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后四史是[宋史][元史明史清史稿,而不是二十四史的后四部? 為什么清史稿不在24史之中,卻是后四史之一?
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總名“二十二史”。后來又增加了《舊唐書》,成為“二十三史”。后來從《永樂大典》中輯錄出來的《舊五代史》也被列入正史,經(jīng)乾隆皇帝欽定,合稱“欽定二十四史”。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武英殿刻印的《欽定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正史最完整的一次大規(guī)模匯刻。
以現(xiàn)在來看,加上《清史》共是二十五史。后四史是以現(xiàn)在為參照的。
我們現(xiàn)在看歷史 當(dāng)然要把清史稿加進(jìn)去
清朝的人要是說后四史才是說二十四史的后四部
樓上說的有一條不對,第二十五史是《新元史》,其余都對
二十四史是清朝人開始叫的,里面不包括清史稿....
后四史指的是什么 后四史的解釋
1、“后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幾部史書,一般指的是《宋史》、《元史》、《明史》、《清史稿》。2、不過它的最后一部,即“清史稿”并不屬于《二十四史》之中,并且是殘本,民國時期并未編寫完畢,這也是有人說是“二十五史”的原因。3、此外后四史也是人們所謂的“唐宋元明清”中“宋元...
后四史是指哪四部史書
四史指的是《宋史》、《元史》、《明史》和《清史稿》四本著作。其中,《宋史》作為二十五史之一,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后主持修撰,與《遼史》、《金史》同時修撰,是二十五史中篇幅最龐大的一部官修史書。《元史》則是一部系統(tǒng)記載元朝興亡過程的紀(jì)傳體斷代史,成書于明朝...
后四史是指哪四部史書?
"后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幾部史書。目前對后四史有所爭議,大部分及較有權(quán)威者認(rèn)定的是《宋史》、《元史》、《明史》、《清史稿》。"后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幾部史書。不過它的最后一部,即"清史稿"并不屬于《二十四史》之中,并且是殘本,民國時期并未編寫完畢,這也是有人說是"...
為何后四史是[宋史][元史明史清史稿,而不是二十四史的后四部?_百度知...
二十四史是我國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總稱。即:《史記》(漢·司馬遷)、《漢書》(漢·班固)、《后漢書》(南朝宋·范曄)、《三國志》(晉·陳壽)、《晉書》(唐·房玄齡等)、《宋書》(南朝梁·沈約)、《南齊書》(南朝梁·蕭子顯)、《梁書》(唐·姚思廉)、《陳書》(唐·姚思廉)、...
“后四史”是指哪四部史書?
“后四史”是指《宋史》、《元史》、《明史》、《清史稿》這四部史書,它們構(gòu)成了二十四史中的最后篇章。《宋史》成書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主持修撰。這部史書共四百九十六卷,包括本紀(jì)、志、表、列傳四大部分,總計約五百多萬字,是二十五史中篇幅最大的一部。《元史》是...
后四史是指哪四部史書 后四史指的是什么
后四史,一般指的是《宋史》、《元史》、《明史》、《清史稿》。"后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幾部史書。不過它的最后一部,即"清史稿"并不屬于《二十四史》之中,并且是殘本,民國時期并未編寫完畢,這也是有人說是"二十五史"的原因。此外后四史也是人們所謂的"唐宋元明清"中"宋元明清(沒有遼...
有誰知道前四史和后四史是哪些的
后四史則是元朝脫脫和阿魯圖編纂的《宋史》,明朝宋濂和王濂編纂的《元史》,清朝張廷玉編纂的《明史》,以及民國趙爾巽編纂的《清史稿》。這四部史書不僅詳細(xì)記錄了宋、元、明、清四朝的政治、經(jīng)濟(jì)、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情況,也反映了各朝代的興衰更替。需要指出的是,《清史稿》并不屬于《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是什么,二十四史的后四史是什么
而“后四史”則指的是元、明、清三個朝代的官方史書:元朝的《宋史》由脫脫和阿魯圖編纂,明朝有宋濂和王濂的《元史》,張廷玉負(fù)責(zé)的《明史》代表了清朝的官方歷史記載,趙爾巽的《清史稿》雖是清朝晚期的產(chǎn)物,但由于未完成且非正式列入《二十四史》,所以有人稱它為“十五史”之一,而非標(biāo)準(zhǔn)的“...
