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jgcgs88.cn-狠狠久久亚洲欧美专区不卡,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无毒不卡,噼里啪啦国语版在线观看,zσzσzσ女人极品另类

  • <strike id="qgi8o"><td id="qgi8o"></td></strike>
  • <ul id="qgi8o"><acronym id="qgi8o"></acronym></ul>
  • <li id="qgi8o"></li>
    <ul id="qgi8o"></ul>
    <strike id="qgi8o"><rt id="qgi8o"></rt></strike>
    <ul id="qgi8o"><center id="qgi8o"></center></ul>
  • <kbd id="qgi8o"></kbd>

    對(duì)年齡的稱呼 古代人對(duì)各個(gè)年齡段的稱呼分別是什么?



    不滿周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qiáng)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xiāng)之年;
    70歲——古稀、杖國(guó)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

    古代年歲的別稱

    楊權(quán)

    總角:指童年。
    語出《詩經(jīng)》,如《詩·衛(wèi)風(fēng)·氓》“總角之宴”,又《齊風(fēng)·甫田》“總角兮”。以后稱童年為“總角”。陶淵明《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首無成。”

    垂髫:指童年。
    古時(shí)童子未冠,頭發(fā)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賦》:“被褐振裾,垂髫總發(fā)。”

    束發(fā):指青少年。
    一般指15歲左右,這時(shí)應(yīng)該學(xué)會(huì)各種技藝。《大戴禮記·保傅》:“束發(fā)而就大學(xué),學(xué)大藝焉,履大節(jié)焉。”

    及笄:指女子15歲。
    語出《禮記·內(nèi)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jié)發(fā)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
    語出《后漢書·曹皇后記》“小者待年于國(guó)”。以后稱女子待嫁的年歲為“待年”。《文選·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聲夙振。”

    弱冠:指男子20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已經(jīng)成年。左思《詠史》詩之一:“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而立:指30歲。
    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以后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聊齋志異·長(zhǎng)清僧》:“友人或至其鄉(xiāng),敬造之,見其人默然誠篤,年僅而立。”

    不惑:指40歲。
    語出《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歲的代稱。應(yīng)璩《答韓文憲書》:“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老年頭發(fā)蒼白如艾。《民國(guó)通俗演義》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還有什么不滿意的事?”

    花甲:指60歲。
    以天干地支名號(hào)錯(cuò)綜參互而得名。計(jì)有功《唐詩紀(jì)事》卷六十六:“(趙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長(zhǎng)吉為短歌,對(duì)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環(huán)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歲。
    語出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
    《后漢書·呂強(qiáng)傳》:“故太尉段潁,武勇冠世,習(xí)于邊事,垂發(fā)服戎,功成皓首。”

    黃發(fā):指長(zhǎng)壽老人。
    語出《詩經(jīng)》,如《詩·魯頌· 宮》“黃發(fā)臺(tái)背”。老人頭發(fā)由白轉(zhuǎn)黃。曹植《贈(zèng)白馬王彪》:“王其愛玉體,俱享黃發(fā)期。”陶淵明《桃花源記》:“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鮐背:指長(zhǎng)壽老人。
    語出《詩經(jīng)》,如《詩·大雅·行葦》“黃臺(tái)背”,“臺(tái)”與,“鮐”通用。《爾雅·釋詁》:“鮐背,壽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鮐魚背。

    期頤:指百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謂百歲老人應(yīng)由后代贍養(yǎng)。蘇拭《次韻子由三首》:“到處不妨閑卜筑,流年自可數(shù)期頤。”

    也談古代年歲的別稱

    湯餅之期:嬰兒出生三朝,稱為“湯餅之期”。
    語出劉禹錫《送張盥詩》。

    初度:指小兒周歲。
    語出清代文學(xué)家程允升《幼學(xué)故事瓊林》。后來亦泛指生日為“初度”,如六十歲生日稱為“六十初度”。

    齠齔:指兒童。
    語出《韓詩外傳》卷一:“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齠齒……。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齒……”

