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歷史問題(日) 日本戰(zhàn)國歷史問題(高手進)
武田信玄在北信濃的攻略中,壓迫北信濃的豪族高梨、島津和井上氏,并且將村上義清和小笠原長時一舉消滅,而他們都紛紛投靠上杉謙信。而武田信玄的攻勢漸漸迫近上杉謙信的勢力,而上杉謙信為了保衛(wèi)越后居城的春日山城的安全,出兵往北信濃,搗破武田信玄的攻勢。而武田信玄則乘此機會,欲擊敗在信濃攻略中多次支援村上和小笠原的上杉謙信,雙方的碰擊促使了日本戰(zhàn)國史上最激烈和悲壯的戰(zhàn)爭 — 川中島合戰(zhàn)。
川中島合戰(zhàn)共分五回,而年份分別是:
第一回川中島合戰(zhàn):天文二十二年(公元1553年)四月至九月,甲軍勝利。
第二回川中島合戰(zhàn):弘治元年(公元1555年)七月至十月,雙方平手。
第三回川中島合戰(zhàn):弘治三年(公元1557年)二月至十月,雙方平手。
第四回川中島合戰(zhàn):永祿四年(公元1561年)九月,雙方平手。
第五回川中島合戰(zhàn):永祿七年(公元1564年)七月至十月,雙方平手。
第一回川中島合戰(zhàn)在天文二十二年(公元1553年)四月展開,武田信玄率兵至北信濃葛尾城(埴科郡坂城町),而村上義清向上杉謙信求助,同時北濃豪族高梨、井上、島津、須田和栗田等族,藉與上杉謙信的親密關系,聯(lián)合上杉謙信和村上義清,對抗武田信玄的侵略。而上杉謙信答應村上義清等人的求助,支援高梨氏對武田信玄的戰(zhàn)爭,最后,高梨氏敗陣,而武田信玄則稱霸信濃國,上杉謙信為了保衛(wèi)越后居城的春日山城的安全,正式和武田信玄宣戰(zhàn),以求保障領國安全,并且探究武田信玄的實力。
武田信玄攻陷葛尾城后,士氣高昂的武田先方部隊朝著川中島南部進發(fā),追擊村上義清等人的聯(lián)軍,於同年四月二十二日在八幡遭到村上義清和上杉謙信及北信濃豪族的五千聯(lián)軍攻擊,這就是武田信玄與上杉謙信的第一次接觸,武田軍抵抗村上聯(lián)軍的攻擊,武田軍在劣勢下退兵。同年四月二十三日,村上義清的聯(lián)軍反擊下,迅速奪回葛尾城,將守城的武田將領於曾源八郎斬殺,同年四月二十四日,武田信玄避開在苅谷原的對戰(zhàn),并且退兵回中信濃的深志城,而村上義清乘著士氣旺盛的軍勢,收復埴科郡坂城町內的城池、小縣的和田城和塩田城。形勢不利的武田信玄則退兵回甲斐,同年五月十一日,武田信玄歸回古府,其后在同年七月二十五日,再度率兵一萬由古府出發(fā),進駐信濃的佐久郡,同年八月一日,在小縣長洼城與村上軍對陣,攻陷和田城,將城主以下的敵將盡殺,同年八月四日,武田軍攻陷的高鳥屋城和內村城,將籠城的敵將一律處斬,翌日,攻陷村上義清根據地的塩田城,村上義清再度逃亡。之后,武田軍攻陷塩田城附近的十六座城池,將擒獲的老弱婦孺,帶回甲斐當奴隸。經過是次戰(zhàn)役,武田信玄再度制壓塩田平一帶的勢力。
武田軍乘著士氣旺盛,朝著川中島南部推進,而村上義清則向上杉謙信求助,答應義清的上杉謙信,在八月率兵八千向信濃北部進發(fā),在布施(現今長野市)與武田軍對戰(zhàn),武田軍抵不住上杉軍的攻勢,不斷拖延戰(zhàn)事,最終在九月一日,於八幡(現今更埴巿)敗於上杉軍的攻擊,退兵回荒砥城(現今更科郡上山田町),越后的上杉軍勢從北信濃筑摩郡入侵,同年九月三日,火攻青柳城(現今東筑摩郡坂北村),翌日攻陷會田虛空藏山城,之后上杉軍攻擊麻績城,籠城的武田軍作出激烈的抵抗,最后被上杉軍攻陷,在荒砥城的武田信玄,放火燒城,并且往塩田城撤退,同年九月十七日,上杉軍從埴科郡攻入,攻擊坂木南條城,并且火燒城池,武田信玄從塩田城出發(fā),截擊善光寺平的上杉軍的支援,九月二十日,上杉軍撤退回越后。武田信玄在十月七日退回塩田城,其后路經信濃深志城,并且在十月十七日退兵回甲斐。
第一回川中島合戰(zhàn)的主要戰(zhàn)場在川中島南部和東筑摩郡北部發(fā)生的,武田與上杉兩軍的對戰(zhàn)都是全面沖擊的,雖然戰(zhàn)況對武田軍不利,但武田軍在善光寺平的突襲上杉支援隊,扭轉了戰(zhàn)事的結果,總算獲得小勝利。
武田信玄在天文二十二年(公元1553年)接二連三的對抗上杉軍的攻擊,真正感受到敵軍的強勁和堅固難破的軍勢,使武田信玄深切明白到自己的實力未能夠和上杉謙信對決,為了日后使武田后方支援無任何阻礙,於是和今川義元、北條氏康結成三國同盟。武田、今川和北條的三國同盟的成立使武田勢的東、南兩面的潛在敵人化解后,能夠專心致志對付上杉謙信。另一方面,越后的上杉謙信在天文二十二年秋,執(zhí)意上洛的謙信得到特別的賞賜,后奈良天皇賞賜一把劍和金杯,表揚他在平定越后和消滅鄰近的敵人有功,上洛接受賞錫。
天文二十三年七月,信濃的下伊那郡和佐久郡爆發(fā)動亂,亂黨的勢力日益增加,當中還有很多野武士加入。同月二十日,武田信玄率兵由甲斐出發(fā),往信濃招降知久氏,并且平定下伊那郡的動亂。并且在同月,武田信玄的長子武田義信平定佐久郡的叛亂,攻陷小諸城和內山城,將亂黨的軍事指揮和三百馀眾的野武士一律處斬。天文二十三年九月二十二日,小川(現今上水內郡小川村)的大日向主稅助送來書函,信內感謝武田將領長坂虎房盡力的保護他們,日后策劃發(fā)動上杉家的內亂,并且表示愿意歸順武田家,同月二十六日,信玄送出書函,表示愿意支援他們的行動。於是他們在上杉家臣中挑撥是非,最后上杉家發(fā)生內訌。在同年十二月時,越后刈羽郡的北條高廣向武田將領甘利忠昌示意愿為武田內應,并且勸喻武田信玄共同舉兵。於是北條高廣在北條城(現今柏崎巿)舉兵叛亂。翌年初,上杉謙信攻擊北條高廣,而信玄也派出援軍支援北條高廣,在天文二十四年二月,上杉謙信降伏北條高廣的叛變。最后,武田信玄得到大日向主稅助幫助,占領安曇郡千見城(現今北安曇郡美麻村),并且在糸魚川防備上杉軍勢的入侵。
第二回川中島合戰(zhàn)在弘治元年(公元1555年)發(fā)生,上杉謙信鎮(zhèn)壓北條之亂后,在天文二十四年(公元1555年)四月,率兵八千往北信濃進發(fā),同年七月,攻陷了善光寺東面的橫山城,而信玄方面率兵一萬二千往信濃,善光寺的堂主栗田氏在旭山城籠城,與上杉謙信對陣。而武田信玄的本陣則在犀川旁的大冢城。
根據〔勝山記〕記敍,當時的信玄,得到旭山城的三千援軍、弓八百張和三百支鐵炮的支援。注:〔勝山記〕是山梨縣富士河口湖町的富士御室淺間神社所寫的古文書,記敍著戰(zhàn)國時代甲斐的周邊國家的狀況的貴重史料。全一冊在公元564至公元1559年的一千年的富士北部的農民的生活和戰(zhàn)國諸侯的外交,天氣和a震、火山等的氣象現像的記錄史書。很多人都認為武田信玄是思想傳統(tǒng),不嘗新事物的戰(zhàn)國大名。但實際上,自鐵炮在天文十二年傳入日本后,武田信玄對著這新式武器特別注視,這十二年來,信玄不斷找尋鐵炮的輸入,并且適量購入以增加戰(zhàn)略的新元素。而在川中島合戰(zhàn)中,駿河國的今川義元,在三國同盟關系上,送上數十支鐵炮來支援武田信玄。
