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新天師道創(chuàng)始人寇謙之簡介,寇謙之與懸空寺的故事
生平經(jīng)歷
巧遇興公
寇謙之,字輔真,馮翊萬年(今陜西臨潼)人,生長在一個官宦家庭,父寇修之,官至太守;長兄寇贊,三十歲即為縣令。而寇謙之從小就無心于做官這一條路,一心一意傾心道教,他從家中僅有的道器、道書以及搜求學(xué)得的道術(shù)中,尋得了無限樂趣。他每天在家里誦經(jīng)打坐,煉乳氣功,服藥餌,心想能獲得仙道靈效,可是歷經(jīng)數(shù)年,一如既往,卻依然如故,原身凡體。
寇謙之在家修煉,盡管無效,卻依然堅持。這一天,他到姨母家串門,見到一個叫成公興的幫工,賣力做活,而形貌卻較奇特,身體魁偉,如象用不完的勁兒。征得姨母同意,他帶成公興回到家里幫活。成公興在寇家干活,不怕臟不怕累,深得寇家滿意。
有一天,寇謙之用《周髀算經(jīng)》演算日、月和五大行星運行規(guī)程時,老是算不對,心焦火燎;成公興無意到他跟前看看,他很煩地把成公興開銷走了。寇謙之又繼續(xù)演算,總是得不出個正確結(jié)果來。正在寇謙之愁眉緊皺的時候,成公興又來到他的演算桌旁,誠心誠意地說:“我看到先生的演算方法了。你按我這老粗的辦法算一下看怎樣?”寇謙之不屑一顧。“先生不妨一試,不行就算了。”成公興將就著說。寇謙之看到幫工的好意,抱著試試看的態(tài)度,按成公興的運籌方法按步演算,果然心到手順,一口氣算出了“七曜”運行的規(guī)程,寇謙之好不高興呵!這時,再睜眼看看成公興,覺得他是一個奇人!當(dāng)下就派成公興為師。成公興因辭不就,反倒讓寇謙之收他為弟子,寇謙之莫名其妙,就這樣成公興為寇謙之的弟子,師徒倆共同研道,暗相默契。原來,成公興是一位仙人的弟子,因火燒仙宮,師傅罰他到民間,勞役七年。成公興以授道來贖罪,七年期滿,就返回仙宮去了。
修道天師
寇說謙之受道不久,成公興對寇謙之說:“先生如有意學(xué)道,當(dāng)隨公興隱遁深山。”寇謙之欣然同意。于是,潔齋三天,便隨成公興離家修道去了。寇謙之先隨成公興到華山,采得仙藥,服后不饑;不久,師徒倆即前往嵩山,潛心修道。
嵩山,居五岳之中,故稱“中岳”,屬古都洛陽京畿之地,在登封縣北,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第六洞天。中岳后被封神為“中天王”。中岳有二山七十二峰,以太室山峻極峰、少室山五乳峰為最有名。自漢武帝封禪中岳之后,中岳成為仙人道士的修煉之地。西晉爵著名道士鮑靚曾登嵩山,入石室,得古《三皇文》,修煉成仙,所以,成公興、寇謙之踵隨前人,來到嵩山。他們選定太室山中石室住下修煉。成公興將全部修煉秘訣傳給寇謙之,寇謙之聰明好學(xué),日益長進(jìn)。
成公興在嵩山傳授道法,不覺己到七個年頭,該是自己回歸天宮的時候了。臨別時,成公興再三囑咐寇謙之:“你潛心道教,志向可嘉,但塵緣未了,七情六欲未斷,難赴仙路,不過,需加勤奮,將來可做帝王之師,亦為大器。”寇謙之聆聽師教,不敢有絲毫怠慢。成公興去后,寇謙之“守志嵩岳,精專不懈”,并開始招收弟子,講經(jīng)施術(shù),弘揚道教。
寇謙之在嵩山修煉達(dá)三十年之久,一副道岸然的氣派,仙風(fēng)飄然的神韻,他自知外形可以為國師,但內(nèi)質(zhì)上卻空泛無幾,要想更上一層,需在這方面下功夫。于是,寇謙之決定要從道教本身動真格了。寇謙之經(jīng)成公興點化,悟出了上述的道理,為此,他就制作了自己托天神,降授的暢想曲。
