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賢簡介 竹林七賢的內(nèi)容簡介
竹林七賢指的是三國魏正始年間(240-249),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賢之稱。因常在當(dāng)時的山陽縣(今河南輝縣一帶)竹林之下,喝酒、縱歌,肆意酣暢,世謂七賢,后與地名竹林合稱。
1、嵇(jī)康(224年-263年 ,一作223年-262年),字叔夜。漢族,譙國铚縣(今安徽省濉溪縣)人 。三國時期曹魏思想家、音樂家、文學(xué)家。嵇康為曹魏宗室的女婿,娶曹操曾孫女長樂亭主為妻 。官至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后隱居不仕,屢拒為官。因得罪鐘會,遭其構(gòu)陷,而被司馬昭處死,時年四十歲。
主要成就:竹林七賢的精神領(lǐng)袖;開創(chuàng)玄學(xué)新風(fēng);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審貴賤而通物情;主要作品:《嵇中散集》。
2、阮籍(210年—263年),三國時期魏國詩人。字嗣宗。陳留尉氏(今河南開封)人。竹林七賢之一。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崇奉老莊之學(xué),政治上則采取謹慎避禍的態(tài)度。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詠懷八十二首》、《大人先生傳》等,其著作收錄在《阮籍集》中。
3、山濤(205年-283年3月3日),字巨源。河內(nèi)郡懷縣(今河南武陟西)人。三國至西晉時期名士、政治家,“竹林七賢”之一。
山濤早年孤貧,喜好老莊學(xué)說,與嵇康、阮籍等交游。四十歲時,才任郡主簿。大將軍司馬師執(zhí)政時,山濤被舉為秀才,累遷尚書吏部郎。西晉建立后,升任大鴻臚。歷任侍中、吏部尚書、太子少傅、左仆射等職。
他每選用官吏,皆先秉承晉武帝意旨,且親作評論,時人稱之為“山公啟事”。曾多次以老病辭官,皆不準(zhǔn)。太康三年(282年),升為司徒,以老病歸家。次年去世,年七十九,謚號“康”。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輯本。
4、向秀(約227年-272年),字子期,河內(nèi)懷(今河南武陟)人。竹林七賢之一 。向秀雅好讀書,與嵇康、呂安等人相善,隱居不仕。景元四年(263年)嵇康、呂安被司馬昭害死后,向秀應(yīng)本郡的郡上計到洛陽,受司馬昭接見,后官至黃門侍郎、散騎常侍。泰始八年(272年)去世。
向秀喜談老莊之學(xué),曾注《莊子》,被贊為“妙析奇致,大暢玄風(fēng)(《世說新語·文學(xué)》)”,惜注未成便過世,郭象承其《莊子注》余緒,完成了對莊子的注釋。另有作品《思舊賦》、《難嵇叔夜養(yǎng)生論》。
5、劉伶(生卒年不詳,一說約221年-約300年),字伯倫,沛國(今安徽淮北)人,魏晉時期名士,與阮籍、嵇康、山濤、向秀、王戎和阮咸并稱為“竹林七賢” 。
劉伶嗜酒不羈,被稱為“醉侯” ,好老莊之學(xué),追求自由逍遙、無為而治。曾在建威將軍王戎幕府下任參軍,因無所作為而罷官。 泰始二(266)年朝廷征召劉伶再次入朝為官,被劉伶拒絕,后卒。
劉伶現(xiàn)今存世的作品只有《酒德頌》 和《北芒客舍》 。其作品生動的反映了魏晉名士崇尚玄虛、消極頹廢的心態(tài),也表現(xiàn)出對“名教”禮法的蔑視及對自然的向往, 后世以劉伶為蔑視禮法、縱酒避世的典型。
6、王戎(234年-305年7月11日),字濬沖。瑯玡臨沂(今山東臨沂白沙埠鎮(zhèn)諸葛村)人。三國至西晉時期名士、官員,“竹林七賢”之一。
王戎出身瑯玡王氏。長于清談,以精辟的品評與識鑒而著稱。最初襲父爵貞陵亭侯,被司馬昭辟為掾?qū)佟@酃僭ブ荽淌贰⒔ㄍ④姟:髤⑴c晉滅吳之戰(zhàn),吳國平定后,因功進封安豐縣侯。在荊州拉攏士人,頗有成效。又被征召為侍中,遷任光祿勛。
歷任吏部尚書、太子太傅、中書令、尚書左仆射等職,并領(lǐng)吏部事務(wù)。元康七年(296年),升任司徒。王戎認為天下將亂,于是不理世事,以山水游玩為樂。司馬倫殺張華等,王戎因是裴頠的岳丈而被免。又起用為尚書令,再遷司徒。
7、阮咸(約222~278年)字仲容,陳留尉氏(今河南開封南)人。 魏晉時期名士。阮籍之侄,與阮籍并稱為“大小阮”;又與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并稱為“竹林七賢”。卒年56歲
阮咸在仕途上并不得意,任散騎侍郎時,山濤推舉阮咸主持選舉,晉武帝認為阮咸好酒虛浮,于是不用他。因質(zhì)疑荀勖的音律而遭到其記恨,貶為始平太守。后無疾而終。
阮咸精通音律,善彈琵琶,時號“妙達八音”,有“神解”之譽 。存世的作品有《律議》、《與姑書》。“阮咸”這一樂器也是因其得名。
擴展資料:
魯迅先生在《魏晉風(fēng)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guān)系》的文章中說,魏晉風(fēng)度與服藥關(guān)系很大。因為他們煉出的丹藥是有毒的,所以吃了后渾身發(fā)熱,需要吃冷食,洗冷水澡才能給自己降溫。而且不能穿厚衣服,衣服需要寬松,因為吃藥之后,皮膚瘙癢,很脆弱,如果衣服太緊太窄,會把皮膚磨破,至于鞋子,赤腳最好。
此外他們還要光著腳丫子從家里走出來“發(fā)散”(“散”是藥的意思),“散步”一詞就是這么來的。路上遇到同樣出來散步的熟人,就一起找個陰涼地方(比如竹林)坐下來聊天。但政治斗爭使他們對所謂熟人并不信任,害怕自己因為闡述政治觀點而被對方告發(fā),只好答非所問地胡扯一些玄之又玄的話題。
這時候,天色將晚,那些在田里制造糧草的老農(nóng)扛著鋤頭回家,經(jīng)過竹林,看到了他們,覺得他們真是很有“風(fēng)度”,太讓人羨慕了。
嵇康和阮籍算是這些名士里最有“風(fēng)度”的人了。為了避免殺身之禍,阮籍酗酒,讓自己長期處于醉酒狀態(tài),那樣就沒人對他當(dāng)真了。他一喝多除了嘴中發(fā)出哨聲之外,還經(jīng)常帶著仆人驅(qū)車而行,這是沒有任何目的的游蕩。
到了路的盡頭,再也無路可走時,他就在道路的盡頭痛哭。對于他所厭惡的人,他喜歡翻白眼,對于喜愛的人,則青眼有加。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指的是三國魏正始年間(240-249),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賢之稱。因常在當(dāng)時的山陽縣(今河南輝縣一帶)竹林之下,喝酒、縱歌,肆意酣暢,世謂七賢,后與地名竹林合稱。
人物介紹:
1、嵇康:
嵇康(223-262)三國魏著名文學(xué)家、思想家、音樂家。字叔夜。譙國至(今安徽宿州市西南)人。嵇康是魏宗室的女婿,任過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
嵇康在政治思想上“托好老莊”,排斥“六經(jīng)”,強調(diào)名教與自然的對立,主張決破禮法束縛。他的哲學(xué)思想基礎(chǔ)是唯物主義自然觀,堅持樸素的唯物主義的認識論 。他認為“元氣陶鑠,眾生稟焉”(《明膽論》),肯定萬物都是稟受元氣而產(chǎn)生的。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說。嵇康自幼聰明好學(xué),才思敏捷。其文“思想新穎,往往與古時舊說反對”(魯迅《魏晉風(fēng)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guān)系》)。《與山巨源絕交書》、《難自然好學(xué)論》等為其代表作。詩長于四言,風(fēng)度清峻;《幽憤詩》、《贈秀才入軍》較有名。所撰《聲無哀樂論》,認為同一音樂可以引起不同的感情,斷言音樂本身無哀樂可言,而其目的則在于否定當(dāng)時統(tǒng)治者推行的禮樂教化思想。善鼓琴,以彈《廣陵散》著名,并曾作《琴賦》,對琴的奏法和表現(xiàn)力,作了細致而生動的描述。魯迅曾多次集校過其作品集。
2、阮籍:
阮籍(210~263),三國魏詩人,字嗣宗。陳留尉氏(今屬河南開封)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兒子。
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濟世之志。當(dāng)時明帝曹叡已亡,由曹爽、司馬懿夾輔曹芳,二人明爭暗斗,政局十分險惡。曹爽曾召阮籍為參軍,他托病辭官歸里。
阮籍作品今存賦 6篇、散文較完整的9篇、詩90余首。阮籍的詩歌代表了他的主要文學(xué)成就。其主要作品就是五言《詠懷詩》82首。阮籍著作,《隋書·經(jīng)籍志》著錄有集13卷。原集已佚。
3、山濤:
