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中關于兒童的文言文
1. 三篇寫兒童的《世說新語》古文
夙慧第十二之一、蒸飯成粥
(原文)賓客詣陳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與太丘論議。二人進火,俱委而竊聽。炊忘著萆,飯落釜中。太丘問:“炊何不餾?”元方、季方長跪曰:“大人與客語,乃俱竊聽,炊忘著萆,飯今成糜。”太丘曰:“爾頗有所識不?”對曰:“仿佛記之。”二子長跪俱說,更相易奪,言無遺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飯也?”
(譯)有客人在陳太丘(陳寔)家留宿,太丘讓元方(陳紀)、季方(陳諶)兄弟二人做飯。兄弟二人正在燒火,聽見太丘和客人在談論,都停下來偷聽。做飯時忘了放萆子,米都落進鍋里。太丘問:“為什么沒蒸飯呢?”元方、季方跪在地上說:“您和客人談話,我們倆都在偷聽,結果忘了放萆子,飯都成了粥了。”太丘說:“你們還記得我們說了什么嗎?”兄弟回答道:“大概還記得。”于是兄弟二人跪在地上一塊兒敘說,互相補充,大人說的話一點都沒有遺漏。太丘說:“既然這樣,喝粥就行了,何必做飯呢?”
夙慧第十二之二、何氏之廬
(原文)何晏七歲,明慧若神,魏武奇愛之,以晏在宮內,因欲以為子。晏乃畫地令方,自處其中。人問其故,答曰:“何氏之廬也。”魏武知之,即遣還。
(譯)何晏七歲的時候,就聰明伶俐,像個神童,魏武帝(曹操)非常喜歡他,因為何晏的媽媽在宮里,魏武帝就想收他作兒子。何晏就在地上畫了個方框,自己站在里面。有人問他怎么回事,何晏答道:“這是我們何家的房子。”魏武帝明白了他的意思,就馬上讓他回去了。
夙慧第十二之三、長安遠近
(原文)晉明帝數歲,坐元帝膝上。有人從長安來,元帝問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問何以致泣,具以東渡意告之,因問明帝:“汝意長安何如日遠?”答曰:“日遠。不聞人從日邊來,居然可知。”元帝異之。明日,集群臣宴會,告以此意,更重問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爾何故異昨日之言邪?”答曰。“舉目見日,不見長安。”
(譯)晉明帝(司馬紹)才幾歲的時候,坐在晉元帝(司馬睿)的膝上。有人從長安來,晉元帝問洛陽的消息,不禁潸然淚下。晉明帝問父親為什么哭泣,晉元帝把王室被迫東渡的事情告訴了他,晉元帝問晉明帝:“你覺得長安遠還是太陽遠?”晉明帝回答:“太陽遠。沒有聽說人從太陽那里來,這是顯然可以知道。”晉元帝對他的回答很驚詫。第二天,晉元帝召集群臣們宴會,晉把明帝的回答告訴了大家,并再次詢問。這次晉明帝答道:“太陽近。”晉元帝臉色大變,說道:“你怎么和昨天的答復不同了呢?”晉明帝答道:“我抬起眼睛就可以看到的是太陽,不能看到長安。”
夙慧第十二之四、衰宗之寶
(原文)司空顧和與時賢共清言。張玄之、顧敷是中外孫,年并七歲,在床邊戲。于時聞語,神情如不相屬。暝于燈下,二小兒共敘客主之言,都無遺失。顧公越席而提其耳曰:“不意衰宗復生此寶。”
(譯)司空顧和和當時的名流們一起清談。張玄之、顧敷是顧和的孫子和外孫,年齡都是七歲,在坐榻邊嬉戲。當時聽大人們談話,他們的神情好象并不在意。晚上在燈下,兩個小家伙一起敘述主客雙方的對話,竟沒有一點遺漏。顧和高興得離開座位,拎著兩個人的耳朵說:“沒料到我們這個敗落的家族又生了你們兩個寶貝!”
