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出離心是什么意思 如何生起出離心求解答
出離心
出離,為超出脫離之意。指超出三界之牢獄,脫離惑業(yè)之束縛。也就是超脫生死輪回,成辦佛道,達成解脫之境。這是在徹底認識輪回世界實相的基礎(chǔ)上所產(chǎn)生的危機感和厭離從而脫離輪回的思想,而不是那些厭離人生,希求天福的相似出離心。
真正的出離心包括兩方面:外在的出離心和內(nèi)在的出離心。外在是指世間的五欲六塵,內(nèi)在則是對五欲六塵的貪著以及由此所引發(fā)的種種凡夫心。所以我們要出離的不僅僅是環(huán)境,更是自身的凡夫心,而出離環(huán)境的目的正是為了出離凡夫心。所以我們不是不能接受一切東西,而是要有隨時準備放下的心態(tài)。萬法無常而不可執(zhí),為我們所用,卻不為我們所有,所以出離心不是從表面舍棄,而是要從內(nèi)心真正舍棄對它的貪著。
《三主要道論》中云:“人身難得壽無常,修此可斷今生執(zhí),無欺業(yè)果輪回苦,修此可斷后世執(zhí)。”
修人身難得、壽命無常,以看破今生;修輪回痛苦、因果不虛,以看破來世。只有看破了今生和來世,才有機會生起出離心。
許多人對佛教中“出離心”這個概念存在誤解甚至排斥,把佛教的強調(diào)出離心看成是消極避世的表現(xiàn)。什么是真正的出離心?為什么出離心對修行如此關(guān)鍵?怎樣才能生起出離心?為澄清誤解、引導(dǎo)修行,希阿榮博上師從現(xiàn)代人日常生活的點滴出發(fā),走入你我的內(nèi)心世界,就出離心及相關(guān)問題作了深入淺出的開示。
人們常說把修行融入生活中,可奇怪的是,盡管我們很努力,修行卻仍然與我們的生活若即若離。當我們打坐、念經(jīng)、微笑面對他人時,我們覺得自己做得很好,真正是把佛法運用到生活中了;可是在我們沮喪、憤怒、疼痛、委屈的時候,佛陀的教誨便開始記不清。除了當時極其鮮明而強烈的屈辱感、挫敗感外,其他一切都退到模糊的背景中去了。也許有人不禁要懷疑上師教給我們的種種方法是否真的有效。
為什么修行不能持續(xù)地改變我們的生活?為什么讓很多人脫胎換骨、自由覺悟的佛法到了我這里就總是失效?也許答案就在于我們把生活抓得太緊。不論自覺或不自覺,生活中的一切對我們來說都太重要,工作、家庭、金錢、聲譽、感情,我們希望這一切都盡在掌握中,四平八穩(wěn),安全放心。為此,把全副精力都投入進去還不夠,還要通過修行為生活上保險。然而,生活就像我們手里握著的沙,抓得越緊流失得越快。在無常面前,以強化生活和自我為目的的修行變得支離破碎,收效甚微。我們?nèi)裟芊潘上聛恚话焉钪械拿考露伎吹弥陵P(guān)重要,而是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修行上,生活并不會因此變得更糟。相反,真正的轉(zhuǎn)變會在這時出現(xiàn),我們也會因為放松而第一次嘗到自由的滋味。
放松可以說是修行的第一課
。生活中人們最慣常的狀態(tài)是緊張、對抗。對自己、對別人、對周圍的一切都緊張兮兮。我們不喜歡生活在自己的掌控之外,任何一點不確定都會讓我們焦躁不安,所以我們總是神經(jīng)質(zhì)地忙碌著,即使身體沒動心里也從沒停過,深謀遠慮想防微杜漸。一帆風(fēng)順時,我們希望這種美妙的狀態(tài)能一直保持下去,不想看到任何突發(fā)事件打破生活的完整平靜。生活中發(fā)生任何一件事,都讓我們心頭一緊,必須立即判斷出它的利弊以采取相應(yīng)的行動。對自己有利的要讓它錦上添花;對自己不利的要趕緊想辦法壓下去或推出去。我們自以為是生活的故障檢修員,整日一副嚴陣以待的模樣。身處順境的時候,饒是這樣不安,陷入逆境會怎樣惶恐更可想而知了。我們仿佛每天頭頂磨盤走來走去,感覺要被壓垮了,世界縮小到只剩下眼前那一堆困難。諸事不順,我們越發(fā)相信自己是世界上最倒霉的可憐蟲。這種自艾自憐的情緒使我們覺得自己更有理由責(zé)怪、刻薄、報復(fù)、折騰。我們樂此不疲,以至于忘記生活原本就是變化無常,喜憂參半,甚至有點混亂的。哪怕我們耗盡畢生精力,也無法使它更可靠有序些。而修行只是讓自己放松下來,不再對抗,
