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稱中子星碰撞可能產生了擁有極強磁場的罕見磁星
是的,近年來的研究表明,中子星碰撞可能形成了一種罕見的天體,稱為磁星(Magnetar),其特點是擁有極其強大的磁場。磁星的磁場強度比普通中子星甚至普通脈沖星的磁場還要強出數百到數千倍,達到了宇宙中磁場最強的級別。這種磁場強度使得磁星在物理特性和能量釋放上顯得極為特殊。
以下是關于中子星碰撞與磁星形成的詳細分析:
1. 中子星碰撞與磁星形成的背景
中子星是大質量恒星在超新星爆發(fā)后形成的極致密天體,通常中子星會以雙星系統(tǒng)的形式存在。當雙中子星系統(tǒng)經歷引力波輻射而逐漸靠近時,最終可能發(fā)生劇烈的合并,這就是所謂的中子星碰撞。
中子星碰撞的過程伴隨著極其強烈的物質和能量的釋放,包括:
引力波的輻射:合并過程會產生強烈的引力波,這些波動是時空的“漣漪”,可以被LIGO和Virgo這樣的引力波探測器檢測到。
伽瑪射線爆發(fā):合并還會產生強烈的伽瑪射線爆發(fā),通常稱為短伽瑪射線暴(GRB),是宇宙中最強大的能量釋放事件之一。
在合并之后,可能形成一個更大的中子星,而在某些條件下,這個新形成的中子星具有非常強的磁場,從而成為磁星。
2. 磁星的定義與特性
磁星(Magnetar)是一種具有極強磁場的中子星,其磁場強度可達到普通中子星的100到1000倍,通常為10^13到10^15高斯,遠高于地球磁場的強度。磁星的磁場如此之強,以至于它們能夠影響周圍的空間和物質,并且時常產生劇烈的高能輻射。
磁星的典型特性包括:
極端的磁場強度:磁星的磁場強度達到10^14高斯以上,是普通脈沖星的數百到數千倍。
高能爆發(fā):磁星會釋放強烈的X射線和γ射線爆發(fā),這被稱為磁暴(Magnetic Storms)。這些爆發(fā)是由于磁場在重新對齊和變化時釋放的能量。
能量釋放的突然性:磁星的高能輻射通常是不穩(wěn)定的,表現為閃光或暴發(fā),這是由其極強磁場對星體表面造成的壓力突然釋放導致的。
3. 中子星碰撞如何形成磁星?
中子星碰撞的極端條件可能是磁星形成的重要機制之一,這涉及到多個物理過程:
3.1 碰撞后的角動量和磁場增強
在中子星合并的過程中,兩個中子星的角動量和磁場會合并,這種合并可能導致新的天體具有極高的自轉速度和極強的磁場。
合并過程中的磁場纏繞與壓縮會顯著增強磁場強度,這使得新生的中子星在形成之初就擁有一個遠高于普通中子星的磁場。
3.2 極端條件的物質流動與對流
合并過程中,劇烈的物質交換和流動會導致電荷分離,并形成極強的電流環(huán)。這些電流環(huán)進一步增強了新形成中子星的磁場。
在合并后的短時間內,新的天體內部的物質呈現出湍流和對流,這些對流過程可以驅動發(fā)電機效應,從而產生極其強大的磁場。這種過程類似于地球和恒星內部的發(fā)電機效應,但規(guī)模和強度要大得多。
3.3 磁場的凍住與放大
合并后形成的新中子星中,原始的磁場可能被**“凍住”**在物質中,并隨著坍縮進一步得到放大。這一效應使得新中子星擁有極強的磁場。
在極端高密度和壓力下,磁場的強度可以持續(xù)增強并達到極限,從而形成所謂的磁星。
4. 磁星的觀測證據
近年來,科學家通過觀測中子星合并后的引力波和伽瑪射線暴,得到了關于磁星形成的間接證據。特別是以下觀測現象:
引力波和電磁輻射聯動:在2017年,LIGO和Virgo探測器首次探測到一個雙中子星合并的引力波事件(GW170817),同時在伽瑪射線和X射線等多波段觀測中,天文學家也看到了與引力波事件對應的輻射。這些輻射特性與磁星模型相符,說明合并可能形成了一顆磁星。
