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渡荊門送別》賞析
渡遠(yuǎn)荊門外,
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
云生結(jié)海樓。
仍憐故鄉(xiāng)水,
萬里送行舟。
李白詩鑒賞
“渡遠(yuǎn)荊門外,來從楚國游。”荊門山在今湖北宜都縣西北的長江南岸,與北岸的虎牙山對峙,形同荊州門戶。在到達荊門之前,李白應(yīng)該在四川境內(nèi)水流湍急的三峽中顛簸了好些天。詩的首二句雖平敘事實,其語氣卻是十分興奮爽朗的。
荊門以外便是春秋戰(zhàn)國時楚國的故地,在三國時又曾是蜀主劉備起家的地方。詩人提到“楚國”這個歷史地理的概念,自然能引起讀者有關(guān)歷史文化的一些聯(lián)想。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十字勾勒出了荊門的地理形勢和壯闊景觀。這里的寫景,角度是移動著的,而不是定點的靜的觀察。這從“隨.盡—— 入.流”四字體現(xiàn)出來。因此這兩句詩不僅由于寫進“平野”、“ 大荒”這些遼闊原野的意象,而氣勢開擴;而且還由于動態(tài)的描寫而十分生動。大江固然是流動的,而山脈卻本來是凝固的,“隨.盡”的動態(tài)感覺,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實際體驗。在陡峭奇險,山巒疊嶂的三峽地帶穿行多日后,突見壯闊之景,豁然開朗的心情可想而知。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描寫的是明月與云海,詩人酷愛明月,在三峽地帶,山嶂遮日,看不到水天相接云霞,幻生和明月高懸的景象。而“江入大荒流”后,水勢平緩,月的倒影也能清楚地看到了,所謂“上下天光”(范仲淹),尤為可愛。而水天之際的云霞變幻,又使詩人如睹海市蜃樓的奇觀。
前六句都著眼于初到荊門的觀感,充滿詩人對生活新天地的禮贊和陶醉。“一生好入名山游”的詩人初次出峽見到廣大平原,新鮮與喜悅之情不言而喻。
另一方面,離開生活已久的故鄉(xiāng),又不免使他心生繾綣之情。“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十字,是充滿了由衷感激之情的。“仍憐”云云,語氣極輕柔婉轉(zhuǎn),而分量厚重。至此,詩人寫出了初下荊門時他復(fù)雜感情的另一個重要方面。
zhl201701
李白《渡荊門送別》賞析
渡荊門送別李白 渡遠(yuǎn)荊門外, 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 云生結(jié)海樓。 仍憐故鄉(xiāng)水, 萬里送行舟。 李白詩鑒賞 “渡遠(yuǎn)荊門外,來從楚國游。”荊門山在今湖北宜都縣西北的長江南岸,與北岸的虎牙山對峙,形同荊州門戶。在到達荊門之前,...
渡荊門送別賞析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押韻的字有游、流、樓、舟。題材:送別詩 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yuǎn)行,經(jīng)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cè)ィ康氖堑胶薄⒑弦粠С实赜斡[。“渡遠(yuǎn)荊門外,來從楚國游”,指的就是這一壯游。這時候的青年詩人,興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縱情觀賞巫山兩岸高聳云霄的峻嶺,...
李白《渡荊門送別》文學(xué)賞析
文學(xué)賞析: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二十五歲的詩人離開家鄉(xiāng)四川,開始了仗劍遠(yuǎn)游的豪邁生活。《渡荊門送別》這首頗有繪畫意味的詩作,就是詩人剛剛離開蜀地和三峽后在荊門的長江舟中寫成的。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yuǎn)行,經(jīng)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cè)ィ康氖堑胶薄⒑弦粠С实赜斡[。“渡...
渡荊門送別詩句賞析
《渡荊門送別》是唐代詩人李白所作,全詩原文內(nèi)容如下:渡遠(yuǎn)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賞析 《渡荊門送別》中反襯江水平靜,展現(xiàn)江岸遼闊,天空高遠(yuǎn),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語句是“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頷聯(lián)中的“隨”和“入...
渡荊門送別賞析 渡荊門送別古詩賞析
頸聯(lián)兩句反襯江水平靜,展現(xiàn)江岸遼闊,天空高遠(yuǎn),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表現(xiàn)了作者年少遠(yuǎn)游、倜儻不群的個性及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作品原文渡荊門送別渡遠(yuǎn)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賞析這首詩是李白出蜀至荊門離開家鄉(xiāng)時所作,描繪了...