習(xí)慣那種不確定性并安住于此。有人也把這稱為自在。
記得我十七歲時,在家鄉(xiāng)跟隨才旺晉美堪布修學(xué)佛法,從共同外前行開始。我緊張而興奮,每天關(guān)在自己的小屋里沒日沒夜地修行。起初一切都正常,直到觀修壽命無常時問題出現(xiàn)了: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觀想,使我的身體過度緊張而僵硬;對無常的深入觀察使我內(nèi)心充滿沮喪、哀傷。我整個人緊繃繃的,生不起清明的覺察,應(yīng)該達到的體驗也遲遲沒有出現(xiàn),這令我既愧疚又焦急。終于我在本應(yīng)閉關(guān)的白天迷迷糊糊地走出了小屋。我不知道自己要去哪兒,只想擺脫心里的困窘不安。我的上師才旺晉美堪布把我叫到他的住處,對我說:“弟子,你應(yīng)該把窗戶打開。看外面的虛空,寧靜而廣闊。盡量放松身心,凝視天空,慢慢地把心融入到天空中,安住。”我按照上師的提示去做,果然很快走出了困境。才旺晉美堪布傳授的這個珍貴法門,讓我受用一生。放松下來,讓心與外界連接,不刻意追求任何狀態(tài)或結(jié)果,只是安住。這實在是最為重要的修行。
兩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睹明星而悟道,他不禁慨嘆:所有眾生都有一顆本自具足的菩提心。不論我們曾經(jīng)多么貪婪、殘暴、奸詐、愚昧,都從未令它有絲毫減損。它一直在那里,從未離開過我們,所以
我們之所以很難體會到本心,是因為日常生活中我們的所作所為大都在牽著我們朝與本心相反的方向走。很多習(xí)慣,尤其是心的習(xí)慣,讓我們一而再、再而三地陷入窘境,比如前面說到的緊張對抗,還有趨利避害、推卸責(zé)任、自以為是、太在意自己的方式等等。我們修行便是要以一種溫和的方式扭轉(zhuǎn)這些習(xí)慣,使自己逐漸擺脫困窘的境地。
趨利避害大概是所有眾生最根深蒂固的一個習(xí)慣。趨利避害本身并沒有問題,我們想脫離痛苦、尋求解脫,這就是趨利避害的一種表現(xiàn)。但問題是很多人對趨利避害上癮,只要一感覺不舒服馬上就另外尋找慰籍,不給自己留一點時間去認知和體驗。天熱要開冷氣,天冷要燒暖氣,風(fēng)吹日曬很辛苦,出門要坐車。就在這忙不迭找安適的過程中,我們不但錯過體驗四季的樂趣,而且還變得越來越脆弱,越來越容易受傷害。
對趨利避害上癮,也有人稱之為“縱欲”。我們一般認為燈紅酒綠、紙醉金迷才是縱欲,不過在較微細的層面上,只要有條件,每個人都愿意縱欲,因為縱欲是人們逃避不安的習(xí)慣性方式。
人們孤獨、煩悶或者感覺有壓力的時候,會喝酒、暴飲暴食、購物、打電話、上網(wǎng),或者窩在沙發(fā)里不停地換電視頻道。反正就是不想留一點空間給自己去面對那份孤獨、煩悶或壓力。用來幫助我們逃避不安的種種活動本身又會帶來新的煩惱和問題。
我們的初衷是讓自己免于痛苦,得到安適,而實際做的卻是用一種痛苦代替另一種痛苦,如此循環(huán)往復(fù),更強化了我們的恐懼。
以前的人排遣情緒還能寫信、看書或培養(yǎng)某種陶冶性情的愛好,而現(xiàn)在的人遠沒有那份耐心,除了對輪回,對什么都很快就厭煩。人生如朝露,可我們似乎還嫌它過得不夠快。現(xiàn)代社會真是一個迷信趨利避害的社會。人們不能容忍哪怕是一丁點的不舒服、不滿足、不方便,所以不停地尋找安慰、便捷,并且相信能找到。
常聽人把煩惱增多、內(nèi)心空虛歸咎于物質(zhì)的繁榮,其實不盡然。物質(zhì)會對人心產(chǎn)生一定影響,但關(guān)鍵還是人心在作怪。煩惱多,是因為物質(zhì)條件改善后內(nèi)心執(zhí)著的東西更多了。以前你可能只有一塊手表舍不下,現(xiàn)在卻有房子、車子、存款時刻牽著你的心。
內(nèi)心空虛也是因為物質(zhì)豐富后有更多逃避痛苦的選擇,你可以更頻繁地變換安慰的方式,結(jié)果你便更頻繁地感受到不滿足和挫敗
