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現(xiàn)任所長
朱日祥不僅在科研領域有所貢獻,還擔任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秘書長,參與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審組,以及第三世界科學院地球科學獎勵委員會的委員。他在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5年榮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體現(xiàn)了他在地球物理學領域的杰出地位。
在科研成果方面,朱日祥貢獻突出。他曾榮獲第三世界科學院地球科學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排名第一)等重要獎項,包括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中國青年科學家獎等。他的科研論文發(fā)表于國內(nèi)外學術期刊,共計230余篇,其中150篇被SCI收錄,引用次數(shù)超過1000次。
朱日祥的研究重點為地球物理學基礎理論和實驗,特別是在極性轉換期間地磁場形態(tài)學、地質時期地磁場古強度變化與地球深部過程的關聯(lián)性以及沉積盆地古地磁定年等方面。他的研究成果具有系統(tǒng)性和創(chuàng)新性。
他還領導創(chuàng)建了一個綜合實驗室,將巖石磁學、古地磁學和氬-氬同位素定年研究融為一體,提升了中國在國際巖石磁學與古地磁學研究領域的競爭力和聲譽。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成立于1999年,由原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和原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整合而成。兩個研究所都有長達50余年的歷史并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在國內(nèi)外地學界具有很高的學術地位。著名地質學家侯德封先生和著名地球物理學家趙九章先生曾分別擔任原地質研究所和原地球物理研究所首任所長。
中國科學院地學部院士簡介(3)
底青云,女,回族,1964年出生,地球物理學家。畢業(yè)于長春地質學院,后于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1990年獲得博士學位,2002年至2003年在加拿大高級訪問學者。2004年任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2013年任副所長。2022年起擔任所長。從事電磁法、高密度電法、探地雷達法研究,自主研發(fā)電磁...
鳥瞰中國作者簡介
劉嘉麒,一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理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教授。他于1941年出生于遼寧丹東。他的學術生涯專注于環(huán)境、地球年代學、火山學與第四紀地理學研究。在完成學業(yè)后,劉嘉麒被委以重任,擔任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所長。目前,劉嘉麒在多個中國重要科學組織中擔任要職,包括中國第四紀科學研究會的理事長...
孫樞成長經(jīng)歷
孫樞于1953年畢業(yè)于南京大學地質系,隨后投身于中國科學院原地質研究所,開始了他的職業(yè)生涯。在這里,他逐步晉升,1978年至1983年擔任研究所的副所長,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經(jīng)驗。1984年至1987年,孫樞榮升為研究所的所長,進一步主導科研工作。1987年到1991年,孫樞的職責范圍擴大,成為中國科學院資源環(huán)境科學...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院士簡介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有一位備受尊敬的院士,他的名字是謝學錦。謝院士被譽為勘查地球化學的奠基人,是一位享譽國際的地球化學家。他在學術界擁有顯著的影響力,曾擔任過國際地球化學填圖計劃指導委員會的重要委員,以及分析方法委員會的主席。同時,他還是國際勘查地球化學雜志的資深副...
中國科學院地學部院士簡介(12)
研究領域包括行星際激波的非對稱傳播、日球電流對激波傳播的影響、行星際磁重聯(lián)現(xiàn)象探索等。吳福元院士,1962年8月出生于安徽廬江,巖石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所長。主要從事火成巖巖石學研究,提出東北大面積花崗巖主體形成于中生代并受古太平洋板塊俯沖...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物化探方法與技術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專注于多種物化探方法與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在航空探測方面,主要采用航空電法和航空磁法,這兩種技術可用于獲取地表及淺層的電磁特性信息。對于地下探測,研究所深入研究井中瞬變電磁、井中電磁波、井中聲波、井中電視等多種技術,這些方法能夠揭示地下結構和地質...
劉光鼎人物簡介
劉光鼎院士是我國備受尊敬的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領域的杰出學者。他的學術貢獻卓著,尤其是在1982年,因他在'中國海地質構造及含油氣性研究'領域的杰出工作,榮獲了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為我國的海洋科學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92年,劉院士因其在野外科研工作的卓越表現(xiàn),獲得了中國科學院頒發(fā)的竺可禎野外...
中科院有哪些研究所招土木水利研究生
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huán)境研究所(簡稱“成都山地所”)、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Mechan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創(chuàng)建于1956年,是以錢學森先生工程科學思想建所的綜合性國家級力學研究基地。錢學森、錢偉長為第一任正、副所長;郭永懷...