北魏神瑞二年(公元415年),寇謙之在嵩山少室石室托言太上老君在仙人玉女擁護(hù),百靈導(dǎo)從之下,降臨嵩山,告訴謙之說:“往歲,嵩山山神上奏天曹,稱自從天師張道陵去后,地上修道的人無所師授。今有嵩山道士寇謙之立身直理,行合自然,堪處師位。吾故來授汝天師之位,賜《云中音誦新科之誡》(即《老君音誦戒經(jīng)》)。汝宣吾新科,請整道教,除去三張偽法、租未錢稅及男女合氣之術(shù),專以禮度為首,而加服食閉煉。”
自此,寇謙之以“天師”身份,宣揚道教,并對“天師道”進(jìn)行“三整頓”。使天師道以新的面貌在世間傳播。北魏明帝泰常八年(公元423年),正當(dāng)秋高氣爽、晴空萬里的金秋季節(jié),寇謙之端坐石室,正誦《老君音誦誡經(jīng)》,忽然少室山顛,云蒸霞蔚,靈光普照,在五彩繽紛的云上端坐著一位神仙,這是老君玄孫,上師李譜文降臨。寇謙之立即走出石室,仰望拜謁。上師說:“受老君之命,特為授汝能‘劾召百神’,定‘壇位禮拜,衣冠儀式’的《錄圖真經(jīng)》,并傳授銷煉金丹、云英、八石、玉漿之法,望謹(jǐn)慎奉持,輔佐北方泰平真君。”自此,寇謙之以“國師”的身份,到處游說,自認(rèn)為躋身朝廷,給道教爭地位的時機已經(jīng)到來。也就在這一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繼皇帝位。十月,初冬來臨,寇謙之臥居嵩山三十年的雄厚資本積累成了,他戴著“天師”桂冠,離開嵩山施展抱負(fù),而做他的“國師”美夢了。
引薦國師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始堯元年(公元424年),寇謙之懷著異常高興的心情,走下嵩山,風(fēng)塵仆仆地北上北魏都城(今山西大同),獻(xiàn)上他的杰作——道書。誰知出于所料,皇帝讓他暫住在一個叫張曜的家中,供其衣食把他養(yǎng)了起來。寇謙之不甘閑住,他四處打聽能和皇帝接近的人,終于找到了一個得力的支持者,那就是太武帝的左光祿大夫,著名大儒白馬公崔浩。
崔浩,字伯淵,清河人,為北方第一大族,崔浩一支,更為顯中之顯,尤出眾望。崔浩之父崔宏,有輔佐之才,官至天部大人,封為白馬公,為北魏先朝重臣。崔浩自幼養(yǎng)尊處優(yōu),又生得“纖妍結(jié)白,如美婦人”,少好文字,博覽經(jīng)史,陰陽五行,百家之言,莫不精通,深研義理,出類拔萃。他承繼父業(yè),入仕朝廷。從道武帝到明元帝,己官至左光祿大夫,父子均為朝廷近臣。太武帝即位,更是軍國大事主謀者之一,因他主張利用 *** ,實行漢制治國,得罪部分鮮卑貴臣,太武帝迫于眾議,讓崔浩暫且去官在家,而大凡國事,必決崔浩。寇謙之選中崔浩,是最合適的意中人。而崔浩是想借助寇謙之的道教,拉攏太武帝;借助皇權(quán),實行漢化主張。于是,崔浩上書極力推薦寇謙之。先贊太武帝圣德清明,再捧寇謙之如神如仙,蒞臨北魏,為上天之吉兆。圣上應(yīng)天承命,不會受到世俗的干擾而順天應(yīng)命的。
果然奏效,太武帝聞奏十分高興,立刻派人將“天師”接到宮中,并派人奉皇帛、犧牲,南下祭祀嵩山,還將寇謙之在嵩山的弟子,接到平城。于是“天師”“帝師”,一齊擁來;宣布天下,顯揚新法,道業(yè)大盛。
寇謙之在宮中辟谷不食,精神奕奕;扶乩請神,天相多多;畫符鎮(zhèn)災(zāi),希冀太平;講經(jīng)論道,施術(shù)弘教,深得太武帝的器重。
