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以有幾個意思是什么
1. 文言文中的 以 的意思有幾個
動詞1.(象形。
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
本義:用) 2.同本義。有一部分現(xiàn)已弱化成了介詞 以,用也。
——《說文》以,用也。——《小爾雅》凡師能左右之曰以。
——《左傳·僖公二十六年》封疆社稷是以。——《左傳·定公十年》純以形式。
——蔡元培《圖畫》如或知爾,則何以哉?——《論語》 3.又如:以手代足(爬行。表示甘愿認(rèn)錯受罰);以疏間親(關(guān)系疏遠(yuǎn)的人離間關(guān)系親密的人);以耳為目(把聽到的當(dāng)作親眼目睹的);以指測河(用手指測量河水的深淺。
比喻達(dá)不到目的) 4.使,令 向欲以齊事王攻 宋也。——《戰(zhàn)國策》5.又如:以彰其慢(公開過失);以介眉壽(祝壽之詞);以夷攻夷(使夷人自相攻伐) 6.憑借;仗恃富國以農(nóng),距敵恃卒。
——《韓非子》 7.認(rèn)為,以為 我以日始出。——《列子·湯問》 8.又如:以眾暴寡(以人多勢眾的一幫去欺凌、迫害人少勢弱的一方) 9.做,從事 教育事業(yè)最有意義,情愿終身以之的。
——葉紹鈞《倪煥之》名詞:1.原因,緣故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詩·邶風(fēng)》2.無固定職業(yè)的人 以閑民。
——《拾雅》候疆候以。——《詩·周頌》3.以色列的簡稱。
如:阿以戰(zhàn)爭 介詞1.把,拿——表示對事物的處置 俱以情告。——《世說新語·自新》以刀劈狼。
——《聊齋志異·狼三則》 2.又如:以力服人(用強(qiáng)制的手段使人服從) 3.依,按,憑——表示動作行為的憑借或前提。猶言憑、根據(jù) 何以謂之文。
——《論語》以殘年余力。——《列子·湯問》以我酌油知之。
——宋· 歐陽修《歸田錄》以大中丞撫 吳者。—— 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以鄉(xiāng)人子謁余。
——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以其智力為也。——清· 龔自珍《病梅館記》 4.又如:以膺大統(tǒng)(繼承帝位);以天自諉(聽天由命);以時(按時;依時) 5.在,于——表示行動的時間、處所或范圍 賞以春夏而刑以秋冬。
——柳宗元《斷刑論》以八月十三日斬于市。——清· 梁啟超《譚嗣同傳》余以乾隆。
—— 清· 姚鼐《登泰山記》 6.從,自,由——表示行動或變化的起點(diǎn) 自古于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仁者。——《潛夫論》今以長沙, 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
——《史記》 7.又如:以下(下等;下層);以下之人(下等人;奴婢);以繁調(diào)簡(清代府、州、縣缺,有繁有簡,分為最要、要、中、簡四等。如山東是繁缺,安徽是簡缺,從山東到安徽,是以繁調(diào)簡);以郄視文(從縫隙里看雜色文采。
比喻見識淺陋狹隘) 連詞1.為。如:以身殉職(為忠于本職工作而貢獻(xiàn)出生命);以為后圓(為以后作打算) 2.因?yàn)椋捎凇硎拘袨楫a(chǎn)生的原因 以貪勤民。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吾以捕蛇獨(dú)存。——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宋·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成以其小,劣之。
——《聊齋志異·促織》汝以一念之貞,遇人仳離,致孤危托落。——清· 袁枚《祭妹文》以數(shù)諫故。
——《史記·陳涉世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陽樓記》 3.又如:以致(表示由于上文所說的情況,引出了下文的結(jié)果);以人廢言(由于人不好,對其言論也加以否定);以利累形(因追求利祿而危害身體);以私害公(謂因私情而損害公道或公德);以理去官(舊指官員因正常原因卸任);以噎廢食(由于吃飯打噎,便不敢再進(jìn)食。
比喻因偶然受到挫折。就停止應(yīng)做的事情);以辭害意(因拘泥于辭義而誤會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4.和,而——表示并列關(guān)系 夷以近。
——宋·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載以來。——清· 周容《芋老人傳》一雞瞥來,徑進(jìn)以啄。
——《聊齋志異·促織》 5.則,那么——表示條件關(guān)系 戰(zhàn)而不勝,以亡隨其后。——《戰(zhàn)國策》 6.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
——宋· 蘇洵《六國論》以至于寸。(才達(dá)到一寸。)
——《后漢書·列女傳》 7.表目的或結(jié)果等 智叟無以應(yīng)。——《列子·湯問》助詞1.用在單純方位詞或時間詞之前,表示時間、方位、數(shù)量、質(zhì)量、范圍之類的界限 日觀以西峰。
——清· 姚鼐《登泰山記》 2.加在句中,表示語氣的舒緩或調(diào)整節(jié)奏 微我無酒,以敖以游。——《詩·邶風(fēng)》 3.加在句尾,表示肯定語氣 夫晴蛉其小者也,黃雀因是以。
——《戰(zhàn)國策》 4.加在能愿動詞后,類似詞的后綴。如:可以;得以; 能以。
