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句只恐夜深花睡去 “只恐夜深花睡去”出自哪里?
朝代:宋朝 作者:蘇軾
東風(fēng)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zhuǎn)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古詩三百首,初中古詩,寫花,海棠
創(chuàng)作背景
海棠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寫作于公元1084年(宋神宗元豐七年),當時已是作者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任團練副使已經(jīng)五個年頭。
作者介紹
蘇軾(1037─1101)宋朝文學(xué)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出身于有文化教養(yǎng)的寒門地主家庭。祖父蘇序是詩人,父蘇洵長于策論,母程氏親授以書。嘉祐二年(1057)參加禮部考試,中第二名。仁宗殿試時,與其弟蘇轍同科進士及第。因母喪回蜀。嘉祐六年(1061)經(jīng)歐陽修推薦,應(yīng)中制科第三等,被任命為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任期滿后值父喪歸里。熙寧二年(1069)還朝任職,正是王安石推行新法的時期。他強調(diào)改革吏治,反對驟變。認為「慎重則必成,輕發(fā)則多敗。」因意見未被采納,請求外調(diào),從熙寧四年(1071)起,先后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每到一處,多有政績。元豐二年(1079),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摘取蘇軾詩句深文周納,羅織罪名,以謗訕新政的罪名逮捕入獄。5個月后被貶黃州為團練副使。元豐八年(1094)哲宗立,任用司馬光,廢除新法。蘇軾調(diào)回京都任中書舍人、翰林學(xué)士知制誥等職,由于與當政者政見不合,再次請調(diào)外任。先后任杭州、潁州、揚州知州。后遷禮部兼端明殿、翰林待讀兩學(xué)士。紹圣元年(1094)哲宗親政后,蘇軾又被一貶再貶,由英州、惠州,一直遠放到儋州(今海南儋縣)。直到元符三年(1100)徽宗即位,才遇赦北歸。死于常州。宋孝宗時追謚文忠。蘇軾政治上幾經(jīng)挫折,始終對人生和美好事物有著執(zhí)著的追求。他的思想主體是儒家思想,又吸收釋老思想中與儒家相通的部分,保持達觀的處世態(tài)度。文學(xué)主張與歐陽修相近。要求有意而言,文以致用。重視文學(xué)的藝術(shù)價值。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lǐng)袖,文學(xué)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fēng)格。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創(chuàng)作以詩歌為多,計)2700余首,題材豐富多樣。詩中表現(xiàn)了對國家命運和人民疾苦的關(guān)切,特別是對農(nóng)民的同情。如《荔枝嘆》、《陳季常所蓄朱陳村嫁娶圖》、《五禽言》、《吳中田婦嘆》等。描寫自然景物的詩寫得精警有新意,耐人尋味。如《有美堂暴雨》、《題西林壁》等。詩歌還反映了各地的風(fēng)土人情和生活畫面,無事不可入詩。寫物傳神,奔放靈動,觸處生春,極富情韻,成一代之大觀。散文成就很高,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談史議政的文章氣勢磅礴,善于騰挪變化。敘事記游的散文既充滿詩情畫意,又深含理趣。《喜雨亭記》、《石鐘山記》、前后《赤壁賦》是其代表作品。詞作多達三百四五十首,突破了相思離別、男歡女愛的藩籬,反映社會現(xiàn)實生活,抒寫報國愛民的情懷。「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包括對農(nóng)民生活的表現(xiàn)。詞風(fēng)大多雄健激昂,頓挫排宕。語言和音律上亦有創(chuàng)新。「指出向上一路,而新天下耳目」。在詞的發(fā)展史上開創(chuàng)了豪放詞派。代表作品有《江城子·密州出獵》、《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念奴嬌·赤壁懷古》等。愛情詞、詠物詞均有佳作,表現(xiàn)出多樣化的藝術(shù)風(fēng)格。傳世有《東坡全集》、《東坡樂府》。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出自宋代蘇軾的《海棠》
東風(fēng)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zhuǎn)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收藏下載復(fù)制完善
古詩文網(wǎng)APP客戶端立即打開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裊裊的東風(fēng)吹拂暖意融融,春色更濃。花朵的香氣融在朦朧的霧里,而月亮已經(jīng)移過了院中的回廊。
只害怕夜深人靜花兒獨自開放無人欣賞,特意點燃蠟燭來照亮海棠的美麗姿容。
注釋
東風(fēng):春風(fēng)。裊裊:微風(fēng)輕輕吹拂的樣子。一作“渺渺”。
泛:搖動。
崇光:高貴華美的光澤,指正在增長的春光。
空蒙:一作“霏霏”。
夜深花睡去:暗引唐玄宗贊楊貴妃“海棠睡未足耳”的典故。史載,昔明皇召貴妃同宴,而妃宿酒未醒,帝曰:“海棠睡未足也。”
故:于是。紅妝:用美女比海棠。故燒高燭照紅妝:一作“高燒銀燭照紅妝”。
