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持對僧人破壞了戒律怎樣處罰 出家人需遵守哪些戒律?
一般犯戒是指違反了很輕戒律為犯戒
如果是很重的戒律則是稱為破戒
現(xiàn)在佛教各宗派,律宗以戒律為重,以戒為師
在僧團中戒律是相當重要的一部分的
僧眾破戒的受罰方式
僧眾的部分依「南傳巴利律」分為:1、四驅擯:有四條重戒破任何一條,則逐出僧團。2、十三僧殘:有十三條戒律,只要破其中一條,則由二十位僧眾依犯罪輕重決定到底破戒者應該離開僧眾獨住幾天?(隱含罰其清凈自修,暫時不參與僧眾生活之意。)3、三十舍懺:有三十條戒行與衣服、缽或食物等生活必需品相關的規(guī)定,若存放過多或存放期限超過,則必須將物品捐出,并報告所犯的戒罪而向一位或二至三位或四位以上的比丘懺悔。4、九十二懺悔:巴利律共有92條,受罰方式與三十舍懺類似,只少了舍去物品的過程,懺悔方式則同。5、四悔過:巴利律沒有記載受罰方式,參考漢譯五部律典(五分律、僧只律、四分律、十誦律、根有律),原則上,某位比丘犯了四種悔過罪之一時,應向「一位」比丘懺悔。6、十五眾學:「時時提醒自己應當學習」的戒條共十五條,巴利律并沒有說明受罰的方式,但有強調「應當學」,依律典不便多作無謂的說明,若依漢譯律典的相關論文「薩婆多毗尼毗婆沙」的解釋,犯了「眾學戒」,應該在心中懺悔,這是依論典說,若以律典說,則以「時時提醒自己應當學習」為準。若以僧戒1~6項之破戒處罰的方式,最重則「驅出僧團」,次則「離眾僧別住數(shù)日」,再次則「舍物」后「向一位以上的僧人」懺悔,最次則是「提醒自己應當學習的生活儀規(guī)」。其實如果從僧眾破戒受罰的方式來看,最嚴重也不過是逐出僧團,不然就是獨自清凈修行數(shù)日,不然就是找比丘懺悔,嚴格來講,好像也并不是世俗想像中的一些嚴厲的處罰方式,如杖打三十或罰跪數(shù)小時、數(shù)日或打掃雜務或關禁閉…等等。至於在家眾的部分:破戒并沒有任何的處罰規(guī)范。談論這一點之前,必須先了解在家戒的受戒精神與在家戒的來源。1、「在家戒」隱含有「自省自律」的精神:可以了解「通達種圣戒」來自於「自省自律」的內在體悟,圣戒并非由於「師授」,也不由外得,也因此才有可能自行通達「圣戒」。2、「在家戒」根源自於「十善業(yè)」:依雜阿含一○四五經所載「……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相習近法。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相習近法。謂殺生者.殺生者習近。盜.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恚.邪見。各各隨類更相習近。譬如不凈物.不凈物自相和合。如是。殺生.殺生。乃至邪見.邪見自相習近。如是。比丘。不殺生.不殺生相習近。乃至正見.正見更相習近。譬如凈物.凈物自相和合。乳生酪。酪生酥。酥生醍醐。醍醐自相和合。如是。不殺.不殺更相習近。乃至正見.正見更相習近。是名比丘相習近法。……」這經內容所載的「盜.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恚.邪見(癡)」即一般所謂的「十惡業(yè)」,而「不盜、不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邪見(不癡)」則是所謂的「十善業(yè)」。