渡荊門送別翻譯全文及注釋 渡荊門送別賞析
《渡荊門送別》是一首描繪詩人離別故鄉(xiāng),遠(yuǎn)游荊門外的壯麗景色和深深思鄉(xiāng)之情的詩作。李白以生動的筆觸,將山水、月色和云霞融入詩中,展現(xiàn)了江流廣闊、景色壯美的畫面。"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形象地描繪了高山逐漸消失在平坦原野的盡頭,長江滔滔江水注入無垠的田野,顯示出壯麗的自然景觀。"月下...
《渡荊門送別》翻譯及賞析 《渡荊門送別》的翻譯和原文
《渡荊門送別》是一首描繪詩人遠(yuǎn)游的佳作,由李白這位被譽為"詩仙"的浪漫主義詩人所創(chuàng)作。這首詩的翻譯和原文如下:翻譯:我乘舟漂洋過海,遠(yuǎn)離荊門,探索戰(zhàn)國楚國的神秘之地。崇山峻嶺逐漸消失在廣闊的平原,江水奔騰融入無垠的荒原。明月倒映在波光中,如同天上的明鏡;云彩變幻,幻化成綺麗的海市蜃樓...
《渡荊門送別》賞析美文賞析
李白的《渡荊門送別》以其細(xì)膩的筆觸,描繪了詩人從四川長江三峽出發(fā),前往荊門的旅程。首句“渡遠(yuǎn)荊門外,來從楚國游”簡潔明了,透露出詩人對于此次旅程的興奮與期待。荊門山,位于湖北宜都縣長江南岸,如同楚國的門戶,詩人在此地感受著地理形勢的壯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兩句,通過動態(tài)的視角...
渡荊門送別的詩句即賞析
,卻那般飄逸灑脫,大有仙風(fēng)道骨之態(tài);“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則又蘊含著若干無奈與哲理……這些膾炙人口的佳句,或他送友,或友送他,都十分感人。《渡荊門送別》也是一首送別詩,不同的是,詩中的“友”卻不是朋友,因而顯得別有一番情趣。
李白詩歌渡荊門送別原文及賞析
而作為楚蜀分界處的荊門,只有荊門山和虎牙山南北對峙,猶如荊州的門戶。長江從兩山間穿過。再往東行“蜀之諸山至此不復(fù)見矣。”(《李太白全集》 卷十五 《渡荊門送別》 詩注引楊齊賢語)李白這首詩的主要內(nèi)容便是敘說了蜀楚兩地江行時所見景觀的不同和感受的迥異。 蜀地多高山峻嶺。即以李白所作詩篇為例,亦...
相關(guān)評說:
納雍縣齒側(cè): ______ 翻譯此詩不難,下面更多的是意譯,參考譯文如下: 渭城邊上我們縱酒言別,在酒坊里長醉而不能入眠.壓在樹叢上的積雪就像那雪白的梨花,千萬條的楊樹葉恰似那縷縷青煙.惜別間我們飲盡了壺中的美酒.臨分別時,送上策馬的長鞭.盼望...
納雍縣齒側(cè): ______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十字勾勒出了荊門的地理形勢和壯闊景觀.這里的寫... 突見壯闊之景,豁然開朗的心情可想而知. 李白《渡荊門送別》賞析 渡遠(yuǎn)荊門外,...
納雍縣齒側(cè): ______[答案] 月下飛天鏡 云生結(jié)海樓
納雍縣齒側(cè): ______[答案] 送字形象的寫出了江水的特征,把江水?dāng)M人化.使文章更生動形象.
納雍縣齒側(cè): ______[答案] 送別詩詩人的心情應(yīng)該是依依惜別,不會是豪邁新鮮的
納雍縣齒側(cè): ______ 李白的《渡荊門送別》詩歷來為詩壇所注目,這不僅是因為第二聯(lián)寫得氣勢非凡,大氣包舉,更是因為全詩充滿了一種無人可及的浪漫情調(diào).從開篇到結(jié)尾一氣呵成,給人以回腸蕩氣的美感享受,絲毫沒有送別詩所慣有的感傷與悲涼,你甚至讀...
納雍縣齒側(cè): ______ 渡荊門送別 唐 李白 渡遠(yuǎn)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納雍縣齒側(cè): ______ 李白《渡荊門送別》賞析 渡遠(yuǎn)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賞析 荊門,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縣西北的長江南岸,隔江與虎牙山對峙,戰(zhàn)國時屬于楚國. 李白在蜀度...
納雍縣齒側(cè): ______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十字勾勒出了荊門的地理形勢和壯闊景觀.這里的寫景,角度是移動著的,而不是定點的靜的觀察.這從“隨、盡、入、流 ”四字體現(xiàn)出來 .因此這兩句詩不僅由于寫進“平野”、“大荒”這些遼闊原野的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