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心吊膽成語故事?
一 成語故事 風雨同舟
【成語】: 風雨同舟
【拼音】: fēng yǔ tóng zhōu
【解釋】: 在狂風暴雨中同乘一條船,一起與風雨搏回斗答。比喻共同經(jīng)歷患難。
【出處】: 《孫子·九地》:"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共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舉例造句】: 諸公熱誠毅力,十倍仲愷,當有善法,濟此艱難。庶幾風雨同舟,危亡共拯。 廖仲愷《辭財政部長職通電》�
成語故事
春秋戰(zhàn)國時,吳、越兩國連年交兵,兩國百姓彼此在感情上也很難共容。有一次,吳國人和越國人碰巧共乘一條船渡河。開始時,他們都不理睬對方。船至河心,突然下起了大雨,霎時驚濤大浪迎面撲來,船隨時有可能覆沒。此時,他們忘記了仇恨,相互幫助,好像一家人一樣。由于全船人的齊心協(xié)力,終于安全到達對岸。
二 成語故事400字
1、濫竽充數(shù)
戰(zhàn)國時期,齊宣王非常喜歡聽人吹竽,而且喜歡許多人一起合奏給他聽,所以齊宣王派人到處搜羅能吹善奏的樂工,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樂隊。而那些被挑選入宮的樂師,受到了特別優(yōu)厚的待遇。
當時,有一個游手好閑、不務(wù)正業(yè)的浪蕩子弟,名叫南郭。他聽說齊宣王有這種嗜好,就一心想混進那個樂隊,便設(shè)法求見宣王,向他吹噓自己是一名了不起的樂師,博得了宣王的歡心,把他編入了吹竽的樂師班里。可笑的是,這位南郭先生根本不會吹竽。
每當樂隊給齊宣王吹奏的時候,他就混在隊伍里,學著別的樂工的樣子,搖頭晃腦,東搖西擺,裝模做樣地在那兒吹奏。因為他學得維妙維肖,又由于是幾百人在一起吹奏,齊宣王也聽不出誰會誰不會。
就這樣,南郭混了好幾年,不但沒有露出一絲破綻,而且還和別的樂工一樣領(lǐng)到一份優(yōu)厚的賞賜,過著舒適的生活。后來,齊宣王死了,他兒子齊潛王繼位,潛王同樣愛聽吹竽。只有一點不同,他不喜歡合奏,而喜歡樂師門一個個單獨吹給他聽。
南郭先生聽到這個消息后,嚇得渾身冒汗,整天提心吊膽的。心想,這回要露出馬腳來了,丟飯碗是小事,要是落個欺君犯上的罪名,連腦袋也保不住了。所以,趁潛王還沒叫他演奏,就趕緊溜走了。
2、葉公好龍
春秋時,有位叫葉公的人非常喜歡龍。他家的屋梁上、柱子上和門窗上都雕刻著龍的圖案,墻上也繪著龍。傳說天上的真龍知道此事后很受感動,專程到葉公家里來,把頭從窗口伸進屋子里,把尾巴橫在客堂上。
葉公看到后,嚇得面無血色,魂不附體,抱頭就跑。原來他并不是真正喜歡龍。他愛的是假龍,怕的是真龍。這個成語比喻表面上愛好某一事物,實際上并不是真正愛好它,甚至是畏懼它。
3、夜郎自大
漢朝的時候,在西南方有個名叫夜郎的小國家,它雖然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可是國土很小,百姓也少,物產(chǎn)更是少得可憐。但是由于鄰近地區(qū)以夜郎這個國家最大,從沒離開過國家的夜郎國國王就以為自己統(tǒng)治的國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國家。
有一天,夜郎國國王與部下巡視國境的時候,他指著前方問說:這里哪個國家最大呀?部下們?yōu)榱擞蠂醯男囊猓谑蔷驼f:當然是夜郎國最大啰!走著走著,國王又抬起頭來、望著前方的高山問說:天底下還有比這座山更高的山嗎?