同年七月十九日,武田軍與上杉軍在川中島再度開戰(zhàn),上杉謙信率兵渡過犀川迎擊武田信玄的進攻。兩軍在亙相撕殺中,武田信玄將書信送給上杉軍中內應,策劃其叛變,但上杉謙信在戰(zhàn)事繁亂中無意間截獲其中的書信,謙信立刻將密謀策反的將領軍法處決,但不能壓止上杉軍籠罩著軍心不穩(wěn)的士氣,戰(zhàn)事持續(xù),使兩軍沒有任何優(yōu)勢。最后,兩軍在犀川兩岸對峙,戰(zhàn)事陷入膠著狀態(tài)。兩軍亙有攻勢,但雙方并沒有任何占優(yōu)之處,而且兩軍對峙已經足足三個多月,軍士已經長期疲倦,士氣亦因戰(zhàn)事拖延而變得頹廢和產生喧嘩,最后,在武田信玄的邀請下,今川義元派出使節(jié)調停戰(zhàn)爭。在十月十五日停戰(zhàn)條約成立,而雙方舉出的停戰(zhàn)條約條件是將北信濃的諸豪族歸還,并且兩國以川中島為界限,不作任何挑釁性的行為,最后兩軍撤兵回國,而村上義清在停戰(zhàn)條約協(xié)定下和一眾依靠上杉的北信濃豪族返回自己的勢力上。而武田信玄在這次戰(zhàn)爭后,對川中島的地形和諸勢力分布有著更詳細的了解。
第三回川中島合戰(zhàn)在弘治三年(公元1557年)發(fā)生的,葛山城位於善光寺的后山,是上杉謙信的落合一族(葛山眾)的根據地,葛山城是善光寺的戶隱往越后的主要通道的城池,是個防守越后的前方城池。在弘治二年(公元1556年)三月,武田信玄與葛山眾的菩提寺靜松寺的住持相交多年,在武田信玄的調備下,以該寺的住持來煽動落合一族的支持。同年八月八日,武田信玄寫信督促真田幸隆盡快攻陷尼飾城(現今長野巿長代町),以確保由小縣經地藏峠往川中島道路暢通。
而另一方面,上杉謙信在弘治二年三月,突然宣告退隱,使上杉家產生混亂,而家臣長尾政景勸告上杉謙信,挽留了上杉謙信的退隱意向,在同年八月十七日,上杉謙信正式宣告取消引退。武田信玄乘著上杉家混亂,挑撥著對謙信反感的老臣箕冠城城主大熊朝秀在越中起兵反叛,而陸奧會津黑川城的蘆名盛氏的將領山內舜通出兵援助大熊朝秀,并且和越后赤谷的小田切安藝守共同牽制著上杉勢的東面。而大熊朝秀由越中出兵,往越后攻擊,最后,在同年八月二十三日,上杉謙信派遣上野家成平定大熊朝秀的戰(zhàn)亂。
弘治三年(公元1557年)二月,信玄藉越后下大雪,上杉謙信難以出兵,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由北信濃出兵,并且在葛山城的內應協(xié)助下,攻擊葛山城。同年二月十五日,武田軍攻陷了葛山城,而城主以下的敵將皆戰(zhàn)死。經過葛山城攻略后,武田信玄掌握善光寺平的中心部份的統(tǒng)治,之后,武田軍更攻陷謙信方面的長沼城(現今長野巿)和大倉城(現今上水內邵豐野町),并且勸降飯繩神社(現今長野巿)和戶隱神社(現今上水內郡戶隱村),而戶隱神社的三院的長尾秀虎往越后逃走。武田信玄在同年三月二十八日,收到飯繩權現的神主仁科千日的書信,信內寫著祈求武田信玄武運長久,信玄欣然大喜。
武田信玄進占善光寺平的消息傳到上杉謙信后,在弘治三年二月十六日,上杉謙信寫信予越后的色部勝長,催促他盡快出兵參陣,但色部勝長并沒有理會。其后,在同年三月十八日與四月二十一日,上杉謙信再度送出書信請求色部勝長的出兵援助。在此期間,武田信玄出兵攻擊飯山城(現今飯山巿)的高梨政賴,而政賴則向謙信請求援軍,而上杉謙信則在三月二十三日催促長尾政景率兵參陣。上杉謙信在四月十八日親自率兵一萬往信濃進發(fā),同年四月二十一日,在善光寺布置主營,而武田信玄則迅速地奪回山田的要害(現今上高井郡高山村)和福島城(現今須坂巿)。在四月二十五日,武田軍放火燒毀敵軍數座城池,并且將本陣轉移到旭山城,之后攻擊依附上杉勢的島津月下齋的鳥屋城,更向小川城(現今上水內郡小川村)和鬼無里(現今同鬼無里村)施加壓力,迫令他們支持武田軍。
上杉謙信與武田信玄的決戰(zhàn)一觸即發(fā),在五月十二日,上杉謙信攻擊高坂城(現今上水內郡牟禮村),并且在城池附近用火攻攻城,翌日,向坂木城和巖鼻城(現今埴科郡坂城町)進攻,上杉軍的連帶攻勢,令到武田信玄措手不及應付,上杉謙信占上風,之后率兵回高梨政賴的飯山城。在上杉謙信返回飯山城期間,武田勢的豪族巿河藤若則占領野沢之湯(現今下高井郡野沢溫泉村),巿河氏的援軍在信玄的請求下,聯(lián)合上野倉賀野城(現今群馬縣高崎巿)城主上原與三左衛(wèi)門越過草津道,準備支援武田信玄。而在塩田城內的五百馀的足輕,在真田幸隆的指揮下,向武田信玄的本陣進發(fā)。在此期間,武田軍突然在七月五日,攻擊北安曇郡的小谷城(現今小谷村),并且奇兵特襲攻占越后的糸魚川的要沖地方,此地的占領使謙信的后方支援斷絕有著具威脅性的軍事戰(zhàn)略,同年八月,上杉軍一萬兵與武田軍二萬三千兵在長野若規(guī)的上野原發(fā)動對戰(zhàn),最后在長尾政景的援軍下,上杉謙信突破糸魚川的武田軍的進攻,返回越后,而武田信玄經過上野原之戰(zhàn)后,在善光寺平附近的勢力完全覆滅,使武田信玄的軍事布置被打破了。翌年,弘治四年(公元1558年)四月,信玄派遣在番眾進駐柏缽城(現今上水內郡中條村)、東條城(現今長野巿)和大岡城(現今更級郡大岡村),以防衛(wèi)日后上杉軍的攻勢。
在永祿元年(公元1558年)五月,在京都發(fā)生了重大的事變,室町幕府第十四代將軍足利義輝被三好長慶和松永久秀從京都追放到近江朽木城(現今滋賀縣高島郡朽木村),而足利義輝則在朽木城布兵對峙,兩方面的攻勢亙有持續(xù),在戰(zhàn)事持續(xù)中,足利義輝收到消息,上杉謙信和武田信玄的戰(zhàn)爭停止了,并且和睦共處,上京傳達和睦條件,而上杉謙信上京的消息傳到京都后,三好和松永恐上杉謙信的執(zhí)意上京,會令到他們在京的勢力喪失,於是在上杉的使者上,表示與將軍足利義輝和睦共處。而武田的使者是圣護院門跡道澄的使僧森坊攜帶御內書予足利義輝將軍,信玄的和睦條件是愿將軍能賜予信濃守護一職。足利義輝遂答應其條件內容,并且派遣瑞林寺的使節(jié)於翌年永祿二年將義輝將軍的御內書送往甲斐。原本的信濃守護一職是由小笠原氏在南北朝時期賞賜的職銜,但小笠原長時被信玄從信濃追放后,該職位一直懸空多年,而當時的守護除了是名銜外,更是武士夢寐以求的職位,實際上是能夠號召該守護地區(qū)的豪族和武士的權力,這就是武田信玄所利用守護名銜的真正目的。
武田信玄於永祿元年(公元1558年)八月,收到戶隱山中院的誓文,內容講述武田軍雖占領信濃,但信濃的諸勢力卻不滿武田家的統(tǒng)治,而且武田信玄位居甲斐,難以管治信濃,請求武田信玄能夠移居信濃,易於管治信濃諸勢力。武田信玄考慮到信濃是領地中最高的石高產地外,還顧慮到越后上杉謙信的入侵,使武田軍難以迅速地從甲斐出兵往信濃,令到信濃被上杉謙信占領,繼而令到武田家踏上滅亡之路。武田信玄決定平定信濃反武田勢力,將根據地由甲斐遷到信濃。而另一方面,京都的足利義輝與三好長慶和松永久秀的和約達成,於永祿元年十一月返回京都二條城,并且在永祿二年二月二十日,收到上杉謙信和武田信玄的和約條件,并且同意信玄的和約條件內容的賞賜。
上杉謙信於永祿二年(公元1559年)四月,率兵五千上洛覲見將軍足利義輝,更在五月一日,參見正親町天皇,并和關白近衛(wèi)前嗣更意氣相投,而關東的公卿亦與謙信見面,令京都籠罩著對謙信的期望。早在永祿元年,關東管領上杉憲政被北條氏康攻擊,以致踏上衰亡,并且逃走到越后投靠謙信,才逃過被斬殺的厄運,而上杉憲政在越后的表現不俗,對謙信的評價更是良好,欲將上杉姓氏和關東管領的職銜讓給謙信。而上杉謙信上洛的其中一個目的是藉此機會,向幕府提出承認謙信任命關東管領的職銜。