2. 文言文中"以"的意思有哪幾種
以 1、因?yàn)椋捎冢豪?⑴此獨(dú)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無請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藝,推為長。
⑷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而。例: ⑴有好事者船認(rèn)入。
⑵留五百人鎮(zhèn)之,以斷洄曲及諸道橋梁。(以:以便) ⑶吾騎馬挾矢以助戰(zhàn)。
⑷卷石底以出。 ⑸而托于柑以諷耶? ⑹以嚙人,無御之者。
(以:這里有如果的意思) ⑺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fēng)者得焉。 ⑻屬予作文以記之。
⑼殺之以應(yīng)陳涉。 ⑽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12)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
(13)余與四人擁火以入。 (14)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15)操悉浮以沿江。 (16)樊噲側(cè)其盾以撞。
(17)吾誠愿與汝相守以死。 (18)忽魂悸以魄動。
(19)淫侈之俗日日以長。 (20)各各竦立以聽。
(21)以致天下之士。 (22)然而隱忍以行。
(23)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 (24)孤違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25)遂拔以擊荊河。 (26)遂自投汨羅以死。
(27)其責(zé)已也重以周。 (28)以一物以與物物爭。
3、把,拿,用。例: 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詞賓語。) ⑵以錢覆其口。
⑶屠懼,投以骨。 ⑷具以情告。
⑸以縛即爐火,燒絕之。 ⑹ 以檻車送元濟(jì)詣京師。
⑺何以為計(jì)? ⑻將以攻宋。 ⑼必以長安君為質(zhì),兵乃出。
⑽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1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12)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 (13)愿以十五城請易璧。
(14)操當(dāng)以肅還付鄉(xiāng)黨。 (15)具告以事。
(16)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璧之下。 (17)以我應(yīng)他人。
(18)以虞待不虞者勝。 (19)國胡以相恤。
(20)將以釁鐘。 (21)悉以心誠之話倚托,千萬無渝。
4、以為,認(rèn)為。例: ⑴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
⑵臣以王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 ⑶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jì)短也。
⑷皆以美于徐公。 ⑸而小儒規(guī)規(guī)焉以君臣之義無所逃于天地之間。
5、憑,靠。例: ⑴以我酌油知之。
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⑸以勇氣聞于諸侯。
⑹以攻則取。 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⑻皆好辭而以賦見稱。 6、按照,依照。
例: ⑴策之不以其道。 ⑵今以實(shí)校之。
⑶余船以次俱進(jìn)。 ⑷何必更以多寡為差? ⑸蓋以律非故殺。
⑹以次進(jìn)。 ⑺則又 法從事。
7、根據(jù)。例: ⑴今以蔣氏觀之,猶信。
(以:一說拿。) ⑵貴以近知遠(yuǎn)。
8、通“已”,已經(jīng)。例: ⑴固以怪之矣。
⑵日以盡矣。 9、作語助,表示時間、方位和范圍。
例: ⑴受命以來,夙夜憂嘆。(以:表時間) ⑵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
(以:方位) ⑶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圍) 10、在。
例: ⑴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fēng)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 ⑵以八月十三斬于市。
⑶以崇禎十七年夏,自京師徒步入華山為黃冠。 ⑷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
11、作語助,起調(diào)整音節(jié)作用。例: 逆以煎我懷。
12、為。例: ⑴如或知爾,則何以哉?(以:做) ⑵要以不能免。
(以:是) 13、通“已”,止。例: 無以,則王乎? 14、任用。
例: 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15、此,這。
例: 以一物體與物物爭。(本義項(xiàng)指前一個“以”。)
3. 文言文“以”是什么意思
1、因?yàn)椋捎冢?/p>
⑴此獨(dú)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無請也.
