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絕弦講的是楚國不亞于周子琪的故事
俞伯牙和鐘子期,他們兩個是好基友
俞伯牙
伯牙,春秋戰(zhàn)國時代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人。他雖為楚人,卻任職晉國上大夫,且精通琴藝。伯牙撫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親回國途中發(fā)生的故事。這個故事最早是從民間口頭流傳下來的,歷史上并無確切記載。在古籍中,戰(zhàn)國鄭人列御寇著《列子》一書中有關于伯牙撫琴的民間故事。
姓名考證
經考證,伯牙原本就姓伯,說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在小說中的杜撰,史志載鐘子期為漢陽集賢村人氏,鄉(xiāng)民以子期為榮,口耳相傳一句俚詞:“子期遇伯牙,千古傳知音。”明代,馮夢龍編撰《警世通言》,特意到漢陽探源訪佚,由于漢陽話“子期遇伯牙”中的“遇”與“俞”讀音相同,都是去聲,便把“子期遇伯牙,千古傳知音。”誤聽為“子期俞伯牙,千古傳知音。”伯牙也就成了馮夢龍筆下的俞伯牙了——《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由于《警世通言》影響巨大,俞伯牙這名字越傳越遠,遂以訛傳訛了。筆者久居漢陽,遇、俞二字讀音難辨,鄉(xiāng)人口音重,讀時音調還會尖聲上揚,很有特點,作為蘇州人的馮夢龍當時不聽走音才怪。至于“名瑞,字伯牙”也者,當為“小說家言”。[1]而在此之前的《史書》與《荀子》、《琴操》、《列子》等書中均為“伯牙”。東漢高誘注曰:“伯姓,牙名,或作雅”,現代的《辭源》也注曰:“伯姓牙名”。伯在古代是個很普通的姓,如周武王時不食周粟的伯夷,秦穆王時擅長相馬的伯樂等。[1]
文獻記載
伯牙是當時著名的琴師,善彈七弦琴,技藝高超。既是彈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為“琴仙”。《荀子?勸學篇》中曾講“伯牙鼓琴而六馬仰斜”,可見他彈琴技術之高超。《呂氏春秋·本味篇》記有伯牙鼓琴遇知音,鐘子期領會琴曲志在高山、流水的故事。《琴操》記載:伯牙學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師成連把他帶到東海蓬萊山去聽海水澎湃、群鳥悲鳴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琴曲《高山》《流水》和《水仙操》都是傳說中伯牙的作品。后人以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為題材還創(chuàng)作了琴歌《伯牙吊子期》。
在《呂氏春秋》和《列子》中,記載有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一直為后世所傳誦。
伯牙鼓琴圖
據《呂氏春秋.本味篇》記載:伯牙鼓琴,鐘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兮若泰山”。少時而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兮若流水”鐘子期死,伯牙摔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而《列子·湯問》的記載為: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掌藥13237008537: 伯牙絕弦背景資料 -
鶴城區(qū)齒廓: ______ 背景資料:鐘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萬分,認為這世上再也不會有知音了,天下再不會有人像鐘子期一樣能體會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把自己最心愛的琴摔碎,挑斷琴弦,終生不再彈琴. 伯牙、鐘子期相傳為春秋時代人,關于他們二人成為知...
掌藥13237008537: 伯牙絕()的 -
鶴城區(qū)齒廓: ______ 伯牙絕(弦).伯牙絕弦,是講述知音難求的一個故事.伯牙與鐘子期是一對千古傳誦的至交典范.伯牙善于演奏,鐘子期善于欣賞.這就是“知音”一詞的由來.后來鐘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萬分,認為知音已死,天下再不會有人像鐘子期...
掌藥13237008537: 伯牙絕弦這個故事主要講了什么? -
鶴城區(qū)齒廓: ______ 春秋時期,有位琴藝高超的宮廷樂師,叫俞伯牙.他名揚四海是,是少有的操琴的高手,但是他還不滿意,因為沒有幾人能聽懂他的琴聲.于是他開始四處尋找懂他琴聲的人. 有一夜,他來到一座山里彈起了琴.當他忘我地彈奏時,發(fā)現一個...
掌藥13237008537: 伯牙絕弦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我要最簡短的,不超過20字 -
鶴城區(qū)齒廓: ______[答案] 因為知音鐘子期死了,伯牙發(fā)誓不再彈琴.