    教數(shù)之年:指兒童九歲。
    外傅之年:指兒童十歲。
    舞勺之年:指兒童十三歲。
    以上皆出自《記》。

    破瓜之年:指十六歲女子。
    這是舊時(shí)文人將“瓜”字拆為二八字以紀(jì)年。《通俗編·婦女》:“宋謝幼 詞:‘破瓜年紀(jì)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歲耳。”“破瓜之年”亦謂六十四歲。《通俗編》又云:“若呂巖贈(zèng)張泊詩:‘功成當(dāng)在破瓜年’,則八八六十四歲”。有室之年,男以女為室,女以男為家,故“有室之年”就是結(jié)婚之年。語出《禮·曲禮上》。

    杖家之年:指五十歲。
    杖鄉(xiāng)之年:指六十歲。
    杖國(guó)之年:指七十歲。
    杖朝之年:八十歲。
    以上稱謂,皆出于《王制》。

    下壽:六十歲。
    中壽:八十歲。
    上壽:一百歲。
    以上稱謂,出于《莊子》。

    花甲重開:一百二十歲。
    古稀雙慶:一百四十歲。
    此外,還有把六十歲以上的人統(tǒng)稱為“耆老”,八十歲以上的人稱為“大耋”。亦有泛稱老人為“龍鐘”、“潦倒之年”的。《廣韻》:“龍鐘,竹也,老者如竹枝搖曳,不治禁持。潦者,路之流水也,其顛倒阻滯,如人之遭際 ,故云。”

