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文言文
1. 需要一些文言文的解釋
害群之馬 黃帝將見①大(taì)隗(wěi)②乎具茨③之山,適遇牧馬童子,問涂④焉,曰:“若⑤知具茨之山乎?”曰:“然⑥。”
“若知大隗之所存⑦乎?”曰:“然。”黃帝曰:“異哉⑧小童!非徒⑨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
請問為天下⑩。”小童辭⑾。
黃帝又問。小童曰:“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⑿?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
黃帝再拜稽(qǐ)首⒀,稱天師而退。 (選自《莊子·徐無鬼》) 【注釋】 ①見:拜訪。
②大隗:傳說中的神名。③具茨:山名,在滎陽密縣(今河南省密縣)。
④涂:同 “途”。即路。
⑤若:你。⑥然:是的。
表應(yīng)答。⑦所存:所在的地方。
⑧異哉:了不起啊。異:不尋常。
⑨非徒:不但,不只。⑩為天下:治理天下。
⑾辭:謝絕。⑿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這與牧馬還有什么兩樣嗎?奚,何。
以,因。異,不同。
乎,于,相當于“與”、“跟”。 ⒀稽首:叩頭。
多多益善 漢元年(前206),韓信背楚投漢,隨漢王劉邦來到南鄭(今漢中市漢臺區(qū))。這位曾經(jīng)“乞食漂母”、“ 胯下受辱”的七尺偉男并非懦夫,而是大智若愚的將才。
被劉邦委以“治粟都尉”小職的韓信常在丞相蕭何面前談及自己的報負,蕭何發(fā)現(xiàn)韓信為“國士無雙”的軍事奇才,便苦苦向漢王舉薦。劉邦終于采納了蕭何的建議,在漢中設(shè)壇拜將,把統(tǒng)帥三軍的大權(quán)授予韓信。
雄才大略的韓信用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策奪三秦,后又遂鹿中原,消滅項羽,為劉邦奪得天下,成為西漢王朝開國功臣。 據(jù)《史記》和《漢書》記載,韓信,淮陰(今江蘇清江西南)人,善于帶兵打仗。
劉邦從實戰(zhàn)中加深了對韓信的認識,經(jīng)常同韓信探討帶兵打仗策略,同時評論諸位將軍帶兵能力。一次劉邦問韓信:“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
上曰:“于君如何?”曰:“臣多多益善耳”(《史記·淮陰侯列傳》)。這段對答說漢王問:“以你之見,我能帶多少兵?”韓信答:“你最多帶十萬。”
漢王又問:“那么,你能帶多少兵?”韓信答:“我多多益善,”即越多越好。后來人們把這個典故歸納成“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漢五年(前201)五月,劉邦剪滅群雄,卒定天下,在洛陽(今河南洛陽)南宮大擺酒宴犒勞開國功臣。慶功宴上,漢王大加贊揚韓信的功勞:“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功必取,吾不如韓信”(《史記·高祖本紀》)。
劉邦也公認,自己帶兵不如韓信。后來“韓信點兵,多多益善”被人們簡化為“多多益善”。
現(xiàn)在,這句約定成俗的詞組是指越多越好。
2. 文言文解釋
趙國的大將、封為馬服君的趙奢的妻子,是趙括的母親。
這一年秦國攻打趙國,趙孝成王命令趙括代替廉頗為大將。將要出征,趙括的母親呈上書信向趙王訴說道:“趙括不可以被任命大將。”
趙王問道:“這是為什么呢?”趙括的母親說:“原先我事奉趙括的父親時,孩子的父親當時身為大將。他用自己的奉祿供養(yǎng)的食客要以‘十’這個數(shù)目來計算;他所結(jié)交的朋友要以‘百’這個數(shù)目來計算;國王和王室貴族賜贈的錢財絲綢,他統(tǒng)統(tǒng)都把它們分給軍吏、士大夫;從接受出征命令的日子起,就不再過問家中私事。
現(xiàn)在趙括一日作了大將,面向東接受軍吏的拜見,軍吏中沒有敢于抬頭親近地看他的人;趙王所賜贈的金錢絲綢,他回家后也統(tǒng)統(tǒng)收藏起來;況且每天尋找可買的合宜的田地房屋,總想擴充自己的私有。國王您認為他象他的父親嗎?父親、兒子不同,居心有著差異。
我希望國王不要派遣趙括為大將領(lǐng)兵出征了吧!”趙王說:“作為趙括的母親,你還是放下這事不要管了吧,我的計劃已經(jīng)決定了。”越括的母親說:“國王您最終要派遣他為將,那么如果有了不稱大將職責的情況發(fā)生,我這個老婦人能夠不隨著受處罰嗎?”趙王說:“不會連累你的。”
