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jgcgs88.cn-狠狠久久亚洲欧美专区不卡,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无毒不卡,噼里啪啦国语版在线观看,zσzσzσ女人极品另类

  • <strike id="qgi8o"><td id="qgi8o"></td></strike>
  • <ul id="qgi8o"><acronym id="qgi8o"></acronym></ul>
  • <li id="qgi8o"></li>
    <ul id="qgi8o"></ul>
    <strike id="qgi8o"><rt id="qgi8o"></rt></strike>
    <ul id="qgi8o"><center id="qgi8o"></center></ul>
  • <kbd id="qgi8o"></kbd>

    最早入川的”徐”姓! 歷史上最早由楚入川的范姓是哪些人

    一、 姓氏源流
    徐氏的姓氏來源比較純正,主要出自嬴姓。是先帝玄孫伯益之子若木的后裔。相傳陷帝有一個孫女叫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懷有大業(yè)。大業(yè)娶少典氏女子女華為妻,生下了伯益。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除了正式賜他為嬴姓以外,還把本族的女子姚氏嫁給他,姚女后來生了兩個兒子,其中小兒子叫若木因為他的父親有功,所以封他于徐,建立徐國。徐國歷經(jīng)了夏、商、周三個朝代,都是作為諸侯而存在的。周穆王的時候傳到了徐國的32世孫徐君偃,他很聰明,對百姓又很好,所以深的百姓的愛戴,國力不斷強大。當時周穆王喜歡云游四方而經(jīng)常不問國家大事,諸侯埋怨他的很多,徐君偃于是產(chǎn)生了想要取代周穆王的野心。于是他自稱為徐偃王,率領(lǐng)各國聯(lián)軍向周國進軍,周穆王知道這個消息后馬上返回京城,調(diào)兵前去鎮(zhèn)壓。徐偃王只好收兵而逃,他躲進了彭城一帶的山中。由于他得得民心,跟著他到了山中得百姓很多。這座山后來就叫做徐山,徐州也因此而得名。周穆王也因此不得不封他的兒子宗于徐,稱為“徐子”,繼續(xù)管理徐國。春秋時期,徐國被楚國打敗,國力從此日漸消退,周敬王八年的時候,徐國被吳國所滅,徐國的后裔就稱為徐氏,以國為姓,代代相傳。
    徐姓源流詳介:
    早在遠古時期,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主要生活著四個大的部落群體。即西部和中原的炎黃集團,也稱華夏集團;東部的東夷集團;南部的苗蠻集團;東南沿海的百越集團。徐姓的遠古始祖就是東夷集團中的重要首領(lǐng)少昊。
    東夷集團是以鳥為圖騰的部落群體。這是因為這個地區(qū)自古以來就是各種鳥類棲息與候鳥遷徙停留的好地方。居住在這兒的人,自然以捕鳥為食,以鳥羽為衣,處處依賴鳥類作為主要生活來源,最后發(fā)展到以鳥為圖騰崇拜。對于這一點,從夷字的本義也可看出,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的解釋是:“夷,從大從弓,東方之人也。”由此可見,夷人善射,由此亦可推出,這個群體是以射獵為主要的生存方式。隨著對鳥的圖騰崇拜的加強,逐步開始以鳥為氏族、部落的名稱和標志,再慢慢發(fā)展成姓氏。如東夷集團的四大姓偃 (燕)、嬴、子(燕子、小鳥)、鳳 (鳳鳥),大約就是由此而來。
    少昊,嬴姓,在古代典籍中,也被寫作“少皓”、“少嗥”、“少皋”,名摯(也作質(zhì)),三皇五帝之一,又被稱作“朱宣”、“白帝”、“西皇”、“金天氏”、“窮桑氏”。從少昊的名字中,同樣可以看出其與鳥的關(guān)系。摯,即鷙,是一種猛禽。少昊的誕生,存在多種說法,非常具有傳奇色彩。其中一種傳說是其母女節(jié),也稱皇娥,夜夢流星人懷而有孕,生下少昊。少昊長大后,成為本氏族的首領(lǐng),后又成為整個東夷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lǐng)。開始時以玄鳥,即燕子作為本部族圖騰,后在窮桑即大聯(lián)盟首領(lǐng)位時,有鳳鳥飛至,大喜,于是,改以鳳鳥為族神,崇拜鳳鳥圖騰。不久遷都于曲阜,并將所轄部族以鳥命名,分為鳳鳥氏、玄鳥氏、伯趙氏、青鳥氏、丹鳥氏五個部族,在這五個部族之外,又分祝鳩、鵑鳩、鸕鳩、爽鳩、鶻鳩五個氏族,以及鵲雉、鹋雉、翟雉、鵜雉、暈雉五個雉氏族,春扈、夏扈、秋扈、冬扈、棘扈、行扈、宵扈、桑扈、老扈九個扈氏族,共二十四個氏族,形成一個龐大的以鳳鳥為圖騰的完整的氏族部落社會。
    少昊在位期間,修太昊之法,以鳥名為官名,設(shè)工正和農(nóng)正,分別管理手工業(yè)和農(nóng)業(yè),以發(fā)展生產(chǎn),同時,還“正度量”,即訂立度量標準,并觀測天象,制定歷法,發(fā)明樂器,創(chuàng)作樂曲。在他的帶領(lǐng)下,東夷集團得到很大發(fā)展。同時,還與炎黃集團建立了非常密切的交流關(guān)系,比如他就收留、養(yǎng)育了黃帝的孫子顓頊及其部族,并決定自己去世后由顓頊接任自己東夷部族聯(lián)盟首領(lǐng)的職務(wù)。少昊共在位八十四年,壽過百歲,也有說在位百年,去世后葬于曲阜。陵墓在今曲阜市東4公里處,呈金字塔形,底邊長28米,頂邊長9.4米,斜坡高15.2米,上面有廟。整個陵園占地11萬多平方米,有宮門、享堂、配殿、石坊等建筑組成。
    少昊去世后,東夷部落聯(lián)盟由黃帝的孫子,二十歲的顓頊接掌。顓頊,號高陽氏,三皇五帝之一。自幼聰明過人,相傳十歲時便成為本部落首領(lǐng),率族眾遷往東夷集團所在地,可到底是因為什么原因而率族眾遷到東夷集團所在區(qū)域窮桑一帶,已不可考,但其深得少昊信任卻是毋庸置疑的。八年之后,少昊去世,顓頊繼位,成為東夷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lǐng),不久,將統(tǒng)治中心遷回中原,即今河南濮陽一帶,許多東夷部落也跟著內(nèi)遷。遷回中原后,顓頊又繼承了祖父黃帝原擔任的炎黃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的職務(wù),身兼炎黃與東夷兩大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大大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融合。在位七十八年之后,年近百歲的顓頊方才去世。顓頊陵遺址在今河南省內(nèi)黃縣三相莊西1.5公里處,南北長240米,東西長一百三十余米,有寶城、享殿和廊房,始建于唐代,重修于宋代。唐、宋以來,每年春秋兩季或改元,皇帝都要遣使告祭。清宣統(tǒng)年間,一場龍卷風(fēng)攜沙將陵園全部覆蓋。近年來隨沙丘移動,已有部分建筑露出地面。