首句是起。詩人寫道:“東風(fēng)裊裊泛崇光。” “東風(fēng)”即春風(fēng)。“裊裊”形容煙氣繚繞升騰。“東風(fēng)裊裊”這里形容春風(fēng)的吹拂之態(tài)。化用了《楚辭·九歌·湘夫人》中的“裊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秋風(fēng)吹來啊陣陣清涼,洞庭起浪啊落葉飄揚)。之句,屬于用典中的“語典”。“泛”即彌漫。“崇光”是指正在增長的春光。“崇”推崇,引申為“增長”。其中,詩人在此用一“泛”字,活化出了春意濃濃的景象,也為海棠的盛開營造氛圍。
次句是承句。詩人寫道:“香霧空蒙月轉(zhuǎn)廊。”這一句側(cè)寫海棠。“香霧”指的是氤氳的霧氣中的海棠花香。“空蒙”即細雨(煙霧)迷茫的樣子。南朝齊謝眺《觀朝雨》中寫道:“空蒙如薄霧,散漫似輕埃。”唐代杜甫的《渼陂西南臺》中寫道:“仿像識鮫人,空蒙辨魚艇。”宋代蘇軾 《飲湖上初晴后雨》中:“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這里,“香霧空蒙”描寫了海棠陣陣幽香,在氤氳的霧氣中彌漫開來的景象。詩人從嗅覺的角度來寫,香飄四溢,不但擴大了詩歌的空間,也提高詩歌的審美境界。“月轉(zhuǎn)廊”即月亮已轉(zhuǎn)過回廊那邊去了,照不到這海棠花。其中的“轉(zhuǎn)”字,不但表明了月光動態(tài)性,給詩歌增添空間感,也暗示夜已深而人難以入眠的寂寞之感。
后兩句寫愛花心事。第三句轉(zhuǎn)句。詩人首先寫道:“只恐夜深花睡去。”這一句緊承第二句而轉(zhuǎn),擔心“夜深花睡去”。這一句是全詩的關(guān)鍵句,是從上面描寫環(huán)境進入到描寫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中,表現(xiàn)了賞花者的心態(tài)。上面寫 “月轉(zhuǎn)廊”,月光再也照不到海棠了。其中,一個“只”,可以說虛詞表意,深化了愛花人的癡情。一個“恐”字,不但強調(diào)了詩人對海棠的癡情,更暗示了自己的孤寂、冷清。最后是合句。
詩人接著寫道:“故燒高燭照紅妝。”這一句將愛花的感情提升到一個極點。“故”即所以之意,含有“特意而為”之意。同時,這一句運用了唐玄宗以楊貴妃醉貌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據(jù)宋釋惠洪在《冷齋夜話》中記載,唐明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于時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侍兒扶掖而至。妃子醉顏殘妝,鬢亂釵橫,不能再拜。明皇笑日:“豈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這里,“紅妝”表面指海棠,實則詩人在此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表明了自己對心上人的思念。可以說,詩人以花喻人,不但含蓄,而且給人以審美想象。
“燒高燭”遙承上文的“月轉(zhuǎn)廊”,這是一處精彩的對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于這怒放的海棠的明艷了,那般刻薄寡恩,竟然不肯給她一方展現(xiàn)姿色的舞臺。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什么意思
非常的害怕夜深了花兒睡著了,所以點著蠟燭欣賞花朵盛開的美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夜晚時分非常害怕花兒睡著,所以就點著蠟燭,欣賞著美麗的花朵盛開的情景,表達了自己對花的喜愛之情。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這句話出自蘇軾的作品《海棠》,原文是這樣說的...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出自哪里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賞析 這首絕句寫于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蘇軾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期間。前兩句寫環(huán)境,后兩句寫愛花心事。題為“海棠”,而起筆卻對海棠不做描繪,這是一處曲筆。“東風(fēng)裊裊”形容春風(fēng)的吹拂之態(tài),化用了《楚辭·九歌·湘夫人》中的“裊裊兮秋風(fēng)”之句。“崇...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什么意思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譯文:裊裊的東風(fēng)吹動了淡淡的云彩,露出了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花朵的香氣融在朦朧的霧里,而月亮已經(jīng)移過了院中的回廊。由于只是害怕在這深夜時分,花兒就會睡去,因此燃著高高的蠟燭,不肯錯過欣賞這海棠盛開的時機。
蘇軾寫海棠花的詩
蘇軾寫海棠花的詩如下:東風(fēng)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zhuǎn)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譯文:春風(fēng)輕拂著海棠花,花兒透出美妙的光華。迷茫的夜霧中彌漫著醉人的花香,朦朧的月光轉(zhuǎn)過曲折的回廊。夜已經(jīng)很深了,只因為擔心眼前的海棠會像人一樣因深夜而睡去,所以趕忙點燃紅燭,照耀著紅艷艷的海棠...
蘇軾的《海棠》原文、翻譯及賞析
1、原詩:東風(fēng)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zhuǎn)廊。譯文:春風(fēng)輕拂,海棠花泛著璀璨的光芒,朦朧的香氣在夜霧中彌漫,月亮悄然轉(zhuǎn)過回廊。2、原詩: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譯文:夜深人靜,擔心花兒如同人一般入夢,因此燃起高燭,照亮那紅艷的花朵。3、賞析:這首詩作于宋神宗元豐三年,蘇軾被貶至...
