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是什么意思 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是什么意思呀
意思是:不拘泥于是非,與世俗相處。
出自:戰(zhàn)國 莊子《莊子·雜篇·天下》
原文選段:
以天下為沈濁,不可與莊語。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 真,以寓言為廣。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于萬物。不譴是非, 以與世俗處。其書雖環(huán)瑋,而連犿無傷也。其辭雖參差,而諔詭可觀 。
釋義:
認為天下沉濁,不能講莊重的話,以危言肆意推衍,以重言體現(xiàn)真實,以寓言闡發(fā)道理。獨自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視萬物。不拘泥于是非,與世俗相處。他的書雖然奇?zhèn)s宛轉隨和,言辭雖然變化多端卻奇異可觀。
擴展資料
啟示:
莊子告誡人們,不要站在任何角度,任何時間,任何空間看待問題,混同萬物,與道同游。虛空能包容一切,所以廣大無邊、圓融自在;大地能承載一切,所以生機勃勃、氣象萬千。
作者成就影響:
莊子主張“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為”。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精神還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學。莊子曾做過漆園吏,生活貧窮困頓,卻鄙棄榮華富貴、權勢名利,力圖在亂世保持獨立的人格,追求逍遙無恃的精神自由。
莊子是以抽象思辨的本體論,而非具體某種政治主張,來實現(xiàn)他對宇宙萬物的根據和原則的探求的。莊子對于中國古代文化的最重要貢獻,也正是在于他對于抽象思辨的哲學本體論的獨到關注。
對于莊子在中國文學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貢獻,封建帝王尤為重視,莊子其人并被神化,奉為神靈。唐玄宗天寶元年(七百二十四年)二月封“南華真人”,后人即稱之為“南華真人”,被道教隱宗妙真道奉為開宗祖師,視其為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
不責問對和錯,來與處身環(huán)境相處.也就是打破概念價值觀,進入道境
不責問對和錯,來與處身環(huán)境相處。也就是打破概念價值觀,進入道境。
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不責問對和錯 來與處身環(huán)境相處 也就是打破概念價值觀,進入道境。出自:《莊子 齊物論》原句:獨與天地精神往往來,而不傲倪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翻譯:只能以天地的精神來交往,不會傲視萬物,也不會搬弄是非,這樣就可以和世俗的人相處。空船理論:《莊子·山木》篇里講了一個小...
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是什么意思呀
意思是:不拘泥于是非,與世俗相處。(就是打破概念價值觀)出自戰(zhàn)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莊子的《莊子·雜篇·天下》,原文選段:以天下為沈濁,不可與莊語。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 真,以寓言為廣。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于萬物。不譴是非, 以與世俗處。其書雖環(huán)瑋,而連犿無傷也。其...
獨與天地精神往往來 而不傲倪萬物 不譴是非 以與世俗處.翻譯
只能以天地的精神來交往,不會傲視萬物,也不會搬弄是非,這樣就可以和世俗的人相處
莊子“空船”:不遣是非,以與世俗處…
莊子說:“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一個人看不慣的東西、人和事越多,這個人的境界也就越低,格局也就越小。空船的故事告訴我們,很多時候,我們都要把別人看成一個“空船”。當你被一些垃圾人傷害的時候,不要想著去報復,更不能沉溺于痛苦之中。要把這一次的傷害當作一次空船事件,你是被一只...
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的含義?
詳情請查看視頻回答
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在《莊子·天下》里,有這么一句話: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于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這段話的大意是:只有莊子他同于大道、在精神上與神明自由往來,而不蔑視萬物;不涉足人間的是非,而與世俗之人和平相處。在我看來,精神層面的高度是很難抵達的高度,這需要自己思考深入才行。獨與天地...
《莊子》:天下原文譯文
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其書雖環(huán)瑋,而連犿無傷也。其辭雖參差,而諔詭可觀。彼其充實,不可以已。上與造物者游,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其于本也,弘大而辟,深閎而肆;其于宗也,可謂稠適而上遂矣。雖然,其應于化而解于物也,其理不竭,其來不蛻,芒乎昧乎,未之盡者。 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其道...