山濤(205—283年),字巨源。河內(nèi)懷縣(今河南武陟西)人。西晉時期名士、政治家,“竹林七賢”之一。山濤是竹林七賢中最年長的一位。他之加入竹林名士,是以其風(fēng)神氣度。同為竹林七賢的王戎對他的評論是:“如璞玉渾金,人皆欽其寶,莫知名其器。”也就是說,他給人一種質(zhì)素深廣的印象。而大器度,正是其時名士之一種風(fēng)度。雖然山濤與嵇康、阮籍情意甚篤,但是志趣其實并不相同,這從他舉嵇康自代以至引出嵇康與之絕交一事,即可說明。他走的是另一條入仕的道路。
4、向秀:
向秀,(約227年-272年),字子期[5] ,魏晉間文學(xué)家。竹林七賢之一。河內(nèi)懷縣(今河南武陟西南)人。少穎慧。與嵇康等友善。向秀本隱居不出,景元四年 (263)嵇康被害后,在司馬氏的高壓下,他不得不應(yīng)征到洛陽。此時寫作《思舊賦》。后任散騎侍郎,又轉(zhuǎn)黃門散騎常侍。向秀好老莊之學(xué)。當(dāng)時《莊子》一書雖頗流傳,但舊注“莫能究其旨統(tǒng)”,向秀作《莊子隱解》,解釋玄理,影響甚大,對玄學(xué)的盛行起了推動作用。但向秀未注完《秋水》、《至樂》。稍后,郭象在《莊子隱解》的基礎(chǔ)上補完《秋水》、《至樂》注釋,又加發(fā)揮,成為今日所見的《莊子注》。
5、劉伶:
劉伶,字伯倫,(約221年-300年),沛國(今安徽宿縣)人。竹林七賢之一。魏末,曾為建威參軍。晉武帝泰始初,召對策問,強調(diào)無為而治,遂被黜免。他反對司馬氏的黑暗統(tǒng)治和虛偽禮教。為避免政治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一次有客來訪,他不穿衣服。客責(zé)問他,他說:“我以天地為宅舍,以屋室為衣褲,你們?yōu)楹稳胛已澲校俊彼@種放蕩不羈的行為表現(xiàn)出對名教禮法的否定。唯著《酒德頌》一篇。
6、王戎:
王戎(234─305),字濬沖,瑯邪臨沂(今屬山東)人。西晉大臣,竹林七賢之一。幼穎悟,神采秀徹。善清談,與阮籍、嵇康等為竹林之游,戎嘗后至,籍曰:“俗物已復(fù)來敗人意。”他是七賢中年齡最小、最庸俗的一位。晉武帝時,歷任吏部黃門郎、散騎常侍、河?xùn)|太守、荊州刺史,進爵安豐縣侯。后遷光祿勛、吏部尚書等職。惠帝時,官至司徒。戎茍媚取寵,熱衷名利,立朝無所匡諫。性極貪吝,田園遍及諸州,聚斂無已,每自執(zhí)牙籌,晝夜算計,恒若不足。戎家有好李,常賣之,但恐別人得種,故常鉆其核而后出售,因此被世人譏諷。
7、阮咸:
阮咸,字仲容,“竹林七賢”之一,阮籍之侄,叔侄二人時人并稱為“大小阮”。他歷官散騎侍郎,補始平太守。山濤認為他“貞索寡欲,深識清濁,萬物不能移。若在官人之職 必絕于時”(見《晉書》本傳), 但晉武帝認為他耽酒浮虛而不為所用。
擴展資料:
1、作品:
嵇康:善古琴,作品有《琴賦》、《聲無哀樂論》、《難自然好學(xué)論》、《養(yǎng)生論》、《與山巨源絕交書》、《贈秀才入軍詩》。
阮咸:制作了同名樂器——“阮咸”,精通音律,然而在文學(xué)方面沒有留下作品。
劉伶:好飲酒,傳世作品《酒德頌》。
向秀:竹林七賢瓦解之后,寫有《思舊賦》。
阮籍:傳世作品《大人先生傳》,風(fēng)格與劉伶《酒德頌》相似,詩存《詠懷詩》八十二首,著有《達莊論》、《為鄭沖勸晉王箋》等。
2、主要影響:
玄學(xué)強調(diào)超越自然和宇宙本體之上的“道”、“無”的精神追求和哲學(xué)境界。玄學(xué)的興起與漢末社會危機的加深、漢王朝的解體和經(jīng)學(xué)的衰敗有重要的聯(lián)系,因受正始玄學(xué)的影響,嵇康等名士的荒誕異行實為釋私顯公的表現(xiàn),自我意識、精神的覺醒和提升。以其獨樹一幟的風(fēng)格展現(xiàn)“竹林玄學(xué)”的狷狂名士風(fēng)流自得的精神世界,劉勰《文心雕龍》評到“及正始明道,詩雜仙心;何晏之徒,率多膚淺。唯嵇志清峻,阮旨遙深,故能標(biāo)焉”,“仙心”中顯露“飄忽俊佚,言無端涯”的風(fēng)格,從嵇康詩作文論中可一窺魏晉名士的玄遠氣度和名師風(fēng)采,對后世影響深遠。
在玉雕上,海派玉雕師穆宇靜借助竹林七賢在文學(xué)上的影響,進行玉雕雕刻,竹林七賢玉雕正反淺浮雕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竹林之下下棋,賞樂,論字畫,肆意酣暢,雕工清新脫俗,2011年獲得“上海玉雕神工獎”金獎,這也是古文學(xué)與今工藝的完美結(jié)合,體現(xiàn)了我國博大精深的文學(xué)及思維理念。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竹林七賢
七賢簡介
1.嵇康
嵇康
嵇康(223~262),字叔夜,三國時曹魏文學(xué)家、思想家與音樂家,魏晉玄學(xué)的代表人物之一,“竹林七賢”之一,世稱嵇中散。善于音律,創(chuàng)作有《長清》《短清》《長側(cè)》《短側(cè)》,合稱“嵇氏四弄”,與東漢的“蔡氏五弄”合稱“九弄”。本姓奚,祖籍會稽(今浙江紹興),其先人因避仇遷家譙郡铚縣(今安徽濉溪臨渙鎮(zhèn)),因家居側(cè)有嵇山,故改姓嵇。早年喪父,家境貧困,但仍勵志勤學(xué),文學(xué)、玄學(xué)、音樂等無不博通。他娶曹操曾孫女長樂亭主為妻。司馬昭曾想拉攏嵇康,但嵇康在當(dāng)時的政爭中傾向皇室一邊,對于司馬氏采取不合作態(tài)度,因此頗招忌恨。司馬昭的心腹鐘會想結(jié)交嵇康,受到冷遇,從此結(jié)下仇隙。嵇康的友人呂安被其兄誣以不孝,嵇康出面為呂安辯護,鐘會即勸司馬昭乘機除掉呂、嵇。其罪證之一便是《與山巨源絕交書》。當(dāng)時太學(xué)生三千人請求赦免嵇康,愿以康為師,司馬昭不許。臨刑,嵇康神色自若。奏《廣陵散》一曲,從容赴死,雖家世儒學(xué),但學(xué)不師授,唯好老、莊之說。與魏宗室婚,官至中散大夫,故又稱嵇中散。崇尚自然、養(yǎng)生之道,著有《養(yǎng)生論》,倡「越名教而任自然」。與王戎、劉伶、向秀、山濤、阮咸、阮籍等人交游甚密,被稱為「竹林七賢」。后因與山濤志趣不同,山濤將去官,舉以自代,遂作書與濤絕交;又因與鐘會有隙,被譖于大將軍司馬昭,年四十遭殺害。嵇康善鼓琴,以彈《廣陵散》這首絕唱而著名。有《嵇中散集》,以魯迅輯校《嵇康集》為精善。愛好打鐵。曾被孫登說:“保身之道不足”。
在人生哲學(xué)上,他的主張是:非湯武而薄周禮,越名教而任自然。個性凌厲傲岸,曠逸不羈。
有趣的是,嵇康臨刑前,對兒女最放心的安排是,叫他們投靠山濤(山巨源)。而在嵇康死后,山濤一直悉心照料并撫養(yǎng)著他的兒女。演繹出一段“君子和而不同”的佳話。
2.阮籍
阮籍(210-263),三國時期曹魏末年文學(xué)家、思想家。字嗣宗,竹林七賢之一。陳留尉氏(河南開封)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稱
阮籍
阮步兵。崇奉老莊之學(xué),政治上則采謹慎避禍的態(tài)度。與嵇康、劉伶等七人為友,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暢,世稱竹林七賢。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詠懷》八十二首最為著名。阮籍透過不同的寫作技巧如比興、象征、寄托,借古諷今,寄寓情懷,形成了一種「悲憤哀怨,隱晦曲折」的詩風(fēng)。除詩歌之外,阮籍還長于散文和辭賦。今存散文九篇,其中最長及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生傳〉。另又存賦六篇,其中述志類有〈清思賦〉、〈首陽山賦〉;詠物類有〈鳩賦〉、〈狝猴賦〉。考《隋書.經(jīng)籍志》著錄阮籍集十三卷,惜已佚。明代張溥輯《阮步兵集》,收《漢魏六朝百三家集》。至近人黃節(jié)有《阮步兵詠懷詩注》。 另據(jù)史料記載,因為阮籍才華橫溢,在當(dāng)時名氣很大,掌權(quán)的司馬集團很想拉攏他,但阮籍和司馬集團總是若即若離。阮籍曾經(jīng)當(dāng)過司馬集團給他的一個官——東平太守。他騎驢上任,進了衙門便令人拆去隔墻,十幾天后又騎驢離開了,好像開一個玩笑似的。后來他又主動要了一個官干,當(dāng)了一名步兵校尉,其動機就是看上了步兵營中有一位廚師很會做酒,而且營中藏有美酒300斛。在兩任官職期間,他也每日只是與劉伶飲酒吃肉,成天醉倒在酒鄉(xiāng)里,從不發(fā)表任何政治見解。后來,晉文帝司馬昭欲為其子求婚于阮籍之女,阮籍借醉60天,使司馬昭沒有機會開口,逐作罷。這些事在當(dāng)時頗具有代表性,對后世影響也非常大。