上杉謙信於十月歸國,并且?guī)砭腿侮P東管領的消息,臣下武士皆大喜,并且送上祝儀的太刀予謙信,并祝福他能夠盡早上洛。始終關東管領的名銜是關東的武士所期望得到的,就如武田信玄得到信濃守護一樣,有著號召能力的權力,所以謙信得到該職位是上杉家(長尾家)無上的光榮。同年十一月十三日,信濃大名眾,包括:村上義清、高梨政賴等的派出使者祝賀謙信就任關東管領,而持太刀祝賀的眾豪族,包括是栗田、須田、井上、屋代、海野、仁科、望月、巿川、河田、清野、島津、保科、西條、東條、真田、禰津、室賀、綱島和大日見等等的豪族,當中有些豪族明顯是依附武田家的,但都出席謙信的祝賀,那就證明了關東管領的威名是令武士望而生畏的權力象徵。之后上杉謙信在半年時間內長期在越后留守,而武田信玄則乘此機會攻占北信濃大部份地方,并且向越后侵入。
在永祿二年(公元1559年)五月,信玄在松原諏訪神社(現今南佐久郡小海町)發(fā)出誓文,而內容大概是這樣,由信濃奧郡出兵往越后邊境進發(fā),祈求將敵城攻陷和消滅越后勢(指謙信),現獻上一幅具足(盔甲)為賞物。誓文的署名是〔釋信玄〕,這是最早記錄以信玄為署名的古文書。武田軍再度以北信濃率兵入侵越后,信玄的軍事行動引來將軍義輝注意,并且派遣使者來追問信玄,於永祿二年六月二十六日,將軍所發(fā)出的御內書說明,在信濃國的諸勢力應與上杉謙信停止戰(zhàn)斗的命令。但信玄卻沒有理會御內書,卻在同年九月一日,在小縣郡下之鄉(xiāng)諏訪社(現今上田巿)發(fā)出誓文,祈愿武田軍的勝利和謙信的滅亡。自京都歸來的謙信,卻急於率兵往信濃迎擊武田軍的進攻,而信玄則勸誘越中的神保良春(長職),藉上杉謙信率兵往信濃之際,神保良春出兵攻擊謙信的后方,使上杉軍士氣混亂,最后退兵回越后。而上杉謙信在翌年永祿三年(公元1560年)三月,在椎名康胤的協(xié)助下,攻陷神保良春的富山城(現今富山巿)和增山城(現今礪波巿),將神保良春追放。
永祿三年八月,上杉謙信在上杉憲政和佐竹義昭的求助下,往關東出兵,在出征之前,在八月四日,寫信予長尾政景堅守春日山城,并告之他如有緊急的事情發(fā)生,就寫信予信濃的勢力尋求協(xié)助,於同月二十五日,長尾源五、杮崎和泉守景家與一眾留守部將在春日山城的警備中,嚴密監(jiān)視信濃武田軍的動靜,而飯山城的高梨政賴亦協(xié)助上杉家監(jiān)視武田軍。而上杉謙信攻陷上野國的沼田城(現今群馬縣沼田巿)后,在廄橋城(現今前橋巿)駐守,而另一方面,相模的北條氏康進駐在武藏國的松山城(現今崎玉縣比企郡吉見町),而氏康向信玄提出牽制謙信的求助,於是武田信玄在九月,率兵由信濃出發(fā),在佐久郡松原社(現今小海町)發(fā)出誓文,祈愿十日內攻陷龜藏城。之后,在川中島建筑新?lián)c - 海津城(現今長野巿松代町松代城),并且命令高坂昌信管治。
而另一方面,信玄的夫人的妹妹是石山本愿寺顯如的妻子,信玄藉此關系,利用本愿寺的一向宗力量來計劃加賀、越中的一向宗門徒向越后的謙信諸將留守的領地發(fā)動騒亂。在十月十七日,武田信玄寫信給予越中井波的瑞泉寺(現今富山縣東礪波郡井波町)的執(zhí)事上田藤左衛(wèi)門與神保良春合作,命令其一向宗門徒侵入越后,而且加賀、能登和越中的一向宗門徒視上杉謙信的祖父長尾能景為仇敵,在長尾能景統(tǒng)治越后,不斷壓止和禁制一向宗的任何活動,并且將他們追放到越中一帶。於是將積壓多年的仇恨,藉此時機,發(fā)動了巨大的騷亂。而武田信玄藉以一向宗與上杉家的仇恨,使上杉謙信的領地發(fā)動起史無前例的混亂。
永祿四年二月,是值關東的正月,上杉謙信命直江實綱(景綱)從越后調配兵力來支援本陣,并且在三月,包圍北條氏康的根據地小田原城,而氏康以籠城來拖延上杉的包圍攻勢,之后,謙信轉移往鐮倉。謙信在閏三月十六日,在鶴岡八幡宮的社前,就任關東管領,并且行襲名式,成為上杉憲政的養(yǎng)子,謙信正式使用上杉的姓氏,而上杉憲政將〔政〕字授與謙信,改名為上杉政虎。武田信玄為了牽制謙信的軍事行動,號召北信濃的武士集結在海津城,并且應北條氏康的要求,派出援軍往小田原城,同年四月,武田軍越過碓冰峠,進駐上野松井田城,以借宿為名,放火燒城池附近的地方來實行攪亂工作,以牽制上杉軍的攻勢。
第四回川中島合戰(zhàn)在永祿四年(公元1561年)爆發(fā),是五回的川中島合戰(zhàn)中最激烈和悲壯的戰(zhàn)爭。說到川中島合戰(zhàn)中,很多人想起謙信與信玄的對決那一幅繪畫,但實際上,第四回川中島合戰(zhàn),是戰(zhàn)國史上最具代表的激戰(zhàn)的,而且兩位在戰(zhàn)略和行軍調配上,都是平分秋色。以下是第四回川中島合戰(zhàn)的概說。
永祿四年六月下旬,謙信從關東退兵歸來,與此同時,陸奧會津的蘆名盛氏和出羽的大寶寺義增的援軍來到越后。在同年八月十六日,謙信命長尾政景為春日山城的留守大將,而謙信親率一萬六千大軍向信濃進攻。而另一方面,武田信玄得悉上杉謙信的攻擊信濃消息后,率領一萬八千大軍援助海津城的防備,向北信濃進發(fā)。該戰(zhàn)的經過是,在同年九月十日,兩軍在川中島爆發(fā)激戰(zhàn),上杉謙信占領妻女山為本陣,與武田軍的海津城對峙,在九月十日早上,上杉謙信率兵渡過千曲川向八幡原與武田軍對決。初時,武田軍陷入苦戰(zhàn),但是得到武田別動隊的支援,在側翼攻擊上杉軍,使上杉軍陷入劣勢,最后往善光寺撤退。此戰(zhàn)過后,武田軍的大將武田信繁、山本勘助、両住(諸角)虎定、初鹿野源五郎、油川信連和三枝守直等的有名武將皆被戰(zhàn)死,使武田軍元氣大傷。
上杉謙信在九月十三日,在軍中論功行賞,并感謝諸將在是次戰(zhàn)役上的奮戰(zhàn),雖然上杉方的親族在戰(zhàn)爭中戰(zhàn)死,但亦殺退了武田軍數千士兵而榮感大勝,在此一生也忘不了有功之將的名譽與忠節(jié),并且賞賜金錢予有功之將。而信玄在十月十一日,在土屋豐前守的感謝下,得到謙信的部份勢力范圍,武田信玄領有水內郡和田城和長池城的二百多貫的土地,而整合戰(zhàn)爭中的利益,武田信玄是實質的勝利者。
接下來是徹底研究第四回川中島合戰(zhàn)的內容情節(jié),最先出兵的上杉謙信在八月十四日將二萬留守部隊在春日山城作防守之用,而謙信親率一萬六千大軍在春日山城出發(fā),翌十五日,到達善光寺,并且將三千兵留守作兵站基地,作日后退兵和補給的支援,而主力部隊則繼續(xù)南下,翌十六日,在川中島南部的妻女山建立本陣,而在東北約三公里便是武田信玄的海津城,由高坂昌信的二千兵防備著。上杉謙信的布處的主陣,深入武田領內的地方,并且鄰近敵方的海津城,其大膽作風與謙信格格不入,於是引起了不少史學家的懷疑。而且上杉謙信在這次的戰(zhàn)爭中,可動用的兵力十分充裕,只派出一萬三千大軍作戰(zhàn)場上的運用,看來是勝券在握,而且在后方的補給線中,亦確保了川中島北部往越后的路線暢通,使謙信大膽地深入敵方陣地,假若武田軍在海津城出兵包圍妻女山的上杉本陣,上杉軍將陷入危險之地,而根據一般的常識戰(zhàn)略思考是令人無法理解謙信的行動,而可以解釋謙信的這種背水一戰(zhàn)的軍事行動是藉這個因素,將計就計,誘導信玄大軍包圍其本陣,接著來個突擊,反包圍武田信玄的大軍。而另一方面,謙信出兵的情報傳到信玄,武田信玄在同年八月十八日由甲斐率兵出發(fā),路經信濃,并等待信濃諸將的參陣,使行軍延遲。六日后,在八月二十四日,兵力達一萬八千大軍在妻女山的西北方約八公里的茶臼山對陣,武田軍原定往海津城進發(fā),接著集合全軍包圍在妻女山的上杉本陣,但恐上杉謙信是早有預謀,所以在距離敵陣較遠的茶臼山布陣,并且可以截斷上杉軍的退路。