夙慧第十二之五、不須復褌
(原文)韓康伯年數歲,家酷貧,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謂康伯曰:“且著襦,尋作復褌。”兒曰:“已足,不須復褌也。”母問其故,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尚熱,今既著襦,下亦當暖,故不須耳。”母甚異之,知為國器。
(譯)韓康伯(韓伯)很小的時候,家里非常窮,到了最冷的季節(jié),他還只穿了件短襖。母親殷夫人給他做衣服,讓康伯提著熨斗,她對康伯說:“你先穿著短襖,以后再給你做夾褲。”兒子說:“這就夠了,不要夾褲了。”母親問他原因,他回答說:“火在熨斗里熨斗把也熱,我現在穿上短襖,下身也覺得熱了,所以不要夾褲了。”母親非常詫異康伯的回答,斷定他將來一定會成為治國之才。
2. 《世說新語》中有哪些關于“聰慧孩子”的故事(文言文)
《何晏》、《王戎》、《汗不敢出》、《楊氏之子》、《詠雪》 一、《何晏》 1、原文 何晏七歲,明慧若神,魏武奇愛之,以晏在宮內,因欲以為子。
晏乃畫地令方,自處 其中。人問其故,答曰:“何氏之廬也。”
魏武知之,即遣還外。 2、譯文 何晏在七歲的時候,聰明伶俐就像是神童,魏武帝非常喜歡他,因為何晏住在宮里,就想收他做義子。
何晏于是在地上畫了一個圈,把自己圈在里面。別人問他這是干什么,他回答說:“這是我的房子”。
魏武帝知道這件事,就讓人把他送到宮外去了 。 二、《王戎》 1、原文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
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2、譯文 王戎七歲的時候,曾經和一群小孩出去游玩.看到路邊的李子樹結了很多果實,沉甸甸的幾乎壓折了樹枝.這群小孩都跑過去采摘李子,唯有王戎不動.別人問他為何不動,王戎回答道:“樹長在路邊還有那么多果實沒人摘,這李子一定很苦。”
別人摘下來嘗了一下,果然和王戎說的一樣。 三、《汗不敢出》 1、原文 鐘毓、鐘會稍有令譽。
年十三,魏文帝聞之,語其父繇曰:“可令二子來。”于是敕見。
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對曰:“戰(zhàn)戰(zhàn)惶惶,汗出如漿。”復問會:“卿何以不汗?”對曰:“戰(zhàn)戰(zhàn)栗栗,汗不敢出。”
2、譯文 鐘毓、鐘會在少年時期就有美好的聲譽。十三歲時,魏文帝曹丕聽說這兩個孩子的聰慧名聲,就對他們的父親鐘繇說:“可以叫這兩個孩子來見我。”
于是奉旨進見。鐘毓臉上冒有汗水,魏文帝問:“你臉上為什么出汗呢?”鐘毓回答:“由于恐懼慌張、害怕得發(fā)抖,所以汗水像水漿一樣流出。”
文帝又問鐘會:“你臉上為什么不出汗?”鐘會回答:“由于恐懼戰(zhàn)栗,害怕得發(fā)抖,所以汗水也不敢冒出。 四、《楊氏之子》 1、原文 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
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為設果,果有楊梅。
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2、譯文 在梁國,有一戶姓楊的人家,家里有個九歲的兒子,非常聰明。孔君平來拜見楊氏子的父親,可是父親不在,于是便叫楊氏子出來。
楊氏子為孔君平端來水果,水果中有楊梅,孔君平指著楊梅對楊氏之子,并說:“這是你家的水果。”楊氏子馬上回答說:“我可沒有聽說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鳥。”
五、《詠雪》 1、原文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
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2、譯文 一個寒冷的雪天,謝太傅把家人聚會在一起,跟子侄輩的人談詩論文。
忽然間,雪下得緊了,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長子胡兒說:“跟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兒道韞說:“不如比作風把柳絮吹得滿天飛舞。”
太傅高興得笑了起來。道韞是太傅大哥謝無奕的女兒、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3. 世說新語里體現小孩聰明的文言文,要比較短的還要全文翻譯
