中書的愛情.
老一輩作家,真的給我們留下了很寶貴的財富
揚絳散文特點
從整體的美學效果上來看,楊絳的散文和同一時期的多數(shù)“老年作家”一樣,呈現(xiàn)出一種活淡、平和、睿智的風格。在藝術上,語言表達簡潔、凝練、幽默,結構安排比較機智,開合自如,技巧運用嫻熟,不著痕跡,處處“隨心昕欲”,又處處頗具匠心地灑脫與嚴謹。總是在冷靜的敘述中,給讀者以思考的余地。
楊絳去世:看后人如何評價她
楊絳的散文主要以寫實為主,它的特點中最鮮明的一個就是擅長用喜劇的手法描述悲劇,通過這一種方式帶給讀者深刻的思考但是同時又不讓整篇文章的氛圍太傷感,她曾經說過不希望讀者在讀自己的散文的時候感覺到悲傷。楊絳散文特點中還有一個就是貼近生活,她的散文有很多都是來自于生活,她將生活和寫作聯(lián)系...
楊絳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
初識楊絳先生,是值2016年楊絳先生逝世“爆紅”之際,無論是朋友圈還是頭條,亦或是微博無處不充斥著這個醒目的名字,雖驚詫于當時的轟動,但我對她僅僅停留在“錢鐘書的妻子”這一印象上。《且以優(yōu)雅過一生:楊絳傳》讓我得以全貌的了解楊絳先生。《且以優(yōu)雅過一生:楊絳傳》以溫馨的筆觸簡述了楊絳先...
絳是什么意思?
楊絳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由她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yōu)秀的翻譯佳作,到2014年已累計發(fā)行70多萬冊;她早年創(chuàng)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臺長達六十多年,2014年還在公演;楊絳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 ,再版達一百多萬冊,96歲出版哲理散文集 《 走到人生邊上 》 ...
楊絳的哲理性散文集
對待功利不貪圖,對待難關不逃避。本來艱苦的生活狀態(tài)在她的筆下被描寫得和樂融融,似乎并不將其看做苦一般。她的勇氣和樂觀在那個年代不僅救了她自己,還感染了許多人。當然,楊絳先生與錢鐘書先生互相扶持,相互關懷,亦傳成一段佳話。 楊絳(女)先生高壽且精力充沛,很多作品,都是由晚年創(chuàng)作,(...
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是什么?
顧炎武(1613-1682)初名絳,字寧人,江蘇昆山亭林鎮(zhèn)人。世稱亭林先生。少年時參加“復社”反宦官權貴斗爭,清兵南下,嗣母王氏殉國,他參加昆山、嘉定一帶的抗清起義,失敗后,十謁明陵,遍游華北,所至訪問風俗,搜集材料,特別注重對邊防和西北地理的研究,同時墾荒種地,聯(lián)絡同道,不忘興復,晚年居住...
楊絳的絳怎么讀
楊絳的創(chuàng)作特點:楊絳作為知識女性,并沒有奮力高喊女性解放、女性獨立等口號,而是利用散文進行溫婉的自省,進而確立了女性意識。在《回憶我的姑母》當中,楊絳反思和審視了反叛型女性意識,同時也確立了楊絳自我“女性意識”。在楊絳的筆下,姑母楊蔭榆一生坎坷,但是她可以逃離封建家庭,追求人生自由,成為...
魯迅筆下的老師(壽鏡吾、滕野先生、章太炎)各自的特點
特點:沒有民族偏見,認真負責,治學嚴謹,要求嚴格,尊重他人,熱情誠懇的人。 壽鏡吾:私塾先生。 特點:對學生嚴厲,但教學的嚴厲中又帶著輕松氣氛。 章太炎:學者革命家。 特點:正直,有革命之志,引原文中一句話“而革命之志,終不屈撓者,并世亦無二人”。后來,退居于寧靜,有人批評他,但在魯迅心中,老師仍就是后世...
東漢后期散文的一般特征
東漢散文在西漢的基礎上又有新的發(fā)展。史傳散文中,班固的《漢書》和趙曄的《吳越春秋》都有很高的文學價值;政論散文相繼出現(xiàn)了以王充《論衡》、王符《潛夫論》為代表的一批積極參與現(xiàn)實的作品。另外,游記、碑文等新的散文樣式也嶄露頭角,開始成為文體大家庭的一員。從總的趨勢看,東漢散文向著駢儷化的方向發(fā)展,同時...
楊絳和錢鐘書的代表作是什么
散文:《干校六記》、《將飲茶》、《記錢鐘書與〈圍城〉》、《回憶我的姑母》、《雜憶與雜寫》、《聽話的藝術》、《丙午丁未年紀事》、《喝茶》、《我們仨》、《憶孩時》、《我在啟明上學》、《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老王》、《窗簾》、《收腳印》、《陰》、《流浪兒》、《風》。小...
相關評說:
房山區(qū)螺距: ______ 楊絳,(1911——),錢鐘書夫人,本名楊季康,著名的作家、評論家、翻譯家、學者.祖籍江蘇無錫,生于北京.1932年畢業(yè)于蘇州東吳大學.1935——1938年留學英...
房山區(qū)螺距: ______ 1、楊絳《風》,分為5段,總共為1075個字. 1)第一段102個字 2)第二段342個字 3)第三段309個字 4)第四段241個字 5)第五段76個字 2、楊絳個人簡介:本名楊季康,出生于1911年7月17日,于2016年5月25日逝世, 江蘇無錫人,中國...
房山區(qū)螺距: ______ 你好! 如何推薦文章: 方法之一: 把你所要推薦的文章地址用郵件的方式發(fā)給:... 方法之三: 請關注新浪博客組織的各項大賽、活動和特色圈子,新浪博客會具體公布博...
房山區(qū)螺距: ______ 老王是一篇散文體裁文章,《老王》是當代文學家楊絳于1984年創(chuàng)作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文章以“我”與老王的交往為線索,回憶了老王的幾個生活片段,刻畫了一個窮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實厚道的“老王”形象,表達了作者一家對老王那樣不幸者的關心、同情和尊重.散文是一個漢語詞匯,拼音是sǎnwén.一指文采煥發(fā);二指猶行文;三指文體名.散文是一種抒發(fā)作者真情實感、寫作方式靈活的記敘類文學體裁.“散文”一詞大概出現(xiàn)在北宋太平興國(976年12月-984年11月)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