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賞析(實用3篇)
原文出自西漢戴圣編著的《禮記》,闡述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會基本特征,旨在構建一個"天下為公"的社會模式,強調選拔賢能、講求誠信與和睦。文章以"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開篇,描繪了一個人人得到社會關愛、老年有終、壯年有為、幼童有長的和諧社會。通過強調財貨的合理利用與個人力量的無私貢獻,闡述了理想社會中奸邪、盜竊與害人之事不再發(fā)生的局面。最終描繪出理想社會的典型形象——"外戶而不閉",象征著和平與安定。文章旨在表達對理想社會的向往與追求。
大道之行也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鰥同:矜)
譯文:
在大道施行之時,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選拔品德高尚和能力出眾的人,講求誠信,培養(yǎng)和睦氛圍。因此,人們不僅奉養(yǎng)自己的親人,也關愛他人的子女,確保老年人安享晚年,中年人各司其職,兒童健康成長,老而無妻、老而無夫、幼年喪父、老而無子及殘疾人士皆能獲得照顧。男性有職務,女性有歸宿。對于財貨,人們厭惡其浪費,不需私藏;人們愿意為公眾利益竭盡全力,不追求個人私利。因此,陰謀不會興起,盜竊、叛亂與害人之事不再發(fā)生。所以,外門無需關閉,這象征理想社會的和平與安定。
注釋:
1.選自《禮記·禮運》。《禮記》,儒家經(jīng)典之一,西漢戴圣編纂,收錄秦漢前禮儀著作。禮運,《禮記》篇目,戰(zhàn)國末至秦漢初儒家學者以孔子名義論述禮儀。
2.大道:指古代政治最高理想。
3.之行:之,助詞,行,施行。
4.為:是,表示判斷。
5.選賢與能:選賢,推舉品德高尚者;與能,推舉能力強者。
6.講信修睦:講求誠信,培養(yǎng)和睦。
7.獨:單獨。
8.親其親:以他人父母為親。
9.終:終老,終其天年。
10.養(yǎng):供養(yǎng)。
11.矜(guān)、寡、孤、獨、廢疾者:矜,老而無妻者;寡,老而無夫者;孤,幼而無父者;獨,老而無子者;廢疾,殘疾者。
12.男有分:男性有職務。
13.女有歸:女子有歸宿,指婚嫁。
14.貨惡其棄于地也:厭惡財貨浪費,不需私藏。
15.力惡其不出于身也:愿意為公眾盡力,不為自己謀私。
16.謀閉而不興:陰謀不會興起。
17.盜竊亂賊而不作:盜竊、叛亂與害人之事不再發(fā)生。
18.外戶而不閉:外門無需關閉。
19.大同:理想社會。
重點注釋:
1.課文中"大道"與"大同"各自含義及其理解。
2.大同社會的三個基本特征。
3.孔子"大同"思想的解讀。
4.與《孟子》中的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對比。
5.文章表達的作者對太平盛世的渴望。
6.體現(xiàn)人人關愛與獲得關愛、安居樂業(yè)的句子。
7."路不拾遺,夜不閉戶"與"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的相似之處。
8.解釋"大道"與"大同"為特殊概念,以及文中詞語的特殊含義。
9.文中直譯與意譯的區(qū)別。
分層解析:
第一層:對大同社會的綱領性概述。
第二層: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包括生存、發(fā)展與精神需求的滿足。
第三層:全文總結,對比現(xiàn)實與理想社會。
通過以上解析,我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大道之行也"所描繪的理想社會圖景,以及作者對和諧社會的向往與追求。
大道之行也文言文翻譯
1. 文言文《大道之行也》的翻譯 一、“大道”“大同”都屬于特殊概念:“大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指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或真理,可以有各種各樣的解釋;“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也可以有種種解釋。這一類字眼是不能翻譯也是譯不好的。 二、有些詞語在一定語境中往往具有特殊含義,如...
誰有初二語文課本(第一冊)第24課 '大道之行也''的翻譯
船頭坐著三個人: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長著)濃密胡子的人是蘇東坡,佛印坐在右邊,黃魯直坐在左邊。蘇東坡、黃魯直共同看著一軸字畫手卷。東坡的右手拿著手卷的前端,左手撫著魯直的背脊。魯直左手拿著手卷的末端,右手指著手卷,好像在說些什么。東坡露出右腳,魯直露出左腳,各自略微側著身子,...