。大家還記得小時候吧,特別是短缺年代里長大的孩子,一塊糖、一件新衣服就能讓你高興很久。當你從父母或其他人手里接過這樣的禮物時,你心里充滿了感激。你會說謝謝他們。你會非常珍惜那塊糖,并用心去品嘗它的味道;你會懂得欣賞自己的新衣,并且真心贊嘆它的美好。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你眼里的禮物越來越少,你能得到的越來越多的東西都被認為是理所應(yīng)得,因為你聰明、能干、努力。然而,這個世界上聰明的人很多,自閉癥患者中不少就是某些領(lǐng)域的天才;能干的人也多,努力的就更不用說,你看建筑工地上的那些工人,誰不比你辛苦?但是,并非所有比你更聰明、更能干、更努力的人都過得比你更富足安適。只能說你比他們幸運,而你卻忘記感念自己的福報。
我并不是說人生在世就應(yīng)該低頭承受痛苦。其實不是我們自己選擇受不受苦的問題。
為了生起出離心,你應(yīng)當思維世間的過患,并對佛法僧三寶擁有堅定的信心.而且,你必須相信佛陀所說的生死輪回是事實. 即使在這一生中你造了許多的善業(yè),但是只要還沒有證悟涅盤,你就必須不斷地生死輪回,遭受生、老、病、...
修法
人身難得壽無常,修此可斷今生執(zhí),無欺業(yè)果輪回苦,修此可斷后世執(zhí)!
標準
于諸輪回諸盛事,剎那不生羨慕心,日夜欲求得解脫,爾時已生出離心。(宗喀巴大師 《三主要道論》)
釋義
四圣諦的第一諦就是苦諦,所以我們首先要明白什么叫做苦,苦的現(xiàn)象是什么,這樣才能使我們升起出離心。
其實人類一出生時就感受到肉體的痛苦,母體跟嬰孩都如此。另外一種苦就是病苦,不管任何年齡的人,一生中都會有生病的經(jīng)驗,老苦也是每個人都會體驗到的,比如身體之力,視覺模糊等等,而死苦也是必然的。所謂生老病死苦就是人的一生寫照,不管是國王或乞丐,都有這四類型苦的經(jīng)驗,即使有一些人因過去世的善行,使他這一生比較少苦,比如說他比較少生病,可是他仍然會有病苦的經(jīng)驗。"求不得苦"是另一類型的苦,即是不能滿個人的愿望而遭受到失望的痛苦。另一類式的苦是怨憎會苦,就是我們常常碰到我們不喜歡的人而生起憎恨心,相反的卻是愛別離苦,即跟我們喜歡的人相處不久就要分離,快樂不能持續(xù)下去,那最大的苦卻是來自無常的苦,我們發(fā)覺到世間的東西都不能永恒存在,隨順著各種因緣而集散,這種的苦受非常強烈。
所以當我們升起要脫離上述這些苦的時候,就是升起出離心,這個出離的方法就須要一個正確的道路。但是升起出離心也須要有一個正確的態(tài)度,有的人的出離心是希望下一世轉(zhuǎn)生到天道來享受天福,可是天道眾生也有他的苦,在他的功德享用完后,他仍然會隨落入三惡道,而有的人的出離心是希望避免墮入三惡罷了,這些的出離心都是不足夠的,我們都要明白六道的苦處,這樣才能真正升起脫離六道的出離心。
根據(jù)佛陀的教法,苦的分類還可更詳細的分解,但是肯定的每個人都不希望嘗到苦,以及希望從苦中得到解脫。那我們應(yīng)該怎樣尋求快樂呢?即使作為一個人或是三上道的眾生,他們的快樂也是短暫的,都不是最終的目標。所以苦的本質(zhì)是無常和變化,我們要的是永恒的快樂,那我們應(yīng)該怎樣做呢?就是從娑婆世界里面解脫出來,這樣才有真正的快樂,即明白苦的原因,即熄滅苦的方法。
苦的原因是來自我們的惡業(yè),什么是業(yè)呢?業(yè)是來自我們身口意的作意行為,比如說我們的心升起貪念,嗔恨心或癡心時,我們會造作惡口,或傷人的行為,即造成惡的業(yè)力,這個惡的業(yè)力會招來苦的果報。那什么是快樂的原因呢?快樂的原因是來自我們的善業(yè),就是我心中有慈悲心,有菩提心,沒有欲望,沒有傷害別人的心,沒有無明,自然培育善的果報。因此善心,自會有善的行為,如幫助別人,自然會得快樂。所以如果我們要離苦得樂的話,應(yīng)該做種種的善業(yè),而撇開種種的惡業(yè)。但既然知道了六道眾生苦的原因后,我們就會升起出離心,因為娑婆世界里找不到永恒的快樂,以出離心來作為修學(xué)佛法的基礎(chǔ),那最后我們會得到永恒的快樂。因此出離心是原始佛法中最基本的教法,也是修大乘和金剛乘所必備的,只有出離心才能讓我們導(dǎo)向正確的修行。因為這個出離行心,南傳佛法的修行者就會出家修行,守持戒律精進禪定,而最后得到解脫成就阿羅漢果。
佛教中所講的“出離”是什么意思?