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扎有盛名,為司隸校尉。①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元扎問曰:“君與仆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仆與君棄世為通好也。”元扎及賓客莫不奇之。大中大夫陳題后至,人以其言語之,起曰:“②小時了了,大未必住。”
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
譯文:
孔文舉十歲時,跟隨父親到了洛陽。當時李元禮很有名望,擔任司隸校尉。登門拜訪的,都是當時才智出眾,有聲譽的人和他的中表親戚,只有(這些人)才被允許通報進門。孔文舉來到李元禮的門口,對守門的說:“我是李太守的親戚。”經通報以后,孔文舉(進去)就在前面坐下。李元禮問道:“你和我有什么親戚關系呢?”孔文舉答道:“從前我的祖先仲尼曾拜你的祖先伯陽為師。這樣看來,我和您世世代代都是有過友好往來的。”元禮和賓客們聽了無不感到驚奇。太中大夫陳放過一會兒也來了,別人把孔文舉的話告訴了他,他說:“小時聰明,長大后不一定就是好的。”人了。”陳進聽了,感到局促不安。
4. 求世說新語中關于小孩的故事
世說新語-言語第二
孔文舉有二子,大者六歲,小者五歲。晝日父眠,小者床頭盜酒飲之。大
兒謂曰:“何以不拜?”答曰:“偷,那得行禮!”
我自己給你翻譯,我也懶的找些垃圾譯文。
孔文舉〈孔融〉有2個兒子,大的6歲,小的5歲,白天孔文舉午睡,小兒子到父親的床頭偷酒喝,大兒子問弟弟:“怎不參拜父親?”弟弟回答:“偷東西,行禮干嗎!”
--------------------------------------------------------------------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時融兒大者九歲,小者八歲。二兒故琢釘戲,了無
遽容。融謂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兒可得全不?”兒徐進曰:“大人豈見覆
巢之下,復有完卵乎?”尋亦收至
我翻譯是:孔融被抓,全國都很惶恐。當時孔融大兒子9歲,小兒子8歲。兩個小孩子在作游戲,一點沒有害怕的樣子。孔融問來抓他的使者說:“能不能只抓我自己,讓我自己承擔罪名,放過我的2個孩子呢?”孔融的兒子不緊不慢的說:“父親大人見過翻到的鳥巢里有完好的鳥蛋嗎?”結果馬上就有人來把這2個孩子也抓走了。
弟兄,很多東西網絡上都有,自己找的到,何必求人?
5. 求體現兒童智慧的文言文
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
時李元禮有盛名,為司隸校尉。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
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
元禮問曰:“君與仆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陳韙后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
韙大踧踖。 孔融十歲的時候,隨父親到洛陽。
當時李元禮名氣很大,做司隸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眾的人、有清高稱譽的人以及自己的親戚才被通報。
孔融到了他家門前,對下邊的人說:“我是李府君的親戚。”通報上去以后,一起坐到了座位上。
李元禮問:“您和我有什么親戚關系?”孔融回答說:“過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經拜您的祖先伯陽為師,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來親戚關系。”李元禮和他的那些賓客沒有不對他的話感到驚奇的。
太中大夫陳韙后來才到,別人就把孔融說的話告訴給他聽,陳韙說:“小的時候很聰明,長大了未必很有才華。”孔融聽后說:“我猜想您小的時候一定很聰明吧。”
陳韙聽了后非常窘迫。
6. 《世說新語》中簡短古文
1、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時融兒大者九歲,小者八歲,二兒故琢釘戲,了無遽容。融謂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兒可得全不?”兒徐進曰:“大人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尋亦收至。--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第二)》。