部下們回答說:天底下沒有比這座山更高的山了。后來,他們來到河邊,國王又問:我認為這可是世界上最長的河川了。部下們?nèi)匀划惪谕暬卮鹫f:大王說得一點都沒錯。從此以后,無知的國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國家。
有一次,漢朝派使者來到夜郎,途中先經(jīng)過夜郎的鄰國滇國,滇王問使者:漢朝和我的國家比起來哪個大?
使者一聽嚇了一跳,他沒想到這個小國家,竟然無知的自以為能與漢朝相比。卻沒想到后來使者到了夜郎國,驕傲又無知的國王因為不知道自己統(tǒng)治的國家只和漢朝的一個縣差不多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問使者:?漢朝和我的國家哪個大?
4、刻舟求劍
戰(zhàn)國時,楚國有個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隨身攜帶的一把寶劍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對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國人似乎胸有成竹,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個記號,并向大家說:“這是我寶劍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個記號。”
大家雖然都不理解他為什么這樣做,但也不再去問他。船靠岸后那楚國人立即在船上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撈了半天,不見寶劍的影子。他覺得很奇怪,自言自語說:“我的寶劍不就是在這里掉下去嗎?我還在這里刻了記號呢,怎么會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紛紛大笑起來,說:“船一直在行進,而你的寶劍卻沉入了水底不動,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劍呢?”其實,劍掉落在江中后,船繼續(xù)行駛,而寶劍卻不會再移動。像他這樣去找劍,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5、草船借箭
三國時期,曹操率大軍攻打東吳,孫權(quán)劉備聯(lián)合抗曹,周瑜心胸狹隘,很忌妒諸葛亮,設(shè)計讓諸葛亮三天之間完成造箭十萬支。諸葛亮向魯肅借了20只船及草人,趁夜色大霧之機,開船向曹營,曹操率軍拼命向草人上射箭,圓滿完成任務(wù)。
三 成語故事100篇
1、濫竽充數(shù)
戰(zhàn)國時期,齊宣王非常喜歡聽人吹竽,而且喜歡許多人一起合奏給他聽,所以齊宣王派人到處搜羅能吹善奏的樂工,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樂隊。而那些被挑選入宮的樂師,受到了特別優(yōu)厚的待遇。
當時,有一個游手好閑、不務(wù)正業(yè)的浪蕩子弟,名叫南郭。他聽說齊宣王有這種嗜好,就一心想混進那個樂隊,便設(shè)法求見宣王,向他吹噓自己是一名了不起的樂師,博得了宣王的歡心,把他編入了吹竽的樂師班里。可笑的是,這位南郭先生根本不會吹竽。
每當樂隊給齊宣王吹奏的時候,他就混在隊伍里,學著別的樂工的樣子,搖頭晃腦,東搖西擺,裝模做樣地在那兒吹奏。
因為他學得維妙維肖,又由于是幾百人在一起吹奏,齊宣王也聽不出誰會誰不會。就這樣,南郭混了好幾年,不但沒有露出一絲破綻,而且還和別的樂工一樣領(lǐng)到一份優(yōu)厚的賞賜,過著舒適的生活。
后來,齊宣王死了,他兒子齊潛王繼位,潛王同樣愛聽吹竽。只有一點不同,他不喜歡合奏,而喜歡樂師門一個個單獨吹給他聽。
南郭先生聽到這個消息后,嚇得渾身冒汗,整天提心吊膽的。心想,這回要露出馬腳來了,丟飯碗是小事,要是落個欺君犯上的罪名,連腦袋也保不住了。所以,趁潛王還沒叫他演奏,就趕緊溜走了。
2、畫蛇添足
戰(zhàn)國時楚國有位管祠堂的人,在祭祀后把酒分給底下辦事的人,但酒不夠分,于是他們想出一個辦法來:大家在地上畫蛇,畫得最快的人就可以喝酒。
其中一人畫得最快,正打算拿酒來喝,因見其它人還未畫好,他就再為蛇添上腳,此時另一人剛好畫好了,便從他的手上把酒搶過來,并說:“蛇本來沒有腳,你為甚么要為它添上腳呢?”說完就把酒喝掉了。
3、守株待兔
春秋時代有位宋國的農(nóng)夫,他每天早上很早就到田里工作,一直到太陽下山才收拾農(nóng)具準備回家。有一天,農(nóng)夫正在田里辛苦的工作,突然卻遠遠跑來一只兔子。
這只兔子跑得又急又快,一個不小心,兔子撞上稻田旁邊的大樹,這一撞,撞斷了兔子的頸部,兔子當場倒地死亡。
一旁的農(nóng)夫看到之后,急忙跑上前將死了的兔子一手抓起,然后很開心的收拾農(nóng)具準備回家把這只兔子煮來吃。農(nóng)夫心想,天底下既然有這么好的事,自己又何必每天辛苦的耕田?