劉光鼎榮譽
劉光鼎先生在科研領域取得了多項卓越成就,多次榮獲國家及部門的崇高榮譽。在1982年,他因對中國海地質構造及含油氣性研究的杰出貢獻,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他擔任了第一作者。緊接著,1993年,他的中國海區(qū)及領域地質—地球物理研究項目贏得了地質礦產(chǎn)部科技獎一等獎,同樣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獲獎。他的...
靳春勝簡歷
靳春勝,男,出生于1981年,其籍貫在江蘇省邳州市。他的學術生涯起步于1999年9月至2003年7月,就讀于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原名長春地質學院,主修地質學專業(yè),并在此期間獲得了學士學位。隨后,靳春勝繼續(xù)深造,于2003年9月至2008年7月進入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專攻第四紀地質學,期間他...
相關評說:
雨山區(qū)多列: ______ 火山是一個由固體碎屑、熔巖流或穹狀噴出物圍繞著其噴出口堆積而成的隆起的丘或山.火山噴出口是一條由地球上地幔或巖石圈到地表的管道,大部分物質堆積在火山口附近,有些被大氣攜帶到高處而擴散到幾百或幾千公里外的地方. 火山的...
雨山區(qū)多列: ______ 中國人常說:這世界上最好吃的就是飯,這飯里最好吃的就是這面.歌唱大師卡魯索出國多年,最想念的則是一碗意大利面條.面條是中國人還是意大利人發(fā)明的?學術界一直有爭論也沒有答案,然而,考古學家在中國青海的偶然發(fā)現(xiàn),為這個...
雨山區(qū)多列: ______ 沒辦法預知 我們習慣向地震頻發(fā)的日本學習先進技術,但是你知道嗎,日本已經(jīng)放棄放棄地震預報幻想回到防災現(xiàn)實,很重要的原因是地震預報很難做到.地震預報之難其實來源于人們對地震缺乏了解.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
雨山區(qū)多列: ______ 我們習慣向地震頻發(fā)的日本學習先進技術,但是你知道嗎,日本已經(jīng)放棄放棄地震預報幻想回到防災現(xiàn)實,很重要的原因是地震預報很難做到.地震預報之難其實來源于人們對地震缺乏了解.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雨山區(qū)多列: ______ 在地震學界,“地震預測”主要是地震部門利用現(xiàn)有地震儀器和監(jiān)測手段,采集,記錄提取地震異常信息,經(jīng)過處理分析,對可能發(fā)生地震的地點、時間和震級作出的科學預測,一般用于表示對地震的長期形勢進行判斷——比如尼泊爾坐落在印...
雨山區(qū)多列: ______ 地震前自然界出現(xiàn)的可能與地震孕育、發(fā)生有關的各種征兆稱作地震前兆.大體有兩類: 微觀前兆:人的感官不易覺察,須用儀器才能測量到的震前變化.例如,地面的變形,地球的磁場、重力場的變化,地下水化學成分的變化,小地震的活動...
雨山區(qū)多列: ______[答案] 自2008年以來,世界各地的大地震頻繁發(fā)生,給人民生命和財產(chǎn)帶來了重大損失,地震的陰云總是籠罩在人們心頭,揮之不去,不少民眾生活在地震恐慌之中.據(jù)國家地震局統(tǒng)計,僅2009年全球共發(fā)生6級以上地震28次,中國發(fā)生3級以上地震52次,...
雨山區(qū)多列: ______ 新華網(wǎng)北京10月14日專電《國家地理》13日的報道,一碗4000年前的面條在中國被發(fā)掘出來.這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這種食品的最早實物,從而證明了面條是由亞洲人而不...
雨山區(qū)多列: ______ 羅布泊曾經(jīng)是我國西北干旱地區(qū)最大的湖泊,湖面達12000平方公里,上個世紀初仍達500平方公里,當年樓蘭人在羅布泊邊筑造了10多萬平方米的樓蘭古城,但至1972年,卻最終干涸.是什么原因導致了曾經(jīng)水豐魚肥的羅布泊變成茫茫沙漠?...
雨山區(qū)多列: ______ 火山爆發(fā)是怎樣造成的呢?原來,地球內(nèi)部充滿著熾熱的巖漿.在極大的壓力下,巖漿便會從薄弱的地方?jīng)_破地殼,噴涌而出,造成火山爆發(fā). 火山可分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前面講到的坦博拉火山和夏威夷群島上的火山,現(xiàn)在還在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