    序號(hào)年齡古代稱謂、稱呼解釋及出處備注10-1歲孩提、襁褓指初知發(fā)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未滿周歲的嬰兒。 22-3歲孩提指初知發(fā)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也有寫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韓愈詩中就有“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37歲(女)髫(tiaoˊ)年幼童時(shí)期。古兒童尚未束發(fā)時(shí)自然下垂的短發(fā),故稱之,也稱作“垂發(fā)”。 48歲童齔[chèn]、總角古代兒童將頭發(fā)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扎成一個(gè)結(jié),形如兩個(gè)羊角,故稱“總角”,《說文》中有“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的說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脫落,長(zhǎng)出恒牙,稱為“齔”。“童齜”,往往是指人的兒童少年時(shí)期。 59歲九齡教數(shù)之年指兒童9歲。語出《禮記》。 610歲黃口10歲以下的少兒通稱,即稚氣未脫的男孩或女孩代稱也。幼學(xué)之年、外傅之年,十歲稱幼年可以出外就學(xué)。后來就稱十歲為“幼學(xué)之年。” 712歲(女)金釵之年女孩子到了12歲就可以頭帶金釵 813歲(女)豆蔻年華多年生草本植物,產(chǎn)嶺南,其花很美,尚未大開的花形如懷孕之身,南方人稱為含胎花。詩文中常用以喻指少女,語出唐·杜牧《贈(zèng)別》詩:“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后來人們常稱女子十三、四歲為“豆蔻年華”。也用于比喻處女。 913-15歲(男)舞勺之年根據(jù)《禮記》的記載:勺,一種管樂器,古未成童者習(xí)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學(xué)習(xí)勺舞。舞勺之年也用作童年的代稱。 1014歲(女)“二七”之年取二七一十四之意,如南朝陳后主《車飛伯勞歌》:“年時(shí)二七猶未笄,轉(zhuǎn)顧流眄鬟鬢低。” 1115歲(女)及笄或笄年“笄”[jī],即女子束發(fā)用的簪子。古時(shí)女子十五歲盤發(fā)插笄,表示已到出嫁年齡,故稱。 1215(男)束發(fā)、成童、志學(xué)男子15歲左右稱“束發(fā)”或“成童”,這時(shí)應(yīng)該學(xué)會(huì)各種技藝。《大戴禮記·保傅》:“束發(fā)而就大學(xué),學(xué)大藝焉,履大節(jié)焉。古代男孩將頭發(fā)由兩髻(總角)束成一髻叫做“束發(fā)”,束發(fā)表示已到少年期,故又叫“成童”。 1315-20(男)舞象之年“舞象”又是成童的代名詞。原本是古武舞名。《禮記·內(nèi)則》:“成童,舞象,學(xué)射御。”《疏》曰:“成童,謂十五以上;舞象,謂舞武也。熊氏云:‘謂用干戈之小舞也。’”也就是可以上戰(zhàn)場(chǎng)了
    14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女子16歲稱為“破瓜”、“及瓜”。“瓜”字可以分剖成兩個(gè)“八”字,“破瓜”就是把瓜字拆開,二八一十六,故稱。女子十六歲還可稱“碧玉年”。如唐·李群玉《醉后贈(zèng)馮姬》詩:“桂影淺拂梁家熏,瓜字初分碧玉年。” 1518歲(女)“二九”女子18歲可稱“二九”。《初刻拍案驚奇》:“韓子文……年過二九,尚未有親。”本來男女皆可用,但詩文中多用于女子。 1620歲(男)弱冠、七尺、弱冠、始冠、及冠、冠歲、加冠、冠年男子20歲稱“弱冠”。典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孔穎達(dá)進(jìn)一步注解說:“二十成人,初加冠,體猶未壯,故曰弱冠。”弱,年少;古代男子二十歲算作成人,要舉行加冠禮,故稱。 1720歲(女)桃李年華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語出《后漢書·曹皇后記》“小者待年于國(guó)”。以后稱女子待嫁的年歲為“待年”。 1824歲(女)花信年華花信,開花時(shí)期。指女子的年齡到了二十四歲。也泛指女子的年齡正處在年輕貌美之時(shí)。
    出處:宋·范成大《元夕后連陰》:“誰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揚(yáng)州百面雷。” 19至婚嫁年齡(女)摽梅之年比喻女子適婚年齡。而多誤寫為“標(biāo)梅之年”。