寇謙之居帝師之位,便發(fā)布遵老君訓(xùn)誡改革天師道。同時,考慮到大魏治國必須用儒學(xué),而自己幼不好儒,成為缺陷;崔浩,崔浩有求必應(yīng),急需應(yīng)用,稍稍彌補了自己的儒學(xué)空白的短處。崔、寇二人用儒道治國的方略,在朝中逐漸得到了落實。
寇謙之為了取得皇帝的信任便大顯神手,積極參加北魏的軍事行動。始光二年(公元425年),大夏王赫連勃勃病亡,其子赫連昌繼位。對是否西伐大夏,朝臣意見不一。崔浩主戰(zhàn),長孫嵩主和,太武帝傾向主戰(zhàn),意志不堅定,特請來寇謙之“天師”決定吉兇。寇謙之首先同意崔浩的意見,又自認(rèn)為大夏歷來窮兵擴(kuò)戰(zhàn),民心不安;又新喪國君,政局不穩(wěn)。如出兵征伐,定會一石三鳥,會取勝而歸的。于是,寇謙之在宮中,大作法事,祈禱勝利。后對太武帝說:“此戰(zhàn)必克,陛下以武應(yīng)天運,當(dāng)以兵定九州,后文先武,以成太平真君。”
太武帝十分高興,于是親率一萬八千輕騎西征,結(jié)果大挫西夏元氣,俘敵軍數(shù)萬,繳獲牲畜十幾萬頭,虜夏人萬余家,凱旋而歸。
寇謙之以其道術(shù)、法術(shù)、和權(quán)術(shù)、謀術(shù),連連相扣,術(shù)術(shù)應(yīng)手,終于在鮮皓卑族的大魏,站穩(wěn)了腳跟,實現(xiàn)了“國師”之夢。如愿以償了。
推行新道
寇謙之改革后的新天師道,在北魏轟轟烈烈發(fā)展著。太武帝崇奉天師,顯揚新法,并下詔給寇謙之及其弟子授予高官顯爵,寇謙之謝絕了。太武帝下令對寇謙之處以方外之禮,于是,讓“天師及其弟子,并列在王公之上,不聽稱臣”。太武帝還下令,為寇謙之師徒勞在京城東南(象征嵩山)修建了五層高的道壇,遵其新經(jīng)之制,取名“玄都壇”。住道士一百二十人,朝廷供給衣食。道士、道徒每日“齋肅祈請,六時禮拜”,每月舉行一次“廚會”,有數(shù)千人參加,費用有國家供給。太延六年(公元440年),太武帝還根據(jù)寇謙之的建議,改元“太平真君”,后又寇謙之所請,親自至道壇受符。自此,北魏歷代皇帝即位時,都至道壇受符,成為一種法制,依此作為鮮卑拓跋部統(tǒng)治漢族的一種依據(jù)。如文成帝拓跋浚于興光元年(公元454年),“至道壇,登受圖”。獻(xiàn)文帝拓跋弘于天安元年(公元466年),“幸道壇,親受符”。
寇謙之去北魏平城以前,朝廷多信佛教;寇謙之的新天師道得到太武帝崇奉之后,自然影響到佛教的發(fā)展,但當(dāng)時太武帝對佛教并無惡意。后來,太武帝發(fā)現(xiàn)僧尼不守清規(guī),干些傷風(fēng)敗俗的事,遭到太武帝的怨恨,才下令禁僧俗來往。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發(fā)現(xiàn)長安佛寺僧人與起兵反魏的胡人蓋吳有關(guān),下令誅殺長安沙門。第二年,下詔各州殺僧人,毀佛像,禁民信佛。一時,北魏佛教受到摧毀性打擊而衰敗。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三武一宗”滅佛事件的“太武滅佛”。然而,寇謙之對太武帝滅佛活動,不太熱心,甚至反對。他認(rèn)為道教己處于國教地位,佛教己無力相爭,沒必要排佛;他認(rèn)為新天師道吸收不少佛教義理。道佛互相融合,可以共處,根本沒有發(fā)展到你死我活的地步;他更認(rèn)識到以太子晃為首的鮮卑貴族崇佛抑道;排佛過于激烈,勢必影響政局不穩(wěn),不利道教。所以,對于執(zhí)意滅佛的崔浩,多次爭辯利害得失,崔浩不聽。崔浩想施展用儒家思想來治國,削弱貴族勢力;寇謙之意識到這可能逞一時之快,而最終會招致殺身之禍,前景相當(dāng)嚴(yán)重。