趙將馬服君趙奢之妻,趙括之母也。秦攻趙,孝成王使括代廉頗為將。
將行,括母上書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將。”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者以十數(shù),所友者以百數(shù);大王及宗室所賜幣帛,盡以與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
今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盡藏之;乃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王以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執(zhí)心各異。
愿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計已決矣。”括母曰:“王終遣之,即有不稱,妾得無隨乎?”王曰:“不也。”
趙括既已領(lǐng)兵出征,代替廉頗才三十多天,趙軍果然大敗,趙括戰(zhàn)死而趙軍傾覆。趙王因趙括的母親有言在先,所以終于沒有加罪于她。
括既行,代廉頗三十余日,趙兵果敗,括死軍覆。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誅。
武昌九曲亭記 宋 蘇轍 子瞻遷于齊安,廬于江上。 齊安無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諸山,陂陁蔓延,澗谷深密,中有浮圖精舍,西曰西山,東曰寒溪。
依山臨壑,隱蔽松櫪,蕭然絕俗,車馬之跡不至。每風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載酒,乘漁舟,亂流而南。
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聞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攜徜徉而上。
窮山之深,力極而息,掃葉席草,酌酒相勞。意適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以此居齊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將適西山,行于松柏之間,羊腸九曲,而獲小平。
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蔭茂木,俯視大江,仰瞻陵阜,旁矚溪谷,風云變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廢亭焉,其遺址甚狹,不足以席眾客。
其旁古木數(shù)十,其大皆百圍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輒睥睨終日。
一旦大風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據(jù),亭得以廣。子瞻與客入山視之,笑曰:“茲欲以成吾亭邪?”遂相與營之。
亭成,而西山之勝始具。子瞻于是最樂。
昔余少年,從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
有不得至,為之悵然移日。至其翩然獨往,逍遙泉石之上,擷林卉,拾澗實,酌水而飲之,見者以為仙也。
蓋天下之樂無窮,而以適意為悅。方其得意,萬物無以易之。
及其既厭,未有不灑然自笑者也。譬之飲食,雜陳于前,要之一飽,而同委于臭腐。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無愧于中,無責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樂于是也。
譯文: 子瞻被貶到齊安(今黃岡),在長江邊上建廬居住。齊安沒有出名的山,而長江南岸武昌(今鄂州)的群山,高低起伏,連綿不斷,山谷幽深寂靜,里面有佛塔寺廟僧舍,西邊的叫西山寺,東邊的叫寒溪寺。
它們背靠山梁,面對山溝,隱蔽在茂密的松樹櫪(同“櫟”)樹叢中,寂漠清靜,與世隔絕,見不到車馬的喧囂和來人的足跡。每當風停了,太陽出來,江面波平浪靜的時候,子瞻就拄著拐杖,帶著美酒,乘坐漁船,橫渡長江,直奔南山而來。