其實,阮籍在的成長過程中,他的思想、態(tài)度是經(jīng)歷了很大的變化的。幼時的阮籍所接受的是很正統(tǒng)的儒家教育,并未接觸過真實社會、只沉浸在書本中的阮籍一直到青年時期都還在受此影響。他的真實想法是,當(dāng)今世道大亂,唯有依靠儒家的思想教育民眾,方可實現(xiàn)救贖,而能做到這些的,又舍我其誰?他的這種思想在他的早期作品《樂論》中可見一斑,在這篇文章中,他認為,如今天下大亂,世風(fēng)不古,可通過音樂來救贖人心,美樂至則民心順。胸懷大志的阮籍走向社會后,通過與一干人等的接觸、對社會的觀察思考,漸漸認識到,儒家思想只不過是統(tǒng)治者的一個工具,要實現(xiàn)太平、實現(xiàn)自己心中那種美好的愿望已經(jīng)不可能了。于是他不得不很悲痛的轉(zhuǎn)投了老莊一派,原因是,在老莊的世界里,在竹林的世界里,雖然不可以“平天下”,卻能獨善其身,保持自己心靈的自由美好,暢然物外,其亦樂哉。可是阮籍并沒有完全的去適應(yīng),尤其在司馬家發(fā)動“高平陵政變”篡奪政權(quán)之后,阮籍選擇了徹底放縱自己,選擇了逃避。他常常自己驅(qū)車,任意游走,行至路窮處便放聲大哭。他很痛苦。這是一種最悲涼的痛苦。
3.山濤
山濤(205—283)字巨源,「竹林七賢」之一。西晉河內(nèi)懷縣(今河南武陟西)人。早孤,家貧。好老莊學(xué)說,與嵇康、阮籍等交游。山濤將離選職,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書與之絕交。年四十,始為郡主簿。山濤見司馬懿與曹爽爭權(quán),乃隱身不問事務(wù)。司馬師執(zhí)政后,欲傾心依附,被舉秀才,除郎中,累遷尚書吏部郎。司馬昭以鐘會作亂于蜀,將西征,任濤為行軍司馬,鎮(zhèn)鄴。昭進爵晉公,濤主張以司馬炎為太子。炎代魏稱帝時,任山濤為大鴻臚,加奉車都尉,進爵新沓伯。出為冀州刺史,甄拔隱屈,搜訪賢才三十余人。入為侍中,遷吏部尚書、太子少傅、左仆射等。每選用官吏,皆先秉承晉武帝之意旨,且親作評論,時稱《山公啟事》。曾多次以老病辭官,皆不準(zhǔn)。后拜司徒,復(fù)固辭,乃歸家。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輯本。
山濤雖在竹林七賢年齡最長,可是很晚才開始為官。濤年四十,始為郡主簿,功曹,上計喙,舉孝廉州辟部河南從事。《晉書•山濤傳》他第一次做官大約在正始六年左右沒當(dāng)多久就逃走了。山濤初次入仕時間極短,到正始八年就開始同嵇康、阮籍同做竹林之游。短短的幾年隱居生活后,山濤開始了第二次入仕。
山濤第二次入仕雖與婚姻有關(guān),但它在此后的三十多年的官場生活,還是對當(dāng)時社會有很大的作用,它為當(dāng)時的晉朝選取了大量人才,在當(dāng)官時選賢任人,對自己約束甚嚴,對于賄款而能一直堅守其節(jié),在那時的政治風(fēng)氣下實屬不易。
山濤
山濤是司馬氏政權(quán)的骨干力量,所以歷代文人從正統(tǒng)觀念出發(fā)對他有所非議,甚至被后世視為「貳臣」然而就如此斷定山濤的評價,不免也失之公平,因為當(dāng)他在為官期間并未有迫害曹氏成員的記載,更沒有殺害過正直之士,而是對有才之人大力提拔,這對社會是有很大的積極作用的。拜趙國相,遣尚書吏部郎,文帝與濤書曰:足下在事清明,雅操邁時,念多所乏,今致錢二十萬,榖二百斛。《晉書•山濤傳》由上可知山濤在太子少傅加散騎常侍并沒有像一些官僚那樣大肆兼并,生活奢華,而是雅操清明。他為朝廷選拔人才,并不營私結(jié)黨,而是選舉任能。 山司徒前后選,殆周遍百官,舉無失才;凡所提目,皆如其言。唯用陸亮,是詔所用,與公意異,爭之不從。亮亦尋為賄敗。
有此可知山濤與其他竹林七賢有其相當(dāng)?shù)牟顒e在于任官方面,他的積極出仕跟其他人來比的確有一段差距,他曾三次舉諫阮咸為吏部郎,雖然嵇康寫了與他的「絕交書」但嵇康的兒子嵇紹后來也是由山濤舉諫而進入仕途的。
山濤一生的宦途生涯幾近似十年之久,從四十歲開始任郡主簿,功曹之職,因預(yù)見曹爽的被殺而隱居不仕,但是不久之后又即被召回,以后任官于司馬師司馬昭司馬炎的三代政權(quán),成為司馬氏政權(quán)的得力助手,他與阮籍嵇康不同,他的一生鮮少有反司馬氏思想,反而緊密的圍繞在司馬氏政權(quán)左右,并成為司馬氏晉王朝的開國功臣。 在他的職歷中最重要的是尚書吏部郎吏部尚書尚書仆射等職,這些都是屬于吏部的官職,其職權(quán)是以派任官吏人事為主,屬于中樞性的部門,這必須通曉官界里復(fù)雜的人事關(guān)系,同時還需有識人的氣度,這對一向以自己的政治器識為豪的山濤來說,正是適得其所。
與其他六賢之差異 :山濤雖然年輕時崇尚老莊思想加入了竹林七賢之列,可是本質(zhì)上他卻不是一個浪漫的文學(xué)家或忘情的政治家,而是一個拘守世俗禮法的彬彬君子。山濤的性格基本上他可能并不是一個真能忘情逍遙世外的人,他還是身在紅塵之中有野心想立身揚名于世,只不過因他政治上的遠識,使他在政爭最厲害的時候避世遠遁,一旦機會來了他還是會出仕的,他與嵇康阮籍之交也可說是偶有交會迸出的火花罷。所以在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中寫到“足下傍通多而少怪吾直性狹中多所不堪偶與足下相知耳。”所謂“偶與足下相知耳”正道出了這其中的實情。
對《與山巨源絕交書》這一節(jié)略做補充。其實,嵇康寫《與山巨源絕交書》在另一個層面上是為了更好的保護自己的好朋友,有了這封絕交書,就不會因為自己不配合政府的態(tài)度而連累到好朋友。后來嵇康被殺害,臨死前把自己的兒女托付給山濤,留言:“巨源在,汝不孤矣。”
山濤為人磊落大度,生活節(jié)儉,做官不過多要求什么,對待朋友赤誠坦坦。后世者多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牽強附會。
4.向秀
向秀
向秀(約227-272),字子期,河內(nèi)懷(今河南武陟西南)人。魏晉竹林七賢之一。官至黃門侍郎、散騎常侍。曾注『莊子』,“ 發(fā)明奇趣,振起玄風(fēng)”,《秋水》、《至樂》二篇,注釋未完而卒。后郭象“ 述而廣之”,別為一書。向注早佚,現(xiàn)存《莊子注》,可視為向、郭二人之共同著作。他主張“ 名教”與“自然” 統(tǒng)一,合儒、道為一。認為萬物自生自化,各任其性,即是“ 逍遙”,但“君臣上下” 亦皆出于“天理自然” ,故不能因要求“逍遙” 而違反“名教”。擅詩賦。其哀悼嵇康、呂安的《思舊賦》,情辭沉痛,有名世。 他又與呂安同在山陽地方灌園以自給。山陽是嵇康住宅所在之地,可見他們?nèi)私煌趺堋5欠N田、栽培蔬菜并不是他們的嗜好所在。以田園工作換取生活所需,一旦有了空閑,就相攜出游于大自然間,逃脫政治的黑暗樊籠,得到精神上的自由。雖然他們?nèi)说男兄谷绱擞H近,但向秀的性格卻是與嵇、呂相異,嵇康傲世不羈,呂安放逸而超邁俗人,向秀則好讀書,所以常被他們所嘲笑。三心靈的交流從向秀的《思舊賦》可看出:“余與嵇康、呂安居止接近,其人并不有不羈之才、然嵇志遠而疏,呂心曠而放。”
據(jù)晉書本傳的說法,向秀是喜好老莊之學(xué)的,但是從年輕時就喜歡讀書的向秀,對儒家思想也是相當(dāng)有研究的。他二十歲時,曾寫過一篇《儒道論》,從他后來的《莊子注》一書中的思想滿可以約略猜出,這篇文章大約是想將儒道兩家的思想做一調(diào)和。(《儒道論》現(xiàn)已失傳)
初,注《莊子》者數(shù)十家,莫能究其旨要。向秀于舊注外為《解義》,妙析奇致,大暢玄風(fēng);唯《秋水》、【至樂】二篇未竟而秀卒。秀子幼,【義】遂零落,然猶有別本。……
向秀有感于歷來讀【莊子】的人雖然很多,但為之作注者卻很少,便想替【莊子】作注,完成此工作后,請嵇康、呂安批評,看完之后,幾乎給予一致的贊嘆。可見向秀的【莊子注】確乎超越了有舊家的注解,而直通莊子的心靈,故顏延年的【五君詠】:「探道好淵玄,觀書鄙章句。」【晉書】本傳:「莊周著內(nèi)外數(shù)十篇,歷史才士雖有觀者,莫適論其統(tǒng)也,秀乃為之隱解,發(fā)明奇趣,振起玄風(fēng),讀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時也。」今日向秀的【莊子注】已佚失,其中一些佚文散見于張湛的【列子注】中。
向、郭的【莊子注】,是魏晉玄學(xué)中的重要哲學(xué)著作,也是當(dāng)時崇有派的代表作品,其中許多觀點是和貴無派對立的。這部著作,力圖把道家學(xué)說和儒家思想結(jié)合起來,而且,更多地從儒家觀點修正了道家的學(xué)說。何晏、王弼的貴無學(xué),主張不要干涉門閥世族的特權(quán),使世家大族的利益得以無限地擴張;而何、王的貴無論,到向、郭崇有論的轉(zhuǎn)變,反映了魏晉時期門閥世族的內(nèi)部爭權(quán)及發(fā)展過程。
祟有論:在本體論方面,向、郭不贊成貴無派「無能生有」理論,提出了「物各自造」和「造物者無主」的說法。認為萬物的形成和變化都是「自己而然」,萬有本身就是自足的,在萬有自身以外并沒有生化萬物的獨立實體;所謂無,只意味著萬有的自生自得;萬有都是永恒存在的,雖變?nèi)f化,終不能歸于無。這種學(xué)說,否定了道和無生化萬物的觀點,肯定了萬有的實性。但這種學(xué)說也同時否認了萬有之間在時間上有因果的聯(lián)系,否認了萬物進化的過程。
這種崇有論,表現(xiàn)在社會問題上,提出了「天理自然」和「安分自得」的人生觀,得出了一切存在都是合理的結(jié)論,認為自然和社會的秩序都是自然而然的,人物的各種差異和它們所處的各種地位也都是天然合理的;萬物安于自己所處的地位,不追求自己分外的事情,自然就會感到自由和快樂;無為并非消極無所作為,而是所作所為不應(yīng)超過自己的本分;圣人身居富貴之位,同樣可以享受山林隱士的清高生活等等。所有這些觀點,在于論證名教并不違背自然,要求社會各階層都能于自己的等級名分,以鞏固已有的秩序。
