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下士未篡時。白居易在什么背景下寫的?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禮賢下士時,若是當時身便死,自古忠佞有誰...
《放言五首》(之三)
【唐】白居易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zhèn)螐驼l知。
《放言五首》的詩序介紹了這組七律詩的寫作背景:元九在江陵時,有放言長句詩五首,韻高而體律,意古而詞新。予每詠之,甚覺有味,雖前輩深于詩者未有此作。唯李頎有云:“濟水自清河自濁,周公大圣接輿狂”,斯句近之矣。予出佐潯陽,未屆所任,舟中多暇,江上獨吟,因綴五篇以續(xù)其意耳。
根據(jù)序文可知,這組詩是唐憲宗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在被貶謫去江州(潯陽)途中和元稹的同名組詩之作。元和五年(810年),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權(quán)貴,被貶為江陵士曹參軍。元稹在江陵期間,寫了五首《放言》詩表示自己的心情:“死是老閑生也得,擬將何事奈吾何”(其一),“兩回左降須知命,數(shù)度登朝何處榮”(其五)。過了五年,白居易因上書急請追捕刺殺宰相武元衡的兇手,遭當權(quán)者忌恨,當年六月,被貶為江州司馬。這時元稹已轉(zhuǎn)官通州司馬,聞訊后寫下了充滿深情的詩篇——《聞樂天授江州司馬》。白居易在貶官途中,風吹浪激,感慨萬千,也寫下《放言五首》詩奉和。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這兩句詩需要和尾聯(lián)兩句連起來理解,其意思是:周公害怕流言蜚語,王莽篡位之前畢恭畢敬。假使這人當初就死去了,一生的真假又有誰知道呢?這幾句是從反面說明識別事物的真?zhèn)蝺?yōu)劣需要讓時間去考驗,經(jīng)過一定時間的觀察比較,事物的本來面目終會呈現(xiàn)出來的。對周公和王莽的評價,就是例子。周公在鋪佐成王的時期,某些人曾經(jīng)懷疑他有篡權(quán)的野心,但歷史證明他對成王一片赤誠,他忠心耿耿是真,說他篡權(quán)則是假。王莽在未代漢時,假裝謙恭,曾經(jīng)迷惑了一些人。《漢書》本傳說他“爵位愈尊,節(jié)操愈謙”;但歷史證明他的“謙恭”是偽,代漢自立才是他的真面目。“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zhèn)螐驼l知?”是一篇的關(guān)鍵句。“決狐疑”的目的是分辨真?zhèn)巍U鎮(zhèn)畏智辶耍勺匀痪蜎]有了。如果過早地下結(jié)論,不用時間來考驗,就容易為一時表面現(xiàn)象所蒙蔽,不辨真?zhèn)危┣萌恕T姷囊馑紭O為明確,出語卻紆徐委婉。從正面、反面敘說“決狐疑”之“法”,都沒有徑直點破。前者舉出“試玉”“辨材”兩個例子,后者舉出周公、王莽兩個例子,讓讀者思而得之。這些例子,既是論點,又是論據(jù),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以具體事物表現(xiàn)普遍規(guī)律,小中見大,耐人尋思。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AG63DVsaVhi-AUO7q__ir1CXvEL2UsCWaPpTySFsVNk4yqdpDE5Cgzgm-Cn0JXH_
元和十年(815年)發(fā)生了宰相武元衡、御史中丞裴度被刺事件,當時任太子左贊善大夫的白居易力主嚴懲兇手,遭到了被白居易以前以詩文譏諷過的權(quán)貴、藩鎮(zhèn)勢力和宦官集團的聯(lián)手迫害,被貶為江州司馬,因為被擠出了“中央第二梯隊”,白居易的政治前途一片黯淡,悲憤之余他不得不冷靜下來去思考一些現(xiàn)實問題,于是就有了《放言五首》。原詩的的序中寫的很明白,這五首詩是在被貶為江州司馬的途中所寫的,其通篇說的雖都是哲理,但其悲憤失望之情也顯而易見,其三就是表達對自己落難時舊友見死不救的失望的。
《放言五首》為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組詩作品,是一組富含哲理的政治抒情詩。在這五首詩中,作者根據(jù)自己的閱歷,分別就社會人生的真?zhèn)巍⒌湼!①F賤、貧富、生死諸問題縱抒已見,以表明對當時社會政治的態(tài)度并告誡世人。
