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翻譯
四書五經(jīng)
原文
注釋
譯文
古今異詞
通假字
段落劃分
相關(guān)問答
文言文主旨
相關(guān)成語
相關(guān)介紹 四書五經(jīng)
原文
注釋
譯文
古今異詞
通假字
段落劃分
相關(guān)問答
文言文主旨相關(guān)成語相關(guān)介紹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
《禮記》一書的編定是西漢禮學(xué)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后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xù),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cè)重和取舍,各有特色。東漢末年,著名學(xué)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注解,后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說經(jīng)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jīng)典,到唐代被列為“九經(jīng)”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jīng)”之中,成為士人必讀之書。
《禮記》是戰(zhàn)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xué)者解釋說明經(jīng)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禮記》的作者不止一人,寫作時間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數(shù)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關(guān)門弟子及其學(xué)生們的作品,還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編輯本段]四書五經(jīng)
《大道之行也》選自《禮記·禮運》,儒家經(jīng)典之一,西漢戴圣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述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禮運”,《禮記》篇名,大約是戰(zhàn)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學(xué)者托名孔子答問的著作。
四書:《孟子》《中庸》《大學(xué)》《論語》
五經(jīng):《詩經(jīng)》《尚書》《禮記》《易經(jīng)》《春秋》
[編輯本段]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編輯本段]注釋
①選自《禮記·禮運》。《禮記》,儒家經(jīng)典之一,西漢戴圣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禮 運,《禮記》篇名,大約是戰(zhàn)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xué)者托名孔子答問的著作。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②〔選賢與(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選拔出來。與,通“舉”。
③〔講信修睦(mù)〕講求誠信,培養(yǎng)和睦(氣氛)。
④〔親〕用如動詞,以……為親。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個“子”也是動詞。
⑤〔矜(guān)、寡、孤、獨、廢疾者〕矜,老而無妻的人。矜,通“鰥”。寡,老而無夫的人。孤,幼而無父的人。獨,老而無子的人。廢疾,殘疾人。
⑥〔男有分(fèn)〕男子有職務(wù)。分,職分,指職業(yè)、職守。
⑦〔女有歸〕意思是女子有歸宿。歸,指女子出嫁。
⑧〔貨惡(wù)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意思是,對于財貨,人們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惡,憎惡。
⑨〔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意思是,人們都愿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
⑩〔謀閉而不興〕奸邪之謀不會發(fā)生。興,發(fā)生。
⑾〔盜竊亂賊而不作〕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發(fā)生。亂,指造反。賊,指害人。作,興起。
⑿〔外戶〕泛指大門。
⒀〔閉〕關(guān)閉(大門)。
⒁〔大同〕指理想社會。同,有和,平的意思。
(15)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為
注:
一、“大道”“大同”都屬于特殊概念:“大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指放之四海而皆準(zhǔn)的道理或真理,可以有各種各樣的解釋;“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也可以有種種解釋。這一類字眼是不能翻譯也是譯不好的。
二、有些詞語在一定語境中往往具有特殊含義,如“歸”指女子出嫁,但在“男有分,女有歸”這句話中就有了“及時婚配”的意思;“親”有親近義,但“親其親”跟“子其子”是對文,前一個“親”就有了“奉養(yǎng)”義,后一個“親”就專指父母了。
三、文中凡能直譯的語句一概用直譯,但也有一些地方用了意譯。
[編輯本段]譯文
在施行政治上的最高思想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有才能的人選出來,(人人)講求誠信,培養(yǎng)和睦氣氛。所以人們不只奉養(yǎng)自己的父母,不只養(yǎng)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而無父的人、老而無子的人、殘疾的人都能得到供養(yǎng)。男子有職務(wù),女子有歸宿。對于財貨,人們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們都愿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不一定是為自己謀私利。所以奸邪之謀不會發(fā)生,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發(fā)生,所以大門就不用關(guān)閉了,這叫做理想社會。
