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上定而后能靜
1. 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
慮而后能得”。此語出自老子《大學》
這段話本身的意思是:知道應該達到的境界才能夠使自己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zhèn)靜不躁;鎮(zhèn)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獲。
【原文】如下
大學之道(1),在明明德(2),在親民(3),在止于至善。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5)。物有本末,事
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6);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
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
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為本(11)。其本亂而未治者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
(14)!
【注釋】
(1)大學之道:大學的宗旨。“大學”一詞在古代有兩種含義:一是“博學”的意思;二是相對于小學而言的“大人之學”。古人八歲人小學,學習“灑掃應對進
退、禮樂射御書數(shù)”等文化基礎知識和禮節(jié);十五歲人大學,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所以,后一種含義其實也和前一種含義有相
通的地方,同樣有“博學”的意思。”道“的本義是道路,引申為規(guī)律、原則等,在中國古代哲學、政治學里,也指宇宙萬物的本原、個體,一定的政治觀或思想體
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環(huán)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一個“明”作動詞,有使動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發(fā)揚、弘揚的意思。后一個“明”作形容詞,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親民:根據(jù)后面的“傳”文,“親”應為“新”,即革新、棄舊圖新。親民,也就是新民,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
(4)知止:知道目標所在。
(5)得:收獲。(6)齊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興旺發(fā)達。
(7)修其身: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獲得知識。
(9)格物:認識、研究萬事萬物。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本:根本。
(12)末:相對于本而言,指枝末、枝節(jié)。
(13)厚者薄:該重視的不重視。薄者厚:不該重視的卻加以重視。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沒有這樣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譯文】
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于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zhèn)靜不躁;鎮(zhèn)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獲。
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
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
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識、研究萬事萬物。
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后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后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yǎng)品性;品性修養(yǎng)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yǎng)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能的!
2. 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思
“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思……”出自《大學》。
原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翻譯:
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于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懂得停下來然后才穩(wěn)定,穩(wěn)定然后才能冷靜,冷靜然后才能平心靜氣,平心靜氣然后才能仔細考慮,仔細考慮然后才能有所收獲。
擴展資料:
“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思……”出自《大學》,《大學》的成書背景:
《大學》出自《禮記》,原本是《禮記》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
《禮記》原名《小戴禮記》,又名《小戴記》,由漢宣帝時人戴圣根據(jù)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編而成。據(jù)斷代史學家班固在“《記》百三十一篇”下自注云“七十子后學者所記也”,他認為《禮記》各篇的成書年代主要分布在戰(zhàn)國初期至西漢初期這段時間。
清代人崔述認為:“凡文之體,因乎其時……《大學》之文繁而盡,又多排語,計其時當在戰(zhàn)國。”
綜合而論,《大學》的成書時代大體在孔子、曾子之后,孟子、荀子之前的戰(zhàn)國前期,即公元前5世紀左右,系出于曾氏之儒一派的純?nèi)寮易髌贰薄<础洞髮W》的成書年代應是在戰(zhàn)國初期,其作者應是“曾氏之儒一派”,即現(xiàn)在學術界比較認可的戰(zhàn)國初期曾參所作。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大學
3. 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出
出自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大學》.含義是:“知道應該達到的境界才能夠使自己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zhèn)靜不躁;鎮(zhèn)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夠有所收獲.”拓展資料:1)知止——明確原則,理清期許 “止”指“歸宿”、“立場”.“知止”即對目標、歸宿和自己的原則立場有明確了解.對佛教而言,“止”為梵文奢摩他的意譯,又譯“止寂”、“禪定”,指通過坐禪入定,掃除妄念,專心一境,達到寂靜的境界.與“止”相對的范疇為“觀”,為梵文毗婆舍那的意譯,也被譯為“智慧”,是在“止”的基礎上發(fā)生的,指集中詳細觀察思維預定的事物和義理,獲得某種功德和智慧.2)有定——站穩(wěn)立場,堅定不移 “定”是定向.朱子《大學章句》解“定”字說:“知之,則有定向”.知止指對歸宿有明確了解,則已經(jīng)是“志有定向”的.所以,“定”字應指堅定不移.“知止而后有定”即是說,能對歸宿有明確的了解,然后方能堅守不移.3)能靜——動機純正,心不妄動 “靜”是靜心.朱子《大學章句》釋“靜”字說:“靜,謂心不妄動”.對于“靜”,《禮記》云:“人生而靜,天之性也.”《論語》也說:“仁者靜”.道教的北派全真道認為清靜是修道的基礎,故奉《清靜經(jīng)》為玄門日誦課之首,經(jīng)云:“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4)能安——身心安詳,從容有度 “安”是隨處而安穩(wěn).朱子《大學章句》釋“安”字為“安,謂隨處而安”.《管子.內(nèi)業(yè)》進一步談到“安”和“靜”、“定”的密切關聯(lián):“天主正,地主平,人主安靜.”又曰:“圣人與時變而不化,從物而不移,能正能靜,然后能定.”再曰:“正心在中,萬物得度.”最后則是“德成而智出”.5)能慮——思慮周到,驅除偏見 “慮”是思考精審.朱子《大學章句》釋“慮”字為“慮,謂處事精詳”.6)能得——合理選擇,心安理得 “得”有完成、達成的意思.朱子《大學章句》釋“得”字為:“得,謂得其所止”.《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相傳為曾子所作,實為秦漢時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
經(jīng)北宋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最終和《中庸》、《論語》、《孟子》并稱“四書”。宋、元以后,《大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
《大學》提出的“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一致性。《大學》全文文辭簡約,內(nèi)涵深刻,影響深遠,主要概括總結了先秦儒家道德修養(yǎng)理論,以及關于道德修養(yǎng)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對儒家政治哲學也有系統(tǒng)的論述,對做人、處事、治國等有深刻的啟迪性。
4.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白話翻譯:能夠知其所止,止于至善,然后意志才有定力;意志有了定力,然后心才能靜下來,不會妄動;能做到心不妄動,然后才能安于處境隨遇而安;能夠隨遇而安,然后才能處事精當思慮周詳;能夠思慮周詳,才能得到至善的境界.知止而后有定翻譯:能對歸宿有明確的了解,然后方能堅守不移 寬其心容天下之物;虛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論天下之事翻譯:放寬心胸,容納天下事物;謙虛謹慎,接受天下仁善;平心靜氣,分析天下事情;潛心鉆研,縱觀天下事理;堅定信念,應付天下變化.。
5.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400字讀這句話有什么感悟啊
《大學》首句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每次讀先秦時的語句,總是被他們語言中的氣勢所折服,就像《詩經(jīng)》一樣,雖然樸實無華,卻是心性的流露和智慧的閃光。
據(jù)說先秦的時候是真正的言文一體的,人們都講文言文,那么,當時處在人類文明的少年時代的人們,講起話來肯定也是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對于這句話的第二句,朱子是這樣解釋的:“止者,所當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
知之,則志有定向。 靜,謂心不妄動。