山中有幾個人,熱情好客,喜游山水,聽說子瞻到來,都裹著頭巾,歡笑著迎上來,然后攜手同行,逍遙自在地拾級而上,一直走到深山盡處,大家都筋疲力盡了,方才停下歇息,掃去落葉,坐在草地上,彼此舉起酒杯,互相問候,玩到心情舒適時,竟至忘記了回去,就往往留在山上夜宿。因為過著這樣愜意的生活,子瞻在齊安住了三年,都不覺得時間過得很久。
然而將往西山去時,就要從青松翠柏之間經(jīng)過,走過彎彎曲曲的羊腸山路,才會見到稍微平坦的地方,游覽者一定會在此休息。人們倚靠在嶙峋怪石上玩賞,躲在茂密林蔭下小憩,向下可俯視滾滾大江,向上可仰望巍巍高山,旁邊可掃視小溪幽谷,風云變化和樹林山腳正面、反面的種種景象,都在人們身邊呈現(xiàn)出來。
平地上有一座破舊的亭子,它的遺址非常狹小,不能夠坐下許多游客。亭子旁有幾十棵古木,似都有百圍之大、千尺之高,不能夠用刀斧來砍伐。
子瞻每次一到樹下,就整天(無可奈何地)斜視著它們。一天,來了一陣暴風雷雨,其中一棵古木被連根拔倒,子瞻趁機將那倒下老樹的地方收拾平整,亭子的地基。
3. 文言文的說明方法有哪些
說明事物和事理的方法很多,說明文常用的說明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定義說明法:也叫下定義。有時為了突出事物的主要內(nèi)容和主要問題,往往用簡明扼要的話給事物下定義,使讀者對被說明對象有個明確的概念。
例如《統(tǒng)籌方法》一文中,作者運用了下定義的說明方法,給統(tǒng)籌方法下定義:“統(tǒng)籌方法,是一種安排工作進程的數(shù)學(xué)方法。”語言簡明、扼要、準確。
數(shù)字說明法:也叫列數(shù)字。有時為了便于從數(shù)量上說明事物的特征,往往用一些數(shù)字來準確地、科學(xué)地加以說明。
例如《死海不死》一文中說明死海的長、寬、深的文字。《雄偉的人民大會堂》一文中,也用一系列數(shù)字來說明莊嚴的人民大會堂是首都最宏偉的建筑之一。
比較說明法:也叫做比較。為了說明某些抽象的或人們比較陌生的事物,用具體的或大家比較熟悉的事物進行比較,往往能增強說明事物的效果。
例如《雄偉的人民大會堂》一文中,為了說明宴會廳的建筑面積,作者運用了做比較的方法:“有五千個席位的宴會廳又是另一番景象。它的面積有七千平方米,比一個足球場還大,設(shè)計的精巧也是罕見的。”
比喻說明法:也叫打比方。用人們熟知的事物做比喻,可使要說明的事物具體、形象,有助于人們了解被說明事物的特征。
比如《中國石拱橋》一文的開頭寫道:“石拱橋的橋墩成弧形,就像虹。”這個比喻一下子就抓住了石拱橋的特征。
舉例說明法:也叫舉例子。就是用列舉事實的方法,把比較復(fù)雜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說得具體明晰、通俗易懂。
例如《向沙漠進軍》一文中,就舉出了新疆和內(nèi)蒙古沙荒區(qū)治沙成功的事例,說明“沙漠是可以征服的”。 分類說明法:也叫分類別。
要說明事物的特征,往往從單方面不易說清楚,可以根據(jù)形狀、性質(zhì)、成因、功用等屬性的異同,把事物分成若干類,然后依照類別逐一加以說明。運用分類說明法,要按照一定的標準,對事物和事理的不同方面分別加以說明。
引用說明法:也叫引資料。引用一些文獻資料、詩詞、俗語、名人名言,可使說明更具說服力。
例如《中國石拱橋》一文,就引用了唐朝張嘉貞的話,說明趙州橋的設(shè)計和施工巧妙絕倫。
4. 文言文解釋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發(fā)憤苦讀,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既仕,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乃至被讒受貶,由參知政事謫守鄧州。‖仲淹刻苦自勵,食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
【譯文】
范仲淹兩歲的時候就失去父親,家中貧困無依。他年輕時就有遠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沖頭洗臉。經(jīng)常連飯也吃不上,就吃粥堅持讀書。做官以后,常常談?wù)撎煜麓笫拢瑠^不顧身。以至于有人說壞話被貶官,由參知政事降職作鄧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煉自己,吃東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僅自保養(yǎng)罷了。他經(jīng)常朗誦自己作品中的兩句話:“讀書人應(yīng)當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后才樂。”