短伽瑪射線暴:中子星合并產生的短伽瑪射線暴,其后續(xù)的余輝特性也符合磁星模型,即合并后形成的高磁場天體可以持續(xù)釋放高能輻射。
5. 磁星對宇宙的影響
磁星的形成和存在對宇宙物理學有重要影響:
高能輻射源:磁星是宇宙中高能輻射的強大來源,能夠產生非常強烈的γ射線和X射線爆發(fā),這些爆發(fā)被稱為“軟伽瑪射線復發(fā)源(SGR)”或“異常X射線脈沖源(AXP)”。
核合成與重元素產生:中子星合并過程中釋放的中子流可能導致r過程核合成,這是形成宇宙中重元素(如金、鉑等)的重要途徑。磁星形成的劇烈條件提供了充足的中子和能量環(huán)境,促進了這些元素的產生。
宇宙磁場的貢獻:磁星可能對星系間的磁場結構產生影響。它們釋放的磁能和帶電粒子可能擴散到星系空間,影響周圍的磁場環(huán)境。
總結
中子星碰撞可能產生磁星,這一過程涉及中子星合并后極端的物質運動、角動量合并和磁場的增強。磁星的特點是其擁有極強的磁場,通常達到普通中子星的數百到數千倍。磁星的形成與中子星合并中的發(fā)電機效應、磁場纏繞與壓縮等物理過程密切相關。
磁星的高能爆發(fā)和極強磁場使得它們在宇宙中顯得非常特殊,成為X射線和伽瑪射線的強大輻射源。中子星碰撞與磁星的形成不僅為理解宇宙中的高能天體提供了線索,也為重元素的核合成和宇宙磁場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物理機制。
據外媒CNET報道,當兩顆中子星相撞時,可能會產生“千新星”這種暫現天文事件,它可以發(fā)出明亮、快速的伽馬射線。它還會在時空結構中產生漣漪。一項將發(fā)表在《天體物理學雜志》上的新研究(作為預印本可在arXiv上獲得) 描述了迄今為止最亮的千新星,并表明中子星碰撞有時可能會產生一種擁有極強磁場的中子星:磁星。
5月22日,美國宇航局(NASA)尼爾-蓋瑞爾斯威夫特天文臺的太空望遠鏡在太空中一個極其遙遠的角落發(fā)現了一個伽馬射線暴,被稱為GRB 200522A。科學家認為,這種類型的短爆發(fā)生在兩顆中子星碰撞時,所以當望遠鏡看到其中一顆時,就會瘋狂地爭奪電磁波譜上其他波長的觀測數據。有關的碰撞發(fā)生在大約55億年前,但我們的望遠鏡現在才接收到這些信號。
在新的研究中,研究小組將一些不同的空間和地面望遠鏡指向GRB 200522A,包括NASA的哈勃太空望遠鏡,并觀察了明亮的伽馬射線爆發(fā)后的落差。利用X射線、射電和近紅外數據,團隊能夠測量出伽馬射線暴的亮度。但有一個特別的觀測結果并不符合要求。來自哈勃的近紅外圖像顯示了一個極其明亮的暴發(fā)--比以往看到的任何一顆千億星都要亮10倍左右(盡管到目前為止只有少數幾顆被觀測到)。
“我們在一段時間內曾迷惑不解,并仔細研究了我們所掌握的所有可能的模型,”西北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新研究的主要作者Wen-fai Fong說。“我們從GRB 200522A看到的近紅外光太亮了,無法用標準的放射性動力千新星來解釋。”
研究團隊最終確定了一個被他們稱為 “磁星助推的千新星 ”的模型來解釋這種極端的亮度。兩顆中子星在深空碰撞,可能產生了磁星。如果得到證實,這將是天文學家首次發(fā)現這些極端恒星的誕生。
當兩個密度較大的宇宙天體-- 如中子星和黑洞相互撞擊時,就會產生千新星。合并的過程會向太空中噴射出大量的亞原子物質,包括產生伽馬射線暴。Fong說,你可以把它想成是攪拌器里的冰沙,但你忘了蓋上蓋子,"富含中子 "的物質流向宇宙。
