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對柳州作的四大好事 柳宗元在柳州的事
柳宗元在柳州
軼事拾遺
唐憲宗元和l0年(公元815年)6月,柳宗元被貶官來到柳州任刺吏,至元和14年(公元819年)11月8日,病逝于柳州。他在柳州的時間雖然僅有 4年,但卻為柳州黎民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如重修孔廟、興辦學(xué)堂書院、破除巫神迷信、開鑿飲用水井、釋放抵債奴嬸、植樹造林等,促進了柳州地方文明的發(fā)展,在歷史上留下了深遠的影響。柳州的百姓非常懷念他,給他立祠,千百年來一直祭祀他。有關(guān)他的傳說廣為流傳。
福民驅(qū)鬼的《龍城石刻》
柳州的柳侯祠,現(xiàn)在《龍城石刻》(“劍銘碑”)復(fù)制品,是一塊長一尺多、高六寸的殘缺石碣,上面刻有“龍城柳,神所守;驅(qū)厲鬼,出匕首,福四民,制九丑。元和十二年。柳宗元。”相傳這塊《龍城石刻》從土里挖出來時,旁邊還有一把短劍,所以又稱“劍銘碑”。
這是柳宗元逝世前兩年,在一次向其部下魏忠、謝寧、歐陽翼等人交代后事時,寫下的一篇銘文。當(dāng)他揮毫?xí)r,在場的圍觀者都認為筆法蒼勁、雄健,內(nèi)容也是表達他愛護百姓,詛咒邪惡勢力的不可多得的佳作。大家提出為了使它傳之后世,不如鐫刻在石塊上,經(jīng)柳宗元同意,叫來石匠,將這篇銘文鐫刻成碑,連同他佩戴的一把短劍一起埋入土中。歷經(jīng)千年人世淪桑后,被一位百姓無意挖掘到,可惜不久即失落,只留下拓片。
由于這是一件被認為埋入土中可以鎮(zhèn)宅,攜帶身上可以護身的神物,所以清代南方赴京應(yīng)考的士子和長年經(jīng)商在外的商賈,多有隨身收藏《龍城石刻》拓片往來于旅途,以求逢兇化吉的。
失而復(fù)得的“荔子碑”
“荔子碑”是過去每年祭祀柳宗元時用的祭歌,摘自唐代著名文學(xué)家韓愈寫的《柳州羅池廟碑》中的《享神體》,此碑是公元1217年(宋代嘉定10年)刻的,因開頭有“荔子”二字,所以叫做“荔子碑”。由于碑文是韓愈寫的絕好文章,又是宋代名書法家蘇東坡寫的絕好行書,歌頌的是柳宗元絕好故事;因而叫做“韓詩蘇字柳事碑”,又被人們美譽為“三絕碑”。
此碑現(xiàn)巍然聳立于柳侯祠堂內(nèi),我們可以看到碑身為斷裂合拼而成。柳州流傳著一個故事,明嘉清年間,在戰(zhàn)亂中,“荔子碑”被毀壞。后來在筑柳州外城時,有軍士撿得半截“荔子碑”,拿來砌城墻,但是每次砌進墻內(nèi),城墻就崩塌,后來才發(fā)現(xiàn)是“荔子碑”的一部分,在場的人終于醒悟過來,知道拿來砌墻是對柳侯的不敬,受到崩塌的懲罰。只好把斷碑抬回柳侯祠,與殘留原處的“荔子碑”拼合在一起,使這一珍貴的文物得以完整地保留下來。
柳宗元在柳州做的四大好事
柳宗元致力改革的都是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guān)的地方。最明顯的成效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釋放奴婢,開鑿水井,興辦學(xué)堂,開荒建設(shè),等等。
首先是釋放奴婢。柳州原先是一個原始的荒蠻之地,當(dāng)時沿襲一種殘酷的風(fēng)俗,“以男女質(zhì)錢,約不時贖,子本相侔,則淪為奴婢。”相當(dāng)于欠錢不還則淪為奴婢,而一旦為奴則終身為奴。柳宗元發(fā)布政令,“革其鄉(xiāng)法”,使得那些淪為奴婢者,仍可出錢贖回。政令中制定了一套釋放奴婢的辦法,規(guī)定已經(jīng)淪為奴婢的人,在為債主服役期間,都可以按勞動時間折算工錢。工錢抵完債后立即恢復(fù)人生自由,回家與親人團聚。這一舉動受到廣大貧困百姓的歡迎,后來推行到柳州以外的州縣。