可以說,「十善業(yè)」是戒律最早的原型,但由於「不貪、不瞋、不癡」的心靈成就狀態(tài),對於一般入門的弟子來說,程度相較之下,太過於困難,所以,對於一般弟子在戒行上的成就,舍出了「不貪、不瞋、不癡」這三項,而成為了「戒律自通之法」所說的「圣戒」。另外,雜阿含經一○四四經,論說「圣戒」,卻沒有提到后期為弟子(不論在家眾、或出家眾)所設立的「不飲酒戒」。所以,不難理解一○四四經所說的「種圣戒」是佛陀為早期的弟子所施設的「戒行」。至於,雜阿含一○四四經與雜阿含一○四五經作比較,則不難了解戒律的原型則是「十善業(yè)」。通過戒律的自省訓練,先成就「圣戒」,再依「禪定」與「慧學」的訓練則成就「不貪、不瞋、不癡」這三項善業(yè),這是依「三學」(戒、定、慧)的訓練,最終圓滿「十善業(yè)」的過程。雖然說,戒律的違破,不論是依在家眾或出家眾,看起來好像并沒有什麼大不了的處罰,可是,如果了解戒律的原型來自於「十善業(yè)」,那麼,則不難了解「業(yè)行」自有「業(yè)報」的道理,意謂著:破戒不論在家或出家雖然沒有嚴厲的戒罰,但依「業(yè)行相應」的原理,卻免不了必須「依業(yè)受報」,了解此點凡事自然會多加三思而后行。由於,戒律的原型是「十善業(yè)」,所以,如果有心成就「圣戒」,依三學「戒定慧」的訓練過程,圓滿「十善業(yè)」。那麼,也就不難了解,不論在家或出家,對於戒律的修學不管再怎麼違破,就是要修學到完善為止,於戒行的訓練無須輕言放棄。注:1、戒律自通之道,請參考雜阿含1044經。2、有些北傳的在家佛弟子討論在家五戒的持守、得戒與否,是參考「佛說優(yōu)婆塞五戒相經」而說,但這篇經文中,其實隱藏著很多問題。本自湛然問:希拉大德北傳佛教在出家受十戒所問十三遮難一邊罪難二污尼凈行難三賊心受戒難四破內外道難五黃門難六殺父難殺母難八殺阿羅漢九破僧難十惡心出佛身血難十一非人難十二畜生難十三二根難因為末學已經有問過戒律道場的出家眾有關出家相關事宜故才會將我疑慮來請教南傳的大德們末學學淺若有困擾大眾望請原諒再者北傳規(guī)定未受具戒者不可閱律藏所以我不知道律藏戒條如何?希拉回答:北傳規(guī)定?那麼你知道佛陀有這樣規(guī)定嗎?不讀律藏,你怎麼會知道別人說戒律資料對不對呢?今天可以將所有你想知道戒律問題都答覆讓你知道,但問題是你求法卻少了一份探索之心、求真之心,更少了一份思辨的力量。這樣問題還是沒有解決。法友一邊說在家不能讀出家戒律,又一邊跟人討論出家戒律,你不是在自相矛盾嗎?法友若是真的有心出家修習佛法,就把比丘戒律搞清楚,因為那將是你未來要遵循的行為準則。確定自己有把握或信心做到再來考慮出家的問題,做不到這一點,談出家是不會有什麼實際成果的,因為你連要加入的僧團是否如法如律都無法判斷。“希拉大德,北傳佛教在出家受十戒所問十三遮難一邊罪難?”搞了老半天,法友會問這種問題,還是老問題:法友你受到「像法」的毒害,余毒未清啊!所謂的「邊罪」在律典中是指:‘曾經出過家受過具足戒,然后破了「殺盜淫妄」(四波羅夷(斷頭)罪),而被驅出僧團,這樣子的人日后都不得再度出家。事實上,出家后還會破這四種戒行,那比持守五戒的在家眾戒行還差與一般不持戒的俗人一樣,那被驅出僧團是理所當然的事。僧團男眾一般出家后,如果沒有破“殺盜淫妄“這四種重大戒行(這是出家眾戒行的最低底限),一般想還俗的人,還俗后,還可以再度出家,來來回回,最多可以次。但如果是被驅出僧團,所謂犯邊罪的人,就不能再度出家了。僧團女眾則只有一次出家的機會,自己想還俗或犯邊罪被逐出,日后都不得出家。那本「像法的偽經「佛說優(yōu)婆五戒相經」就說是依僧戒偽造的在家戒經,然后,一盲引眾盲,又有后人為其作注釋,亂寫亂編,猜測你應該是讀到這本偽經的注釋:「佛說優(yōu)婆五戒相經箋要」,里頭寫到所謂在家眾的「邊罪」:「殺戒以五緣成不可悔。