2、而,來.
⑴有好事者船以入.
⑵留五百人鎮(zhèn)之,以斷洄曲及諸道橋梁.(以:以便)
3、把,拿,用.
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詞賓語.)
⑵以錢覆其口.
⑶屠懼,投以骨.
4、以為,認(rèn)為.
⑴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
⑵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
5、憑,靠.
⑴以我酌油知之.
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6、按照,依照.
⑴策之不以其道.
⑵今以實(shí)校之.
7、根據(jù).
⑴今以蔣氏觀之,猶信.(以:一說拿.)
⑵貴以近知遠(yuǎn).
8、通“已”,已經(jīng).
⑴固以怪之矣.
⑵日以盡矣.
9、作語助,表示時間、方位和范圍.
⑴受命以來,夙夜憂嘆.(以:表時間)
⑵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以:方位)
10、在.
⑴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fēng)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
11、作語助,起調(diào)整音節(jié)作用.
逆以煎我懷.
12、為.
⑴如或知爾,則何以哉?(以:做)
13、通“已”,止.
無以,則王乎?
14、任用.
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15、此,這.
以一物體與物物爭.(本義項(xiàng)指前一個“以”.)
4. 有幾個文言文解釋
翻譯 書種竹:子猷稅地種竹,笑謂人曰:“何可一日無此君!”竹一虛中通外,歲寒彌堅(jiān),故昔人往往喜與把臂入林。余之愛竹,獨(dú)愛其子孫玉立,參差捧笏而拱青云,龍翔鳳舞,直有干霄之氣。回視一切草叢花色,僅僅脂粉媚人,一遇風(fēng)雨,闌珊狼藉,不復(fù)有持出草莽之志。今里中朱門弟子,皆此類也。吾愿以竹望之,庶有長進(jìn)。蓋花歲減,竹歲增;竹于世有實(shí)用,而花一容事人故耳。
翻譯:子猷租了一塊地種竹,笑著跟別人說:“那可一日無此君!(這位先生)”竹子嘛一里面虛心,外形通直。天氣越冷越堅(jiān)強(qiáng),所以古人往往喜歡與它攜手隱入山林。我之喜愛竹林,特別愛歡它的子孫亭亭玉立,高下參差,捧著筍籜而高拱入青云,龍翔鳳舞,簡直有沖凌霄漢的氣勢。回過頭來一切草叢花色,只不過是搽脂抹粉的取媚于人而已,一旦遇到風(fēng)雨,就會闌珊狼藉,不再有持出草莽的志向了。現(xiàn)在鄰里中的朱門豪富弟子,都屬這一類。我愿意以竹子的風(fēng)格去期望他們,能夠有所長進(jìn)。因?yàn)榛ㄩ_一年一年減少,竹子卻一年一年增多;竹子于世有實(shí)用,而花只是一眛迎合人的道理罷了。
5. 古文中是有幾個意思
①<;動>;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②<;動>;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③<;動>;認(rèn)為。《鄒忌諷齊王納諫》:“皆以美于徐公。”
④<;介>;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可視情況譯為“拿”、“用”、“憑”、“把”等。《廉頗藺相如列傳》:“愿以十五城請易璧。”
⑤<;介>;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⑥<;介>;表示動作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可譯為“因?yàn)椤薄ⅰ坝捎凇钡取!恫渡哒哒f》:“而吾以捕蛇獨(dú)存。”《廉頗藺相如列傳》:“且以強(qiáng)秦之故逆強(qiáng)秦之歡,不可。”
⑦<;介>;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地點(diǎn),可譯為“在”、“從”。《蘇武傳》:“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
⑧<;介>;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lǐng)、帶領(lǐng)”。《戰(zhàn)國策•周策》:“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⑨<;連>;表示并列或遞進(jìn)關(guān)系,可譯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禪山記》:“夫夷以近,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431343030則游者眾;險以遠(yuǎn),則至者少。”
⑩<;連>;表示承接關(guān)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后一動作行為的手段和方式,可譯為“而”,也可省去。《游褒禪山記》:“予與四人擁火以入。”
⑾<;連>;表示因果關(guān)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yàn)椤薄ⅰ坝捎凇薄!读H藺相如列傳》:“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⑿<;連>;表修飾和被修飾關(guān)系。《歸去來辭》:“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⒀<;連>;表目的關(guān)系,可譯為“而”“來”“用來”等。《師說》:“作《師說》以貽之。”
⒁<;連>;表示時間、方位、數(shù)量的界限或范圍,用法同現(xiàn)代漢語。《張衡傳》:“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⒂<;連>;表示在敘述某件事時又轉(zhuǎn)到另一件事上,可譯為“至于”。《柳毅傳》:“然自約其心者,達(dá)君之冤,余無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豈有意哉!”
