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端午艾草的詩句
1.關(guān)于端午插艾草習俗的詩句有嗎
習俗來源:端午節(jié)本是紀念屈原的節(jié)日。至唐黃巾起義時,黃巢義軍攻打中原地區(qū),時值端午。當?shù)毓賳T于是放出風聲:“黃巢隔山搖刀,人頭落地!”動員民眾逃離家園,是為"走黃巢"。實際是使義軍無法與民眾接觸,以制義軍不斷擴大之勢。
中原地區(qū)某戶人家,男人都外出了,家中只有一婦人與二個小孩,一小孩為親生,一小孩是她嫂子的遺孤。親生的小孩剛能行走,她嫂子的遺孤大她自己的小孩一歲。婦人一人帶二小孩逃難,背著她嫂子的遺孤,卻讓自己剛能行走的小孩步行,但卻落在后頭。走不多遠,遇一黃衣人,問:“嫂嫂為何不讓大小孩走路,而讓小的小孩走路?”婦人如實相告,黃衣人聽后甚為感動,道:“你危難之中行忠義之事,已破黃巢之刀,黃巢已無法取你人頭,其實你只需在家門口插上艾草,表示你家是忠義之家,黃巢便無奈你何。”言罷竟忽不見。婦人認為是仙人指點,于是回家依言而作,并沿途叫逃難之人插艾草可破黃巢之刀云云。因此婦人平時善良,多行善事,諸多民眾都相信,依言在家門口插上艾草不用“走黃巢”,在家中過端午節(jié)。
果然,義軍過境,見家中插艾草的人家,無人打擾,隨軍的醫(yī)生還為民眾看病,問疾苦。一時婦人遇仙人指點之事在各地傳開,平民之家,不再“走黃巢”,紛紛插艾草過端午,并效婦人行忠義之事。
其實,黃衣人是黃巢義軍的前鋒謀士,武藝高強。義軍所到之處,都是無人村,義軍無人支援,成了孤軍。謀士知有蹊蹺,化成便衣,獨自尋找原因,遇是了婦人。忽然不見,只是縱身跳上大樹隱藏起來了。謀士小施一計,不僅破了官府的:“黃巢隔山搖刀,人頭落地!”謠言,為義軍獲得民眾支持,又使民眾積德行善成風,世人于是將此傳統(tǒng)繼承下來,成為今天端午節(jié)“插艾草”的風俗。
陸河人為客家人,多為中原遷移到陸河。是以大都保持了“走黃巢”“插艾草”的習俗。
注:黃巢(?~884) 唐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領(lǐng)袖。曹州冤句(今山東曹縣西北)人。稍通書記,屢舉進士不第,以販私鹽為業(yè)。家富于財,善擊劍騎射。
關(guān)于艾草的詩:
七律 端午 (唐)殷堯藩
少年佳節(jié)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還有些散碎的句子和對聯(lián):
門高無礙齊公子,海闊難尋楚大夫。
菖蒲驅(qū)惡迎喜慶,艾葉避邪保平安。
蒲劍沖天皇斗觀,艾旗拂地神鬼驚。
松大夫招來百福,竹君子掃去千災(zāi)。
思無邪正心誠意,慮有德履泰臨豐。
端陽艾葉如旗招百福,午日菖蒲似劍斬千妖。
盛世本無邪,寰宇長昭天子鏡;德門原有慶,端陽亦鎮(zhèn)赤靈符。
勝地紀中天,象取白芳占匯吉;翔風符正午,薰來引竹報平安。
2.端午節(jié)采艾蒿打油詩
端午節(jié)的習俗最初是為了用艾蒿祛惡辟邪。
端午節(jié),原為初民的巫節(jié)。農(nóng)歷五月五,在遠古民俗中是個惡日。《風俗通》云:“俗說五月五生子,男害父,女害母”,“五日蓋屋,令人頭禿。”為了禳解,去邪避災(zāi),民間早就流行了很多禳解之法。其中艾蒿就是重要的禳解之物。
蒿,草之高者。大凡老草較高者,都可以叫蒿。在蒿字前綴某字就叫某蒿。如,艾蒿,青蒿等。現(xiàn)代字典中指某些開小花,有特殊氣味的草本植物叫蒿。
在詩經(jīng)中,見到的蒿類植物不少,名目繁多。如,蘩,蔞,莪,艾,蔚,蘋。
蒿類植物在中國文化中具有一些特殊的含義。如,蓍草。在我國被叫作神草,用來求神算命。傳說,天下和平,王道興而蓍草長丈,其叢生滿百莖。就是說,如果蓍草今年長的旺盛,此為天下太平之兆
3.蒲草艾葉粽香,寫端午詩句
陸游詩句“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是什么意思?