掌藥13237008537: 伯牙絕弦的故事是不是真的? -
鶴城區(qū)齒廓: ______ 是真的. 原文《伯牙絕弦》 原文:伯牙善鼓琴,鐘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鐘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戰(zhàn)國·鄭·列御寇《列子·湯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巍巍乎伯牙絕弦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流水.”
掌藥13237008537: 人教六年級上《伯牙絕弦》的解釋 -
鶴城區(qū)齒廓: ______ 伯牙絕弦:絕,斷絕.俞伯牙因為鐘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了,再也不彈琴.比喻知己喪亡后,棄絕某種專長愛好,表示悼念. 伯牙最擅長彈琴,鐘子期有很強的音樂鑒賞能力.伯牙彈琴時,心里想到高山,鐘子期聽了,贊嘆到:“好啊,我仿...
掌藥13237008537: 伯牙絕弦是什么的千古楷模?伯牙絕弦是什么的千古楷模,正是因為這個
鶴城區(qū)齒廓: ______ 人生苦短,知音難求;云煙萬里,佳話千載.純真友誼的基礎是理解,中華文化在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闡釋,莫過于春秋時期楚國俞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伯牙絕弦”,是交朋結友的千古楷模,它流傳至今并給人歷久彌新的啟迪.正是這個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人際關系與友情的標準,說它是東方文化之瑰寶也當之無愧.
掌藥13237008537: 《伯牙絕弦》這個故事講的是名曲 - -----的來歷? -
鶴城區(qū)齒廓: ______ 伯牙鼓琴 子期知音 伯牙喜歡彈琴,子期有很高的音樂鑒賞能力.伯牙把感情溶進樂曲中去,用琴聲表達了他像高山一樣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間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樣奔騰于宇宙之間的智慧,琴技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而鐘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與他產生了共鳴.不管伯牙如何彈奏,子期都能準確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絕,覺得世上再沒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古人說:“士為知己者死.”伯牙絕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種真知己的境界,這也正是它千百年來廣為流傳的魅力所在. 如果還比較滿意,請您選擇采納,同時也幫我提升領域排名~
掌藥13237008537: 誰有伯牙絕弦的現代文言文
鶴城區(qū)齒廓: ______ 故事原文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
掌藥13237008537: 伯牙絕弦是什么時代的故事 -
鶴城區(qū)齒廓: ______ 春秋戰(zhàn)國 【伯牙 :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人, 最擅長彈琴.鐘子期 ,春秋楚國(今湖北漢陽)人.相傳鐘子期是一個戴斗笠、披蓑衣、背沖擔、拿板斧的樵夫. 】
俞伯牙
伯牙,春秋戰(zhàn)國時代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人。他雖為楚人,卻任職晉國上大夫,且精通琴藝。伯牙撫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親回國途中發(fā)生的故事。這個故事最早是從民間口頭流傳下來的,歷史上并無確切記載。在古籍中,戰(zhàn)國鄭人列御寇著《列子》一書中有關于伯牙撫琴的民間故事。
姓名考證
經考證,伯牙原本就姓伯,說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在小說中的杜撰,史志載鐘子期為漢陽集賢村人氏,鄉(xiāng)民以子期為榮,口耳相傳一句俚詞:“子期遇伯牙,千古傳知音。”明代,馮夢龍編撰《警世通言》,特意到漢陽探源訪佚,由于漢陽話“子期遇伯牙”中的“遇”與“俞”讀音相同,都是去聲,便把“子期遇伯牙,千古傳知音。”誤聽為“子期俞伯牙,千古傳知音。”伯牙也就成了馮夢龍筆下的俞伯牙了——《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由于《警世通言》影響巨大,俞伯牙這名字越傳越遠,遂以訛傳訛了。筆者久居漢陽,遇、俞二字讀音難辨,鄉(xiāng)人口音重,讀時音調還會尖聲上揚,很有特點,作為蘇州人的馮夢龍當時不聽走音才怪。至于“名瑞,字伯牙”也者,當為“小說家言”。[1]而在此之前的《史書》與《荀子》、《琴操》、《列子》等書中均為“伯牙”。東漢高誘注曰:“伯姓,牙名,或作雅”,現代的《辭源》也注曰:“伯姓牙名”。伯在古代是個很普通的姓,如周武王時不食周粟的伯夷,秦穆王時擅長相馬的伯樂等。[1]
文獻記載
伯牙是當時著名的琴師,善彈七弦琴,技藝高超。既是彈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為“琴仙”。《荀子?勸學篇》中曾講“伯牙鼓琴而六馬仰斜”,可見他彈琴技術之高超。《呂氏春秋·本味篇》記有伯牙鼓琴遇知音,鐘子期領會琴曲志在高山、流水的故事。《琴操》記載:伯牙學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師成連把他帶到東海蓬萊山去聽海水澎湃、群鳥悲鳴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琴曲《高山》《流水》和《水仙操》都是傳說中伯牙的作品。后人以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為題材還創(chuàng)作了琴歌《伯牙吊子期》。
在《呂氏春秋》和《列子》中,記載有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一直為后世所傳誦。
伯牙鼓琴圖
據《呂氏春秋.本味篇》記載:伯牙鼓琴,鐘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兮若泰山”。少時而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兮若流水”鐘子期死,伯牙摔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而《列子·湯問》的記載為: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伯牙絕弦講的是楚國不亞于周子琪的故事
伯牙,春秋戰(zhàn)國時代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人。他雖為楚人,卻任職晉國上大夫,且精通琴藝。伯牙撫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親回國途中發(fā)生的故事。這個故事最早是從民間口頭流傳下來的,歷史上并無確切記載。在古籍中,戰(zhàn)國鄭人列御寇著《列子》一書中有關于伯牙撫琴的民間故事。姓名考證 經考證,伯牙原本就姓...
