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莊子提出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翻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莊子批判了世俗的有所待,提出了追求無待的理想境界,同時也指出了從“有待”至‘無待”的具體途徑。這就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這里的‘至人”“神人”“圣人”都是“道”的化身和結(jié)合體,是莊子主張的理想人格。在莊子看來,只有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才能擺脫一切外物之累從“有待”達“無待”體會真正的逍遙游。
出自戰(zhàn)國時期莊子的《逍遙游》。
原文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翻譯
倘若順應(yīng)天地萬物的本性,駕馭著六氣的變化,邀游于無窮的境地,他還要憑借什么呢?所以說:修養(yǎng)最高的人能任順自然、忘掉自己,修養(yǎng)達到神化不測境界的人無意于求功,有道德學問的圣人無意于求名。
擴展資料:
創(chuàng)作背景
莊子天才卓絕,聰明勤奮,“其學無所不窺”,并非生來就無用世之心。但是腐敗社會使他不屑與之為伍。人世間既然如此污穢,“不可與莊語”,他追求自由的心靈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絕對自由的境界里尋求解脫。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寫出了苦悶心靈的追求之歌《逍遙游》。
作者簡介
莊子(約前369一前286),戰(zhàn)國時期哲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曾做過小官漆園吏,但不久辭去。楚威王聘他為相,遭拒絕,“終身不仕”。著作有《莊子》,原書52篇,現(xiàn)存33篇,在中國學術(shù)思想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在古代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逍遙游
這是莊子道家哲學的一種變相解讀,詳解如下:
1、這一句話的出處解釋:《莊子.逍遙游》
2、這一句話的簡單解釋:
“至人無己”,是按道的本體說的。至人是與道為一,也即是與萬物為一的,所以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是按道的功用說的。神人是無為而無不為的,雖說功在萬世,卻又無功可見,所以說神人無功。“圣人無名”,是按道的名相說的。圣人是常守“無名之樸”的,雖說歌頌載道,而又不可名狀,所以說圣人無名。道的體用如此,得道的人亦如此。
3、這一句話的哲學意義:
莊子哲學實質(zhì)上是一種生死哲學。在莊子的生死哲學中, 莊子通過對生死問題的思考來揭示“道”的本質(zhì)、作用以及世界萬物的產(chǎn)生,生死問題是莊子哲學體系建構(gòu)的基點。莊子生死哲學充分表達了莊子思想的本體關(guān)切:生死與世界的創(chuàng)生同步,生死與“道”有其內(nèi)在的一致性,對生死的超越即是對“道”的認同。
4、總結(jié):
“至人”、“神人”、“圣人”有說“一人三名”的,有說“三名三人”的。以吾之見,此三者俱是不可企及的境界,同樣是不可企及的境界還有必要分三層嗎?所以,“至人”、“神人”、“圣人”是一個人,且稱之為“天人”。就本篇來說,“天人”就是這句前面的“游無窮者”,也就是這句后面的“藐姑射之山的神人”。
“至人”、“神人”、“圣人”有說“一人三名”的,有說“三名三人”的。以吾之見,此三者俱是不可企及的境界,同樣是不可企及的境界還有必要分三層嗎?所以,“至人”、“神人”、“圣人”是一個人,且稱之為“天人”。就本篇來說,“天人”就是這句前面的“游無窮者”,也就是這句后面的“藐姑射之山的神人”。
“至人無己”,宋榮子算是個“至人”,“定乎內(nèi)外之分”雖說是宋榮子的優(yōu)點,但抱得太死就成了缺點,所以宋榮子還不是一個真正的“至人”。“至人無己”是宋榮子的努力方向,至詿锏玫醬鋝壞劍鞘橇硪換厥鋁恕?br/> “神人無功”,列子算是個“神人”,“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所以列子還不是一個真正的“神人”。“神人無功”是列子的努力方向。
“圣人無名”,許由算是個“圣人”,“名者實之賓也,吾愿為賓乎”,雖知道“實”為主、“名”為客,可死抱著“名”不放,又入了執(zhí)著,所以許由也不是一個真正的“圣人”。“圣人無名”是許由的努力方向。
這句話中“至人”、“神人”、“圣人”的次序一點不亂,分別對應(yīng)的是先出現(xiàn)的宋榮子,接著的列子,與后面的許由。另外老版本的莊子,從開頭的“北冥有魚”到堯讓天下于許由的“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是一個大自然段。照此看來,這句總結(jié)性的評語該出現(xiàn)在段末才是,為什么會夾在當中呢?因為作者在寫“神人”的時候,已帶出了“游無窮者”,所以就順勢先把這個結(jié)論寫了。至于圣人在哪兒?不急,緊接著補上就成。一人藏萬人找,但也不至于亂成現(xiàn)在這個模樣啊。之所以會亂成這個模樣,我看問題是出在對“天人”的認識上。
莊子筆下的“天人”也就是“藐姑射山的神人”,問題是有沒有這樣一個人?認為有,所以《莊子》成了《南華經(jīng)》,莊子本人也與老子一樣被奉為道教的開山鼻祖。而我認為沒有,那為什么莊子要花這么多筆墨來寫呢?