原文
邴原少孤,數(shù)歲時,過書舍而泣。師曰:“童子何泣?”曰:“孤者易傷,貧者易感。夫書者,凡得學(xué)者,有親也。一則愿其不孤,二則羨其得學(xué),中心感傷,故泣耳。”師惻然曰:“欲書可耳!”,原曰:“無錢資。”師曰:“童子茍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資也!”于是遂就書.一冬之間,誦<<;孝經(jīng)>>.<<;論語>>,
譯文
邴原幼時喪父,幾歲時,從書塾經(jīng)過,(聽見書聲瑯瑯)忍不住哭了,書塾的老師問他說:“小孩子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兒容易悲哀,窮人容易感傷。那些讀書的,凡是能夠?qū)W習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來羨慕他們有雙親,二來羨慕他們能夠上學(xué)。內(nèi)心感傷,因此而哭泣罷了。"老師憐憫地說:“你這么可憐,那就去讀書吧!”邴原說:“沒錢交學(xué)費”老師說:“你如果立志讀書,我愿意免費教你,不收學(xué)費。”邴原于是進了學(xué)堂學(xué)習,學(xué)習異常努力。才一個冬天,就讀熟了《孝經(jīng)》和《論語》。
5. 文言文解釋
<;黃州快哉亭記
[原文]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漢沔,其勢益張;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與海相若。清河張君夢得,謫居齊安,即其廬之西南為亭,以覽觀江流之勝;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蓋亭之所見,南北百里,東西一合,濤瀾洶涌,風云開闔;晝則舟楫出沒于其前,夜則魚龍悲嘯于其下;變化倏忽,動心駭目,不可久視,——今乃得玩之幾席之上,舉目而足;西望武昌諸山,岡陵起伏,草木行列,煙消日出,漁夫樵夫之舍,皆可指數(shù):此其所以為“快哉”者也。
至于長州之濱,故城之墟,曹孟德、孫仲謀之所睥睨,周瑜、陸遜之所馳騖,其流風遺跡,亦足以稱快世俗。昔楚襄王從宋玉、景差于蘭臺之宮,有風颯然至者,王披襟當之曰:“快哉此風!寡人所與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獨大王之雄風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蓋有諷焉。夫風無雄雌之異,而人有遇不遇之變;楚王之所以為樂,與庶人之所以為憂,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將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今張君不以謫為患,窮會計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間,此其中宜有以過人者:將蓬戶甕牖,無所不快;而況乎濯長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窮耳目之勝以自適哉?不然,連山絕壑,長林古木,振之以清風,照之以明月,此皆騷人思士之所以悲傷憔悴而不能勝者,鳥睹其為快也哉!元豐六年十一月朔日趙郡蘇轍記。
[譯文]
長江流出西陵峽,才得到平坦的地勢,它的水勢就變得一瀉千里,滾滾滔滔。等到它和南邊來的沅水、湘水,北邊來的漢水、沔水合流的時候,它的水勢更加強大了。到了赤壁下面,江水浩蕩,和大海相象。清河縣的張夢得先生貶官到黃州,就著他的住宅的西南面做了一個亭子,來欣賞長江上的風景,我哥哥子瞻給它取了一個名字叫“快哉”。站在亭子里望到的很寬,從南到北可以望到上百里,從東到西可以望到三十里左右。波濤洶涌,風云變化。白天有來往的船舶在它的前面時隱時現(xiàn),晚上有魚類和龍在它的下面悲壯地呼嘯。從前沒有亭子時,江面變化迅速,驚心駭目,游客不能在這里看個暢快。現(xiàn)在卻可以在亭子里的茶幾旁坐位上欣賞這些景色,張開眼睛就看個飽。向西眺望武昌一帶山脈,丘陵高低不等,草木成行成列,煙霧消失,太陽出來,漁翁和樵夫的房屋,都可以用手指點得清楚:這就是取名“快哉”的緣故啊!