對于生活在城市里,喝桶裝水,每天坐地鐵上下班的人來說,悉達多的出離在多數(shù)時候只能是一種遙遠的夢想。他們可能并沒有太多的選擇余地。如果你想修行佛法的話,你可能只能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修,在地鐵里,在公司里,在下班的路上,在晚飯之后。但你同樣可以出離,要知道,出離心并不只有一種表現(xiàn)形式。如果...
出離心之思暇滿難得
前面的出離心它的所緣境是我們個人的身心世界,我們不考慮別人了,所以在出離心的時候完全考慮到自己面對的輪回,我們有兩個選擇:第一個我們要離開輪回;第二個我們繼續(xù)流轉(zhuǎn),那么關(guān)鍵就看你是不是能夠遠離你心中的顛倒妄想,你是不是愿意放下你心中的妄想,這個完全是扣著個人的身心世界,但是這個是不圓滿的,因為你的心...
佛法說的圣道三學(xué)什么意思
宗喀巴大師所造圣道三要:出離心、菩提心、正見
佛教上的出離心是什么意思
努力則是指持之以恒的、不懈的、不斷付出和爭取的精神。只要努力拼搏,就能夠在與天賦不占優(yōu)的對手中脫穎而出。盡管我們可能無法像擁有某些出色天賦的人那樣,輕易地達成某些事情,但是通過不斷地努力,我們可以克服自己的不足,獲得與他人平起平坐的成就,甚至比他們更加優(yōu)秀。總體來說,天賦和努力是...
佛學(xué)的精髓是什么意思
小乘佛法的核心在于“出離心”,修觀十二因緣法,修四圣諦(苦、集、滅、道) ,大乘佛法的核心在于“菩提心”,不為自己成就,而為眾生離苦得樂,甚至發(fā)愿,生生世世回來度眾生。佛學(xué):是對古印度喬達摩·悉達多(又名釋迦牟尼)所創(chuàng)的佛教經(jīng)典與佛陀學(xué)說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于佛教經(jīng)典的整理與注釋上...
佛教 放下是什么意思
佛說未經(jīng)有因緣經(jīng)白話版,你可以看一下。放下,就是放下心中的執(zhí)著。金剛經(jīng)中的心無所著,就是指心靈不要被香色味觸法所迷著并束縛住,才能達到完全解脫的涅槃境界。世尊因黑氏梵志運神力,以左右手擎合歡、梧桐花兩株,來供養(yǎng)佛。佛召仙人,梵志應(yīng)諾。佛曰:“于下著。”梵志遂放下左手一株花...
佛教里面的加行,正行,后行如何解釋?
加行有時指前行,有時指的是正行。以前的有些漢地大德解釋為加工用行。加工用行就是指真實地去實行,行就是行持,真實去做、去行持,這叫加行。比如要想生起出離心的話,必須要在出離心的修法上面去實行,去加工用行,去精進行持,對四種厭世心——暇滿難得、壽命無常、業(yè)因果、輪回痛苦必須要...
看破紅塵,無欲無求了什么意思
看破紅塵,無欲無求 舊指看透人生,把生死哀樂都不放在心上的消極的生活態(tài)度。現(xiàn)也指受挫折后消極回避、無所作為的生活態(tài)度,對任何事情都沒有追求。
禪心連苦海是什么意思?