    作為少昊后代的徐姓與顓頊發(fā)生關(guān)系是在顓頊之后。在所有的徐氏家譜中,徐姓的血緣始祖都是若木,若木的父親是伯益,伯益的父親是皋陶,皋陶的父親是大業(yè),大業(yè)的曾外祖父就是顓頊
    據(jù)《史記》等書記載,顓頊有個孫女叫女修,一次,女修吞食了一粒燕子(玄鳥)落下來的卵而有身孕,生下一個男孩,取名大業(yè)。 大業(yè)成年后,娶華夏集團少典氏族女子女華為妻,生子皋陶。皋陶,亦名繇、皋繇、咎繇、咎陶,字庭堅。
    皋陶在虞舜時期,曾擔任了掌管刑罰的士,明五刑,弼五教,使天下無冤獄,以公正、正直著稱。在農(nóng)業(yè)方面,發(fā)明了耒、耜等農(nóng)具,為東夷各氏族部落對黃河中下游地區(qū)的農(nóng)業(yè)開發(fā)作出了巨大貢獻。同時還參與了大禹的治水工程,與大禹密切合作,不爭功諉過,極力樹立大禹在民眾中的威信。雖然他在“知人”與“安民”等治國方面功勞不在大禹之下,但在舜去世時,卻積極推薦、扶持大禹登舜位,當上了中原華夏部落聯(lián)盟的大首領(lǐng)。大禹對他非常感激,也認為他最賢德,遂選定皋陶為自己的繼承人,并授予他處理政務(wù)的權(quán)力,準備在適當?shù)臅r候禪位于他,可不久皋陶即去世,大禹很傷心,就把英(今湖北英山縣)、六(今安徽六安縣)一帶分封給他的后裔。如今,皋陶墓在六安縣城東8公里,六(安)合(肥)公路北側(cè),為圓形土冢,周長97米,頂高6.2米,頂部平面直徑4米,墓前有碑,為清同治八年(1869年)安徽布政使吳坤修手書,墓上有黃栗樹一株,形如傘蓋。在墓東14米處,有皋陶祠,為前后兩進四合院式。由于皋陶在當時口碑極好,影響很大,后人為紀念他,亦將六安縣別稱為皋陶城,簡稱皋城。
    傳說皋陶有六個兒子(一說三個),其余幾子被封在英、六等地,后陸續(xù)建立了英、六、群舒等小王國,只有長子大費(音閉),又稱伯益,與他長期共同輔佐舜和大禹,居功至偉,被舜賜為贏姓,繼承贏姓正統(tǒng),也就是當上少昊遺留下來的贏姓部落首領(lǐng)。自此之后,他的兄弟,繼承了偃姓,向南發(fā)展,偃姓及后來所產(chǎn)生的姓氏即奉皋陶為血緣始祖,而贏姓及所產(chǎn)生的姓氏如秦、徐、趙、黃等則奉伯益為血緣始祖,其后裔主要居留在山東南部或淮河中下游流域,或遠遷西北。
    伯益,也被寫作伯翳、伯繁、柏翳、化益,或只稱益,這是因為伯本來就有老大的意思。因佐舜有功,被封于費。因此又叫大費、貫侯:由于原來少昊的贏姓氏族是以鳳鳥為圖騰,伯益被賜姓贏后,自然也就以鳳鳥為圖騰,成為贏姓正統(tǒng):對于這一點,我們還可以從他的名字看出,益也寫作繁,而繁據(jù)《離騷注》解釋,為“鳳皇別名也”。伯益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一個具有傳奇色彩和作出過卓越貢獻的英雄人物。傳說伯益通鳥語,能夠調(diào)馴鳥獸,“佐舜調(diào)馴鳥獸,鳥獸多馴服。”這在當時生產(chǎn)力極為低下的時期,是非常令人驚訝和信服的。伯益還發(fā)明了以卦占卜歲時吉兇的辦法。很年輕時,就隨父親皋陶輔佐舜,“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火燒林木,驅(qū)趕禽獸,這就能很快地開辟出大片平地,同時,草木焚燒后的灰燼又是肥料,這樣,極大地便利了氏族部落的發(fā)展和農(nóng)田的開墾,大大加快了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在《呂氏春秋》等書中,還提到諸如“伯益作井”、“化益作井”等故事。這說明,中國古代的鑿井技術(shù)是伯益發(fā)明的。鑿井技術(shù)的發(fā)明,大大擴展了古代先民們的生存空間。在鑿井技術(shù)未發(fā)明之前,先民們只有近河、湖而居,年年雨季還要受其威脅。鑿井技術(shù)發(fā)明后,先民們可以進入相對遠離河湖的廣大平原地區(qū)生存、發(fā)展。所以說,對于鑿井技術(shù)的發(fā)明,無論今天我們用什么樣的詞匯去贊美都不為過。伯益在大禹治水過程中,也發(fā)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以致于大禹治水成功后,向舜匯報時竟說到:“非予能成,亦大費為輔。”舜大為贊賞,將本氏族姚姓女子嫁給他為妻,后為他生下兩個兒子:大廉和若木,同時,還對伯益說到:“咨爾費,贊禹功,其賜而皂游,爾后嗣將大出。”舜的話果然沒錯,伯益的贏姓后裔后來分衍出徐、黃、趙、秦、江等十多個姓氏,俱尊他為血緣始祖。
    大禹在位時,曾打算將首領(lǐng)位禪讓給皋陶,皋陶去世后,大禹又準備傳位給伯益,并在晚年授政于伯益,讓他協(xié)助自己管理所有部落、氏族事務(wù)。臨終時遺命傳位伯益。可伯益與他的父親皋陶一樣,淡于權(quán)位,在為大禹守喪三年之后,主動避讓首領(lǐng)位置給禹的兒子啟,自己隱居于箕山之北。啟于是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由于啟的這個行為徹底拋棄了氏族社會長期以來的“公天下”傳統(tǒng),而代之以文明社會的“家天下”。為了政權(quán)的穩(wěn)固和長久,有必要對堅持過去傳統(tǒng)的有影響和有實力的氏族勢力與著名人物進行清洗和整肅,聲望卓著的伯益自然不能幸免。據(jù)《戰(zhàn)國策》和《韓非子》記載,夏啟即位后,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調(diào)整,待政權(quán)基本穩(wěn)固后,開始進攻伯益,夏啟六年,伯益被害,據(jù)說已年過二百。為了籠絡(luò)人心,夏啟一面以隆重之禮安葬伯益,一面將伯益的二兒子若木封于徐,即今天以安徽泗縣為中心的安徽東北部、山東西南部、江蘇西北部一帶。自此之后,徐姓的脈絡(luò)開始清晰。徐姓宗族的主支由此繁衍、發(fā)展、壯大。若木,也就成了后世徐姓基本公認的血緣始祖。