難養(yǎng)生論:向秀的思想之有異于嵇康,尚表現(xiàn)在他的【難養(yǎng)生論】一文中。【養(yǎng)生論】為嵇康的作品,文中主張寡欲養(yǎng)生,而向秀卻持反對的看法,他的這種思想是將魏晉時已經(jīng)盛行的老莊思想中尊重自然的想法加以推廣,但是從他的表現(xiàn)和論理過程,可以明顯地看出他已是站儒家的立場。縱使他對老莊思想有極度的興趣,但卻不曾以此來做為他生活態(tài)度的指針。所以,后來嵇康和呂安被處死的事件發(fā)生時,他不但沒有受到牽連,反而受到當(dāng)朝者的注意,準(zhǔn)備援引為官。這也是他們思想的歧異之處。曾與司馬昭的有過對談,司馬昭當(dāng)時掌握實際政權(quán)。
嵇中散被誅,向子期舉郡計入洛;文王引進,問曰:「聞君有箕山之志,何以在此?」對曰:「巢、許狷介之士,不足多慕。」王大咨蹉。
(箕山是山名,傳說堯要讓位給巢父、許由,二者不愿接受,就隱遁在箕山,故箕山之志即隱居之志),即使向秀在處理實際問題和思想與他的兩位好友有很大的不同,但他們在互相爭論中愈親密,因此他對于兩位死于非命的好友,那種痛惜哀傷之情,是發(fā)自本心的。自洛陽歸山陽嵇康舊居時,忍不住寫下了有名的《思舊賦》,文中所表現(xiàn)暗藏的政治黑暗與恐怖,呈現(xiàn)消極抵抗政治的態(tài)度,司馬昭死后,向秀仍繼續(xù)做他的官,只是極不得意。晉書本傳說:「后為散騎侍郎,轉(zhuǎn)黃門侍郎、散騎常侍,在朝不任職,容跡而已。卒于位。」不任職、容跡而已,可看出他僅掛個做官的空名,還能保持這個空有其位的空名罷了。
5.劉伶
劉伶
劉伶,字伯倫,沛國(今安徽淮北市)人。「竹林七賢」之一,擅長喝酒和品酒。魏末,曾為建威參軍。晉武帝泰始初,召對策問,強調(diào)無為而治,遂被黜免。他反對司馬氏的黑暗統(tǒng)治和虛偽禮教。為避免政治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一次有客來訪,他不穿衣服。客責(zé)問他,他說:「我以天地為宅舍,以屋室為衣褲,你們?yōu)楹稳胛已澲校俊顾@種放蕩不羈的行為表現(xiàn)出對名教禮法的否定。唯著〈酒德頌〉一篇。
他身高僅一公尺四十,不僅人矮小,而且容貌極其丑陋。但是他的性情豪邁,胸襟開闊,不拘小節(jié)。平常不濫與人交往,沉默寡言,對人情世事一點都不關(guān)心,只有和阮籍、嵇康很投機,遇上了便有說有笑,因此也加入了七賢的行列。
他在官職方面,做到建威參軍。據(jù)說在泰始年間,他初上意見書,主張「無為而化」之說,卻被斥為無益之策。當(dāng)時同輩們都得到高第官位,只有他被罷了官。罷了官以后的劉伶,更是日日「醉鄉(xiāng)路穩(wěn)宜頻到」,終于嗜酒壽終。反而在那文人動輒被殺的亂世得以茍全性命而壽終,也可謂「不幸中之大幸」了。
《晉書》本傳記載說,他經(jīng)常乘鹿車,手裏抱著一壺酒,命仆人提著鋤頭跟在車子的后面跑,并說道:「如果我醉死了,便就地把我埋葬了。」他嗜酒如命,放浪形骸由此可見。
有一次,他喝醉了酒跟鎮(zhèn)上的人吵架,對方生氣地卷起袖子,揮拳就要打他,劉伶卻很鎮(zhèn)定從容地說:「我這像雞肋般細瘦的身體,那有地方可以安放老兄的拳頭。」對方聽了,笑了起來,終于把拳頭放了下來。
劉伶病酒渴甚,從婦求酒。婦捐酒毀器,涕泣諫曰:『君飲太過,非攝生之道,必宜斷之!』伶曰:『甚善。我不能自禁,唯當(dāng)祝鬼神自誓斷之耳。便可具酒肉。』婦曰:『敬聞命。』供酒肉于神前,請伶祝誓。伶跪而祝曰:『天生劉伶,以酒為名;一飲一斛,五斗解酲。婦人之言,慎不可聽。』便引酒進肉,醀然已醉矣。」
【任誕篇】
(有一次,他的酒病又發(fā)作得很厲害,要求妻子拿酒,他的妻子哭著把剩馀的酒灑在地上,又摔破了酒瓶子,涕泗縱橫地勸他說:「你酒喝得太多了,這不是養(yǎng)生之道,請你一定要戒了吧!」劉伶回答說:「好呀!可是靠我自己的力量是沒法戒酒的,必須在神明前發(fā)誓,才能戒得掉。就煩你準(zhǔn)備酒肉祭神吧。」他的妻子信以為真,聽從了他的吩咐。于是劉伶把酒肉供在神桌前,跪下來祝告說:「天生劉伶,以酒為名;一飲一斛,五斗解酲。婦人之言,慎不可聽。」說完,取過酒肉,結(jié)果又喝得大醉了。)
從這騙取酒肉的事件,我們可以看到他滑稽多智、放蕩不羈的一面。不但是人,就連鬼神也不放在眼中。 關(guān)于喝酒,竹林七賢裏的每一個人都喜歡喝酒,但劉伶卻獨以酒而聞名,可見他的酒量之多。他的喝酒,或許同阮籍一樣,是因為受逼于黑暗的政治,污濁的社會,但他確能沉醉在酒鄉(xiāng)的混沌世界中,不像阮籍、嵇康是充滿著憤懣之心的,阮籍甚至還在酒后吐了血。他喝酒的方式也是極其豪邁的。伴隨著狂飲而來的,自然是行為上的放蕩。
劉伶是個醉鬼,他的思想接近莊子。劉伶經(jīng)常沈湎于酒中,無視禮儀,任性胡為。從嵇康、阮籍那裏學(xué)到一些皮毛,放蕩荒唐、玩世不恭者有之,學(xué)識膽量皆無,終日醉醺醺。他好赤裸身體,時常在家裏脫光了衣服飲酒。
「劉伶恒縱酒放達,或脫衣裸形在屋中。人見,譏之。伶曰:『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室為褌衣,諸君何為入我褌中?』」
(客人進屋找他,假如有人來譏諷他,劉伶大言不慚,他就傲然地說道:「天地是我的房屋,室內(nèi)是我的衣褲,你們?yōu)槭裁匆@進我的褲襠裏來?」)此外他更將這種境地,表現(xiàn)在他那篇著名的文章――《酒德頌》中。 作品《酒德頌》
【酒德頌】
「劉伶著酒德頌,意氣所寄。」活在污濁的亂世,卻又無力挽救當(dāng)時的社會,劉伶只好放浪形骸,同時阮藉著酒醉的言辭行動,來表示他憎恨虛偽的道德禮教,以及自己內(nèi)心對自然純真的追求。
有大人先生,以天地為一朝,萬期為須臾,日月為扃牖,八荒為庭衢,行無轍跡,幕天席地,縱意所如。止則操卮執(zhí)觚,動則挈榼提壺,唯酒是務(wù),焉酒是務(wù),焉知其馀。
有貴介公子,搢紳處士,聞吾風(fēng)聲,議其所以,乃奮袂攘襟,怒目切齒,陳說禮法,是非鋒起。先生于是方捧甖承槽,銜杯漱醪,奮髯箕踞,枕麴藉糟,無思無慮,其樂陶陶。
兀然而醉,豁爾而醒。靜聽不聞電霆之聲,熟視不睹泰山之形,不覺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觀萬物,擾攘焉如江漢之載浮萍,二豪待側(cè)焉,如踝贏之與螟蛉。
這篇文章的大意是說:「有所謂大人先生者,他將宇宙看做是自己的家,以為一萬年不過是轉(zhuǎn)瞬之間而已,他隨著自己的意思到任何他想去的地方,行也好止也好,只有酒是他的樂趣,其他的樂趣他瞧都不瞧。貴公子、搢紳處士們,聽到他的風(fēng)評,沒有一個人怒目相向的,拿禮法來非難他。但先生手中卻不停地拿起酒杯,拂去落在髯上的濁酒,陶然醉倒。他不覺寒暑,也沒有利欲之情,將這個世上的雜然萬物,完全看做是漂流在大河上的浮萍。」
這樣的人生觀,也不外是「齊禍福、一死生」的老莊思想。《晉書》本傳說他:「雖陶兀昏放,而機應(yīng)不差。未嘗厝意文翰,惟著《酒德頌》一篇。」在文章中,他藉著所謂的「大人先生」寄托了他求追精神自由的心境,并攻擊那虛偽的世俗禮教中的貴公子、搢紳處士。全文充滿了奔放自在的諷刺意味。
阮籍雖然厭惡那個社會,但他卻不得不活在魏朝的官僚社會裏,尤其與專權(quán)的司馬氏有著若斷若離的關(guān)系,使得他滿腔的苦悶,一旦發(fā)泄出來。便成為銳利痛快的怒罵(《大人先生傳》)。而劉伶則與之相反,一開始便在官場上不得意,不被那個官僚社會所接受,因此他在《酒德頌》中對于禮法之士所表現(xiàn)的不屑,便盡是一片揶揄嘲笑的態(tài)度了。
6.阮咸
阮咸
阮咸,西晉陳留尉氏(今屬河南)人,字仲容。“竹林七賢” 之一。阮籍之侄, 與籍并稱為“大小阮” 。歷官散騎侍郎,補始平太守。為人曠放,不拘禮法。善彈直頸琵琶,直頸琵琶后改稱阮咸,簡稱阮。
阮咸不僅擅長演奏,也精于作曲,唐代流行的琴曲《三峽流泉》據(jù)說就是他所作,李季蘭在同名詩中有“憶昔阮公為此曲,能使仲容聽不足”的詩句。1950年南京西善橋南朝墓出土持阮彈奏的阮咸畫像,神情專注。
阮仲容、步兵居道南,諸阮居道北;北阮皆富,南阮貧。七月七日,北阮盛曬衣,皆紗羅錦綺;仲容以桿掛大布犢鼻褌于中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復(fù)爾耳!」
【任誕篇】
在七月七日這天有曬衣習(xí)俗,阮咸家貧,竟以長桿掛犢鼻褲(短褲、貧賤者之服,魏晉名士夏日喜歡穿犢鼻褲,表示灑脫)于院中,與北阮紗羅錦綺形成對照,自然地表現(xiàn)出阮咸任達不拘禮節(jié),然而亦說明,阮咸雖家貧,而其士族之優(yōu)越門第和身分并不減。阮咸雖未能免俗,但所作所為亦不同流俗。這時候的他其實還只是個少年,但作風(fēng)卻也與阮籍不相上下,而那位以「窮途之哭」而著稱的阮籍,就是他的叔父,兩人合稱為「大小阮」。雖然叔侄間有輩分差距,但卻不拘形跡,經(jīng)常像朋友一樣共同游息,那種放浪不羈的生活作風(fēng),也的確各有千秋。