兩軍在千曲川的對岸對峙,戰(zhàn)況如箭在弦,在軍情緊張的時候,在上杉主陣中,不少重臣曾向謙信進言,提出調配在春日山城的留守部隊的支援,而謙信的態(tài)度則悠然自得,沒有理會這種要求,并且拿起小鼓,朗誦起詩詞來,顯得謙信一臉泰然自若。謙信的沉默不動的對峙,使信玄亦抱著同樣的態(tài)度來注視上杉軍的動靜。信玄與謙信的對陣,雙方的士兵充滿著積極的士氣,只需其中一方先動,戰(zhàn)果可能已經不同,但信玄在川中島的布陣來說,已經是包圍之勢,加上已掌握上杉軍的補給和退兵路線,所以并不怕謙信的計謀。兩位勇謀兼?zhèn)涞闹鲗ⅲ谝酝膶?zhàn)中,深知對方的動靜,大家抱著敵不動、己不動的心態(tài),由八月二十四日以來,雙方并沒有作出行動,而戰(zhàn)況卻緊張迫切,其中一方難免捱不住而主動出兵。最終,武田信玄在八月二十九日作出行動,撤離茶臼山的本陣,渡過千曲川,往海津城移動。信玄的行動,無疑是打開了上杉軍的補給和退兵的路線,而信玄的作戰(zhàn)計劃是引誘謙信率兵行動,并且在上杉軍的側翼攻擊下去。雖然退路已開,但上杉軍卻沒有任何動靜,沒有主動出兵維護補給和退兵路線,好像在等待時機來臨。戰(zhàn)事再陷入膠著狀態(tài),由對峙至今,兩軍沒有任何沖擊,而時間亦踏入九月,謙信在妻女山布陣至今已經二十馀日,在兵糧短缺下,士氣漸漸衰減,這種情形持續(xù)下去,將對上杉軍不利,最終迫使上杉謙信踏出第一步。
在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的當天,武田信玄為了制訂戰(zhàn)略方案,於是在海津城召集諸將開軍事會議,最早發(fā)言的是勇將.飯富虎昌,他說:“我軍在兵力和軍事布處上都是比上杉軍占優(yōu),如果害怕謙信的計策而不采取主攻,將會被一眾家臣嘲笑,所以應該在一刻鐘后,主動攻擊上杉軍。”飯富發(fā)表后,馬場信房亦提出相同的論調,他說:“長時間的對峙會影響軍士的士氣,而且越后的補給線和援軍將會到達敵方陣營,應速戰(zhàn)速決,振奮軍心。”信玄面對著群臣的意見,他何嘗不曾想過,但問題是具體的戰(zhàn)略是否依照著包圍攻擊,但這樣的常規(guī)戰(zhàn)略會被上杉謙信察覺。在信玄苦惱之時,信玄的軍師山本勘助打破沉默,向信玄提出以下戰(zhàn)略,他說:“兵分兩路,先派遣別動隊迂回行軍,在上杉軍的背后發(fā)動奇襲,迫使上杉軍往川中島逃走,而主力部隊則在川中島迎頭痛擊上杉軍,使兩軍前后夾擊,方為有效地消滅謙信軍。”這就是被后世推崇的“啄木鳥戰(zhàn)法”。并且在明早六時左右,為合戰(zhàn)而作準備。武田信玄對山本勘助的計謀反覆思量,認為是先制攻擊的最佳方案,并且對計劃充滿信心,勢將上杉軍擊破。在九月九日深夜,武田軍開始準備計劃上的內容,并且等待黎明前的時候來臨。
準備奇襲妻女山的別動隊由高坂昌信為主將,馬場信房和小山田信茂為副將,率領一萬二千大軍在午前零時從海津城出發(fā)南進,并且在途中轉右,向上杉軍的右翼進攻。而信玄親率其馀的八千士兵往川中島迎擊上杉軍,在午前四時,從海津城的往廣瀨出城,渡過千曲川,往八幡原進發(fā)。在這次的軍事行動中,根據的戰(zhàn)略上,“啄木鳥戰(zhàn)法”存在著一個大疑問,就是一萬二千大軍在妻女山發(fā)動攻擊,由於軍隊列隊很長,如果要在同一時間一起發(fā)動攻擊,是沒有可能。加上別動隊的目的是攻擊上杉軍的士兵,使他們往川中島方向逃走,上杉軍必然會留下三、四千士兵來抵御突襲,其馀八、九千的主力部隊則會向川中島逃去,而依照常規(guī)戰(zhàn)術中,在深夜里,一萬二千大軍要在山中達到以上的作戰(zhàn)的目的,基本上是非常困難的。而且還有另外一個異說是謙信
太長了,貼不完,網址上有詳細的
http://hi.baidu.com/%D5%E6kirby/blog/item/bf7c11f409b473ef7609d79c.html
http://hi.baidu.com/darkphoniex/blog/item/a0d8074f92b8f036aec3ab61.html
武田信玄在北信濃的攻略中,壓迫北信濃的豪族高梨、島津和井上氏,并且將村上義清和小笠原長時一舉消滅,而他們都紛紛投靠上杉謙信。而武田信玄的攻勢漸漸迫近上杉謙信的勢力,而上杉謙信為了保衛(wèi)越后居城的春日山城的安全,出兵往北信濃,搗破武田信玄的攻勢。而武田信玄則乘此機會,欲擊敗在信濃攻略中多次支援村上和小笠原的上杉謙信,雙方的碰擊促使了日本戰(zhàn)國史上最激烈和悲壯的戰(zhàn)爭 — 川中島合戰(zhàn)。
川中島合戰(zhàn)共分五回,而年份分別是:
第一回川中島合戰(zhàn):天文二十二年(公元1553年)四月至九月,甲軍勝利。
第二回川中島合戰(zhàn):弘治元年(公元1555年)七月至十月,雙方平手。
第三回川中島合戰(zhàn):弘治三年(公元1557年)二月至十月,雙方平手。
第四回川中島合戰(zhàn):永祿四年(公元1561年)九月,雙方平手。
第五回川中島合戰(zhàn):永祿七年(公元1564年)七月至十月,雙方平手。
第一回川中島合戰(zhàn)在天文二十二年(公元1553年)四月展開,武田信玄率兵至北信濃葛尾城(埴科郡坂城町),而村上義清向上杉謙信求助,同時北濃豪族高梨、井上、島津、須田和栗田等族,藉與上杉謙信的親密關系,聯(lián)合上杉謙信和村上義清,對抗武田信玄的侵略。而上杉謙信答應村上義清等人的求助,支援高梨氏對武田信玄的戰(zhàn)爭,最后,高梨氏敗陣,而武田信玄則稱霸信濃國,上杉謙信為了保衛(wèi)越后居城的春日山城的安全,正式和武田信玄宣戰(zhàn),以求保障領國安全,并且探究武田信玄的實力。
武田信玄攻陷葛尾城后,士氣高昂的武田先方部隊朝著川中島南部進發(fā),追擊村上義清等人的聯(lián)軍,於同年四月二十二日在八幡遭到村上義清和上杉謙信及北信濃豪族的五千聯(lián)軍攻擊,這就是武田信玄與上杉謙信的第一次接觸,武田軍抵抗村上聯(lián)軍的攻擊,武田軍在劣勢下退兵。同年四月二十三日,村上義清的聯(lián)軍反擊下,迅速奪回葛尾城,將守城的武田將領於曾源八郎斬殺,同年四月二十四日,武田信玄避開在苅谷原的對戰(zhàn),并且退兵回中信濃的深志城,而村上義清乘著士氣旺盛的軍勢,收復埴科郡坂城町內的城池、小縣的和田城和塩田城。形勢不利的武田信玄則退兵回甲斐,同年五月十一日,武田信玄歸回古府,其后在同年七月二十五日,再度率兵一萬由古府出發(fā),進駐信濃的佐久郡,同年八月一日,在小縣長洼城與村上軍對陣,攻陷和田城,將城主以下的敵將盡殺,同年八月四日,武田軍攻陷的高鳥屋城和內村城,將籠城的敵將一律處斬,翌日,攻陷村上義清根據地的塩田城,村上義清再度逃亡。之后,武田軍攻陷塩田城附近的十六座城池,將擒獲的老弱婦孺,帶回甲斐當奴隸。經過是次戰(zhàn)役,武田信玄再度制壓塩田平一帶的勢力。
