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細胞簡介,有什么功效?
目錄
- 1 拼音
- 2 英文參考
- 3 概述
- 4 中性粒細胞的作用
- 4.1 趨化運動活性
- 4.2 吞噬殺傷效應
- 4.3 抗感染和應用激作用
- 5 中性粒細胞醫(yī)學檢查
- 5.1 正常值
- 5.2 化驗結果意義
- 5.3 化驗取材
- 5.4 化驗方法
- 5.5 化驗類別
- 5.6 參考資料
1 拼音
zhōng xìng lì xì bāo
2 英文參考
neutrophilic granulocyte
3 概述
中性粒細胞(neutrophil)是在瑞氏(Wright)染色血涂片中,胞質(zhì)呈無色或極淺的淡紅色,有許多彌散分布的細小的(0.2~0.4微米)淺紅或淺紫色的特有顆粒。細胞核呈桿狀或2~5分葉狀,葉與葉間有細絲相連。其顆粒表面有一層膜包裹,可分1~4型,顆粒中含髓過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酸性磷酸酶、吞噬素(phagocytin)、溶菌酶、β葡糖苷酸酶、堿性磷酸酶等。中性粒細胞具趨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殺菌作用。中性粒細胞來源于骨髓,形成特征是具有分葉形或桿狀的核,胞漿內(nèi)含有大量既不嗜堿也不嗜酸的中性細顆粒。這些顆粒多是溶酶體,內(nèi)含髓過氧化酶、溶菌酶、堿性磷酸酶和酸性水解酶等豐富的酶類,與細胞的吞噬和消化功能有關。
中性粒細胞在血液中占白細胞總數(shù)的60%~70%,而在骨髓儲庫中約100倍于血液中的數(shù)量;中性粒細胞是短壽的終末細胞,釋放骨髓后在血流中僅數(shù)小時便移血管外,并在1~2天內(nèi)凋亡;因此骨髓造血能力的60%左右用來維持中性粒細胞的數(shù)量平衡。
絕大部分的粒細胞屬中性粒細胞。每微升血液中約有4500個中性粒細胞。由于這些細胞的細胞核的形態(tài)特殊,又稱為多形核白細胞。中性粒細胞在血管內(nèi)停留的時間平均只有68小時,它們很快穿過血管壁進入組織發(fā)揮作用,而且進入組織后不再返回血液中來。在血管中的中性粒細胞,約有一半隨血流循環(huán),通常作白細胞計數(shù)只反映了這部分中性粒細胞的情況;另一半則附著在小血管壁上。同時,在骨髓中尚貯備了約2.5×1012個成熟中性粒細胞,在機體需要時可立即動員大量這部分粒細胞進入循環(huán)血流。
中性粒細胞表面表達IgGFc受體,多是中親和力的FcγRⅡ和低親和力的FcγRⅢ,有時受細胞因子的誘導也可表達高親和力的FcRⅠ;還表達補體片段C3b和C4b以及某些特殊因子的受體。表面受體與相應配體作用后,可以活化中性粒細胞某方面的特殊功能。
4 中性粒細胞的作用
中性粒細胞在血液的非特異性細胞免疫系統(tǒng)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處于機體抵御微生物病原體,特別是在化膿性細菌入侵的第一線,當炎癥發(fā)生時,它們被趨化性物質(zhì)吸引到炎癥部位。由于它們是藉糖酵解獲得能量,因此在腫脹并血流不暢的缺氧情況下仍能夠生存,它們在這里形成細胞毒存在破壞細菌和附近組織的細胞膜。由于中性粒細胞內(nèi)含有大量溶酶體酶,因此能將吞噬入細胞內(nèi)的細菌和組織碎片分解,這樣,入侵的細菌被包圍在一個局部,并消滅,防止病原微生物在體內(nèi)擴散。當中性粒細胞本身解體時,釋出各溶酶體酶類能溶解周圍組織而形成膿腫。
中性粒細胞的細胞膜能釋放出一種不飽和脂肪酸——花生四烯酸,在酶的作用下,由它再進一步生成一組旁分泌激素物質(zhì),如血栓素和前列腺素等,這類物質(zhì)對調(diào)節(jié)血管口徑和通透性有明顯的作用,還能引起炎癥反應和疼痛,并影響血液凝固。
4.1 趨化運動活性
中性粒細胞受到某些化學因子的作用以后,可以朝因子源方向移動,這種現(xiàn)象稱為趨化作用(chemotaxis),該化學物質(zhì)稱為趨化因子(chemotacticfactor)。中性粒細胞的趨化因子有兩類:一是自身組織損傷釋放的因子,例如膠原和纖維蛋白片段、補體活化產(chǎn)物及免疫細胞因子等;另一是微生物來源的含有N早酰蛋氨酸殘基的多肽。
受趨化因子作用后,中性粒細胞表面的L選擇素(selectin)數(shù)量增加,血管內(nèi)皮細胞開始表達P或E選擇素;這兩類選擇素結合可使細胞貼向血管壁,稱為著邊作用(margination);這時中性粒細胞迅速表達整合素(intergrin),例如MAC1和LFA1等,與內(nèi)皮細胞的配體結合可使中性粒細胞變扁,緊密粘貼內(nèi)皮細胞;繼而中性粒細胞變形移出血管外,以阿米巴運動的方式向趨化源移動。這種過程多發(fā)生在毛細血管微靜脈血流緩慢處。
