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文言文含義
1. 文言文中的莫什么意思
莫 mò
副詞義:
1、表示否定,相當于“不”。
莫相知。——唐·柳宗元《三戒》
莫敢過其門。——唐·柳宗元《童區(qū)寄傳》
故莫能知。——宋·蘇軾《石鐘山記》
莫能得。——《史記·魏公子列傳》
2、表示勸戒。不要;不可;不能。
慎莫留。——《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莫愁前路無知己。——唐·高適《別董大》
莫用眾人之議。——《資治通鑒》
代詞義:
1、沒有誰;沒有什么(指處所或事物)。
莫能守。——《墨子·公輸》
莫之許。——《三國志·諸葛亮傳》
莫敢違。——《資治通鑒·唐紀》
莫不然。——明·劉基《郁離子·千里馬篇》
名詞義:
1、通“膜”。生物體內部的薄皮組織。
搦腦髓,爪荒莫。——《韓詩外傳·卷十》
2、通“漠”。沙漠。
狄之廣莫,于晉為都。——《國語·晉語》
3、通“幕”。幕府。
莫府省約文書籍事。——《史記·李將軍列傳》
4、通“瘼”。疾苦;病。
監(jiān)觀四方,求民之莫。——《詩·大雅·皇矣》
辭之懌矣,民之莫矣。——《詩·大雅·板》
動詞義:
1、通“謨”。謨劃。
秩秩大猷,圣人莫之。——《詩·小雅·巧言》
2、通“劘”。削。
而刀可以莫鐵,則刃游間也。——《管子·制分》
3、通“慕”。思慕;向往。
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論語·里仁》
形容詞義:
1、通“漠”。廣漠。
廣莫之野。——《莊子·逍遙游》
2、通“漠”。寂靜。
田莫不見禽而后反。——《管子·小匡》
莫 mù
名詞義:
1、會意字。甲骨文字形。從日從茻(mǎng)。太陽落在草叢中,表示傍晚天快黑了。是“暮”的本字。本義:日落時。
莫,日且冥也。——《說文》
莫,夜也。——《廣雅》
不夙則莫。——《詩·齊風·東方未明》
誰夙知而莫成?——《詩·大雅·抑》
維莫之春。——《詩·周頌·臣工》
及莫又圣。——《禮記·文王世子》
旦莫日進食。——《戰(zhàn)國策·齊策》
星辰莫同。——《書·洪范》
莫夜月明。——宋·蘇軾《石鐘山記》
莫春者。——《論語·先進》
2、通“幕”。如莫府:即幕府。
3、姓
2. 文言文中的莫什么意思
,“莫”兼有代詞和副詞兩種詞性。
一、“莫”作代詞 “莫”字本來就是一個否定性的無指代詞,可以單獨充當主語,有 指代人和事物的作用,表示“沒有什么人”“沒有什么物”“沒有什么 事”等等。例: (1)莫我知也夫!(《論語?憲問》) (2)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
(《孟子?離婁上》) (3)吾有老父,身死莫之養(yǎng)也。(《韓非子?五蠹》) (4)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孟子?梁惠王上》) (5)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詩經?小雅?北山》) (6)三患莫至,身常無殃。
(《莊子?天地》) (7)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宣公二年》) 關于例(5)(6)的“莫”字前的先行詞,朱振家先生認為: “‘莫’字與其先行詞共同作主語, ‘莫’字指代其中的一部分。”
我們 不贊同這一觀點。楊樹達先生指出“莫”的先行詞是“省去介字之狀字用 名詞”,因為“莫”的先行詞并不作主語,而是作限定“莫”字所否定和 指代的范圍的狀語,為確解。
賈延利(1997年)以“群臣莫對”(《戰(zhàn)國 策?楚策》)為證反對“莫”為代詞,認為若“莫”為代詞,則“莫”代指“群臣”,進而二者構成同位成分,但實際并不具備同位成分的條件。 因為同位成分可以省略,前后意思不變;且二者中間不能插入其他成分, 以此矛盾來反對“莫”的代詞性。