⒃<;副>;通“已”。已經(jīng)。《陳涉世家》:“座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6. 文言文中“過”有幾個意思
文言文中“過”有6個意思,詳解如下:
1、走過;經(jīng)過。
《肴之戰(zhàn)》:“三十三年春,秦師過周北門。”
譯文:(魯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軍經(jīng)過周都城的北門。
2、時間過去。
《采草藥》:“花過而采,則根色黯惡。”
譯文: 花期過去了再去采摘它,那么他的根就顏色灰暗。
3、經(jīng)歷;過程。
《蘇武》:“后漢使復(fù)至匈奴,常惠請其守者與俱,得夜見漢使,具自陳道。”
譯文:后來漢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請求看守他的人一道去(見漢朝使者),在夜晚見到了漢使,自己(把這些年的經(jīng)歷)全部加以陳述。
4、超過;勝過。
《齊桓晉文之事》:“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
譯文:古代的圣賢之人,之所以大大超過一般人的原因沒有別的,善于把他所做的事情推廣到別的事情上罷了。
5、過分;過于。
《陳情表》:“過蒙拔擢,寵命優(yōu)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
譯文:現(xiàn)在我是一個低賤的亡國俘虜,實(shí)在卑微到不值一提,承蒙得到提拔,而且恩命十分優(yōu)厚,怎敢猶豫不決另有所圖呢?
6、過失。
《肴之戰(zhàn)》:“孤之過也,大夫何罪。”
譯文:這是我的過失,大夫有什么罪呵!
7. 及在文言文中有幾個意思
⑴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然而”、“可是”、“卻”。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興之。
④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
⑵表示偏正關(guān)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詞,相當(dāng)于“著”、“地”等,或不譯。例:
①一絲而累,以至于寸。
②嘩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
③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則熙熙而樂。
④朝而往,暮而歸。
⑤掩口胡盧而笑。
⑶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連接主語和謂語,相當(dāng)于“如果”、“假使”。例:
①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②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當(dāng)于“而且”、“又”、“和”或不譯。例:
①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
②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黑質(zhì)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
④秦師輕而無禮。
⑸表示承遞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譯。例:
①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聞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
④滅滑而還。
⑹通“如”:好像,如同。例:
軍驚而壞都舍。
⑺通“爾”,你,你的。例:
①而翁歸。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于茲。
(而已)罷了。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時潛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為天下之知戰(zhàn)得惟我而已。
⑤比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例:
①賴膚覺之助,而后見為體。
②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④說書雖小技,然必句性情,習(xí)方俗。如優(yōu)孟搖頭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⑤假諸人而后見也。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jìn)一層的意思。例:
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fēng)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②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8. 以—— 在古文中有幾種意思
以
1.用作介詞。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憑借”“依據(jù)”“按照”“用(憑)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乃入見。問:“何以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
余船以次俱進(jìn)。(《赤壁之戰(zhàn)》)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記》)
(二)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三)表示動作、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強(qiáng)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
時操軍兼以饑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戰(zhàn)》)
(四)引進(jìn)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于”,可譯為“在”“從”。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fēng)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記》)
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漢書·西南夷傳》)
(五)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lǐng)”“帶領(lǐng)”。例如:
