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一句一譯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原文及翻譯》古詩原文及翻譯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
【原文】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譯文】
莊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橋上游玩。莊子說:“鯈魚(在水里)游得多么悠閑自得,這鯈魚很快樂啊。”惠子說:“你(又)不是魚,(你)怎么知道魚快樂呢?”莊子說:“你(又)不是我,(那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快樂呢?”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但是)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快樂,這是可以完全確定的。”莊子說:“讓我們回到最初的話題,你(那時候)問我‘你(在)哪里知道魚快樂的’,(這就說明你)已經(jīng)知道我知道魚快樂才來問我(是從哪里知道的。現(xiàn)在我就回答你),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注釋】
1、莊子:道家學(xué)派主要代表人物。姓莊,名周,字子休(亦說子沐),宋國蒙人,先祖是宋國君主宋戴公。他是東周戰(zhàn)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xué)家和文學(xué)家。創(chuàng)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xué)學(xué)派莊學(xué),是繼老子之后戰(zhàn)國時期道家學(xué)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學(xué)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莊周因崇尚自由而不應(yīng)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過宋國地方的漆園吏。史稱“漆園傲吏”,被譽為地方官吏之楷模。莊子最早提出“內(nèi)圣外王”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莊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陰陽”;莊子“三籟”思想與《易經(jīng)》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為《莊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遙游》《齊物論》等。與老子齊名,被稱為“老莊”。莊子的想象力極為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他的作品被人稱之為“文學(xué)的哲學(xué),哲學(xué)的文學(xué)”。據(jù)傳又嘗隱居南華山,故唐玄宗天寶初年詔封莊周為南華真人,稱其《莊子》為《南華真經(jīng)》。
2、與:介詞,表示對象,與;和;跟;同。
3、惠子(前390-前317):惠氏,名施,戰(zhàn)國中期宋國(今河南商丘)人。著名的政治家、哲學(xué)家,他是名家學(xué)派的開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文哲大師莊子的至交好友。惠子是合縱抗秦的最主要的組織人和支持者,他主張魏國、齊國和楚國聯(lián)合起來對抗秦國,并建議齊、魏互尊為王。