從此以后,他整天守在大樹旁,希望能再等到不小心撞死的兔子。可是許多天過去了,他都沒等到撞死在大樹下的兔子,反而因為他不處理農(nóng)田的事,因此田里長滿了雜草,一天比一天更荒蕪。
4、八仙過海
傳說呂洞賓等八位神仙去赴西王母的的蟠桃會,途經(jīng)東海,只見巨浪洶涌。呂洞賓提議各自投一樣東西到海里,然后各顯神通過海。于是鐵拐李把拐杖投到水里,自己立在水面過海。
韓湘子以花藍技水而渡;呂洞賓、藍采和、張果老、漢鐘離、曹國舅。何仙姑也分別把自己的蕭、拍板、紙驢、鼓、玉版、竹罩投到海里,站在上面逐浪而過。八位神仙都靠自己的神通渡過了東海。八仙過海根據(jù)這個傳說而來。
八仙過海比喻各自有一套辦法或本領(lǐng)去完成任務(wù)。
5、自相矛盾
戰(zhàn)國時楚國有一個賣盾和矛的人,他夸說自己所賣的盾堅固無比,沒有東西能把它刺穿;又夸說自己所賣的矛十分鋒利,沒有東西不被它刺穿。
路上有人聽見后,忍不住說:“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結(jié)果會如何?”楚國人立刻瞠目結(jié)舌,無法回答他的問題。
四 濫竽充數(shù)的成語故事
成語典故
原文
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shù)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翻譯
齊宣王讓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奏。南郭處士請求給齊宣王吹竽,齊宣王對此感到很高興,用數(shù)百人的糧食來供養(yǎng)他。齊宣王死后,齊湣王繼承王位,他喜歡聽一個一個地演奏,南郭處士聽后便逃走了。
注釋
(1)節(jié)選自《韓非子·內(nèi)儲說上》。這則寓言諷刺了無德無才、招搖撞騙的騙子,提醒人們只要嚴格把關(guān),騙子就難行騙。告訴人們要有真才實學。濫:失實的,假的;竽:一種古代樂器,即大笙;“濫竽”即不會吹竽;充數(shù):湊數(shù)。
(2)齊宣王:戰(zhàn)國時期齊國的國君。姓田,名辟疆。
(3)使:讓。
(4)必:一定,必須,總是。
(5)南郭:復姓。
(6)處士:沒有做過官的讀書人。
(7)請:請求,要求。
(8)為:給,替。
(9)說:通“悅”,對......感到高興。
(10)廩食(lǐn sì)以數(shù)百人:給數(shù)百人口糧。廩食:官府給的糧米供奉。廩:糧食;食:供養(yǎng)。(有爭議,因為可能是拿幾百人的口糧供養(yǎng)他)
(11)以:用,拿。
(12)湣王:齊國國君,宣王的兒子,在宣王死后繼位。姓田,名地或遂。
(13)好∶喜歡,喜悅,此處是喜歡。
(14)逃:逃跑。
(15)立:繼承了王位。
(16)竽:古代的一種樂器,像如今的笙。
寓言故事
古時候,齊國的國君齊宣王愛好音樂,尤其喜歡聽吹竽,手下有不到300個善于吹竽的樂師。齊宣王喜歡熱鬧,愛擺排場,總想在人前顯示做國君的威嚴,所以每次聽吹竽的時候,總是叫這不到300個人在一起合奏給他聽。
有個名叫南郭的處士聽說了齊宣王喜歡聽合奏,覺得有機可乘,是個賺錢的好機會,就跑到齊宣王那里去,吹噓自己說:“大王啊,聽過我吹竽的人沒有不被感動的,就是鳥獸聽了也會翩翩起舞,花草聽了也會合著節(jié)拍擺動,我愿把我的絕技獻給大王。”齊宣王聽得高興,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編進那支300人的吹竽隊中。