相關評說:
鶴城區(qū)齒廓: ______ 背景資料:鐘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萬分,認為這世上再也不會有知音了,天下再不會有人像鐘子期一樣能體會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把自己最心愛的琴摔碎,挑斷琴弦,終生不再彈琴. 伯牙、鐘子期相傳為春秋時代人,關于他們二人成為知...
鶴城區(qū)齒廓: ______ 伯牙絕(弦).伯牙絕弦,是講述知音難求的一個故事.伯牙與鐘子期是一對千古傳誦的至交典范.伯牙善于演奏,鐘子期善于欣賞.這就是“知音”一詞的由來.后來鐘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萬分,認為知音已死,天下再不會有人像鐘子期...
鶴城區(qū)齒廓: ______ 春秋時期,有位琴藝高超的宮廷樂師,叫俞伯牙.他名揚四海是,是少有的操琴的高手,但是他還不滿意,因為沒有幾人能聽懂他的琴聲.于是他開始四處尋找懂他琴聲的人. 有一夜,他來到一座山里彈起了琴.當他忘我地彈奏時,發(fā)現一個...
鶴城區(qū)齒廓: ______[答案] 因為知音鐘子期死了,伯牙發(fā)誓不再彈琴.
鶴城區(qū)齒廓: ______ 是真的. 原文《伯牙絕弦》 原文:伯牙善鼓琴,鐘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鐘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戰(zhàn)國·鄭·列御寇《列子·湯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巍巍乎伯牙絕弦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流水.”
鶴城區(qū)齒廓: ______ 伯牙絕弦:絕,斷絕.俞伯牙因為鐘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了,再也不彈琴.比喻知己喪亡后,棄絕某種專長愛好,表示悼念. 伯牙最擅長彈琴,鐘子期有很強的音樂鑒賞能力.伯牙彈琴時,心里想到高山,鐘子期聽了,贊嘆到:“好啊,我仿...
鶴城區(qū)齒廓: ______ 人生苦短,知音難求;云煙萬里,佳話千載.純真友誼的基礎是理解,中華文化在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闡釋,莫過于春秋時期楚國俞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伯牙絕弦”,是交朋結友的千古楷模,它流傳至今并給人歷久彌新的啟迪.正是這個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人際關系與友情的標準,說它是東方文化之瑰寶也當之無愧.
鶴城區(qū)齒廓: ______ 伯牙鼓琴 子期知音 伯牙喜歡彈琴,子期有很高的音樂鑒賞能力.伯牙把感情溶進樂曲中去,用琴聲表達了他像高山一樣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間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樣奔騰于宇宙之間的智慧,琴技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而鐘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與他產生了共鳴.不管伯牙如何彈奏,子期都能準確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絕,覺得世上再沒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古人說:“士為知己者死.”伯牙絕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種真知己的境界,這也正是它千百年來廣為流傳的魅力所在. 如果還比較滿意,請您選擇采納,同時也幫我提升領域排名~
鶴城區(qū)齒廓: ______ 故事原文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
鶴城區(qū)齒廓: ______ 春秋戰(zhàn)國 【伯牙 :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人, 最擅長彈琴.鐘子期 ,春秋楚國(今湖北漢陽)人.相傳鐘子期是一個戴斗笠、披蓑衣、背沖擔、拿板斧的樵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