借著楊樹達先生的觀點,我們很清楚的 看到,“莫”作代詞,語法意義上的確包含“群臣”的指代義;但是語法 結構上,二者并未構成同位成分,因為“群臣”不作主語,而是充當 “莫”的狀語,對其指代和否定的范圍進行限制。需要強調的是“莫”作代詞,同時具備指代和否定兩種功能。
這就 可以解釋何以“莫”具有使謂詞后代詞賓語前置的功能了。具體地說: “莫”的指代功能使其可以充當主語,而其否定功能又使“莫”作主語的 句子具有否定句的特點,因而代詞賓語可以前置。
這就駁回了周生亞先生 認為“莫”只有作否定副詞才能使謂詞后代詞賓語前置的觀點(《“莫” 字詞性質疑》中國語文,1964年第4期)。 二、“莫”作副詞 “莫”作副詞的用法由來已久,“莫”用作副詞,金文中已有,崔永 東《兩周金文虛詞集釋》中即舉及其例,《國語》《詩經》《禮記》中亦 見之。
細分下來,又有否定副詞、禁止副詞以及表測度的疑問副詞。如: (8)何斯違斯,莫敢或遑。
(《詩?召南?殷其靁》) (9)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詩?魏風? 碩鼠》) (10)人知其一,莫知其他。(《詩?小雅?小旻》) (11)早圖之莫如盡滅之。
(《左傳?哀公六年》) (12)德音莫違,及爾同死。(《詩?邶風?谷風》) (13)莫為盜!莫為殺人。
(《莊子?則陽》) (14)共去剛卯,莫以為佩;除刀錢,勿以為利。(《漢書?王莽 傳》,中) (15)文,莫吾猶人也?(《論語?述而》) (16)陽不克,莫將積聚也?(《左傳?昭公二十四年》) (17)莫朕無天分?(《漢將王陵變,敦煌變文集36頁》) 以上例(8)~(11)“莫”表否定,用在動詞前,同“不”。
例(12)~(13)“莫”分別用在“違”“為”的前面,表示禁止或勸阻, 同“勿”。例(14)“莫”與“勿”對舉出現,更能說明其為否定副詞。
例(15)~(17)中“莫”表測度的用法在先秦文獻中并不多見,只有 零星用例。 三、關于“莫”作動詞 “莫”為動詞由韓學重先生提出,有兩組文句為證: (18)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
(《孟子? 告子上》) (19)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時者也。(《孟子?公孫丑上》) (20)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 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孟子?告子上》) (2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 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孟子?告子上》) 從字面上看,例(18)(19)“莫”與“未有”相對應,但實際上 不構成對應關系。
因為我們知道“未”字句中, “有……者”是古漢語 的一種固定結構,表示人或事物的存在,不能拆開。“未”是副詞,對其 后的結構起否定作用。
同樣,例(20)“有……者”用法與例(19)同。綜上,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莫”在古漢語中,最初作為否定性的無指代詞,可以作主語, 表示“沒有誰”“沒有什么物”“沒有什么事”之意。
2.“莫”還可以作副詞,表示否定、禁止或測度,作狀語。 3.“莫”的前面有時有先行詞,但一般不作主語,而是作“莫”的 狀語,限定“莫”的否定范圍。
4.“莫”不能作動詞。 (楊 惠,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3. 文言文的莫是什么意思
莫,基本釋義為沒有,不,不要.如莫名其妙,請莫見怪,莫如.也表示揣測或反問,如莫非,莫不是.另作姓.