    若木因其父之功,夏禹時被封于徐,建立徐國,其故地在今江蘇西北部及安徽東北部。徐國歷夏、商、周三代為諸侯,周穆王時,傳至三十二世孫徐君偃。當時徐國已很強大,徐君偃便想乘穆王巡游在外時代周稱天子。他自稱徐偃王,率各國聯(lián)軍向周進攻。穆王得此消息,乘造父駕的車,日夜兼程趕到京都,調(diào)軍鎮(zhèn)壓,偃王棄國出走,躲進彭城(今江蘇徐州)一帶的山中。由于他甚得民心,隨他進山的百姓數(shù)以萬計。這座山后來就叫徐山,徐州也因此得名。后周穆王封偃王兒子宗于徐(今江蘇泗洪一帶),仍稱“徐子’。春秋時徐國被楚國打敗,國力逐漸衰弱。至宗十一世孫章禹,于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0年)最終為吳國所并,其后子孫便以國為氏,稱徐氏。
    周朝初年,徐姓氏族已經(jīng)比較強大,形成一個方國,史書上稱作徐方。由于與商人同屬東夷集團,因而,在周滅商后的商人反叛中,贏姓之徐即使沒參加共同行動,也必然對此表示了極大的理解與支持,這也是周初平叛后沒有分拆商人氏族的原因之所在。但隨著周朝勢力在東方的加強與鞏固,不可避免地會威脅到徐方的利益與生存。于是,徐方與周朝爆發(fā)了不止一次的戰(zhàn)爭,結(jié)果是互有勝負。這在先秦及后世相關(guān)文獻中都有記載。《禮記·檀弓》篇中就記錄了徐國大夫容居的回憶:“昔我先君駒王,西討,濟于河。”西討的對象必是周王朝,徐駒王可能是周初時徐國的國君,大軍已到了黃河邊,足見軍力之強。并且,徐國國君也稱王,與周王室平起平坐,這種行為自然是不能容忍的。伯禽在魯時,曾不斷地去征討。《史記·魯世家》載:“伯禽率師伐之,作《費誓》,遂平徐戎,定魯。”《詩經(jīng)·闋宮》篇有:“魯侯之功,……遂荒徐宅。”荒者,占有之意,在伯禽大軍壓境之下,徐國只得南遷,遷到淮河流域。因此,徐國也被稱作淮夷、徐夷。由于屢次興兵,又被稱作徐戎。
    徐國南遷后,仍然保持較強的國力,一方面,穩(wěn)定周邊形勢,討伐與其不一致的國家,包括同姓的舒國或其他徐姓部落,另一方面,積極備戰(zhàn)。
    古書中記載周昭王“南征不復(fù)”死于漢水,大致與征伐徐、楚有很大關(guān)系。到了周穆王時,正值徐偃王當政,國勢大盛。據(jù)《竹書記年》記載,穆王十三年,徐戎侵洛。另據(jù)《后漢書·東夷傳》介紹:“后徐夷僭號,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穆王畏其方熾,乃分東方諸候,命徐偃王主之。偃王處潢池東,地方五百里。行仁義,陸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國。”整個東方,均由徐偃王管理,徐偃王儼然可以與周王室分庭抗禮,成為東方之王。
    徐偃王在徐姓歷史上,是僅次于若木的最重要祖先,這是因為在相關(guān)的歷史文獻和各徐姓家譜中,徐偃幾乎成了仁義的代名詞,導(dǎo)致幾乎所有的徐姓家譜,如果有“姓氏溯源”這一部分內(nèi)容的話,基本上都上溯到徐偃王,倘若上溯到若木,也必然將徐偃王作為最重要的一部分來大書特書。在各類徐姓家譜中,徐偃王被認為是若木的三十一世孫,也就是說,從伯益計,到徐偃王共三十三世。
    進入春秋之后,隨著周王朝的日漸衰微和政治控制力的下降,中原地區(qū)各諸侯國紛紛并起,稱雄爭霸,征戰(zhàn)不已,無暇南顧,而南方的楚國勢力也剛剛開始興起,尚未北上。處于這種政治真空之中的徐國,也趁時而起,兼并了周邊的一些小國家,包括同姓的舒國等,開始了自己的復(fù)興道路,并不斷與北面的齊、魯?shù)葒厦娴某灾梁髞淼膮菄l(fā)生戰(zhàn)爭。隨著齊、楚兩國的逐漸強大和互相爭霸,徐國變成了兩國爭奪的對象。開始時,過度靠近齊國,引起楚國不滿,公元前646年春,楚人伐徐,雖有北方齊、曹等國軍隊來救,但還是失敗了。隨著桓公去世后,齊國地位和國力的下降,徐國的政治態(tài)度逐步向楚國靠攏。這又引起了北方大國晉國的不滿,但由于晉、楚兩國勢力大致相當,一時難分勝負,在這種情況下,晉國接受了由楚國逃來的申公巫臣的建議,幫助新興的吳國訓(xùn)練軍隊,以牽制楚國。據(jù)《左傳》成公七年 (前584年)條記載,逐漸強大起來的吳國當年便“伐楚、伐巢、伐徐”。吳、楚在南方的爭斗拉開帷幕,徐國力求保持中立,并與吳國保持良好的關(guān)系。如吳國人北上,必須經(jīng)過徐國,每當此時,徐國都熱情款待。一次,吳季札經(jīng)過徐時,徐國君殷勤招待,見到季札攜帶的佩劍,十分喜歡,形之于色。等到季札回國時,徐國君已死,季札到徐國君墓前祭掃后,將佩劍掛在墓前樹上。人們不解,季札解釋說:“我知道徐君喜歡我的劍,可因為我那時是出使上國,沒能給他,但我已心許之,現(xiàn)在回來,人雖已故去,就掛在他墓前吧。”
    徐國的這種中立態(tài)度,引起楚國的嚴重不滿。公元前538年,以楚國為首,會盟諸侯于申,會上,楚國將徐子(即徐國國君)抓了起來。那次參加會盟的有蔡、陳、許等國,還有頓、胡、沈(皆在河南安徽交界處)以及淮夷等。楚國又乘機攻克朱方。兩年之后,徐儀楚朝聘楚國(傳世有鄰?fù)趿x楚(金+瑞-王),向楚國輸誠。
    公元前530年,楚又伐徐,徐國的力量愈加衰弱,不得不反過來依附于楚國,以求茍延殘喘。這樣一來,又得罪了楚的宿敵齊國,公元前524年,齊便伐徐,使得徐不得不再轉(zhuǎn)過來依附齊國。第二年,徐國又與宋、邾、那等結(jié)為盟國,以抵抗吳國北侵。在楚國的強大壓力下,徐國最終投向楚國,這又大大激怒了楚的敵人吳國。公元前512年,吳派大軍伐徐,筑防壅引水以灌徐國都城。城破,徐子章禹(亦作章羽),也就是徐偃王的十一世孫,“斷其發(fā),攜其夫人”逃到楚國,楚國將其安頓在夷(今安徽亳縣東南40里的城父集)。徐國正式滅國。
    徐國滅亡后,徐氏族人仍秉承以國為氏,以氏為榮。雖遭滅國之禍,然此心不改,直到數(shù)百年后的秦漢時期,又以氏為姓。
    滅國后的徐姓族人,一部分繼續(xù)留在原地。一部入分吳,其中著名的如徐承還當上了吳國大夫,公元前485年曾率舟師從每上襲齊。一部分西遷和北遷,入今山東、河南、山西一帶。其余相當部分南遷。開始時遷至余長,古名涂水,《讀史方輿紀要》言“涂水即滁河”,也就是今安徽滁縣的滁河。之后,又有一部分入渡過長江,進入蘇南、浙江、江西、湖北境內(nèi)。這從當?shù)氐囊恍┑孛俺鐾恋呐c徐姓有關(guān)的青銅器銘文即可看出。浙江地區(qū)的杭州附近有余杭山,秦置余杭縣,余與徐相通,前文已說過。湖州北有余不溪,溪上有余不亭,附近長興有余干山,紹興市南有會稽山,古稱(涂土)山。湖北咸寧縣有涂水,入江之處叫涂口,均可以為證。此外,在江浙一帶還出土過若干青銅器,其中有幾件可以明確考定為(余+都-者)器,即徐器。1979年4月,江西靖安縣也曾出土過三件青銅器,可以認定為(余+都-者)器。