這以后,南郭處士就隨那300人一塊兒合奏給齊宣王聽,和大家一樣享受著優(yōu)厚的待遇,心里極為得意。
其實南郭處士他壓根兒就不會吹竽。每逢演奏的時候,南郭處士就捧著竽混在隊伍中,人家搖晃身體他也搖晃身體,人家擺頭他也擺頭,臉上裝出一副動情忘我的樣子,看上去比別人吹奏得更投入。南郭處士就這樣靠著蒙騙混過了一天又一天,不勞而獲地白拿豐厚的薪
五 成語故事大全
成語小故事成語典故小學生成語中學生成語典故//wenku./view/
出人頭地--------------------
北宋嘉佑二年的科舉考試,歐陽修擔任主考。在閱卷時,他被其中一篇文章的文采深深吸引,認為應(yīng)列第一名。他便把文章傳給同僚觀看,大家都贊賞不已。不過, 歐陽修覺得這份考卷很象是他的朋友曾鞏的,為了避嫌,就把它定為第二名。
放榜后,按禮節(jié)考中的學生要去拜謝主考官,不想以第二名身份來的不是曾鞏,而是年青的學子蘇軾,歐陽修才知鬧誤會了。歐陽修很欣賞蘇軾,他給朋友寫信時說: “讀蘇軾的文章,不禁讓我汗顏。真痛快啊!我應(yīng)當給蘇軾讓路,使他高出我一頭。” “出人頭地”形容超出一般人,高人一等。 (北宋歐陽修《與梅堯臣書》)
功到自然成--------------------
唐僧一行西行趕路,說不盡的風餐露宿,一日前面一山阻路。
唐僧說:“徒弟啊,你看這山勢崔巍,須是要仔細提防魔障。”悟空說 :“師父休要胡思亂想,只要定性存神,自然無事。”唐僧說:“徒弟呀,西天怎么這等難行?我離了長安城,在路上春盡夏來,已經(jīng)有四五個年頭,怎么還不能得到?”悟空說:“早哩!早哩!還不曾出大門哩!” 唐僧在馬上遙望那山,但見崖險林深、虎狼群行,嘆道:“我受唐王之命西天取經(jīng),歷經(jīng)艱險,雖然我心志如止水,但不知何日能取得真經(jīng)、得回故鄉(xiāng)?”孫悟空說:“師父不必掛念,少要焦心,只要你放心前,管你功到自然成。”
“功到自然成”指功夫下到,事情自然會取得成效。
(出自《西游記》三十六回)
戶限為穿--------------------
智永是陳朝人。為了練字,他在永欣寺的三十年里 ,每天黎明即起,磨上一大盤墨,然后臨摹王羲之的字帖,從未間斷。
日子久了,被他寫壞的筆頭竟積了十大甕。后來求他寫字和題匾的人門庭若市,以致寺內(nèi)的門檻也被踏穿,不得不用鐵皮把它裹起來。
“戶限為穿”指門檻踩破了,形容進出的人很多。 (出自唐•張彥遠《法書要錄》)
望洋興嘆--------------------
在古代,黃河之水滔滔不絕,灌溉著兩岸的土地,孕育了中華文明,因此黃河被稱為神河。 有一年,秋雨使所有的河流暴漲,百川都匯?M了黃河,黃河變得更加洶涌而寬闊,兩岸與河中沙洲之間連牛馬都分辨不清。于是黃河河神洋洋自得,認為自己就是天下最大的了。他順流而下,一直來到北海。他向東望去,卻看不到北海的邊際。于是河神收起了得意洋洋的表情,望著汪洋大海對北海海神感嘆道:“原先我自高自大,以為誰都比不上自己,今天我看到你這樣廣大,無邊無際,今天我要不來這里,我永遠都不會知道自己的無知。” 北海海神說:“我在天地間也只是大山里的一個小石頭,四海在天地間也就是糧倉中的一粒米,我又有什么廣大的呢?” “望洋興嘆”比喻因為自己力量太小而感到無可奈何。 (出自《莊子•秋水》)
六 幼兒最簡單的成語故事500字以下
提心吊膽
tíxīndiàodǎn
[釋義] 吊:懸著;不塌實。心和膽好像懸起來回;不塌實。形容答十分擔心或害怕。
[語出] 《西游記》十七回:“眾僧聞得此言;一個個提心吊膽;告天許愿。”
[正音] 提;不能讀作“dì”。
[辨形] 提;不能寫作“題”。