柳宗元在柳州做的另一件大事就是大力舉辦和發(fā)展文化教育事業(yè)。由于地處偏僻的少數(shù)民族區(qū)域,遠離文明發(fā)達的都市,柳州一直以來處于封閉落后的環(huán)境里,弊風(fēng)陋俗長期控制著人民的思想和心靈。柳宗元上任后,親手創(chuàng)辦了很多學(xué)堂,并采取各種方法鼓勵小孩積極念書,從根本上提高民族的素質(zhì)。在政事之余,柳宗元還耐心接受青年學(xué)子的拜訪,對他們循循善誘。針對當(dāng)?shù)匕傩彰孕怕浜蟮牧?xí)俗,柳宗元嚴(yán)令禁止江湖巫醫(yī)騙錢害人。同時推廣醫(yī)學(xué),培養(yǎng)出當(dāng)?shù)刈约旱尼t(yī)生為民眾服務(wù)。柳宗元不僅僅滿足于知識的傳播,更致力于改變陳舊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他使從來不敢打井的柳州,接連打了好幾眼井,世世代代靠天吃飯,靠喝雨水和河水長大的柳州人,從此喝上了干凈甘甜的地下水,這不能不說是柳州人民的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喝水的方式改變是生活方式改變的反映,從而也帶動了人們思維方式的更新。
而后,柳宗元又把目光投向農(nóng)業(yè)落后的問題上。當(dāng)?shù)厥乔鹆甑貐^(qū),城外有著大片大片的荒地。看到百姓艱苦貧困的生活,柳宗元下決心改善這樣的面貌。他以父母官的身份,號召、組織鄉(xiāng)間的閑散勞力,開荒墾地,種樹種菜,鼓勵發(fā)展生產(chǎn)。有了足夠的土地才能生產(chǎn)出足夠的糧食和蔬菜,人民的生活才能走出饑餓和貧窮。在柳宗元的努力下,柳州可耕種土地面積大增。僅大云寺一處開出的荒地就種下了竹子三萬竿,種菜百畦。他為改造一方水土,立下了不滅的功勛。
此外,這位柳刺史還十分注重城市美化。他重視植樹造林,雖然身體不好也親自參加植樹活動。當(dāng)時城里、河邊都種了許多柳樹。他的文明觀念還滲透到城市的建設(shè)和規(guī)劃上。柳宗元在位期間,整治了不少街巷,修筑了一些廟宇,并開發(fā)了不少自然景觀。
水井:傳說柳宗元到柳州以前,柳州找不到一口水井,千戶人家,萬余人口,吃水用水都背負著小口大肚子的罌瓶,極其艱難地沿著狹窄的崖路上下往返到柳江邊汲水。如果天旱水淺,到江邊的距離就更遠了;到了雨季,路險泥滑,汲水更加危險,稍有不慎,腳下一滑,汲水的人就會從陡坡上翻滾下去,輕者跌斷手足,重者還會送命。
柳宗元到柳州后,體察民情,決定鑿井供居民飲用。他命令部下蔣晏,率領(lǐng)數(shù)十名軍士,在城北隍上開鑿第一口水井。經(jīng)過一段時間不分白天黑夜緊張的施工,一直鑿到66尺深,才打出井水來。這時,柳州城里的百姓,都扶老攜幼跑來觀看這一奇跡。在這些百姓當(dāng)中有的活到七、八十歲都還沒有見過井的,當(dāng)他們喝到清冽的井水時,都不禁高興得歡呼雀躍起來。
柳宗元鑿井之前,也曾有人試挖,但都崩塌,說是傷了“龍脈”,破壞“風(fēng)水”,因此,都不敢繼續(xù)開鑿。柳宗元不信“訛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終于鑿井獲得成功,做了一件流傳千古的利民好事。從此柳州才有了冰井。
在柳州度過的余生最后的風(fēng)雨四年里,柳宗元作為一個地方官,鞠躬盡瘁,用自己畢生的才華和心血,為當(dāng)?shù)厝嗣皲佒艘粭l通往文明社會的大道。柳宗元在柳州的四年,從他個人的角度來說,是他政治生涯中令人嘆息的結(jié)尾。但作為柳州歷史上名垂青史的好官,他付出的精力和做出的貢獻,卻是令人懷念,不能遺忘的。柳宗元就像一根風(fēng)中的殘燭,頑強地燃燒自己,盡其所有的光芒,照亮了一方荒蕪。
柳州羅池廟碑柳州羅池廟碑內(nèi)容
作迎享送神詩遺柳民,俾歌以祀焉,而并刻之。柳侯,河?xùn)|人,諱宗元,字子厚。賢而有文章,嘗位于朝,光顯矣,已而擯不用。其辭曰:荔枝丹兮蕉黃,雜肴蔬兮進侯堂。侯之船兮兩旗,度中流兮風(fēng)泊之,待侯不來兮不知我悲。侯乘駒兮入廟,慰我民兮不嚬以笑。鵝之山兮柳之水,桂樹團團兮...