《大道之行也》與《桃花源記》所描述的有何異同之處
三、主題思想不同 1、《大道之行也》:此文在闡明“大同”社會基本特征的基礎上,指出了“大同”社會的美好前景。這里人人都能受到社會關愛,安居樂業(yè),且各盡所能,這里寄托著儒家崇高的社會理想。2、《桃花源記》:此文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xiàn)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
<大道之行也>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1]“大道之行也……講信修睦。”這一層是對“大同”社會的綱領性說明。“大道”,可以理解為治理社會的最高準則。這一句是總提,以下三句是分述。“天下為公”,這是說政權(也可以把社會財富包括進來)屬于社會的全體成員,而不屬于任何個人。“選賢與能”,這是說社會的管理者應由社會成員選...
天道之行也,大道為公,大道之行也,生生不息 是什么意思
老子的道家理論。天易老,道亦不老。天易變,道亦不變。老子認為,道是永恒的,天生道,道生萬物。"天道之行也"是說替天行道。大道是為天下,亦為"公”。大"道"是永恒的,生生不息。
大道之行也教學反思(推薦5篇)
《大道之行也》作為經(jīng)典文章,教學目標基本達成。反思課堂,教師應更注重語言的簡練和深刻,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課堂時間雖應還給學生,但教師需在課堂連綴、問題引導和點評上更加精煉,激發(fā)學生思維,提高點評效果。同時,需加強關注每一位學生,尤其是后排學生。大道之行也教學反思(3)教學《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的虛詞分析
八年級上冊(人教版)語文,24課大道之行也的虛詞分析。... 八年級上冊(人教版)語文,24課大道之行也的虛詞分析。 展開 我來答 3個回答 #熱議# 網(wǎng)上掀起『練心眼子』風潮,真的能提高情商嗎?匿名用戶 2013-09-04 展開全部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②,講信修睦③。故人不獨親④其親,不獨...
大道之行也闡述的大同社會有哪些基本特征
(2)人人都能安居樂業(yè)。“有分”就是有穩(wěn)定的職業(yè),能安心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3)貨盡其用,人盡其力。“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說人們珍惜勞動產(chǎn)品,但毫無自私自利之心;“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說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
(2)本題難度不大,材料三的主要內容是西周時期的分封制下的周天子和諸侯的權力和義務關系,因為周天子封給諸侯土地、人口,那就是諸侯作為臣子必須向周王盡自己的義務。(3)材料三很明顯能看出周初周天子的地位極大,是“天下共主”的地位,而材料四也不難看出到春秋時期,各地的諸侯也紛紛稱“王”,...
《大道之行也》的創(chuàng)作背景 作者心中的理想社會是什么樣子的
“天下為公”的理想社會模式。文章簡介:《大道之行也》是出自西漢禮學家戴圣編著的《禮記》中的一篇散文。此文是為闡明儒家思想中“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和古人追求的理想社會模式。此文首先概括了“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其次闡釋了“大同”社會的理想模式;最后拿現(xiàn)實社會跟理想的“大同”社會作對比...
相關評說:
寶興縣機械: ______ 大道,古代之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大道之行也》表達了作者對這樣一個理想社會的向往和追求,也曲折的反映出我國古代社會廣大人民渴望人人安居樂業(yè)、天下和平的美好愿望.
寶興縣機械: ______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寶興縣機械: ______ 用文中語句"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就可以概括了如根據(jù)文中用自己的話概括就是"人人都會得到社會的關愛;人人都能安居樂業(yè);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寶興縣機械: ______ 總綱: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1.人人都能受到社會關愛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是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 2.人人都能安居樂業(yè)(男有分,女有歸.) 3.物盡其用,人盡其力(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與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 總結: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寶興縣機械: ______ "大同"社會是夏以前的社會形態(tài),過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為大同"的說法.由此可見,"大同"社會是以"五帝之世"的傳說為依據(jù),經(jīng)過加...
寶興縣機械: ______ 大道之行也,一文中體現(xiàn)人才得到重用,社會成員間和睦相處的一句話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寶興縣機械: ______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②,講信修睦③.故人不獨親④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⑤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⑥,女有歸⑦.貨惡...
寶興縣機械: ______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
寶興縣機械: ______ 一、“大道”“大同”都屬于特殊概念:“大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指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或真理,可以有各種各樣的解釋;“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也可以有種種解釋.這一類字眼是不能翻譯也是譯不好的...
寶興縣機械: ______ 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