一是人。(謂所殺者人。非畜生等。)二人想。(謂意在殺人。)三殺心四興方便。五前人命斷。今之自作。教人。遣使。皆是以殺心而興方便。故奪彼命時。犯不可悔罪也。不可悔者。初受優(yōu)婆塞戒之時。說三歸竟。即得無作戒體。今犯殺人之罪。則失無作戒體。不復成優(yōu)婆塞。故不可作法懺悔也。既不可悔。則永棄佛海邊外。名為邊罪。不可更受五戒。亦不得受一日一夜八關齋戒亦不得受沙彌戒及比丘戒。亦不得受菩薩大戒。惟得依大乘法修取相懺。見好相已。方許受菩薩戒。亦許重受具戒。十戒。八戒及五戒等。爾時破戒之罪。雖由取相懺滅。不墮三涂。然其世間性罪仍在。故至因緣會遇之時。仍須酬償夙債。除入涅盤或生西方。乃能脫之。不受報耳。可不戒乎。」就是這本注釋亂寫亂編,讓問題與誤解變得更加嚴重。真是亂八糟的。「佛說優(yōu)婆塞五戒相經」這本書考其內容是彷造僧戒所寫的「像法偽經」,后人不辨其偽,然后,又有后人再幫這本偽經作注,有部份內容自己亂想亂引申又亂寫,后人讀經怕看不懂又找這本注釋來讀,錯誤的資訊就積累得更多了。真糟,希望其他法友也能從這些事情得些警剔,「像法」是很可怕的,「正法」就是因「像法」出現(xiàn)而消滅,「像法」有多可怕,就是這麼可怕。「像法偽經」就是有這類的寫作風格,里頭有「正法的真」,但在一些關鍵之處又混雜了「像法的偽」,標準的「以假亂真」。問題是,這些人怎麼敢作這種事呢?一般人怎麼敢做這種事呢?所以佛陀說:「乃至“惡眾生”出世。樂行諸惡.欲行諸惡.成就諸惡。非法言法.法言非法.非律言律.律言非律。以相似法。句味熾然。如來正法於此則沒。」(雜阿含九○六經)。法友,你如果從來就沒有出家過,就沒有“邊罪“的問題。在討論主題開題里,提到擔心邊界的問題,已釋疑如上。復次,如果又擔心授戒的和尚,不能明辨「邊罪」之原義而問遮難后,誤拒戒子於僧門之外。這對想要出家的人似乎是一大打擊,可是,從出家應該先行準備好的兩大出家重要因緣的角度來說,卻不見得是壞事。因為如果授戒的和尚,無法明辨「邊罪」之出家原義,那也表示他日后無法、或缺乏正確教戒的能力,那麼不跟此位授戒和尚出家反倒是好事一件。這種事是真的發(fā)生過,僧門之中有人誤判,但也有人真正了解“邊罪“原義,這兩者之間就不難看出辨戒能力的良窳高下之分。十三重難所說的邊罪,有包括在家白衣受五戒后犯四重之罪嗎?(尤其是年輕男女朋友的越軌行為。)答:邊罪專指以比丘(尼)身份犯下的四重禁,白衣并不包括在內。所以曾聞有白衣因過往有與白衣未婚同居或墮胎的行為,在其發(fā)露之后,因主法者判其為「邪淫」與「殺生」罪,而將之拒於戒場之外,其實這樣已與律制「邊罪」之原意大相逕庭,在家前四戒并不被稱作「邊罪」,只有以比丘(尼)身份犯下的四重禁才名為「邊罪」。因僧尼既已受戒,復犯此四重罪則猶如佛法邊外之人,不堪再重入凈戒之海,故稱「邊罪」。五、若人命終時當如何開導是正確?(死者耳邊)答:若彼已歸依三寶,請其憶念三寶光明力、皈依三寶之功德力,以及在生時布施、持戒之功德力,請其知曉:此諸功德所感應之去處有無限光明與喜樂所以請其去除任何負面的思考與情緒,專心憶念此諸功德;摒棄黑暗,趨向光明。
驅逐或交給佛教協(xié)會處理。
住持對僧人破壞了戒律怎樣處罰
若以僧戒1~6項之破戒處罰的方式,最重則「驅出僧團」,次則「離眾僧別住數(shù)日」,再次則「舍物」后「向一位以上的僧人」懺悔,最次則是「提醒自己應當學習的生活儀規(guī)」。其實如果從僧眾破戒受罰的方式來看,最嚴重也不過是逐出僧團,不然就是獨自清凈修行數(shù)日,不然就是找比丘懺悔,嚴格來講,好像也并不是世俗想像...
