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的譯文、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出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注釋]
1.出塞:是唐代詩人寫邊塞生活的詩常用的題目。
2.秦時明月漢時關:即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塞。意思是說,在漫長的邊防線上,一直沒有停止過戰(zhàn)爭。
3.但使:只要。
4.龍城飛將:指漢朝名將李廣。南侵的匈奴懼怕他,稱他為“飛將軍”。這里泛指英勇善戰(zhàn)的將領。
5.胡馬:指侵擾內(nèi)地的外族騎兵。
6.陰山:在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古代常憑借它來抵御匈奴的南侵。
[簡析]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現(xiàn)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zhàn)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
詩人從寫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里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里的戰(zhàn)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里長征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nèi)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lián)想到戰(zhàn)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怎樣才能解脫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只要鎮(zhèn)守龍城的飛將軍李廣還活著,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龍城飛將”是指漢武帝的鎮(zhèn)守盧龍城的名將李廣,他英勇善戰(zhàn),多次把匈奴打敗。“不教”,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度陰山”,跨過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后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論。
這首詩被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悲壯而不凄涼,慷慨而不淺露,王詩《出塞》兩首,本詩是第一首。
曹 植
曹植(192-233)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三國魏杰出詩人。曹操第三子,封陳思王。因富才學,早年曾被曹操寵愛,一度欲立為太子,后失寵。建安十六年(211)年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214年)改為臨淄侯。魏文帝黃初二年(221年)改封 鄄城王。曹丕稱帝后,他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屢遭貶爵和改換封地。曹丕死后,曹丕的兒子曹睿即位,曹植曾幾次上書,希望能夠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愿,最后憂郁 而死,年四十一歲。
文學史上的建安時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時間。這時期的文學,以詩歌的成就最為顯著。有不少作品能從漢樂府民歌中吸取養(yǎng)料,反映出社會的動亂和人民流離失所 的痛苦,體現(xiàn)了要求國家統(tǒng)一的愿望,辭情慷慨,語言剛健。后人以“建安風骨”稱 譽這些作品俊逸剛健的風格。但有些篇章表現(xiàn)了消極出世的思想。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家有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等。曹植的生活和創(chuàng)作,以曹丕即帝位為界,分為 前后兩期。前期有少數(shù)作品出社會動亂和自己的抱負,詩的基調(diào)開朗、豪邁。如《白馬篇》、《送應氏》等。后期作品則反映其所受壓迫的苦悶的心情,部分詩篇參雜較 濃厚的消極思想。其詩善用比興手法,語言精煉而詞采華茂,比較全面地代表了建安 詩歌的成就,對五言詩的發(fā)展頗有影響。也善辭賦、散文。他的《洛神賦》抒情優(yōu)美 ,富于神話色彩,影響甚大,是建安時期抒情小賦的代表作品。散文也有名篇,如《求自試表》等。
王昌齡介紹
王昌齡,宇少伯,盛唐著名詩人,約生于武則天圣歷元年( 698年),約卒于玄宗天寶十五年(756年)。