第一首詩放言政治上的辨?zhèn)惟ぉぢ酝诮浪^識別兩面派的問題;第二首詩主要講禍福得失的轉(zhuǎn)化;第三首詩流傳最廣,以通俗的語言說明了一個道理:若想對人、事得到全面的認識,都要經(jīng)過時間的考驗,從整個歷史去衡量、判斷,而不能只根據(jù)一時一事的現(xiàn)象下結(jié)論;第四首詩通篇談世事人生的變化;第五首詩藝術(shù)地說明了新陳代謝是宇宙中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根本規(guī)律這一道理,而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應(yīng)該是:多考慮如何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為國家民族做出應(yīng)有的貢獻。
詩人借助形象,運用比喻,把抽象的哲理表現(xiàn)為具體的藝術(shù)形象,因此雖通篇議論說理,但啟人深思,并不乏味。
作品名稱:放言五首
作品別名:放言、放言五首并序
創(chuàng)作年代:中唐
作品出處:《白氏長慶集》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作者:白居易
放言五首(并序)1
元九在江陵時2,有放言長句詩五首3,韻高而體律,意古而詞新。予每詠之,甚覺有味,雖前輩深于詩者未有此作。唯李頎有云:“濟水自清河自濁,周公大圣接輿狂”4,斯句近之矣。予出佐潯陽5,未屆所任6,舟中多暇7,江上獨吟,因綴五篇以續(xù)其意耳8。
(其三)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17。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18。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19。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zhèn)螐驼l知20。
【番號句注釋】:
17.君:指元稹。狐疑:狐性多疑,故稱遇事猶豫不定為狐疑。屈原《離騷》:“心猶豫而狐疑。”按:元稹在政治上遭到打擊后,情緒一度動蕩,白居易因勸他要經(jīng)得起考驗,等到時機好轉(zhuǎn),是非真?zhèn)巫詴置鳌!安挥谩本渲^:吉兇禍福,在所不計;問卜求簽,更無必要。鉆龜、祝蓍(shī):古代迷信活動,鉆龜殼后,看其裂紋以卜吉兇;或拿蓍草的莖占卜。
18.“試玉”二句:言堅貞之士必能經(jīng)受長期磨練;棟梁之材也不是短時間就能認出來的,前句下作者自注說:“真玉燒三日不熱。”《淮南子·俶真訓》:“鐘山之玉,炊以爐炭,三日三夜而色澤不變。”后句作者亦自注:“豫章木,生七年而后知。”豫章:枕木和樟木。《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其北則有陰林巨樹楩楠豫章。”《正義》:“豫:今之枕木也;樟,今之樟木也。二木生至七年,枕樟乃可分別。”
19.日:一作“后”。見《史記·魯國公世家》。后句言王莽在未篡漢以前曾偽裝謙恭下士。《漢書·王莽傳》:“(莽)爵位蓋尊,節(jié)操愈謙。散輿馬衣裘,賑施賓客,家無所余。收贍名士,交結(jié)將相卿大夫甚眾。……欲令名譽過前人,遂克己不倦。”后竟獨攬朝政,殺平帝,篡位自立。此二句是用周公、王莽故事,說明真?zhèn)涡罢站卯旘灐N创郏阂蛔鳌跋率俊薄?br />
20.向使:假如。復:又(有)。
【】創(chuàng)作背景【】
據(jù)序文可知,這組詩是唐憲宗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在被貶謫去江州(潯陽)途中和元稹的同名組詩之作。元和五年(810年),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權(quán)貴,被貶為江陵士曹參軍。元稹在江陵期間,寫了五首《放言》詩表示自己的心情:“死是老閑生也得,擬將何事奈吾何”(其一),“兩回左降須知命,數(shù)度登朝何處榮”(其五)。過了五年,詩人因上書急請追捕刺殺宰相武元衡的兇手,遭當權(quán)者忌恨,當年六月,被貶為江州司馬。這時元稹已轉(zhuǎn)官通州司馬,聞訊后寫下了充滿深情的詩篇——《聞樂天授江州司馬》。白居易在貶官途中,風吹浪激,感慨萬千,也寫下《放言五首》詩奉和。
【附:白話譯】
白話譯文
其一
白日真黑夜假誰去分辨,從古到今的事無盡無休。
只喜臧生能騙過圣人,又怎知甯子識破了裝傻的。
螢火蟲有光非真的火光,荷葉上的露水雖圓豈是真珠?