該團隊的模型表明,磁星的產生可能會給千新星事件增壓,使其遠比天文學家預測的更亮。“如果得到證實,這將是我們第一次能夠見證兩顆中子星相撞后誕生磁星,”Fong說。
但研究人員還有一些工作要做。繼續(xù)用射電望遠鏡觀測GRB 200522A將有助于更清楚地確定在伽馬射線暴周圍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來自該事件的無線電波應該能夠證實在紅外波長下看到的東西,但這些波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到達地球,這取決于GRB 200522A周圍的環(huán)境。該模型表明,在人們接收到這樣的信號之前,可能需要6年左右的時間,Fong表示,該團隊將在未來數年內監(jiān)測無線電發(fā)射。
長期以來,磁星一直是神秘的宇宙星體,但在上周,天文學家已經開始對這些難以捉摸的星體有了一些了解。上周,一個天體物理學家團隊報告說,發(fā)現了銀河系內的一顆磁星的快速射電暴(FRB)。這一重大發(fā)現表明,磁星有時可能會創(chuàng)造出這些神秘的射電信號,不過它們是否能創(chuàng)造出所有的FRB,目前還沒有定論。GRB 200522A可能提供了一個再次檢驗這一假設的機會。
“如果我們能夠將FRB與GRB 200522A的位置聯系在一起,那將是一個驚人的發(fā)現,也確實是將這一特殊事件與磁星聯系在一起的一把煙槍,”Fong說。然而,她提醒說,如果短伽馬射線暴本身和FRB之間存在聯系,那就令人驚訝了。但伽馬射線暴確實不斷拋出新的謎團和宇宙謎題來解決。"我研究同一種類型的爆炸已經有十年了,短伽馬射線暴仍然能給我?guī)眢@喜。"Fong指出。
研究稱中子星碰撞可能產生了擁有極強磁場的罕見磁星
是的,近年來的研究表明,中子星碰撞可能形成了一種罕見的天體,稱為磁星(Magnetar),其特點是擁有極其強大的磁場。磁星的磁場強度比普通中子星甚至普通脈沖星的磁場還要強出數百到數千倍,達到了宇宙中磁場最強的級別。這種磁場強度使得磁星在物理特性和能量釋放上顯得極為特殊。以下是關于中子星碰撞與磁...
66億光年外的大爆炸!科學家再次發(fā)現中子星合并碰撞
一項新的研究報告稱,由美國宇航局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觀測到的這一明亮x射線暴很可能是由兩顆距地球66億光年的中子星碰撞而產生的。天文學家們顯然已經發(fā)現了另一場史詩般的中子星碰撞——而且這次觀察還不需要借助引力波。一項新的研究報告稱,美國宇航局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探測到一股強大的x射線爆發(fā),...
《宇宙的演化》第六章
中子本身應該會存在磁場,單個中子的磁場極為微弱,在自旋中不知表現出什么樣的特征?在極強磁場的作用下,不知能否發(fā)生偏轉?中子攜帶磁場,這也許是中子星具有強大磁場的原因。 重元素原子核內部粒子的正、反角動量之差達到某一個量級時,就會自我調整,輻射出β+、β--、ɑ射線。可奇怪的是,為什么輻射出的總是ɑ射...
為什么黑洞怕中子星?
科學家們之所以能夠證實中子星的存在,是因為有的中子星能夠發(fā)射出比較規(guī)律的無線電信號。通俗點講,中子星就是恒星在生命末期發(fā)生體積膨脹后爆炸,如果這時候質量足夠大的話就能夠形成黑洞,如果質量不足的話恒星的外層就會因為爆炸而散失在宇宙中,剩下的內核就逐漸演化成中子星。當黑洞與中子星相遇 在...
