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問鼎的歷史典故是什么樣的呢?
1楚王問鼎是我國古史中一個很有名的故事,最早見于《左傳宣公三年》;以后司馬遷在《史記楚世家》里也記載了這件事,文字與前者雖有些差別,但內(nèi)容是一致的。
2.楚子是春秋時代五霸之一的楚莊王,是楚穆王的兒子,公元前613年——公元前591年在位。據(jù)古史記載,莊王即位之初,不理朝政,終日沉湎于飲酒作樂之中。他對人們自夸說,有一只神鳥,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飛則已,一飛沖天。后經(jīng)申無宇等大臣的規(guī)勸,終于奮發(fā)起來,而一鳴驚人他在位時期,楚國非常強盛,為了和晉國在中原爭霸,他先后對陳、蔡、鄭、宋等國用兵,又乘攻伐洛水流域的陸渾之戎的機會,陳兵東周邊境,炫耀武力。周定王趕緊派大夫王孫滿前去慰勞。楚莊王別有用心地問王孫滿周王朝九件鼎的大小和重量情況。王孫滿追溯了九鼎的歷史后,十分嚴肅地說:“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3.這就是楚王問鼎的故事。楚莊王所問的周朝的九個鼎,是周朝國家社稷的寶物,統(tǒng)治權(quán)力的象征,占有它意味著占有王權(quán),失去了它就意味著未去了王權(quán)。王孫滿的答話中曾提到,九鼎最早屬于夏王朝,“貢金九牧,鑄鼎象物”,九鼎可能是象征著九州。以后“桀有亂德,鼎迀于殷”,“商紂暴虐,鼎遷于周。”周成王建東都洛邑時,又“定鼎于郟酈”,表明了對九鼎的重視。文獻記載說明了夏、商、周幾個王朝政權(quán)的更替,是以奪到了前代的鼎,作為象征的。1976年陜西臨潼出土了一件武王時代的利羧,殷腹上鑄銘文,鈀載周武王伐商的歷史,銘文有“越鼎,克昏,夙有商”7個字,已故古文字專家唐蘭先生認為,“越鼎”就是奪到了鼎,也就是周人奪取了商王朝的政權(quán)。
4.周定王時,周王朝已嚴重衰落,所謂“天子微諸侯僭,大夫強,諸侯脅”就是這一歷史情況的寫照。這時強大的楚國自有取周而代之的企圖。楚莊王問鼎,就顯示了他對周王朝的輕蔑,是公然地向周王朝挑戰(zhàn)。而周大夫王孫滿為了維護當時早已風雨飄搖的奴隸制政權(quán),自然是不允許楚莊王問鼎之輕重的,必然要聲嘶力竭地說些硬氣話,說“在德不在鼎”、“周德雖衰,天命未改”,意思是周政權(quán)還可以維持下去,還可以成為天下的共主,并警告莊王,鼎的大小與輕重是不能隨意問的。所以,后來人們就把“問鼎”比喻成圖謀王位。但今天“問鼎”一詞的含義已經(jīng)更為廣泛,一般把有雄心壯志、想得到更高的位置稱作“問鼎”。
楚國輸?shù)魬?zhàn)爭以后,慢慢的休養(yǎng)生息,發(fā)展自己的勢力,在楚莊王繼位以后,楚國實力再次強大,在行軍打仗時,路過洛水河岸,像周朝炫耀自己的武力,想把鼎先往楚國,使臣拒絕了他的要求。
當時楚莊王認為自己的國家非常的厲害,已經(jīng)有了實力和周朝平分天下的實力。他大量的屯兵,想要讓周朝害怕。楚莊王問周王的使者王孫滿大禹造的鼎的重量和大小。
楚莊王想取代周朝,就詢問周朝的大臣鼎有多重,大臣回復(fù)不知道,還嘲諷了楚莊王,這也讓楚莊王覺得周朝不是那么容易取代,于是就放棄了取代周朝的決定。
楚王問鼎的典故是什么?詳細的故事內(nèi)容,
“楚王問鼎”的典故源自《史記·楚世家》。在晉楚爭霸的城濮之戰(zhàn)之后,楚國轉(zhuǎn)而向東發(fā)展。前613年,楚莊王登基,楚國再次崛起。前606年,楚莊王攻打陸渾戎,進逼洛水,并在周都洛陽陳兵示威。周王派王孫滿前去慰勞,然而楚莊王卻詢問鼎的大小和重量,顯露出移鼎至楚的意圖。王孫滿回應(yīng)說,統(tǒng)治天下...