    [摽梅]謂梅子成熟后落下來。后因用“摽梅”比喻女子已到結(jié)婚的年齡。摽梅中的“摽”讀作“biào”,摽梅”指“落梅”摽梅之年古意中是指適合出嫁之年。 2030歲(男)而立、立年、始立、始室、壯室30歲稱“而立”之年。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后代稱30歲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歲。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 2130(女)半老徐娘稱年老而尚有風(fēng)韻的婦女 2240歲(男)不惑之年、強(qiáng)壯之年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為40歲的代稱。語出《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禮記·曲禮》上:“四十曰強(qiáng),而仕。”孔穎達(dá)疏:“強(qiáng)有二義:一則四十不惑,是智慮強(qiáng);二則氣力強(qiáng)也。” 2350歲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及艾之年、大衍之年、杖家之年半百即50,人人皆知,但多指歲數(shù),如年已半百,年近半百等。50歲又稱“知非”之年。《淮南子原道》:“故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50歲又稱“知命”之年。語出《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知命指認(rèn)識(shí)天命,按現(xiàn)在的說法,應(yīng)為認(rèn)識(shí)自然的法則。 2451歲“開六”古人稱老年人年齡進(jìn)入一個(gè)新階段謂之“年開”。十年為一秩,開六即第六秩的開始。況周頤所著《蕙風(fēng)詞話續(xù)編》卷一:“近人稱壽五十一歲曰開六,六十一歲曰開七。”
    25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xiāng)之年古時(shí)用干支紀(jì)年為六甲子。因?yàn)樗蕴旄膳c地支依次循環(huán)搭配,六十周而復(fù)始,所以也稱“花甲子”、或“花甲”。后來也用“花甲”或“花甲子”代稱60歲。
    耳順:六十歲時(shí)聽別人言語便可判斷是非真假。
    杖鄉(xiāng):意思是六十歲可以拄行走于鄉(xiāng)里。 2661歲開七、華甲華甲的甲,即甲子的甲,華字的繁體字可分為六個(gè)十字和一個(gè)一字,所以稱61歲為“華甲”。 2764歲破瓜因瓜字可分為“八八”兩字,取八八六十四之意,故用為64歲的代稱。 2870歲古稀、杖國(guó)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語出杜甫《曲江》詩之二:“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后來人們就用“古稀”或“稀年”作為七十歲的代稱。
    致事、致政是一個(gè)意思,即辭去官職,也叫致仕。“懸車”也是致仕的意思。古人一般都到七十歲時(shí)辭官家居,廢車不用,故而懸車。 2971歲開八白居易《喜老自嘲》詩:“行開第八秩,可謂盡天年。”
    3077歲喜壽因喜字的草體似七十七三字組成,所以這么稱呼。
    3180歲望八、杖朝之年韓愈《司業(yè)文》:“逾七望八,年熟非翁,在君無憾,我竟不充。”80歲還稱為“杖朝”。語出《禮記王制》:“八十杖于朝。”意謂八十歲可以拄杖出入朝廷。后來就把“杖朝”用作八十歲的代稱。 3288歲米壽因米字可以分為八十八三個(gè)字,所以稱八十八為米壽。 3380-90歲耄耋之年耄耋(mào dié)80~90歲稱耄和耋,也用作對(duì)老年人的泛稱。尢以九十歲稱謂多。 語出《漢·曹操·對(duì)酒歌》:“耄耋皆得以壽終,恩澤廣及草木昆蟲。” 3490歲望九、鮐背之年明人吳晉《與林茂之前輩書》:“先生以望九之年,猶燈下書頭字。”九秩、九齡、鮐背(臺(tái)背、駝背)之年、鯢齒之年、黃耈之年、黃發(fā)之年、眉?jí)壑辍隼嬷辍u:90歲。 35100歲期頤、人瑞100歲“期頤”。語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鄭玄注解說:“期頤,猶要也;頤,養(yǎng)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盡養(yǎng)道而已。”期待的“期”就是需要的要。 36人死時(shí)的年齡稱為“終年”、“卒年”或“落年”。其中“落年”不大常見。宋人羅泌所著《路史后記七小昊》曰:“小昊青陽氏……在位八十有四載,落年一百有一。”小青陽氏,指?jìng)髡f中黃帝的兒子之一,東夷集團(tuán)的首領(lǐng)。

