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尺”“寸”和現(xiàn)在的有什么區(qū)別? 現(xiàn)在的thinkpad和以前的ibm有什么區(qū)別
夏
1尺 = 10寸(1尺=24.9厘米)
商
1尺 = 10寸,1寸 = 10分(1尺=31.1厘米)
周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19.9厘米)
秦
1引=10丈,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7.7厘米)
漢
1引=10丈,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7.7厘米)
新莽;后漢
1引=10丈,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3厘米)
三國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4.1厘米)
西晉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3厘米)
東晉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4.5厘米)
十六國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4.5厘米)
南北朝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4.5厘米;1尺=29.6厘米)
隋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前期:1尺=29.6厘米;后期:1尺=23.5厘米)
唐;
五代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小尺:1尺=31.1厘米;大尺:1尺=36厘米)
宋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30.7厘米)
元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30.7厘米)
明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裁衣尺:1尺=34厘米;量地尺:1尺=32.7厘米;營造尺:1尺=31.1厘米)
清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裁衣尺:1尺=35.5厘米;量地尺:1尺=34.5厘米;營造尺:1尺=32厘米)
舊社會用的尺子和現(xiàn)在尺差巨多少
1. 在古代,尺作為長度單位,其長度在不同歷史時期有所變化。2. 周朝時,一尺大約等同于現(xiàn)代的五寸九分。3. 秦朝時,一尺大約等同于現(xiàn)代的七寸二分。4. 漢朝繼承了秦朝的尺度,而新莽時期,一尺約等于現(xiàn)代的六寸九分。5. 唐朝時,一尺大約等同于現(xiàn)代的九寸三分。6. 清朝時,一尺大約等同于...
以前的“尺”“寸”和現(xiàn)在的有什么區(qū)別?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前期:1尺=29.6厘米;后期:1尺=23.5厘米)唐;五代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小尺:1尺=31.1厘米;大尺:1尺=36厘米)宋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30.7厘米)元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30.7厘米...
古代的一尺和現(xiàn)在的一尺分別是多少厘米
現(xiàn)在的尺大約是33.3厘米,一尺十寸。相比之下,古代的寸顯然要比現(xiàn)在的短。商代時,一尺合今16.95厘米,人高約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稱;周代,一尺合今23.1厘米;秦時,一尺約23.1厘米;漢時,一尺大約21.35至23.75厘米;三國時期,一尺合今24.2厘米;南朝時,一尺約25.8厘米;北魏...
過去的一寸,一尺,一丈分別相當于現(xiàn)在的多少米
2. 一寸最初定義為三分之一厘米,或0.1尺。寸作為較小的長度單位,常用來表示微小的量。3. 一尺等于三分之一米,即0.3333...米。這個單位在描述極短或極寬的距離時,常帶有夸張的意味。4. 一丈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定義,通常相當于10尺。在明清以前,尺的長度各有不同。5. 米是國際...
古代的尺和寸與現(xiàn)在的尺和寸有何不同?
尺是古今都有的長度單位,但內(nèi)含的量(實際長度)不同。如《鄒忌諷齊王納諫》文中曰:“鄒忌修八尺有余。”如果按今天的尺來計算,鄒忌的身長是2.66米還多,這顯然太高了。很顯然,古代的尺要短于今天的尺。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間的距離,大約是20厘米,所以周代的一尺相當于現(xiàn)在的...
古代七寸和現(xiàn)在七寸的區(qū)別
5. 古代七寸和現(xiàn)在七寸不僅在尺寸和材質上有所不同,它們的使用環(huán)境和價值觀也存在顯著差異。在古代,七寸尺是生產(chǎn)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而在現(xiàn)代,七寸手機成為了休閑娛樂和社交互動的重要平臺。6. 總的來說,雖然古代和現(xiàn)代的“七寸”名稱相同,但它們的功能和意義隨著時間和科技的進步已經(jīng)發(fā)生...
古代的丈、寸、尺分別有現(xiàn)在的多長啊
1. 在古代,尺、寸、丈的長度單位在不同朝代有著不同的換算標準。2. 以夏朝為例,其1尺相當于現(xiàn)代的24.9厘米,等于10寸。3. 商朝的尺與夏朝相同,但商朝的1寸等于10分,即1尺等于31.1厘米。4. 周朝規(guī)定1丈等于10尺,1尺等于10寸,1寸等于10分,此時的1尺相當于19.9厘米。5. 秦朝的...
80年前的1尺和現(xiàn)在的1尺一樣長嗎?