4、游:遨游;游覽;游玩;優(yōu)游逍遙。《尚書·無逸》:“文王不敢盤于游用。”《詩經(jīng)·唐風(fēng)·有杕之杜》:“噬肯來游。”《禮記·曲禮》:“游毋倨。”注:“行也。”《禮記·王制》:“膳飲從于游。”注:“謂出入上觀。”《封禪文》:“厥壤可游。”注:“遨也。”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明袁宏道《滿井游記》:“游人雖未盛。”
清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余游巴黎。”
5、于:介詞,表示處所(地點),在。
6、濠梁:猶濠上。指濠水橋上。梁,橋梁。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濟水二》:“目對魚鳥,水木明瑟,可謂濠梁之性,物我無違矣。”明劉基《題仲山和尚〈群魚圖〉》詩:“濠梁之樂誰能寫?袁蟻死后無畫者。”清毛序《偕同人散步》詩:“物我兩俱忘,不減濠梁興。”陳毅《七星巖》詩:“攀崖試腰腳,垂釣話濠梁。”參見“濠上”。
濠上:
(1)濠水之上。《莊子·秋水》記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見鯈魚出游從容,因辯論魚知樂否。后多用“濠上”比喻別有會心、自得其樂之地。唐賈島《寄令狐綯相公》詩:“不無濠上思,唯食圃中蔬。”宋蘇軾《十二琴銘·秋風(fēng)》:“悲莫悲于湘濱,樂莫樂于濠上。”
(2)指代莊子。南朝宋謝靈運《山居賦》:“見柱下之經(jīng)二,睹濠上之篇七。”
7、之:結(jié)構(gòu)助詞,用于定語和中心語之間,的。
8、上:介詞,表示方位,上面。這里指河岸邊或河橋上。
9、曰:動詞,說。
10、鯈(tiáo)魚:魚名。白鰷魚。又鯈(chóu)),地名,《左傳•文十七年:“將悉敝賦以待于鯈。”注:“鯈,晉鄭之境。”又人名。《左傳》載,晉公子伯鯈;后漢劉鯈。
(1)魚名。一種傳說中的神獸。形狀像一般的雞卻長著紅色的羽毛,還長著三條尾巴、六只腳、四個頭,它的叫聲與喜鵲的鳴叫相似,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無憂無慮。《山海經(jīng)·北山經(jīng)》:“彭水出焉,而西流注于芘湖之水,中多鯈魚,其狀如雞而赤毛,三尾、六足、四首,其音如鵲,食之可以已憂。”
(2)魚名。即白鰷魚。鯈,古同“鰷”。也稱鮂、黑鰦、白鰷、餐魚、參魚、肉條魚、白漂子、鯵子、青鱗子。《本草綱目》以為藥材,主要適用于溫中止瀉。主胃脘冷痛、腸寒泄瀉。《莊子·秋水》:“儵魚出游。”《音義》:“即白鯈魚也。”
(3)魚名。鲉魚。鲉形目鲉科的一屬,約50種,通稱鲉。體長約達。體延長側(cè)扁。頭大側(cè)扁,具棘棱及皮瓣。吻圓鈍,背面中央隆起。廣布于各熱帶暖水海區(qū)。為淺海底層中小型魚類,棲息于沙底、巖礁、珊瑚和海藻叢中,體態(tài)與環(huán)境相似,具保護色。《集韻》:“與鲉同。”
(4)魚名。即參條魚。《正字通》:“俗呼參條魚,長而小,時浮水面,性好游,故名。”
(5)小魚。《淮南子•覽冥訓(xùn)》:“不得其道者,若觀鯈魚。”注:“鯈魚,小魚。”
11、出游:外出游歷走動。這里指鯈(tiáo)魚游動。
(1)外出游歷走動。《詩經(jīng)·邶風(fēng)·泉水》:“駕言出游,以寫我憂。”漢司馬相如《子虛賦》:“臣楚國之鄙人也,幸得宿衛(wèi),十有馀年,時從出游,游馀后園,覽馀有無。”唐元稹《寒食日》詩:“今日寒食好風(fēng)流,此日一家同出游。”明李贄《與梅長公書》:“仆出游五載,行幾萬里,無有一人可為至圣大賢者。”《初刻拍案驚奇》卷六:“狄夫人免不得,也隨俗出游。”
(2)舊時指到他地做官或游學(xué)。《史記·蘇秦列傳》:“出游數(shù)歲,大困而歸。兄弟嫂妹妻妾皆笑之。”唐杜甫《壯游》詩:“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場。”
12、從容:悠閑舒緩;不慌不忙。
(1)舉動。《禮記·緇衣》:“長民者衣服不貳,從容有常。”孔穎達疏:“從容有常者,從容,謂舉動有其常度。”《楚辭·九章·懷沙》:“重華不可遌兮,孰知余之從容!”王逸注:“從容,舉動也。”《文選·枚乘〈七發(fā)〉》:“眾芳芬郁,亂于五風(fēng),從容猗靡,消息陽陰。”呂延濟注:“從容,猶舉動也。”參閱清王念孫《廣雅疏證》卷六上。