在古代,僧人破了戒會是什么后果
若以僧戒1~6項之破戒處罰的方式,最重則「驅出僧團」,次則「離眾僧別住數(shù)日」,再次則「舍物」后「向一位以上的僧人」懺悔,最次則是「提醒自己應當學習的生活儀規(guī)」。其實如果從僧眾破戒受罰的方式來看,最嚴重也不過是逐出僧團,不然就是獨自清凈修行數(shù)日,不然就是找比丘懺悔,嚴格來講,好像也并不是世俗想像...
僧人破戒了,會受懲罰嗎
不會,佛不懲罰任何人。一切造作皆自受。假若有人起佛塔升至梵天,有人破壞,其罪無量。破佛戒律亦復如是
在古代,僧人破了戒會是什么后果
古代寺院都是有戒律院的。破戒的僧人會根據(jù)情節(jié)的嚴重處罰。不然就逐出寺院。取消度牒。
格魯派不守戒律會怎樣
懲罰。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本就強調嚴守戒律,如果有僧人違背了寺規(guī)戒律,是要受到嚴厲懲罰的。格魯派的教義整個包括在宗喀巴對宗教改革的綱領中。
我剛對佛發(fā)誓,然后又破了很重的戒,怎么辦?
不知道變通的。而且,持戒還要明白“開持遮犯”,是可以因境對治的。譬如僧人不能飲酒,但是身體扭傷了,仍然可以用藥酒治療,只不過要提前跟大眾說“某某僧人因扭傷需藥酒治療”的公示,以免大眾誤會僧人飲酒,造成誤會。不了解戒律,不活學活用,不懂得“開持遮犯”的佛弟子,肯定會死在戒律里的 ...
...并且控制著出家人,侵吞大眾供養(yǎng),不守戒律,這將會產生什么后果_百度...
1,犯盜戒:私用十方常住物,屬于盜用三寶物,戒律記載“晝夜十分利”,這個利息很重,還不起,后世下地獄,哪怕為人時,也會“才不聚”,貧窮。華聚菩薩講:五逆十惡,殺父殺母的人,我亦能救,唯獨兩種人,我不能救,一,盜三寶物,二,誹謗三寶。2,不敬三寶,禮佛無益。不尊重出家人,拜佛...
...寺規(guī)是什么?活佛能結婚嗎?能喝酒嗎?能抽煙嗎?如果破戒了有懲罰...
在家人活佛如果取妻生子,自然屬于在家人范疇。戒律中明確規(guī)定不得飲酒,這是五戒之一,包括不殺生、不邪淫、不偷盜、不妄語、不飲酒。出家僧人需遵守250條以上的戒律,而在家僧人只需遵守其中的五戒,至少一條以上。在家僧人如果選擇不持“不飲酒”,則可以飲酒,但出家僧人必須遵守全部五戒。至于抽煙,...
毀謗誣滅僧人與女居士不凈的果報
如果確實是誹謗,果報在地獄。如果不是誹謗,那是幫助清除敗類,對于凈化佛門環(huán)境還是有功的。但是佛教戒律不讓在家居士說僧人的過錯,自己心里清楚明白,知道什么是好是壞,什么該學什么不該學就行了。否則,這也是破壞僧相,對自己沒有好處。犯了戒律的僧人,自有執(zhí)法僧人來處罰,即使暫且逃過,也還有...
比丘破了根本大戒怎么辦
當然,僧團的具體處理方式還需要根據(jù)實際情況來定。如果僧人依然有悔改之心,可以通過懺悔和修行重新獲得僧團的認可。但如果僧人堅持不改,僧團也有相應的機制對其進行處理,以維護僧團的純潔和修行者的道心。僧團的戒律不僅是對僧人的約束,更是對修行者的一種鼓勵和警醒。通過不斷的修行和自我反省,...