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戰(zhàn)國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信陵君竊符救趙》)
2.用作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diǎn),只是不能用于轉(zhuǎn)折關(guān)系。
(一)表示并列或遞進(jìn)關(guān)系,常用來連接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二)表示承接關(guān)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后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游褒禪山記》)
(三)表示目的關(guān)系,“以”后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jié)果。可譯為“而”“來”“用來”“以致”等。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
斂貲財(cái)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記》)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四)表示因果關(guān)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yàn)椤薄@纾?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五)表示修飾關(guān)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3.復(fù)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dāng)“因此”,引出事理發(fā)展或推斷的結(jié)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送東陽馬生序》)
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庖丁解牛》)
======================================================
焉:
1語氣助詞。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譯出。
于是余有嘆焉。(《游褒禪山記》)
2有時用于反詰語氣,可譯為"呢"。 萬鐘于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
3兼詞,同于此,于彼,如風(fēng)雨興焉。
4疑問代詞,哪里,且焉置土石。
疑問副詞,哪里,焉用亡鄭以陪鄰。
=============================================
至于“許”、“微”
許,有“允諾,答應(yīng)”的意思,如“安陵君其許寡人”
也有“些許,少許”的意思。
微,是些微,少許的意思。
這兩個字都沒有太多意思。
“以”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2)、“憑借、用”,表示動作、行為等所憑借的工具。⑨、眾女嫉余娥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 “以”,憑借、用。“以”后省略了賓語“之”,即前文中的“娥眉(好看的眉毛,借指女性的美貌)”,意思是說“那些奸佞小人,嫉妒我的容貌,造謠污蔑我憑借美貌做淫蕩的事。”(3)“以”和后面的“...
以的文言文意思
文言文以的意思有很多,包括quot用quotquot拿quotquot憑借quotquot依據(jù)quotquot按照quotquot用憑什么身份quot,也有quot因quot和quot由于quot等,quot在quotquot從quot,quot率領(lǐng)quotquot帶領(lǐng)quot,quot和quotquot跟quot,quot而quotquot來quotquot用來quot等以在文言文中可以用作介詞連詞,所以不同的;d表示...
文言文里的以是什么意思
⑺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卒以吾郡這發(fā)憤一擊,不敢復(fù)有株治。 ⑼不賂者以賂者喪。 ⑽以心中有足樂者。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 是不是這個? 2. 文言文里的以有哪些意思 【以】 1、因?yàn)?由于:例: ⑴此獨(dú)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
有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2. 有所作為。例如:《老子》:「眾人皆有以,而我獨(dú)頑似鄙。」3. 有什么。例如:《孟子?梁惠王上》:「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4. 表示具有某種條件、原因等。例如:《史記?淮陰侯列傳》:「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問題二:文言文中"以"的意思有哪幾種 一、介詞,...
以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1. 以在文言文是什么意思 以1、因?yàn)?由于:例: ⑴此獨(dú)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無請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藝,推為長。 ⑷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卒以吾郡這發(fā)憤一擊,不敢復(fù)有...
以是什么意思文言文
向欲以齊事王攻宋也。――《戰(zhàn)國策》又如:以彰 以yǐ ⒈拿,把,用,將:~禮相待。~理服人。~儆效尤。~退為進(jìn)。~逸待勞。⒉依,順,按照:~次進(jìn)入。~此類推。⒊因,因?yàn)椋翰弧藦U言。不~失敗而灰心。⒋在,于(指日、時):~1921年7月1日成立了中國共產(chǎn)黨。⒌來,目的在于...
文言文中的“以”“乎”“然”“于”的意思
【文言文《庖丁解牛》中的“為” “乎” “然” “于”的意思】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意思:替、給) 吾見其難為①,怵然為②戒(意思:①解;②因?yàn)? 視為止,行為遲(意思:因?yàn)? 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意思:因?yàn)? 技蓋至此乎?(意思:語氣詞,用在句末,表示反問,相當(dāng)于“嗎”、“呢”) 進(jìn)乎技矣...
文言文中其、以、于、而、為是什么意思?(所有的意思)很急!!!望知情者...
