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將什么與月亮的變化聯(lián)系在一起 蘇軾將人世間的悲歡與月亮的變化聯(lián)系在一起認識到
宋代的大文豪蘇軾詩詞中,與月亮的變化聯(lián)系在一起的有:事理、相思、孤獨、無奈、歡樂、友情等。
蘇軾對月亮情有獨鐘,在作品中喜用月作意象。其筆下的明月浸透了獨特、豐富、復(fù)雜、幽深的人生頓悟和喟嘆,寄托著高潔的情操。蘇軾在作品中提到的月有他自己獨到的象征和意義,所以后人稱蘇軾作品中的月亮為“蘇月”。
1、借明月述事理。
《前赤壁賦》中他也有這樣的論述: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于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釋義:
我問道:“你可也知道這水與月?時間流逝就像這水,其實并沒有真正逝去;時圓時缺的就像這月,終究沒有增減。可見,從事物易變的一面看來,那么天地間萬事萬物時刻在變動,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從事物不變的一面看來,萬物同我們來說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羨慕的呢?
何況天地之間,萬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應(yīng)該擁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風(fēng),以及山間的明月,聽到便成了聲音,進入眼簾便繪出形色,取得這些不會有人禁止,感受這些也不會有竭盡的憂慮。這是大自然恩賜的沒有窮盡的寶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人雖在北宋,卻說出了帶有濃重的辯證唯物主義氣息的話語,足見其對人生哲理的參透到何等的地步。僅有這些已是驚世駭俗,更加其行云流水般的文筆,才使一篇《前赤壁賦》成為閃耀中華文壇的一顆明星。月缺月圓,只是形式的變化而已,而其真正的實體卻一點也沒有變。
作者所要表達的是,雖然人有悲歡離合,生老病死,但人的一生也將有其恒久不變的一面。若從其變化一面來看,天地只不過是一瞬間而已,若從不變的一面來看,萬物將與我永存,何必去羨慕他們明月江水呢?月光如此柔美,江水如此浩渺,這是何等的曠達與超然!
2、借明月寄相思。
借明月寄相思是中國月亮文學(xué)的永遠的主題。月亮可以用來寄托我們的許多飛天的想象和逃脫的情懷。我們所有的人生的幸與不幸仿佛都可以通過對月亮描寫的比興來達到這一目的。蘇東坡和他以前的文學(xué)大師一樣喜歡月亮,把月亮當作可以寄托思念的美好事物。
蘇軾在月亮詩詞中詠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釋義: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zhuǎn)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表達美好的祝愿。月亮在他心中是最純潔的,不可以玷污的。他賦予了月亮最真摯的情感以表達掛念之情,月沾染了人生哲理,一種出世和入世的矛盾,情與理的矛盾,悲觀失望的消極思想都通過月亮健康的表達了出來,融化在明月之中。
3、借明月寫孤獨。
思念與孤獨往往象孿生的姐妹,在東西方月亮文學(xué)中有著較多的孤獨成分。蘇軾的詩詞也不例外。他的《水調(diào)歌頭》更是諸多詞中的對月亮描繪最膾炙人口的一首詞之一。全篇都以月亮作題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感,表達對弟弟的思念之情。他因為政治處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蘇轍的別離,中秋對月,不無抑郁惆悵之感。
開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釋義:明月從什么時候才開始出現(xiàn)的?我端起酒杯遙問蒼天)兩句,是從李白《把酒問月》詩:“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釋義:青天上明月高懸起于何時?我現(xiàn)在停下酒杯且一問之)兩句脫化而來。
上闕表面上到“瓊樓玉宇”(釋義:美玉砌成的樓宇)中去,實際是指政治遭遇,而想回到朝廷中去,又怕黨派爭斗難于容身。在這樣的矛盾情況下,他更加思念弟弟。
“明月如霜,好風(fēng)如水”(釋義:明月如霜般潔白,好風(fēng)就如同清水一樣清涼《永遇樂》)不僅寫出了詩人當時夜宿燕子樓中的清夜無塵、月光如銀的景色環(huán)境,而且使讀者聯(lián)想到作者三五之夜獨住燕子樓的凄婉情景。
4、借明月訴無奈。
應(yīng)該說,蘇軾的經(jīng)歷是崎嶇坎坷,起起落落的,因此他訴說的事物具有很豐富的意象,詠史、吊古、感懷、紀游、悼念、送別、思念……各種各樣的事物,他完美了月亮在文人心中的內(nèi)蘊。
其實,在他的內(nèi)心與月亮之間的一種協(xié)調(diào),是魚與水的關(guān)系,互相映襯;是水與冰的關(guān)系,互相轉(zhuǎn)化;他的心靈與月亮之間是敵人,是水與火的關(guān)系,相互不容;是出世與入世的關(guān)系,相互矛盾;是理想與現(xiàn)實的關(guān)系,相互矛盾。
月亮是蘇軾的月亮而不是別人的,用月亮的神形訴說著一生的困窘與無奈。“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釋義:人生如同一場朦朧的夢,舉起酒杯奠祭這萬古的明月《念奴嬌·赤壁懷古》)流露出一種無可奈何的消極思想,又隱含不安現(xiàn)狀的憤慨之情。
如果單說“人間如夢”就抽象了,所以用明月來襯托自己愁悶的心情,這就有形象有詩意了。然而,真正能使觀者感受到生命與自然相交融的那么一種和諧之美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就像美麗的夢一樣。
5、借明月言歡樂。
在蘇軾的月亮意象中,除前面提到的幾種以外,還有一種便是“快樂”的意象,其中洋溢著喜悅的成分。通過月亮把短暫和永恒結(jié)合在一起,月亮詩人的心境是那么清純明亮,和月亮是那么親密,連明月都懷疑他就是月亮本身了!