寇謙之不僅想到崔浩的未來災(zāi)難,也想到了他自己的現(xiàn)狀,他以太武帝名義修建“靜輪天宮”因“必令其高不聞雞鳴狗吠之聲,欲上與天神交接,功役萬計,終年不成”,而招致皇太子一幫人的非議;“寇謙之想以無止境的時間,辦不可能辦到的事,費損財力,疲勞百姓,恐怕不太合適吧?”太武帝也認(rèn)為無不有理,寇謙之很清楚這個內(nèi)情。他還意識到他所招收的新老弟子,入京城之后,個個貪圖享受,無所長進(jìn),自己己年過八十,道教后繼無人,靜輪天宮,己歷時十八年,而竣工無期,這使得寇謙之己力不從心了。他是否感到大限將至,有一天他對弟子們說:“當(dāng)我寇謙之在世之日,你們可以求得榮華富貴,一旦我去世,這靜輪天宮真難修成呵!”太平真君九年(公元448年),寇謙之預(yù)言不久的夜里,在尚未完工的靜輪天宮里悄悄仙去了,享年八十三歲。兩年后,崔浩奉命纂修國史,太子晃為報“天佛”一箭之仇,先表面贊同他秉筆直書;國史修成后,又借口崔浩“盡述國事,備而不典”,將其誅殺,并盡戮其族。崔浩之死,正被寇謙之在預(yù)言言中。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迫于壓力,太武帝下令拆除靜輪天宮。太平真君十二年,太武帝突然終止“真君”年號,改元“正平”。十個月后,太武帝被近侍殺死。因太子晃早死,由皇太孫F即位,是為文成帝。年僅十二歲的小皇帝立即宣布解除廢佛令,恢復(fù)佛教。寇謙之死后,他的弟子中卻沒有一個成名的!盡管天師道仍在活動著。
此后,北魏的新皇帝登基,照祖宗舊例,親登道壇,接受符。北魏孝文帝元宏元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將道壇由城南遷至南郊,定員由一百二十人減至九十人。孝文帝遷至洛陽后,一照舊例,在洛陽城南新建道場,定員為一百零六人。北魏孝武帝元修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孝靜帝元善見由洛陽遷都鄴城,建立東魏,在鄴城南建立道場,定員仍為一百零六人。東魏武定六年(公元548年),高澄把持朝政,奏請取消道壇。北齊文宣帝高洋天寶六年(公元555年),道佛論爭,道教失敗。文宣帝下令廢除道教,于是齊境無道士,寇謙之的新天師道教團(tuán),至此便煙消云散。
主要成就
思想
寇謙之對早期道教的教義和制度進(jìn)行了全面的改革,吸取儒家五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觀念,吸融儒釋的禮儀規(guī)戒,建立了比較完整的的道教教理教義和齋戒儀式,并改革道官職位的世襲制度,主張唯賢是授,信守持戒修行。
他重視道教齋醮儀范,為道教增訂了諸多齋儀和儀式,亦為后世道教齋儀奠定了基礎(chǔ)。經(jīng)寇謙之改革后的天師道,后人稱新天師道或北天師道。公元448年,寇謙之卒,年八十四,葬以道士之禮。
著述