    十五志學(xué)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知名
    六十花甲(耳瞬)
    七十古稀(從心所欲)
    八十耄耋
    一百期頤

    古代年齡稱謂知識(shí)介紹
    自古以來,我國(guó)對(duì)嬰、幼、少、青、壯、中、老各個(gè)年齡的稱謂,真可說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
    不滿周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20歲(男)——弱冠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qiáng)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xiāng)之年
    70歲——古稀、杖國(guó)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
    古代年歲的別稱
    總角:指童年。
    語出《詩經(jīng)》,如《詩/衛(wèi)風(fēng)/氓》“總角之宴”,又《齊風(fēng)/甫田》“總角兮”。以后稱童年為“總角”。陶淵明《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首無成。”
    垂髫:指童年。
    古時(shí)童子未冠,頭發(fā)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賦》:“被褐振裾,垂髫總發(fā)。”
    束發(fā):指青少年。
    一般指15歲左右,這時(shí)應(yīng)該學(xué)會(huì)各種技藝。《大戴禮記/保傅》:“束發(fā)而就大學(xué),學(xué)大藝焉,履大節(jié)焉。”
    及笄:指女子15歲。
    語出《禮記/內(nèi)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jié)發(fā)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
    語出《后漢書/曹皇后記》“小者待年于國(guó)”。以后稱女子待嫁的年歲為“待年”。《文選/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聲夙振。”
    弱冠:指男子20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已經(jīng)成年。左思《詠史》詩之一:“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而立:指30歲。
    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以后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聊齋志異/長(zhǎng)清僧》:“友人或至其鄉(xiāng),敬造之,見其人默然誠篤,年僅而立。”
    不惑:指40歲。
    語出《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歲的代稱。應(yīng)璩《答韓文憲書》:“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老年頭發(fā)蒼白如艾。《民國(guó)通俗演義》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還有什么不滿意的事?”
    花甲:指60歲。
    以天干地支名號(hào)錯(cuò)綜參互而得名。計(jì)有功《唐詩紀(jì)事》卷六十六:“(趙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長(zhǎng)吉為短歌,對(duì)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環(huán)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歲。
    語出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
    《后漢書/呂強(qiáng)傳》:“故太尉段潁,武勇冠世,習(xí)于邊事,垂發(fā)服戎,功成皓首。”
    黃發(fā):指長(zhǎng)壽老人。
    語出《詩經(jīng)》,如《詩/魯頌/宮》“黃發(fā)臺(tái)背”。老人頭發(fā)由白轉(zhuǎn)黃。曹植《贈(zèng)白馬王彪》:“王其愛玉體,俱享黃發(fā)期。”陶淵明《桃花源記》:“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鮐背:指長(zhǎng)壽老人。
    語出《詩經(jīng)》,如《詩/大雅/行葦》“黃臺(tái)背”,“臺(tái)”與,“鮐”通用。《爾雅/釋詁》:“鮐背,壽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鮐魚背。
    期頤:指百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謂百歲老人應(yīng)由后代贍養(yǎng)。蘇拭《次韻子由三首》:“到處不妨閑卜筑,流年自可數(shù)期頤。”
    《讀者文摘》1983年第一期
    湯餅之期:嬰兒出生三朝,稱為“湯餅之期”。
    語出劉禹錫《送張盥詩》。
    初度:指小兒周歲。
    語出清代文學(xué)家程允升《幼學(xué)故事瓊林》。后來亦泛指生日為“初度”,如六十歲生日稱為“六十初度”。
    齠齔:指兒童。
    語出《韓詩外傳》卷一:“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齠齒……。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齒……”
    教數(shù)之年:指兒童九歲。
    外傅之年:指兒童十歲。
    舞勺之年:指兒童十三歲。
    以上皆出自《記》。
    破瓜之年:指十六歲女子。
    這是舊時(shí)文人將“瓜”字拆為二八字以紀(jì)年。《通俗編/婦女》:“宋謝幼詞:‘破瓜年紀(jì)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歲耳。”“破瓜之年”亦謂六十四歲。《通俗編》又云:“若呂巖贈(zèng)張泊詩:‘功成當(dāng)在破瓜年’,則八八六十四歲”。有室之年,男以女為室,女以男為家,故“有室之年”就是結(jié)婚之年。語出《禮/曲禮上》。
    杖家之年:指五十歲。
    杖鄉(xiāng)之年:指六十歲。
    杖國(guó)之年:指七十歲。
    杖朝之年:八十歲。
    以上稱謂,皆出于《王制》。
    下壽:六十歲。
    中壽:八十歲。
    上壽:一百歲。
    以上稱謂,出于《莊子》。
    花甲重開:一百二十歲。
    古稀雙慶:一百四十歲。
    此外,還有把六十歲以上的人統(tǒng)稱為“耆老”,八十歲以上的人稱為“大耋”。亦有泛稱老人為“龍鐘”、“潦倒之年”的。《廣韻》:“龍鐘,竹也,老者如竹枝搖曳,不治禁持。潦者,路之流水也,其顛倒阻滯,如人之遭際,故云。”
    人初生叫嬰兒,不滿周歲稱襁褓。
    2至3歲稱孩提。
    女孩7歲稱髫年。男孩7歲稱韶年。
    10歲以下稱黃口。
    13歲至15歲稱舞勺之年。
    15歲至20歲稱舞象之年。
    女孩12歲稱金釵之年。
    女孩13歲稱豆蔻年華。
    女孩15歲稱及笄之年。
    16歲稱碧玉年華;
    20歲稱桃李年華。
    24歲稱花信年華;女子出嫁稱票?梅之年。
    男子20歲稱弱冠。
    30歲稱而立之年。
    40歲稱不惑之年。
    50歲稱知命之年。
    60歲稱花甲或耳順之年。
    70歲稱古稀之年。
    80歲稱杖朝之年。
    80至90歲稱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歲樂期頤。
    另外,還有稱童年為總角或垂髫,稱青少年為束發(fā),女子待嫁稱待年或待字,稱老年為皓首或白首,稱長(zhǎng)壽老人為黃發(fā)等等