    二、 遷徙分布
    遠古時期若木被封徐國的地方在今天的安徽鳳陽縣北部,這是徐姓的最早的發(fā)源地。在此地聚居的徐氏,在徐國滅亡的時候,已經(jīng)是一個大姓了。后來他們紛紛向北方遷徙。大致經(jīng)過漢魏晉南北朝直至隋唐,在我國北方的山東、河南等地形成了多處郡望。及古代的東海、高平、東宛等地。具體的遷播時間是:秦朝以前已遷入了山東。歷史商有一個日本始祖徐福,也叫徐市,關(guān)于他渡海求不老神藥的事,在歷史上有多處記載,《史記》中的《秦始皇本紀》是這樣記載的: “徐市,齊人,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嬴州,請地齊戒與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市發(fā)童男女數(shù)千人,入海求之。”徐市訪不老神藥的故事,雖然在不同的史書記載中有一些出入,但卻為兩千多年以前的徐氏遷播于山東提供了有力的證明。東漢以前已有徐氏再遷播到今天的甘肅省境內(nèi)。也就是說,在漢朝的時候,徐姓已經(jīng)遷播于北方的廣大地區(qū)。徐姓的南遷也比其他的姓氏要早一些。據(jù)《東海堂徐氏族譜》的記載,在漢桓帝時,有一世祖徐稚遷居江西南昌; 2、世祖遷居至浙江龍游;3世祖分居于浙江、江西、江蘇等省的好多地方。二徐姓的大舉南遷是從魏晉開始的,隋唐時期在我國的南方又有了進一步的繁衍發(fā)展。宋末,徐姓人再由江西石城遷至福建的上杭、連城等地。元朝的時候,徐姓主要繁衍于廣東的豐順、梅縣、海豐等 地。總之,徐姓在秦氫漢的時候 主要分布在我國黃河下游地區(qū),尤為山東繁衍得最為旺盛。從魏晉至唐代,徐姓主要繁衍于淮河及長江下游大部分地區(qū),宋朝以后,已經(jīng)分布于廣大江南地區(qū)了。至于我國西南地區(qū)的徐氏的大量繁衍就是宋代以后的事了。
    少數(shù)民族徐姓分布:
    在漢族之外的少數(shù)民族中,也有一些徐姓。除了前文所言畬族鐘姓可能為徐姓一支外,北魏時,北地氐人中有徐姓,其源是出自贏姓還是后來氐人自行改姓,已不可考。南朝時陳的大臣徐世譜即是巴族人。
    徐世譜 (509—563),巴族,字興宗。巴東魚復(fù)(今四川奉節(jié)東白帝城)人。世居荊州,為主帥。勇敢有膂力,善水戰(zhàn)。梁末時為員外散騎常侍,領(lǐng)水軍,從司徒陸法和大敗侯景,封魚復(fù)縣侯,任信武將軍。通直散騎常侍、河?xùn)|太守。后又以抗擊西魏功,升侍中、鎮(zhèn)南將軍、護軍將軍。梁敬帝時,為左衛(wèi)將軍,負責水戰(zhàn)器具,頗有戰(zhàn)功。陳朝建立后,歷任特進、護軍將軍、安西將軍、盲城太守、右光祿大夫。陳文帝天嘉四年病卒。
    宋朝時著名畫家徐皋是白族人,善畫魚。
    遼金時土族有阻卜部,后以此為姓,并轉(zhuǎn)音為徐,后世士族亦有徐姓,為徐胡氏所改,也有為徐卜氏所改。
    明朝有徐晟,為賜姓名,蒙古族,原名七十五,水樂初年歸附明朝,為人機警,以翻譯民族文字見長,深得信任。凡明初西北、北方少數(shù)民族之事,大多參與,累官至錦衣衛(wèi)指揮僉事、指揮同知。
    清代高麗族有徐姓,世居噶山,據(jù)《八旗滿洲氏族通志》介紹,有徐大勇,是清初歸順清朝的,為鑲白旗包衣,其曾孫徐宗順為八品通事官,徐宗孟為六品通事官。清代云南麗江府石鼓土把總為徐氏,納西族。清朝人關(guān)后,有少數(shù)滿族人偶將自己的姓氏改為漢姓。
    到了當代,除漢族之外,滿族、蒙古族、回族、壯族、苗族、朝鮮族、土族、水族、藏族、仡佬族、拉佑族、景頗族、阿昌族、布依族、鄂溫克族、侗族、哈尼族、彝族、土家族、維吾爾族、錫伯族、達斡爾族、東鄉(xiāng)族、納西族等少數(shù)民族都有徐姓,來源也不一樣。如景頗族的徐姓為“勒托”所改,阿昌族徐姓為“喇細”所改。在當今少數(shù)民族徐姓名人中,以滿族居多,如徐劭、徐鋒、徐文源、徐甲同、徐成山、徐明謙、徐寶亮、徐欽鳴、徐桂珠、徐崇源、徐德明等。維吾爾族有徐克爾汗、朝鮮族有徐麒錫,壯族有徐寒梅、徐學(xué)洪,回族有徐忠熹、徐萬鵬、徐介眉,土家族有徐世俊,白族有徐琳等等。
    徐姓當代分布情況
    徐姓發(fā)展到今天,已成為中華民族排名第l1位的大姓,人口數(shù)量近二千萬之多,遍布全國各地,世界五大洲都有徐姓人的足跡。臺灣徐姓主要聚居于新竹、苗栗兩個地區(qū)。大陸徐姓尤以江蘇、廣東、浙江、四川、山東、江西、安徽等省為多,上述七省徐姓約占全國漢族徐姓人口的65。根據(jù)某些學(xué)者近年對北京、上海、陜西、四川、遼寧、廣東、福建等七個省市 174900人的抽樣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徐姓共有 2576人,占被調(diào)查總數(shù)的1.473,在被調(diào)查的1133個姓氏中居于第十四位,其具體情況是:
    在被調(diào)查的24948個北京人中,有309人姓徐,占被調(diào)查總?cè)藬?shù)的1.243,在被調(diào)查的515個姓氏中居14位。
    在被調(diào)查的25092個上海人中,有 1034人姓徐,占被調(diào)查總?cè)藬?shù)的4.121,在被調(diào)查的391個姓氏中居第4位。
    在被調(diào)查的23795個陜西人中,有 209人姓徐,占被調(diào)查總?cè)藬?shù)的 0.878,在被調(diào)查的456個姓氏中居第 2l位。
    在被調(diào)查25239個四川人中,有363人姓徐,占被調(diào)查總?cè)藬?shù)的1.438,在被調(diào)查的521個姓氏中居第18位。
    在被調(diào)查25029個遼寧人中,有352人姓徐,占被調(diào)查總?cè)藬?shù)的1.406,在被調(diào)查的447個姓氏中居第12位。
    在被調(diào)查25244個福建人中,有160人姓徐,占被調(diào)查總?cè)藬?shù)的0.634,在被調(diào)查的246個姓氏中居第24位。在被調(diào)查25646個廣東人中,有149人姓徐,占被調(diào)查總?cè)藬?shù)的0.581,在被調(diào)查的298個姓氏中居第37位。

