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預備立憲的根本目的
清政府預備立憲的根本目的是維護其搖搖欲墜的封建專制統(tǒng)治。詳細解釋如下:
1、維護封建專制統(tǒng)治:清政府預備立憲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其封建專制統(tǒng)治。在清朝末期,國內外的形勢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各種矛盾日益激化,包括民族危機、政治腐敗、經濟落后等。為了應對這些挑戰(zhàn),清政府試圖通過預備立憲來穩(wěn)定局面,鞏固其封建專制統(tǒng)治。
2、抵制革命運動:清政府預備立憲的另一個目的是為了抵制日益高漲的革命運動。隨著國內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加劇,革命運動不斷興起,這給清政府的統(tǒng)治帶來了很大的威脅。通過預備立憲,清政府試圖轉移人民的斗爭視線,將革命運動納入憲政的軌道,以維護其統(tǒng)治。
3、取得帝國主義支持:清政府預備立憲的另一個重要目的是為了取得帝國主義的支持。在當時,帝國主義在中國擁有巨大的利益,而清政府的統(tǒng)治也離不開帝國主義的幫助。通過預備立憲,清政府試圖向帝國主義證明其是一個可靠的合作伙伴,以獲得更多的支持和幫助。
憲法的相關知識
1、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適用于國家全體公民,是特定社會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條件綜合作用的產物,集中反映各種政治力量的實際對比關系,確認革命勝利成果和現(xiàn)實的民主政治,規(guī)定國家的根本任務和根本制度。
2、社會制度、國家制度的原則和國家政權的組織以及公民的基本權利義務等內容。憲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權威、法律效力。憲法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穩(wěn)定性、長期性。
3、憲法的精神實質是規(guī)范國家權力運行以保障公民權利的實現(xiàn)。憲法是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法律表現(xiàn)形式,是國家法制的自身基礎和核心。憲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是保持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經濟發(fā)展、社會進步和長治久安的法律基礎。
清政府預備立憲的根本目的
清政府預備立憲的根本目的是維護其搖搖欲墜的封建專制統(tǒng)治。詳細解釋如下:1、維護封建專制統(tǒng)治:清政府預備立憲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其封建專制統(tǒng)治。在清朝末期,國內外的形勢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各種矛盾日益激化,包括民族危機、政治腐敗、經濟落后等。為了應對這些挑戰(zhàn),清政府試圖通過預備立憲來穩(wěn)定局面,鞏固其...
清政府預備立憲的目的
清政府預備立憲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其封建專制統(tǒng)治。在清朝末期,國內外的形勢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各種矛盾日益激化,包括民族危機、政治腐敗、經濟落后等。為了應對這些挑戰(zhàn),清政府試圖通過預備立憲來穩(wěn)定局面,鞏固其封建專制統(tǒng)治。2、推進現(xiàn)代化建設 預備立憲的根本目的之二是為了推進現(xiàn)代化建設。通過立憲,可以建立...
清末“預備立憲”的根本目的在于(?
清末“預備立憲”的根本目的在于:緩和階級矛盾。1906年9月1日(光緒三十二年七月十三日),清廷頒發(fā)了《宣示預備立憲諭》,“預備立憲”由此而來。1909年3月下詔重申預備立憲,命各省當年內成立咨議局。12月,16省咨議局代表組成國會請愿同志會。1901年,慈禧太后正式宣布實行“新政”。1901年1月29日...
清末"預備立憲"的根本目的在于()。
清末"預備立憲"的根本目的在于()。A.發(fā)展資本主義 B.延續(xù)清政府的統(tǒng)治 C.仿效歐美政體 D.緩和階級矛盾 正確答案:B
清末預備立憲的根本目的
1. 延續(xù)清朝政權的持續(xù)。清末時期,預備立憲的根本目的在于確保清朝政權的持續(xù)存在。這一舉措是清政府在革命壓力下,為避免政權崩潰而宣布的一系列準備實行君主立憲的措施,也被稱為“籌備立憲”。
清末“預備立憲”的根本目的在于()
清末“預備立憲”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動政治改革和現(xiàn)代化進程,通過引入立憲制度,建立穩(wěn)定政治環(huán)境,促進經濟發(fā)展,提高國家治理效能,實現(xiàn)民主、自由和社會進步。總之,清末“預備立憲”的根本目的在于推進政治體制的改革,以實現(xiàn)國家的現(xiàn)代化和社會進步,包括強化中央政府權力、建立憲政制度、發(fā)展民主政治和促進經濟...