著作有托太上老君降授的《云中音誦新科之戒》,該書是現(xiàn)今所能見到的關(guān)于道教經(jīng)韻音樂最早的文字記載,原書已佚失,即《云中音誦新科之戒》的殘本。近人湯用彤先生等則認(rèn)為,現(xiàn)存《太上老君戒經(jīng)》《太上老君經(jīng)律》《太上經(jīng)戒》《三洞法服科戒文》《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jīng)》《女鬼青律》等書,亦為《云中音誦新科之戒》中的內(nèi)容。一般認(rèn)為《正統(tǒng)道藏》所收《老君音誦戒經(jīng)》一卷,是后人對原書二十卷的節(jié)抄。
另有托名老子玄孫李譜文降授的《錄圖真經(jīng)》。
改革
北魏寇謙之修道嵩山三十年,為適應(yīng)歷史潮流,對天師道進(jìn)行了較為徹底的改革,使道教擺脫了原始宗教的粗陋淺薄的風(fēng)貌,從而得到北魏朝廷的承認(rèn),從民間進(jìn)入殿堂,寇謙之成為一代宗師。此后,道教不斷得到歷代道教大師的豐富、發(fā)展,完善了道教的思想體系和齋醮儀式,使道教成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寇謙之對天師道的改革“專以禮度為首”,也就是符合儒家的禮的規(guī)范。主要作出了這些改革:
1 除去三張偽法 。堅決反對利用天師道犯上作亂。
2 廢除以前天師道征收租米錢稅的制度。
3 加強戒律,整頓組織,廢除了原來祭酒等道官私授教職的做法,廢除天師道一些教職的世襲制度,要求“唯是 舉”,并廢除五斗米道原有的24治名稱,規(guī)定信徒不得隨意改投道官,道官招收弟子應(yīng)先考察三年等。
4 修訂戒律、科儀,并且撰寫《老君音誦誡經(jīng)》20卷,用忠孝等儒家思想作為道士的行為準(zhǔn)則
經(jīng)過他改革后的天師道為了和以前的相區(qū)別,被稱為北天師道或新天師道。
軼事典故
天師之位
北魏神瑞二年(公元415年),據(jù)稱太上老君親臨嵩山授予他“天師之位”,賜《云中音誦新科之戒》二十卷,傳授導(dǎo)引服氣口訣諸法,并令他“清整道教, 除去三張偽法 (三張指張陵、張衡與張魯),租米錢稅及男女合氣之術(shù)”,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寇謙之亦依之對道教進(jìn)行清整。
北天師道
北魏泰常八年(公元423年),他又稱老子玄孫李譜文降臨嵩山,親授《錄圖真經(jīng)》六十余卷,賜以劾召鬼神與金丹等秘法,并囑其輔佐北方“太平真君”(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次年(公元424)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獻(xiàn)道書于太武帝,得到重臣崔浩的幫助,帝賜于平城東南建立新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jīng)之制,后人稱為“北天師道”。
太平真君
太延(公元435-440年)末,太武帝聽從寇謙之的進(jìn)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后帝又親至道壇受,成為道士皇帝,并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由此在北方大盛。
人物評價
心誠修道