武田軍乘著士氣旺盛,朝著川中島南部推進,而村上義清則向上杉謙信求助,答應義清的上杉謙信,在八月率兵八千向信濃北部進發(fā),在布施(現今長野市)與武田軍對戰(zhàn),武田軍抵不住上杉軍的攻勢,不斷拖延戰(zhàn)事,最終在九月一日,於八幡(現今更埴巿)敗於上杉軍的攻擊,退兵回荒砥城(現今更科郡上山田町),越后的上杉軍勢從北信濃筑摩郡入侵,同年九月三日,火攻青柳城(現今東筑摩郡坂北村),翌日攻陷會田虛空藏山城,之后上杉軍攻擊麻績城,籠城的武田軍作出激烈的抵抗,最后被上杉軍攻陷,在荒砥城的武田信玄,放火燒城,并且往塩田城撤退,同年九月十七日,上杉軍從埴科郡攻入,攻擊坂木南條城,并且火燒城池,武田信玄從塩田城出發(fā),截擊善光寺平的上杉軍的支援,九月二十日,上杉軍撤退回越后。武田信玄在十月七日退回塩田城,其后路經信濃深志城,并且在十月十七日退兵回甲斐。
第一回川中島合戰(zhàn)的主要戰(zhàn)場在川中島南部和東筑摩郡北部發(fā)生的,武田與上杉兩軍的對戰(zhàn)都是全面沖擊的,雖然戰(zhàn)況對武田軍不利,但武田軍在善光寺平的突襲上杉支援隊,扭轉了戰(zhàn)事的結果,總算獲得小勝利。
武田信玄在天文二十二年(公元1553年)接二連三的對抗上杉軍的攻擊,真正感受到敵軍的強勁和堅固難破的軍勢,使武田信玄深切明白到自己的實力未能夠和上杉謙信對決,為了日后使武田后方支援無任何阻礙,於是和今川義元、北條氏康結成三國同盟。武田、今川和北條的三國同盟的成立使武田勢的東、南兩面的潛在敵人化解后,能夠專心致志對付上杉謙信。另一方面,越后的上杉謙信在天文二十二年秋,執(zhí)意上洛的謙信得到特別的賞賜,后奈良天皇賞賜一把劍和金杯,表揚他在平定越后和消滅鄰近的敵人有功,上洛接受賞錫。
天文二十三年七月,信濃的下伊那郡和佐久郡爆發(fā)動亂,亂黨的勢力日益增加,當中還有很多野武士加入。同月二十日,武田信玄率兵由甲斐出發(fā),往信濃招降知久氏,并且平定下伊那郡的動亂。并且在同月,武田信玄的長子武田義信平定佐久郡的叛亂,攻陷小諸城和內山城,將亂黨的軍事指揮和三百馀眾的野武士一律處斬。天文二十三年九月二十二日,小川(現今上水內郡小川村)的大日向主稅助送來書函,信內感謝武田將領長坂虎房盡力的保護他們,日后策劃發(fā)動上杉家的內亂,并且表示愿意歸順武田家,同月二十六日,信玄送出書函,表示愿意支援他們的行動。於是他們在上杉家臣中挑撥是非,最后上杉家發(fā)生內訌。在同年十二月時,越后刈羽郡的北條高廣向武田將領甘利忠昌示意愿為武田內應,并且勸喻武田信玄共同舉兵。於是北條高廣在北條城(現今柏崎巿)舉兵叛亂。翌年初,上杉謙信攻擊北條高廣,而信玄也派出援軍支援北條高廣,在天文二十四年二月,上杉謙信降伏北條高廣的叛變。最后,武田信玄得到大日向主稅助幫助,占領安曇郡千見城(現今北安曇郡美麻村),并且在糸魚川防備上杉軍勢的入侵。
第二回川中島合戰(zhàn)在弘治元年(公元1555年)發(fā)生,上杉謙信鎮(zhèn)壓北條之亂后,在天文二十四年(公元1555年)四月,率兵八千往北信濃進發(fā),同年七月,攻陷了善光寺東面的橫山城,而信玄方面率兵一萬二千往信濃,善光寺的堂主栗田氏在旭山城籠城,與上杉謙信對陣。而武田信玄的本陣則在犀川旁的大冢城。
根據〔勝山記〕記敍,當時的信玄,得到旭山城的三千援軍、弓八百張和三百支鐵炮的支援。注:〔勝山記〕是山梨縣富士河口湖町的富士御室淺間神社所寫的古文書,記敍著戰(zhàn)國時代甲斐的周邊國家的狀況的貴重史料。全一冊在公元564至公元1559年的一千年的富士北部的農民的生活和戰(zhàn)國諸侯的外交,天氣和a震、火山等的氣象現像的記錄史書。很多人都認為武田信玄是思想傳統(tǒng),不嘗新事物的戰(zhàn)國大名。但實際上,自鐵炮在天文十二年傳入日本后,武田信玄對著這新式武器特別注視,這十二年來,信玄不斷找尋鐵炮的輸入,并且適量購入以增加戰(zhàn)略的新元素。而在川中島合戰(zhàn)中,駿河國的今川義元,在三國同盟關系上,送上數十支鐵炮來支援武田信玄。
同年七月十九日,武田軍與上杉軍在川中島再度開戰(zhàn),上杉謙信率兵渡過犀川迎擊武田信玄的進攻。兩軍在亙相撕殺中,武田信玄將書信送給上杉軍中內應,策劃其叛變,但上杉謙信在戰(zhàn)事繁亂中無意間截獲其中的書信,謙信立刻將密謀策反的將領軍法處決,但不能壓止上杉軍籠罩著軍心不穩(wěn)的士氣,戰(zhàn)事持續(xù),使兩軍沒有任何優(yōu)勢。最后,兩軍在犀川兩岸對峙,戰(zhàn)事陷入膠著狀態(tài)。兩軍亙有攻勢,但雙方并沒有任何占優(yōu)之處,而且兩軍對峙已經足足三個多月,軍士已經長期疲倦,士氣亦因戰(zhàn)事拖延而變得頹廢和產生喧嘩,最后,在武田信玄的邀請下,今川義元派出使節(jié)調停戰(zhàn)爭。在十月十五日停戰(zhàn)條約成立,而雙方舉出的停戰(zhàn)條約條件是將北信濃的諸豪族歸還,并且兩國以川中島為界限,不作任何挑釁性的行為,最后兩軍撤兵回國,而村上義清在停戰(zhàn)條約協(xié)定下和一眾依靠上杉的北信濃豪族返回自己的勢力上。而武田信玄在這次戰(zhàn)爭后,對川中島的地形和諸勢力分布有著更詳細的了解。
第三回川中島合戰(zhàn)在弘治三年(公元1557年)發(fā)生的,葛山城位於善光寺的后山,是上杉謙信的落合一族(葛山眾)的根據地,葛山城是善光寺的戶隱往越后的主要通道的城池,是個防守越后的前方城池。在弘治二年(公元1556年)三月,武田信玄與葛山眾的菩提寺靜松寺的住持相交多年,在武田信玄的調備下,以該寺的住持來煽動落合一族的支持。同年八月八日,武田信玄寫信督促真田幸隆盡快攻陷尼飾城(現今長野巿長代町),以確保由小縣經地藏峠往川中島道路暢通。
而另一方面,上杉謙信在弘治二年三月,突然宣告退隱,使上杉家產生混亂,而家臣長尾政景勸告上杉謙信,挽留了上杉謙信的退隱意向,在同年八月十七日,上杉謙信正式宣告取消引退。武田信玄乘著上杉家混亂,挑撥著對謙信反感的老臣箕冠城城主大熊朝秀在越中起兵反叛,而陸奧會津黑川城的蘆名盛氏的將領山內舜通出兵援助大熊朝秀,并且和越后赤谷的小田切安藝守共同牽制著上杉勢的東面。而大熊朝秀由越中出兵,往越后攻擊,最后,在同年八月二十三日,上杉謙信派遣上野家成平定大熊朝秀的戰(zhàn)亂。
弘治三年(公元1557年)二月,信玄藉越后下大雪,上杉謙信難以出兵,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由北信濃出兵,并且在葛山城的內應協(xié)助下,攻擊葛山城。同年二月十五日,武田軍攻陷了葛山城,而城主以下的敵將皆戰(zhàn)死。經過葛山城攻略后,武田信玄掌握善光寺平的中心部份的統(tǒng)治,之后,武田軍更攻陷謙信方面的長沼城(現今長野巿)和大倉城(現今上水內邵豐野町),并且勸降飯繩神社(現今長野巿)和戶隱神社(現今上水內郡戶隱村),而戶隱神社的三院的長尾秀虎往越后逃走。武田信玄在同年三月二十八日,收到飯繩權現的神主仁科千日的書信,信內寫著祈求武田信玄武運長久,信玄欣然大喜。
武田信玄進占善光寺平的消息傳到上杉謙信后,在弘治三年二月十六日,上杉謙信寫信予越后的色部勝長,催促他盡快出兵參陣,但色部勝長并沒有理會。其后,在同年三月十八日與四月二十一日,上杉謙信再度送出書信請求色部勝長的出兵援助。在此期間,武田信玄出兵攻擊飯山城(現今飯山巿)的高梨政賴,而政賴則向謙信請求援軍,而上杉謙信則在三月二十三日催促長尾政景率兵參陣。上杉謙信在四月十八日親自率兵一萬往信濃進發(fā),同年四月二十一日,在善光寺布置主營,而武田信玄則迅速地奪回山田的要害(現今上高井郡高山村)和福島城(現今須坂巿)。在四月二十五日,武田軍放火燒毀敵軍數座城池,并且將本陣轉移到旭山城,之后攻擊依附上杉勢的島津月下齋的鳥屋城,更向小川城(現今上水內郡小川村)和鬼無里(現今同鬼無里村)施加壓力,迫令他們支持武田軍。