[近義] 擔驚受怕 心驚膽戰(zhàn)
[反義] 心安理得 談笑自若
[用法] 用作貶義。一般作謂語、賓語、狀語。
[結(jié)構(gòu)] 聯(lián)合式。
七 與孔孟有關(guān)的成語故事
和顏悅色、學而不厭、舉一反三、守望相助、守身如玉
一、和顏悅色 [ hé yán yuè sè ]
【解釋】:顏:面容;悅:愉快;色:臉色。臉色和藹喜悅。形容和善可親。
【出自】:戰(zhàn)國 孔子《論語·季氏》:“善柔,謂面柔,和顏悅色以誘人者也。”
【譯文】:“所謂的溫柔,是指臉上的溫柔,和善可親讓人放松的原因”
二、學而不厭 [ xué ér bù yàn ]
【解釋】:厭:滿足。學習總感到不滿足。形容好學。
【出自】:戰(zhàn)國 孔子《論語·述而》:“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譯文】:默默地記住的,勤奮學習而不滿足,,教導別人而不倦怠。
三、舉一反三 [ jǔ yī fǎn sān ]
【解釋】:反:類推。比喻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他許多事情。
【出自】:春秋 孔子《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文】: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進行了。
四、守望相助 [ shǒu wàng xiāng zhù ]
【解釋】:守望:防守了望。為了對付來犯的敵人或意外的災禍,鄰近各村落互相警戒,互相援助。
【出自】:戰(zhàn)國 孟子《孟子·滕文公上》:“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
【譯文】:出入都以朋友的關(guān)系相稱,互相援助,有了疾病相互扶持。
五、守身如玉 [ shǒu shēn rú yù ]
【解釋】:保持節(jié)操,象玉一樣潔白無瑕。也泛指愛護自己的身體。
【出自】:戰(zhàn)國 孟子《孟子·離婁上》:“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
【譯文】:誰不為守?愛護身體,是保持節(jié)操的根本。
八 成語故事有哪些
成語故事有:
1、濫竽充數(shù)成語故事:這則成語的濫是失實,與真實不符,引申為蒙混的意思;竽是一種簧管樂器;充數(shù)是湊數(shù)。指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數(shù),或是以次充好,有時也用作自謙之辭。
這個成語來源于《韓非子.內(nèi)儲說上》,齊宣王使人吹竿,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shù)百人。宣王死,潛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戰(zhàn)國時期,齊宣王非常喜歡聽人吹竽,而且喜歡許多人一起合奏給他聽,所以齊宣王派人到處搜羅能吹善奏的樂工,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樂隊。而那些被挑選入宮的樂師,受到了特別優(yōu)厚的待遇。
當時,有一個游手好閑、不務(wù)正業(yè)的浪蕩子弟,名叫南郭。他聽說齊宣王有這種嗜好,就一心想混進那個樂隊,便設(shè)法求見宣王,向他吹噓自己是一名了不起的樂師,博得了宣王的歡心,把他編入了吹竽的樂師班里。可笑的是,這位南郭先生根本不會吹竽。