    徐氏族譜

    6423【浙江寧波】鎮(zhèn)海大楓林徐氏宗譜不分卷 徐鼎年修 民國二十四年(1935)排印本 四冊 南開大學(xué) 吉林大學(xué)

    6424【浙江】馀姚江南徐氏宗譜不分卷 (明)徐師道纂修 稿本 上海圖

    6425【浙江】馀姚江南徐氏宗譜八卷 (明)徐生祥修 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修 清光緒十年(1884) 木刻本 三冊 河北大學(xué)

    6426【浙江】馀姚江南徐氏宗譜八卷 (明)徐生祥輯 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刻 民國五年(1916)重 修本 三冊 北圖 歷史所 浙江圖 天一閣

    6427【浙江馀姚】姚江徐氏續(xù)譜十一卷首一卷 (清)徐炎續(xù)修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續(xù)修 清光緒十年 (1884)木刻本 三冊 河北大學(xué)

    6428【浙江馀姚】姚江徐氏續(xù)譜十卷首一卷 (清)徐炎纂修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 民國五年(1916) 重刻本 三冊 北圖 歷史所 河北大學(xué)(二部 )浙江圖 (四冊)天一閣

    6429【浙江馀姚】姚江徐氏再續(xù)宗譜十卷首一卷 (清)徐大凝等增修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刻本 北圖(二部) 上海圖 注:書口題《徐氏再續(xù)宗譜增修》。

    6430【浙江馀姚】姚江徐氏再續(xù)宗譜十卷首一卷 (清)徐大凝再續(xù)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再續(xù) 清光緒十年 (1884)木刻本 四冊 河北大學(xué)

    6431【浙江】馀姚徐氏再續(xù)增修譜十卷首一卷 (清)徐大凝增修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刻 民國五年(1916)重 修本 四冊 北圖 歷史所 河北大學(xué)(二部) 浙江 圖 天一閣

    6432【浙江馀姚】姚江徐氏三續(xù)宗譜十卷首一卷 (清)徐圣慶 徐樹隨三續(xù) 清光緒十年(1884)木刻本 四冊 北圖 河北大學(xué)

    6433【浙江】馀姚徐氏三續(xù)增修譜十卷 (民國)徐鼎鎬 徐華潤增修 民國五年(1916)木活字本 四冊 北圖 歷史所 河北大學(xué)(二部) 吉林 大學(xué) 浙江圖 天一閣

    6434【浙江馀姚】孝義徐氏家譜九卷 (清)徐佐廷纂修 清同治四年(1865)懷德堂活字本 六冊 歷史所 注:清康熙五十五年徐煥章始修,此為三修。

    6435【浙江馀姚】孝義徐氏宗譜十卷 (清)徐敬銘等 纂 清宣統(tǒng)二年(1910)懷德堂活字本 十冊 北圖

    6436【浙江馀姚】姚江菖蒲塘徐氏宗譜二卷 (清)徐啟源纂修 清光緒九年(1883)雍肅堂活字本 二冊 歷史所 注:清嘉慶六年徐緣始修,此為二修。

    6437【浙江馀姚】姚江菖蒲塘徐氏宗譜四卷 (民國)徐帑貴 徐啟釗等修 民國二十五年(1936)木刻本 四冊 河北大學(xué) 注:封面作《姚江徐氏宗譜》。

    6438【浙江】馀姚茹墟徐氏宗譜二十二卷首一卷 (清)徐濱泗 徐縣洙等纂修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南陔堂活字本 十冊 北圖 歷史所 南開大學(xué) 哈爾濱師大 注:宋嘉熙四年徐包年始修,此為六修。