說明:“大道”“大同”都屬于特殊概念:“大道”,指放之四海而皆準(zhǔn)的道理或真理,可以有各種各樣的解釋;“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也可有些詞語在一定語境中往往具有特殊含以有種種解釋。這一類字眼是不能翻譯也是譯不好的。②義,如“歸”指女子出嫁,但在“男有分,女有歸”這句話中就有了“及時出嫁”的意思;“親”有親近義,但“親其親”跟“子其子”是對文,前一個“親”用作動詞,譯為“以.......為親(親人)”,有奉養(yǎng)之意,后一個“親”就專指父母了,“子其子”也一樣。文中凡能直譯的語句一概用直譯,但也有一些地方用了意譯。
[編輯本段]古今異詞
男有分,女有歸 (歸 古:女子出嫁 今:返回,回到本處)
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 (獨 古 :老而無子的人 今:單一,只有一個)
盜竊亂賊而不作(賊 古:害人 今:小偷,竊賊)(作 古:發(fā)生 今:作為)
大道之行也 (大道 古:指政治上的最高境界 今:寬闊的路)
[編輯本段]通假字
〔選賢與(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選拔出來。與,通“舉”。
〔矜(guān)、寡、孤、獨、廢疾者〕矜,老而無妻的人。矜,通“鰥”。
[編輯本段]段落劃分
全文可分三層:
“大道之行也……講信修睦。”這一層是對“大同”社會的綱領(lǐng)性說明。“大道”,可以理解為治理社會的最高準(zhǔn)則。這一句是總提,以下三句是分述。“天下為公”,這是說政權(quán)(也可以把社會財富包括進(jìn)來)屬于社會的全體成員,而不屬于任何個人。“選賢與能”,這是說社會的管理者應(yīng)由社會成員選舉產(chǎn)生。選舉的標(biāo)準(zhǔn)是“賢”和“能”,“賢”指品德高尚,“能”指才能出眾——用現(xiàn)代話來說,叫做“德才兼?zhèn)洹薄!爸v信修睦”,說的是社會成員間應(yīng)當(dāng)建立起良好的關(guān)系,要講求誠信以消除欺詐,要崇尚和睦以止息爭斗,使社會保持和平安定。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這一層闡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guān)愛。“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說的是每個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養(yǎng)父母、撫育兒女的心意擴(kuò)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會親如一家。“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意思是對各種年齡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適的安排。又特別提到,對“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要實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體現(xiàn)了全社會的關(guān)愛。(2)人人都能安居樂業(yè)。“有分”,就是有穩(wěn)定的職業(yè),能安心地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織,婦女在家也要從事蠶桑,這樣才能豐衣足食。以上兩個方面主要是就物質(zhì)生活說的。(3)貨盡其用,人盡其力。“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這是說人們珍惜勞動產(chǎn)品,但毫無自私自利之心,不會將它據(jù)為己有;“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這是說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都能盡全力地工作,卻沒有“多得”的念頭。這主要是就人們的思想觀念說的,因為只有樹公心、去私心,才能達(dá)到貨盡其用、人盡其力的境界。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這一層是全文的總括語。文章選擇了一種特殊的總括方式,就是拿現(xiàn)實社會跟這個理想的“大同”社會作對比,從而順理成章地指出,現(xiàn)實社會中諸多黑暗現(xiàn)象如搞陰謀、盜竊財物、作亂等等,在“大同”社會里將不復(fù)存在,代之而興的將是一個“外戶而不閉”的和平、安定的局面。這個結(jié)論非常鼓舞人心。
[編輯本段]相關(guān)問答
1、 課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們應(yīng)該如何理解和認(rèn)識?
答: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會的最高準(zhǔn)則,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國泰民安的理想狀態(tài)。
"大同"可以理解為儒家的理想社會或是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
"大道"和"大同"都是當(dāng)時人們頭腦中的理想境界,兩個詞中帶有明顯的理想色彩,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向往。
2、 文中所闡述的大同社會有哪些基本的特征?
答:文中的大同社會有以下基本特征:
a.人人都受到社會的關(guān)愛。全社會親如一家(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各種年齡段的人群都有合適的安排(老有所終, 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尤其是對"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要實行生活保障,更充分體現(xiàn)出了社會的關(guān)愛。
b.人人都能安居樂業(yè)。有穩(wěn)定的職業(yè),有安定和睦的家庭,男耕女織,豐衣足食。(男有分,女有歸)
c.貨盡其用,人盡其力。人們在共同的生產(chǎn)勞動中,應(yīng)珍惜勞動產(chǎn)品,無自私自利之心,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辱。盡全力工作,沒有"多得"的念頭,更不會據(jù)為己有。
3、 怎樣理解孔子關(guān)于"大同"社會的思想?
答:"大同"社會是夏以前的社會形態(tài),過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為大同"的說法。由此可見,"大同"社會是以"五帝之世"的傳說為依據(jù),經(jīng)過加工提煉而后構(gòu)想出來的一個理想社會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個合理的社會,以消除現(xiàn)實社會中的黑暗現(xiàn)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會源自于"五帝之世",同時又高于"五帝之世"。
4、“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同《孟子》中的哪句名言有異曲同工之妙?