第二句中的“艾束著危冠”,則描繪了端午節(jié)的另一種習俗——插戴艾草。人們會將艾草捆扎在帽子上,以驅(qū)邪避疫。艾草具有獨特的香味和藥用價值,被認為具有祛病驅(qū)邪的作用。在端午節(jié)這個特殊的時刻,人們希望通過插戴艾草來祈求健康和平安。整句詩以生動的筆觸展現(xiàn)了古代端午節(jié)時...
詩經(jīng)中描寫艾草的句子有哪些?
艾草文化起源:艾文化由來已久,早在《詩經(jīng)》時代,艾草就已經(jīng)是很重要的民生植物。由于艾的功用較大,古人對其賦予了諸多美譽,如尊稱老者為“艾”,形容年輕美貌女性為“少艾”,《詩經(jīng)》稱保養(yǎng)為“保艾”。古代常用它來占卜,特別是在端午節(jié),家家戶戶都會在門口懸掛或插上用紅紙扎好的艾草,以...
一季艾草無人問,年逢端午祭一人.什么意思
眾所周知,屈原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更是一位偉大的詩人。很多人了解他,除了因為讀過他的一些作品,更主要的是因為他與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在這一天,人們收集艾草,比賽龍舟,吃粽子,都是為了紀念屈原。屈原是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貴族,生于丹陽秭歸。《史記》中稱他“博聞強志...
宋代描述端午節(jié)有“角黍包金,菖蒲泛玉”的詩句,“角黍”是什么意思...
謝邀:如題,宋代端午節(jié)確實有很多習俗,而“角黍包金,菖蒲泛玉”就是其中的習俗之一,那么這兩句話具體指的是什么習俗呢?要想探討這個問題,還得以“角黍包金,菖蒲泛玉”為切入點,走進詩詞本身,從詩詞中的記載,領(lǐng)略南宋時期的端午節(jié)習俗。為什么說是南宋呢?因為“角黍包金,菖蒲泛玉”出自于南宋...
端午節(jié)的詩句古詩大全
端午節(jié)的詩句如下:1、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文天祥《端午即事》翻譯:五月五日的端午節(jié),你贈與了我一枝艾草。2、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唐代殷堯藩《端午日》翻譯:不想跟從效仿懸掛艾草和驅(qū)邪符的習俗,只希望飲一杯蒲酒,共話天下太平。3、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fù)長。—...
關(guān)于艾葉出名的詩句
女兒節(jié)明沈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jié),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tài)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jié)。” 端禮節(jié)在湘南地區(qū)沿古俗,于在在夏日來臨之時的“五月初五”,在門上掛艾葉,用艾葉洗澡驅(qū)蚊的一個洗禮。人們認為經(jīng)過洗禮,可以驅(qū)走瘧疾,能夠安全的渡過這個夏日...
關(guān)于端午節(jié)插艾草的詩句
2.有關(guān)艾葉的詩句 習俗來源:端午節(jié)本是紀念屈原的節(jié)日。至唐黃巾起義時,黃巢義軍攻打中原地區(qū),時值端午。當?shù)毓賳T于是放出風聲:“黃巢隔山搖刀,人頭落地!”動員民眾逃離家園,是為"走黃巢"。實際是使義軍無法與民眾接觸,以制義軍不斷擴大之勢。 中原地區(qū)某戶人家,男人都外出了,家中只有一婦人與二個小孩,一小孩...
端午節(jié)艾葉菖蒲詩句
2.蒲草艾葉粽香,寫端午詩句 端午節(jié)關(guān)于菖蒲的詩句 1.有關(guān)菖蒲的詩句 菖蒲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可防疫驅(qū)邪的靈草,與蘭花、水仙、菊花并稱為“花草四雅”。菖蒲先百草于寒冬剛盡時覺醒,因而得名。菖蒲“不假日色,不資寸土”,“耐苦寒,安淡泊”,生野外則生機盎然,富有而滋潤,著廳堂則亭亭玉立,飄逸而俊秀,自古...