阮咸和阮籍一樣,生平也很鄙視禮法。一方面固然是由于他們崇尚老莊之說,鄙視種種所謂的繁文縟節(jié);而另一方面,這也是對當(dāng)代權(quán)貴們的一種實際抗議。由于此時的政治主流乃是以禮法為主,主張「以孝治天下」,不同于曹操當(dāng)時的「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shù)」,把原本拋棄了的禮法,拿來當(dāng)成為鞏固權(quán)位的藉口。阮籍曾憤懣地說:「禮教豈為我輩而設(shè)。」而阮咸也在母喪期間,穿著孝服,騎驢去追自己私戀的一個鮮卑婢。 阮仲容先幸姑家鮮卑婢,及居母喪,姑當(dāng)遠移,初云當(dāng)留婢;既發(fā),定將去。仲容借客驢著重服自追之,累騎而返,曰:「人種不可失!」即遙集之母也。
【任誕篇】
這種超越自古的傳統(tǒng)禮制,其實都是對禮法尊嚴的一大諷刺。因為當(dāng)時的禮法已經(jīng)失去它原先的意義。 在當(dāng)時禮法甚嚴,阮咸縱情越禮,放浪自適、飲酒享樂的行為,或多或少阻礙了他的仕途。 諸阮皆能飲酒,仲容至宗人間共集,不復(fù)用常杯斟酌,以大甕盛酒,圍坐,相向大酌。時有群豬來飲,直接去上,便共飲之。
【任誕篇】
讀完此文,其實豬也是天地萬物所生,又何必區(qū)分地位的高低及卑賤。想想仲容與群豬為甕共飲盛況,也能體會他「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那種放達不羈的豪氣。且阮咸的「達」是任意而為之,隨心所欲,較不同于阮籍的「達」是因?qū)κ浪锥Y法無奈而為之,這是他們兩個不同之處。
然而這些行為,在名教社會,有沖擊禮法和解放個性的積極作用。因為在當(dāng)時,一些禮法之士卑鄙而無氣節(jié),名士們的不拘禮法恰好是對禮法虛偽的揭露及抗議。因此,不拘禮法僅只是其一方面的表現(xiàn),而還有另一方面的表現(xiàn)。
山公舉阮咸為吏部郎,目曰:「清真寡欲,萬物不能移也」
【賞譽篇】
(晉書阮咸傳)說:「山濤舉典選,曰:『阮咸貞素寡欲,深識清濁,萬物不能移。若在官人之職,必絕于時。』」這對阮咸是很高的評價,阮咸雖不拘禮法,而能
竹林七賢指的是三國時期曹魏正始年間(240-249),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賢之稱。因常在當(dāng)時的山陽縣(今博愛一帶)竹林之下,喝酒、縱歌,肆意酣暢,世謂七賢,后與地名竹林合稱。
對此王曉毅先生在《竹林七賢考》(《歷史研究》,2001年第5期)一文中,通過檢索佛教經(jīng)典《大正藏》的相關(guān)譯名,認為“竹林”系東晉士人附會佛教經(jīng)典的觀點值得商榷。韓格平先生在《竹林七賢名義考辨》(《文學(xué)遺產(chǎn)》,2003年第2期)一文中也認為,“竹林七賢”的命名與僧徒解經(jīng)的格義是完全不同的事物,“格義”之說不足為信③衛(wèi)紹生在《竹林七賢若干問題考辨》(《中州學(xué)刊》,1999年第5期)一文中認為,“竹林”應(yīng)該在七賢的中心人物嵇康的寓居地山陽縣。對“竹林”進行實地考證的學(xué)者大都不出以上二說,但尚存疑慮,并未真正地解決問題。竹林七賢的作品基本上繼承了建安文學(xué)的精神,但由于當(dāng)時的血腥統(tǒng)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興、象征、神話等手法,隱晦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他們一直受人們敬重。
嵇康
阮籍
山濤
王戎
劉玲
向秀
阮咸
魏正始年間(240-249),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7人常聚在當(dāng)時的山陽縣(今河南輝縣、修武一帶)竹林之下,肆意酣暢,世謂竹林七賢。竹林七賢的作品基本上繼承了建安文學(xué)的精神,但由于當(dāng)時的血腥統(tǒng)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興、象征、神話等手法,隱晦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1.嵇康
嵇康
嵇康(223~262),字叔夜,三國時曹魏文學(xué)家、思想家與音樂家,魏晉玄學(xué)的代表人物之一,“竹林七賢”之一,世稱嵇中散。善于音律,創(chuàng)作有《長清》《短清》《長側(cè)》《短側(cè)》,合稱“嵇氏四弄”,與東漢的“蔡氏五弄”合稱“九弄”。本姓奚,祖籍會稽(今浙江紹興),其先人因避仇遷家譙郡铚縣(今安徽濉溪臨渙鎮(zhèn)),因家居側(cè)有嵇山,故改姓嵇。早年喪父,家境貧困,但仍勵志勤學(xué),文學(xué)、玄學(xué)、音樂等無不博通。他娶曹操曾孫女長樂亭主為妻。司馬昭曾想拉攏嵇康,但嵇康在當(dāng)時的政爭中傾向皇室一邊,對于司馬氏采取不合作態(tài)度,因此頗招忌恨。司馬昭的心腹鐘會想結(jié)交嵇康,受到冷遇,從此結(jié)下仇隙。嵇康的友人呂安被其兄誣以不孝,嵇康出面為呂安辯護,鐘會即勸司馬昭乘機除掉呂、嵇。其罪證之一便是《與山巨源絕交書》。當(dāng)時太學(xué)生三千人請求赦免嵇康,愿以康為師,司馬昭不許。臨刑,嵇康神色自若。奏《廣陵散》一曲,從容赴死,雖家世儒學(xué),但學(xué)不師授,唯好老、莊之說。與魏宗室婚,官至中散大夫,故又稱嵇中散。崇尚自然、養(yǎng)生之道,著有《養(yǎng)生論》,倡「越名教而任自然」。與王戎、劉伶、向秀、山濤、阮咸、阮籍等人交游甚密,被稱為「竹林七賢」。后因與山濤志趣不同,山濤將去官,舉以自代,遂作書與濤絕交;又因與鐘會有隙,被譖于大將軍司馬昭,年四十遭殺害。嵇康善鼓琴,以彈《廣陵散》這首絕唱而著名。有《嵇中散集》,以魯迅輯校《嵇康集》為精善。愛好打鐵。曾被孫登說:“保身之道不足”。 在人生哲學(xué)上,他的主張是:非湯武而薄周禮,越名教而任自然。個性凌厲傲岸,曠逸不羈。 有趣的是,嵇康臨刑前,對兒女最放心的安排是,叫他們投靠山濤(山巨源)。而在嵇康死后,山濤一直悉心照料并撫養(yǎng)著他的兒女。演繹出一段“君子和而不同”的佳話。
2.阮籍
阮籍(210-263),三國時期曹魏末年文學(xué)家、思想家。字嗣宗,竹林七賢之一。陳留尉氏(河南開封)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稱 阮籍
阮步兵。崇奉老莊之學(xué),政治上則采謹慎避禍的態(tài)度。與嵇康、劉伶等七人為友,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暢,世稱竹林七賢。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詠懷》八十二首最為著名。阮籍透過不同的寫作技巧如比興、象征、寄托,借古諷今,寄寓情懷,形成了一種「悲憤哀怨,隱晦曲折」的詩風(fēng)。除詩歌之外,阮籍還長于散文和辭賦。今存散文九篇,其中最長及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生傳〉。另又存賦六篇,其中述志類有〈清思賦〉、〈首陽山賦〉;詠物類有〈鳩賦〉、〈狝猴賦〉。考《隋書.經(jīng)籍志》著錄阮籍集十三卷,惜已佚。明代張溥輯《阮步兵集》,收《漢魏六朝百三家集》。至近人黃節(jié)有《阮步兵詠懷詩注》。 另據(jù)史料記載,因為阮籍才華橫溢,在當(dāng)時名氣很大,掌權(quán)的司馬集團很想拉攏他,但阮籍和司馬集團總是若即若離。阮籍曾經(jīng)當(dāng)過司馬集團給他的一個官——東平太守。他騎驢上任,進了衙門便令人拆去隔墻,十幾天后又騎驢離開了,好像開一個玩笑似的。后來他又主動要了一個官干,當(dāng)了一名步兵校尉,其動機就是看上了步兵營中有一位廚師很會做酒,而且營中藏有美酒300斛。在兩任官職期間,他也每日只是與劉伶飲酒吃肉,成天醉倒在酒鄉(xiāng)里,從不發(fā)表任何政治見解。后來,晉文帝司馬昭欲為其子求婚于阮籍之女,阮籍借醉60天,使司馬昭沒有機會開口,逐作罷。這些事在當(dāng)時頗具有代表性,對后世影響也非常大。 其實,阮籍在的成長過程中,他的思想、態(tài)度是經(jīng)歷了很大的變化的。幼時的阮籍所接受的是很正統(tǒng)的儒家教育,并未接觸過真實社會、只沉浸在書本中的阮籍一直到青年時期都還在受此影響。他的真實想法是,當(dāng)今世道大亂,唯有依靠儒家的思想教育民眾,方可實現(xiàn)救贖,而能做到這些的,又舍我其誰?他的這種思想在他的早期作品《樂論》中可見一斑,在這篇文章中,他認為,如今天下大亂,世風(fēng)不古,可通過音樂來救贖人心,美樂至則民心順。胸懷大志的阮籍走向社會后,通過與一干人等的接觸、對社會的觀察思考,漸漸認識到,儒家思想只不過是統(tǒng)治者的一個工具,要實現(xiàn)太平、實現(xiàn)自己心中那種美好的愿望已經(jīng)不可能了。于是他不得不很悲痛的轉(zhuǎn)投了老莊一派,原因是,在老莊的世界里,在竹林的世界里,雖然不可以“平天下”,卻能獨善其身,保持自己心靈的自由美好,暢然物外,其亦樂哉。可是阮籍并沒有完全的去適應(yīng),尤其在司馬家發(fā)動“高平陵政變”篡奪政權(quán)之后,阮籍選擇了徹底放縱自己,選擇了逃避。他常常自己驅(qū)車,任意游走,行至路窮處便放聲大哭。他很痛苦。這是一種最悲涼的痛苦。