    6439【浙江】馀姚茹墟徐氏宗譜二十二卷首一卷 (民國)徐永泉總修 民國三十二年(1943)南陔堂活字本 十二冊 北圖

    6440【浙江馀姚】姚江徐氏支譜三卷 (民國)徐伯英修纂 民國十年(1921)聚順堂木活字本 一冊 浙江圖

    6441【浙江馀姚】姚江眉山縣徐氏宗譜二卷首一卷末 一卷 (民國)徐濠等重修 民國十二年(1933)敦本堂木刻本 浙江慈溪縣滸山

    6442【浙江馀姚】姚江眉山徐氏宗譜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徐開運 徐開鐘纂 敦本堂木刻本 浙江慈溪縣滸山

    6443【浙江馀姚】南徐徐氏宗譜十四卷首一卷補遺一卷 (民國)徐文錂 徐維書纂修 民國十七年(1928)敦睦堂鉛印本 六冊 歷史所 河北大學(xué) 注:是譜為始修。

    6444【浙江鄞縣】寧郡徐氏支譜不分卷 (清)徐惠生等重修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百威坊永睦堂寫本 一冊 日本 美國

    6445【浙江鄞縣】鄞東徐氏曾九派十八房支譜不分卷 (清)鄭炳敝纂修 清光緒三十年(1904)敦睦堂木活字本 一冊 天一閣

    6446【浙江鄞縣】鄞東徐氏宗譜八卷首一卷 (清)徐俊操纂修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活字本 六冊 · 歷史所 注:元至順間始修,此為五修。

    6447【浙江鄞縣】四明光溪桂林徐氏宗譜□□卷 (清)徐兆康 施澤霖等纂修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木活字本 民國二十年(1931)木活字本 十二冊 天一閣

    6449【浙江鄞縣】徐氏宗譜四卷 清光緒間刊本 浙江鄞縣茅山鄉(xiāng)花園村 清宣統(tǒng)元年(1909)敦本堂刊本 二冊 日本 美國 注:版心作《鄞東前徐徐氏房譜》。

    6451【浙江酈齲】酈柬郭家峒栓氏宗諂二卷首一卷 末一卷 (民國)陳文波 徐惟藩等纂修 民國四年(1915)孝思堂木活字本 一冊 天一閣

    6452【浙江鄞縣】鄞西徐氏宗譜二卷 (民國)汪培經(jīng) 汪崇干纂 民國四年(1915)木刻本 浙江鄞縣云洲榔雷峰村

    6453【浙江鄞縣】鄞西徐氏宗譜二卷 (民國)汪崇干纂 民國二十六年(1937)木刻本

    6454【浙江鄞縣】四明杜岙徐氏宗譜四卷 民國二十年(1931)木刻本 浙江鄞縣大皎鄉(xiāng)倪家岙

    6455【浙江鄞縣】大墩徐氏宗譜十六卷 徐述垚修 民國二十二年(1932)思本堂刻本 五冊 福建圖(存十二卷)

    6456【浙江鄞縣】鄞東徐氏家譜二卷 (民國)胡德坊纂 民國三十六年(1947)刊本 浙江寧波市檔

    6457【浙江慈溪】慈南圖嶼徐氏宗譜十集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慶衍堂木刻本 十冊 河北大學(xué)

    6458【浙江慈溪】徐氏世譜不分卷 (清)徐錫麟重修 清寫本 一冊 日本 美國

    6459【浙江慈溪】慈南徐氏宗譜十二卷 (民國)徐馨桂 徐守乾重修 民國三年(1914)鴻緒堂木刻本 十二冊 河北大學(xué) 浙江馀姚縣文

    6460【浙江慈溪】慈西任徐村徐氏宗譜八卷 (民國)徐文星撰 民國三十四年(1945)靜廉堂刻本 八冊 浙江馀姚縣文

    6461【浙江奉化】剡北徐氏宗譜□□卷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木刻本 浙江奉化縣文管(存卷1-3)

    6462【浙江奉化】北白巖徐氏宗譜六卷 (清)徐春榮重修 清光緒二十年(1894)木刻本 浙江奉化縣圖(缺卷4、6) 注:譜始修於清徐祖培、徐欽龍。

    6463【浙江】嘉興徐氏族譜十五卷 (清)徐銑修 清乾隆十六年(1751)木刻本 六冊 河北大學(xué)