「端午意象」輕沙走馬艾草香
我們也會幫著祖母采一些艾葉,而后在河邊玩起丟石子的 游戲 。回到家后,祖母會細心地洗去艾草上的泥土,分一部分出來,留在端午節(jié)插艾草用,一部分祖母會縫制足夠數(shù)量的小香包,里面裝上干枯的艾葉,讓我們佩戴在身上。我的家鄉(xiāng)在端午節(jié)有插艾草的習俗。端午節(jié)早上,祖母會把四合院打掃到窗明幾凈,...
關(guān)于艾草驅(qū)蚊的詩句
南宋詩人陸游也曾留下關(guān)于蚊子的詩句:“澤國故多蚊,乘夜吁可怪。舉扇不能卻,燔艾取一塊。”詩句生動地描述了在蚊蟲密集的水域夜間,扇子并不能完全驅(qū)趕蚊子,于是人們開始使用艾草來驅(qū)蚊。艾草燃燒產(chǎn)生的煙霧能夠有效驅(qū)趕蚊蟲,這種方法在民間流傳甚廣。在端午節(jié)這一天,除了在門上懸掛艾草,人們還會...
相關(guān)評說:
綏化市限期: ______ 七律.端午 (唐)殷堯藩 少年佳節(jié)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綏化市限期: ______ 年少時每逢節(jié)日便格外高興,等到年老了卻容易感慨傷懷. 不去仿效懸掛艾草辟邪的習俗,只在喝著菖蒲酒時祈愿天下太平. 頭上的白發(fā)每天都在增加,石榴的紅花年年開放耀人眼目. 世人不論賢愚都只是千年中的一瞬,又有幾人可以留下名姓呢?
綏化市限期: ______ 萬水千山粽是情,送個粽子行不行送給爸媽孝心粽,送給朋友友誼粽如果你有另一半,記得送個愛情粽萬水千山粽是... 端午節(jié)短詩短句萬水千山粽是情,送個粽子行不行送給爸媽孝心粽,送給朋友友誼粽如果你有另一半,記得送個愛情粽萬水千...
綏化市限期: ______ 找來的 1.節(jié)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綏化市限期: ______ 端午感興 宋文天祥 流棹西來恨未銷,魚龍寂寞暗風潮. 楚人猶自貪兒戲,江上年年奪錦標.端陽萬縷入窗欞,午前倩影伴歌聲.燕巧銜泥堂前拜,金甌曼妙舞春風.朔日春風燕歸來,端午...
綏化市限期: ______ 事古人留跡. 向道是龍剛不信,時清日復(fù)長. 鹽梅已佐鼎. 億兆同歸壽,艾葉黃酒可驅(qū)邪,貽厥后昆芳; 端午》 【現(xiàn)代】老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 《端陽采擷》 【宋】許文通 玉粽襲香千舸競. 國亡身殞今何有,楚人哀不容. 《已酉端午》 ...
綏化市限期: ______ 節(jié)令門 端陽 [清]李靜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 門外高懸黃紙?zhí)?卻疑賬主怕靈符. 端午節(jié),為每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jié)、午日節(jié)、五月節(jié)、龍舟節(jié)、浴蘭節(jié)等.是流行于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tǒng)文化節(jié)日, 端...
綏化市限期: ______ 菖蒲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可防疫驅(qū)邪的靈草,與蘭花、水仙、菊花并稱為“花草四雅”.菖蒲先百草于寒冬剛盡時覺醒,因而得名.菖蒲“不假日色,不資寸土”,“耐苦寒,安淡泊”,生野外則生機盎然,富有而滋潤,著廳堂則亭亭玉立,飄逸而...
綏化市限期: ______ 端午的詩歌: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8568a6010004cd.html 端午散文詩: 粽子淡淡的清香,在艾草的苦味中飄浮. 笛聲悠遠,麥子飽滿,汩羅江邊,先生那愁苦悲憤的面容,記憶猶新. 興楚無望,為保高潔,你憤然跳入汩羅江.剎那...
綏化市限期: ______ 1、由來 關(guān)于端午節(jié)的來歷,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于三代夏至節(jié)說;惡月惡日驅(qū)避說,等等.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lǐng)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jié)的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