莊子天下篇原文及翻譯
不譴是非, 以與世俗處。其書雖環(huán)瑋,而連犿無傷也。其辭雖參差,而諔詭可觀 。彼其充實,不可以已。上與造物者游,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 友。其于本也,弘大而辟,深閎而肆;其于宗也,可謂稠適而上遂矣 。雖然,其應于化而解于物也,其理不竭,其來不蛻,芒乎昧乎,未 之盡者。 惠施多方,其書...
莊子: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于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看的出來,莊子也是和光同塵的人,超越了世間的是非,類似于老子的上德不德。但是,莊子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不純粹是精神層面的東西,純粹思辨的東西,實際上,天地精神,雖然是形而上的,但是,確是實實在在的存在。莊子,繼承了...
逍遙游的意思
逍遙游即“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于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天下》)即“游心于談,合氣于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莊子》的“無為”主義,也可以叫作“逍遙”主義。莊子認為,只有達到這種無所待的境界才能說是逍遙。所以,莊子的“逍遙”并不是通常以為的很...
相關評說:
凌河區(qū)水平: ______[答案] 1.B 2.D 3.①“莊子精神”的重要內容之一是“自由”,其高蹈超越,想象奇絕,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②“莊子精神”體現(xiàn)著矛盾的統(tǒng)一,既背離世俗,又隨波逐流,既超然物外,又與物周游,既是浪漫的,又是現(xiàn)實的. ③“莊子精神”的流行...
凌河區(qū)水平: ______[答案] 相同點: 1.都認同人性本善,因此排除了法-治,共同點之一就是都是以人治. 2.都是以道德為基礎的治國理念. 3.都有“民本”思想."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于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莊子.天下》.道家不僅僅是理想的,道家雖然在希...
凌河區(qū)水平: ______ 世俗 shì sú 1、世間不知變通的、拘泥的習俗 世俗之見 2、非宗教的 她不允許他們在去教堂來回的路上談論世俗的事情. 3、指當時社會的風俗習慣 《文子·道原》:“矜?zhèn)我曰笫?畸行以迷眾,圣人不以為世俗.” 《史記·循吏列傳》:...
凌河區(qū)水平: ______[答案] 可能有的朋友看到這篇文章的題目會說:錯了!應當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才對.的確,《孟子》原來說的是“... 道家主張“順其自然”,以“逍遙游”的態(tài)度對待世事,“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把一切矛盾都化解為虛無,化解在莊...
凌河區(qū)水平: ______ 世俗就是一種大部分人的一個集合體.世俗就是代表了大部分人眼光,代表了文化和道德的積淀.
凌河區(qū)水平: ______ 《孟子》原來說的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 后人習慣先“達”而后“窮”并改“兼善”為“兼濟”,尚不失孟子原義.
凌河區(qū)水平: ______ 道法自然,無為而治. 上善若水,處下不爭.
凌河區(qū)水平: ______ 建立在知見之上的哲學是根本不可能實現(xiàn)自由的. 如果不是講哲學,來講禪的話完全可以實現(xiàn):禪者認為心中的所有思想觀念都是束縛,比如競爭意識、錢權意識、情愛觀念、生存意識、從小家長老師灌輸給你的所有觀念都是為了生存而服務的...
凌河區(qū)水平: ______ 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于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 《莊子·雜篇·天下》 To occupy oneself with the spirit-like operation of heaven and earth, and do not try to rise above the myriads of things. Do not condemn the agreements and differences of others, so that one might live in peace with the prevalent views.
凌河區(qū)水平: ______ 1.指當時社會的風俗習慣 2.塵世;世間. 3.指俗人,普通人. 4.流俗;庸俗. 詞典對“世俗”有兩種解釋:一指民間流行的氣習;一指平常、凡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