    古代年齡稱謂小集
    襁褓:不滿周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始齔、齠年:男孩八歲。說明:根據(jù)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zhǎng)出恒牙,這時(shí)叫“齔”,“齠年”或“髫年”。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古代小孩頭發(fā)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xué):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xué)。”因?yàn)楣糯淖譄o標(biāo)點(diǎn),人們就截取“幼學(xué)”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志學(xué):十五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
    及笄:女子十五歲。(《禮記•內(nèi)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舊時(shí)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jì)年,謂十六歲,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歲。(《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而立:三十歲。
    不惑:四十歲。
    天命:五十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歲。(《淮南子•原道訓(xùn)》:“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說春秋衛(wèi)國(guó)有個(gè)伯玉,不斷反省自己,到五十歲時(shí)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錯(cuò)誤,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稱五十歲。)
    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我國(guó)自古以來用天干地支互相錯(cuò)綜相合紀(jì)年,可組成六十對(duì)干支,因而稱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歲又稱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歲。(杜甫《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耄耋:八十、九十歲。(《禮記•曲禮》:“八十九十曰耄。”人們根據(jù)這解釋,把耄耋兩字連用代稱八、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禮記•曲禮》:“百年曰期頤。”意思是人生以百年為期,所以稱百歲為“期頤之年。”元人陳浩解釋說:“人壽以百年為期,故曰期;飲食起居動(dòng)人無不待于養(yǎng),故曰頤。”)
    男女統(tǒng)稱:男稱須眉、女稱巾幗。
    夫妻五方去世稱:?jiǎn)逝肌?br />老師稱:恩師、夫子。
    學(xué)生稱:門生、受業(yè)。

    襁褓:不滿周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始齔、齠年:男孩八歲。
    說明:根據(jù)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zhǎng)出恒牙,這時(shí)叫“齔”,“齠年”或“髫年”。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古代小孩頭發(fā)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xué):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xué)。”因?yàn)楣糯淖譄o標(biāo)點(diǎn),人們就截取“幼學(xué)”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志學(xué):十五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
    及笄:女子十五歲。(《禮記·內(nèi)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舊時(shí)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jì)年,謂十六歲,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歲。(《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而立:三十歲。
    不惑:四十歲。
    天命:五十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歲。(《淮南子·原道訓(xùn)》:“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說春秋衛(wèi)國(guó)有個(gè)伯玉,不斷反省自己,到五十歲時(shí)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錯(cuò)誤,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稱五十歲。)
    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我國(guó)自古以來用天干地支互相錯(cuò)綜相合紀(jì)年,可組成六十對(duì)干支,因而稱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歲又稱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歲。(杜甫《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耄耋:八十、九十歲。(《禮記·曲禮》:“八十九十曰耄。”人們根據(jù)這解釋,把耄耋兩字連用代稱八、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禮記·曲禮》:“百年曰期頤。”意思是人生以百年為期,所以稱百歲為“期頤之年。”元人陳浩解釋說:“人壽以百年為期,故曰期;飲食起居動(dòng)人無不待于養(yǎng),故曰頤。”)

    從0到100歲,古人對(duì)年齡有哪些稱謂
    從0到100歲,古人對(duì)年齡有哪些稱謂 初度 0歲。是指生日之時(shí)。語出《離騷》:“皇攬揆余初度兮,肇賜余以嘉名”。 湯餅之期 指嬰兒出生三日。舊俗小兒出生三日,設(shè)筵招待親友謂之“湯餅筵”。也作“湯餅宴”、“湯餅會(huì)”。 襁褓 泛指1歲以下幼童。現(xiàn)在以此借指未滿周歲的嬰兒。 孩提 指2、3歲的兒童。幼兒始...