海棠蘇軾這首詩的解釋和譯文
海棠蘇軾這首詩的解釋和譯文如下:海棠的原文:東風(fēng)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zhuǎn)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釋義:裊裊的東風(fēng)吹動了淡淡的云彩,露出了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花朵的香氣融在朦朧的霧里,而月亮已經(jīng)移過了院中的回廊。由于只是害怕在這深夜時分,花兒就會睡去,因此燃著高高的蠟燭...
海棠花齊己翻譯
海棠花齊己翻譯介紹如下:原文:東風(fēng)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zhuǎn)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譯文:在淡淡的月光下,春風(fēng)輕輕的,花香彌漫的霧氣中,月亮在不經(jīng)意中轉(zhuǎn)過了廳廊.我恐怕夜深時分花兒就凋謝了,于是燃起高高的燭火以觀賞這海棠花的驕艷風(fēng)姿。裊裊的東風(fēng)吹動了淡淡的云彩,露出了月亮,...
只恐夜深花睡去什么意思
只怕夜深人靜時,看到黃龍吐白泥的景象,就會心亂似花,難以安睡。只恐夜深花睡去”是唐代詩人杜甫的名句,原句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句詩表達了詩人對社會現(xiàn)狀的不滿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時也反映了個人的苦惱和無奈。
《海棠》古詩 蘇軾
蘇軾的古詩《海棠》原文及翻譯如下:原文:東風(fēng)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zhuǎn)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翻譯:裊裊的東風(fēng)吹拂暖意融融,春色更濃。花朵的香氣融在朦朧的霧里,而月亮已經(jīng)移過了院中的回廊。只害怕夜深人靜花兒獨自開放無人欣賞,特意點燃蠟燭來照亮海棠的美麗姿容。作品賞析:這首...
蘇軾海棠原文鑒賞賞析和解讀
蘇軾《海棠》原文、鑒賞、賞析和解讀 【原文】東風(fēng)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zhuǎn)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鑒賞】《王直方詩話》記載:東坡謫黃州,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而獨有海 棠一株,土人不知貴。對于這株幽居獨處的海棠,橫遭貶謫的蘇軾自元豐三年(1080)一到黃州,便目其為...
相關(guān)評說:
黃龍縣摩擦: ______[答案] 1 宋 - 蘇軾 - 海棠 東風(fēng)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zhuǎn)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按】這是蘇軾貶官黃州時所作.一作“東風(fēng)…,香霧霏霏月轉(zhuǎn)廊.只…,高燒銀燭照紅妝” 【海棠】昔明皇召貴妃同宴,而妃宿酒未醒,帝曰:“海棠睡未足也...
黃龍縣摩擦: ______ 1.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出自宋·蘇軾《海棠》 2. 只恐夜深花睡去.百火照紅妝,滿意留賓住. 出自度宋·葛勝仲《蝶戀花》 3. 嫣然一笑竹籬間,桃李漫山總粗俗. 出自宋·蘇軾《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士...
黃龍縣摩擦: ______[答案] 海棠 蘇軾 東風(fēng)裊裊泛崇光, 香霧空蒙月轉(zhuǎn)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燒高燭照紅妝. (1)詩歌的開頭兩句的景物描寫,有何作用? 答:詩歌的開頭兩句的景物描寫有兩點作用: A、作者用正面和側(cè)面結(jié)合的方法烘托渲染了一種空蒙迷離的境界和氣氛....
黃龍縣摩擦: ______[答案] 海棠 蘇軾 東風(fēng)裊裊泛崇光, 香霧空蒙月轉(zhuǎn)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燒高燭照紅妝. 這首絕句寫于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蘇軾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期間. 詩人首先刻畫微風(fēng)中的海棠,著意表現(xiàn)海棠的色彩. “東風(fēng)”就是春風(fēng),“裊裊”,...
黃龍縣摩擦: ______[答案] 只恐夜深花睡去,只恐流年驚暗換,只恐孤心獨處時,憐君君不知. 詩句完全正確, 海棠 蘇軾 東風(fēng)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zhuǎn)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這首絕句寫于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蘇軾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期間. 詩人首...
黃龍縣摩擦: ______[答案] 海棠 作者:蘇軾 東風(fēng)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zhuǎn)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黃龍縣摩擦: ______[答案]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宋·蘇軾《海棠》 只恐夜深花睡去.火照紅妝,滿意留賓住 宋·葛勝仲《蝶戀花》 嫣然一笑竹籬間,桃李漫山總粗俗 宋·蘇軾《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士人不知貴也》 春似酒...
黃龍縣摩擦: ______[選項] A. 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fēng). B.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C. 芭蕉不展丁香結(jié),同向春風(fēng)各自愁 D.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馬聲驕.
黃龍縣摩擦: ______ 海棠 作者: 蘇軾 東風(fēng)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zhuǎn)廊. 只恐夜深花...
黃龍縣摩擦: ______ 這個“去”表示脫離某種狀態(tài).睡去是脫離醒著的狀態(tài),死去是脫離活著的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