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仁學思想對指導和改進家庭教育有什么借鑒意義 孔子的仁學思想,對于構建和諧社會有什么借鑒意義
一、“仁者愛人”與仁愛教育
《論語》記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仁者愛人,是孔子仁學思想的第一要義,強調(diào)的是對他人的尊重與關愛。孔子把“愛人”視為倫理道德規(guī)范體系的最高準則,就是希望人們能以“仁愛之心”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這種超越血緣關系而尊重他人權利并普遍性地愛他人的理念,是孔子仁學思想的最基本特征。
孔子不僅以“仁愛”思想要求民眾,還要求執(zhí)政者率先垂范,以“仁愛”治國安邦。他說:“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他還說:“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在孔子看來,只有執(zhí)政者帶頭施愛,且人人都有一顆仁愛之心,一個和合有序的禮治社會便不難實現(xiàn)了。
這里需要說明一點。孔子所提倡的“仁愛”,并非不講原則。孔子說:“唯仁者,能愛人,能惡人。”(《論語·里仁》)當子貢問他“鄉(xiāng)人皆好之”或“鄉(xiāng)人皆惡之”時,他的回答是:“未可也。不如鄉(xiāng)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論語·子路》)孔子還說:“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他把“鄉(xiāng)愿”那種模棱兩可的“好好先生”稱為“德之賊也。”(《論語·陽貨》)由此可見,孔子所倡導的“仁愛”是建立在原則基礎上的理性之愛,是愛憎分明、愛善者與憎惡者相統(tǒng)一的一種美德。
深刻領會孔子“仁者愛人”思想的內(nèi)涵,反觀當前我國獨生子女群體中較普遍存在的“愛心缺失”的問題,我們不難得出這樣一個啟示:“仁愛教育”,迫在眉睫。
眾所周知,當今時代的青少年兒童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里,祖輩、父輩的愛都傾注在他們身上,好吃、好用、好玩的多由他們獨享,久而久之,習以為常。再加上商品經(jīng)濟社會,物欲橫流,過分追逐享樂與金錢至上的理念,充斥其間。在這種環(huán)境熏陶下長大的青少年兒童,極易形成自私、懶惰、依賴與任性等心理弱點。他們從小生活在以我為中心的環(huán)境中,缺少關愛他人的內(nèi)在意識。這種“愛心缺失”的問題往往是產(chǎn)生人際沖突乃至造成社會悲劇的一個重要原因。其實,問題的嚴重性并不僅僅在于此,而是在于長期以來被人們忽略了的家庭“仁愛教育”。
須知,仁愛教育是我國教育的一個傳統(tǒng)優(yōu)勢,在家庭教育中處于重中之重的地位。當家長的都希望自己的兒女成龍成鳳,成為有博愛之心的仁人志士。然而,這一美好愿望的實現(xiàn)卻有賴于家庭仁愛教育的傳承。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學會共處,學會與他人一起生活”作為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其重要性可見一斑。家長要想使子女學會共處,學會與他人一起生活,就必須通過實施仁愛教育,使子女學會尊重他人,關愛他人;學會傾聽他人意見,與他人協(xié)商共事;學會分享與換位思考,凡是自己不愿意的,決不可強加于別人。實施仁愛教育,家長要身體力行,為子女做出榜樣。只有這樣,才能將仁愛教育落到實處。
二、“孝第為本”與孝悌教育
孔子一貫主張“愛人”應從“孝第”開始,然后再由近及遠,把對親人的愛推廣到社會上。他說:“弟子,入則孝,出則第,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論語·學而》)在《論語》中,子有是這樣闡釋孔子“孝第”思想的,他說:“其為人也孝第,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篇》)不難看出,孔子的仁愛思想具有鮮明的層次性特征。“愛人”應以“孝悌為本”,只有以孝為先,以愛齊家,方能愛他人、愛國家。“孝第為本”,是孔子仁學思想的又一要義。它不僅是人們應當遵循的最基本的倫理道德準則,還具有促進社會和諧與安定的作用。
在“孝第”中間,孔子更為重視的是孝道。他認為,一個人要盡孝道,就要做到以下三點:一是以禮相待。“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二是關心牽掛。“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里仁》)三是恭敬真誠。“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論語·為政》)在孔子看來,孝敬父母的根本不在于贍養(yǎng)父母的形式,而在于是否心存真誠。對父母的真誠是最難能可貴的。如果沒有孝敬之誠心,贍養(yǎng)父母與飼養(yǎng)狗馬之類又有何異?