楚王問鼎的歷史典故是什么樣的呢?
1. 楚王問鼎的故事源自《左傳宣公三年》,并在《史記楚世家》中得到印證。楚莊王,春秋五霸之一,是楚穆王的兒子,在位期間(前613年-前591年)楚國達到了鼎盛。起初,莊王沉迷于酒色,但經(jīng)過大臣如申無宇的勸誡后,他開始奮發(fā)圖強,楚國也因此變得強大。2. 為了在中原與晉國爭霸,楚莊王先后對陳、蔡...
楚王問鼎典故簡介
“楚王問鼎”一事出自《左傳·宣公三年》,見于《史記·楚世家》。西周時,以所用鼎的大小及多少代表貴族的身份等級。“楚子問鼎”的典故,顯示了楚莊王覬覦周室之意。“問鼎”成了“篡奪”的替代詞。晉楚城濮之戰(zhàn)后,楚轉(zhuǎn)而向東發(fā)展。前613年,楚莊王即位后,楚國再次強盛。前606年,楚莊王伐陸...
急求問鼎中原的典故
“問鼎”的典故語出《左傳·宣公三年》,大意是,楚莊王為討伐外族入侵者來到洛陽,在周天子境內(nèi)檢閱軍隊。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去慰勞,楚莊王借機詢問周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說:“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國君無道,鼎大也輕。周王朝定鼎中原,權(quán)力天賜。鼎的輕重不當詢問。”楚莊王問鼎,大有欲取周王...
“楚王問鼎”有什么典故?
周朝的九鼎象征著國家權(quán)力,它們從夏商兩代流傳,見證了政權(quán)的更迭。王孫滿以“在德不在鼎”回應(yīng),暗示鼎的輕重并非關(guān)鍵,真正的權(quán)力在于德行而非物質(zhì)。楚莊王的問鼎之舉,不僅是對周王權(quán)威的挑釁,也是權(quán)力野心的體現(xiàn),后來“問鼎”一詞便被引申為圖謀高位的代名詞。然而,今天的“問鼎”含義已經(jīng)廣泛,...
楚王問鼎這個典故主要是誰和誰的故事?
“楚王問鼎”這個典故主要是楚莊王與周朝的大夫王孫滿之間的故事。在楚莊王八年,楚國軍隊攻打到了今天河南嵩縣附近的戎族。楚莊王趁機率領(lǐng)軍隊一直打到周朝的都城洛陽附近,以此向周天子展示自己的力量。周天子對此感到非常不安,因此派出王孫滿作為使者去見楚莊王,以示慰問。楚莊王在見到王孫滿后,故意...
楚王問鼎典故
在古代典籍《左傳·宣公三年》和《史記·楚世家》中,記載了一則名為“楚王問鼎”的故事。故事發(fā)生在晉楚城濮之戰(zhàn)之后,楚國在楚莊王的領(lǐng)導下再次崛起。前613年,莊王即位,國力日益強盛。次年,他率軍遠征陸渾(現(xiàn)今河南嵩縣北),直至洛水邊,展示了強大的軍力,并在周都洛陽附近示威,意圖挑釁周朝...
楚王問鼎的歷史典故是什么樣的呢?
