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欲勉強扶持”的出處是哪里
“皆欲勉強扶持”全詩
《賈誼論》
宋代 蘇軾
非才之難,所以自用者實難。
惜乎!賈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
古之賢人,皆負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萬一者,未必皆其時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觀賈生之論,如其所言,雖三代何以遠過?得君如漢文,猶且以不用死。
然則是天下無堯、舜,終不可有所為耶?仲尼圣人,歷試于天下,茍非大無道之國,皆欲勉強扶持,庶幾一日得行其道。
將之荊,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
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
孟子去齊,三宿而后出晝,猶曰:“王其庶幾召我。
”君子之不忍棄其君,如此其厚也。
公孫丑問曰:“夫子何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誰哉?而吾何為不豫?”君子之愛其身,如此其至也。
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與有為,而可以無憾矣。
若賈生者,非漢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漢文也。
夫絳侯親握天子璽而授之文帝,灌嬰連兵數十萬,以決劉、呂之雌雄,又皆高帝之舊將,此其君臣相得之分,豈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賈生,洛陽之少年。
欲使其一朝之間,盡棄其舊而謀其新,亦已難矣。
為賈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絳、灌之屬,優(yōu)游浸漬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舉天下而唯吾之所欲為,不過十年,可以得志。
安有立談之間,而遽為人“痛哭”哉!觀其過湘為賦以吊屈原,紆郁憤悶,趯然有遠舉之志。
其后以自傷哭泣,至于夭絕。
是亦不善處窮者也。
夫謀之一不見用,則安知終不復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變,而自殘至此。
嗚呼!賈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識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遺俗之累。
是故非聰明睿智不惑之主,則不能全其用。
古今稱苻堅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盡斥去其舊臣,而與之謀。
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備論之。
亦使人君得如賈生之臣,則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見用,則憂傷病沮,不能復振。
而為賈生者,亦謹其所發(fā)哉!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chuàng)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賈誼論翻譯及注釋
翻譯
人要有才能并不難,要使自己的才能施展出來實在不容易。可惜啊,賈誼雖然能夠做帝王的輔佐之臣,卻未能施展自己的才能。
君子要想達成長遠的目標,就一定要等待時機;要想成就偉大的功業(yè),就一定要能夠忍耐。古代的賢能之士,都有建功立業(yè)的才能,但有些人最終未能施展其才能的萬分之一的原因,未必都是當時君王的過錯,也有可能是他們自己造成的。
我看賈誼的議論,照他所說的規(guī)劃目標,即使夏、商、周三代的成就又怎能超過他呢?遇到像漢文帝這樣的明君,尚且因未能盡才而郁郁死去,照這樣說來,如果天下沒有堯、舜那樣的圣君,就終身不能有所作為了嗎?孔子是圣人,曾周游天下,只要不是極端無道的國家,他都想勉力扶助,希望終有一天能實踐他的政治主張。將到楚國時,先派冉有去接洽,再派子夏去聯絡。君子要想得到國君的重用,就是這樣的殷切。孟子離開齊國時,在晝地住了三夜才出走,還說: “齊宣王大概會召見我的。”君子不忍心別離他的國君,感情是這樣的深厚。公孫丑向孟子問道:“先生為什么不高興?”孟子回“當今世界上(治國平天下的人才),除了我還有誰呢?我為什么要不高興?”君子愛惜自己是這樣的無微不至。如果做到了這樣,還是得不到施展,那么就應當明白世上果真已沒有一個可以共圖大業(yè)的君主了,也就可以沒有遺憾了。像賈誼這樣的人,不是漢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賈誼不能利用漢文帝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啊!