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編輯本段]文言文主旨
《大道之行也》表達(dá)的是孔子在戰(zhàn)亂非常多的春秋時期,迫切希望有一個太平盛世的出現(xiàn)這一感情的吧?他認(rèn)為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定能形成一個“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的一個“大同”社會.但在當(dāng)時的戰(zhàn)亂時期下那個愿望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
[編輯本段]相關(guān)成語
成語 天下為公
發(fā)音 tiān xià wéi gōng
解釋 原意是天下是公眾的,天子之位,傳賢而不傳子,后成為一種美好社會的政治理想。
出處 《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示例 《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萬古千秋業(yè),~器。 ★陳毅《湖海詩社開征引》詩
【近義詞】:天下一家
【反義詞】:天下為家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用于人
成語 老有所終
發(fā)音 lǎo yǒu suǒ zhōng
解釋 年老者能有個合適的歸宿。
出處 《禮記·禮運》:“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
示例 《禮記·禮運》:“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
概況
釋義 :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為大家所共有,天子之位,傳賢而不傳子,只有實現(xiàn)天下為公,徹底鏟除私天下帶來的社會弊端,才能使社會充滿光明,百姓得到幸福。 后成為一種美好社會的政治理想。
出處 :西漢·戴圣《禮記·禮運篇》:“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
原文:昔者仲尼與于蠟賓。事畢,出游于觀之上,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言偃在側(cè),曰:"君子何嘆?"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人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jì);以正君臣、以睦兄弟,以和夫婦,發(fā)設(shè)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智,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jǐn)于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執(zhí)(勢)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翻譯:從前,孔于曾加過魯國的蠟祭。祭記結(jié)束后,他出來在宗廟 門外的樓臺上游覽,不覺感慨長嘆。孔子的感嘆,大概是感嘆 魯國的現(xiàn)狀。言偃在他身邊問道“老帥為什么嘆息?”孔子回答 說:‘大道實行的時代,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當(dāng)政的時代, 我孔丘都設(shè)有趕上,我對它們心向往之。
“大道實行的時代,天下為天下人所共有。選舉有德行的人和有才能的人來治理天下, 人們之間講究信用,和睦相處。所以人們不只把自己的親人當(dāng)親人,不只把自己的兒女當(dāng)作兒女 這樣使老年人能夠安享天年,使社年人有貢獻(xiàn)才力的地方,使年幼的人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使年老無偶、年幼無父、年老無子和殘廢的人都能得到供養(yǎng)。男子各盡自己的職分,女子各有自己的夫家。人們不愿讓財物委棄于無用之地,但不一定要收藏在自己家里。人們擔(dān)心有力使不上,但不一定是為了自己。因此,陰謀詭計被抑制而無法實現(xiàn),劫奪偷盜殺人越貨的壞事不會出現(xiàn),所以連住宅外的大門也可以不關(guān)。這樣的社會就叫做大同世界。
“如今大道已經(jīng)消逝了,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財產(chǎn)。人們各 把自己的親人當(dāng)作親人,把自己的兒女當(dāng)作兒女,財物和勞力;都 為私人擁有。諸侯天子們的權(quán)力變成了世襲的,并成為名正言順的禮制,修建城郭溝池作為堅固的防守。制定禮儀作為綱紀(jì),用 來確定君臣關(guān)系,使父子關(guān)系淳厚,使兄弟關(guān)系和睦,使夫妻關(guān)系 和諧,使各種制度得以確立,劃分田地和住宅,尊重有勇有智 的人;為自己建功立業(yè)。所以陰謀詭計因此興起,戰(zhàn)爭也由此產(chǎn) 生了。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旦,由此成為 三代中的杰出人物。這六位君子,沒有哪個不謹(jǐn)慎奉行禮制。他 們彰昌禮制的內(nèi)涵,用它們來考察人們的信用,揭露過錯,樹立 講求禮讓的典范,為百姓昭示禮法的儀軌。如果有越軌的反常行 為.有權(quán)勢者也要斥退,百姓也會把它看成禍害。這種社會就叫 做小康。”
示例 :萬古千秋業(yè),~器。(陳毅《湖海詩社開征引》詩)
用法 作謂語、定語;用于人
天下為公,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重要規(guī)范。既是個人修養(yǎng)之要,也是社會公德的最高原則。它所要求的是關(guān)心他人、扶危濟(jì)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追求平等、公正,視公共利益高于一切。它的最高境界是在義利相矛盾、相沖突的情況下,以“義”為重,“先義后利”乃至“公而忘私”、“大公無私”的自我犧牲。
早在《尚書》、《左傳》等典籍中,就有“以公滅私”,“公家之利,知無不為”,“臨患不忘國”的規(guī)范性要求。孔子一貫主張“忠恕”。繼孔子之后,墨家主張“舉公義,辟私怨”,法家強(qiáng)調(diào)“無私”、“背私”,道家提出“圣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而儒家尤為重視公忠,提倡“樂以天下,憂以天下”,“致忠而公”、弘揚“天下為公”、“公而忘私”的思想。
明末清初民主主義啟蒙思想家王夫之在其《續(xù)通鑒論》中,以“天下為公”為武器,批判封建制度,提出“公天下”的主張,認(rèn)為“天下非一家之私”。當(dāng)時另一位啟蒙思想家黃宗羲也主張“天下為公、君為客”,指出:“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與王、黃齊名的思想家顧炎武進(jìn)一步指出,“國家”是屬于一家一姓的王朝。而“天下”則是匹夫所共有。近代梁啟超把顧炎武的這一思想概括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zé)”,把“天下為公”的道德理想轉(zhuǎn)化成為個人的道德要求,激勵著后代無數(shù)志士仁人為中華民族的盛衰興亡大業(yè)而奮斗不息。