通假字,古同“暮”
莫 mò
(1) 表示否定,相當于“不” [not]
莫相知.——唐· 柳宗元《三戒》
莫敢過其門.——唐· 柳宗元《童區(qū)寄傳》
故莫能知.——宋· 蘇軾《石鐘山記》
莫能得.——《史記·魏公子列傳》
又如:莫得(沒有);愛莫能助;一籌莫展;莫可奈何(猶言無可奈何);莫之奈何(對它們無可奈何);莫或(沒有);莫奈何(無可奈何)
(2) 表示勸戒.不要;不可;不能
莫愁前路無知己.——唐· 高適《別董大》
莫用眾人之議.——《資治通鑒》
又如:閑人莫入;莫怪(不要怪罪);莫教(休教,別讓);莫得(休得,不得);莫道(休說,不要說)
(3) 表示揣測.或許;大約;莫非 如:莫不成(難道說);莫成(莫非,莫不是);莫是(莫非是;或許是);莫須(也許)
詞性變化
◎ 莫 mò
〈名〉
(1) 通“膜”.生物體內部的薄皮組織
搦腦髓,爪荒莫.——《韓詩外傳·卷十》
(2) 通“漠”.沙漠 [desert]
狄之廣莫,于 晉為都.——《國語·晉語》
(3) 通“幕”.幕府
莫府省約文書籍事.——《史記·李將軍列傳》
(4) 通“瘼”.疾苦,病
監(jiān)觀四方,求民之莫.——《詩·大雅·皇矣》
辭之懌矣,民之莫矣.——《詩·大雅·板》
◎ 莫 mò
〈動〉
(1) 通“謨”.謨劃
秩秩大猷,圣人莫之.——《詩·小雅·巧言》
(2) 通“劘”.削
而刀可以莫鐵,則刃游閑也.——《管子·制分》
(3) 通“慕”.思慕,向往
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論語·里仁》
形
(1) 通“漠”.廣漠
廣莫之野.——《莊子·逍遙游》
(2) 通“漠”.寂靜
田莫不見禽而后反.——《管子·小匡》
4. 初中文言文中莫的意思多義
莫:mò。
副詞義:1、表示否定,相當于“不”。莫相知。
——唐·柳宗元《三戒》莫敢過其門。——唐·柳宗元《童區(qū)寄傳》故莫能知。
——宋·蘇軾《石鐘山記》莫能得。——《史記·魏公子列傳》2、表示勸戒。
不要;不可;不能。慎莫留。
莫相忘。——《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莫愁前路無知己。
——唐·高適《別董大》莫用眾人之議。——《資治通鑒》3、表示揣測。
或許;大約;莫非。代詞義:1、沒有誰;沒有什么(指處所或事物)。
莫能守。——《墨子·公輸》莫之許。
——《三國志·諸葛亮傳》莫敢違。——《資治通鑒·唐紀》莫不然。
——明·劉基《郁離子·千里馬篇》名詞義:1、通“膜”。生物體內部的薄皮組織。
搦腦髓,爪荒莫。——《韓詩外傳·卷十》2、通“漠”。
沙漠。狄之廣莫,于晉為都。
——《國語·晉語》3、通“幕”。幕府。
莫府省約文書7a64e59b9ee7ad9431333361316631籍事。——《史記·李將軍列傳》4、通“瘼”。
疾苦;病。監(jiān)觀四方,求民之莫。
——《詩·大雅·皇矣》辭之懌矣,民之莫矣。——《詩·大雅·板》動詞義:1、通“謨”。
謨劃。秩秩大猷,圣人莫之。
——《詩·小雅·巧言》2、通“劘”。削。
而刀可以莫鐵,則刃游閑也。——《管子·制分》3、通“慕”。
思慕;向往。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
——《論語·里仁》形容詞義:1、通“漠”。廣漠。
廣莫之野。——《莊子·逍遙游》2、通“漠”。
寂靜。田莫不見禽而后反。
——《管子·小匡》莫:mù。名詞義:1、會意字。
甲骨文字形。從日從茻(mǎng)。
太陽落在草叢中,表示傍晚天快黑了。是“暮”的本字。
本義:日落時。莫,日且冥也。
——《說文》莫,夜也。——《廣雅》不夙則莫。
——《詩·齊風·東方未明》誰夙知而莫成?——《詩·大雅·抑》維莫之春。——《詩·周頌·臣工》及莫又圣。
——《禮記·文王世子》旦莫日進食。——《戰(zhàn)國策·齊策》星辰莫同。
——《書·洪范》莫夜月明。——宋·蘇軾《石鐘山記》莫春者。
——《論語·先進》2、通“幕”。如:莫府(即幕府)。
3、姓。
5. 古文中“莫”這個字的所有解釋
莫 讀音 mò
1. 不要:~哭。
2. 沒有,無:~大。~非。~名其妙(亦作“莫明其妙”)。
3. 不,不能:~如。~逆。~須有。~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結論)。愛~能助。
4. 古同“漠”,廣大。
5. 姓。
--------------------------------------------------------------------------------
莫 讀音 mù
◎ 古同“暮”。
6. 初中文言文中莫的意思多義
莫:mò。