周勃曾親手持著皇帝的印璽獻給漢文帝,灌嬰曾聯合數十萬兵力,決定過呂、劉兩家勝敗的命運,他們又都是漢高祖的舊部,他們這種君臣遇合的深厚情分,哪里只是父子骨肉之間的感情所能比擬的呢?賈誼不過是洛陽的一個青年,要想使?jié)h文帝在一朝一夕之間,就完全拋棄舊有的規(guī)章制度,采用他的新主張,也太困難了。作為賈誼這樣的人,應該上面取得皇帝的信任,下面取得大臣的支持,對于周勃、灌嬰之類的大臣,要從容地、逐漸地和他們加深交往,使得天子不疑慮,大臣不猜忌,這樣以后,整個國家就會按自己的主張去治理了。不出十年,就可以實現自己的理想。怎么能在頃刻之間就突然對人痛哭起來呢?看他路過湘江時作賦憑吊屈原,郁結煩悶,心緒不寧,表露出退隱的思想。此后,終因經常感傷哭泣,以至于早死,這也真是個不善于身處逆境的人。謀劃一次沒有被采用,怎么知道就永遠不再被采用呢?不知道默默地等待形勢的變化,而自我摧殘到如此地步。唉,賈誼真是志向遠大而氣量狹小,才力有余而見識不足。
古人有出類拔萃的才能,必然會不合時宜而招致困境,因此沒有英明智慧、不受蒙蔽的君主,就不能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作用。古人和今人都稱道苻堅能從草野平民之中起用了王猛,在很短時間內全部斥去了原來的大臣而與王猛商討軍國大事。苻堅那樣一個平常之輩,竟能占據了半個中國,這道理就在于此吧。我很惋惜賈誼的抱負未能施展,所以對此加以詳盡的評論。同時也要使君主明白:如果得到了像賈誼這樣的臣子,就應當了解這類人有孤高不群的性格,一旦不被重用,就會憂傷頹廢,不能重新振作起來。像賈誼這種人,也應該有節(jié)制地發(fā)泄自己的情感呀,謹慎的對待自己的立身處世啊!
注釋
1.賈生:即賈誼。漢代的儒者稱為“生”,如賈生、董生(董仲舒)。賈誼(前200—前168),世稱賈太傅、賈長沙、賈生,洛陽(今河南洛陽東)人。西漢初期的政論家、文學家。年少即以育詩屬文聞于世人。后見用于漢文帝,力主改革,被貶為長沙王太傅(因當時長沙王不受文帝寵愛,故有被貶之意)。后改任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墮馬而死,自傷無狀,憂憤而死。[1-2]
2.所取者:指功業(yè)、抱負。
3.所就者:也是指功業(yè)。
4.可致之才:能夠實現功業(yè),抱負的才能。致,指致功業(yè)。
5.賈生之論:指賈誼向漢文帝提出的《治安策》。
6.漢文:漢文帝劉恒,西漢前期最有作為的君主之一。
7.晝:齊地名,在今山東臨淄。孟子曾在齊國為卿,后來見齊王不能行王道,便辭官而去,但是在齊地晝停留了三天,想等齊王改過,重新召他入朝。事見《孟子·公孫丑下》。
8.豫:喜悅。《孟子·公孫丑下》:“孟子去齊,充虞路問曰:‘夫子若不豫色然,前日虞聞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 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吾何為不豫哉?’”充虞,孟子弟子,蘇軾這里誤為公孫丑。
9.“夫絳侯親握天子璽”句:絳侯:周勃,漢初大臣。漢文帝劉恒是劉邦第二子,初封為代王。呂后死后,諸呂想篡奪劉家天下,于是以周勃、陳平、灌嬰為首的劉邦舊臣共誅諸呂,迎立劉恒為皇帝。劉恒回京城路過渭橋時,周勃曾向他跪上天子璽。
10.諸呂作亂,齊哀王聽到了消息,便舉兵討伐。呂祿等派灌嬰迎擊,灌嬰率兵到 滎陽(今河南滎陽)后,不擊齊王,而與周勃等共謀,并屯兵滎陽,與齊連和,為齊王助威。周勃等誅諸呂后,齊王撤兵回國。灌嬰便回到長安,與周勃、陳平等共立文帝。
11.這是說他們君臣之間,比父子兄弟還親。
12.賈誼為太中大夫時,曾向文帝提出“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興禮 樂”以及列侯就國,更改律令等一系列建議,得罪了周勃、灌嬰等人。他做梁懷王太傅 時,又向文帝獻治安策,對治國、御外等方面提出了建議。
13.優(yōu)游,疊韻連綿字,從容不迫的樣子。浸漬(zì),雙聲連綿字,漸漸滲透的樣 子。優(yōu)游浸漬:從容不迫,逐漸滲透。
14.遽:副詞,急速,驟然,迫不及待地。指賈誼在《治安策》的序中所說;“臣竊惟事勢,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太息者六。”