中子星有什么特征?
蟹狀星云脈沖星和船帆座脈沖星的脈沖周期極短,說明它們不可能是白矮星。據認為,脈沖星是由于它們的旋轉和強磁場而產生的一種電動力學現象,就像發(fā)電機的情況一樣。另有證據表明,某些雙星X射線源也包含著中子星,它們似乎是由于壓縮從伴星吸積到它們表面上的物質而發(fā)出X射線的。
兩個中子星能撞到一起嗎?
當兩個中子星發(fā)生碰撞時,有可能會形成一個黑洞。在黑洞內部,中子會因為極端的壓力而被壓碎,成為構成黑洞的一部分。黑洞的引力極其強大,能夠壓縮所有物質,使其轉變成基本粒子。中子星的合并過程極其復雜且充滿未知。科學家們正在通過各種觀測手段,試圖揭開這一神秘過程的面紗。每一次中子星合并事件,都...
中子星特征
中子星,脈沖星,表面溫度高達約一百一十萬度,釋放出χ射線、γ射線以及可見光,擁有極強磁場,沿磁極方向發(fā)射束狀無線電波,形成射電脈沖。自轉速率極高,可達每秒數百轉,磁極與兩極通常不一致,當磁極朝向地球,隨著自轉,射電波束會像旋轉燈塔,周期性掃過地球,形成射電脈沖,故稱為“脈沖星”。人們...
中子星詳細資料大全
中子星(neutron star)是除黑洞外密度最大的星體,恒星演化到末期,經由重力崩潰發(fā)生超新星爆炸之后,可能成為的少數終點之一,質量沒有達到可以形成黑洞的恒星在壽命終結時塌縮形成的一種介于白矮星和黑洞之間的星體,其密度比地球上任何物質密度大相當多倍。 絕大多數的脈沖星都是中子星,但中子星不一定是脈沖星,有脈沖才...
有誰知道什么叫中子星?
白矮星被壓縮成中子星的過程中恒星遭受劇烈的壓縮使其組成物質中的電子并入質子轉化成中子,直徑大約只有十余公里,但上頭一立方厘米的物質便可重達十億噸,且旋轉速度極快,而由于其磁軸和自轉軸并不重合,磁場旋轉時所產生的無線電波可能會以一明一滅的方式傳到地球,有如人眨眼,故又譯作波霎。 中子星又稱脈沖星,...
中子星:宇宙中最可怕的天體,一顆冰糖大小的中子星就能毀滅地球
中子星還擁有超強的磁場,有些中子星的磁場強度可以高達上億T(特斯拉),而地球的磁場強度僅有10-5T,一塊磁鐵的磁場強度是0.1T左右。如果磁場強度在往上加,就可以是使一杯水產生漩渦,這是因為水分子具有微弱的抗磁性。當磁場足夠強時,水滴就能克服重力懸浮起來。動物體內大部分成分是水,所以說...
相關評說:
硯山縣剛輪: ______ 光是“一顆名叫中子星”這句就暴露了其不科學的本質,中子星是一類天體的名稱,就像恒星一樣是指一類天體而不是特定指某個天體,中子星是恒星演化到最后能達到的一種形態(tài),而超新星也叫超新星爆炸,光聽名字就知道它會爆炸,它是恒...
硯山縣剛輪: ______ 時空扭曲 開放分類: 太空、宇宙、科學、天文、探索 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的科學家們近日稱,他們最近在中子星附近成功地觀測到了時空扭曲現象,這再次證明了愛因斯坦時空扭曲理論的正確性. 美國宇航局和密歇根大學的天文學家們稱,...
硯山縣剛輪: ______ 據報道, NASA網站日前就發(fā)布了中子星碰撞時產生的超美粉色云團照片,照片里面包含超級多的黃金和鉑金,這些黃金和鉑金可能會成為某個星球上的珍貴寶藏. 報道稱,科學家表示這個特別的財富儲蓄是兩顆超高密度的中子星碰撞的結...