寇謙之(365~448)為北魏著名道士和天師道的改革者。原名謙,字輔真。祖籍上谷昌平(今屬北京市),后徙居馮翊萬年(今陜西臨潼北)。自稱東漢雍奴侯寇恂之十三世孫。其父修之,苻堅東萊太守;兄寇贊在北魏初任南雍州刺史。寇謙之“早好仙道,有絕俗之心;少修張魯之術(shù),服食餌藥,歷年無效。”后遇“仙人”成公興,隨之入華山,采食藥物不復(fù)饑。繼隱嵩山,修道七載,聲名漸著。天師道(俗稱五斗米道)自張陵之后,常被農(nóng)民用作組織和發(fā)動起義的旗幟,統(tǒng)治階級對它懷有戒心,也深為當(dāng)時士大夫所不滿,寇謙之趁北魏太武帝崇道抑佛之機,對天師道進(jìn)行改造和整頓以迎合統(tǒng)治階級的需要。早在北魏神瑞二年(415),他詭稱太上老君親臨嵩岳,授以天師之位,賜以《云中音誦新科之戒》二十卷,傳其服氣導(dǎo)引之法;令其宣此“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張(張陵、張衡、張魯)偽法,租米錢稅及男女合氣之術(shù),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
天師道教
泰常八年(423),又稱太上老君玄孫李譜文臨嵩岳,再授《錄圖真經(jīng)》六十余卷,及劾召鬼神與金丹諸秘法,命其輔佐北方太平真君(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統(tǒng)領(lǐng)“人鬼之政”。始光元年(424),至魏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獻(xiàn)道書于太武帝。最初,太武帝對謙之獻(xiàn)書之舉漠然處之,“令謙之止于張之所,供其食物”。左光祿大夫崔浩以其“辭旨深妙”上疏盛贊。
繁盛頂點
“世祖欣然,乃使謁者奉玉帛牲牢,祭嵩岳,迎致其余弟子在山中者”。翌年,于平城南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尊其新經(jīng)之制,集道士一百二十人,每日祈禱六次。太延六年(440),寇謙之聲稱太上老君復(fù)降,授太武帝以太平真君之號,帝遂改元為太平真君。又二年,親至道壇受,封寇謙之為國師。至此,天師道乃大盛。終北魏之世,崇信不衰。后周承魏,崇奉道法,每帝受,如魏之舊。太平真君九年(365)寇謙之逝世,享年83歲。
好道發(fā)展
寇謙之夙好仙道,有絕俗之心,少年時曾修張魯之術(shù),服食餌藥,歷年無效。后隨仙人成公興,隨之入華山,采食藥物不復(fù)饑。繼隱嵩山,修道七載,聲名漸著。后出山入世,整理改革已不大合時宜的天師道舊制度及科范禮儀、道官教義等,后世道教齋儀奠定了基礎(chǔ)。世稱寇天師。
正一教是什么教?
陸修靜制訂完善了道教戒律和齋醮儀式,整理出一套比較完整的規(guī)定。經(jīng)過陸修靜在齋儀方面的統(tǒng)一、規(guī)范和編訂工作以后,天師道從形式到內(nèi)容都得到了進(jìn)一步的充實和健全。后人稱他的天師道為南天師道,以此和寇謙之的北天師道相對。隋唐時期,道教興盛,正一道也即天師道逐漸融合其它符箓各派。宋真宗曾召見第24...
三清指哪三清
\\x0d\\x0a\\x0d\\x0a元始天尊約在晉代才在道教神系中出現(xiàn)。它被說成是由赤混洞太無元的青氣化生的。每到劫數(shù)終盡,天地初開,就出來傳授秘道,開劫度人。\\x0d\\x0a\\x0d\\x0a靈寶天尊在道教神系中出現(xiàn),則晚于元始天尊,是南北朝時才有的。它被說成是由混太無元玄黃之氣所化生,又稱...