相關評說:
下陸區(qū)蝸輪: ______ 少林寺弟子的稱號方丈,堂主,小和尚少林寺中寺僧雖然來自全國各地,但一到寺里... 寺院設有院主,稱為“方丈”,亦稱“住持”,在方丈的領導下,設“四大班首”和...
下陸區(qū)蝸輪: ______ “香”代表戒、定真香,燒香就是提醒我們,要修學戒、定,從而開顯智慧.由戒生定,由定生慧. 修學戒律,就是要遵紀守法,修十善業(yè).十善業(yè)包括: 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惡口,五、不兩舌,六、不妄語,七、...
下陸區(qū)蝸輪: ______ 很重要 天龍八部 與人非人等 聽佛教誨 發(fā)愿護法 保護修行人 使修行人在修行的過程中不遇魔障 如果受戒人 不守戒律 這些護法善神就會走開 如同現(xiàn)代人請的保鏢 而不給他們發(fā)工資
下陸區(qū)蝸輪: ______ 嵩山少林寺曹洞正宗續(xù)派 .第十五世第一代福裕祖師 ; 十六世二代靈隱文泰大師 ; 十七世 三代還源福遇大師 ;十八世 四代淳拙文才大師; 十九世 五代松庭子嚴大師 ; 九世 五代松庭子嚴大師 ;十九世 五代松庭子嚴大師 ; 二十世 六代凝然...
下陸區(qū)蝸輪: ______ 一忌稱呼不當:對寺廟的僧人應尊稱為“大師”、“法師”,對道士應尊稱為“道長”,對住持僧應尊稱為“長老”、“方丈”、“禪師”.對喇嘛廟中的僧人應尊稱“喇嘛”,即“上師”之意. 二忌禮節(jié)失當:與僧人見面的行禮方式為雙手合十,微微低頭,或單手豎掌于胸前,頭略低,忌用握手、擁抱、摸僧人頭部等不當之禮節(jié). 三忌談吐不當:與僧人、道人交談,不應提及殺戮、婚配之事以及食用腥葷之言,以免引起僧人反感. 四忌行為舉止失當:游覽寺廟時不可大聲喧嘩、指點議論、妄加嘲諷或隨便亂走,不可亂動寺廟之物,尤忌亂摸亂刻神像.如遇佛事活動,應靜立默視或悄然離開.同時也要照看好自己的孩子,以免因孩子無知而作出失禮的事
下陸區(qū)蝸輪: ______ 和,為三界統(tǒng)稱,尚,乃至高無上的意思,“和尚”之稱華藏世界只有釋迦能稱得,但后世確把比丘都稱為和尚了,也許是因為釋迦涅磐之后,在世比丘為世間第一福田的緣故吧. 和尚一詞,純由于西域語言的音轉而來,在印度,通稱世俗間...
下陸區(qū)蝸輪: ______ 恨地無環(huán) 從前有座庵,庵名“恨地”,庵門無環(huán). 佛庵重地,常戒妄語癡嗔.所以來的香客,俱不敢高聲喧嘩.門上無環(huán),也無從叩起.因此庵中有個不成文的規(guī)定:信徒訪客,須在門口耐心靜候,自有小沙彌出來延客. 住持是一位年輕僧人...
下陸區(qū)蝸輪: ______ 1、出家需要辦理離婚手續(xù).如若不辦,是不如法的.但不屬于法律管轄范圍.2、佛教發(fā)源于古印度,隨后傳向世界,分為漢傳佛教(以漢地為主)、藏傳佛教(以藏地為主)和南傳佛教(以東南亞為主)三大流域,他們之間的區(qū)別類似于一所...
下陸區(qū)蝸輪: ______ 佛教信徒夫妻之間稱作同修.指一起修佛學之意.如問對方的太太或丈夫時,則用“你的同修”. 皈依道門人和皈依佛門的人,不同根器的人不同法門的人互相證悟,互相參悟,互相指正,佛道高深境界的人都知道這其中的相通性,應無所住,...
下陸區(qū)蝸輪: ______ 大相國寺位于開封鬧市中心的自由路西段,是我國著名的佛教古剎.千百年來,許多... 唐長安元年(701年),僧人慧云來汴,托辭此處有靈氣,即募化款項,購地建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