王昌齡的籍貫,有多種說法,太原之外,又有江寧、京兆兩說。《新唐書》本傳與《唐詩紀事》說他為江寧人,但并無直接材料,大概是因為王昌齡被時人稱作 “王江寧”而致誤。王昌齡曾任江寧丞,李肇《國史補》與裴敬《翰林學士李公墓碑》均稱他為王江寧,與宋考功、韋蘇州、王右丞等同列,而宋、韋、王諸人都是以官職稱,所以玉江寧也是以官職稱,而不是以籍里稱。
《舊唐書》本傳云王昌齡為京兆(即唐西京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為他在《別李浦之京》詩中說: “故園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閑居》之作。唐代許多山西詩人因為洛陽、長安為當時文化中心,多游洛陽、長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為居住在京城便說他們?yōu)榫┏侨恕!逗釉烙㈧`集》為唐人殷番所編著的唐人詩集,載王昌齡為太原人,當可信,所以《唐才子傳》從《河岳英靈集》,認為王昌齡為太原人,現(xiàn)在一般人也認為他為太原人。
兩《唐書》本傳都未載王昌齡登進士第的時間,徐松《登科記考》也未載。《唐才子傳》說他為開元十五年的( 727年)進士。又唐詩人顧況《監(jiān)察御史儲公集序》說開元十五年“擢第常建少府、王龍標昌齡,此數(shù)人皆當時之秀。”顧況之序所記當確。王昌齡進土及第后,補秘書省校書郎。校書郎自古由文學之士充任,為當世所重,所以學者稱校書之所為志氏之藏室、道家之蓬萊山。開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齡選博學宏詞科,超絕群倫,于是改任汜水縣尉。
詹成锳先生據(jù)王昌齡詩文,考證他開元二十七年( 739年)被貶嶺南,這是未見于史籍記載的一個新發(fā)現(xiàn),詳《李白詩文系年》。開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齡即北歸,游襄陽,訪著名詩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兩人見面后非常高興,由于喝酒過多而病復發(fā),竟因此而死,在這時期,王昌齡又結識了大詩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詩。與孟浩然、李白這樣當時第一流的詩人相見,對王昌齡來說,自是一大樂事,可惜與孟浩然一見,竟成永訣,與李白相見,又都在貶途。當時李白正流放夜郎。
開元二十八年( 740年)冬,王昌齡離京赴江寧丞任,此時已與名詩人岑參相識,岑參有《送王大昌齡赴江寧》詩,王昌齡也有詩留別。途經(jīng)洛陽時,又與綦毋潛、李頎等詩人交游,也都有詩。
王昌齡作為一代詩杰,流傳下來的資料卻很少。除了上文所說貶嶺南外,還曾遭過貶,具體時間和原因也不太清楚。《詹才子傳》說他 “晚途不謹小節(jié),謗議沸騰,兩竄遐荒”。《河岳英靈集》說他“再歷遐荒”,《舊唐書》本傳也說他“不護細行,屢見貶斥”。看來這位詩人屢次遭貶斥,仕途極不順利。
王昌齡
作者簡介:
王昌齡(698——757),唐代詩人。字少伯,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進士,授汜水尉。之后又先后擔任過校書郎、江寧令、龍標尉等職,后世稱為王江寧或王龍標。他的詩激昂慷慨,深摯凝練,表現(xiàn)軍隊生活的邊塞詩尤其感人。他特別擅長五言古詩和七言絕句,其中以七言絕句成就為最高。《出塞》、《從軍行》是著名的代表作。今存詩近180首。
原文: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注釋:
出塞:古代樂府中的一種軍歌。塞,指邊境上險要的地方。
關:關塞。
但使:只要。
龍城飛將:指漢代名將李廣,勇敢善戰(zhàn),被匈奴人稱為“飛將軍”。龍城,即盧龍城,是李廣駐軍的地方,在今河北省盧龍縣。
不教:不讓,不使。
胡馬:胡人的兵馬,這里指匈奴的軍隊。胡,古代漢民族對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通稱。
度:越過。
陰山:陰山山脈,在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南部。漢時匈奴常由此入侵中原。
今譯:
依然是秦漢時的明月和邊關,
萬里出征的將士呵仍未歸還。
只要漢代的飛將軍李廣還在,
決不會讓敵人軍隊越過陰山。
賞析:
與多數(shù)邊塞詩盡力描寫戰(zhàn)爭生活的艱苦險惡不同,這首詩著重表現(xiàn)的,是對敵人的蔑視,是對國家的忠誠,是一種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英雄主義氣概。前兩句寫?zhàn)嵉拿髟潞托蹅サ某顷P,既引起了人們對歷史上無數(shù)次反侵略戰(zhàn)爭的回憶,又是今天將士們馳騁萬里、浴血奮戰(zhàn)的歷史見證。后兩句用漢代的名將李廣比喻唐代出征守邊的英勇將士,歌頌他們決心奮勇殺敵、不惜為國捐軀的戰(zhàn)斗精神。這首詩由古到今,有深沉的歷史感;場面遼闊,有宏大的空間感。字里行間,充滿了強烈的愛國精神和豪邁的英雄氣概。
簡評:
“秦時明月漢時關”是互文見義,即秦漢時的明月,照著秦漢時的邊關。互文見義是中國古典詩歌常用的一種表達方式,如《木蘭詩》說:“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詩人是想告訴我們雄、雌兩兔都是“腳撲朔”、“眼迷離”,所以叫人難以辨別。詩歌短小精悍,故時常以此互文見義法來表達。“萬里長征人未還”,指歷代封建君主們好大喜功,勞師遠征,曠日持久,以至多少征人拋尸萬里荒塞,與故鄉(xiāng)親人永遠訣別。這既是歷史的事實,又是唐代的現(xiàn)實。