每當樂隊給齊宣王吹奏的時候,他就混在隊伍里,學著別的樂工的樣子,搖頭晃腦,東搖西擺,裝模做樣地在那兒吹奏。
因為他學得維妙維肖,又由于是幾百人在一起吹奏,齊宣王也聽不出誰會誰不會。就這樣,南郭混了好幾年,不但沒有露出一絲破綻,而且還和別的樂工一樣領(lǐng)到一份優(yōu)厚的賞賜,過著舒適的生活。
后來,齊宣王死了,他兒子齊潛王繼位,潛王同樣愛聽吹竽。只有一點不同,他不喜歡合奏,而喜歡樂師門一個個單獨吹給他聽。
南郭先生聽到這個消息后,嚇得渾身冒汗,整天提心吊膽的。心想,這回要露出馬腳來了,丟飯碗是小事,要是落個欺君犯上的罪名,連腦袋也保不住了。所以,趁潛王還沒叫他演奏,就趕緊溜走了。
5、紙上談兵成語故事:趙括從小學習兵法,自以為天下沒有人能夠與其匹敵。他的父親趙奢曾經(jīng)評論說:“打仗是非常危險的事情,而趙括把它說得太容易了,假使將來趙國不任命他為將軍,那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拜他為將軍,導致趙軍大敗的人必定是趙括無疑。”
后來趙括果然代替廉頗做了大將軍,長平一戰(zhàn)被秦將白起打敗,四十萬趙軍全部被消滅,趙括自己也戰(zhàn)死了。
九 色厲內(nèi)荏的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
孔子描述春秋末期掌權(quán)者之心理,彼等外表道貌岸然,威嚴異常,專似模似樣屬,而內(nèi)心則怯懦無比,脆弱至極。辛辣諷刺裝腔作勢,狐假虎威,表里不一,口是心非,以權(quán)謀私,作奸犯科,貪污腐化,違法亂紀之人。極度蔑視色厲內(nèi)荏,欺世盜名之流,作威作福,沽名釣譽之輩。于人前偽作仁義之士,竊取他人虔敬,而內(nèi)心唯恐為人說破,終日提心吊膽,擔驚受怕。時其罪尚未揭發(fā)前,呼風喚雨,威風無比,一旦東窗事發(fā),竟觳觫顫栗,逃之夭夭。故孔子喻之為鉆墻逾穴,偷雞摸狗之宵小。
[sè lì nèi rěn] 色厲內(nèi)荏
形容外表強硬,內(nèi)心虛弱。有“外表上很強大、兇猛,實質(zhì)上很軟弱、空虛”的意思。
十 不寒而栗成語故事
不寒而栗bùhánérlì
[釋義] 寒:寒冷;栗:發(fā)抖。不是因為寒冷而發(fā)抖。形回容恐懼到了極點。答
[語出] 《史記·酷吏列傳》:“是日皆報殺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
[正音] 而;不能讀作“ěr”。
[辨形] 栗;不能寫作“粟”或“票”。
[近義] 毛骨悚然 提心吊膽 膽顫心驚
[反義] 無所畏懼 臨危不懼
[用法] 一般用于想到、聽到或見到令人驚懼不安的事情。一般作謂語、定語。
[結(jié)構(gòu)] 緊縮式。
[辨析] ~和“毛骨悚然”;都形容害怕、恐懼。但“毛骨悚然”語義重;并可形容非常冷;~不能形容冷;可表示內(nèi)心的害怕。
[例句] 他一想到不久后將被捕判刑;就會~;冷汗淋漓。
[英譯] tremblewithfear
提心吊膽成語故事?
所以,趁潛王還沒叫他演奏,就趕緊溜走了。 5、紙上談兵成語故事:趙括從小學習兵法,自以為天下沒有人能夠與其匹敵。他的父親趙奢曾經(jīng)評論說:“打仗是非常危險的事情,而趙括把它說得太容易了,假使將來趙國不任命他為將軍,那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拜他為將軍,導致趙軍大敗的人必定是趙括無疑。” 后來趙括果然代替廉...