1楚王問鼎是我國古史中一個很有名的故事,最早見于《左傳宣公三年》;以后司馬遷在《史記楚世家》里也記載了這件事,文字與前者雖有些差別,但內(nèi)容是一致的。2.楚子是春秋時代五霸之一的楚莊王,是楚穆王的兒子,公元前613年——公元前591年在位。據(jù)古史記載,莊王即位之初,不理朝政,終日沉湎于...
楚王問鼎解讀
這個典故后來被用來形容有篡位的野心。比如在《晉書·王敦傳》中,王敦被描述為有“問鼎之心”,表示他對王位的覬覦。此外,這一事件也影響了戰(zhàn)國時期的歷史事件,如周赧王在秦武王的要求下展示九州之鼎,秦武王試圖抱起鼎,結(jié)果因力竭而受傷致死,從而影響了秦國的王位繼承。”“楚王問鼎”不僅是一個...
歷史上楚王問鼎是什么意思 楚王問鼎的相關(guān)典故
1、有關(guān)“楚王問鼎”的記載,有司馬遷《史記》卷四十楚世家和《左傳·宣公三年》。楚王問鼎的相關(guān)典故:晉楚城濮之戰(zhàn)后,楚轉(zhuǎn)而向東發(fā)展。前613年,楚莊王即位后,楚國再次強盛。前606年,楚莊王伐陸渾(今河南嵩縣北)之戎,一直打到洛水邊,觀兵于周疆,在周都洛陽陳兵示威。周王派王孫滿去慰勞,...
相關(guān)評說:
皋蘭縣回轉(zhuǎn): ______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伐陸渾戎,遂至洛,觀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孫滿勞楚王.楚王問鼎大小輕重.王孫滿對曰:“在德不在鼎.”這即是歷史上有名的“問鼎中原”之典 周室衰敗,楚...
皋蘭縣回轉(zhuǎn): ______ 周室衰弱,諸侯國強大,已經(jīng)有了不臣之心.但同時,因為周禮的傳統(tǒng),楚國使者還是被周王朝以正直之言回答,楚國國君也考慮要想真正的問鼎中原,必須遵照周禮,才能融入中原各諸侯國.
皋蘭縣回轉(zhuǎn): ______ 周王室式微,蠻夷勢力強大,中原列強無法拱衛(wèi)周室.如果解決了你的問題,請點好評,謝謝
皋蘭縣回轉(zhuǎn): ______ 楚莊王的故事
皋蘭縣回轉(zhuǎn): ______ 周室衰敗,楚王問鼎,藐視之意 鼎是周朝時王位的象征,楚王問鼎說明楚莊王隨著勢力的強大,已有替代周王號令天下的野心.
皋蘭縣回轉(zhuǎn): ______ 反應(yīng)了周朝的政治體系的衰敗,各地諸侯的權(quán)力開始加大.也預(yù)示著分封制的崩潰.
皋蘭縣回轉(zhuǎn): ______ 鼎,仍是帝王權(quán)利的象征,問鼎征服形容王者的霸氣和遠大的宏愿志向
皋蘭縣回轉(zhuǎn): ______[答案] 紙上談兵:在紙面上談?wù)摯蛘?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xiàn)實.典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為什么他的部隊里面楚人這么多呢?”說著,心里已喪失了斗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里面喝酒,以酒解憂,自己吟了...
皋蘭縣回轉(zhuǎn): ______ 【答案】D 【解析】“九鼎”是周天子權(quán)力的象征,楚王問鼎之大小,是對周天子地位的挑戰(zhàn),一方面說明王室的衰微,另一方面說明分封制的破壞.
皋蘭縣回轉(zhuǎn): ______ 問鼎的出處問鼎:指圖謀奪取政權(quán),也指奪取某些體育運動的頂尖成績.問鼎的典故語出《左傳·宣公三年》,大意是:楚莊王為討伐外族入侵者來到洛陽,在周天子境內(nèi)檢閱軍隊. 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去慰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