《陽關(guān)詞三首.中秋月》宋代:蘇軾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zhuǎn)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釋義:
夜幕降臨,云氣收盡,天地間充滿了寒氣,銀河流瀉無聲,皎潔的月兒轉(zhuǎn)到了天空,就像玉盤那樣潔白晶瑩。我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為風(fēng)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這樣的美景,真是難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會到何處觀賞月亮呢?
月亮被動地發(fā)光,柔和、寧靜、清爽,使萬物籠罩在模模糊糊、朦朦朧朧的夜色之中,同時也給一切丑惡披上了一層幽玄的天衣,在月光下,一切事物都顯得優(yōu)美、飄忽而沒有定性。這正是中國月亮文學(xué)所追求的含蓄、蘊籍、清逸、淡遠、寧靜、空靈、妙悟的藝術(shù)境界。
6、借明月表友情。
《木蘭花令·次歐公西湖韻》宋代:蘇軾
霜余已失長淮闊。空聽潺潺清潁咽。佳人猶唱醉翁詞,四十三年如電抹。
草頭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還二八。與余同是識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釋義:
秋霜降后,長淮失去了往日壯闊的氣勢。只聽見潁水潺潺,像是在代我哭泣傷逝。河上傳來歌聲悠揚,佳人還唱著醉翁的曲詞。四十三年匆匆流去,如同飛電一閃即馳。
生命像草上秋露晶瑩圓潤,遺落消失卻不過一瞬。十五的月輪多么皓潔完滿,第二天就會漸漸缺損。和我一樣同醉翁相識,如今還剩有幾人?唯有西湖波底的明月,曾經(jīng)把所有的人照臨。
詞中渲染了眼前景物的凄清,“草頭秋露”隱含著人生短促的嘆息。“三五盈盈還二八”,意在詠嘆月圓的姣好:三五十五,二八十六,農(nóng)歷十五、十六正是滿月朗照之時。詩人在月圓的此刻,夜游西湖,更不勝“人缺”的恨憾。這兩句絕妙好詞,含有玩不盡之情、味不盡之意。
一層意思說,歐公也同我一樣是貪看自然風(fēng)月的恬靜淡泊者;
第二層意思說,我和明月一樣是你的知音者、伴隨者,我的精神時時和你相隨;
第三層意思是,唯有我和西湖的明月能理解你、認識你。你是寂寞的也是高潔的,你的靈魂、你的詩文將如同明月一樣在人世漫長的夜空中長照、高懸。
第四層意思是說,你愛月也愛水,你留連月色,因而,“水底月”、“波底月”也和我一樣成為最諳習(xí)你的伴侶和知音。
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蘇軾將人的悲歡離合和月亮的陰晴圓缺聯(lián)系在一起,
比喻世事無常,內(nèi)中還有一定之規(guī)。
有哪些關(guān)于西潮的詩句
江水曲曲折折地繞著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著開遍鮮花的樹林好像細密的雪珠在閃爍。 月色如霜所以霜飛無從覺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江水和天空變成了一種顏色沒有一點微小的灰塵,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輪孤月懸掛。 江邊上是什么人最初看見了月亮,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們?人生...
蘇軾的花影詩意
意思是:亭臺上的花影一層又一層,幾次叫童兒去打掃,可是花影怎么掃走呢?傍晚太陽下山時,花影剛剛隱退,可是月亮又升起來了,花影又重重疊疊出現(xiàn)了。北宋蘇軾《花影》,原文為:重重疊疊上瑤臺,幾度呼童掃不開。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意思
”既然人間的離別是難免的,那么只要親人長久健在,即使遠隔千里也還可以通過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兩地聯(lián)系起來,把彼此的心溝通在一起。“但愿人長久”,是要突破時間的局限;“千里共嬋娟”,是要打通空間的阻隔。讓對于明月的共同的愛把彼此分離的人結(jié)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說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
江上之清風(fēng)山間之明月,閑者得之誰寫的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
軾在潁州與趙德麟同治西湖未成改揚州三月十六日湖成德麟有詩見懷次韻...
軾在潁州與趙德麟同治西湖未成改揚州三月十六日湖成德麟有詩見懷次韻作品賞析詩題已把寫詩背景大體說清。作者于1091年(宋哲宗元祐六年)調(diào)知穎州(州治在今安徽阜陽),當時趙德麟(趙令畤)為州判。由于那里常鬧旱
與月亮有關(guān)的資料有哪些?不要重復(fù)!急用!謝謝!