(2)悠閑舒緩;不慌不忙。《尚書·君陳》:“寬而有制,從容以和。”《莊子·秋水》:“儵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漢司馬相如《長門賦》:“下蘭臺而周覽兮,步從容于深宮。”北魏楊炫之《洛陽伽藍記·追光寺》:“略從容閑雅,本自天資。”宋歐陽修《歸田錄》卷二:“其弟伺間,從容言之。”元黃溍《日損齋筆記·文獻黃公神道碑》:“俯仰從容,不大聲色。”楊朔《中國人民的心》:“他的神情很從容,象是睡覺。”
(3)以形容聲響,謂渾厚而舒緩。清魏源《默觚上·學(xué)篇十》:“鐘磬之器愈厚者,則聲愈從容;薄者反是。”
(4)盤桓逗留。《楚辭·九章·悲回風(fēng)》:“寤從容以周流兮,聊逍遙以自恃。”唐白行簡《三夢記》:“夜已久,恐不得從容,即當(dāng)睽索。”元孫叔順《粉蝶兒》套曲:“停立在曲檻邊,從容在芳徑里。”清惲敬《舟經(jīng)丹霞山記》:“舟人放溜恐觸壁,以纖逆挽其舟,逶迤投壁下,故得從容其境。”
(5)斡旋;周旋。《漢書·酈食其陸賈等傳贊》:“陸賈位止大夫,致仕諸呂,不受憂責(zé),從容平、勃之間,附會將相以強社稷,身名俱榮,其最優(yōu)乎!”宋王讜《唐語林·補遺三》:“(宣宗)每上殿與學(xué)士從容,未嘗不論儒學(xué)。”宋曾鞏《金山寺水陸堂記》:“蓋新(瑞新)者,余嘗與之從容。彼其材且辨,有以動人者,故成此不難也。”《宋史·辛仲甫傳》:“時呂蒙正以長厚居相位,王沔任事,仲甫從容其間而已。”
(6)寬緩。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shù)·造神曲并酒等》:“若急須者,曲乾則得。從容者,經(jīng)二十日許,受霜露,彌令酒香。”《二刻拍案驚奇》卷四:“只是妻弟已將此一項用去了,須老夫賠償。且從容兩日,必當(dāng)處補。”魯迅《兩地書·致許廣平十五》:“還是‘人之患’較為從容,即使有時逼上午門,也不過費兩三個鐘頭而已。”
(7)謂經(jīng)濟寬裕。《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三:“是居鎮(zhèn)江呂城 ,以耕種為業(yè)。家道從容。”《紅樓夢》第60回:“我添了月錢,家里又從容些。”
(8)謂順利,順手。《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五:“江老雖不怎的富,別人看見他生意從容,衣食不缺,便傳說了千金、幾百金家事。”
(9)指中藥肉蓯蓉。唐張賁《藥名聯(lián)句》:“從容犀局靜,斷續(xù)玉琴哀。”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一·肉蓯蓉》(《釋名》):“此物補而不峻,故有從容之號。從容,和緩之貌。”
(10)慫恿;勸誘。從,通“慫”。《史記·吳王濞列傳》:“晁錯為太子家令,得幸太子,數(shù)從容,言吳過可削。”《史記·淮南衡山列傳》:“衡山王以此恚,與奚慈、張廣昌謀,求能為兵法候星氣者,日夜從容王密謀反事。”清王念孫《廣雅疏證·釋訓(xùn)》“從容,舉動也”:“自動謂之從容,動人謂之慫慂,聲義竝相近,故慫慂或作從容。”
13、是:指示代詞,表示近指,這。
14、之:結(jié)構(gòu)助詞,用于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無實義,不譯。
15、樂:形容詞,快樂;高興。
16、也:句末語氣副詞,用于句末,表示肯定語氣,無實義。
17、子:古代對人的尊稱;稱老師或稱有道德、有學(xué)問的人。如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先秦諸子等。又轉(zhuǎn)為對自己老師的尊稱。《論語》:“子曰:‘學(xué)而時習(xí)之。’”《墨子·公輸》:“子墨子聞之。”“子墨子解帶為城。”又轉(zhuǎn)為中國古代對男子的通稱。直稱對方時有表敬的意思,可譯作“您”。東晉干寶《搜神記》:“子年少。”明劉基《賣柑者言》:“而獨不足子所乎。”清黃宗羲《柳敬亭傳》:“子之說。”清袁枚《黃生借書說》:“子不聞藏書者乎?”