至于長江的岸邊,古城的遺址,曹操、孫權(quán)蔑視對方的地方,周瑜、陸遜縱橫馳騁的所在,他們遺留下來的影響和古跡,也很能使世界上一般人稱為快事。從前,宋玉、景差陪伴楚襄王到蘭臺宮游玩,有一陣涼風呼呼地吹來,襄王敞開衣襟讓風吹,說:“涼快呀這陣風!這是我和老百姓共同享受的吧?”宋玉說:“這只是大王您的高級的風罷了,老百姓怎么能享受它!”宋玉的話大概含有諷刺的意味。風是沒有低級、高級的分別的,而人卻有走運和倒運的不同。楚襄王快樂的原因,和老百姓痛苦的原因,這是由于人們的處境不同,和風有什么關(guān)系呢?
讀書人生活在世上,如果他的內(nèi)心不能自得其樂,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會不憂愁呢?如果他心情開朗,不因為環(huán)境的影響而傷害自己的情緒,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會不整天愉快呢?現(xiàn)在,張先生不因為貶官而煩惱,利用辦公以外的空閑時間,自己在山水之中縱情游覽,這說明他的內(nèi)心應(yīng)該是有一種自得之樂遠遠超過一般人。象他這種人,即使處在最窮困的環(huán)境里,也沒有什么不愉快,何況是在長江的清水里洗腳,和西山的白云交朋友,耳朵和眼睛充分欣賞長江的美好景物,從而使自己得到最大的滿足呢!要不是這樣,那么,長江上群山綿延,山谷深幽,森林高大,古樹奇倔,清風吹著它們,明月照著它們,這種景色都是滿腹牢騷的詩人和有家難歸的士子觸景傷情、痛苦難堪的,哪里看得到它是快樂的呢!
6. 【文言文詞類活用請說明】
文言文是高考的必考內(nèi)容,也是考生備考的難點,詞類的活用又是這個難點中的重點.文言文有時因為詞語不夠豐富,有時也是出于修辭的需要,一些詞語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下要活用.不了解詞類活用的道理、不能正確理解和解釋被活用詞的詞義,閱讀古文就會遇到困難. 怎樣解決這一難題呢?如果考生能借助已有的現(xiàn)代漢語詞性的語法特點的有關(guān)知識,判斷文言文中的詞類活用,就會對它形成一個較為系統(tǒng)的認識,從而使問題變得簡單明晰. 一、詞類活用的表格與示例 二、詞類活用細解 (一)名詞的活用 ⒈ 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⑴名詞后面帶賓語,名詞活用為動詞 例如 ①驢不勝怒,蹄之. ②今王鼓樂于此. ③冠切云之崔嵬. 簡析 “蹄”本是名詞,在句中卻接了賓語“之”,這時“蹄”起到了動詞的作用,所以應(yīng)該活用為動詞,是“踢”的意思;名詞“鼓”帶賓語“樂”,用作動詞:彈奏;名詞“冠”帶賓語“切云之崔嵬”,用作動詞:戴. ⑵名詞后面帶補語,名詞活用為動詞 例如 ①履至尊而制六合. ②鄭商人弦高市于周. 簡析 名詞“履”帶補語“至尊”,用作動詞:登上;“市”帶補語“于周”,用作動詞:做買賣. ⑶前面有能愿動詞或副詞,名詞活用為動詞 例如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②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 簡析 “水”前帶副詞“非”和能愿動詞“能”,用作動詞:游水;名詞“王”前有副詞“則”,用作動詞:統(tǒng)治天下、稱王. ⑷同一名詞迭用,或兩個名詞連用,這兩個名詞既不是疊字,又不是聯(lián)合、偏正、復(fù)指關(guān)系,那么,其中一個名詞常用作動詞 例如 ①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 簡析 名詞“事”迭用,第一個用作動詞:做、從事. ⑸前面有結(jié)構(gòu)助詞“所”, 名詞活用為動詞 例如 ①置人所罾魚腹中. 簡析 名詞“罾”前有結(jié)構(gòu)助詞“所”.用作動詞:用網(wǎng)捕捉. ⑹方位名詞常用作動詞,有的前面有連詞“而”或副詞,有的前面既沒有連詞“而”也沒有副詞 例如 ①秦師遂東. 簡析 方位名詞“東”前面有副詞“遂”,用作動詞:向東進發(fā). ⒉名詞的使動用法 ⑴表示使賓語成為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賓語產(chǎn)生這個名詞用作動詞后所表示的動作 例如 ①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簡析 “王”后跟“我”作賓語,是“使我為王”. ⑵作使動用法的名詞,后面也偶爾有省略賓語 例如 ①天子不得而臣也,諸侯不得而友也. 