硯山縣剛輪: ______ 黑洞是由于質量太大的中子星,中子的支持力已經平衡不了自身對星球的引力了,這時候中子星就會發(fā)生坍縮 中子被壓成更小的微粒,變成半徑極小,質量極大的點, 那就是黑洞.. 所以兩個中子星相撞 要么變成一個更大的中子星, 如果這個新的中子星質量足夠大,就變成黑洞了
硯山縣剛輪: ______ 中子星是超新星爆發(fā)時產生的 此時,我們可以觀測到,也就是脈沖星 具體點講的話 是恒星演化的到核能耗盡,引力塌縮的結果.當超新星爆發(fā)時,把大量的外層物質拋射出去,同時由于引力而劇烈塌縮,把核心處的物質壓得更緊.在此情況下,如果簡并電子氣的壓力也不足以抵抗坍縮的壓力時,電子就被壓進到原子核,與質子結合成中子 中子的數量增加,導致原子瓦解,進入中子簡并態(tài),變成中子流體.密度超過10^17kg/m^3 時,簡并中子氣所形成的壓力遠遠超過簡并電子氣,形成于坍縮的引力相抗衡的狀態(tài),穩(wěn)定的中子星就形成了 謝謝,希望能有幫助
硯山縣剛輪: ______ 以下內容來自維基:一顆典型的中子星質量介于太陽質量的1.35到2.1倍,半徑則在10至20公里之間(質量越大半徑收縮得越小),也就是太陽半徑的30,000至70,000分之一.因此,中子星的密度在每立方厘米8*1013克至2*1015克間,此密度...
硯山縣剛輪: ______ 產生伽馬射線 伽馬射線爆是指宇宙間某個區(qū)域突然產生強烈的高頻電磁波——伽馬射線的現象.根據持續(xù)時間的不同,伽馬射線爆分為兩種.一種是較“長”的爆發(fā),能持續(xù)幾秒到幾分鐘.現在流行的理論是,這類爆發(fā)由巨大恒星的核坍塌形成黑洞產生的爆炸所導致.另一種是持續(xù)時間僅幾分之一秒甚至更短的爆發(fā),它更加神秘.一種假設是,短爆發(fā)由中子星相撞引起,中子星是完全由中子組成的天體,是尚未形成黑洞的死亡恒星核.
硯山縣剛輪: ______ 中子星,是恒星演化到末期,經由引力坍縮發(fā)生超新星爆炸之后,可能成為的少數終點之一.一顆典型的中子星質量介于太陽質量的1.35到2.1倍,半徑則在10至20公里之間,乒乓球大小的中子星相當于地球上一座山的重量.中子星是20世紀激動人心的重大發(fā)現,為人類探索自然開辟了新的領域,而且對現代物理學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上世紀60年代天文學的四大發(fā)現之一.
硯山縣剛輪: ______ 當然會,不過造成超新星爆發(fā)和形成新黑洞這些就非常難了.類星體中心是超大質量黑洞,它的周圍是一個高速旋轉的超級吸積盤,一般天體(比如主序星)在進入吸積盤之前就因為重力失衡而解體了.當然,如果碰巧有兩個中子星被吸入而且互相距離很近,那么它們之間的引力有可能超過黑洞對它們的引力,從而形成一對密近中子星,還會在一陣引力波爆發(fā)之后相撞而形成黑洞.但這樣的小黑洞(恒星級)跟吸積盤中心的巨型黑洞相比簡直不值一提,它很快就會走螺旋形軌道到達吸積盤內邊緣,然后被巨型黑洞吞噬,就像吞噬一般小天體一樣.
硯山縣剛輪: ______ 中子星是大于1.4倍太陽質量而小于3.2倍質量太陽的恒星末期坍縮時形成的星體.末期時,星體中心的核燃料消耗殆盡,終于形成一股中微子風暴,瞬間就摧毀整個恒星的中心結構,使得原子的電子被壓入原子核與質子結合,形成中子.最終整個形體均會變成中子的結合體,即為中子星.中子星模型最初被蘇聯科學家于1932年提出.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py_SxCC4tV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