    年齡段的稱呼
    各年齡段的稱呼如下: 成年前: 0歲:初度、赤子、襁褓、湯餅之期。 1歲:牙牙。 2歲:孩提。 8歲:總角、童齜、始齔、髫年、齠年。 9歲:九齡、黃口、指數(shù)之年。 10歲:幼學(xué)、外傅之年。 12歲:金釵之年。 13歲:豆蔻、舞夕之年。 成年后: 15歲:及笄、束發(fā)、舞象之年、成童、鄭玄。 16歲:二八、破瓜、...

    對(duì)年齡的稱呼
    詳情請(qǐng)查看視頻回答

    古人怎么稱呼年齡?
    1. 古代對(duì)嬰兒的稱呼是人初生。2. 襁褓一詞泛指一歲以下的嬰兒。3. 孩提是指兩至三歲的兒童。4. 始齔和髫年是女孩七歲的稱呼。5. 始齔和齠年是男孩八歲的稱呼。這一年齡段的兒童開始換牙。6. 總角是幼年的泛稱。7. 垂髻之年指還未成年的兒童。8. 黃口是指十歲以下的兒童。9. 幼學(xué)是指...

    古代怎么稱呼年齡?
    詳情請(qǐng)查看視頻回答

    年齡的稱呼是怎么樣的?
    25、高齡:敬辭,稱老人的年齡,多指60歲以上。26、耆[ qí ]:古稱60歲的人為“耆”。27、下壽:古人以60為下壽,指60歲以上。28、還歷壽:61歲的壽辰。29、從心之年:70歲。30、懸車之年、杖圍之年:均指70歲。31、耄[mào]:古稱八十歲至九十歲的年紀(jì),形容年老,引申為昏亂之義。

    古代對(duì)年齡的稱謂古代人對(duì)各個(gè)年齡段的稱呼分別是什么
    0歲:初度——指小兒初生之時(shí)。赤子、襁褓——未滿周歲的嬰兒。1歲:牙牙——嬰兒學(xué)語的聲音。周晬——指嬰兒周歲。2歲:孩提——指初知發(fā)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2-3歲的兒童)8歲:總角——古代兒童將垂發(fā)扎成兩個(gè)發(fā)髻,形狀似羊角,“總”為聚攏的意思,故稱“總角”。童齔——通常指人的兒童...

    古代對(duì)年齡如何稱呼
    但后人卻常把“幼學(xué)”、“弱冠”等作為年齡稱謂。擴(kuò)展資料年齡稱謂年齡稱謂是古代指代年齡的稱呼,古人的年齡有時(shí)候不用數(shù)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稱謂來表示。年齡稱謂大多是記載在書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古人的年齡有時(shí)不用數(shù)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guān)的稱謂來代替。比如總角是...

    古代怎么稱呼年齡?
    1. 古代年齡稱謂分為不同階段,如襁褓、孩提、髫年等,每個(gè)階段都有特定的稱呼。2. 襁褓指不滿周歲,孩提指2-3歲,髫年指女孩7歲,齠年指男孩8歲,總角指幼年泛稱。3. 垂髫指童年,黃口指10歲以下,金釵之年指女孩12歲,豆蔻年華指女孩13歲。4. 舞勺之年指13-15歲,束發(fā)指青少年,及笄之年指...

    對(duì)于不同年齡段的人的稱呼?
    孩提 幼兒時(shí)期 總角 童年時(shí)期 及笄 女子15歲 弱冠 男子20歲 花信 女子24歲 而立 30歲 不惑 40歲 知命 50歲 花甲 60歲 古稀 70歲 喜壽 77歲 米壽 88歲 白壽 99歲 耄耄 80-90歲 期頤 100歲 中國(guó)古代年歲的別稱 不滿周歲---襁褓;女孩7歲-...