我不是和尚,更不是得道高人,但這里姑且猜一下意思。佛教說,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盛。 當人在塵世間感受到這些苦的時候,會產(chǎn)生厭世的想法,會產(chǎn)生“出離心”,反思人生苦的來由,進而由出離心演變?yōu)榇缺⑵刑嵝摹?人生觀也會因為在“苦海”中浸泡久了,...
佛教里的發(fā)心是什么意思
發(fā)心也可以分很多種,包括虛榮心的發(fā)心、顛倒發(fā)心、自私的發(fā)心和為利益大眾之發(fā)心。學(xué)佛必須發(fā)大心,萬萬不可有倚賴心,要有獨立的精神,靠人靠不住,英雄豪杰都是由無依無靠的環(huán)境中起來的。佛所說的皈依三寶,依靠三寶,是教眾生依照佛的教訓(xùn),自行起修,不是依賴佛菩薩賜予什么。
相關(guān)評說:
大興安嶺地區(qū)解析: ______ 學(xué)佛法學(xué)的好的,會生出真正的出離心.會將伴侶轉(zhuǎn)為法眷屬, 會生出平等慈悲心. 而不是厭離心.
大興安嶺地區(qū)解析: ______ 【本文摘自金法藏《金剛禪》第六章 菩薩無相】第四,“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許多人的理解是,前七識心特別是意識心都是無常生滅的心,故不可對此執(zhí)著.過去的事已然過去,心里記掛它沒有必要;未來的事尚未...
大興安嶺地區(qū)解析: ______ 所有的念頭都是從心中生出的,這些碎碎念也不能離開心而存在.簡單來說,就是你不想它就不存在,心簡單了人自然簡單.
大興安嶺地區(qū)解析: ______ 六道苦空,是修行人發(fā)出離心修四念處的時候,所觀察思維的.地獄變相圖里講這個話,有點拉大旗作虎皮的味道,因為地獄變相圖的影響對象,不是修四念處的學(xué)人.六道苦,是:天,失...
大興安嶺地區(qū)解析: ______ 苦集滅道四諦是佛教的基本教義,是佛教各宗共修、必修之法.佛說四諦是要眾生了知四諦的真理,斷煩惱證涅盤,若專修四諦以求涅盤者,為行菩薩道. 苦為生老病死,集為集聚骨肉財貨,滅為滅惑業(yè)而離生死之苦,道為完全解脫實現(xiàn)涅盤境界的正道.
大興安嶺地區(qū)解析: ______ 液相混合物中會有很多不同性質(zhì)的物質(zhì),對液相體系進行離心,會使得物質(zhì)產(chǎn)生離心力,根據(jù)密度的不同產(chǎn)生分離,密度大的下沉,密度小的上浮 可以根據(jù)離心處理分離固相液相或者密度不同的兩個液相,除去細胞碎片,雜質(zhì),蛋白,DNA,RNA都可以用離心處理
大興安嶺地區(qū)解析: ______[答案] 元音老人(節(jié)選自《略論明心見性》): 明心見性一詞簡約總括地解釋起來,就是:從究明人們的'心'(本心)的形相與... 首先讓我們來把心性的輪廓勾勒一下,以便易于著手分析討論明心見性的意義. 那么心是什么? 性又是何物呢? 原來所謂心...
大興安嶺地區(qū)解析: ______ 離心率即某一橢圓軌道與理想圓環(huán)的偏離,長橢圓軌道“離心率”高,而近于圓形的軌道“離心率”低. 她的名字改成離心率意思很明顯 因為如果你們“圓滿”或者完美的話 是沒有離心率的 也就是一個圓 現(xiàn)在吵架了 變成橢圓了 意思是你們的心之間有偏差了 其實也不一定就那么嚴重了 女孩子嘛 一生氣就容易這樣 反正你傷了她的心了 她就想表達這個意思 然后怎么解決 我覺得男生吧 主動一點 不管因為什么吵架 現(xiàn)在都過去了 就去道個歉 這事兒就過去了 女朋友還是自己的女朋友 何必那么較真呢 讓一讓 哄哄就好了嘛
大興安嶺地區(qū)解析: ______ 秋雨后氣溫下降唄.\r\n這是因為原來暖氣團控的地區(qū)被強勁的冷氣團慢慢占領(lǐng)形成降雨.原來暖氣團控制地區(qū)氣溫高,而冷氣團過境后氣溫底.所以會形成一層秋雨一層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