15.賈誼因被朝中大臣排擠,貶為長沙王太傅,路過湘水,作賦吊屈原。
16.縈紆(yíng yū):雙聲連綿字,繚繞的樣子。這里比喻心緒不寧。
17.趯然:超然的樣子。遠舉,原指高飛,這里比喻退隱。賈誼《吊屈 原賦》:“見細德之險徵兮,遙曾擊而去之。”正是遠舉的意思。
18.賈誼在做梁懷王太傅時,梁懷王騎馬摔死,他自傷未能盡職,時常哭泣,一年多后就死了。夭絕,指賈誼早死。
19.累,憂慮。
20.睿(ruì),智慧通達。
21.苻堅:晉時前秦的國君。王猛:字景略,初隱居華山,后受苻堅召,拜為中書侍郎。
22.王猛被用后,受到苻堅的寵信,屢有升遷,權傾內外,遭到舊臣仇騰、席寶的反對。苻堅大怒,貶黜仇、席二人,于是上下皆服(見《晉書·載記·王猛傳》)。
23.匹夫:指苻堅。略:奪取。當時前秦削平群雄,占據著北中國,與東晉對抗,所以說“略有天下之半”。
24.狷(juàn)介:孤高,性情正直,不同流合污。
25.病沮:困頓灰心。沮(jǔ):頹喪。
26.發(fā):泛指立身處世,也就是上文所謂自用其才。
賈誼論賞析
賈誼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懷才不遇者”,郁郁而終。前人大多惜賈生之才,而斥文帝誤才之庸。蘇軾卻一反《史記》以來許多史家、學者對賈誼懷才不遇的肯定論述,從賈誼自身的角度,分析其悲劇產生的必然性,批判賈誼的悲劇在于不能“自用其才”、“不善處窮”、“志大而量小”,責備賈誼不知結交大臣以圖見信于朝廷。從而表達了蘇軾對賈誼為人、遭際的既同情惋惜又批判否定的態(tài)度。從別人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得出令人意料之外的結論,立論新異,見解深刻,富有啟發(fā)性。
文章首段即開門見山地表明觀點:一個人要有才能并不難,怎么使自己的才能獲得發(fā)揮卻是很難,而賈誼正是具有輔佐帝王的才能,卻不能夠讓自己的才能獲得充分的發(fā)揮利用。“非才之難,所以自用者實難”,是寫虛;“惜乎!賈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是寫實。虛與實相輔相成,互為印證,使虛有所依,實有提高,相得益彰。
第二段,由強烈的惋惜進入舒緩的說理。提出“有所待”、“有所忍”是君子施展抱負必須經歷的艱苦過程,而古代賢人郁郁不得志,不一定是當時君主不識賢才,或許是他們自己造成的。此兩段將焦點集中在賈誼不得漢文帝重用,乃是因為自身對政治的修養(yǎng)不夠。文中的正面描寫“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成就者大,則必有所忍”與“未必皆時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的假設,都反映蘇軾對賈誼的看法。“夫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是圍繞開頭中心論點而拋出的一個分論點。
第三段,舉史例說明賢人與帝王之間的關系,對分論點進行論證,是“所待”、“所忍”的具體化。孔子、孟子做到了如此仁至義盡,尚且未能如他們自己所愿,“若賈生者,非漢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漢文也”。這一句緊扣文題之后,順水推舟地得出這個結論。后者并非分論點,而是論點的延伸形態(tài),形式雖然變了,但實際上還是指“不能自用其才”,只是論述的角度有所變化,一個論點從不同角度去論證。由“不能自用其才”引申為“或者其自取也”,再引申為“生之不能用漢文也”,論點逐層推進,一個比一個的含義更具體,論述一步比一步更深入。而對賈誼的具體情況,文章卻并沒做展開對比論述,而是采用“旁(孔、孟例)詳本(賈誼事)略”的手法,語言精煉,不重復羅嗦。
第四段緊承上文,以當時歷史背景出發(fā),說明漢文帝不用賈誼的客觀原因,情同骨肉的開國功臣和初出茅廬的洛陽少年,通過對比為漢文帝的決定做出強而有力的支持。而賈誼在政治失意后,郁郁寡歡、自傷自憐,不能夠趁此修養(yǎng)其身,最后失意而終,這也是蘇軾對他“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識不足”的批評。寫絳侯、灌嬰和賈誼的對比,前者用了較多的描述,極言其功高勢大,同文帝關系非同一般,后者僅用”洛陽之少年“五個字,由于詳略處理得巧妙,二者的對比也就非常鮮明了。