簡析 “不得而臣”相當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當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為臣”“不得使之為友”(不能和他作朋友). ⑶方位名詞,是名詞的一類,活用為動詞后有時也有使動用法 例如 ①故王不如東蘇子,秦必疑齊而不信蘇子矣. ②筑室百堵,西南其戶. 簡析 方位名詞的使動用法,便是使賓語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動 “東蘇子”,意思是使蘇子(蘇代)往東去;“西南其戶”,意思是使門戶向著西方或南方開著. ⒊ 名詞的意動用法 例如 ①孟嘗君客我. 簡析 名詞“客”后帶賓語“我”,活用作意動詞.“客我”即“以我為客”,意即“把我當做客人”. ⒋ 名詞直接做狀語 ⑴名詞在表示動作行為的狀態(tài)、特征時,活用為狀語 例如 ①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 簡析 名詞“席”、“包”、“囊”分別作狀語:像席子一樣,像包裹一樣,像口袋一樣. ⑵名詞表示動作行為的態(tài)度、方式,活用為狀語 例如 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 簡析 名詞“面”做動詞“刺”的狀語,表示“刺” 的方式:當面. ⑶ 名詞表示動作行為所用的工具,活用為狀語 例如 ①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 簡析 名詞“船”作動詞“載”的狀語,表示“載”所用的工具:用船裝. ⑷ 名詞在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地點時,活用為狀語 例如 ① 孤帆一片日邊來. 簡析 名詞“日邊”作動詞“來”的狀語,表示“來”的地點:從日邊. ⑸名詞在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時,活用為狀語 例如 ①良庖歲更刀. 簡析 時間名詞“歲”作動詞謂語“更”的的狀語,表示“更” 的性質(zhì):每年. ⑹名詞在表示動作行為的趨向時,活用為狀語 例如 ①南取百越之地. 簡析 方位名詞“南”做“取”的狀語,表示行為動作的趨向:向南. ⑺名詞表示情況逐漸地發(fā)生變化,活用為狀語 例如 ①而鄉(xiāng)鄰之生日蹙. 簡析 名詞“日”作形容詞謂語“蹙”的狀語,表示“蹙” ,這種情況逐漸的發(fā)展變化:一天天,一天比一天. (二)動詞的活用 ⒈動詞活用為名詞 例如 ①奉不可失,敵不可縱. 簡析 動詞“奉”用作名詞,意即“奉送的機會”,作句子的主語. ⒉動詞的使動用法 ⑴動詞的使動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動詞上 例如 ①焉用亡鄭以陪鄰? ②項伯殺人,臣活之. 簡析 以上例句中的“亡”“活”都是不及物動詞,都不能帶賓語,但因分別跟了“鄭”“之”,成為使動用法.“亡鄭”即“使鄭國滅亡”;“活之”即“使之活”,這里可譯為“救了他”. ⑵某些及物動詞也有使動用法,這種情況比較少見 例如 ①謹食之,時而獻焉. ②晉侯飲趙盾酒. 簡析 “食”,吃,是及物動詞,但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讓蛇吃東西),可譯為喂養(yǎng).“食”用作使動意義后讀sì; “飲”,及物動詞,但這里說的不是晉侯飲趙盾的酒,而是晉侯給趙盾喝酒,讓趙盾喝酒.“飲”用作使動意義時讀。
7. 陳元方文言文解釋
【原文】陳元方年十一時,候袁公.袁公問曰:“賢家君在太丘,遠近稱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強者綏之以德,弱者撫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嘗為鄴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異世而了,周旋動靜,萬里如一.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政事第三/3) 【譯文】陳元方(紀)十一歲時,去拜會袁公(紹).袁公問:“你賢良的父親任太丘長,遠近的人都稱贊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說:“家父在太丘,對強者用德行去安撫;對弱者用仁慈去體恤,讓人們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對他老人家越來越敬重.”袁公說:“我從前曾當過鄴縣縣令,正是這樣做的.