上杉謙信與武田信玄的決戰(zhàn)一觸即發(fā),在五月十二日,上杉謙信攻擊高坂城(現今上水內郡牟禮村),并且在城池附近用火攻攻城,翌日,向坂木城和巖鼻城(現今埴科郡坂城町)進攻,上杉軍的連帶攻勢,令到武田信玄措手不及應付,上杉謙信占上風,之后率兵回高梨政賴的飯山城。在上杉謙信返回飯山城期間,武田勢的豪族巿河藤若則占領野沢之湯(現今下高井郡野沢溫泉村),巿河氏的援軍在信玄的請求下,聯(lián)合上野倉賀野城(現今群馬縣高崎巿)城主上原與三左衛(wèi)門越過草津道,準備支援武田信玄。而在塩田城內的五百馀的足輕,在真田幸隆的指揮下,向武田信玄的本陣進發(fā)。在此期間,武田軍突然在七月五日,攻擊北安曇郡的小谷城(現今小谷村),并且奇兵特襲攻占越后的糸魚川的要沖地方,此地的占領使謙信的后方支援斷絕有著具威脅性的軍事戰(zhàn)略,同年八月,上杉軍一萬兵與武田軍二萬三千兵在長野若規(guī)的上野原發(fā)動對戰(zhàn),最后在長尾政景的援軍下,上杉謙信突破糸魚川的武田軍的進攻,返回越后,而武田信玄經過上野原之戰(zhàn)后,在善光寺平附近的勢力完全覆滅,使武田信玄的軍事布置被打破了。翌年,弘治四年(公元1558年)四月,信玄派遣在番眾進駐柏缽城(現今上水內郡中條村)、東條城(現今長野巿)和大岡城(現今更級郡大岡村),以防衛(wèi)日后上杉軍的攻勢。
在永祿元年(公元1558年)五月,在京都發(fā)生了重大的事變,室町幕府第十四代將軍足利義輝被三好長慶和松永久秀從京都追放到近江朽木城(現今滋賀縣高島郡朽木村),而足利義輝則在朽木城布兵對峙,兩方面的攻勢亙有持續(xù),在戰(zhàn)事持續(xù)中,足利義輝收到消息,上杉謙信和武田信玄的戰(zhàn)爭停止了,并且和睦共處,上京傳達和睦條件,而上杉謙信上京的消息傳到京都后,三好和松永恐上杉謙信的執(zhí)意上京,會令到他們在京的勢力喪失,於是在上杉的使者上,表示與將軍足利義輝和睦共處。而武田的使者是圣護院門跡道澄的使僧森坊攜帶御內書予足利義輝將軍,信玄的和睦條件是愿將軍能賜予信濃守護一職。足利義輝遂答應其條件內容,并且派遣瑞林寺的使節(jié)於翌年永祿二年將義輝將軍的御內書送往甲斐。原本的信濃守護一職是由小笠原氏在南北朝時期賞賜的職銜,但小笠原長時被信玄從信濃追放后,該職位一直懸空多年,而當時的守護除了是名銜外,更是武士夢寐以求的職位,實際上是能夠號召該守護地區(qū)的豪族和武士的權力,這就是武田信玄所利用守護名銜的真正目的。
武田信玄於永祿元年(公元1558年)八月,收到戶隱山中院的誓文,內容講述武田軍雖占領信濃,但信濃的諸勢力卻不滿武田家的統(tǒng)治,而且武田信玄位居甲斐,難以管治信濃,請求武田信玄能夠移居信濃,易於管治信濃諸勢力。武田信玄考慮到信濃是領地中最高的石高產地外,還顧慮到越后上杉謙信的入侵,使武田軍難以迅速地從甲斐出兵往信濃,令到信濃被上杉謙信占領,繼而令到武田家踏上滅亡之路。武田信玄決定平定信濃反武田勢力,將根據地由甲斐遷到信濃。而另一方面,京都的足利義輝與三好長慶和松永久秀的和約達成,於永祿元年十一月返回京都二條城,并且在永祿二年二月二十日,收到上杉謙信和武田信玄的和約條件,并且同意信玄的和約條件內容的賞賜。
上杉謙信於永祿二年(公元1559年)四月,率兵五千上洛覲見將軍足利義輝,更在五月一日,參見正親町天皇,并和關白近衛(wèi)前嗣更意氣相投,而關東的公卿亦與謙信見面,令京都籠罩著對謙信的期望。早在永祿元年,關東管領上杉憲政被北條氏康攻擊,以致踏上衰亡,并且逃走到越后投靠謙信,才逃過被斬殺的厄運,而上杉憲政在越后的表現不俗,對謙信的評價更是良好,欲將上杉姓氏和關東管領的職銜讓給謙信。而上杉謙信上洛的其中一個目的是藉此機會,向幕府提出承認謙信任命關東管領的職銜。
上杉謙信於十月歸國,并且?guī)砭腿侮P東管領的消息,臣下武士皆大喜,并且送上祝儀的太刀予謙信,并祝福他能夠盡早上洛。始終關東管領的名銜是關東的武士所期望得到的,就如武田信玄得到信濃守護一樣,有著號召能力的權力,所以謙信得到該職位是上杉家(長尾家)無上的光榮。同年十一月十三日,信濃大名眾,包括:村上義清、高梨政賴等的派出使者祝賀謙信就任關東管領,而持太刀祝賀的眾豪族,包括是栗田、須田、井上、屋代、海野、仁科、望月、巿川、河田、清野、島津、保科、西條、東條、真田、禰津、室賀、綱島和大日見等等的豪族,當中有些豪族明顯是依附武田家的,但都出席謙信的祝賀,那就證明了關東管領的威名是令武士望而生畏的權力象徵。之后上杉謙信在半年時間內長期在越后留守,而武田信玄則乘此機會攻占北信濃大部份地方,并且向越后侵入。
在永祿二年(公元1559年)五月,信玄在松原諏訪神社(現今南佐久郡小海町)發(fā)出誓文,而內容大概是這樣,由信濃奧郡出兵往越后邊境進發(fā),祈求將敵城攻陷和消滅越后勢(指謙信),現獻上一幅具足(盔甲)為賞物。誓文的署名是〔釋信玄〕,這是最早記錄以信玄為署名的古文書。武田軍再度以北信濃率兵入侵越后,信玄的軍事行動引來將軍義輝注意,并且派遣使者來追問信玄,於永祿二年六月二十六日,將軍所發(fā)出的御內書說明,在信濃國的諸勢力應與上杉謙信停止戰(zhàn)斗的命令。但信玄卻沒有理會御內書,卻在同年九月一日,在小縣郡下之鄉(xiāng)諏訪社(現今上田巿)發(fā)出誓文,祈愿武田軍的勝利和謙信的滅亡。自京都歸來的謙信,卻急於率兵往信濃迎擊武田軍的進攻,而信玄則勸誘越中的神保良春(長職),藉上杉謙信率兵往信濃之際,神保良春出兵攻擊謙信的后方,使上杉軍士氣混亂,最后退兵回越后。而上杉謙信在翌年永祿三年(公元1560年)三月,在椎名康胤的協(xié)助下,攻陷神保良春的富山城(現今富山巿)和增山城(現今礪波巿),將神保良春追放。
永祿三年八月,上杉謙信在上杉憲政和佐竹義昭的求助下,往關東出兵,在出征之前,在八月四日,寫信予長尾政景堅守春日山城,并告之他如有緊急的事情發(fā)生,就寫信予信濃的勢力尋求協(xié)助,於同月二十五日,長尾源五、杮崎和泉守景家與一眾留守部將在春日山城的警備中,嚴密監(jiān)視信濃武田軍的動靜,而飯山城的高梨政賴亦協(xié)助上杉家監(jiān)視武田軍。而上杉謙信攻陷上野國的沼田城(現今群馬縣沼田巿)后,在廄橋城(現今前橋巿)駐守,而另一方面,相模的北條氏康進駐在武藏國的松山城(現今崎玉縣比企郡吉見町),而氏康向信玄提出牽制謙信的求助,於是武田信玄在九月,率兵由信濃出發(fā),在佐久郡松原社(現今小海町)發(fā)出誓文,祈愿十日內攻陷龜藏城。之后,在川中島建筑新?lián)c - 海津城(現今長野巿松代町松代城),并且命令高坂昌信管治。
而另一方面,信玄的夫人的妹妹是石山本愿寺顯如的妻子,信玄藉此關系,利用本愿寺的一向宗力量來計劃加賀、越中的一向宗門徒向越后的謙信諸將留守的領地發(fā)動騒亂。在十月十七日,武田信玄寫信給予越中井波的瑞泉寺(現今富山縣東礪波郡井波町)的執(zhí)事上田藤左衛(wèi)門與神保良春合作,命令其一向宗門徒侵入越后,而且加賀、能登和越中的一向宗門徒視上杉謙信的祖父長尾能景為仇敵,在長尾能景統(tǒng)治越后,不斷壓止和禁制一向宗的任何活動,并且將他們追放到越中一帶。於是將積壓多年的仇恨,藉此時機,發(fā)動了巨大的騷亂。而武田信玄藉以一向宗與上杉家的仇恨,使上杉謙信的領地發(fā)動起史無前例的混亂。