深刻領會孔子“孝第為本”的思想,對于加強孝悌教育,解決當今社會較普遍存在的“親情淡漠”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君不見,在我國眾多的“四二一”式家庭中,“孝老”已被“親小”所替代,“啃老”則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雖說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有一點是不可否認的。那就是“孝悌”,作為一種傳統(tǒng)美德和做人最起碼的道德規(guī)范,正在被人們所淡忘;親情,作為人類相生相息的一種自然情感和維系社會倫理道德制度的基礎,正在被金錢和利欲所替代。由此而產(chǎn)生的親情關系破裂乃至家庭暴力事件,正在危及社會的安定。試想,一個人連自己的親生父母都不孝順,都不感恩,怎么可能去關愛他人,奉獻社會?加強孝悌教育,確實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了。
孝敬父母、尊重師長是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一種美德,我國政府歷來都非常重視孝道。憲法中就有“成年子女有贍養(yǎng)扶助父母的義務”、“禁止虐待老人”等條款規(guī)定。孝悌教育,作為我國傳統(tǒng)教育的一大優(yōu)勢,應當成為當今時代我國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內(nèi)容。當家長的有責任把孝悌作為教育子女的一門必修課,做到常抓不懈。在道德觀念上,要讓子女懂得父母有養(yǎng)育之恩,孝敬父母責無旁貸,無上光榮;在道德情感上,要讓子女知道父母的生日、愛好、身體和工作情況,學會關心、體貼與理解父母;在道德行為上,要讓子女對父母恭敬真誠,自覺接受父母的教誨,但又不過分依賴父母,主動與父母分擔辛勞和憂慮。在孝悌教育中,家長的以身作則至關重要。家長要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感染和影響子女,引導他們從愛父母、愛自己身邊的人做起,進而升華到愛集體、愛國家、愛人民。
三、“克己復禮”與克己教育
克己復禮,是孔子仁學思想的第三個要義。《論語》記載: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論語?顏淵》)在這里,“仁”有兩層含義:一是克已,二是復禮。所謂克己,就是嚴格要求和約束自己;所謂復禮,原本是指回復周禮,即西周維護社會秩序的一整套政治制度和倫理規(guī)范。我們今天理解其內(nèi)涵,不必苛求其原義,可以把它理解成必要的倫理制度與行為規(guī)范即可。孔子認為,一個人只有克制和約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規(guī)范,才算是仁人。
孔子的仁學思想對指導和改進家庭教育有什么借鑒意義
本文無意全面解讀與闡釋孔子的仁學理論,只是認為深刻領會并汲取孔子仁學思想的精華,對于指導和改進當前我國的家庭教育,深化家庭仁愛、孝悌與克己教育,解決愛心缺失、親情淡漠及自私任性等實際問題,極具現(xiàn)實意義。一、“仁者愛人”與仁愛教育 《論語》記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
孔子的教育思想對當代有哪些借鑒意義
對人的教育首先應該教育怎樣做人,只有學會了怎樣做人,才能有益于社會,才能對社會有所貢獻。“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因此他的教育內(nèi)容的核心也是“仁”,要把人培養(yǎng)成為有仁德的人,成為志士仁人。所以,孔子強調(diào)對人要用道德加以教化,要導之以德,使其學會怎樣做人,進而成為“仁人”。學會怎樣做人,是培養(yǎng)人、改造人...
孔子的仁學思想的內(nèi)涵與現(xiàn)實意義
孔子的仁學思想對于當今和諧社會的構建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在快節(jié)奏、高壓力的現(xiàn)代社會中,人們的道德觀念往往容易被忽視。孔子的仁愛思想提醒我們,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要保持對他人的關愛和尊重。這種精神不僅有助于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還能促進社會的穩(wěn)定和進步。此外,孔子的仁愛思想還強調(diào)了人與人之...
孔子的仁學對現(xiàn)代社會有什么意義嗎?
1. 孔子的仁學思想深刻地影響了我們的生活本質(zhì)。仁的內(nèi)涵廣泛,但其核心在于關愛他人,具體體現(xiàn)為孝、悌、忠、信、誠、恕、敬等價值觀。仁字由人和二組成,象征著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和友愛,這一理念對個人和社會都具有重要意義。2. 仁學對現(xiàn)代社會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它與現(xiàn)代政治理念、以德治國...
儒家仁的思想對我們有什么啟示
儒家“仁”的思想對人們的啟示是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主張為政以德,孔子的仁說,體現(xiàn)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xiàn)了禮制精神,即現(xiàn)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仁原本指對人親善或持有一種同情心,在孔子那里被發(fā)揮成了一種學說、一種哲學觀。建立在民族宗法基礎上的家國同構,...