從“逍遙游”的全文來看,莊子從“鯤鵬”入手,極寫其大。再通過“蜩”“(安鳥)”,以盡小大之辯。“小”已給莊子徹底否定了,但世存的“大”又還不夠莊子的眼界,所以莊子以大塊筆墨寫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大”的“偶象”。寫“天人”寫的只是莊子的“眼界”,怎么能把“天人”當成一個實際存在呢?二千多年過去了,“天人”到現(xiàn)在也沒出現(xiàn)。由此可見《莊子》不是春秋時能用的,也不是現(xiàn)在能用的,可能萬世后也用不到。但“準至人”、“準神人”、“準圣人”的出現(xiàn)以及這三者與不存在的“天人”之間的空間卻給人們指明了方向。
“逍遙游”現(xiàn)在一般分為五章,第一章“鵬飛南徙”,第二章“堯讓天下于許由”第三章“藐姑射之山”,第四章“大瓠之用”與第五章“樗與貍(犭生)”。在我看來分兩章更合適點,因為第二章“堯讓天下于許由”不能單獨列出,它正接著在寫“圣人無名”。這第二章的單獨列出,無意中造成了理解“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這句話的難度。第三章“藐姑射之山”是全面闡述“天人”,所以一、二、三章可合而為一章,稱作“大小之辯”。第四章“大瓠之用”與第五章“樗與貍(犭生)”,是莊子與惠子的對話,從兩章的對話來看是明顯有承接關(guān)系的,故合為一章更合適。合并之后的這一章,點出了“逍遙”二字,也可以看出,“逍遙”是只有“大”才能企及的,“小”是沒有“逍遙”可言的,故可稱為“逍遙之道”。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是:莊子的眼界!莊子的胸襟!莊子的霸氣!
應(yīng)該是至人可以觸及“道”,故而再無外界和"己"之分;神人所為的一切皆符合“道”,便無所謂什么是刻意所為之“功”;而圣人則已經(jīng)與"道"合一,圣人即為“道”,“道”亦即是圣人,圣人與“道”再無概念上的差別,是為無“名”。
1、至人:道德修養(yǎng)高尚之人.至人無已的意思:至人清除掉外物與自我的界限,從而達到忘掉自我的境界(也就是前面所說的道德修養(yǎng)高尚的境界)
2、神人:精神世界超脫于物外之人.神人無功的意思:神人只追求于精神世界的超凡,不去追求功名利祿與建立功業(yè).
3、圣人:思想修養(yǎng)養(yǎng)臻之人.圣人無名:圣人是思想修養(yǎng)養(yǎng)臻之人,不去追求名譽地位.
“至人無己”,是按道的本體說的.至人是與道為一,也即是與萬物為一的,所以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是按道的功用說的.神人是無為而無不為的,雖說功在萬世,卻又無功可見,所以說神人無功.“圣人無名”,是按道的名相說的.圣人是常守“無名之樸”的,雖說歌頌載道,而又不可名狀,所以說圣人無名.道的體用如此,得道的人亦如此.莊子哲學實質(zhì)上是一種生死哲學.在莊子的生死哲學中,莊子通過對生死問題的思考來揭示“道”的本質(zhì)、作用以及世界萬物的產(chǎn)生,生死問題是莊子哲學體系建構(gòu)的基點.莊子生死哲學充分表達了莊子思想的本體關(guān)切:生死與世界的創(chuàng)生同步,生死與“道”有其內(nèi)在的一致性,對生死的超越即是對“道”的認同.
莊周"無"的觀點是什么意思 急...急...
“無己”,莊子認為達到此境界方是逍遙游,那么,“無功”呢?“無名”呢?它們算不算逍遙游?“至人”“神人”“圣人”到底是什么關(guān)系?這些都不得而知。說法之四:如果把“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三句話看做是運用了“互文”辭格,互文見義,參互理解,情形當會明朗得多。即“至人”“...