清政府實行預備立憲的根本目的
清政府實行預備立憲的根本目的是延續(xù)其統(tǒng)治時間。延續(xù)清政府的統(tǒng)治,預備立憲指的是清政府迫于壓力,在辛亥革命前夕宣布為預備實行君主立憲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亦稱“籌備立憲”。
清政府預備立憲的根本目的
根本目的在于延續(xù)自身的統(tǒng)治力。清政府希望通過實行預備立憲來維持一段時間的統(tǒng)治地位,并給予自己一定的統(tǒng)治權力。預備立憲的目的是為了緩和國內矛盾,以延續(xù)清政府的統(tǒng)治,而并非徹底改革社會制度。
清末預備立憲的實質在于
清末“預備立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緩和階級矛盾。1906年9月1日,即光緒三十二年七月十三日,清廷頒布了《宣示預備立憲諭》,標志著“預備立憲”的開始。1909年3月,清廷再次下詔重申預備立憲,并命令各省在當年內成立咨議局。12月,來自16個省份的咨議局代表組成了國會請愿同志會。1901年,慈禧太后正式...
預備立憲的根本目的
預備立憲的根本目的是通過制定一部憲法來規(guī)范國家的權力機構和公民的權利與義務,確立國家的基本制度和規(guī)則,實現(xiàn)國家的穩(wěn)定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它的意義在于保障公民的權利和自由,維護社會的公平與正義,促進國家的治理能力和法治建設。首先,預備立憲的目的是保障公民的權利和自由。憲法規(guī)定了公民的基本權利,如...
相關評說:
林周縣凹面: ______[答案] 背景:(1)20世紀初期,隨著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和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資產階級革命日益高漲,并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資產階級立憲派也日益活躍,并提出要求實行立憲. (2)面對內憂外患,清政府內部矛盾加劇,并發(fā)生分化,一些地方大臣...
林周縣凹面: ______[答案] (1)評價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 ①主觀目的有反動性:其目的是取悅列強,遏制革命形勢和消除統(tǒng)治危機. ②活動本質的封建落后性:仍未超出“中體西用”范疇. ③客觀影響的進步性:清政府的這些讓步,符合社會發(fā)展的趨勢和資產階級的愿...
林周縣凹面: ______ 面對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勢,清政府不能坐以待斃,為了抵制革命,清政府 于1905年派五大臣出洋考察.1906年,五大臣回國后,呈請清政府實行君主立 憲政治.1906年,清政府發(fā)布“預備仿行憲政”的諭旨.1906年9月實行中央官 制改革.1908年頒布《欽定憲法大綱》,規(guī)定從1908年到1916年為預備立憲時 期.1910年,在立憲派的請愿活動下,清政府被迫宣布提前至1913年召開國 會.清政府本意是以預備立憲來抵制革命,但隨著辛亥革命的爆發(fā),“預備立憲” 也都成為了泡影.
林周縣凹面: ______ 高一(2)班 陳秋燕1940—1927年是一段中國近代史,它講述了中國社會的變遷以... 清政府統(tǒng)治危機加深的情況下,清政府于1901前后實行了“新政”和“預備立憲”,...
林周縣凹面: ______ 清政府為抵制革命采取的政治措施. 1905年,清政府派載澤等五大臣出國考察憲政,1906年下詔“預備仿行憲政”,同時改革官制.次年,宣布于中央籌立資政院,各省籌立咨議局.1908年頒布《欽定憲法大綱》,以本年至1916年為預備立憲時期.1909年,江蘇、浙江等16省咨議局代表在上海開會,成立國會請愿同志會,請求清政府速開國會, 并聯(lián)絡各省代表進行請愿.清政府被迫宣布縮短“預備立憲”的期限,準備于1913年召開國會.1911年5月,皇族內閣成立,預備立憲騙局終于破產.
林周縣凹面: ______[答案] (1)民族危機加深,社會矛盾激化是辛亥革命爆發(fā)的主要原因 《辛丑條約》簽訂以后,帝國主義加強了對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擴展在華經濟勢力,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 (2)清末“新政”的破產是辛亥革命爆發(fā)的重要原因 清政府“新政”和預備...
林周縣凹面: ______ 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雖然被奪走,但它還是一場成功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完成了推翻清朝的專制統(tǒng)治,挽救民族危亡,爭取國家的獨立、民主和富強的目的.它也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