4.2 吞噬殺傷效應
到達損傷感染部位后,中性粒細胞可對細菌、細胞碎片或其他顆粒表現(xiàn)活躍的吞噬作用;但如合識別這些目標尚不明了,可能與被吞噬物表面的親水性有關。吞入的方式有以下幾種:①吞噬作用(phagocytosis),這是捕獲大型顆粒抗原的主要方式,例如對同種細胞、細菌等微生物,都可以吞噬,吞噬后在胞漿內(nèi)形成吞噬體;②胞飲作用(pinocytosis),與吞噬作用相似,只是針對微小顆粒;胞飲后在胞漿內(nèi)形成吞飲小泡;③受體介導的內(nèi)攝作用(receptormediatedendocytosis),可借助細胞表面的某些受體連接被吞噬物;例如對那些結合有IgG或補體片段的抗原顆粒,中性粒細胞可通過其表面受體增強吞噬活性,這種現(xiàn)象稱為吞噬調(diào)理作用(opsnization)。
顆粒被吞入后,由細胞膜將其包繞形成一個吞噬體,吞噬體與溶酶體融合形成吞噬溶酶體(phagolysosome),這時溶酶體酶就會活化,通過一系列的代謝機制將吞入的微生物殺死并進行降解。完成這一過程后細胞本身也衰老死亡。
4.3 抗感染和應用激作用
當機體遭受急性損傷或休膿性細菌感染時,會有大量的中性粒細胞向受體部位集中;同時骨髓的儲備庫釋放和造血功能增強;機體表現(xiàn)為外周血中性粒細胞顯著增加;局部死亡的白細胞和受累細胞液化形成膿汁。
中性粒細胞以其龐大的數(shù)量和迅速的行動發(fā)揮抗感染和創(chuàng)傷修復的作用,當中性粒細胞缺陷時,機體容易發(fā)生化膿菌感染和創(chuàng)傷修復緩慢。
圖81中性粒細胞趨化作用和吞噬作用示意圖
上圖:趨化著邊作用;下圖:吞噬消化作用
5 中性粒細胞醫(yī)學檢查
5.1 正常值
桿狀核1%5% 分葉核50%70%。
5.2 化驗結果意義
增多:急性和化膿性感染(癤癰、膿腫、肺炎、闌尾炎、丹毒、敗血癥、內(nèi)臟穿孔、猩紅熱等),各種中毒(酸中毒、尿毒癥、鉛中毒、汞中毒等),組織損傷、惡性腫瘤、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等。
減少:見于傷寒、副傷寒、麻疹、流感等傳染病、化療、放療。某結血液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缺乏癥、骨髓增殖異常綜合癥)、脾功能亢進、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5.3 化驗取材
血液
5.4 化驗方法
血常規(guī)檢查
5.5 化驗類別
中性粒細胞簡介,有什么功效?
4 中性粒細胞的作用 中性粒細胞在血液的非特異性細胞免疫系統(tǒng)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處于機體抵御微生物病原體,特別是在化膿性細菌入侵的第一線,當炎癥發(fā)生時,它們被趨化性物質(zhì)吸引到炎癥部位。由于它們是藉糖酵解獲得能量,因此在腫脹并血流不暢的缺氧情況下仍能夠生存,它們在這里形成細胞毒存...
中性粒細胞簡介
在血液成分中,大部分粒細胞屬于中性粒細胞,它們在每毫升血液中的數(shù)量大約為4500個。因其細胞核的獨特形狀,這些細胞又被稱為多形核白細胞。中性粒細胞具有短暫停留時間,通常在血管內(nèi)停留僅6-8小時后,它們會迅速穿過血管壁深入組織執(zhí)行其功能,一旦進入組織,便不再返回血液中。在血液循環(huán)中,大約有一...
什么是嗜酸性粒細胞
嗜酸性粒細胞不僅因為其染色呈現(xiàn)酸性而得名,更因其與人體的免疫反應緊密相連而備受關注。這種細胞在調(diào)節(jié)免疫反應、對抗寄生蟲感染以及參與組織修復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了解嗜酸性粒細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認識人體的免疫機制,并在臨床實踐中為相關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有價值的參考。總...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簡介
此外,嗜酸性粒細胞還能中和肝素的抗凝活性,以及吞噬和消滅細菌和其他微生物,盡管在人體防御中并非主要角色。嗜酸性粒細胞還能合成多種細胞因子,如血小板活化因子促進傷口愈合和纖維化,以及與哮喘和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相關的巨噬細胞移動抑制因子(MIF)和可能參與Th2介導炎癥反應的IL-12。同時,它們釋放的...