安,謂所處而安。” 一開始以為知止就是知道停止,懂得克制,現(xiàn)在才知道這個“止”跟前一句的“止于至善”是統(tǒng)一的。
知道了善之所在,即是有了明確的人生目標,然后才會使自己的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會鎮(zhèn)定不躁而心無雜念,鎮(zhèn)定不躁才會心安理得地做事情,心安理得才會深思熟慮考慮周詳,然后才會有所收獲。 為什么在生活中總是心煩氣躁呢,歸根結底就是因為“知止”,沒有明確的目標,隨遇而安,逆來順受。
這樣下去,就像精神上沒有固定的家園一樣,不知道將要去向何處,隨時都處于風雨飄搖之中,心里勞累不堪。所以,要趁著還有點年輕,樹立牢固的理想,積極地投入社會,完成能夠讓自己滿意的人生。
6. 翻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
《大學》首章云: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構成了《大學》的基本思想和“綱領”。
對于什么是“明明德”,學術界有過種種不同的看法。宋明理學家如朱熹、王陽明等都把“明德”理解為“虛靈不昧”的心體,認為“明明德”即是發(fā)明此本有的心性,所不同的是前者把它看作是“性”,而后者則看作是“心”。
當代有些學者則往往把“明明德”與思孟的性善論聯(lián)系起來,認為“明明德”是對《中庸》“自明誠”一語的發(fā)揮,并說“所謂‘明明德’,就是指通過修行,使‘明德’顯明于心,并同時使性得以呈現(xiàn)于心。”(3)這些看法明顯難以讓人茍同,也未必符合《大學》的原義。
因為從思想史的角度來看,“明德”的觀念雖然產(chǎn)生較早——《大學》引《康誥》“克明德”以釋“明明德”即是明證——但自人性的角度以言“明德”則是相對較晚才出現(xiàn)的。從《大學》全文來看,其言“明德”尚處在未與人性聯(lián)系在一起的階段,更沒有將其看作是內(nèi)在的性,這是《大學》“明明德”的一個重要特點,也是《大學》成書較早的一個反映,看不到這一點,顯然不符合《大學》思想的實際;與此不同,牟宗三先生則認為《大學》引“堯典《康誥》言‘德’或‘峻德’皆指德行說,那時似更不能意識到本有之心性也。”
(4)徐復觀先生也說“《大學》此處的明德,大概也只能作明智的行為解釋,而不是指的是心。”(5)從《大學》所處的時代來看,說“明德”包含“德行”、“明智的行為”的意思并不為過,但這并不是《大學》“明德”的重點所在,因為《大學》全文很少提到“德行”、“明智的行為”,相反它反復強調“正心”、“誠意”,把它看作是“明明德”的重要手段,所以把“明德”僅僅理解為“德行”、“明智的行為”同樣不夠全面。
其實,《大學》的“明明德”主要是針對“修身”而言的,因為下文接著說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由于以上各項是一種條件的蘊涵關系,這段話實際是說:欲明明德于天下,先修其身,然后齊其家、治其國、平天下。
顯然,“明明德”即“修其身”,而“明明德于天下”也即在此基礎上使天下之人皆能修其身。孔穎達釋“明明德”為“謂身有明德而更彰顯之”,正指明了這一點。
既然“明明德”主要是指“修身”,那么它就應當包括“正心”、“誠意”、“格物”、“致知”等內(nèi)容,理解《大學》的“明明德”,正應從此入手。 “明明德”之后的“親民”,學術史上一直存有爭論。
程頤、朱熹主張“親民”當作“新民”,程頤作《大學》定本一卷(6),對《大學》文字作了兩處更動,一是將“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改為“心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另一處即是將“親民”改為“新民”;朱熹也認為“今親民云者,以文義推之則無理;新民云者,以傳文考之則有據(jù)。”(7)其所作《大學章句》“親民”下注曰:“親,當作新。”
但反對程、朱者也不乏其人,影響較大者如王陽明,曾與弟子徐愛辨“宜從舊本作‘親民’”,列在《傳習錄》首章,認為“說親民便是兼教養(yǎng)意,說新民便覺偏了”,足見二者的對立。郭點竹簡中有“教民有新(親)也”,(《唐虞之道》)“不戚不新(親),不新(親)不愛”(《五行》)等語,其中“親”皆寫作“新”,說明“親”、“新”本可通用(8),朱熹等改“親民”為“新民”并非無據(jù),為我們討論“親民”問題提供了重要線索。
但要確定“親民”是否為“新民”,僅有文字的根據(jù)還不夠,因為這里實際存在兩種可能性,一是“親民”寫作“新民”,但作“親”講,郭點簡就是這種情況;一是“親民”通“新民”,所以還須從思想內(nèi)容上作進一步的判斷。朱熹等改“親民”為“新民”,主要? 撬強吹較攣撓小骯度招攏杖招隆薄ⅰ白饜旅瘛鋇扔錚揮小扒酌瘛鋇哪諶藎餼褪瞧淥檔摹耙源Î目賈蠐芯蕁保渙磽庠蚴強悸塹剿枷肷系牧ُ怠K凇靶旅瘛畢倫⒃唬骸靶掄擼鍥渚芍揭玻約茸悅髕涿韉攏值蓖埔約叭耍怪嚶幸勻テ渚扇局垡病!痹謁蠢矗懊婕紉閹怠懊髏韉隆保旅孀緣筆怯搿懊韉隆庇泄氐摹靶旅瘛保羲凳恰扒酌瘛保頡拔囊濉倍嗌儼還渙ع帷V祆淙銜ء敖袂酌裨普擼暈囊逋浦蛭蘩懟保嗌儆行┛浯篤浯剩Ë選靶旅瘛庇搿懊髏韉隆薄ⅰ爸褂謚遼啤崩斫馕ْ恢植⒘泄叵擔摶墑嗆俠淼摹S氪瞬煌躚裘髟虬選懊髏韉隆庇搿扒酌瘛笨醋魘翹逵玫墓叵擔骸懊髏韉掄擼⑵涮斕贗蛭鏌惶逯逡病G酌裾擼鍥涮斕贗蛭鏌惶逯靡病9拭髏韉鹵卦謨誶酌瘢酌衲慫悅髕涿韉亂病!畢勻徊環(huán)顯澹矣牒竺嫻摹爸褂謚遼啤蔽薹ㄍ騁唬蝕游囊宓牧ع嶗純矗靶旅瘛蔽摶墑び凇扒酌瘛薄5Í躚裘髦髡嘔指垂瘧鏡摹扒酌瘛保⒎墻黿齔鲇諼囊宓目悸牽嵌栽縉諶逖д衛(wèi)硐氳囊恢殖薪櫻銜ء八登酌癖閌羌娼獺⒀猓敵旅癖憔跗Á恕保健捌Á恕保閌侵鈣Ó凇敖獺鋇囊幻妗T謁蠢矗縉諶寮彝厥用裰詰納侍猓髡畔妊蠼蹋鬃詠病襖險甙倉笥研胖僬呋持保ā堵塾? ·公冶長》),也是“養(yǎng)”之意大于“教”之意,所以“親民”顯然比“新民”更符合早期儒學的一貫主張。
君子安其身而后動,易其心而后語,定其交而后求,篤其志而后行
“君子安其身而后動”,我們生而為人,首要的問題,是身心先要得安,安其身也就是安其心。《大學》里面講修學步驟:“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這個“安”是處在中間的樞紐地帶。你只有心安了以后,你才能夠慮,才能考慮去做事情并有所成就;而前面的...