孔子的仁學思想,對于構建和諧社會有什么借鑒意義
所以任何對人們的社會規(guī)范的具體要求它都必須有—套倫理學理論作支撐,而這套倫理學理論又是內(nèi)傳統(tǒng)積累而成的。這里不能全面的討淪儒家的倫理問題,它無疑有許多方面已不能適應現(xiàn)代社會的要求,但它的核心內(nèi)容“愛人”思想無論如何是我們今天仍應繼承和發(fā)揮的。照我看,孔子把“仁”解釋為“愛人”,是...
孔子的仁學思想對現(xiàn)實有何借鑒作用
真正的仁者,看事客觀,心態(tài)正面,為人忠厚,思想積極,正向的引導一切。商業(yè)發(fā)展,因一個仁字,不再是傳統(tǒng)的為利而利、為權而益、為名而生、為勢而棄的文化格局。符合時代發(fā)展趨勢的商人,會把員工看作是自己的家人,把客戶看做是自己的首長一樣的誠摯對待。會把真正有益于社會人文發(fā)展的諸多高端...
試述孔子的仁學思想及其在當代現(xiàn)實的意義
在孔子看來,只有在家敬(孝)父母,出門敬(悌)兄長,才能把"仁"這種主觀理想的精神境界,推己及人,由家庭推廣到社會,才能"泛愛眾"。并且,"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由此,可以看出,孔子仁學思想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奴隸制國家秩序及其生存基礎的。最后,孔子為他的仁學思想這根精神紐線畫上了一個中止符,他說:"...
孔子的仁學思想有何意義?
孔子仁學思想在當今社會還具有它的借鑒意義,作為一種思想倫理體系,孔子的仁學對我國古代社會產(chǎn)生了持久而深遠的影響,在當今依然有著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在所有儒家經(jīng)典中最能反映孔子仁學思想的莫過于《論語》,其中出現(xiàn)“仁”的章節(jié)多達五十九處,而每次孔子對“仁”的解釋都是不一樣的。通過對這些章節(jié)的...
孔子的什么思想對后世教育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
1、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對中國文化和社會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孔子主張“仁愛”、“禮制”等思想,強調(diào)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和關愛,以及社會秩序的維護。這些思想不僅在當時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后世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2、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他創(chuàng)辦...
相關評說:
織金縣功率: ______ 孔子與“仁”的學說 孔子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國思想文化的創(chuàng)立者和奠基者.孔子思想包羅萬象,博大精深,中國文化發(fā)展的所有豐富性特征都可以從孔子那里找到根源.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他提出了...
織金縣功率: ______[答案] 仁: 中國儒家學派道德規(guī)范的最高原則,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仁”的最初含義是指人與人的一種親善關系.孔子把“仁”定義為“愛人”,并解釋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回答子張問仁時...
織金縣功率: ______ 仁 孔子的德育思想是其修身養(yǎng)性和實現(xiàn)發(fā)展的核心理念,這些理念不僅在思想方面引領著人們正確的實現(xiàn)為人處世之道,同時在實踐中也體現(xiàn)了道德的重要性.仁愛、禮義、忠恕、明智和誠信是孔子德育思想中的主要內(nèi)容. 仁愛.仁愛是孔子...
織金縣功率: ______ 孔子“仁”思想的闡釋 (一)仁:愛人 “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這是《論語》中對仁的闡釋.“仁”這個字由“人”“人”合成,“人人”,以“人”為“人”,意即把人當作人.“仁”蘊含著一種品...
織金縣功率: ______ 禮樂文化是古人將“禮教”與“樂教”并提而形成的教化體系,它們的本義,不過是以禮為教、以樂為教.“仁”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范疇.本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guī)范集于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jié)構,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nèi)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屬于儒家思想.
織金縣功率: ______ 孔子"仁愛"思想是一個內(nèi)涵十分豐富的概念,在孔子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并且對中國社會產(chǎn)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仁",原本指對人親善或持有一種同情心,在孔子那...
織金縣功率: ______ 孔子的“仁”內(nèi)容很豐富,但歸納起來,不外乎兩個方面:一是以仁治國;二是以仁治家.
織金縣功率: ______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就是愛人; 他強調(diào)統(tǒng)治者要以德治民; 主張克己復禮; 首創(chuàng)私人講學,主張“有教無類”,從而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
織金縣功率: ______ 《論語》思想是我國重要的文化遺產(chǎn),其思想深入淺出,覆蓋面大,形成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也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礎.《論語》的倫理道德思想以“仁”為基礎,包含孝悌,交友,守仁等,下面我們逐一論之. 一、《論語》的倫理道德 “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