到19世紀(jì)末20世紀(jì)初,康有為針對中華民族出現(xiàn)空前嚴(yán)重的民族危機(jī)和社會危機(jī)提出了維新變法主張,在其所著《大同書》中,再次勾畫出了一個“公天下”的理想社會:“大同之世,天下為公,無有階級,一切平等。”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繼承了我國傳統(tǒng)道德倫理思想,在提出了“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的道德規(guī)范同時,念念不忘“天下為公”這一傳統(tǒng)思想。時常把《禮運》篇中的“大同”的全段文字抄送友人。據(jù)統(tǒng)計,在孫中山的題詞中,有受主姓氏的“天下為公”就達(dá) 32件。其中有贈馮玉祥的,有贈張學(xué)良的。1924年,孫中山在題為《三民主義》的著名演說中,曾談到“真正的三民主義,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孔子 向往的“大同”世界,即是指《禮記》一書中《禮運》篇所描述的理想社會:“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在“天下為公”的“公”字,按照東漢經(jīng)學(xué)家鄭玄的解釋, 即是“共”的意思。“天下為公”,也即天下是全天下人共有的天下。他說:“我們?nèi)裰髁x的意思,就是 民有、民治、民享。這個民有、民治、民享的意思,就是國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或許可以這樣說,他的理想。他的目標(biāo),他的思想體系的基本精神,都濃縮在“天下為公”這四字之中。
“天下為公”的道德倫理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思想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xué)社會主義、共產(chǎn)主義思想,無疑也是在繼承了包括“天下為公”在內(nèi)的人類一切優(yōu)秀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礎(chǔ)上提出來的。所以,對學(xué)生進(jìn)行天下為公教育應(yīng)與共產(chǎn)主義教育結(jié)合起來。
成語 矜(鰥)寡孤獨
發(fā)音 guān guǎ gū dú
解釋 老而無妻,老而無夫,幼而無父,老而無子的人。
出處 《禮記·禮運》:“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
[編輯本段]相關(guān)介紹
本文是《禮記·禮運》開頭部分里的一段話,主旨是闡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原文此前還有一段文字記述孔子說這番話的來由,照錄如下:
昔者仲尼與于蠟賓(參加國君在年終舉行的祭典,蠟,讀zhà),事畢,出游于觀(讀guān,宮門外兩旁的樓臺)之上,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意思是魯國已經(jīng)喪失了古禮)。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學(xué)生)在側(cè),曰:“君子何嘆?”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賢),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趕上),而有志焉。”
譯文:
從前,孔子參加了國君在年終舉行的祭典。祭典結(jié)束后,他在宗廟門外的樓臺上游覽,不覺感慨長嘆。孔子的感嘆,大概是感嘆魯國已經(jīng)喪失了古禮的現(xiàn)狀。言偃在他身邊問道:“老師為什么嘆息?”孔子回答說:“大道實行的時代,與夏、商、周三代英明君主當(dāng)政的時代,我孔丘都沒有趕上,我對它們心向往之。”
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為生活在變亂紛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現(xiàn)一個太平盛世,所以有這番言論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
《禮記》一書的編定是西漢禮學(xué)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后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xù),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cè)重和取舍,各有特色。東漢末年,著名學(xué)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注解,后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說經(jīng)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jīng)典,到唐代被列為“九經(jīng)”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jīng)”之中,成為士人必讀之書。
《禮記》是戰(zhàn)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xué)者解釋說明經(jīng)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禮記》的作者不止一人,寫作時間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數(shù)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關(guān)門弟子及其學(xué)生們的作品,還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編輯本段]四書五經(jīng)
《大道之行也》選自《禮記·禮運》,儒家經(jīng)典之一,西漢戴圣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述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禮運”,《禮記》篇名,大約是戰(zhàn)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學(xué)者托名孔子答問的著作。
四書:《孟子》《中庸》《大學(xué)》《論語》
五經(jīng):《詩經(jīng)》《尚書》《禮記》《易經(jīng)》《春秋》
[編輯本段]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編輯本段]注釋
①選自《禮記·禮運》。《禮記》,儒家經(jīng)典之一,西漢戴圣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禮 運,《禮記》篇名,大約是戰(zhàn)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xué)者托名孔子答問的著作。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②〔選賢與(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選拔出來。與,通“舉”。
③〔講信修睦(mù)〕講求誠信,培養(yǎng)和睦(氣氛)。
④〔親〕用如動詞,以……為親。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個“子”也是動詞。
⑤〔矜(guān)、寡、孤、獨、廢疾者〕矜,老而無妻的人。矜,通“鰥”。寡,老而無夫的人。孤,幼而無父的人。獨,老而無子的人。廢疾,殘疾人。