副詞義:
1、表示否定,相當于“不”。
莫相知。——唐·柳宗元《三戒》
莫敢過其門。——唐·柳宗元《童區(qū)寄傳》
故莫能知。——宋·蘇軾《石鐘山記》
莫能得。——《史記·魏公子列傳》
2、表示勸戒。不要;不可;不能。
慎莫留。莫相忘。——《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莫愁前路無知己。——唐·高適《別董大》
莫用眾人之議。——《資治通鑒》
3、表示揣測。或許;大約;莫非。
代詞義:
1、沒有誰;沒有什么(指處所或事物)。
莫能守。——《墨子·公輸》
莫之許。——《三國志·諸葛亮傳》
莫敢違。——《資治通鑒·唐紀》
莫不然。——明·劉基《郁離子·千里馬篇》
名詞義:
1、通“膜”。生物體內部的薄皮組織。
搦腦髓,爪荒莫。——《韓詩外傳·卷十》
2、通“漠”。沙漠。
狄之廣莫,于晉為都。——《國語·晉語》
3、通“幕”。幕府。
莫府省約文書籍事。——《史記·李將軍列傳》
4、通“瘼”。疾苦;病。
監(jiān)觀四方,求民之莫。——《詩·大雅·皇矣》
辭之懌矣,民之莫矣。——《詩·大雅·板》
動詞義:
1、通“謨”。謨劃。
秩秩大猷,圣人莫之。——《詩·小雅·巧言》
2、通“劘”。削。
而刀可以莫鐵,則刃游閑也。——《管子·制分》
3、通“慕”。思慕;向往。
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論語·里仁》
形容詞義:
1、通“漠”。廣漠。
廣莫之野。——《莊子·逍遙游》
2、通“漠”。寂靜。
田莫不見禽而后反。——《管子·小匡》
莫:mù。
名詞義:
1、會意字。甲骨文字形。從日從茻(mǎng)。太陽落在草叢中,表示傍晚天快黑了。是“暮”的本字。本義:日落時。
莫,日且冥也。——《說文》
莫,夜也。——《廣雅》
不夙則莫。——《詩·齊風·東方未明》
誰夙知而莫成?——《詩·大雅·抑》
維莫之春。——《詩·周頌·臣工》
及莫又圣。——《禮記·文王世子》
旦莫日進食。——《戰(zhàn)國策·齊策》
星辰莫同。——《書·洪范》
莫夜月明。——宋·蘇軾《石鐘山記》
莫春者。——《論語·先進》
2、通“幕”。如:莫府(即幕府)。
3、姓。
常見的文言文實詞的含義
2. 文言文中常見的實詞及解釋 考點簡說】 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實質就是結合上下文(語境)來判定常見實詞的含義。 “常見實詞”,它的范圍并不很廣,重點是:(1)大綱規(guī)定120個實詞;(2)《語文》課本和《語文》讀本中出現頻率較高而又能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查到的文言實詞,特別是《語...
文言文與白話文有什么區(qū)別
一、概念不同 1、文言文是以古漢語文雅的口語為基礎的書面形式,在遠古時代文言文與平常的口語的差異微乎其微。現今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言。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用于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fā)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隨著歷史變遷...
認真文言文的含義
2. 文言文認真的翻譯是什么 三種意思: rèn zhēn 認真 【zdic 漢典網】 (1).謂嚴肅對待,不茍且。 《元史·王克敬傳》:“世俗喜言勿認真,此非名言。臨事不認真,豈盡忠之道乎?” (2).信以為真;當真。 明 李贄 《與友人書》:“其余皆日用食飲之常,精亦得,粗亦得,飽亦得,不甚飽亦得,不必太認...
鐵杵成針文言文的意思
鐵杵成針的文言文意思如下:表面意思:只要每天堅持磨鐵杵,總有一天鐵杵會被磨成針。深層含義:強調持之以恒的重要性。即使面對再光明的學業(yè)或事業(yè),如果不堅持不懈地學習、做事,也難以一帆風順、馬到成功。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持續(xù)努力,最終一定能取得成功。比喻意義:比喻只要有決心...
達的文言文意思
達在文言文中的含義有通暢、到達、送到、通曉、明白、豁達、顯達等。達在文言文中是一個多義詞,常用有以下幾種含義:1、達到、實現:表示達到某種程度或實現某種目標。例如:得人心者,可以為天下主矣,所欲有者皆可達也。2、到達、來到:表示到達某個地方。例如:吾輩得見尊顏,實為幸達。3、傳達...