⑦不敢以其富貴驕?zhǔn)俊?⑧遂前其足。 ⑨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名曰《指南錄》。 ⑩亦各言其志也! 4.那(些),指示人、事、物,多表示遠(yuǎn)指,相當(dāng)于“那”之類的詞。 例:①其不設(shè)色者:曰水墨。(其:那。) ②懷其璧。(其:那塊) ③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 ④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云?——...
“有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有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有道理,有規(guī)律,有所作為,有什么。表示具有某種條件、原因等。基本字義:有 1、存在:~關(guān)。~方(得法)。~案可稽。~備無患。~目共睹。2、表示所屬:他~一本書。3、表示發(fā)生、出現(xiàn):~病。情況~變化。4、表示估量或比較:水~一丈多深。5、表示大、多...
以的意思文言文
金文另加人旁,以強(qiáng)調(diào)其為胎兒。篆文承接甲骨文和金文并稍加繁化。隸變后楷化分別寫作“?”與“以”。如今規(guī)范化,以“以”為正體,“?”只作偏旁,作偏旁時有的寫作“厶”。另一種解釋,通過‘始’字知道’以‘字是一個剛找到頭緒的蠶繭,有‘可以、拿到、可用’的意思。始字是...
相關(guān)評說:
海港區(qū)凹面: ______ 以為: 1、把......當(dāng)作或作為.例: ⑴虎視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 ⑵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⑶吾始聞汝名,以為豪. ⑷相傳以為雁蕩. ⑸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以為:把它設(shè)為.) ⑹撰長書以為贄. ⑺寡君之以為戮. 2、認(rèn)為.例: ⑴以為且噬己為,甚恐. ⑵以為妙絕. ⑶人人自以為必死. ⑷臣竊以為其人勇士. ⑸以為“非我莫能為”也. ⑹然議者必以為無故而動民, 3、把......制成.例: ⑴然得而臘之以為餌. ⑵鑄以為金人十二.
海港區(qū)凹面: ______ 以有幾個意思—— 作介詞,表示用、憑借、因?yàn)榈?作連詞,表示因?yàn)椤⒂帧⒍?作通假字,通已 你應(yīng)該把具體句寫出來
海港區(qū)凹面: ______[答案] 所以是“用來……”的意思 是故是“所以或因此”的意思 是以是“因此或因?yàn)檫@個原因”的意思
海港區(qū)凹面: ______ 以:用的意思. 嘗:曾經(jīng)的意思.陳元方是一個:聰慧,機(jī)智應(yīng)變的孩子.
海港區(qū)凹面: ______ 呂蒙正那個應(yīng)該翻譯為“憑借”,他“憑借”寬厚這一特質(zhì)成為宰相,是說他做宰相時以寬厚出名,你不能翻譯為“他因?yàn)閷捄癫懦蔀樵紫唷卑?僅僅因?yàn)閷捄袷遣豢赡艹蔀樵紫嗟睦? 第二個的“以”翻譯為“因?yàn)椤?這里翻譯為'憑借'顯得生硬,沒有一點(diǎn)“寬厚”感
海港區(qū)凹面: ______ 以 1.用作介詞. 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憑借""依據(jù)""按照""用(憑)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請易璧...
海港區(qū)凹面: ______ 復(fù): 再 “以”:把.艾子游于郊外,弟子通、執(zhí)二子從焉.渴甚,使執(zhí)子乞漿①于田舍.有老父映門觀書,執(zhí)子揖而請,老父指卷中“真”字問曰:“識此字,饋汝漿.”執(zhí)子曰:“'真'字也.”父怒不與,執(zhí)子反以告.艾子曰:“執(zhí)也未...
海港區(qū)凹面: ______ 《狼》中的投以骨的以 意思是用. 該句出自清代蒲松齡的《狼》三則·其二. 《狼》三則·其二 原文: 一屠晚歸,擔(dān)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yuǎn). 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fù)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
海港區(qū)凹面: ______ “文言文”是相對于“白話文”而言. “文言文”: 第一個“文”,是書面文章的意思. “言”,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 “文言”,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于“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 最后一個“文”,是...
海港區(qū)凹面: ______ 文言文是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 第一個“文”:書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文言”,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于“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最后一個“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文種.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