市制長度單位在民間還在使用,如畝、丈、尺、寸、斤、兩。從民國(那時統(tǒng)一了計量單位)時期到現(xiàn)在這種計量方法在民間一直在用,所以從那時到現(xiàn)在丈、尺、寸的單位長度是一樣的,也就是相同的,1尺=10寸,不會隨著時間的延長而變化。
古代的一尺一寸一分和現(xiàn)在的計量單位的換算
9. 注:現(xiàn)在通俗的說法認為古代的一尺等于10寸、100分,即現(xiàn)在的33.3厘米,這種說法是完全錯誤的。這實際上描述的是現(xiàn)在的“市制長度單位”的換算,與古代的單位不同。10. 例如,古代小說中常說某人身高八尺,如果按照33.3厘米換算,那身高將高達266.4厘米,這顯然是不合理的。實際上,按照古代的...
古代的計量單位和現(xiàn)在有何不同?
3. 商代使用的古尺,其長度為15.8厘米,劃分為十個寸格。4.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于公元前221年頒布了統(tǒng)一度量衡的詔令,并制作了標準的權衡和容器,頒發(fā)至各地,實現(xiàn)了全國范圍內(nèi)的統(tǒng)一計量單位。5. 秦朝確立的度量衡制度延續(xù)了兩千多年,構成了中國古代計量單位制獨特體系的基礎。在那時,1米等于3尺...
相關評說:
海鹽縣端面: ______ 過去的一寸等于現(xiàn)在的0.33厘米
海鹽縣端面: ______ 題目中怎么說現(xiàn)在的尺“一小丈”呢?現(xiàn)在有什么“一小丈”和“一大丈”之分嗎?如果是一丈的話,則是一樣的.
海鹽縣端面: ______ 古代的尺只有現(xiàn)在的23厘米多一點,不是現(xiàn)在的33.3厘米 所以八尺也就是差不多184多一點高
海鹽縣端面: ______[答案] 尺 、 寸 與現(xiàn)在的尺寸 厘米 米 都是在用的,可以相互轉換的, 沒什么不同,就 像人民幣跟 美元一樣
海鹽縣端面: ______ 遠古時代“布指知寸,布手知尺”UikK?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這一尺度,人高約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稱Fn\k(j 周代,一尺合今23.1cm%秦時,一尺約23.1cm5MaU 漢時,一尺大約21.35——23.75cmj5Rp'7 三國,一尺合今24.2cmJ4 南朝,一尺約25.8cmd+>+ 北魏,一尺合今30.9cmpU> 隋代,一尺合今29.6cme 唐代,一尺合今30.7cmBjz, 宋元時,一尺合今31.68cm;#zZ 明清時,木工一尺合今31.1cm,裁尺,明代34.1cm,清代35cmbt
海鹽縣端面: ______ 我國傳統(tǒng)的長度單位有里、丈、尺、寸等. 1里=150丈=500米. 2里=1公里(1000米) 1丈=10尺, 1尺=10寸. 1丈=3.33米, 1尺=3.33分米, 1寸=3.33厘米. 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標準單位是“米”,用符號“m”表示.1960年第十一屆國...
海鹽縣端面: ______ 度--即長度,由于和生活密切相關,自人類有始就出現(xiàn)了,原始人布指為寸,布掌為尺,舒肘為丈,到秦始皇統(tǒng)一度量衡,直至今天的現(xiàn)代計量技術的出現(xiàn),古代度制演變反映著歷史的變遷. 夏 1尺 = 10寸(1尺=24.9厘米) 商 1尺 = 10寸,1寸...
海鹽縣端面: ______ 古代的一尺相當與現(xiàn)在的7、8寸的樣子,7尺就是現(xiàn)在的165-175左右. 也不算高吧!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這一尺度,人高約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稱;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 秦時,一尺約23.1cm ; 漢時,一尺大約21.35——23.75cm ; 三國,一尺合今24.2cm ; 南朝,一尺約25.8cm ; 從這以后,差別就大了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宋元時,一尺合今31.68cm ; 明清時,木工一尺合今31.1cm.
海鹽縣端面: ______ 隋唐一尺約為現(xiàn)在26.7cm.而一尺=十寸.結果得出古代三尺六寸五約為97.5cm.差不多一米樣子
海鹽縣端面: ______[答案] 古代一尺是多少--?商--1尺合今16.95厘米.楚(戰(zhàn)國)--1尺合今22.7厘米.秦--1尺合今23厘米.漢、晉--一尺合今24厘米.隋--1尺合今29.51厘米.唐--1尺合今31厘米.宋、元-:一尺合今30.72厘米.明--1尺合今31.1厘米.清(和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