最后一段,再次討論君主與賢人之間的關系,千里馬必須遇到伯樂才有施展大志的機會,因此賢臣要有名主才能大展懷抱。而人君獲得像賈誼這樣的臣子,要了解他的個性若不被見用則會自傷不振,為此要做出適切的考慮,否則便是折損了一名人才。然而,賈誼這樣的人也應該謹慎地對待自己的立身處事,人要有才,還要有所忍耐、等待,才能使自己的才能得到發(fā)揮。蘇軾清醒地認識并指出賈誼自身的問題,顯示出他獨到的眼光,個性鮮明、見解透辟、切中肯綮。
全文緊扣著賈誼之失意而終,對賈誼的人格特質分析得非常深入,對當時的歷史背景的剖析也令人信服,用這樣的方式與堅定的語氣來凸顯賈誼的個性與強調“有所待”、“有所忍”的生命修養(yǎng)。從文章內容看,主要是針對人才自身而言;但從文末看,他的主要用意,又在于借以提醒為人君者,希望他們正確對待和使用像賈誼這類“有狷介之操”的特殊人才,注意用其所長,以免造成浪費人才。
在寫作上,宕開一筆,收放自如,極富特色。首先亮明全文觀點,以一種不容置疑的口氣,總攬下文論述。緊接著,一個“惜乎”的深沉感嘆句,以賈誼其人其事,緊緊印證所提觀點,而且緊扣文題。接下來又暫時先放開賈誼其人,談古之君子和賢人。第四段又回到賈誼,文章前后相顧,從而有效地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賈誼論創(chuàng)作背景
蘇軾于嘉佑二年到京城參加科舉考試,試于禮部,時年21歲,到嘉佑五年(1060年)任大理寺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四年時間先后寫有二十五《進策》、二十五《 進論》,這些策論基本上系統闡述了他的政治思想和主張。《賈誼論》就是《進論》中的一篇。
“援今輩古敢間然”的出處是哪里
詩律欲并元劉驅,郡政使豚魚皆肯從。編輯的妙制紀殊績,我無能為,不得已。年少時才思如神物,如今衰老心已屈。拿起筆墨勉強寫,隨意稱頌清明日。這首詩詞的詩意和賞析如下:這首詩詞以一種自述的方式,表達了作者對自身才華被限制和社會現實的感嘆。首先,詩中提到使君(指官員)有詩而且能夠繼續(xù)...
晉書石鑒列傳文言文
山濤以母喪身病為由辭讓,表章情意懇切,遇元皇后死,勉強扶持還洛陽。為詔命所逼迫,勉強就職。 前后薦拔的人遍及京師和州郡,都是有用的人才。 咸寧初(275),轉為太子少傅,加散騎常侍,授尚書仆射,加侍中,領吏部。 因年老有病,堅意辭讓,上表陳情。上章表數十次,很久沒有就職理事,左丞白褒奏山濤違詔。 武...
馬邊懸男頭馬后載婦女全詩的意思及出處
志欲圖篡弒,先害諸賢良。 逼迫遷舊邦,擁主以自疆。 海內興義師,欲共討不祥。 卓眾來東下,金甲耀日光。 平土人脆弱,來兵皆胡羌。 獵野圍城邑,所向悉破亡。 斬截無孑遺,尸骸相撐拒。 馬邊懸男頭,馬后載婦女。 長驅西入關,迥路險且阻。 還顧邈冥冥,肝脾為爛腐。 所略有萬計,不得令屯聚。 或有骨...
誠者,天之道也全文翻譯
【出處】《孟子·離婁上》第十二章。【作者簡介】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 ,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zhàn)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并稱"孔孟"。孟子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思想,被韓愈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
牡丹與蝴蝶的詩句
擬欲扶持心又怯。要免離披。 不告東君更告誰。 3. 有沒有關于蝴蝶的詩句啊 【蝴蝶飛】 唐五代-李賀 楊花撲帳春云熱, 龜甲屏風醉眼纈。 東家蝴蝶西家飛, 白騎少年今日歸。 【調笑令】 胡蝶,胡蝶, 飛上金枝玉葉。 君前對舞春風, 百葉桃花樹紅。 紅樹,紅樹, 燕語鶯啼日暮。 【出處】: 中華詩詞-唐五...
“豈敢問蒼天”的出處是哪里
“豈敢問蒼天”出自宋代梅堯臣的《悼亡三首》。“豈敢問蒼天”全詩 《悼亡三首》宋代 梅堯臣 結發(fā)為夫婦,于今十七年。相看猶不足,何況是長捐!我鬢已多白,此身寧久全?終當與同穴,未死淚漣漣。每出身如夢,逢人強意多。歸來仍寂寞,欲語向誰何?窗冷孤螢入,宵長一雁過。世間無最苦,...