不知是令尊學(xué)我,還是我學(xué)令尊?”元方說:“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時代,雖然相隔遙遠,但他們的所作所為卻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方言證古】老父:對父親的敬稱.老,表示敬稱的詞頭.〔泉〕老爸(父親)、老母(母親).1、候:拜訪,問候.2、履行:實施,實行.3、綏:安,體恤.4、孤:封建時代王侯對自己的謙稱.王侯皇后對自己的尊稱,還有寡人等稱呼.5、師:學(xué)習.6、嘗:曾經(jīng).7、卿:客氣,親熱的稱呼8、法:效法,仿效.9、稱:稱贊,贊不絕口10、周公:文中周武王的弟弟11、周旋動靜:這里指思想和行動12、益敬:更加尊敬,益:更加13、以:用14、恣:放縱、無拘束,這里指順從15、師:學(xué)習。
明在文言文的意思
2.明的古文中的含義”明“字在古文字有如下意思:1、用作形容詞,意思是:明亮。出處:宋·蘇軾《石鐘山記》:“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釋義: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和蘇邁坐著小船到斷壁下面。2、用作動詞,意思是:照亮。出處:宋·王安石《游褒禪山記》:“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
文言文明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2. 明的古文中的含義 ”明“字在古文字有如下意思:1、用作形容詞,意思是:明亮。 出處:宋·蘇軾《石鐘山記》:“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釋義: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和蘇邁坐著小船到斷壁下面。 2、用作動詞,意思是:照亮。出處:宋·王安石《游褒禪山記》:“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
明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明 ①明亮(跟‘暗’相對):~月|天~|燈火通~。②明白;清楚:問~|說~|黑白分~|去向不~。③公開;顯露在外;不隱蔽(跟‘暗’相對):~溝|有話~說|~令公布|~槍易躲,暗箭難防。④眼力好;眼光正確;對事物現(xiàn)象看得清:聰~|英~|精~強干|耳聰目~|眼~手快。⑤...
求明代文言文翻譯
即紀綱法度燦然明備,而上以文,下以名,上下相蒙,得聰察之利,亦得聰察之害。實心常流而治具少疏,則意動而速于令,臣且孚我之志而靖共焉;神馳而懾于威,民 且囿吾之天而順從焉。凡注厝、規(guī)畫懸焉不設(shè),而上以神,下以實,上下交儆,無綜核之名,而有廉察之利。彼漢宣不如漢文者,正謂此耳。 洪惟我...
商鞅變法 文言文即注釋 以明不欺 明是什么意思?
明:表明。原文:令既具①,未布②,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南門③,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fù)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④,以明不期。卒下令。重點字句:①具:準備就緒。②布:頒布,公布。③國都市南門:指都城后邊市場南門。古代...
在古代的文言文中,明察秋毫的明是什么意思
明在“明察秋毫”中指目光明銳。在語法上用如名詞,單音節(jié),表“明銳的目光”。“明”與“察”的語法結(jié)構(gòu)為主謂關(guān)系,意為“明銳的目光足以察覺到(秋毫)”。不同于偏正結(jié)構(gòu)的雙音節(jié)詞“明察”(如“明察暗訪”)。秋毫:秋天鳥獸毛羽下為防寒生出的細微絨毛。《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
文言文‘’明‘可以解釋為聰明嘛’
明在文言文中首先是明亮的意思,其次是視力好,最后才可能是聰明的意思。
明明的文言文
1. 在文言文里,怎樣表達“明明”這個意思 我“明明”回來了。 \/ 他“明明”就沒有去。吾實已歸矣。\/其 的(di)未往。明明,在古漢語中就有,也是這么用的:(1).明智、明察貌。多用于歌頌帝王或神靈。 《詩經(jīng)·大雅·常武》:“赫赫明明,王命卿士。” 毛 傳:“明明然,察也。” 晉...