第二個字帶膽的四字成語
驚心吊膽 形容十分害怕或擔心。 驚心裂膽 指內(nèi)心十分震驚、恐懼。同"驚心破膽" 驚心破膽 指內(nèi)心十分震驚、恐懼。 開心見膽 形容待人誠懇,顯示出真心實意。 剖心析膽 猶剖心析肝。形容掬誠相示。 碎心裂膽 形容異常恐懼。 同心共膽 心志一致。亦作“同心合膽”。 吐心吐膽 比喻赤誠相待,說出心...
杞人憂天四字成語故事
杞人憂天四字成語故事 釋義 杞國人擔心天要塌下來。比喻沒有根據(jù)的憂慮是不必要的。出處 戰(zhàn)國列御寇《列子天瑞》。故事 從前,杞國有個人,一天到晚吃不好飯,睡不好覺,整天提心吊膽害怕天要塌下來,地會陷下去。一天,他走在曠野上,心想這時候天要是塌下來,連個躲的.地方都沒有,肯定會被砸成...
提心吊膽,名不虛傳是不是描寫大自然景物的成語
提心吊膽 tí xīn diào dǎn [釋義] 吊:懸著;不塌實。心和膽好像懸起來;不塌實。形容十分擔心或害怕。[語出] 《西游記》十七回:“眾僧聞得此言;一個個提心吊膽;告天許愿。”[正音] 提;不能讀作“dì”。[辨形] 提;不能寫作“題”。[近義] 擔驚受怕 心驚膽戰(zhàn) [...
名著童年的四字成語
1. 高爾基原版《童年》中的四字成語,帶解釋 1難以置信 如今會想起那一段日子,我自己都覺得難以置信,可是事實終歸是事實。2疲憊不堪 3面如死灰 4兩眼無神 雅可夫舅舅面如死灰,兩眼無神,疲憊不堪。5精神煥發(fā) 每講到上帝,她就會很溫和,人好像也變年輕了,面孔紅潤,精神煥發(fā)。6提心吊膽 天一...
一只手抓棵心一個膽子打一成語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相鄰,經(jīng)常打仗,有次吳王領(lǐng)兵攻打越國,被越王勾踐的大將靈姑浮砍中了右腳,最后傷重而亡。吳王死后,他的兒子夫差繼位。三年以后,夫差帶兵前去攻打越國,以報殺父之仇。公元前497年,兩國在夫椒交戰(zhàn),吳國大獲全勝,越王勾踐被迫退居到會稽。吳王派兵追擊,把勾踐圍困在...
寓言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 這個成語來源于《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戰(zhàn)國時,楚國有個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隨身攜帶的一把寶劍掉落江中。他趕緊去抓,已經(jīng)來不及了。 船上的人對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
杞人憂天的故事
與其每天在提心吊膽中度過,把精力浪費在無能為力的事情上,還不如積極一點,去做一些能力范圍內(nèi)的事情,即使那些毀滅性的事件真的發(fā)生了,也不至于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充滿遺憾。我們決不做“現(xiàn)代的杞人”,而要胸懷大志,心胸開闊,為了實現(xiàn)遠大的理想,把整個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去。 杞人憂天的故事5 成語杞人憂天出處: ...
成語………
【提心吊膽】形容十分擔心或害怕。【同心共膽】心志一致。亦作“同心合膽”。【同心合膽】心志一致。同“同心共膽”。【吐心吐膽】比喻赤誠相待,說出心里話。同“吐肝露膽”。【銅心鐵膽】形容人的意志堅定。【剜心裂膽】剜:用刀挖;裂:撕開。挖掉心,撕破膽。形容無法忍受的痛苦。【熊心豹...