這首詩視野開闊,由秦而漢,由漢而唐,時間縱越千年,空間橫跨萬里,氣象蒼涼雄渾。在對歷史滄桑的慨嘆中,體現(xiàn)著詩人對于時空永恒,人生短暫,以及個人無法主宰自我命運的悲劇;而在歷史與現(xiàn)實的比照與反觀中,更飽蘊著詩人的深沉痛訴:無休止的戰(zhàn)爭啊,使多少征人拋親離鄉(xiāng),暴尸邊疆。“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于是,詩的結尾唱出了千古征人們的一個共同心愿:希望戍邊將帥能像飛將軍李廣那樣英勇善戰(zhàn),體恤士兵,早日打敗入侵的敵人,讓士兵們回鄉(xiāng)與家人團聚。這種最起碼的愿望中卻體現(xiàn)著詩人對歷史和現(xiàn)實的理性深思,凝聚著無數(shù)征人對和平的渴望,對家人的思念,也譴責了那些懦弱無能的領兵將帥。唐人詩歌中時而以“秦漢”代指現(xiàn)實,對現(xiàn)實做婉言諷喻。這首詩歌的側重點依然落實在現(xiàn)實社會,我們也可以從這個角度理解詩歌中的用典。詩歌語言樸實平淡,絕少雕飾,但由于這是詩人悲天憫人的歷史憂思結撰而成的詩歌語言,故全詩自然通脫,讓人體會到一種天然的悲壯美。全詩體制短小,卻洋溢著縱橫古今的氣魄,明朝李攀龍將這首詩推崇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
秦時明月漢時關①,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②,不教胡馬度陰山③。
譯文:秦漢以來,明月還是那樣照著關塞,離家萬里遠征,將士至今沒有回還。只要讓龍城飛將軍(李廣)還在,就不會讓敵人軍隊越過陰山。
賞析
凡是歷史上膾炙人口的詩歌,都有著獨特的思想藝術魅力。王昌齡這一首有名的邊塞七絕,其妙處在于;篇幅雖小,而容量特大.詩人以雄勁的筆觸,對當時的邊塞戰(zhàn)爭生活作了高度的藝術概括。他通過對于時間和空間的意匠經(jīng)營,以及把寫景、敘事、抒情與議論緊密結合,在四句詩里熔鑄了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使詩的意境雄渾深遠,既激動人心,又耐人尋味。
詩的首句“秦時明月漢時關”七個字,即展現(xiàn)出一幅壯闊的圖畫:一輪明月,照耀著邊疆關塞。詩人只用大筆勾勒,不作細致描繪,卻恰好顯示了邊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蕭條,渲染出孤寂、蒼涼的氣氛。尤為奇妙的是,詩人在“月”和“關”的前面,用“秦漢時”三字加以修飾,使這幅月臨關塞圖,變成了時間中的圖畫,給萬里邊關賦予了悠久的歷史感。這是詩人對長期的邊塞戰(zhàn)爭作了深刻思考而產(chǎn)生的“神來之筆”!接著,詩人觸景生情,寫出次句“萬里長征人未還”。這一句既敘事又抒情。在深沉的感嘆中暗示當時邊防多事,表現(xiàn)了詩人對于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而這一句,又從空間的角度點明邊塞的遙遠。這樣,詩人便創(chuàng)造了時空交織的意象,把讀者帶到萬里以外的邊塞,引進漫長的歷史河流中去回憶、體驗、思考。這兩句包含了多少言外之意呵!秦漢時的邊關,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面戰(zhàn)爭一直持續(xù)不斷。已有多少士卒血灑沙場,至死未歸;又有多少戰(zhàn)士仍然戍守著邊關,不能歸來。詩人借助闊大、悠久的時空意象,表現(xiàn)戰(zhàn)爭給秦、漢以來歷代人民帶來的痛苦和災難。立意既高,又看得深遠,真可謂“發(fā)興高遠”。
既然戰(zhàn)爭造成了人民共同的悲劇。那么,怎樣來制止、結束這個悲劇呢?詩人在三四句作出了正確的回答。他為久戍的士卒發(fā)出呼吁,希望有象飛將軍李廣那樣的名將來率領廣大戰(zhàn)士打敗敵人,奪取勝利,使敵人從此不敢再來侵犯。“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兩句,融抒情與議論為一體,直接桿發(fā)戍邊戰(zhàn)士鞏固邊防的愿望和保衛(wèi)國家的壯志,洋溢著愛國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寫得氣勢豪邁,鏗鏘有力,擲地作金石聲!同時,這兩句又語帶諷刺,表現(xiàn)了詩人對朝廷用人不當和將帥腐敗無能的不滿。有弦外之音,使人尋味無窮。
對《出塞》歷來評價很高。明代詩人李攀龍甚至推獎它是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楊慎編選唐人絕句,也列它為第一。這些評價未必恰當,但它確是一首思想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佳作。
注釋
①秦時句:我國在秦、漢時代便修筑長城防御匈奴入侵。這里“秦”、“漢”雖在字面上分屬“月”、“關”,在意義上卻是合指的,即秦、漢時的明月,照著秦、漢時的關塞。
②龍城:盧龍城(在今河北省),漢代右北平郡、唐北平郡守所在地。
飛將:西漢名將李廣。他曾任右北平郡太守,屢次打退匈奴的入侵,被稱為“飛將軍”。
③陰山:橫亙於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南境的山脈。漢時匈奴常據(jù)陰山侵擾漢朝。