效的文言文意思
效的文言文含義有:1.作動詞,奉獻;獻出。如《諫太宗十思疏》中的“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作動詞,效驗;驗證。如《訂鬼》中的“何以效之”。3.作動詞,效仿;效法。如《誡兄子嚴致書》中的“吾愛之重之,愿汝曹效之”。4.作名詞,見效。如《出師表》中的“受命以來,夙夜憂嘆,...
文言文哲理句子加含義
1. 蘊含深刻哲理的詩句、文言文 1 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哲理:感嘆時光流逝,無法隨著人的意志而轉移,即不論是貧是富,時間都是公平的,都是每天24小時。 2 民歸之猶水之就下,沛染誰能御之。 哲理:百姓歸附如水往低處流。 3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 哲理...
文言文需要每個字的含義,都掌握嗎?
是的。閱讀文言文除了掌握每個字在現代漢語中的意義外,還要掌握它的“古義”。由于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存在差異,一部分漢字的古今義有所不同。有的字字義完全不同,有的字部分字義不同,如果不能掌握它們,就無法讀懂文言文。例如:“去”古義:離開、距離;今義:往,到(某地)。“國”古義:可...
文言文奇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中的含義:1、單數,偶之對。每奇日,未嘗不視朝。——《資治通鑒》翻譯:每個單日都沒有不去上早朝的。2、[遭遇]不順當的。衛(wèi)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 王維《老將行》翻譯:衛(wèi)青不敗是由于天神輔助;李廣無功卻緣于命運不濟。3、余數,零頭,不足整數者。七萬五千有奇。——清...
怎么理解文言文?
“妻子“的含義包括“妻子兒女“,而今義指“男子的配偶“,不包含子女在內.詞義的轉移即今義所含內容與古義之間發(fā)生了變化,如古漢語中“涕“指眼淚,而今義指“鼻涕“。四,一詞多義現象 文言文一詞多義現象普遍存在,閱讀時要根據不同情況區(qū)別對待,特別注意根據上下語境確定具體義項.如“去“有“距離“...
相關評說:
新絳縣表面: ______ 沒有(人)不表示驚訝(驚奇)的!莫:一般在古文中指代沒有人的意思,奇:認為....奇!屬于意動詞!
新絳縣表面: ______ 莫不是:沒有一個不是;或與莫非同義,表示揣測或反問,和現代漢語同.
新絳縣表面: ______[答案] 文言文中的特殊字形 一、古今字 古今字,是指某個字的某一意項,古今的寫法不同. 比如文言文中經常出現應使用“暮”字,表達“日暮”等意思時,卻用了“莫”字.這是因為,該文寫作時,漢字中尚沒有“暮”字.“莫”字本身原意即今天的“暮...
新絳縣表面: ______[答案] 解答如下,希望可以幫助你. 莫:通“暮 ” 莫、暮----《詩經·齊風·東方未明》:“不夙則莫.”莫作“暮”義.---應理解為太陽落在草里了,晚上了. 名:會意.甲骨文字形.從口夕.本義:自己報出姓名;起名字.
新絳縣表面: ______ “肉就添來,酒卻不添了.”卻:副詞,相當于“再”. “莫不是半夜三更要謀我錢財”?莫:沒有.莫不是:沒有不是(這樣的).在口語中,莫不是,有猜測的意思,相當于“莫非”.
新絳縣表面: ______[答案]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李煜.《虞美人》)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別董大》
新絳縣表面: ______ 藡莫二字即是“親疏”或“可與不可”的意思.例如: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藡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意為君子對于天下人,無親無疏(沒有可與不可),惟義之所在,與相親比而已.
新絳縣表面: ______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李煜.《虞美人》)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別董大》
新絳縣表面: ______ 學習語言沒有其他的方法,只有積累,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培養(yǎng)語感.要特別注意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中似是而非的地方. 建議你做一個整理本,系統(tǒng)地歸納古文知識.切記,一定要自己做.
新絳縣表面: ______ 眾莫之解:解釋的順序應該為“眾莫解之”,解釋為“眾人都不能理解”. 1. 原文:《人餉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許, 蓋頭上題“合”字,以示眾.眾莫之解.次至楊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復何疑?”人餉魏武一杯酪.魏武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