凝光悠悠寒露墜,此時立在最高山。碧虛無云風(fēng)不起,山上長松山下水。群動悠然一顧中,天高地平千萬里。少君引我升玉壇,禮空遙請真仙官。云欲下星斗動,天樂一聲肌骨寒。金霞昕昕漸東上,輪欹影促猶頻望。絕景良時難再并,他年此日應(yīng)惆悵。中秋月(晏殊)十輪霜影轉(zhuǎn)庭梧 此夕羈人獨向隅 未必...
中秋詠月詩詞三首文言文解釋
每天她駕著銀色的馬車在夜空中奔馳,代表了夜間的一起——寒冷、寂寞、以及亡靈的道路。 她還是未婚少女的守護神——她自己也是終身未婚,這里面還有個悲傷的故事。 月亮的美稱與雅號 玉兔、夜光、素娥、冰輪、玉輪、玉蟾、桂魄、蟾蜍、顧兔、嬋娟、玉弓、玉桂、玉盤、玉鉤、玉鏡、冰鏡、廣寒宮、嫦娥、玉羊等。
蘇軾的 赤壁賦 講的什么道理?
一會兒,月亮從東邊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間。白蒙蒙的霧氣籠罩江面,水光一片,與天相連。任憑水船兒自由漂流,浮動在那茫茫無邊的江面上。江在曠遠啊,船兒象凌空駕風(fēng)而行,不知道將停留到什么地方;飄飄然,又象脫離塵世,無牽無掛,變成飛升仙果的神仙。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fēng)...
蘇軾有沒有4字4句古詞? 有幾首?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 小時侯,年少無知,誤將月亮當作又圓又亮的白玉作的盤子!2,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 宋 詩名:水調(diào)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fēng)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明月什么時候出現(xiàn)的?(...
八年級關(guān)于月的詩句
早晚下三巴,預(yù)將書報家。 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fēng)沙。 譯文:我的頭發(fā)剛剛蓋過額頭,便同你一起在門前做折花的游戲。你騎著竹馬過來,我們一起繞著井欄,互擲青梅為戲。我們同在長干里居住,兩個人從小都沒什么猜忌。十四歲時嫁給你作妻子,害羞得沒有露出過笑臉。 低著頭對著墻壁的暗處,一再呼喚也不敢回頭。十五...
相關(guān)評說:
澄邁縣輸出: ______ 不同,三月、四月一句應(yīng)該是互文,是寫三四月的雨和風(fēng),如此句子錯落有致.并不是點明數(shù)詞以達到辛詞、蘇詩的效果,蘇辛是以數(shù)詞寫景物,以顯示其顯眼,即在大背景里格外注目. ——個解
澄邁縣輸出: ______ 把人間的悲歡離合比作月亮的陰晴缺圓,悲對陰、歡對晴、離對缺、合對圓,說明人間的悲歡離合和月亮的陰晴圓缺都是自然現(xiàn)象,是不可避免的.
澄邁縣輸出: ______ 付費內(nèi)容限時免費查看 回答 您好,您的問題我已經(jīng)看到了,正在整理答案,請稍等一會兒哦~ 您好,作者看到月亮想到了讀過的一些與月亮有關(guān)的古代詩文如蘇東坡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 蘇軾在月圓之夜,寫出了這首《水調(diào)歌頭...
澄邁縣輸出: ______ “溢”字,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轉(zhuǎn)'字不但是個動詞,給人的感覺是星爍月輝相應(yīng)成趣孔令動人,更表達了月亮動感的圓潤與美麗.月光如水,光華溢滿了整個天空,像水銀一樣傾瀉著美麗的姿態(tài),和閃爍的星光練成一片,組成了一副美麗燦爛的月光曲.
澄邁縣輸出: ______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我們自小知道,月亮每天都不一樣,你永遠不知道明天是什么模樣.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guān)于月亮的初一優(yōu)秀作文,希望能夠幫助...
澄邁縣輸出: ______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 2、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李白 3、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 李白 4、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李白 5、長安一片...
澄邁縣輸出: ______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答案:竹柏的影子
澄邁縣輸出: ______ 李白和蘇軾相似而不相似. 三分劍氣,七分釀成月光.李白狂放飄逸,多了幾分高傲脫俗,詩作常也帶著可以讓人驚艷的瑰麗想象. 對于李白,詩仙這兩字是最好的概括. 蘇軾雖也豪放,給人感受更多的卻是曠達的心境,在詩詞中也常表現(xiàn)出...
澄邁縣輸出: ______ 烘托或者襯托.就是不直接寫月亮和月光,而是用其他的事物襯托月亮的皎潔和圓潤.
澄邁縣輸出: ______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嬋娟”是美好的樣子,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共嬋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謝莊的《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間的離別是難免的,那么只要親人長久健在,即使遠隔千里也還可以通過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兩地聯(lián)系起來,把彼此的心溝通在一起.“但愿人長久”,是要突破時間的局限;“千里共嬋娟”,是要打通空間的阻隔.讓對于明月的共同的愛把彼此分離的人結(jié)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說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見面,卻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嬋娟”也可以說是一種神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