⑥〔男有分(fèn)〕男子有職務(wù)。分,職分,指職業(yè)、職守。
⑦〔女有歸〕意思是女子有歸宿。歸,指女子出嫁。
⑧〔貨惡(wù)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意思是,對于財貨,人們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惡,憎惡。
⑨〔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意思是,人們都愿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
⑩〔謀閉而不興〕奸邪之謀不會發(fā)生。興,發(fā)生。
⑾〔盜竊亂賊而不作〕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發(fā)生。亂,指造反。賊,指害人。作,興起。
⑿〔外戶〕泛指大門。
⒀〔閉〕關(guān)閉(大門)。
⒁〔大同〕指理想社會。同,有和,平的意思。
(15)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為
注:
一、“大道”“大同”都屬于特殊概念:“大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指放之四海而皆準(zhǔn)的道理或真理,可以有各種各樣的解釋;“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也可以有種種解釋。這一類字眼是不能翻譯也是譯不好的。
二、有些詞語在一定語境中往往具有特殊含義,如“歸”指女子出嫁,但在“男有分,女有歸”這句話中就有了“及時婚配”的意思;“親”有親近義,但“親其親”跟“子其子”是對文,前一個“親”就有了“奉養(yǎng)”義,后一個“親”就專指父母了。
三、文中凡能直譯的語句一概用直譯,但也有一些地方用了意譯。
[編輯本段]譯文
在施行政治上的最高思想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有才能的人選出來,(人人)講求誠信,培養(yǎng)和睦氣氛。因此人們不只奉養(yǎng)自己的父母,不只養(yǎng)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而無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的人都能得到供養(yǎng)。男子要有職業(yè),女子要及時出嫁。(人們)憎惡財貨被拋棄在地上的現(xiàn)象(而要去收貯它),卻不一定是為了私藏;(也)憎惡那種在共同勞動中不肯盡力的行為,但不一定是為謀取私利。因此,奸邪之謀不會發(fā)生,不會有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發(fā)生,(家家戶戶)都不用關(guān)大門了,這就叫做理想社會。
說明:“大道”“大同”都屬于特殊概念:“大道”,指放之四海而皆準(zhǔn)的道理或真理,可以有各種各樣的解釋;“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也可有些詞語在一定語境中往往具有特殊含以有種種解釋。這一類字眼是不能翻譯也是譯不好的。②義,如“歸”指女子出嫁,但在“男有分,女有歸”這句話中就有了“及時出嫁”的意思;“親”有親近義,但“親其親”跟“子其子”是對文,前一個“親”用作動詞,譯為“以.......為親(親人)”,有奉養(yǎng)之意,后一個“親”就專指父母了,“子其子”也一樣。文中凡能直譯的語句一概用直譯,但也有一些地方用了意譯。
[編輯本段]古今異詞
男有分,女有歸 (歸 古:女子出嫁 今:返回,回到本處)
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 (獨 古 :老而無子的人 今:單一,只有一個)
盜竊亂賊而不作(賊 古:害人 今:小偷,竊賊)(作 古:發(fā)生 今:作為)
大道之行也 (大道 古:指理想的社會 今:寬闊的路)
[編輯本段]通假字
〔選賢與(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選拔出來。與,通“舉”。
〔矜(guān)、寡、孤、獨、廢疾者〕矜,老而無妻的人。矜,通“鰥”。
[編輯本段]段落劃分
全文可分三層:
“大道之行也……講信修睦。”這一層是對“大同”社會的綱領(lǐng)性說明。“大道”,可以理解為治理社會的最高準(zhǔn)則。這一句是總提,以下三句是分述。“天下為公”,這是說政權(quán)(也可以把社會財富包括進(jìn)來)屬于社會的全體成員,而不屬于任何個人。“選賢與能”,這是說社會的管理者應(yīng)由社會成員選舉產(chǎn)生。選舉的標(biāo)準(zhǔn)是“賢”和“能”,“賢”指品德高尚,“能”指才能出眾——用現(xiàn)代話來說,叫做“德才兼?zhèn)洹薄!爸v信修睦”,說的是社會成員間應(yīng)當(dāng)建立起良好的關(guān)系,要講求誠信以消除欺詐,要崇尚和睦以止息爭斗,使社會保持和平安定。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這一層闡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guān)愛。“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說的是每個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養(yǎng)父母、撫育兒女的心意擴(kuò)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會親如一家。“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意思是對各種年齡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適的安排。又特別提到,對“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要實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體現(xiàn)了全社會的關(guān)愛。(2)人人都能安居樂業(yè)。“有分”,就是有穩(wěn)定的職業(yè),能安心地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織,婦女在家也要從事蠶桑,這樣才能豐衣足食。以上兩個方面主要是就物質(zhì)生活說的。(3)貨盡其用,人盡其力。“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這是說人們珍惜勞動產(chǎn)品,但毫無自私自利之心,不會將它據(jù)為己有;“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這是說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都能盡全力地工作,卻沒有“多得”的念頭。這主要是就人們的思想觀念說的,因為只有樹公心、去私心,才能達(dá)到貨盡其用、人盡其力的境界。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這一層是全文的總括語。文章選擇了一種特殊的總括方式,就是拿現(xiàn)實社會跟這個理想的“大同”社會作對比,從而順理成章地指出,現(xiàn)實社會中諸多黑暗現(xiàn)象如搞陰謀、盜竊財物、作亂等等,在“大同”社會里將不復(fù)存在,代之而興的將是一個“外戶而不閉”的和平、安定的局面。這個結(jié)論非常鼓舞人心。
[編輯本段]相關(guān)問答
1、 課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們應(yīng)該如何理解和認(rèn)識?