元和十年,例移為柳州刺史文言文翻譯
元和十年,例移為柳州刺史文言文翻譯元和十年,按舊例被移作柳州刺史。原文節(jié)選,元和十年,例移為柳州刺史。時郎州司馬劉禹錫得播州刺史,制書下,宗元謂所親曰:“禹錫有母年高,今為郡蠻方,西南絕域,往復(fù)萬里,如何與母偕行。如母子異方,便為永訣。吾與禹錫執(zhí)友,何忍見其若是?”即草奏章,請...
元和中子厚得柳州文言文翻譯
元和中子厚得柳州文言文翻譯如下:一、《柳子厚墓志銘》譯文 子厚,名叫宗元。七世祖柳慶,做過北魏的侍中,被封為濟陰公。 高伯祖柳奭,做過唐朝的宰相,同褚遂良、韓瑗都得罪了武后,在高 宗時被處死。父親叫柳鎮(zhèn),為了侍奉母親,放棄了太常博士的官位, 請求到江南做縣令。后來因為他不肯向權(quán)貴...
柳宗元勤學(xué)有為
讀書豐富了宗元的知識,他通習(xí)“六藝”,文章寫得也很有聲色了。柳宗元一生酷愛讀書,以讀書為樂趣,一朝一夕都與書相伴,無論外出訪友,還是晚年臥床不起之時,他的身邊都未曾少過書。宗元讀書專心致志,總是認真地作讀書筆記,并從來不被書本束縛。他認為做學(xué)問應(yīng)盡可能讀遍先人所言,但要善于獨立...
翻譯,文言文《柳宗元治柳州》全文
一、譯文 元和年間,曾將他和一道被貶的人召回京城,又再次一道出京為刺史,這次子厚分在柳州。到任之初,(他)感慨系之地說:“這里難道就不值得實施政教嗎?”于是(他)按照當(dāng)?shù)氐娘L(fēng)俗,制定了勸諭和禁止的政令,贏得了柳州民眾的順從和信賴。此地人借錢時習(xí)慣用子女作為人質(zhì)相抵押,如不能按約期...
韓愈柳州羅池廟碑原文及翻譯
死后能給使百姓驚駭震動享福避禍,從而享受柳州百姓世世代代的祭祀,可以說是很靈驗的了。我就作了《迎享迭神詩》送給柳州百姓,讓他們歌唱來祭祀柳宗元,并把它刻在石碑上。柳侯是河?xùn)|人,尊名宗元,字子厚,賢達而能寫文章,曾經(jīng)在朝為官,光耀顯赫;以后被貶官不受重用。
柳宗元做了什么官?
元和十年,例移為柳州刺史.時郎州司馬劉禹錫得播州刺史,制書下,宗元謂所親曰:“禹錫有母年高,今為郡蠻方,西南絕域,往復(fù)萬里,如何與母偕行?如母子異方,便為永訣.吾與禹錫為執(zhí)友,胡忍見其若是?”即草章奏,請以柳州授禹錫,自往播州.會裴度亦奏其事,禹錫終易連州.柳州土俗,以男女質(zhì)錢過期則沒入錢主.宗元...
柳宗元為官為學(xué)文言文
宗元為邵州刺史,在道,再貶為永州司馬,即罹竄逐,涉履蠻瘴,崎嶇堙厄,蘊騷人之郁悼,寫情敘事,動必以文。 為騷文十?dāng)?shù)篇,覽之者為之凄惻。 元和十年,例移為柳州刺史。 時郎州司馬劉禹錫得播州刺史,制書下,宗元謂所親曰:“禹錫有母年高,今為郡蠻方,西南絕域,往復(fù)萬里,如何與母偕行。如母子異方,便為永訣...
柳宗元對山水的典范書寫
對世人視而不見的景色,柳宗元為何能獨具慧眼呢?根本的原因,還是他在《愚溪詩序》中所說的“漱滌萬物,牢籠百態(tài)”。具體說來,就是他的心靈審美與山水景致在精神上產(chǎn)生了契合,故而能對自然景物洞察入微,捕捉住別人所難以發(fā)現(xiàn)的美妙動人之處。清人劉熙載在《藝概·文概》中說:“柳州記山水,狀人物,論文章,無不形容...