    6464【浙江】嘉善徐氏家譜不分卷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鈔本 一冊 美國 6465【浙江嘉善】徐氏家乘不分卷 (民國)徐家鼎修 民國十八年(1929)刊本 一冊 浙江嘉善縣檔 6466【浙江海寧】徐氏家譜不分卷 (民國)徐士杰等重修 民國十七年(1928)石印本 二冊 日本 美國 6467【浙江桐鄉(xiāng)】崇德徐氏家譜不分卷附語溪徐氏三 世遺詩 (民國)徐益藩編 民國三十一年(1942)崇德徐氏鉛印本 一冊 哈爾濱師大 上海圖 南京大學(xué) 廣西柳 州市圖 6468【浙江】平湖徐氏世系不分卷 (清)徐欽夔修 民國五年(1916)鉛印本 四冊 首都圖 人民大學(xué) 中央民院 吉林大學(xué) 上海圖 南京圖 浙江圖 日本 美國 注:清順治時初修。 6469【浙江】海鹽豐山徐氏重修家乘十四卷 (清)徐維鑒等重修 清光緒三年(1877)活字本 十二冊 日本 美國 6470【浙江湖州】雙林徐氏家乘六卷 (清)徐炳倬重修 清光緒十七年(1891)刻本 二冊 北圖 6471【浙江湖州】雙林徐氏家乘六卷 (清)徐炳倬等重修 清光緒三十年(1904)據(jù)光緒十七年(1891)刻本 重印 四冊 北圖 上海圖 哈爾濱師大 6472【浙江德清】東海徐氏宗譜不分卷 (清)徐端等修 清嘉慶九年(1804)刊本 八冊 美國 6473【浙江】德清徐氏宗譜不分卷 (清)徐松 徐壽臣編輯 清宣統(tǒng)元年(1909)修吉堂活字本 十冊 歷史所 注:清康熙七年徐伸始修。 6474【浙江長興】徐氏宗譜九卷 (清)徐鳳全 徐文貴主修 徐耀松纂修 清光緒二十年(1894)桂里堂木刻本 浙江長興縣博(卷9空白無內(nèi)容) 6475【浙江淳安】劍溪徐氏族譜二十五卷首一卷 (清)徐致章 徐廷匡等重修 清乾隆三年(1738) 二冊 日本 6476【浙江紹興】苞徐世譜正宗不分卷 (清)徐金鏞輯 清雍正二年(1724)鈔本 三冊 北圖 6477【浙江紹興】苞徐世譜不分卷 (清)徐益吾等續(xù)修 清光緒元年(1875)永思堂木活字本 八冊 日本 美國 注:版心《會稽苞徐世譜》。 6478【浙江紹興】清溪徐氏族譜不分卷 (清)徐以恒等重修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寫本 四冊 日本 美國 6479【浙江紹興】山陰清溪徐氏宗譜十四卷 (清)徐華庭等修 清光緒九年(1883)五全堂活字本 十四冊 北圖 科圖 美國 6480【浙江紹興】越州山陰徐氏支譜不分卷 (清)徐青照重修 清道光三年(1823)寫本 一冊 日本 美國 注:世系表中有同治八年記事。 6481【浙江紹興】安昌徐氏宗譜不分卷 (清)徐天長等纂修 清道光八年(1828)持敬堂活字本 四冊 北圖 6482【浙江紹興】山陰安昌徐氏宗譜六卷 (清)徐虞臣 徐樹威續(xù)修 清光緒十年(1884)持敬堂木活字本 六冊 北圖科圖 北京師大 南開大學(xué) 吉林 大學(xué) 浙江圖 日本 美國 注:始修於清道光八年,此為二修。 6483【浙江紹興】會稽小塢徐氏宗譜二卷 (清)徐松鶴 徐永昌等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3)馀慶堂木活字本 二冊 日本 美國 6484【浙江紹興】會稽小塢徐氏宗譜二卷 (清)徐培元等重修 清光緒十三年(1887)馀慶堂刊本 二冊 日本 美國 6485【浙江紹興】會稽五云徐氏宗譜二十卷 (民國)徐德亮主修 民國六年(1917)孝思堂活字本 二十一冊 北圖 6486【浙江諸暨】暨陽徐氏宗譜八卷 (清)徐泉 徐穎等重修 清光緒十三年(1887)木活字本 八冊 日本 美國 6487【浙江新昌】鰲峰徐氏宗譜十二卷 (民國)徐肇康 徐在紹等纂修 民國六年(1917)馀慶堂木活字本 八冊 天一閣 6488【浙江上虞】管溪徐氏宗譜五卷 (明)徐希明修 明萬歷十年(1582)徐氏稿本 四冊 上海圖 6489【浙江上虞】管溪徐氏宗譜一卷 (明)徐希明 徐錫等四修 (清)徐維則輯 清光緒二十年(1894)會稽徐氏鑄學(xué)齋鈔輯《會 稽徐氏初學(xué)堂群書輯錄》本 上海師大 注:此譜首修於明洪武間徐愈憲。 6490【浙江上虞】管溪徐氏宗譜五卷 (清)徐一飛等修 清乾隆九年(1746)徐氏稿本 七冊 上海圖 6491【浙江上虞】管溪徐氏宗譜四十六卷 (清)徐遇春等修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活字本 二十冊 人民大學(xué) 浙江上虞縣檔 6492【浙江上虞】虞東徐氏宗譜四卷 (清)徐騰云纂修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崇本堂活字本 四冊 北圖 科圖 歷史所 注:此為始修譜。 6493【浙江上虞】古虞分金徐氏宗譜四卷 (清)徐先奎修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修鈔本 四冊 南開大學(xué) 注:譜創(chuàng)修於清雍正五年。 6494【浙江上虞】管溪徐氏真九支續(xù)譜六卷 (民國)徐祝三修 民國十一年(1922)木活字本 五冊 日本 美國 注:封面作《徐氏真九支續(xù)譜》。 6495【浙江嵊縣】剡溪徐氏族譜不分卷 清康熙六十年(1721)鈔本 浙江寧波市文 6496【浙江嵊縣】剡西徐氏宗譜三卷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木活字本 浙江嵊縣春聯(lián)鄉(xiāng)烏石弄(存卷1、2) 注:本譜初纂於明成化十一年徐敏。 6497【浙江金華】乳泉徐氏宗譜十卷 (清)徐達邦 徐容光等纂修 清光緒三年(1877)徐氏如在堂木活字本 十冊 四川圖 6498【浙江金華】永清徐氏宗譜□□卷 民國十一年(1922)重修木亥本 浙江金華市文管(存卷4-11) 6499【浙江蘭溪】古塘盍竹徐氏宗譜二卷 (清)徐修玉等修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懷德堂木活字本 四冊 美國

    最早入川的”徐”姓!
    徐偃王在徐姓歷史上,是僅次于若木的最重要祖先,這是因為在相關(guān)的歷史文獻和各徐姓家譜中,徐偃幾乎成了仁義的代名詞,導(dǎo)致幾乎所有的徐姓家譜,如果有“姓氏溯源”這一部分內(nèi)容的話,基本上都上溯到徐偃王,倘若上溯到若木,也必然將徐偃王作為最重要的一部分來大書特書。在各類徐姓家譜中,徐偃王被認為是若木的三十...

    江西籍徐氏家譜字輩
    我的祖輩也是從江西到貴州桐梓縣,1672年,康熙召照湖廣(現(xiàn)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廣東等地平時民入川。徐氏入川始祖居住四川壁山縣境內(nèi)20多人。至今最早400多年,晚者300多年。早者入川后又去貴州桐梓縣等地避難,旋還蜀復(fù)業(yè)。我的入川始祖徐世忠上八房徐氏字輩:文 孔 維 鴻 世 德 長 有 ...

    西漢文翁:第一個入川的文姓人 文姓來源及發(fā)展
    只有老二文之榮,帶著夫人徐氏和5個兒子文桂、文揆、文槐、文松、文彬,抽簽中了樂至縣蟠龍河王家溝,在那里圈地落業(yè)。文之榮為人精干,性格恭儉溫良,5個兒子又勤奮肯干,不斷購置田地、增添家產(chǎn),加上繁衍昌盛,后裔分散居住在樂至境內(nèi)多個地方。文之榮被尊奉為這支文姓的入蜀開山始祖。 1921年,資陽一個名叫文華...