3.山濤
山濤(205—283)字巨源,「竹林七賢」之一。西晉河內(nèi)懷縣(今河南武陟西)人。早孤,家貧。好老莊學(xué)說,與嵇康、阮籍等交游。山濤將離選職,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書與之絕交。年四十,始為郡主簿。山濤見司馬懿與曹爽爭權(quán),乃隱身不問事務(wù)。司馬師執(zhí)政后,欲傾心依附,被舉秀才,除郎中,累遷尚書吏部郎。司馬昭以鐘會作亂于蜀,將西征,任濤為行軍司馬,鎮(zhèn)鄴。昭進爵晉公,濤主張以司馬炎為太子。炎代魏稱帝時,任山濤為大鴻臚,加奉車都尉,進爵新沓伯。出為冀州刺史,甄拔隱屈,搜訪賢才三十余人。入為侍中,遷吏部尚書、太子少傅、左仆射等。每選用官吏,皆先秉承晉武帝之意旨,且親作評論,時稱《山公啟事》。曾多次以老病辭官,皆不準(zhǔn)。后拜司徒,復(fù)固辭,乃歸家。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輯本。 山濤雖在竹林七賢年齡最長,可是很晚才開始為官。濤年四十,始為郡主簿,功曹,上計喙,舉孝廉州辟部河南從事。《晉書·山濤傳》他第一次做官大約在正始六年左右沒當(dāng)多久就逃走了。山濤初次入仕時間極短,到正始八年就開始同嵇康、阮籍同做竹林之游。短短的幾年隱居生活后,山濤開始了第二次入仕。 山濤第二次入仕雖與婚姻有關(guān),但它在此后的三十多年的官場生活,還是對當(dāng)時社會有很大的作用,它為當(dāng)時的晉朝選取了大量人才,在當(dāng)官時選賢任人,對自己約束甚嚴,對于賄款而能一直堅守其節(jié),在那時的政治風(fēng)氣下實屬不易。 山濤
山濤是司馬氏政權(quán)的骨干力量,所以歷代文人從正統(tǒng)觀念出發(fā)對他有所非議,甚至被后世視為「貳臣」然而就如此斷定山濤的評價,不免也失之公平,因為當(dāng)他在為官期間并未有迫害曹氏成員的記載,更沒有殺害過正直之士,而是對有才之人大力提拔,這對社會是有很大的積極作用的。拜趙國相,遣尚書吏部郎,文帝與濤書曰:足下在事清明,雅操邁時,念多所乏,今致錢二十萬,榖二百斛。《晉書·山濤傳》由上可知山濤在太子少傅加散騎常侍并沒有像一些官僚那樣大肆兼并,生活奢華,而是雅操清明。他為朝廷選拔人才,并不營私結(jié)黨,而是選舉任能。 山司徒前后選,殆周遍百官,舉無失才;凡所提目,皆如其言。唯用陸亮,是詔所用,與公意異,爭之不從。亮亦尋為賄敗。 有此可知山濤與其他竹林七賢有其相當(dāng)?shù)牟顒e在于任官方面,他的積極出仕跟其他人來比的確有一段差距,他曾三次舉諫阮咸為吏部郎,雖然嵇康寫了與他的「絕交書」但嵇康的兒子嵇紹后來也是由山濤舉諫而進入仕途的。 山濤一生的宦途生涯幾近似十年之久,從四十歲開始任郡主簿,功曹之職,因預(yù)見曹爽的被殺而隱居不仕,但是不久之后又即被召回,以后任官于司馬師司馬昭司馬炎的三代政權(quán),成為司馬氏政權(quán)的得力助手,他與阮籍嵇康不同,他的一生鮮少有反司馬氏思想,反而緊密的圍繞在司馬氏政權(quán)左右,并成為司馬氏晉王朝的開國功臣。 在他的職歷中最重要的是尚書吏部郎吏部尚書尚書仆射等職,這些都是屬于吏部的官職,其職權(quán)是以派任官吏人事為主,屬于中樞性的部門,這必須通曉官界里復(fù)雜的人事關(guān)系,同時還需有識人的氣度,這對一向以自己的政治器識為豪的山濤來說,正是適得其所。 與其他六賢之差異 :山濤雖然年輕時崇尚老莊思想加入了竹林七賢之列,可是本質(zhì)上他卻不是一個浪漫的文學(xué)家或忘情的政治家,而是一個拘守世俗禮法的彬彬君子。山濤的性格基本上他可能并不是一個真能忘情逍遙世外的人,他還是身在紅塵之中有野心想立身揚名于世,只不過因他政治上的遠識,使他在政爭最厲害的時候避世遠遁,一旦機會來了他還是會出仕的,他與嵇康阮籍之交也可說是偶有交會迸出的火花罷。所以在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中寫到“足下傍通多而少怪吾直性狹中多所不堪偶與足下相知耳。”所謂“偶與足下相知耳”正道出了這其中的實情。 對《與山巨源絕交書》這一節(jié)略做補充。其實,嵇康寫《與山巨源絕交書》在另一個層面上是為了更好的保護自己的好朋友,有了這封絕交書,就不會因為自己不配合政府的態(tài)度而連累到好朋友。后來嵇康被殺害,臨死前把自己的兒女托付給山濤,留言:“巨源在,汝不孤矣。” 山濤為人磊落大度,生活節(jié)儉,做官不過多要求什么,對待朋友赤誠坦坦。后世者多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牽強附會。
4.向秀
向秀
向秀(約227-272),字子期,河內(nèi)懷(今河南武陟西南)人。魏晉竹林七賢之一。官至黃門侍郎、散騎常侍。曾注『莊子』,“ 發(fā)明奇趣,振起玄風(fēng)”,《秋水》、《至樂》二篇,注釋未完而卒。后郭象“ 述而廣之”,別為一書。向注早佚,現(xiàn)存《莊子注》,可視為向、郭二人之共同著作。他主張“ 名教”與“自然” 統(tǒng)一,合儒、道為一。認為萬物自生自化,各任其性,即是“ 逍遙”,但“君臣上下” 亦皆出于“天理自然” ,故不能因要求“逍遙” 而違反“名教”。擅詩賦。其哀悼嵇康、呂安的《思舊賦》,情辭沉痛,有名世。 他又與呂安同在山陽地方灌園以自給。山陽是嵇康住宅所在之地,可見他們?nèi)私煌趺堋5欠N田、栽培蔬菜并不是他們的嗜好所在。以田園工作換取生活所需,一旦有了空閑,就相攜出游于大自然間,逃脫政治的黑暗樊籠,得到精神上的自由。雖然他們?nèi)说男兄谷绱擞H近,但向秀的性格卻是與嵇、呂相異,嵇康傲世不羈,呂安放逸而超邁俗人,向秀則好讀書,所以常被他們所嘲笑。三心靈的交流從向秀的《思舊賦》可看出:“余與嵇康、呂安居止接近,其人并不有不羈之才、然嵇志遠而疏,呂心曠而放。” 據(jù)晉書本傳的說法,向秀是喜好老莊之學(xué)的,但是從年輕時就喜歡讀書的向秀,對儒家思想也是相當(dāng)有研究的。他二十歲時,曾寫過一篇《儒道論》,從他后來的《莊子注》一書中的思想滿可以約略猜出,這篇文章大約是想將儒道兩家的思想做一調(diào)和。(《儒道論》現(xiàn)已失傳) 初,注《莊子》者數(shù)十家,莫能究其旨要。向秀于舊注外為《解義》,妙析奇致,大暢玄風(fēng);唯《秋水》、【至樂】二篇未竟而秀卒。秀子幼,【義】遂零落,然猶有別本。…… 向秀有感于歷來讀【莊子】的人雖然很多,但為之作注者卻很少,便想替【莊子】作注,完成此工作后,請嵇康、呂安批評,看完之后,幾乎給予一致的贊嘆。可見向秀的【莊子注】確乎超越了有舊家的注解,而直通莊子的心靈,故顏延年的【五君詠】:「探道好淵玄,觀書鄙章句。」【晉書】本傳:「莊周著內(nèi)外數(shù)十篇,歷史才士雖有觀者,莫適論其統(tǒng)也,秀乃為之隱解,發(fā)明奇趣,振起玄風(fēng),讀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時也。」今日向秀的【莊子注】已佚失,其中一些佚文散見于張湛的【列子注】中。 向、郭的【莊子注】,是魏晉玄學(xué)中的重要哲學(xué)著作,也是當(dāng)時崇有派的代表作品,其中許多觀點是和貴無派對立的。這部著作,力圖把道家學(xué)說和儒家思想結(jié)合起來,而且,更多地從儒家觀點修正了道家的學(xué)說。何晏、王弼的貴無學(xué),主張不要干涉門閥世族的特權(quán),使世家大族的利益得以無限地擴張;而何、王的貴無論,到向、郭崇有論的轉(zhuǎn)變,反映了魏晉時期門閥世族的內(nèi)部爭權(quán)及發(fā)展過程。 祟有論:在本體論方面,向、郭不贊成貴無派「無能生有」理論,提出了「物各自造」和「造物者無主」的說法。認為萬物的形成和變化都是「自己而然」,萬有本身就是自足的,在萬有自身以外并沒有生化萬物的獨立實體;所謂無,只意味著萬有的自生自得;萬有都是永恒存在的,雖變?nèi)f化,終不能歸于無。這種學(xué)說,否定了道和無生化萬物的觀點,肯定了萬有的實性。但這種學(xué)說也同時否認了萬有之間在時間上有因果的聯(lián)系,否認了萬物進化的過程。 這種崇有論,表現(xiàn)在社會問題上,提出了「天理自然」和「安分自得」的人生觀,得出了一切存在都是合理的結(jié)論,認為自然和社會的秩序都是自然而然的,人物的各種差異和它們所處的各種地位也都是天然合理的;萬物安于自己所處的地位,不追求自己分外的事情,自然就會感到自由和快樂;無為并非消極無所作為,而是所作所為不應(yīng)超過自己的本分;圣人身居富貴之位,同樣可以享受山林隱士的清高生活等等。所有這些觀點,在于論證名教并不違背自然,要求社會各階層都能于自己的等級名分,以鞏固已有的秩序。 