不要燒柴去照亮車馬,可憐的光彩有甚么不同呢?
其二
世上的事依托隱藏不定,塵世的事拉開纏繞沒有停止過。
禍福輪回像車輪一樣,榮光枯萎反來覆去像手持鉤。
龜靈占卜要將龜開膛破肚,馬失前蹄也不必憂慮。
如不信時請看下棋的人,輸贏還得等到局終才分曉。
其三
贈給你(元稹)一種排解疑慮、舒泄憂憤的辦法,當然,這法子用不著你那些龜殼與蓍草。
君不見,試玉石之真假還得燒滿三天,辨別枕樹與樟樹還得待其長到七年以后。
即使是道德楷模、大圣人周公也都曾有過害怕流言蜚語的時候,東漢王莽在篡位之前竟也謙恭下士,體恤下屬。……………… 〔人都會變,請把疑慮交給時間,不論期長期短,只要其各自的火候到了、年月足了,就自會有答案。〕
假使這些人當初便死去了,那他們表面的真假、內(nèi)心的善惡又有誰能知道呢?
其四
誰家住宅建成后還去破壞,哪里的親朋哭了以后又唱起來?
昨天屋內(nèi)外還擠滿了人,今天在門外就如此冷落了。
北邙山?jīng)]有留下空閑土地,東海何曾有穩(wěn)定的波浪?
不要嫌貧愛富去夸張炫耀,死后都成了枯骨又如何呢?
其五
泰山不能損壞毫發(fā),顏淵無意羨慕老聃和彭祖。
松樹活了一千年終究要死,槿木僅開花一天也自覺榮耀。
何必眷戀塵世常怕死,也不要嫌棄而厭惡生活。
生與死都是一種幻覺,夢幻人的悲哀歡樂又維系人間情呢。
第三首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詩。“贈君一法決狐疑”,詩一開頭就說要告訴人一個決狐疑的方法,而且很鄭重,用了一個“贈”字,強調(diào)這個方法的寶貴,說明是經(jīng)驗之談。這就增強了詩歌的吸引力。因在生活中不能做出判斷的事是很多的,大家當然希望知道是怎樣的一種方法。這個方法“不用鉆龜與祝蓍”。先說不是什么、不是什么;是什么,卻不徑直說出。這就使詩歌更曲折、更有波瀾,產(chǎn)生了如設(shè)置懸念的效果。詩的第三、四句才把這個方法委婉地介紹出來:“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要知道事物的真?zhèn)蝺?yōu)劣只有讓時間去考驗。經(jīng)過一定時間的觀察比較,事物的本來面目終會呈現(xiàn)出來的。這是從正面說明這個方法的正確性,然后掉轉(zhuǎn)筆鋒,再從反面說明:“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如果不用這種方法去識別事物,就往往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對周公和王莽的評價,就是例子。周公在鋪佐成王的時期,某些人曾經(jīng)懷疑他有篡權(quán)的野心,但歷史證明他對成王一片赤誠,他忠心耿耿是真,說他篡權(quán)則是假。王莽在未代漢時,假裝謙恭,曾經(jīng)迷惑了一些人。《漢書》本傳說他“爵位愈尊,節(jié)操愈謙”;但歷史證明他的“謙恭”是偽,代漢自立才是他的真面目。“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zhèn)螐驼l知?”是一篇的關(guān)鍵句。“決狐疑”的目的是分辨真?zhèn)巍U鎮(zhèn)畏智辶耍勺匀痪蜎]有了。如果過早地下結(jié)論,不用時間來考驗,就容易為一時表面現(xiàn)象所蒙蔽,不辨真?zhèn)危┣萌恕T姷囊馑紭O為明確,出語卻紆徐委婉。從正面、反面敘說“決狐疑”之“法”,都沒有徑直點破。前者舉出“試玉”“辨材”兩個例子,后者舉出周公、王莽兩個例子,讓讀者思而得之。這些例子,既是論點,又是論據(jù),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以具體事物表現(xiàn)普遍規(guī)律,小中見大,耐人尋思。以七言律詩的形式,表達一種深刻的哲理,令人思之有理,讀之有味。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意思