    旅游家徐霞客的經(jīng)歷
    徐霞客堅定地這樣做了,他的家庭,特別是他的母親有力地支持了他,她說:“志在四方,男子事也”,“哪能讓兒子像籬笆中的雞,車轅下馬,被困著呢?” 徐霞客從小就對四書五經(jīng)不感興趣,他喜歡讀地理、歷史和游歷探險方面的書,向往著“問奇于名山大川”的生活。徐霞客在參加科舉考試失敗后,便埋頭專心攻讀和研究前人...

    百家姓排名有哪些?
    3、張 四川省共有510.52萬張姓人口,占四川全省總?cè)丝诘?.18%。目前全國共有約8500張姓人口,約占全國人口的6.79%,是中國第三大姓。主要分布于山東、很那、四川、河北等地。4、劉 四川省共有465.56萬劉姓人口,占四川全省總?cè)丝诘?.64%。由于劉備入川,建立了蜀漢政權(quán),劉姓也因此成為了四川...

    明末清初發(fā)生過“湖廣填四川”,四川成都這里的人可能來自哪個地方?_百度...
    在移民入川的少數(shù)民族中,排前十位的有:藏族、回族、彝族、羌族、土家族、滿族、苗族、蒙古族、壯族及白族。遷入的姓有:湖北的羅、黃、張、蕭、廖、譚、徐等姓,湖南的唐、湯、周、劉等姓,陜西的弓、喇、陳等姓,福建的莊、簡、林、游、魏、雷、陳等姓,廣東的藍、陳、廖、嚴等姓,江西...

    汶川地震經(jīng)典的感人事例
    救援實錄:第二位幸存者姓徐。他的情況比前面那個人的生命體征差一點。高壓60,低壓是30,血壓情況不太好,心跳120,也屬于不太正常。記者看了一下旁邊有位女士在哭,她看了一眼傷者,認出那是她的愛人。當時就癱倒在那,嘴里念著感謝解放軍,救她的愛人。她也不斷地呼喚著傷者,鼓勵他一定要堅持住,這位女士一直在...

    五代十國時期出現(xiàn)了三位花蕊夫人,她們的命運分別是怎樣的?
    第二個花蕊夫人是后蜀孟昶的妃子。這個花蕊夫人跟前蜀的花蕊夫人不一樣,雖然出身并不好,跟孟昶卻很恩愛,而且非常的有才華。孟昶的花蕊夫人被封慧妃,據(jù)說也姓徐,但也有人說她姓費,反正也沒有定論,也有說法這個花蕊夫人是歌妓出身,當然也沒有定論,不過據(jù)《宋詩紀事》記載:“夫人姓徐氏,蜀之...

    歷史上最早由楚入川的范姓是哪些人
    范蠡(lǐ)(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華夏族,春秋時期楚國宛地三戶(今河南淅川縣滔河鄉(xiāng))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道家學(xué)者和經(jīng)濟學(xué)家。曾獻策扶助越王勾踐復(fù)國,后隱去。著《范蠡》二篇,今佚。范蠡為早期道家學(xué)者,楚學(xué)開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稱為“商圣”,"南陽五圣[...

    徐霞客的探險故事,生動一點。 不準抄網(wǎng)上有的!強調(diào)!!!
    類似的情況,徐霞客在赴湖南衡陽的路上也碰 到過,且比前次更為危險。 1637年(崇禎十年) 2月,徐霞客一行溯湘江去 衡陽傍晚,船停泊在離衡陽還有70多里路的新塘 站,準備在此過夜。船上除徐霞客外,還有同行的靜 聞和尚和姓顧的仆人,以及其他一些旅客。當晚是 春雨初晴,徐霞客在船頭欣賞這荒江月色,直到夜深 ...

    相關(guān)評說:

  • 運雯13113143274: 劉備的人物介紹 600字左右 -
    永春縣往復(fù): ______ 人物生平 東漢漢靈帝末年,劉備因起兵討伐黃巾軍有功而登上漢末政治舞臺,三顧茅廬后始得諸葛亮輔佐. 漢建安十三年(208年)與孫權(quán)將周瑜等大勝曹操于赤壁,其后得到荊州五郡,后又奪取益州.奪取漢中擊退曹操后,劉備于建安二十四...
  • 運雯13113143274: 少不入川,老不入粵的出處?起源與原因回答希望解釋細一些
    永春縣往復(fù): ______ 少不入川,這里川字是指的川地,具體一點指成都,天府之國實乃溫柔之鄉(xiāng),好吃好喝好山好水之外還美女如云.少年當胸懷天下,若早年入川,意志不堅定者難免流連于...
  • 運雯13113143274: 日本人曾經(jīng)打到中國的哪里?
    永春縣往復(fù): ______ 抗戰(zhàn)時期,日軍分北路、中路、南路推進.其攻擊雖然是同步展開,但重點依次順序... 最遠打到貴州獨山,但最終放棄深入貴州,從南路入川的計劃.日軍繞道越南、緬甸...
  • 運雯13113143274: 真正的苗族血統(tǒng)的姓氏有哪些
    永春縣往復(fù): ______ 苗族有兩種姓氏,一種是苗姓,一種是漢姓.苗姓是原本固有的;漢姓是后來輸入的... 全寨均為龍姓,但是苗姓多達十一個,白都苗寨光是徐姓就包含了八個苗姓,新光苗...
  • 運雯13113143274: 請大概介紹一下清軍入關(guān)后的進軍路線
    永春縣往復(fù): ______ 清軍入關(guān)是指清順治元年(大順永昌元年,1644年)滿洲貴族的軍隊在明朝將領(lǐng)吳三... 順治三年(1646年),豪格率清軍由陜西入川,征討“大西”政權(quán).十一月,清軍對...
  • 運雯13113143274: 風(fēng)雛先生龐統(tǒng)為何得不到劉備重用?
    永春縣往復(fù): ______ 造物忌多才,龍鳳豈容歸一主; 先生如不逝,江山未必竟三分.——題記“隆中對”... 不久之后,經(jīng)過精心策劃,再加上益州內(nèi)部張松、法正、孟達等人的策應(yīng),入川的時...
  • 運雯13113143274: 四川最早的入藏公路修建于何年代?
    永春縣往復(fù): ______ 四川最早的人藏公路是1950年動工修建的川藏公路,從成 都經(jīng)雅安,翻二郎山,經(jīng)康定,又翻折多山向北經(jīng)道孚、甘孜、 德格從崗?fù)袡M跨金沙江人西藏,經(jīng)西藏江達,過...
  • 精品免费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久久| 成全高清电影免费观看国语| 大地资源影视中文在线观看| 两根黑人粗大噗嗤噗嗤视频| 久久影院午夜理论片无码| 人人人爽人人爽人人AV| 无码字幕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大成色WWW永久网站|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