難養(yǎng)生論:向秀的思想之有異于嵇康,尚表現(xiàn)在他的【難養(yǎng)生論】一文中。【養(yǎng)生論】為嵇康的作品,文中主張寡欲養(yǎng)生,而向秀卻持反對的看法,他的這種思想是將魏晉時已經(jīng)盛行的老莊思想中尊重自然的想法加以推廣,但是從他的表現(xiàn)和論理過程,可以明顯地看出他已是站儒家的立場。縱使他對老莊思想有極度的興趣,但卻不曾以此來做為他生活態(tài)度的指針。所以,后來嵇康和呂安被處死的事件發(fā)生時,他不但沒有受到牽連,反而受到當(dāng)朝者的注意,準(zhǔn)備援引為官。這也是他們思想的歧異之處。曾與司馬昭的有過對談,司馬昭當(dāng)時掌握實際政權(quán)。 嵇中散被誅,向子期舉郡計入洛;文王引進,問曰:「聞君有箕山之志,何以在此?」對曰:「巢、許狷介之士,不足多慕。」王大咨蹉。 (箕山是山名,傳說堯要讓位給巢父、許由,二者不愿接受,就隱遁在箕山,故箕山之志即隱居之志),即使向秀在處理實際問題和思想與他的兩位好友有很大的不同,但他們在互相爭論中愈親密,因此他對于兩位死于非命的好友,那種痛惜哀傷之情,是發(fā)自本心的。自洛陽歸山陽嵇康舊居時,忍不住寫下了有名的《思舊賦》,文中所表現(xiàn)暗藏的政治黑暗與恐怖,呈現(xiàn)消極抵抗政治的態(tài)度,司馬昭死后,向秀仍繼續(xù)做他的官,只是極不得意。晉書本傳說:「后為散騎侍郎,轉(zhuǎn)黃門侍郎、散騎常侍,在朝不任職,容跡而已。卒于位。」不任職、容跡而已,可看出他僅掛個做官的空名,還能保持這個空有其位的空名罷了。
5.劉伶
劉伶
劉伶,字伯倫,沛國(今安徽淮北市)人。「竹林七賢」之一,擅長喝酒和品酒。魏末,曾為建威參軍。晉武帝泰始初,召對策問,強調(diào)無為而治,遂被黜免。他反對司馬氏的黑暗統(tǒng)治和虛偽禮教。為避免政治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一次有客來訪,他不穿衣服。客責(zé)問他,他說:「我以天地為宅舍,以屋室為衣褲,你們?yōu)楹稳胛已澲校俊顾@種放蕩不羈的行為表現(xiàn)出對名教禮法的否定。唯著〈酒德頌〉一篇。 他身高僅一公尺四十,不僅人矮小,而且容貌極其丑陋。但是他的性情豪邁,胸襟開闊,不拘小節(jié)。平常不濫與人交往,沉默寡言,對人情世事一點都不關(guān)心,只有和阮籍、嵇康很投機,遇上了便有說有笑,因此也加入了七賢的行列。 他在官職方面,做到建威參軍。據(jù)說在泰始年間,他初上意見書,主張「無為而化」之說,卻被斥為無益之策。當(dāng)時同輩們都得到高第官位,只有他被罷了官。罷了官以后的劉伶,更是日日「醉鄉(xiāng)路穩(wěn)宜頻到」,終于嗜酒壽終。反而在那文人動輒被殺的亂世得以茍全性命而壽終,也可謂「不幸中之大幸」了。 《晉書》本傳記載說,他經(jīng)常乘鹿車,手裏抱著一壺酒,命仆人提著鋤頭跟在車子的后面跑,并說道:「如果我醉死了,便就地把我埋葬了。」他嗜酒如命,放浪形骸由此可見。 有一次,他喝醉了酒跟鎮(zhèn)上的人吵架,對方生氣地卷起袖子,揮拳就要打他,劉伶卻很鎮(zhèn)定從容地說:「我這像雞肋般細瘦的身體,那有地方可以安放老兄的拳頭。」對方聽了,笑了起來,終于把拳頭放了下來。 劉伶病酒渴甚,從婦求酒。婦捐酒毀器,涕泣諫曰:『君飲太過,非攝生之道,必宜斷之!』伶曰:『甚善。我不能自禁,唯當(dāng)祝鬼神自誓斷之耳。便可具酒肉。』婦曰:『敬聞命。』供酒肉于神前,請伶祝誓。伶跪而祝曰:『天生劉伶,以酒為名;一飲一斛,五斗解酲。婦人之言,慎不可聽。』便引酒進肉,醀然已醉矣。」 【任誕篇】 (有一次,他的酒病又發(fā)作得很厲害,要求妻子拿酒,他的妻子哭著把剩馀的酒灑在地上,又摔破了酒瓶子,涕泗縱橫地勸他說:「你酒喝得太多了,這不是養(yǎng)生之道,請你一定要戒了吧!」劉伶回答說:「好呀!可是靠我自己的力量是沒法戒酒的,必須在神明前發(fā)誓,才能戒得掉。就煩你準(zhǔn)備酒肉祭神吧。」他的妻子信以為真,聽從了他的吩咐。于是劉伶把酒肉供在神桌前,跪下來祝告說:「天生劉伶,以酒為名;一飲一斛,五斗解酲。婦人之言,慎不可聽。」說完,取過酒肉,結(jié)果又喝得大醉了。) 從這騙取酒肉的事件,我們可以看到他滑稽多智、放蕩不羈的一面。不但是人,就連鬼神也不放在眼中。 關(guān)于喝酒,竹林七賢裏的每一個人都喜歡喝酒,但劉伶卻獨以酒而聞名,可見他的酒量之多。他的喝酒,或許同阮籍一樣,是因為受逼于黑暗的政治,污濁的社會,但他確能沉醉在酒鄉(xiāng)的混沌世界中,不像阮籍、嵇康是充滿著憤懣之心的,阮籍甚至還在酒后吐了血。他喝酒的方式也是極其豪邁的。伴隨著狂飲而來的,自然是行為上的放蕩。 劉伶是個醉鬼,他的思想接近莊子。劉伶經(jīng)常沈湎于酒中,無視禮儀,任性胡為。從嵇康、阮籍那裏學(xué)到一些皮毛,放蕩荒唐、玩世不恭者有之,學(xué)識膽量皆無,終日醉醺醺。他好赤裸身體,時常在家裏脫光了衣服飲酒。 「劉伶恒縱酒放達,或脫衣裸形在屋中。人見,譏之。伶曰:『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室為褌衣,諸君何為入我褌中?』」 (客人進屋找他,假如有人來譏諷他,劉伶大言不慚,他就傲然地說道:「天地是我的房屋,室內(nèi)是我的衣褲,你們?yōu)槭裁匆@進我的褲襠裏來?」)此外他更將這種境地,表現(xiàn)在他那篇著名的文章――《酒德頌》中。 作品《酒德頌》 【酒德頌】 「劉伶著酒德頌,意氣所寄。」活在污濁的亂世,卻又無力挽救當(dāng)時的社會,劉伶只好放浪形骸,同時阮藉著酒醉的言辭行動,來表示他憎恨虛偽的道德禮教,以及自己內(nèi)心對自然純真的追求。 有大人先生,以天地為一朝,萬期為須臾,日月為扃牖,八荒為庭衢,行無轍跡,幕天席地,縱意所如。止則操卮執(zhí)觚,動則挈榼提壺,唯酒是務(wù),焉酒是務(wù),焉知其馀。 有貴介公子,搢紳處士,聞吾風(fēng)聲,議其所以,乃奮袂攘襟,怒目切齒,陳說禮法,是非鋒起。先生于是方捧甖承槽,銜杯漱醪,奮髯箕踞,枕麴藉糟,無思無慮,其樂陶陶。 兀然而醉,豁爾而醒。靜聽不聞電霆之聲,熟視不睹泰山之形,不覺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觀萬物,擾攘焉如江漢之載浮萍,二豪待側(cè)焉,如踝贏之與螟蛉。 這篇文章的大意是說:「有所謂大人先生者,他將宇宙看做是自己的家,以為一萬年不過是轉(zhuǎn)瞬之間而已,他隨著自己的意思到任何他想去的地方,行也好止也好,只有酒是他的樂趣,其他的樂趣他瞧都不瞧。貴公子、搢紳處士們,聽到他的風(fēng)評,沒有一個人怒目相向的,拿禮法來非難他。但先生手中卻不停地拿起酒杯,拂去落在髯上的濁酒,陶然醉倒。他不覺寒暑,也沒有利欲之情,將這個世上的雜然萬物,完全看做是漂流在大河上的浮萍。」 這樣的人生觀,也不外是「齊禍福、一死生」的老莊思想。《晉書》本傳說他:「雖陶兀昏放,而機應(yīng)不差。未嘗厝意文翰,惟著《酒德頌》一篇。」在文章中,他藉著所謂的「大人先生」寄托了他求追精神自由的心境,并攻擊那虛偽的世俗禮教中的貴公子、搢紳處士。全文充滿了奔放自在的諷刺意味。 阮籍雖然厭惡那個社會,但他卻不得不活在魏朝的官僚社會裏,尤其與專權(quán)的司馬氏有著若斷若離的關(guān)系,使得他滿腔的苦悶,一旦發(fā)泄出來。便成為銳利痛快的怒罵(《大人先生傳》)。而劉伶則與之相反,一開始便在官場上不得意,不被那個官僚社會所接受,因此他在《酒德頌》中對于禮法之士所表現(xiàn)的不屑,便盡是一片揶揄嘲笑的態(tài)度了。
6.阮咸
阮咸
阮咸,西晉陳留尉氏(今屬河南)人,字仲容。“竹林七賢” 之一。阮籍之侄, 與籍并稱為“大小阮” 。歷官散騎侍郎,補始平太守。為人曠放,不拘禮法。善彈直頸琵琶,直頸琵琶后改稱阮咸,簡稱阮。 阮咸不僅擅長演奏,也精于作曲,唐代流行的琴曲《三峽流泉》據(jù)說就是他所作,李季蘭在同名詩中有“憶昔阮公為此曲,能使仲容聽不足”的詩句。1950年南京西善橋南朝墓出土持阮彈奏的阮咸畫像,神情專注。
7.王戎
王戎
王戎(234—305),字浚沖,瑯邪臨沂(今屬山東)人。西晉大臣,「竹林七賢」之一。生于大富之家 ,幼穎悟,神采秀徹。善清談,與阮籍、嵇康等為竹林之游,戎嘗后至,籍曰:「俗物已復(fù)來敗人意。」他是「七賢」中最庸俗的一位。在七賢當(dāng)中,王戎的年紀(jì)是最輕的,他比山濤小二十九歲,比阮籍小二十四歲,比嵇康小十一歲。王戎云:「與嵇康居二十年,未嘗見其喜慍之色。」可以得知,在稽康受刑而死的時候,王戎二十九歲,則王戎九歲的時候便認識稽康,同時還交往甚密。
竹林七賢是指哪七個人是哪個朝代 竹林七賢是指哪七位
竹林七賢指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七人,他們都屬于魏晉時期的人物。竹林七賢是當(dāng)時玄學(xué)的代表人物,他們的創(chuàng)作雖與建安文學(xué)有明顯的不同,普遍出現(xiàn)危機感和幻滅感,但仍然反映了這一時期的政治現(xiàn)實,在基本精神上還是繼承了“建安風(fēng)骨”的傳統(tǒng)的。人物簡介 1、嵇康,三國魏著名文學(xué)家、...