答: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會的最高準(zhǔn)則,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國泰民安的理想狀態(tài)。
"大同"可以理解為儒家的理想社會或是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
"大道"和"大同"都是當(dāng)時人們頭腦中的理想境界,兩個詞中帶有明顯的理想色彩,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向往。
2、 文中所闡述的大同社會有哪些基本的特征?
答:文中的大同社會有以下基本特征:
a.人人都受到社會的關(guān)愛。全社會親如一家(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各種年齡段的人群都有合適的安排(老有所終, 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尤其是對"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要實行生活保障,更充分體現(xiàn)出了社會的關(guān)愛。
b.人人都能安居樂業(yè)。有穩(wěn)定的職業(yè),有安定和睦的家庭,男耕女織,豐衣足食。(男有分,女有歸)
c.貨盡其用,人盡其力。人們在共同的生產(chǎn)勞動中,應(yīng)珍惜勞動產(chǎn)品,無自私自利之心,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辱。盡全力工作,沒有"多得"的念頭,更不會據(jù)為己有。
3、 怎樣理解孔子關(guān)于"大同"社會的思想?
答:"大同"社會是夏以前的社會形態(tài),過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為大同"的說法。由此可見,"大同"社會是以"五帝之世"的傳說為依據(jù),經(jīng)過加工提煉而后構(gòu)想出來的一個理想社會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個合理的社會,以消除現(xiàn)實社會中的黑暗現(xiàn)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會源自于"五帝之世",同時又高于"五帝之世"。
4、“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同《孟子》中的哪句名言有異曲同工之妙?
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編輯本段]文言文主旨
《大道之行也》表達(dá)的是孔子在戰(zhàn)亂非常多的春秋時期,迫切希望有一個太平盛世的出現(xiàn)這一感情的吧?他認(rèn)為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定能形成一個“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的一個“大同”社會.但在當(dāng)時的戰(zhàn)亂時期下那個愿望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
[編輯本段]相關(guān)成語
成語 天下為公
發(fā)音 tiān xià wéi gōng
解釋 原意是天下是公眾的,天子之位,傳賢而不傳子,后成為一種美好社會的政治理想。
出處 《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示例 《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萬古千秋業(yè),~器。 ★陳毅《湖海詩社開征引》詩
【近義詞】:天下一家
【反義詞】:天下為家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用于人
成語 老有所終
發(fā)音 lǎo yǒu suǒ zhōng
解釋 年老者能有個合適的歸宿。
出處 《禮記·禮運》:“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
示例 《禮記·禮運》:“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
概況
釋義 :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為大家所共有,天子之位,傳賢而不傳子,只有實現(xiàn)天下為公,徹底鏟除私天下帶來的社會弊端,才能使社會充滿光明,百姓得到幸福。 后成為一種美好社會的政治理想。
出處 :西漢·戴圣《禮記·禮運篇》:“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
原文:昔者仲尼與于蠟賓。事畢,出游于觀之上,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言偃在側(cè),曰:"君子何嘆?"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人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jì);以正君臣、以睦兄弟,以和夫婦,發(fā)設(shè)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智,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jǐn)于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執(zhí)(勢)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翻譯:從前,孔于曾加過魯國的蠟祭。祭記結(jié)束后,他出來在宗廟 門外的樓臺上游覽,不覺感慨長嘆。孔子的感嘆,大概是感嘆 魯國的現(xiàn)狀。言偃在他身邊問道“老帥為什么嘆息?”孔子回答 說:‘大道實行的時代,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當(dāng)政的時代, 我孔丘都設(shè)有趕上,我對它們心向往之。
“大道實行的時代,天下為天下人所共有。選舉有德行的人和有才能的人來治理天下, 人們之間講究信用,和睦相處。所以人們不只把自己的親人當(dāng)親人,不只把自己的兒女當(dāng)作兒女 這樣使老年人能夠安享天年,使社年人有貢獻(xiàn)才力的地方,使年幼的人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使年老無偶、年幼無父、年老無子和殘廢的人都能得到供養(yǎng)。男子各盡自己的職分,女子各有自己的夫家。人們不愿讓財物委棄于無用之地,但不一定要收藏在自己家里。人們擔(dān)心有力使不上,但不一定是為了自己。因此,陰謀詭計被抑制而無法實現(xiàn),劫奪偷盜殺人越貨的壞事不會出現(xiàn),所以連住宅外的大門也可以不關(guān)。這樣的社會就叫做大同世界。