“佛法何人肯荷擔”的出處是哪里
“佛法何人肯荷擔”出自明代一雨法師的《山中書懷》。“佛法何人肯荷擔”全詩《山中書懷》明代 一雨法師谷幽略似百花潭,山水新奇頗盡探。見客未能酬禮數,逢人強半笑癡憨。欲將多寶融成塔,聊借群花暫作庵。曉起急磨鋤芋?,春來先制采桑籃。婆娑月底看叢桂,潦倒風前種石楠。反舌正當逢夏五...
“守歲欲知垂盡歲”的出處是哪里
“守歲欲知垂盡歲”出自宋代蘇軾的《饋歲\/別歲\/守歲》。“守歲欲知垂盡歲”全詩《饋歲\/別歲\/守歲》宋代 蘇軾歲晚相與饋問為饋歲酒食相邀呼為別歲至除夜達旦不眠為守歲蜀之風俗如是余官于岐下歲暮思歸而不可得故為此三詩以寄子由饋歲農功各已收,歲事得相佐。為歡恐無及,假物不論貨。山川隨出產,貧富稱...
紅樓夢第十八回原文
茶已三獻,賈妃降座,樂止.退入側殿更衣,方備省親車駕出園.至賈母正室,欲行家禮, 賈母等俱跪止不迭.賈妃滿眼垂淚,方彼此上前廝見,一手攙賈母,一手攙王夫人, 三個人滿心里皆有許多話,只是俱說不出,只管嗚咽對泣.邢夫人,李紈,王熙鳳, 迎,探,惜三姊妹等,俱在旁圍繞,垂淚無言.半日,賈妃方忍悲強笑,安慰賈...
“雖有出于人”的出處是哪里
“雖有出于人”的出處是哪里“雖有出于人”出自唐代韓愈的《柳子厚墓志銘》。“雖有出于人”全詩《柳子厚墓志銘》唐代 韓愈子厚,諱宗元。七世祖慶,為拓跋魏侍中,封濟陰公。曾伯祖奭,為唐宰相,與褚遂良、韓瑗俱
相關評說:
密云縣齒輪: ______ 關于彼岸花,有這樣一個傳說.相傳以前有兩個人名字分別叫做彼和岸,上天規(guī)定他們兩個永不能相見.他們心心相惜,互相傾慕,終于有一天,他們不顧上天的規(guī)定,偷偷相見.正所謂心有靈犀一點通,他們...
密云縣齒輪: ______ 宋·釋志南《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 吹面不寒楊柳風. 在杏花開放的季節(jié),詩人在大路上散步,蒙蒙的細雨沾濕了我的衣服,感受著春天的沐浴,享受著春天的暖風,好不愜意!
密云縣齒輪: ______ 這句詩出自《離騷》中的第九章,原文為:“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這是屈原所寫的一首長篇抒懷之作,表達了他在流亡中對故國的思念和對個人命運的抱怨.這句詩的意思可以理解為:一方面,用芳香的蕙蘭來替代我,象征著我...
密云縣齒輪: ______ 《韓詩外傳》卷九原文(節(jié)錄):與友厚而續(xù)之,失之三矣.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見者、親也
密云縣齒輪: ______ 1、詞句出自《論語·衛(wèi)靈公》,原句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釋義 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讓工具鋒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準備工具非常重要. 3、典故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譯:子貢問怎樣修養(yǎng)仁德.孔子說:“工匠要做好工作,必須先磨快工具.住在一個國家,要侍奉大夫中的賢人,與士人中的仁人交朋友.”
密云縣齒輪: ______ “樹欲靜而風不止 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出自《漢·韓嬰·韓詩外傳》. 這是一個遞進關系的排比句. 前句作為鋪墊和引子,給樹以思想,講樹自己想靜下來可是風卻不停的吹,借喻世事的不由己,不如意. 后句略傳,在事不由己的基礎上遞進講述了悔之晚矣的孝親思想.孩子想孝敬親人,可親人早已不在. 兩句連讀,大意是,有些事情是你想做也做不了的,而有些你現在能做的事情不去做的話,等你想去做了有可能就沒機會做了. 此兩句由于內含遞進加轉折關系,一說物,一講人,又分別自成一體,所以人們很少兩句連引,總是拆開使用.
密云縣齒輪: ______ 一、《傷仲永》 1.出處:選自《臨川先生文集》 2.作者:王安石,字介甫,晚號半山也被稱為王文公;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被列...
密云縣齒輪: ______ 語出孔子·《論語·衛(wèi)靈公》: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答題不易,滿意請采納哦~
密云縣齒輪: ______ 一言九鼎 戰(zhàn)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形勢十分危急, 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平原打算帶領20名門客 前去完成這項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個定不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