長歌行
年代:【漢】 作者:【漢無名氏】 體裁:【樂府】 類別:【】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jié)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注釋】
本詩選自《樂府詩集》 樂府原是漢武帝劉徹設置的音樂機關,專門制作樂章并采集整理歌謠和文人的詩來配樂曲,以備朝廷祭祀和宴會時演奏。后來把樂府搜集、整理、保存的詩歌叫做“樂府”。它也就成為繼《詩經(jīng)》、《楚辭》而起的新詩體。 以民歌俗曲為主的樂府詩,常見的有“歌”、“行”、“吟”、“曲”、等形式。本詩屬于歌形體,歌形體形式自由,多用五言、七言或雜言,富于變化。
1、四時的變化,萬物的盛衰各有其時。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園中青葵,一片青翠,金黃的花兒飽沾朝露,正期待著日光把它曬干。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紅日升起,陽光散布恩惠,把溫暖無私地施舍給萬物。
常恐秋節(jié)至,焜黃華葉衰。 秋天將至,花兒凋謝,草木枯黃的衰敗景象怎能不讓人憂慮、擔心呢?
從春天的生機盎然到秋天的蕭條冷落,寓意人生也是如此,告戒人們要趁著青春年少的大好時光努力奮斗。
2、勸勉人們要及時努力,不可蹉跎歲月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所有的河流都向東直奔大海,什么時候才再向西流回呢?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如果少壯時代不發(fā)奮圖強,那么年老力衰時,悲傷悔恨也來不及了。
本詩造語平淡,但細加體味就會覺得意味深長。詩句不多,感染力卻極強。
詩的主旨在結尾兩句,但詩人的思想又不是赤裸裸地推出,而是從現(xiàn)實世界中擷取出富有美感的具體形象,寓教于審美之中。
七步詩
年代:【魏晉】 作者:【曹植】 體裁:【五古】 類別:【】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 【魏晉】
【作者小傳】: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子,曹丕弟,封陳王。他以詩的成就最高,現(xiàn)存詩九十多首,絕大部分是五言詩。他的詩歌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建安文學的成就和特色,在五言詩的發(fā)展上有突出功績。有《曹子建集》。
【注釋】
豆萁:豆秸。
釜:鍋。
據(jù)《世說新語·文學》記載:“文帝(曹丕)嘗令東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殺),應聲便為詩……帝深有慚色。”該詩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傳不衰。
又,“幼兒版”的《七步詩》被改編成這樣: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謝靈運曾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釋常談》)劉勰的《文心雕龍.才略》中也說:“子建思捷而才俊, 詩麗而表逸。”明代王世貞的《藝苑卮言》也說:“子建天才流麗,雖譽冠千古,而實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辭太華。”可見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華出眾,稟賦異常的特點,而最能表現(xiàn)其才華的例子就是這首《七步詩》。
據(jù)《世說新語.文學》中說,曹丕做了皇帝以后, 對才華橫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懷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內(nèi)作詩一首,如做不到就將行以大法(處死),而曹植不等其話音落下,便應聲而說出六句詩來,就是上面的這首膾炙人口的詩。因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稱之為《七步詩》。據(jù)說曹丕聽了以后“深有慚色"不僅因為曹植在詠詩中體現(xiàn)了非凡的才華, 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領,使得文帝自覺不如,而且由于詩中以淺顯生動的比喻說明兄弟本為手足,不應互相猜忌與怨恨,曉之以大義,自然令文帝羞愧萬分,無地自容。
此詩純以比興的手法出之,語言淺顯,寓意明暢,無庸多加闡釋,只須于個別詞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過濾煮熟后發(fā)酵過的豆子,用以制成調(diào)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莖,曬干后用來作為柴火燒,萁燃燒而煮熟的正是與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緊,自相殘害,實有違天理,為常情所不容。詩人取譬之妙,用語之巧,而且在剎那間脫口而出,實在令人嘆為觀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語,千百年來已成為人們勸戒避免兄弟鬩墻、自相殘殺的普遍用語,說明此詩在人民中流傳極廣。