    相關(guān)評(píng)說:

  • 智念19741389768: 固定用來表示年齡稱謂的詞語 -
    興海縣擺線: ______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知天命 六十耳順 七十古來稀
  • 智念19741389768: 我國(guó)古代對(duì)年齡的稱謂?(三十歲到一百歲) -
    興海縣擺線: ______[答案] 弱冠:男子20歲.古代男子20歲行成年禮,束發(fā)戴冠,表示已成年. 《禮記·曲禮上》說:“二十曰弱冠.”西晉左思《詠史》詩:“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而立:30歲.孔子《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
  • 智念19741389768: 古代年齡的稱謂?如上,知道多少都抖出來吧 -
    興海縣擺線: ______[答案] 知命也作知天命、半百、知非, 認(rèn)識(shí)天命或命運(yùn), 五十歲的代稱. 《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 年齡稱謂 總角:指童年. 語出《詩經(jīng)》,如《詩·衛(wèi)風(fēng)·氓》“總角之宴”,又《齊風(fēng)·甫田》“總角兮”.以后稱童年...
  • 智念19741389768: 從0~100歲,在古代各個(gè)年齡都有什么稱呼? -
    興海縣擺線: ______ 中國(guó)傳統(tǒng)中對(duì)年齡的稱呼: 出生-周歲——襁褓; 2-3歲——孩提; 7歲(女)——髫年; 8歲(男)——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
  • 智念19741389768: 中國(guó)古代年齡的叫法 -
    興海縣擺線: ______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為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八十耄耋;當(dāng)而立感嘆弱冠,當(dāng)不惑感嘆而立...” 人初生叫嬰兒,不滿周歲稱襁褓. 2至3歲稱孩提. 女孩7歲稱髫年.男孩7歲稱韶年. 10歲以下稱黃口. 13歲至15...
  • 智念19741389768: 中國(guó)古代對(duì)年齡的稱謂 -
    興海縣擺線: ______ 古代年齡稱謂 在學(xué)習(xí)古文的過程中, 經(jīng)常會(huì)碰到一些表達(dá)年齡稱謂的詞,如:“弱冠”、“耄耋”等.學(xué)生往往對(duì)此很費(fèi)解.其實(shí)類似這樣的詞還很多,都是我們?cè)趯W(xué)習(xí)古文的過程中所必須了解的知識(shí).古人的年齡稱謂來源不一,大多根據(jù)不...
  • 智念19741389768: 相關(guān)年齡的稱呼.... -
    興海縣擺線: ______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為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八十耄耋;當(dāng)而立感嘆弱冠,當(dāng)不惑感嘆而立...” 人初生叫嬰兒,不滿周歲稱襁褓. 2至3歲稱孩提. 女孩7歲稱髫年.男孩7歲稱韶年. 10歲以下稱黃口. 13歲至15...
  • 智念19741389768: 人的年齡又稱什么? -
    興海縣擺線: ______ 古代年齡稱謂大全 古人創(chuàng)制了各式各樣的年齡稱謂,很多今天還在繼續(xù)使用. 0歲 孩提:指初知發(fā)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 襁褓:未滿周歲的嬰兒. 2歲 孩提:指初知發(fā)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也有寫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韓愈詩中就有...
  • 智念19741389768: 中國(guó)古代對(duì)年齡的稱呼? -
    興海縣擺線: ______ 幼學(xué)之年.10歲 舞勺之年.13歲 志學(xué)之年.15歲(單髻.及髻.抓髻.)而立.壯室之年.30歲強(qiáng)仕之年.春秋鼎盛.40歲 艾老.服官政.50歲杖鄉(xiāng)之年.耆年.60歲 杖國(guó)之年.致仕之年.70歲杖朝之年.80歲 齯齒.鮐背.凍梨.黃發(fā).90歲 破瓜之年.瓜字初分.碧玉年華.女...
  • 智念19741389768: 人在不同年齡段的不同的特定稱謂分別是? -
    興海縣擺線: ______ 古代年齡稱謂 不滿周歲----襁褓; 13歲(女)---豆蔻年華,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 50歲------半百之年; 60歲------花甲之年; 70歲------古稀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100歲------期頤.
  • 久久久久国色AV免费观看性色| 847WWW色视频日本| 国产V综合V亚洲欧美久久| 精品亚洲免费观看网| 狠狠色丁香久久婷婷综合| 久久久www成人免费精品| 按摩中出的人妻中文字幕| X7X7X7X7水蜜桃| 久久精品99国产精品日本| 无码av最新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