周公會害怕,王莽也是畢恭畢敬的。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出自白居易的《放言五首》,意思是周公在流言蜚語的日子里也會感到害怕,王莽在篡位之前也是畢恭畢敬。詩人舉出周公、王莽兩個例子,既是論點,又是論據(jù),寓哲理于形象之中,對人、對事要得到全面的認識。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出自哪里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這兩句詩中的“周公”指的是周朝的輔佐大臣,而“王莽”則是東漢時期的權(quán)臣。這兩句詩描述了周公和王莽在特定時期的不同表現(xiàn)。周公在流言蜚語滿天飛時仍然保持謹慎和恐懼,而王莽則在未篡位前保持謙遜和恭謹。這兩句詩通過對比,表達了詩人對忠誠、正直和謙遜品質(zhì)的推...
《王莽謙恭未篡時》全詩是什么?
王莽謙恭未篡時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放言五首·其三》。『原文』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zhèn)螐驼l知?『譯文』我送給你一種解決疑問的辦法,這個辦法不需龜甲,蓍草莖來占卜吉兇。檢驗玉的真假需要燒...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禮賢下士時.若是當時便身死,千古忠佞有誰知_百度...
這句話出自唐代詩人白居易的《放言五首·其三》,意思是:如果周公在流言蜚語的日子里死去,而王莽在篡位之前表現(xiàn)出謙恭的君子風度,那么千年來人們可能只會把周公視為篡權(quán)者,把王莽視為忠臣。這句話的寓意是,人們對于歷史人物的評判往往只根據(jù)他們最終的行為和結(jié)果,而忽略了他們經(jīng)歷的復雜性和歷史背景...
“ 周公恐懼流言日, 王莽謙恭未篡時。 “ 出自哪里?
這句話出自唐詩人白居易的《放言五首》其二。詳細解釋如下:第一句提到的周公是指西周初期的政治家周公旦,他以忠良與智慧的象征聞名后世。這句話描述的“周公恐懼流言日”表達了周公在面臨不實或誹謗性的流言時所感受到的恐懼與壓力。詩人可能是通過這句詩反映那些在忠義之士面對無端指責與...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禮賢下士時”是何含義
意思是:周公害怕流言蜚語的日子,王莽篡位之前畢恭畢敬。出自《放言》,全文如下:《放言》唐 白居易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年身便死,一生真?zhèn)螐驼l知。釋義:我送給你一種解疑的辦法,這個辦法不需龜甲,...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下士未篡時。白居易在什么背景下寫的?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下士未篡時。”出自白居易的七律組詩《放言五首》之三,全詩如下:《放言五首》(之三)【唐】白居易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zhèn)螐驼l知。《放言五首》的詩序介紹了這...
周公恐懼流言日 出處是?