文言文翻譯(明史)
明太祖朱元璋派遣斷事黃儔帶著詔書前往劉益,告知其歸降事宜。劉益整理并上報了自己所率領(lǐng)的兵馬、錢糧以及所轄土地的數(shù)量,最終選擇歸降明朝。此時,高麗派遣使者前來送交國書和禮物。與此同時,高麗境內(nèi)龍州的鄭白等人秘密請求成為明朝在高麗的內(nèi)應(yīng)。這一情況被葉旺上報給了皇帝。葉旺將鄭白等人的請求...
文言文自知之明的翻譯
釋義 自知:自己了解自己;明:看清事物的能力。指了解自己的情況,對自己有正確的估計。出處 《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示例 一個嚴于解剖自己的人,往往是有~的。反義詞 不自量力\/自不量力
相關(guān)評說:
囊謙縣礦井: ______ 文言文是相對白話文而來的,其特征是以文字為基礎(chǔ)來寫作,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標點,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古文等多種文體.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文章”.而“白話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chǔ)而形成的書面語. 《摘自》百度·
囊謙縣礦井: ______[答案] 文言文表達數(shù)量時不帶數(shù)量詞,而現(xiàn)代漢語就必須有一個數(shù)量詞修飾. 就比如說,初一的古文《口技》,“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一"后都沒數(shù)量詞,直接連著名詞,而我們現(xiàn)代漢語里卻必須表達成“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把扇...
囊謙縣礦井: ______ 說明文與文言文是兩種分類方式,兩者有交叉 說明文可以是文言文或白話文 文言文可以有說明文,抒情敘事文等等
囊謙縣礦井: ______ 1、所謂單句互文,即在同一句子中前后兩個詞語在意義上相互交錯、滲透、補充.例如: (1)煙籠寒水月籠沙.(杜牧《泊秦淮》) 我們應(yīng)理解為:煙霧籠罩著寒水也籠罩著沙;月光籠罩著沙也籠罩著寒水.如將此句譯作:"煙霧籠罩著寒...
囊謙縣礦井: ______[答案] 簡單來說,就是熟能生巧的意思 形容養(yǎng)生大概是因為,庖丁順著牛的筋脈分解牛,已經(jīng)達到了技近乎道的境界,養(yǎng)生也強調(diào)人與自然的協(xié)調(diào),也同樣是要順應(yīng)自然 如果把牛比作自然,那庖丁就是順應(yīng)自然之道,所以刀能夠歷久常新
囊謙縣礦井: ______ 表達方式分為5類:記敘、議論、說明、描寫、抒情. 修辭手法中學(xué)階段主要是12大類:比喻、借代、擬人、夸張、對偶、對比、排比、反復(fù)、反問、設(shè)問、引用、互文. 說明方式9大類:分類別、舉例子、打比方、列數(shù)字、作比較、作詮釋、...
囊謙縣礦井: ______ 不是的.很多有對話描述的文言文其實是記述文.例如:兩小兒辯日 孔子?xùn)|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囊謙縣礦井: ______ 文言文和現(xiàn)代語言的文章都有議論文、 說明文和記敘文,不能將文言文與它們同列. 如果排除文言文,最簡單的方法是看文章語體,先將文言文排除.剩下的,再看文章是以什么為主,以論述說理為主的是議論文,以講述事情經(jīng)過為主的是記敘文,以介紹、解釋某種事物的性質(zhì)、特征為主的,是說明文.
囊謙縣礦井: ______ 請問說明是賓語前置,狀語后置,介賓短語后置等. 就是關(guān)于文言文的那些判斷句,知道的麻煩回答一下..除了我列出來的,還有什么句型? UC1118217205:你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