18、非:動詞,表示否定性判斷,不是。
19、安:疑問副詞,表示反問,哪里;怎么。
20、知:動詞,知道。
21、之:結(jié)構(gòu)助詞,用于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無實義,不譯。
22、我:第一人稱代詞,我。
23、之:結(jié)構(gòu)助詞,用于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無實義,不譯。
24、固:副詞,確實;固然;當(dāng)然;自然。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jì)》:“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
25、矣:句末語氣副詞,用于句末,表示動作行為已經(jīng)完成,了。
26、固:副詞,原來;本來。唐韓愈《師說》:“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26、也:句中語氣副詞,用于句中,表示停頓,舒緩語氣,無實義。
27、之:結(jié)構(gòu)助詞,用于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無實義,不譯。
28、之:結(jié)構(gòu)助詞,用于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無實義,不譯。
29、全:形容詞,完全;確定;肯定。《禮記·祭統(tǒng)》:“不明其義,君人不全。”注:“猶具也。”《列子·天瑞》:“天地?zé)o全功。”《莊子·庚桑楚》:“唯全人能之。”《孫子·謀攻》:“以全爭于天下。”明張溥《五人墓碑記》:“墓中全乎為五人。”
30、請:動詞,表尊敬語氣,后面緊跟的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行為的發(fā)出者是說話人,在這里的意思是“請允許我……”或“請讓我……”。
31、循:尋找。這里可譯作“回到”。如循本:尋求其本源。
32、其:指示代詞,這件事;這個話題。
33、本:名詞,本源;源頭。這里指最初的話題;最初的話頭。
34、安:疑問代詞,哪里;什么地方。
35、云者:語助詞。用于句末,表提頓,以引起下文或表示結(jié)語。《墨子·非命中》:“安危治亂,在上之發(fā)政也,則豈可謂有命哉?夫曰有命云者,亦不然矣。”《谷梁傳·昭公八年》:“世子云者,唯君之貳也。”唐韓愈《師說》:“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明李東陽《送石邦彥檢討序》:“父執(zhí)云者,或同科第,或同官署,或同游處而相契,信有兄弟之義焉。”
36、既已:已經(jīng)。
(1)已經(jīng)。《莊子·逍遙游》:“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矣。”晉陸機《豫章行》:“前路既已多,后涂隨年侵。”
(2)已經(jīng)過去;已經(jīng)完結(jié)。《漢書·外戚傳下·定陶丁姬》:“太后以為既已之事,不須復(fù)發(fā)。”南朝宋顏延之《北使洛》詩:“蓬心既已矣,飛薄殊亦然。”宋歐陽修《時論·塞垣》:“近世晉高祖建義并門,得戎王為援,既已,乃以幽、薊、山后諸郡為邪律之壽。”
(3)既然已經(jīng)。宋蘇軾《石鼓》詩:“六經(jīng)既已委灰塵,此鼓亦當(dāng)遭擊剖。”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在現(xiàn)代中國的孔夫子》:“既已厭惡和尚,恨及袈裟,而孔夫子之被利用為或一目的的器具,也從新看得格外清楚起來。”
37、吾:第一人稱代詞,我。
38、之:人稱代詞,它,指代的是上文所說的“(莊子)知道魚快樂”這件事或這一事實、觀點。
39、而:連詞,表示承接(順接、順承)關(guān)系,然后(才)。
40、問:動詞,問;提問;詢問。
41、之:人稱代詞,它,指代的是上文所說的“(莊子)知道魚快樂”這件事或這一事實、觀點。
42、濠上:濠水之上。即濠水岸邊或濠水橋上。
43、也:句末語氣副詞,用于句末,表示肯定語氣,無實義。
原文: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譯文:
莊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橋上游玩。莊子說:“鯈魚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閑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惠子說:“你又不是魚,哪里知道魚是快樂的呢?”莊子說:“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兒是快樂的呢?”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這是可以完全確定的。”莊子說:“讓我們回到最初的話題,你開始問我'你哪里知道魚兒的快樂’的話,就說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來問我是從哪里知道的。現(xiàn)在我告訴你,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原文及翻譯》古詩原文及翻譯
作者:莊子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
莊子為什么說惠子不是魚,不知道魚樂呢?