竹林七賢
我想準(zhǔn)備完了竹林七賢,對他們的印象不再是不穿衣服、放浪形骸而已,還有更多更深入的層面,都在這次的報告中了解。雖然我沒有像他們這樣挑戰(zhàn)社會的勇氣,不過我為他們每個人不同的獨特性感到感動! 王戎---姿伶 一、生平 1、生於大富之家 王戎,字浚沖,山東省瑯琊林淅人。王氏一族在林淅是有名望的大族,從他的...
竹林七賢的故事是什么
2、簡介 竹林七賢指的是三國時期曹魏正始年間(240-249),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賢之稱。因常在當(dāng)時的山陽縣(今博愛一帶)竹林之下,喝酒、縱歌,肆意酣暢,世謂七賢,后與地名竹林合稱。3、文學(xué)創(chuàng)作 在文章創(chuàng)作上,以阮籍、嵇康為代表。阮籍的《詠懷》詩82首,多以...
竹林七賢的最大特點是什么?
竹林七賢的最大特點:他們大都“棄經(jīng)典而尚老莊,蔑禮法而崇放達”。在生活上不拘禮法,清靜無為。竹林七賢簡介:竹林七賢指的是三國時期曹魏正始年間(240-249),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賢之稱。因常在當(dāng)時的山陽縣(今博愛一帶)竹林之下,喝酒、縱歌,肆意酣暢,世謂...
竹林七賢是誰
他們七人分別是: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阮咸。“竹林七賢”是魏晉時期的七位名士,因常在竹林喝酒,縱歌,肆意暢飲世人稱之為竹林七賢。“竹林七賢”代表魏晉時代文學(xué)的最高水平。可以說,七賢代表了魏晉時代精神,他們蔑視禮法、崇尚自然、率性而為,有著魏晉鮮明的個性與特征。“七賢”...
竹林七賢是指哪七個人
竹林七賢是指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七人。竹林七賢,是指三國魏正始年間(240年—249年),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因常在當(dāng)時的山陽縣竹林之下,喝酒、縱歌,肆意酣暢,世謂七賢,后與地名竹林合稱。七人是當(dāng)時玄學(xué)的代表人物,雖然他們的思想傾向不同。嵇...
“竹林七賢”的來源和涵義?
竹林七賢是指三國魏時七位名人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咸、王戎的合稱。 他們常集於山陽(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稱竹林七賢。他們大都崇尚老莊之學(xué),不拘禮法,生性放達。在政治上,阮籍、劉伶、嵇康對司馬氏集團均持不合作態(tài)度,嵇康更因此被殺。相反王戎、山濤等則先后投靠司馬氏,歷任高官,并成...
竹林七賢的順序分別是誰?
竹林七賢:嵇康jī kāng、阮籍ruǎn jí、山濤hān tāo、向秀xiàng xiòu、劉伶liú líng、王戎wáng róng、阮咸ruǎn xián 1、嵇康 嵇康(223年-262年)三國魏著名文學(xué)家、思想家、音樂家。字叔夜。譙國至(今安徽宿州市西南)人。嵇康是魏宗室的女婿,任過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崇尚老莊,...
竹林七賢的經(jīng)典故事
如果存在在我們身邊是何等的具有威力。對于我們這些普通人來講,我們只能說一句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我們只能認真的識別身邊的小人,盡力的不去招惹他們,將他們排除在外。再擴大一點,當(dāng)一個正直的人受到誣陷的時候,或許我們這些普通人可以幫他一把,救他于小人的讒言之下。
竹林七賢
簡介:竹林七賢是指魏末晉初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王戎。他們在生活上不拘禮法,清靜無為,聚眾在竹林喝酒,縱歌。作品揭露和諷刺司馬朝廷的虛偽。七人亦是當(dāng)時玄學(xué)的代表人物。作品基本上繼承了建安文學(xué)的精神,但由于當(dāng)時的血腥統(tǒng)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興...
相關(guān)評說:
額濟納旗齒坯: ______ 竹林七賢: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 嵇康(223~262),字叔夜,三國時曹魏文學(xué)家、思想家與音樂家,魏晉玄學(xué)的代表人物之一,世稱嵇中散. 阮籍(210-263),三國時期曹魏末年文學(xué)家、思想家.字嗣宗.世稱 ...
額濟納旗齒坯: ______ “竹林七賢”指魏晉期間的七個文人名士.即:嵇康、阮籍、山濤、向秀、阮咸、王戎、劉伶.《魏氏春秋》說,這七個人“相與友善,游于竹林”,號為“七賢”. “竹林七賢”中,值得注意的作家是嵇康、阮籍.其他五人,只有山濤、向秀、劉伶有作品留至現(xiàn)今,而且數(shù)量很少,成就遠不及嵇、阮.嵇康、阮籍兩入神交契合.他們在思想領(lǐng)域和文學(xué)領(lǐng)域上的業(yè)績,都與對司馬氏的政治斗爭密切關(guān)聯(lián). 嵇康在文學(xué)上的主要成就是散文.《與山巨源絕交書》是他的著名散文之一.阮籍在文學(xué)上的主要成就是詩歌.他有《詠懷詩》82首.嵇、阮在作品中,著意宣揚老莊的虛無思想.
額濟納旗齒坯: ______ “竹林七賢”一共有七人 指的是晉代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和王戎.
額濟納旗齒坯: ______ 竹林七賢是指三國魏時七位名人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咸、王戎的合稱. 他們常集于山陽(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稱竹林七賢.他們大都崇尚老莊之學(xué),不拘禮法,生性放達.在政治上,阮籍、劉伶、嵇康對司馬氏集團均持不合作態(tài)度,嵇康更因此被殺.相反王戎、山濤等則先后投靠司馬氏,歷任高官,并成為其政權(quán)的心腹.在文章創(chuàng)作上,以嵇康、阮籍為代表.如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他以老莊崇向自然為論點,說明自己不堪出仕,公開表明了不與司馬氏合作的政治態(tài)度,文章頗負盛名;又如阮籍的《詠懷》詩八十二首,透過比興、寄托等手法,隱晦地揭露最高統(tǒng)治集團的惡行,諷刺虛偽的禮法之士,由是透過七賢的文章創(chuàng)作,可窺略到他們各自的志向意趣.
額濟納旗齒坯: ______ 竹林七賢是指三國魏時七位名人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咸、王戎的合稱. 他們常集于山陽(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稱竹林七賢.他們大都崇尚老莊之學(xué),不拘禮法,生性放達.在政治上,阮籍、劉伶、嵇康對司馬氏集團均持不合作態(tài)度,嵇康更因此被殺.相反王戎、山濤等則先后投靠司馬氏,歷任高官,并成為其政權(quán)的心腹.在文章創(chuàng)作上,以嵇康、阮籍為代表.如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他以老莊崇向自然為論點,說明自己不堪出仕,公開表明了不與司馬氏合作的政治態(tài)度,文章頗負盛名;又如阮籍的《詠懷》詩八十二首,透過比興、寄托等手法,隱晦地揭露最高統(tǒng)治集團的惡行,諷刺虛偽的禮法之士,由是透過七賢的文章創(chuàng)作,可窺略到他們各自的志向意趣.
額濟納旗齒坯: ______ 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阮咸.
額濟納旗齒坯: ______ 答: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
額濟納旗齒坯: ______ 竹林七賢是指三國魏時七位名人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咸、王戎的合稱. 他們常集于山陽(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稱竹林七賢.他們大都崇尚老莊之學(xué),不拘禮法,生性放達.在政治上,阮籍、劉伶、嵇 康對司馬氏集團均持不合作態(tài)度,嵇康更因此被殺.相反王戎、山濤等則先后投靠司馬氏,歷任高官,并成為其政權(quán)的心腹.在文章創(chuàng)作上,以嵇康、阮籍為代表. 如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他以老莊崇向自然為論點,說明自己不堪出仕,公開表明了不與司馬氏合作的政治態(tài)度,文章頗負盛名;又如阮籍的《詠懷》詩八十 二首,透過比興、寄托等手法,隱晦地揭露最高統(tǒng)治集團的惡行,諷刺虛偽的禮法之士,由是透過七賢的文章創(chuàng)作,可窺略到他們各自的志向意趣.
額濟納旗齒坯: ______ 中國三國魏7位名士的合稱,成名年代較“建安七子”晚一些.包括: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 7人常集在當(dāng)時的山陽縣(今河南輝縣西北一帶)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
額濟納旗齒坯: ______ 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當(dāng)時的山陽縣竹林之下,肆意酣暢,世謂竹林七賢.據(jù)陳寅恪先生考,西晉末年,比附內(nèi)典,外書的“格義”風(fēng)氣盛行,東晉初年,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于“七賢”之上,成為“竹林七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