解釋:
孔融被收押,朝廷內外群臣們都很惶恐。當時孔融大兒子九歲,小兒子八歲,他們兩個如故在外面玩耍,絲毫沒有理會官兵。孔融對著使者說:“戴罪在身的是我,我的兩個兒子能不能放過?”兒子說:“大人知不知道把一個鳥巢打翻,還有完整的蛋嗎?”過了不久,他兩個兒子也被害了。
2、陳元方子長文有英才,與季方子孝先,各論其父功德,爭之不能決,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
解釋:
東漢時,潁川郡名士陳實(陳寔)擔任太丘縣長,他的兩個兒子陳紀(字元方)、陳諶(字季方)都功業(yè)有成,尊長愛幼,德行甚佳。陳紀的兒子陳群(字長文),陳諶的兒子陳忠(字孝先)爭論各自父親的功德,不可開交,找祖父陳實評理。陳實認為元方和季方都是好樣的,感嘆說:“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
擴展資料:
世說新語的主要內容:
《世說新語》又稱《世說》《世說新書》,卷帙門類亦有不同。因為漢代劉向曾經著《世說》(原書亡佚),后人將此書與劉向所著相別,取又名《世說新書》,大約宋代以后才改稱。
《世說新語》依內容可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類(先分上,中,下三卷),每類有若干則故事,全書共有一千二百多則,每則文字長短不一,有的數行,有的三言兩語,由此可見筆記小說“隨手而記”的訴求及特性。
其內容主要是記載東漢后期到晉宋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書中所載均屬歷史上實有的人物,但他們的言論或故事則有一部分出于傳聞,不盡符合史實。此書中相當多的篇幅雜采眾書而成。如《規(guī)箴》《賢媛》等篇所載個別西漢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記》和《漢書》。其他部分也多采自于前人的記載。
古代機智少年兒童的文言文
王戎七歲時,有一次和小朋友們一起玩耍,看到路邊一棵李樹上掛滿了果實,枝條都被壓彎了。小朋友們都爭先恐后地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一動不動。有人問王戎為什么不摘,他回答說:“李樹長在路邊,果實卻如此多,這肯定是因為李子是苦的。”大家摘來嘗了嘗,果然如王戎所說。這個故事最早記載于《...
世說新語張吳翻譯?
出自《世說新語》“排調 第二十五”,原文如下:張吳興年八歲,虧齒,先達知其不常,故戲之曰:“君口中何為開狗竇?”張應聲答曰:“正使君輩從此中出入。”大致翻譯:吳興太守張玄之在八歲時掉了牙(應該是大門牙,看上去很明顯),大人們知道他不是一般的孩子,就故意逗他開玩笑說:“你的...
世說新語中聰慧孩子的故事(文言文)
世說新語中聰慧孩子的故事(文言文) 世說新語中聰慧孩子的故事(文言文)... 世說新語中聰慧孩子的故事(文言文) 展開 我來答 你的回答被采納后將獲得: 系統(tǒng)獎勵15(財富值+成長值)+難題獎勵30(財富值+成長值)1個回答 #熱議# 成年人的抑郁是否大多因為沒錢?
文言文孔融讓梨原文
最終孩子們長。 3. 文言文孔融讓梨 孔融讓梨《世說新語箋疏》: 續(xù)漢書曰:“孔融,字文舉,魯國人,孔子二十世孫也。高祖父尚,鉅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別傳曰:融四歲,與兄食梨,輒引小者。人問其故。答曰:“小兒,法當取小者。” 譯文: 孔融,字文舉,東漢時期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他是泰...
王戎識李的文言文及翻印和啟示
《王戎識李》: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旁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王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翻譯:晉朝有個七歲的兒童叫王戎,他與眾伙伴一起玩耍,小伙伴們見到路邊樹上長了許多李子,連樹枝...
文言文《小時了了》蘊含了一個什么道理?
你的問題是文言文《小時了了》蘊含了一個什么道理。《小時了了》是一個漢語成語,出自南朝宋·劉義慶所著《世說新語·言語》中的“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指人不能因為少年時聰明而斷定他日后定有作為。這個成語的典故是關于孔融的故事。孔融十歲的時候,隨父親到洛陽,求見當時的司隸校尉李膺。李膺...