“如今大道已經(jīng)消逝了,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財產(chǎn)。人們各 把自己的親人當(dāng)作親人,把自己的兒女當(dāng)作兒女,財物和勞力;都 為私人擁有。諸侯天子們的權(quán)力變成了世襲的,并成為名正言順的禮制,修建城郭溝池作為堅固的防守。制定禮儀作為綱紀(jì),用 來確定君臣關(guān)系,使父子關(guān)系淳厚,使兄弟關(guān)系和睦,使夫妻關(guān)系 和諧,使各種制度得以確立,劃分田地和住宅,尊重有勇有智 的人;為自己建功立業(yè)。所以陰謀詭計因此興起,戰(zhàn)爭也由此產(chǎn) 生了。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旦,由此成為 三代中的杰出人物。這六位君子,沒有哪個不謹(jǐn)慎奉行禮制。他 們彰昌禮制的內(nèi)涵,用它們來考察人們的信用,揭露過錯,樹立 講求禮讓的典范,為百姓昭示禮法的儀軌。如果有越軌的反常行 為.有權(quán)勢者也要斥退,百姓也會把它看成禍害。這種社會就叫 做小康。”
示例 :萬古千秋業(yè),~器。(陳毅《湖海詩社開征引》詩)
用法 作謂語、定語;用于人
天下為公,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重要規(guī)范。既是個人修養(yǎng)之要,也是社會公德的最高原則。它所要求的是關(guān)心他人、扶危濟(jì)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追求平等、公正,視公共利益高于一切。它的最高境界是在義利相矛盾、相沖突的情況下,以“義”為重,“先義后利”乃至“公而忘私”、“大公無私”的自我犧牲。
早在《尚書》、《左傳》等典籍中,就有“以公滅私”,“公家之利,知無不為”,“臨患不忘國”的規(guī)范性要求。孔子一貫主張“忠恕”。繼孔子之后,墨家主張“舉公義,辟私怨”,法家強(qiáng)調(diào)“無私”、“背私”,道家提出“圣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而儒家尤為重視公忠,提倡“樂以天下,憂以天下”,“致忠而公”、弘揚“天下為公”、“公而忘私”的思想。
明末清初民主主義啟蒙思想家王夫之在其《續(xù)通鑒論》中,以“天下為公”為武器,批判封建制度,提出“公天下”的主張,認(rèn)為“天下非一家之私”。當(dāng)時另一位啟蒙思想家黃宗羲也主張“天下為公、君為客”,指出:“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與王、黃齊名的思想家顧炎武進(jìn)一步指出,“國家”是屬于一家一姓的王朝。而“天下”則是匹夫所共有。近代梁啟超把顧炎武的這一思想概括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zé)”,把“天下為公”的道德理想轉(zhuǎn)化成為個人的道德要求,激勵著后代無數(shù)志士仁人為中華民族的盛衰興亡大業(yè)而奮斗不息。
到19世紀(jì)末20世紀(jì)初,康有為針對中華民族出現(xiàn)空前嚴(yán)重的民族危機(jī)和社會危機(jī)提出了維新變法主張,在其所著《大同書》中,再次勾畫出了一個“公天下”的理想社會:“大同之世,天下為公,無有階級,一切平等。”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繼承了我國傳統(tǒng)道德倫理思想,在提出了“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的道德規(guī)范同時,念念不忘“天下為公”這一傳統(tǒng)思想。時常把《禮運》篇中的“大同”的全段文字抄送友人。據(jù)統(tǒng)計,在孫中山的題詞中,有受主姓氏的“天下為公”就達(dá) 32件。其中有贈馮玉祥的,有贈張學(xué)良的。1924年,孫中山在題為《三民主義》的著名演說中,曾談到“真正的三民主義,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孔子 向往的“大同”世界,即是指《禮記》一書中《禮運》篇所描述的理想社會:“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在“天下為公”的“公”字,按照東漢經(jīng)學(xué)家鄭玄的解釋, 即是“共”的意思。“天下為公”,也即天下是全天下人共有的天下。他說:“我們?nèi)裰髁x的意思,就是 民有、民治、民享。這個民有、民治、民享的意思,就是國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或許可以這樣說,他的理想。他的目標(biāo),他的思想體系的基本精神,都濃縮在“天下為公”這四字之中。
“天下為公”的道德倫理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思想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xué)社會主義、共產(chǎn)主義思想,無疑也是在繼承了包括“天下為公”在內(nèi)的人類一切優(yōu)秀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礎(chǔ)上提出來的。所以,對學(xué)生進(jìn)行天下為公教育應(yīng)與共產(chǎn)主義教育結(jié)合起來。
成語 矜(鰥)寡孤獨
發(fā)音 guān guǎ gū dú
解釋 老而無妻,老而無夫,幼而無父,老而無子的人。
出處 《禮記·禮運》:“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
[編輯本段]相關(guān)介紹
本文是《禮記·禮運》開頭部分里的一段話,主旨是闡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原文此前還有一段文字記述孔子說這番話的來由,照錄如下:
昔者仲尼與于蠟賓(參加國君在年終舉行的祭典,蠟,讀zhà),事畢,出游于觀(讀guān,宮門外兩旁的樓臺)之上,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意思是魯國已經(jīng)喪失了古禮)。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學(xué)生)在側(cè),曰:“君子何嘆?”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賢),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趕上),而有志焉。”
譯文:
從前,孔子參加了國君在年終舉行的祭典。祭典結(jié)束后,他在宗廟門外的樓臺上游覽,不覺感慨長嘆。孔子的感嘆,大概是感嘆魯國已經(jīng)喪失了古禮的現(xiàn)狀。言偃在他身邊問道:“老師為什么嘆息?”孔子回答說:“大道實行的時代,與夏、商、周三代英明君主當(dāng)政的時代,我孔丘都沒有趕上,我對它們心向往之。”
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為生活在變亂紛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現(xiàn)一個太平盛世,所以有這番言論。
“是” 古意:“這” 今意:“正確,表肯定回答”
“孤” 古意:“幼而無父的人” 今意:“孤獨,一個人”
“獨” 古意:“老而無子的人” 今意:“一個人,自己”
“女” 古意:“指女子出嫁,歸宿” 今意:“回歸,多指回家”
是 孤 獨 歸
古譯:這 幼而無父的人. 老而無子的人 女子出嫁,歸宿
今譯 對,正確 孤獨 獨自 回來
大道之行也大道指的是什么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一詞出自《禮記·大序》。其中,“大道”指的是敬天、愛人的理念,是一種至高的道德準(zhǔn)則。意思是,若所有人都能遵循這樣的準(zhǔn)則,就能實現(xiàn)天下共享的理想境界。這里的“天下”,不是指國家疆域,而是指整個社會,包括所有的人和物。“大道之行也”可以理解為,“如果我們能夠...