柳宗元的資料
柳宗元在《讀韓愈所著毛穎傳后題》中說:"俳又非圣人之所棄",正說明他對小說有比較正確的認識。這類作品,便是他這一主張的實踐。 山水游記,是柳宗元文最為膾炙人口的作品,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這些游記,均寫于貶謫永州以后,而永州之作更勝于柳州之作。著名的"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游記》、《鈷...
相關(guān)評說:
昆明市動載: ______ 柳侯祠 柳宗元(公元 773—819 年),字子厚,河?xùn)|(今山西省永濟縣)人.唐 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學(xué)家.他在唐順宗永貞年參加王叔文的政治集團,大力 推行改革.但永貞改革七個月就失敗了,他被貶到永州(今湖南零陵縣), 10 年后調(diào)回...
昆明市動載: ______ 【作品名稱】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 【創(chuàng)作年代】唐朝 【作者姓名】柳宗元 【作品體裁】詩 登柳州①城樓寄漳汀②封連③四州刺史④ 城上高樓接⑤大荒⑥,海天愁思正茫茫. 驚風(fēng)⑦亂飐⑧芙蓉⑨水,密雨斜侵薜荔⑩墻. ...
昆明市動載: ______ 標(biāo)準(zhǔn)答案 《小石潭記》中的柳宗元寄情山水,因自己被貶謫和景物過于凄清而心情孤寂傷感 《柳宗元治柳州》中的柳宗元在治理柳州時大膽創(chuàng)新,為民辦實事,體現(xiàn)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品德 所以柳宗元既是一個以文傳情的文人,也是一個為民謀利益的好官 打了很多,望采納
昆明市動載: ______ 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xùn)|,人稱柳河?xùn)|.生于長安,幼敏悟.4歲時,母親教古賦14篇,都能背誦.貞元九年,進士及第.這時,他在功名仕途上,都比較得意.805年,唐順宗即位,33歲的柳宗元為禮部員...
昆明市動載: ______ 《柳州城西北隅種柑樹》 柳宗元 手種黃柑二百株,春來新葉遍城隅. 方同楚客憐皇樹,不學(xué)荊州利木奴. 幾歲開花聞噴雪,何人摘實見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還堪養(yǎng)老夫. 《種柳戲題》 柳宗元 柳州柳刺史,種柳柳江邊. 談笑為故事,推移成昔年. 垂陰當(dāng)覆地,聳干會參天. 好作思人樹,慚無惠化傳 拓展資料: 植樹指種植樹木.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植樹的傳統(tǒng),涌現(xiàn)出了許多崇尚植樹造林的趣聞佳話.植樹以清明時節(jié)為最佳,此時氣候溫暖,春雨飛灑,利于樹苗成活.植樹造林對于調(diào)節(jié)氣候、涵養(yǎng)水源、減輕大氣污染具有重要意義.3月12日為中國的法定植樹節(jié).
昆明市動載: ______ 劉禹錫與柳宗元交好,人稱“劉柳”,劉禹錫又與白居易常相唱和,又并稱“劉白”. 1、劉禹錫(772年—842年),字夢得,河南洛陽人,自稱“家本滎上,籍占洛陽”,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為中山靖王劉勝.唐朝文學(xué)家、哲學(xué)家,有“詩...
昆明市動載: ______ 哈!問我媽家鄉(xiāng)的特產(chǎn). 有個傳說:有一次,柳宗元到柳州做刺使,路過柳城,在一家酒店住下.好客的店主給柳宗元牛臘巴和美酒,兩者配在一起很過癮.于是柳宗元吃醉了,第二天,柳宗元望著桌子,牛臘巴和美酒沒了.他嘆道:“酒醒不見牛臘巴呀.”. 于是成了“酒醒不見牛臘巴”的傳說. 參考資料:我媽的家鄉(xiāng)
昆明市動載: ______ 柳宗元雖然只活到了46歲,卻在文學(xué)上創(chuàng)造了光輝的業(yè)績,在詩歌、辭賦、散文、游記、寓言、雜文以及文學(xué)理論諸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柳宗元一生留下許多篇詩文作品,其詩多抒寫抑郁悲憤、思鄉(xiāng)懷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為世人稱道者,是那些情深意遠、疏淡峻潔的山水閑適之作.文的成就大于詩.其駢文有近百篇,不脫唐駢文習(xí)氣,但也有像《南霽云睢陽廟碑》那樣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