文言文《世說新語·道旁苦李》翻譯
取之信然。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第六》。這個故事寫王戎小時候,觀察仔細,善于動腦筋,能根據有關現象進行推理判斷。告訴我們要仔細觀察,善于思考,能根據有關現象進行推理判斷,不犯不必要的錯誤,少走彎路。文章最后講“取之,信然”說明他的推理是正確的,他是一個聰明的小孩。
世說新語翻譯
王戎喪兒萬子,山簡往省之,王悲不自勝①。簡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②!”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鐘,正在我輩。”簡服其言,更為之慟。【注釋】①“王戎”句:王戎喪兒,《晉書)的記載是王戎的堂弟王衍喪兒。按:萬子年十九卒,似不能說“孩抱中物”。②孩抱:孩提...
關于小孩聰明的古文
前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上的篷蓋,等到正午時就像個盤盂,這不是遠處的小而近處的大嗎?”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等到正午時就熱得像把手伸進熱水里一樣,這不是近的時候熱而遠的時候涼嗎?”孔子聽了,不能判斷誰是誰非。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知道的事情...
《世說新語·言語第二》的古今異義有哪些?
2:因 古義:趁,乘,憑借 今義:因為 3:文義 古義:詩文 今義:文章的意思 去 古意:離開 今意:到、往 2.委 古意:丟 下、舍棄 今意:委屈、委托 3.顧 古意:回頭看 今意:照顧 4.期 古意:約定 今意:日期 5.引 古意:拉 今意:引用 文言文特殊句式 1.省略句: (1)謝太傅(...
相關評說:
當雄縣平衡: ______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這段關于路邊的苦李子的故事,最早記載在《世說新語》上.這個哲理味濃郁的小故事,讓我們毫不猶豫地...
當雄縣平衡: ______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當雄縣平衡: ______ 徐家有個孩子,年方九歲,曾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有人對他說:“若是月亮里什么也沒有,他是不是應該更加明亮呀?”這個姓徐的孩子說:“不對.比方說人眼中都有瞳仁,沒有瞳仁就看不見光明了.”
當雄縣平衡: ______ 《世說新語》按照以類相從的形式編排,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識鑒》、《賞譽》、《品藻》、《規(guī)箴》等三十六門,...
當雄縣平衡: ______ 我是專門研究《世說新語》的,你可以參考我的博客或者里我回答過的問題. 這里僅提供一個方面的回答供打開思路,如果需要更具體的回答,可以通過追問讓我追答. 夙慧第十二之一、蒸飯成粥 (原文)賓客詣陳太丘宿,太丘使元...
當雄縣平衡: ______ 世說新語這篇文章表現了古代聰穎機智的少年兒童的故事,學習古人的智慧、誠實、 守信、尊重.
當雄縣平衡: ______ 世說新語·夙慧第十二 1賓客詣陳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與太丘論議,二人進火,俱委而竊聽.炊忘著簞,飯落釜中.太丘問:「炊何不餾?」元方、季方長跪曰:「大人與客語,乃俱竊聽,炊忘著簞,飯今成糜.」太丘曰:「爾頗...
當雄縣平衡: ______[答案] 目見日,不見長安.” 【注釋】①“晉明帝”句:按:晉元帝司馬睿原為安東將軍,鎮(zhèn)守建康.后來京都洛陽失守,懷帝逃到... ?”明帝回答說:“現在抬起頭就能看見太陽,可是看不見長安.” (4)司空顧和與時賢共清言.張玄之、顧敷是中外孫,年并七...
當雄縣平衡: ______ 譯文 徐孺子九歲時,有一次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對他說:“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也沒有,會更加明亮吧?”徐孺子說:“不是這樣.好比人的睛睛里有瞳人,如果沒有這個,一定看不見.”極:非常,更加然...
當雄縣平衡: ______ 初一上:第五課:《世說新語兩則》 詠雪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 ”兄女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