“你又不是魚,哪里知道魚是快樂的呢?“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兒是快樂的呢?原文: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翻譯
莊子與惠子在濠梁上游玩時,莊子對惠子說:“鯈魚在河水中游得如此自在,這就是魚的快樂吧。”惠子回應(yīng)道:“你又不是魚,你怎么知道魚的快樂?”莊子反問道:“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惠子說:“我不是你,當(dāng)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這...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翻譯問題
【原文】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儵(讀音tiao二聲,鰷)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之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
知魚之樂文言文答案
1. 子非魚 焉知魚之樂的古文翻譯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譯文) 【原文】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1)。莊子曰:“儵魚出游從容(2),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 翻譯
譯文 莊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橋上游玩。莊子說:“鯈魚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閑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惠子說:“你又不是魚,你怎么知道魚是快樂的呢?”莊子說:“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是快樂的呢?”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
莊子故事兩則翻譯
從南海起飛飛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樹不棲息,不是竹子的果實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時貓頭鷹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鳥從它面前飛過,貓頭鷹仰頭看著,發(fā)出‘嚇’的怒斥聲。現(xiàn)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國來‘嚇’我吧?”2.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 莊子與惠施在濠水的橋上游玩。莊子說:“白魚在河水...
有關(guān)莊子與惠子的故事文言文
1. 莊子和惠子的故事純文言文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譯文是什么?
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可以肯定的。莊子說:請從我們最初的話題說起。你說你哪兒知道魚快樂的話,說明你已經(jīng)知道我知道魚快樂而在問我。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的寓意 惠子好辯,重分析。對于事物有一種尋根究底的認知態(tài)度,重在知識的探討。莊子智辯...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的翻譯是什么,求翻譯???
莊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橋上游玩。莊子說:“鯈魚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閑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惠子說:“你又不是魚,哪里知道魚是快樂的呢?”莊子說:“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兒是快樂的呢?”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來就不是魚,那你肯定不知道...
相關(guān)評說:
曲周縣摩擦: ______ 莊子與惠子游于壕梁之上(14).莊子曰:“慷魚出游從容(15),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16)...
曲周縣摩擦: ______[答案] 原文: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
曲周縣摩擦: ______ 1、“是魚之樂也”的上一句是:“莊子曰:“鯈魚出游從容”,詩句出自先秦佚名所著的《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2、《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一作《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是《莊子》外篇的《莊子·秋水》中的一篇語錄體議論文,創(chuàng)作于戰(zhàn)國年代,記敘了莊子與惠子二人在濠水橋上游玩時進行的一場小辯.
曲周縣摩擦: ______ 莊子與惠施在濠水的橋上游玩.莊子說:“白魚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閑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惠施說:“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的快樂呢?”莊子說:“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惠施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可以肯定的!”莊子說:“請從我們最初的話題說起.你說'你哪兒知道魚快樂'的話,說明你已經(jīng)知道我知道魚快樂而在問我.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曲周縣摩擦: ______ 《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國中,三日三夜.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發(fā)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
曲周縣摩擦: ______ 譯文: 惠子相梁 惠子在魏國當(dāng)宰相,莊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訴惠子說:“莊子到魏國來,想(或就要)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子非常害怕,在國都搜捕三天三夜.莊子前去見他,說:“南方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鹓雛,你知道它嗎?鹓雛從...
曲周縣摩擦: ______ 原文:莊子與惠子由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自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
曲周縣摩擦: ______ 莊子和伊人 莊子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曲周縣摩擦: ______ 莊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橋上游玩.莊子說:“鯈魚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閑自得,這是魚兒的快樂呀.”惠子說:“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的快樂?”莊子說:“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兒的快樂?”惠子說:“我不是你,當(dāng)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當(dāng)然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可以肯定的.”莊子說:“請從我們最初的話題說起.你說的'你哪里知道魚的快樂'這樣的話,說明你已經(jīng)知道了我知道魚的快樂還在問我,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魚兒快樂的.”
曲周縣摩擦: ______ 譯文: 惠子相梁 惠子在魏國當(dāng)宰相,莊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訴惠子說:“莊子到魏國來,想(或就要)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子非常害怕,在國都搜捕三天三夜.莊子前去見他,說:“南方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鹓雛,你知道它嗎?鹓雛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