后四史指的是哪四部書
《宋史》、《元史》、《明史》、《清史稿》。根據(jù)查詢頭條百科顯示,后四史指的是《宋史》、《元史》、《明史》、《清史稿》,二十四史中的最后幾部史書。
前四史和后四史分別是什么
而“后四史”則涵蓋了元、明、清三代的史書,分別是元代丞相脫脫主持編修的《宋史》,明代宋濂編撰的《元史》,清代張廷玉負(fù)責(zé)編纂的《明史》,以及清末趙爾巽主持的《清史稿》。這些史書的編纂,不僅為后世提供了詳實的歷史資料,也為研究中國歷史的連續(xù)性和多樣性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宋史》詳細(xì)記錄了...
相關(guān)評說:
城廂區(qū)當(dāng)量: ______ 作品并稱(2)
城廂區(qū)當(dāng)量: ______ 前四史是《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 后四史是《宋史》、《遼史》、《金史》、《元史》
城廂區(qū)當(dāng)量: ______ 最后一個是明朝. 1 史記 西漢 司馬遷 2 漢書 東漢 班固 3 后漢書 南朝 范曄 4 三國志 西晉 陳壽 5 晉書 唐朝 房玄齡等 6 宋書 南朝 梁沈約 7 南齊書 南朝 梁蕭子顯 8 梁書 唐朝 姚思廉 9 陳書 唐朝 姚思廉 10 魏書 北齊 魏收 11 北齊書 唐朝 李百藥 12 周書 唐 令狐德棻等 13 隋書 唐 魏征等 14 南史 唐 李延壽 15 北史 唐 李延壽 16 舊唐書 后晉 劉昫等 17 新唐書 宋朝 歐陽修、宋祁 18 舊五代史 宋 薛居正等 19 新五代史 宋 歐陽修 20 宋史 元朝 脫脫等 21 遼史 元 脫脫等 22 金史 元 脫脫等 23 元史 明朝 宋濂等 24 明史 清朝 張廷玉等
城廂區(qū)當(dāng)量: ______ 二十四史最后一史寫的是明代.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由于《史記》的寫法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式的歷史寫作手法,故將和《史記》一樣用紀(jì)傳體寫作的史書稱“正史”.二十四史中《宋史》及以后的正史才是當(dāng)時的政府主導(dǎo)的,前面的二十史幾乎都是私人編纂的,像前四史等. 擴(kuò)展資料: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由于《史記》的寫法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式的歷史寫作手法,故將和《史記》一樣用紀(jì)傳體寫作的史書稱“正史”.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約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tǒng)一的有本紀(jì)、列傳的紀(jì)傳體編寫.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二十四史
城廂區(qū)當(dāng)量: ______ 要么是從《史記》開始到《明史》為止的“二十四史”,包括 1. 史記 漢· 司馬遷130 2 漢書 漢· 班固 100 3 后漢書 南朝宋· 范曄 120 4 三國志 晉·陳壽 65 5 晉書 唐·房玄齡等 130 6 宋書 南朝梁·沈約 100 7 南齊書 南朝梁·蕭子顯 59 8 梁...
城廂區(qū)當(dāng)量: ______ 中國四史是指《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
城廂區(qū)當(dāng)量: ______ 所謂“二十四史”,是指中國歷史是二十四部紀(jì)傳體史書的統(tǒng)稱,起于漢武帝時誕生的《史記》,終于清乾隆時刊行的《明史》,前后相隔一千八百多年. “二十四史”的概念亦是逐步形成的.唐以前往往將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
城廂區(qū)當(dāng)量: ______ 《明史》是清乾隆年間“欽定”二十四史的最后一部,也是我國歷史上官修史書中纂修時間最長的一部.如果從清順治二年(1645年)開設(shè)明史館起,到乾隆四年(1739年)正式由史官向皇帝進(jìn)呈,前后歷時九十四年.假如從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式組織班子編寫起至呈稿止,為時也有整整六十年之久.比較脫脫修宋遼金史僅用半年,宋濂修元史前后一起僅用一年左右,其共細(xì)可想而知.
城廂區(qū)當(dāng)量: ______ 二十四史指的是自漢到清陸續(xù)編寫的二十四部紀(jì)傳體史書.清乾隆時定為“正史”,即《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晉 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
城廂區(qū)當(dāng)量: ______ 史記 漢· 司馬遷 漢書 漢· 班固 后漢書 南朝宋· 范曄 三國志 晉·陳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