王羲之的資料
靜之。上述人為什么不避家諱?這里藏著個大秘密,與西漢張良有關(guān)的秘密。王羲之一輩人名有“之”字的12個,子侄輩有“之”22個,孫輩12個,曾孫13個,玄孫9個,五世孫4個……陳寅恪說這些人所以不避諱是因為都是天師道成員,這個“之”是暗號、徽章。而天師道老大張?zhí)鞄煟菑埩嫉陌耸缹O。
道教龍虎山?
第四代天師張盛還歸龍虎山,修治祖天師玄壇及丹灶故址,每歲以三元日登壇傳箓。這一時期的龍虎山正一道處于一種隱居深山、潛心修煉,充實改造教義思想的階段,并沒有在社會上產(chǎn)生廣泛的影響,特別是沒有得到上層社會的信奉和肯定。當(dāng)時道教內(nèi)部有以寇謙之為首的“北天師道”和由葛洪、陸修靜等創(chuàng)立的“南天...
道教里的陸大師是指什么?
應(yīng)該指的是陸修靜,他是南北朝時南朝道士,由他改革道教形成南天師道,他和北朝的寇謙之(北天師道創(chuàng)始人)合起來被認(rèn)為是道教作為一個完整的宗教正式形成的創(chuàng)始人;
經(jīng)過陸修靜和陶弘景改造后的道教,被后人稱為什么
南北朝時期,陸修靜對南方的天師道進(jìn)行改革,后人稱為“南天師道”;寇謙之對北方的天師道進(jìn)行了改革,廢除“三張偽法”(張陵、張魯、張衡),后人稱為“北天師道”。陶弘景在南朝南齊時期辭官,在句容句曲山(即茅山)將魏華存夫人創(chuàng)立的上清派發(fā)揚光大,使茅山成為上清派傳教中心。后人稱上清派為“茅山...
道教創(chuàng)立于哪一年
1. 道教的創(chuàng)立時間大約在184年至220年之間,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歷史。2. 道教的創(chuàng)始人是張道陵,其發(fā)展歷程主要集中在東漢末年至魏晉南北朝時期。3. 在東漢后期,黃老道開始形成實體,同時太平道、天師道等民間原始教團(tuán)相繼成立。4. 經(jīng)過魏晉南北朝數(shù)百年的改造和發(fā)展,道教的經(jīng)典教義、修持方術(shù)、科戒...
陸修靜對道教有哪些貢獻(xiàn)
陸修靜天師在整理道教經(jīng)典的同時,還創(chuàng)造了“三洞、四輔、十二類”的道教典籍分類體系,為隋唐以后歷代整理道書,編修“道藏”所沿用奠定了基礎(chǔ)。江南天師道,經(jīng)過陸修靜的整頓和改造,道經(jīng)的搜集整理以及制定道教齋醮科儀,推動了南朝舊道教的改革和士族道教的形成。他的“南天師道”與北魏寇謙之改革的“北...
道教的三清是哪三清?
在莊嚴(yán)肅穆的道教三清大殿中,通常供奉著神態(tài)端莊的三位尊神,這就是道教的最高神“三清”。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三清尊神的形象有一個歷史過程。漢順帝時(126—144年),張道陵鶴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境內(nèi))創(chuàng)立無斗米道,尊“太上老君”為最高神。后來寇謙之改革天師道,亦以...
登封中岳廟l里供養(yǎng)的是哪位神仙?他的真名叫什么?
道家尊中岳廟為“第六小洞天”,他們認(rèn)為這里是周朝的神仙王子晉的升仙之處。王子晉又名王子喬,傳說是周靈王(公元前571~545年)的太子。他喜歡吹笙作鳳凰鳴聲,游于伊水和洛水之間。那時嵩山有一個道士叫浮丘公,接他上嵩山。幾十年后,有人在山中見到他,他說,告訴大家,七月七日,在緱氏山頭...
相關(guān)評說:
山海關(guān)區(qū)螺旋: ______ 道教是中國固有的一種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歷史.它與中華本土文化緊密相連,深深扎根于中華沃土之中,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并對中華文化的各個層面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影響. 道教發(fā)源于歷史悠久的中國,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多神教,...