永祿四年二月,是值關東的正月,上杉謙信命直江實綱(景綱)從越后調配兵力來支援本陣,并且在三月,包圍北條氏康的根據地小田原城,而氏康以籠城來拖延上杉的包圍攻勢,之后,謙信轉移往鐮倉。謙信在閏三月十六日,在鶴岡八幡宮的社前,就任關東管領,并且行襲名式,成為上杉憲政的養(yǎng)子,謙信正式使用上杉的姓氏,而上杉憲政將〔政〕字授與謙信,改名為上杉政虎。武田信玄為了牽制謙信的軍事行動,號召北信濃的武士集結在海津城,并且應北條氏康的要求,派出援軍往小田原城,同年四月,武田軍越過碓冰峠,進駐上野松井田城,以借宿為名,放火燒城池附近的地方來實行攪亂工作,以牽制上杉軍的攻勢。
第四回川中島合戰(zhàn)在永祿四年(公元1561年)爆發(fā),是五回的川中島合戰(zhàn)中最激烈和悲壯的戰(zhàn)爭。說到川中島合戰(zhàn)中,很多人想起謙信與信玄的對決那一幅繪畫,但實際上,第四回川中島合戰(zhàn),是戰(zhàn)國史上最具代表的激戰(zhàn)的,而且兩位在戰(zhàn)略和行軍調配上,都是平分秋色。以下是第四回川中島合戰(zhàn)的概說。
永祿四年六月下旬,謙信從關東退兵歸來,與此同時,陸奧會津的蘆名盛氏和出羽的大寶寺義增的援軍來到越后。在同年八月十六日,謙信命長尾政景為春日山城的留守大將,而謙信親率一萬六千大軍向信濃進攻。而另一方面,武田信玄得悉上杉謙信的攻擊信濃消息后,率領一萬八千大軍援助海津城的防備,向北信濃進發(fā)。該戰(zhàn)的經過是,在同年九月十日,兩軍在川中島爆發(fā)激戰(zhàn),上杉謙信占領妻女山為本陣,與武田軍的海津城對峙,在九月十日早上,上杉謙信率兵渡過千曲川向八幡原與武田軍對決。初時,武田軍陷入苦戰(zhàn),但是得到武田別動隊的支援,在側翼攻擊上杉軍,使上杉軍陷入劣勢,最后往善光寺撤退。此戰(zhàn)過后,武田軍的大將武田信繁、山本勘助、両住(諸角)虎定、初鹿野源五郎、油川信連和三枝守直等的有名武將皆被戰(zhàn)死,使武田軍元氣大傷。
上杉謙信在九月十三日,在軍中論功行賞,并感謝諸將在是次戰(zhàn)役上的奮戰(zhàn),雖然上杉方的親族在戰(zhàn)爭中戰(zhàn)死,但亦殺退了武田軍數千士兵而榮感大勝,在此一生也忘不了有功之將的名譽與忠節(jié),并且賞賜金錢予有功之將。而信玄在十月十一日,在土屋豐前守的感謝下,得到謙信的部份勢力范圍,武田信玄領有水內郡和田城和長池城的二百多貫的土地,而整合戰(zhàn)爭中的利益,武田信玄是實質的勝利者。
接下來是徹底研究第四回川中島合戰(zhàn)的內容情節(jié),最先出兵的上杉謙信在八月十四日將二萬留守部隊在春日山城作防守之用,而謙信親率一萬六千大軍在春日山城出發(fā),翌十五日,到達善光寺,并且將三千兵留守作兵站基地,作日后退兵和補給的支援,而主力部隊則繼續(xù)南下,翌十六日,在川中島南部的妻女山建立本陣,而在東北約三公里便是武田信玄的海津城,由高坂昌信的二千兵防備著。上杉謙信的布處的主陣,深入武田領內的地方,并且鄰近敵方的海津城,其大膽作風與謙信格格不入,於是引起了不少史學家的懷疑。而且上杉謙信在這次的戰(zhàn)爭中,可動用的兵力十分充裕,只派出一萬三千大軍作戰(zhàn)場上的運用,看來是勝券在握,而且在后方的補給線中,亦確保了川中島北部往越后的路線暢通,使謙信大膽地深入敵方陣地,假若武田軍在海津城出兵包圍妻女山的上杉本陣,上杉軍將陷入危險之地,而根據一般的常識戰(zhàn)略思考是令人無法理解謙信的行動,而可以解釋謙信的這種背水一戰(zhàn)的軍事行動是藉這個因素,將計就計,誘導信玄大軍包圍其本陣,接著來個突擊,反包圍武田信玄的大軍。而另一方面,謙信出兵的情報傳到信玄,武田信玄在同年八月十八日由甲斐率兵出發(fā),路經信濃,并等待信濃諸將的參陣,使行軍延遲。六日后,在八月二十四日,兵力達一萬八千大軍在妻女山的西北方約八公里的茶臼山對陣,武田軍原定往海津城進發(fā),接著集合全軍包圍在妻女山的上杉本陣,但恐上杉謙信是早有預謀,所以在距離敵陣較遠的茶臼山布陣,并且可以截斷上杉軍的退路。
兩軍在千曲川的對岸對峙,戰(zhàn)況如箭在弦,在軍情緊張的時候,在上杉主陣中,不少重臣曾向謙信進言,提出調配在春日山城的留守部隊的支援,而謙信的態(tài)度則悠然自得,沒有理會這種要求,并且拿起小鼓,朗誦起詩詞來,顯得謙信一臉泰然自若。謙信的沉默不動的對峙,使信玄亦抱著同樣的態(tài)度來注視上杉軍的動靜。信玄與謙信的對陣,雙方的士兵充滿著積極的士氣,只需其中一方先動,戰(zhàn)果可能已經不同,但信玄在川中島的布陣來說,已經是包圍之勢,加上已掌握上杉軍的補給和退兵路線,所以并不怕謙信的計謀。兩位勇謀兼?zhèn)涞闹鲗ⅲ谝酝膶?zhàn)中,深知對方的動靜,大家抱著敵不動、己不動的心態(tài),由八月二十四日以來,雙方并沒有作出行動,而戰(zhàn)況卻緊張迫切,其中一方難免捱不住而主動出兵。最終,武田信玄在八月二十九日作出行動,撤離茶臼山的本陣,渡過千曲川,往海津城移動。信玄的行動,無疑是打開了上杉軍的補給和退兵的路線,而信玄的作戰(zhàn)計劃是引誘謙信率兵行動,并且在上杉軍的側翼攻擊下去。雖然退路已開,但上杉軍卻沒有任何動靜,沒有主動出兵維護補給和退兵路線,好像在等待時機來臨。戰(zhàn)事再陷入膠著狀態(tài),由對峙至今,兩軍沒有任何沖擊,而時間亦踏入九月,謙信在妻女山布陣至今已經二十馀日,在兵糧短缺下,士氣漸漸衰減,這種情形持續(xù)下去,將對上杉軍不利,最終迫使上杉謙信踏出第一步。
在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的當天,武田信玄為了制訂戰(zhàn)略方案,於是在海津城召集諸將開軍事會議,最早發(fā)言的是勇將.飯富虎昌,他說:“我軍在兵力和軍事布處上都是比上杉軍占優(yōu),如果害怕謙信的計策而不采取主攻,將會被一眾家臣嘲笑,所以應該在一刻鐘后,主動攻擊上杉軍。”飯富發(fā)表后,馬場信房亦提出相同的論調,他說:“長時間的對峙會影響軍士的士氣,而且越后的補給線和援軍將會到達敵方陣營,應速戰(zhàn)速決,振奮軍心。”信玄面對著群臣的意見,他何嘗不曾想過,但問題是具體的戰(zhàn)略是否依照著包圍攻擊,但這樣的常規(guī)戰(zhàn)略會被上杉謙信察覺。在信玄苦惱之時,信玄的軍師山本勘助打破沉默,向信玄提出以下戰(zhàn)略,他說:“兵分兩路,先派遣別動隊迂回行軍,在上杉軍的背后發(fā)動奇襲,迫使上杉軍往川中島逃走,而主力部隊則在川中島迎頭痛擊上杉軍,使兩軍前后夾擊,方為有效地消滅謙信軍。”這就是被后世推崇的“啄木鳥戰(zhàn)法”。并且在明早六時左右,為合戰(zhàn)而作準備。武田信玄對山本勘助的計謀反覆思量,認為是先制攻擊的最佳方案,并且對計劃充滿信心,勢將上杉軍擊破。在九月九日深夜,武田軍開始準備計劃上的內容,并且等待黎明前的時候來臨。
不錯呀
好詳細啊樓上的
一道歷史的問答題,麻煩大家詳細回答!謝謝!
主要的論著有依田憙家著《近代日本與中國 日本的近代化--與中國的比較》《中日兩國近代化比較研究》《近代日本的歷史問題》等史學專著。論述的主要論文主要有,高旺著《晚清憲政改革與日本明治維新:政治發(fā)展中的影響因素分析》、田毅鵬著《中日現代化比較研究一百年》、董以山著《中國洋務運動與日本明治維新之比較》、...
如何看待中日歷史問題?