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譯
《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譯如下: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
《大道之行也》全文翻譯
原文 大道之行也① 大道②之行也,天下為③公,選賢與(jǔ)能④,講信修睦⑤。故人不獨親⑥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guān)、寡、孤、獨、廢疾者⑦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⑧,女有歸⑨。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⑩;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wèi)...
大道之行也語文文言文翻譯
大道之行也指出現(xiàn)實社會中的諸多黑暗現(xiàn)象,在“大同”社會中將不復(fù)存在,取代的將是“外戶而不閉”的和平、安定的局面。下面是我整理的大道之行也語文文言文翻譯,歡迎來參考!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
大道之行也文言文翻譯
《大道之行也》, 大約是戰(zhàn)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xué)者托名孔子答問的著作。其人認(rèn)為在大道施行的時候,一定能形成一個“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的“大同”社會。盡管在當(dāng)時的戰(zhàn)亂時期下那個愿望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但那是儒家學(xué)者在亂世中一個美好愿景。下面是我為大家?guī)淼拇蟮乐幸卜g,希望能夠?qū)δ阌兴?..
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譯 大道之行也的原文翻譯
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譯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
大道之行也原文翻譯
大道之行也原文翻譯如下: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
八年級語文上冊《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譯
導(dǎo)語:《大道之行也》, 大約是戰(zhàn)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xué)者托名孔子答問的著作。下面來看看八年級語文上冊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譯簡介吧!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
大道之行也行的翻譯
“大道之行也”這句話中的“行”指施行。“大道之行也”的意思是:大道施行的時候。“大道之行也”出自《禮記》,全文闡述了“大同”社會里的美好前景,寄托了儒家崇高的社會理想,表達(dá)了古代人民對美好社會的幸福憧憬。《大道之行也》的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
大道之行也的原文及翻譯
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
相關(guān)評說:
永興縣平底: ______[答案] 《大道之行也》, 大約是戰(zhàn)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xué)者托名孔子答問的著作. 其人認(rèn)為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定能形成一個“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的一個“大同”社會.但在當(dāng)時的戰(zhàn)亂時期下那個愿望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
永興縣平底: ______ 譯文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有賢德、有才能的人選出來(給大家辦事),(人人)講求誠信,崇尚和睦.因此人們不單奉養(yǎng)自己的父母,不單撫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
永興縣平底: ______ 因此人們不單奉養(yǎng)自己的父母,不單撫育自己的子女.[全文翻譯] 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
永興縣平底: ______ 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
永興縣平底: ______ 《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
永興縣平底: ______ 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有賢德、有才能的人選出來(給大家辦事),(人人...
永興縣平底: ______ 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有賢德、有才能的人選出來(給大家辦事),(人人)講求誠信,崇尚和睦.因此人們不單奉養(yǎng)自己的父母,不單撫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yǎng).男子要有職業(yè),女子要及時婚配.(人們)憎惡財貨被拋棄在地上的現(xiàn)象(而要去收貯它),卻不是為了獨自享用;(也)憎惡那種在共同勞動中不肯盡力的行為,總要不為私利而勞動.這樣一來,就不會有人搞陰謀,不會有人盜竊財物和興兵作亂,(家家戶戶)都不用關(guān)大門了,這就叫做“大同”社會
永興縣平底: ______ 《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
永興縣平底: ______[答案] 詞類活用:選賢與能 “與”(jǔ) 通“舉” 《大道之行也》 選拔 矜、寡、孤、獨 “矜”(guāng) 通“鰥” 《大道之行也》喪失妻子的男人 一詞多義 修——講信修睦 學(xué)習(xí)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修長 為——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 雕刻 天下為公 ...
永興縣平底: ______ 關(guān)于孔子“大同”說的思想意義從孔子回答言偃的話來看,“大道之行”先于“三代之英”,則“大同”社會當(dāng)指夏以前的社會形態(tài),過去因而有“孔子以五帝之世為大同”的說法.這個說法貌似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