此詩最早就被記錄在《世說新語》之中,后來流傳的僅有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概是因為在傳播過程中為它是否真出于曹植之手尚難肯定。然《世說新語》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遠,所述自然有一定的依據(jù),而且據(jù)《世說新語》中引《魏志》中了也說曹植“出言為論,下筆成章”,曹操曾試之以《登銅雀臺賦》,植援筆立成,而且斐然可觀,所以曹植在七步之內(nèi)作出這樣一首好詩也完全是可能的。因此,我們還是把它作為曹植的作品來介紹給讀者諸君。
當然,此詩的風格與曹植集中的其他詩作不盡一致,因是急就而成,所以談不上語言的錘煉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貼切而生動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贏得了千百年來的讀者的稱賞。 (王鎮(zhèn)遠)
出塞
年代:【唐】 作者:【王昌齡】 體裁:【樂府】 類別:【邊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注釋】
1、但使:只要。
2、龍城:龍城是匈奴祭天集會的地方。
3、飛將:指漢朝名將李廣而言,匈奴畏懼他的神勇,特稱他為“飛將軍”。
4、陰山:昆侖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橫貫綏遠、察哈爾及熱河北部,是我國北方的屏障。
【韻譯】:
依舊是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邊關,
征戰(zhàn)長久延續(xù)萬里征夫不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而今健在,
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評析】:
��這是一首慨嘆邊戰(zhàn)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說的是此地
漢關,明月秦時,大有歷史變換,征戰(zhàn)未斷的感嘆。二句寫征人未還,多少兒男戰(zhàn)死
沙場,留下多少悲劇。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龍城飛將”
出現(xiàn),平息胡亂,安定邊防。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
一氣呵成,吟之莫不叫絕。明人李攀龍曾推獎它是唐代七絕壓卷之作,實不過分。
王昌齡 【唐】
【作者小傳】:
王昌齡,字少伯,京兆人。登開元十五年進士第,補秘書省校書郎。二十二年,中宏詞科,調(diào)汜水尉,遷江寧丞。晚節(jié)不護細行,貶龍標尉卒。昌齡詩緒密而思清,與高適、王之渙齊名,時謂王江寧。集六卷,今編詩四卷。
《出塞》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作品。“出塞”,就是到邊防線上去戍守邊疆。古代描寫軍旅生活的詩歌,大都要寫到明月,寫到邊關,明月和邊關已經(jīng)成了戍邊將士生活中的兩個典型景物。大概守衛(wèi)邊關的戰(zhàn)士們,白天軍務繁忙沒有時間想家,到了靜夜,面對邊塞荒涼的關山,孤寂凄清,舉頭望見那千里與共的明月,低下頭不免思念起故鄉(xiāng)的親人來。全詩的大意是:這明月就是秦漢時戍邊將士仰望過的明月,這邊關就是秦漢時戍邊將士守衛(wèi)的邊關,久別親人,經(jīng)過長途跋涉,到邊防線上駐守的將士們還沒能回到家鄉(xiāng)。只要有李廣那樣的大將戍守邊關,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越過陰山南下入侵了。全詩反映了作者對駐守邊疆的將士們久征未歸的同情,也表達了詩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zhàn)爭,使國家得到安寧,人民過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
《出塞》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作品原文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翻譯:秦漢以來,明月就是這樣照耀著邊塞,離家萬里的士卒始終沒能回還如果有李廣這樣的將軍立馬陣前,一定不會讓敵人的鐵蹄跨過陰山。賞析 《出塞》的作者是王昌齡,這是一首慨嘆千古邊塞變遷,沒有永久的和平,思念...
出塞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后兩句用漢代的名將李廣比喻唐代出征守邊的英勇將士,歌頌他們決心奮勇殺敵、不惜為國捐軀的戰(zhàn)斗精神。這首詩由古到今,有深沉的歷史感;場面遼闊,有宏大的空間感。字里行間,充滿了強烈的愛國精神和豪邁的英雄氣概。表達了作者對將士們久征未歸的同情,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希望朝廷起用良將,早日平息邊塞...