中日關系正處于歷史上的關鍵時期,正確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是兩國人民,特別是兩國政治家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從戰(zhàn)略角度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是唯一正確的選擇。從戰(zhàn)略角度看待和處理問題,主要就是從歷史、全局、未來角度思考問題和處理問題。一、要善于從歷史角度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以史為鏡,可知興衰”。中日關系的...
關于中國歷史的問答題(要簡單的)
只要真實的比拼一下就會出來你說的原則的,但不會有人提出這種做法的,也不會得到其他人的贊同的,因為你在逆勢而為,一切都清澈見底的話,不是什么好事。人的私心得不到解決,那會出現很多問題,例如歷史上的漢奸就是內部的私心得不到解決,水至清則無魚。參考資料:采納吧 ...
如何認識當代中日關系中的歷史問題
時隔多年,日方應該認真汲取歷史教訓,希望“加賀”號的重現不是日本軍國主義企圖死灰復燃的又一次掙扎。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前些日子在北京說了一句話,“右手握手,左手拳頭緊攥,這樣是不會產生真友情的”。確實,中日兩國只有真誠友好、以德為鄰,才能實現世代友好。“德不孤,必有鄰。”往事并不...
韓國為何在歷史問題上一直對日本糾纏?
韓國之所以在歷史問題上一直對日本糾纏不已,主要原因有三:1、歷史上,日本侵略者對韓國人民造成深重的傷害;2、日本戰(zhàn)敗后,美國未妥善處理好日韓問題;3、日本政府對歷史真相的態(tài)度。1、歷史上,日本侵略者對韓國人民造成深重的傷害。歷史上,日本對朝鮮半島有過四次大規(guī)模的入侵,例如唐朝時期、明朝...
中日關系五十年大事記目錄
1946年至1950年,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戰(zhàn)犯,日本社會開始反思戰(zhàn)爭罪行,但兩國關系依然復雜。1951年,對日和約和日美安全條約的簽署標志著戰(zhàn)后日本國際地位的重建,但中日關系仍然受到歷史遺留問題的影響。1952年至1969年,兩國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復與交流,但圍繞歷史問題與領土爭議,兩國關系依然充滿了...
戰(zhàn)后中日關系:不正常歷史的過程與結構內容簡介
戰(zhàn)后中日關系:“不正常”歷史的過程與結構 由于美國主導的舊金山和會把中國排除在戰(zhàn)勝國對日交涉之外,中日“戰(zhàn)爭狀態(tài)”持續(xù)20余年,直到1972年才實現“邦交正常化”。這一歷史過程的復雜性與持久性,體現了戰(zhàn)后國際秩序的不均衡與不公正。邦交正常化后,中日關系仍未能擺脫“歷史問題”的困擾。這種困擾...
6年級開國大典這一篇課文可以問什么問題?
《開國大典》是六年級語文教材中的一篇重要課文,它描述了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事件。你可以從多個角度提出問題,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背景及其意義。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問題分類:1. 理解課文內容 - 事件描述:- 開國大典發(fā)生在什么日期?這個事件標志著什么?- 描述一下開國大典...
美國徹底掌控日本了嗎
2. 資源和經濟因素:日本資源匱乏,經濟高度依賴國際貿易。此外,還需要考慮全球重要國家和地區(qū)對其政治大國地位的態(tài)度。3. 與鄰國的歷史問題:日本與中國及其他東南亞國家因歷史問題存在分歧。除非日本以正確態(tài)度面對歷史,否則難以贏得亞洲鄰國的信任和尊重。4. 領土爭議:日俄關系因領土和島嶼問題而緊張,...
關于中國近代歷史 提出幾個問題 情回答 我是留學生。請幫助
4 5中國準備不足,統(tǒng)治集團內部不統(tǒng)一【私挪軍費,官僚內部相互牽絆,】;一直寄希望于外國的協(xié)調,吃外人的虧了;日本早有大陸政策,準備充足;明治維新之后,實力大增,而國內矛盾不斷,急于轉移,中國是撞上槍口 6盲目排外,拒絕接受所有的西方事物;扶清滅洋,旗號本就有問題 7本身為外國勢力所侵入...
相關評說:
朝陽市施工: ______ 能源礦藏 原油和鐵礦石的生產極少.地下資源相當匱乏(但是各種礦產在日本都有... 歷史 西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派遣使節(jié)要求日本取締倭寇(前期倭寇)并推薦...
朝陽市施工: ______ 遠江十字弓比較出名,另外說遠程武器還是鐵炮吧.在日本戰(zhàn)國時代,殺傷力最大的武器其實就是弓箭,宮下英樹的《戰(zhàn)國》里說戰(zhàn)爭中百分之70以上的人都死在弓箭之下,另外這方面我不是專家隨便說說而已.
朝陽市施工: ______ 1 退避三舍——戰(zhàn)國晉文公 2 臥薪嘗膽——戰(zhàn)國勾踐(還涉及到夫差等人) 3 圍魏救趙——戰(zhàn)國孫臏(還涉及到龐涓等人) 4 指鹿為馬——秦朝趙高(還涉及到李斯等人) 5 朝秦暮楚——戰(zhàn)國.當時秦國和楚國戰(zhàn)爭頻繁,比較有名的秦楚丹陽之戰(zhàn)(公元前312年),秦國就是以荊紫關作為后方、攻打楚國.那時的荊紫關,時屬秦、時屬楚,成語“朝秦暮楚”就來源于此. 6 破釜沉舟——秦末項羽 7 四面楚歌——楚漢相爭時期的項羽、劉邦 8 三顧茅廬——東漢末年劉備、諸葛亮 9 草木皆兵——東晉苻堅 10 投筆從戎——東漢班超
朝陽市施工: ______ 戰(zhàn)國時代在位的總共有五位天皇,分別是后土御門天皇(1464~1500)、后柏原天皇(1500~1526)、后奈良天皇(1526~1557)、正親町天皇(1557~1586)、后陽成天皇(1586~1611,以上括號內均為在位年代)天皇.其中天正至慶長期即安土桃山時代的時間.慶長二十年(1615)五月的大坂夏之陣,豐臣氏戰(zhàn)敗滅亡.持續(xù)148年的戰(zhàn)國時代宣告結束.
朝陽市施工: ______ 日本戰(zhàn)國時代的起始說眾說紛紜,較普遍的說法是由應仁之亂(1467年)爆發(fā)時開始,故此此戰(zhàn)國年表也是由應仁之亂開始直至戰(zhàn)國最后的勝利者──德川幕府的始創(chuàng)人德...
朝陽市施工: ______ 他們都和織田信長有關系.織田信長的妹妹阿市嫁給了淺井長政.后來被信長所滅. 織田信長是豐臣秀吉的伯樂.讓他從一介布衣變?yōu)槿毡緫?zhàn)國第一人,結束了日本戰(zhàn)國的戰(zhàn)亂. 德川家康是織田信長兒時玩伴,長大之后成為信長最為忠心的盟友. 德川家康應該是日本戰(zhàn)國中最能忍得政治家.豐臣秀吉成為太閣前家康是他最強勁的對手,家康選擇了隱忍,臣服秀吉.秀吉死后家康最終通過一系列戰(zhàn)役勝利,成立了德川幕府,結束了秀吉死后的戰(zhàn)亂.
朝陽市施工: ______ 四國地區(qū),日本西南部,包括四國島及其附近小島.北臨瀨戶內海,南瀕太平洋.面積18,806平方公里.在日本,“戰(zhàn)國”(1467-1615)一詞最早出自甲斐國(今山梨縣)大名武田信玄(1521年-1573年)所制《甲州法度之次第》第二十條,其開篇即寫道“天下戰(zhàn)國之上”.但酷愛中國兵法的武田信玄實際上是把中國的戰(zhàn)國名稱直接套用在日本,借此形容日本的政治格局.中國把“戰(zhàn)國”作為一個時代的名稱,是西漢末年劉向編輯《戰(zhàn)國策》一書以后,這就是說,和中國人不同的是,生活在戰(zhàn)國時代的日本人們,當時就已經有了“如今是戰(zhàn)國之世”的認知了.
朝陽市施工: ______ 滿意,因為:(1)用法令形式廢除了奴隸制的井田制,即“開阡陌封疆”.具體說... 順應了封建制發(fā)展的歷史趨勢,加上新法已推行多年,“秦婦人嬰兒,皆言商君之法...
朝陽市施工: ______ 總體是處于一種交往階段關系歷史來說還行唐朝開始,日本和中國交往開始頻繁.日本派遣使者來唐朝進貢,唐王朝也相應的賜予日本禮物.日本大化革新就是模仿唐朝制...
朝陽市施工: ______ 今日多數認為日本戰(zhàn)國始于1467年的應仁之亂,但結束時間則大致上有以下幾種說法: 1568年織田信長上洛(進入京都). 1573年織田信長攻陷室町御所,室町幕府滅亡. 1590年豐臣秀吉消滅關東地方的北條氏,收服奧羽地方,完成日本大致上的統(tǒng)一. 1603年德川家康創(chuàng)立江戶幕府. 1615年德川家康于大阪夏之陣打敗豐臣秀賴,豐臣氏滅亡. 由于目前尚無定論,故在此皆采用最后一種說法,以完整表述這段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