色厲內(nèi)荏的成語故事
辛辣諷刺裝腔作勢,狐假虎威,表里不一,口是心非,以權(quán)謀私,作奸犯科,貪污腐化,違法亂紀之人。極度蔑視色厲內(nèi)荏,欺世盜名之流,作威作福,沽名釣譽之輩。于人前偽作仁義之士,竊取他人虔敬,而內(nèi)心唯恐為人說破,終日提心吊膽,擔驚受怕。時其罪尚未揭發(fā)前,呼風喚雨,威風無比,一旦東...
相關(guān)評說:
勐海縣自鎖: ______ 提心吊膽和面如土色這兩個成語成語都是形容什么的? 提心吊膽是遇到非常危險的關(guān)頭,心里頭特別害怕. 面如土色是形容面部表情,因為特別害怕,臉色蒼白,沒有血色的樣子.
勐海縣自鎖: ______ 成語是【提心吊膽】 提心吊膽 ( tí xīn diào dǎn ) 提心吊膽解釋:形容非常害怕,不敢去做某一件事.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17回:“眾僧聞得此言,一個個提心吊膽,告天許愿.” 用法:聯(lián)合式;作謂語、賓語、狀語;含貶義 示例:1、老舍《龍須溝》第一幕:“我沒睡好,~的,怕把我拉走當壯丁去!”2.他的殺人如麻,讓百姓們都提心吊膽.
勐海縣自鎖: ______ 1、提心吊膽[tí xīn diào dǎn]:出自語本《西游記》第十七回,意思是指非常害怕,不敢去做某一件事,就好像手里提著自己的心,自己的膽懸在半空中一樣.2、坐立不安[zuò lì bù ān]:出自《水滸傳》,形容心情緊張,情緒不安,坐著也不是...
勐海縣自鎖: ______ 1、忠心赤膽 成語拼音:zhōng xīn chì dǎn 成語解釋:形容十分忠誠.成語出處:清 李漁《比目魚》:“我聞得慕容兵道是個忠心赤膽的人,未必就肯投降.” 2、摳心挖膽 成語拼音:kōu xīn wā dǎn 成語解釋:摳:挖.把心膽都挖出來.形容...
勐海縣自鎖: ______ 心驚肉跳、膽戰(zhàn)心驚、心神不定、提心吊膽、心驚膽戰(zhàn). 一、心驚肉跳 白話釋義:形容擔心禍患臨頭,非常害怕不安. 出處:《爭報恩》:“不知怎么;這一會兒心驚肉跳;這一雙好小腳兒再走也走不動了.” 朝代:元 作者:無名氏 二、膽...
勐海縣自鎖: ______ 【成語】:提心吊膽 【拼音】:tí xīn diào dǎn 【解釋】:形容十分擔心或害怕.
勐海縣自鎖: ______ 提心吊膽_成語解釋 【拼音】:tí xīn diào dǎn 【釋義】:形容十分擔心或害怕.
勐海縣自鎖: ______ 【放心托膽】放得下心,無所顧忌而膽大.指因無牽掛不存戒備.【驚心悼膽】悼:戰(zhàn)栗.形容恐懼到極點.【驚心掉膽】驚:驚嚇;掉:恐懼,戰(zhàn)栗.形容十分害怕或擔心.【驚心吊膽】形容十分害怕或擔心.【驚心裂膽】指內(nèi)心十分震驚、...
勐海縣自鎖: ______[答案] 某某悄聲無息地走進病房,小心翼翼地將鮮花放在某某病床前的小桌上,抬眼看了看熟睡中某某已變得紅潤的臉龐,會心地笑了.回想某某極度惡化的病情,曾使一家人一籌莫展,通過醫(yī)生精湛醫(yī)術(shù)的挽救,終于結(jié)束了讓人提心吊膽的日子.
勐海縣自鎖: ______ 提心吊膽、同心合膽、披肝露膽、忠心赤膽、 忠心赤膽、剖心析膽、碎心裂膽、銅心鐵膽 琴心劍膽、披肝瀝膽、懸心吊膽、琴心劍膽 驚心破膽、臥薪嘗膽、放心托膽、熊心豹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