山海關(guān)區(qū)螺旋: ______ 天師,道教創(chuàng)始人張道陵的衣缽弟子,被選為道教的首領(lǐng).但后世也有道士稱“天師”,如北魏寇謙之,隋焦子順,唐胡惠超等.在古代小說中,天師通常有捉鬼祭天的本事,深受百姓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愛戴. 從元代忽必烈開始,官方上正式承認(rèn)“天師”的稱號,在《制》文中稱張宗演為“嗣漢三十六代天師”.此前的天師稱號則一直是張道陵子孫自稱,以及道教和民間的稱呼,從未被官方正式承認(rèn)過.從此時開始,張?zhí)鞄熼_始總領(lǐng)江南道教,并在元朝中后期,各種符箓道派都集合在周圍,形成正一道.
山海關(guān)區(qū)螺旋: ______ 張道陵 (創(chuàng)立道教,著《老子想爾注》,為第一代張?zhí)鞄?.許遜 (即許旌陽,著《玉匣記》等).魏華存 (東晉女道士,為上清派第一代宗師).葛洪 (著《抱樸子》,為丹鼎派代表人物).寇謙之 (建立較完整的道教教義和戒律,為北天師道創(chuàng)始人).陸修靜 (整理編寫了《三洞經(jīng)書目錄》,為最早的道經(jīng)總目,實際創(chuàng)立了南天師道).陶弘景 (整理完善道教經(jīng)書,撰有《真靈位業(yè)圖》,完善了道教神祗系統(tǒng)).
山海關(guān)區(qū)螺旋: ______ 在歷史上,隨著各朝代文化的影響,道士修行程度和教理造詣,以及擔(dān)任的教職,配以相關(guān)的稱謂,擇要簡述如下: 天師:指張陵或其嗣號之后裔.但后世也有個別道士稱“天師”,如寇謙之(北魏),隋焦子順,唐胡惠超等. 法師:精通經(jīng)...
山海關(guān)區(qū)螺旋: ______ 南北朝時期,陸修靜對南方的天師道進(jìn)行改革,后人稱為“南天師道”;寇謙之對北方的天師道進(jìn)行了改革,廢除“三張偽法”(張陵、張魯、張衡),后人稱為“北天師道”. 陶弘景在南朝南齊時期辭官,在句容句曲山(即茅山)將魏華存夫人創(chuàng)立的上清派發(fā)揚光大,使茅山成為上清派傳教中心.后人稱上清派為“茅山上清派”或“茅山派”“茅山宗”,與龍虎山天師道、閣皂山靈寶派并稱“三山符箓”,元朝時合并為“正一派”.
山海關(guān)區(qū)螺旋: ______ 《太上老君八十一化》
山海關(guān)區(qū)螺旋: ______ 華山又被稱為太華山,是中國著名的五岳之一,位于陜西省華陰縣,以山勢險峻而聞名.它不僅是著名的旅游勝地,還是道教著名的圣地,被道教尊為第四洞天.從遠(yuǎn)古時期開始,這里就是人們朝拜神仙的地方,許多道士都來這里修煉,傳說成...
山海關(guān)區(qū)螺旋: ______ 道教與道家 “道家”與“道教”二詞,常被不加區(qū)別地使用.從歷史來看,這兩個詞指稱過很多不同的內(nèi)容,也曾混為一談;現(xiàn)在也仍然有人主張將二者等同起來.然而,如果將道家理解為由老子...
山海關(guān)區(qū)螺旋: ______ 道士之名源于戰(zhàn)國、秦漢時的方士,即有方術(shù)之士.道教創(chuàng)立之后,道士則專指從道... 但后世也有個別道士稱“天師”,如寇謙之(北魏),隋焦子順,唐胡惠超等. 法師...
山海關(guān)區(qū)螺旋: ______ 太上老君、原始天尊、靈寶道人(通天教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