這是白居易的詩,全詩為: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試玉要燒三日滿,辯才須待七年期。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zhèn)螐驼l知。總體意思是說:看人不要看一時,而要看一世。任何人好人都有被誤會,被誣陷的時候,而任何壞人都有蒙蔽人們的時候。主要是教導人們...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莾謙恭下士時,后一句王莾謙恭下士時,還是王莾謙恭未...
唐代白居易在《放言五首》之三中詩云:“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zhèn)螐驼l知。”~~~說的是兩個人:西周時的姬旦與西漢時的王莽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幼子,世人慣稱“周公”。有圣德,...
相關(guān)評說:
象山區(qū)等效: ______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禮賢下士時.若是當時便身死,千古忠佞有誰知? (唐代白居易在《放言五首》之三中詩)
象山區(qū)等效: ______ 希望對你有幫助:當年周公輔佐成王的時候,在有流言說他懷有篡位的陰謀時,也會感到恐懼.而當年王莽輔佐西漢平帝,尚未篡漢時又表現(xiàn)得謙恭敦厚,禮賢下士.如果周公和王莽都在大家沒弄清楚真相的時候就去世了,那么他們真正的為人處世的品格就沒人能夠知道了.這是用周公、王莽故事,說明真?zhèn)涡罢?日久方驗.不能僅僅經(jīng)過短時間對人行為的考察,就對他的品德做出評判.而應(yīng)長期觀察,才能得出正確結(jié)論.
象山區(qū)等效: ______[答案] 放言五首(其三)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 ,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 ,一生真?zhèn)螐驼l知 . 譯文: 贈給你一種解疑的辦法,不用龜卜和拜蓍.試玉真假還得三天 ,辨別樟木還...
象山區(qū)等效: ______ 周公尚且恐懼于流言,王莽未起事事尚且表現(xiàn)的謙恭,如果二者都在我們還沒弄清真相時就去世了,那么他們真正的平行也就沒人知道了.用來說明真?zhèn)涡皭喝站梅街?不要以短時間對人的觀察而就做出結(jié)論.
象山區(qū)等效: ______[答案] 這是白居易的詩,全詩為: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辯才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zhèn)螐驼l知. 總體意思是說:看人不要看一時,而要看一世.任何人好人都有被誤會,被誣陷...
象山區(qū)等效: ______ 王叔夷的一支,曾隨同管叔、蔡叔、霍叔叛亂.王叔當徐就是指周公平定東方諸國叛亂的故事,當時叛軍勢力很大,周公率領(lǐng)的政府軍開局不利,但終于轉(zhuǎn)危為安,取得最后的勝利.這是一支下簽,因為風險比較大,正所謂“王莽謙恭未篡時,...
象山區(qū)等效: ______[答案] 主要內(nèi)容是對人、對事要得到全面的認識,都要經(jīng)過時間的考驗,從整個歷史去衡量、去判斷,而不能只根據(jù)一時一事的現(xiàn)象下結(jié)論,否則就會把周公當成篡權(quán)者,把王莽當成謙恭的君子了. 具體分析如下: 1、放言五首·其三 【唐】白居易 贈君...
象山區(qū)等效: ______[答案] 這是一首具有深刻意義的哲理詩.詩中借用比喻和歷史故事,說明了辨別人才好壞的方法.特別是三、四兩句,作者舉出了兩個例子,證明辨別事物真?zhèn)?評述歷史人物功過,往往需要經(jīng)過一段較長時間的實踐考驗,才能判斷出是非,得出可靠的結(jié)論...
象山區(qū)等效: ______[答案]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zhèn)螐驼l知? 這首七律,大體意思講的是:周武王死后,年幼的周成王繼位,周公輔佐執(zhí)政.管、蔡、霍3人放出流言,誣陷周公要篡奪王位.周公誠惶誠...
象山區(qū)等效: ______[答案] 杜甫代表作品 《譴懷》《昔游》《卜居》《堂成》《蜀相》《為農(nóng)》《有客》《狂夫》 《舍》《江村》《野老》《遣興》...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zhèn)螐驼l知? 賦得古原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