心靜才能慮,慮而后有得
本命年是一道坎。下班路上,在擁擠不堪的地鐵里,心情原本有些煩躁不堪,卻忽然想起了《大學》里的一句話“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這句來自幾千年前的名言,像流過一股清涼的泉水漫過心間。心忽然就平靜了下來,于是很多事情可以慢慢想。諸事繁雜,千頭...
“物有本來,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出自哪里?
譯文: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了。節(jié)選: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什么意思?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主要闡述了人生進修的八個階段,被稱為“八條目”,主要釋義如下:1、格物。就是要求人們親歷其事,親操其物,即物窮理,增長見識。2、致知。就是求為真知,從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3、誠意。就是要意念誠實。4、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種不安的...
曾子的名言名句大全
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這句話強調了君子通過文章學問來結交朋友,并通過朋友來輔助自己實現(xiàn)仁德。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意誠而后心正。這句話指出,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態(tài),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意念真誠了心態(tài)才能端正。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這句...
關于論語:顏淵曰:“請問其目?”中“請問其目”什么意思?
一下子“明德”明不了,所以要做功夫:“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后來得到什么呢?得到的就是“明德”。所以《大學》里的修養(yǎng)功 夫,和這里有相同之處。下面接著下來,就講仁的用了。如果我們拿曾子的《大學》來比方著講,等于上面這一節(jié)講“明德”...
大智知止,小智惟謀,智有窮而道無盡哉
1.智極則愚也,圣人不患智寡,患德之有失焉。2.才高非智,智者弗顯也。位尊實危,智者不就也。大智知止,小智惟謀,智有窮而道無盡哉。3.謀人者成于智,亦喪于智。謀身者恃其智,亦舍其智也。智有所缺,深存其敵,慎之少禍焉。4.智不及而謀大者毀,智無竭而謀遠者逆。智者言智...
適合發(fā)說說的文言文
9、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10、痛鳳兮遠逝,畜鴳兮近處。11、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系焉,萬物覆焉。12、風無常順,兵無常勝。13、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14、以利相交者,利盡而疏。1...
安身后動,易心后語,定交后求
太累。定其交而后求,上文這句話更偏了。莊子認為,誠己,見其誠,而發(fā),則無失。求,求索。子有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心要定,明白自己要什么,先誠己知止,這時候定后求索就沒有什么兇險了。《易》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恒,兇。』」
做人做事的文言文注解
12.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禮記·大學》)13.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禮記·中庸》)14.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禮記·大學》)15. 所謂...
相關評說:
廣寧縣工步: ______[答案]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能夠知其所止,止于至善,然后意志才有定力;意志有了定力,然后心才能靜下來,不會妄動;能做到心不妄動,然后才能安于處境隨遇而安;能夠隨遇而安,然后才能處事精當...
廣寧縣工步: ______ 原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
廣寧縣工步: ______[答案] 【原文】 大學之道(1),在明明德(2),在親民(3),在止于至善.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5).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
廣寧縣工步: ______[答案] 知道應該達到的境界才能夠使自己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zhèn)靜不躁;鎮(zhèn)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獲
廣寧縣工步: ______[答案]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 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于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止而后有定: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 定而后能靜:志向堅定才能夠鎮(zhèn)靜不躁; 靜而后能安:鎮(zhèn)靜不...
廣寧縣工步: ______[答案] 《大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廣寧縣工步: ______[答案]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