中性粒細胞的功能是什么?
\\x0d\\x0a(4)脫粒作用:粒細胞細胞質(zhì)內(nèi)含有嗜天青顆粒和特異性顆粒,嗜天青顆粒內(nèi)含有髓過氧化物酶、中性酸性水解酶和溶菌酶等,特異性顆粒除含有溶菌酶外,還含有膠原酶、溶酶體和堿性磷酸酶。細胞質(zhì)顆粒可進人吞噬體內(nèi),釋放出各種酶類以殺滅細菌。\\x0d\\x0a(5)殺菌作用:粒細胞經(jīng)吞噬作用后...
人體細胞有哪些,有什么作用。
一、中性粒細胞 中性粒細胞在血液的非特異性免疫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處于機體抵御微生物病原體,特別是在化膿性細菌入侵的第一線,具有很強的吞噬活性,可吞噬細菌、衰老的紅細胞、抗原一抗體復合物和壞死的細胞等。中性粒細胞內(nèi)含有大量溶酶體酶,因此能將吞噬入細胞內(nèi)的細菌和組織碎片徹底分解。當...
粒細胞粒細胞介紹
在粒細胞群體中,中性粒細胞占據(jù)了絕大多數(shù),約為每微升血液4500個。它們是免疫系統(tǒng)中的關鍵角色,具備趨化、吞噬和殺菌功能。在防御微生物入侵,特別是在化膿性細菌入侵時,中性粒細胞位于第一線。它們能在缺氧環(huán)境下,依賴糖酵解生存,并在炎癥部位形成細胞毒,對細菌和組織細胞膜進行破壞。中性粒細胞內(nèi)...
中性粒細胞是什么東西?
吞噬素具有殺菌作用,溶菌酶能溶解細菌表面的糖蛋白。中性粒細胞具有活躍的變形運動和吞噬功能。當機體某一部位受到細菌侵犯時,中性粒細胞對細菌產(chǎn)物及受感染組織釋放的某些化學物質(zhì)具有趨化性,能以變形運動穿出毛細血管,聚集到細菌侵犯部位,大量吞噬細菌,形成吞噬小體。吞噬小體先后與特殊顆粒及溶酶體...
酸、中、堿性粒細胞是什么?
中性粒細胞是人體防御系統(tǒng)的關鍵組成部分,與非特異性抗感染過程緊密相關。這類細胞擁有強大的吞噬殺菌能力,其作用機制包括趨化運動、識別并結合吞噬物質(zhì),然后將病原體攝入細胞內(nèi)部,最終殺滅并降解病原體。成熟嗜酸性粒細胞在血液中相對較少,大部分存在于骨髓、呼吸道、消化道等粘膜組織中。嗜酸性粒細胞...
粒細胞是什么
白細胞根據(jù)形態(tài)差異可分為顆粒和無顆粒兩大類,顆粒白細胞(粒細胞)中含有特殊染色顆粒,用瑞氏染料染色可分辨出三種顆粒白細胞即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無顆粒白細胞包括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絕大部分的粒細胞是中性粒細胞。
相關評說:
新縣角接: ______ 當機體某一部位受到細菌侵犯時,中性粒細胞對細菌產(chǎn)物及受感染組織釋放的某些化學物質(zhì)具有趨化性,能以變形運動穿出毛細血管,聚集到細菌侵犯部位,大量吞噬細菌,形成吞噬小體
新縣角接: ______ 是叫中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來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細胞,在骨髓中分化發(fā)育后,進入血液或組織.在骨髓、血液和結締組織的分布數(shù)量比是28:1:25,成年人血液中中性粒細胞的數(shù)量約占白細胞總數(shù)的55%...
新縣角接: ______ 中性粒細胞是彌漫分布的特有顆粒.中性粒細胞是能夠起到趨化、吞噬、殺菌的作用,是存在于骨髓之中.當中性粒細胞升高,可能是因為闌尾炎、敗血癥、內(nèi)臟穿孔、肺炎、組織損傷、惡性腫瘤、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導致出現(xiàn)的病癥.如果中性粒細胞減少也要考慮是因為患者出現(xiàn)了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缺乏癥、流感、麻疹等疾病.當患者的身體出現(xiàn)異常,應該立即到當?shù)蒯t(yī)院進行檢查,再進行針對性的藥物或者是手術治療,才能夠幫助患者改善病癥.
新縣角接: ______ 中性粒細胞又稱為多形核白細胞.絕大部分的粒細胞屬中性粒細胞.具有趨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殺菌作用. 中性粒細胞增多:見于急性感染、嚴重的組織損傷及大量血細胞破壞、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惡性腫瘤. 中性粒細胞減少:見于感染、血液系統(tǒng)疾病、物理化學因素損傷、單核-吞噬細胞系統(tǒng)功能亢進、自身免疫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