古詩:出塞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
《出塞》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一、原文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二、譯文 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御敵鏖戰(zhàn)萬里征夫未回還。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一定不會讓敵人的鐵蹄踏過陰山。三、出處 唐·王昌齡《出塞》...
出塞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譯文】這首詩被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悲壯而不凄涼,慷慨而不淺露,王昌齡詩《出塞》兩首,本詩是第一首。全詩反映了作者對駐守邊疆的將士們久征未歸的同情,也表達了詩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zhàn)爭,使國家得到安寧,人民過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的愛國之情。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守邊...
出塞的詩人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作者對將士們久征未歸的同情,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希望朝廷起用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zhàn)爭,使國家得到安寧,人民過上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出塞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注釋]1.出塞:是唐代詩人寫邊塞生活的詩常用的題目。2.秦時明月漢時關:即秦漢...
出賽的作者是唐朝詩人王昌齡這首詩重表現(xiàn)了什么?
表達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zhàn)事,使人民過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原文:出塞 王昌齡 〔唐代〕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譯文: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御敵鏖戰(zhàn)萬里征夫未回還。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一定不會讓敵人的鐵蹄踏過陰山。
古詩《出塞》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表達了作者希望朝廷任用良將,平息戰(zhàn)亂,使國家和平,百姓安寧的美好心愿。
出塞體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愿望?
也表達了詩人對戍邊戰(zhàn)士久征未歸的同情。《出塞》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一組邊塞詩。全文: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翻譯: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御敵鏖戰(zhàn)萬里征人未回還。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絕不讓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王昌齡《出塞》的翻譯以及賞析
《出塞》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做,《出塞》是樂府舊題。王昌齡所處的時代,正值盛唐,這一時期,唐在對外戰(zhàn)爭中屢屢取勝,全民族的自信心極強,邊塞詩人的作品中,多能體現(xiàn)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 同時,頻繁的邊塞戰(zhàn)爭,也使人民不堪重負,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這種和平愿望。 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表達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對古代英雄的懷念。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出自唐代詩人王昌齡的《出塞》,意思是只要有像漢朝飛將軍李廣那樣的英雄在,就絕不會讓敵人的戰(zhàn)馬越過陰山,表達了作者對古代英雄的懷念和敬仰之情,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國家安全的關切和擔憂。
相關評說:
吉首市傳動: ______[答案] 《出塞》本詩通過對(秦朝)和(漢朝)歷史回顧,對漢代名將(李廣)的懷念,表達了作者盼望(和平)的思想感情
吉首市傳動: ______ 表達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zhàn)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
吉首市傳動: ______ 出塞是杜甫的詩:他表達了詩人對戰(zhàn)爭的不贊的心態(tài),主張和平.就從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這幾句話中就清楚的表達了他是反對戰(zhàn)爭的,熱愛和平的.
吉首市傳動: ______ 出塞》,是邊塞詩的著名題目.主要以描寫邊疆的軍旅生活與軍事行動為主.有一定的主觀民族意識,因與其所處歷史時期及生存環(huán)境有關.間接的表達了戰(zhàn)爭的殘酷和對和平生活的向往.
吉首市傳動: ______[答案] 全詩反映了作者對駐守邊疆的將士們久征未歸的同情,也表達了詩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zhàn)爭,使國家得到安寧,人民過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對在邊疆的將士的同情,和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
吉首市傳動: ______ 中心思想:表達作者希望朝廷起用良將,早日平息戰(zhàn)爭,使人民過上安定生活的心愿;也表達了作者對戍邊戰(zhàn)士久征未歸的同情. 表現(xiàn)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zhàn)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詩人從描寫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
吉首市傳動: ______ 《出塞》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作品.“出塞”,就是到邊防線上去戍守邊疆.古代描寫軍旅生活的詩歌,大都要寫到明月,寫到邊關,明月和邊關已經(jīng)成了戍邊將士生活中的兩個典型景物.大...
吉首市傳動: ______ 懷念故鄉(xiāng),視死如歸
吉首市傳動: ______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現(xiàn)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zhàn)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 詩人從寫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里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
吉首市傳動: ______ 全詩反映了作者對駐守邊疆的將士們久征未歸的同情,也表達了詩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zhàn)爭,使國家得到安寧,人民過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 第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