莊子為何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己”“功”“名”是社會發(fā)展中大家得“道”的三大阻礙。清除這種阻礙,就可以得道成仙。于老百姓來講,要“無己”,于大臣來講,要“無功功率”,而于君王來講,則要“慕應(yīng)雄”。因此,充符明確提出“至人無己,奇人無功功率,圣人無名”并并不是教人普通,反而是為大家得道成仙給予方式。
為什么說圣人無己? 至人無己
典故是出在《莊子 逍遙游》的對吧.應(yīng)該各家解釋都不太一樣,我說說我的理 原文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應(yīng)該把這三句話看作是運用了“互文”辭格,互文見義,不能單獨理解.即“至人”、“神人”、“圣人”都一樣,都“無己”,“無功”,“無名”.或者說,只要“無己”、“無功”、“無名...
為什么說圣人無己?
典故是出在《莊子 逍遙游》的對吧。應(yīng)該各家解釋都不太一樣,我說說我的理解:原文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應(yīng)該把這三句話看作是運用了“互文”辭格,互文見義,不能單獨理解。即“至人”、“神人”、“圣人”都一樣,都“無己”,“無功”,“無名”。或者說,只要“無己”、“無功...
莊子最高訴求與最高境界
莊子是道家哲學家,他的最高訴求是達到“逍遙”的境界。根據(jù)我的搜索結(jié)果,莊子認為的最高境界就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也就是說“至人”能達到忘記自隱歷己的境界才是最高的境界,而神人認為自己沒有任何功勞才是真正的逍遙,而圣人需要從不追求名利,地位這才是一個人達到逍遙的真正...
《莊子》最后對至人神人圣人的結(jié)論是什么?有何意思?
《逍遙游》很能代表莊子的哲學思想,同時也體現(xiàn)出其散文的文學風格和成就。這里入選的并非《逍遙游》全篇,僅節(jié)錄了文章的第一部分,但這部分已經(jīng)可以反映《逍遙游》全篇的風格和成就。所謂“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也就是達到逍遙游境界的人是忘我的、心目中是沒有功名和事業(yè)、不去追求名譽和...
莊經(jīng)逍遙游之六:乘真心以游世,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列子則能乘風而行,顯示出一定的道行,但他的修行仍有待風力,未能達到無待的境界。莊子通過列子的故事,強調(diào)真正的逍遙游者應(yīng)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即順應(yīng)自然法則,無拘無束,無需外在助力,達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最高境地。這三者并非三個獨立的層次,而是道家修行的三個不同...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翻譯是什么?
出自《莊子》意思是:至人、神人、圣人沒有私我、不露功績、不顯名譽。
如何理解《莊子.逍遙游》中所言“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崇高的人不自私自利,厲害的人不居功自傲,偉大的人不貪念名利。
翻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翻譯:道德修養(yǎng)最高的人能順應(yīng)客觀,忘掉自己,“神人”沒有功績心,“圣人”沒有名望心。出處:《北冥有魚》原文(精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翻譯:人如果能夠遵循自然的本性,把握“六氣”即陰、陽、風、雨、晦、...
相關(guān)評說:
湘潭縣零件: ______ 莊子說過,至人無己 神人無功 圣人無名,說的是達到某種境界的人應(yīng)當具備的三種條件. 其中至人無己,是指達到至人的境界是需要忘我的,這里的我是自我,屬于后天人格部分,需破除我執(zhí),方能見得自性,和佛教有相似性. 神人無功,圣人無名,和老子觀念一樣,不尚賢,使民不爭,萬物造化自然生息,是道家哲學的主要觀點.
湘潭縣零件: ______ 三個實際最根本的是“無我”“不爭” 有己念,便有他念.區(qū)分了別人與自己,便有“你的”“我的”“他的”,便有事物歸屬,利益爭奪.是有私. 有功念,是因有己念.行善事義舉,本應(yīng)出于本心,如只為積善得福,是有私. 有名念,亦因有己念.若為了想做圣人而做圣人,那就是為名而做,不可得之.
湘潭縣零件: ______ 修養(yǎng)最高的人忘掉自我 “至人”“神人”“圣人”說法種種. 說法之一:“至人”“神人”“圣人”境界不同.《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大學語文》對此句的注釋是:“至人無己:修養(yǎng)最高的人忘掉自我.神人無功:修養(yǎng)較高的人無意追求...
湘潭縣零件: ______[答案] 這些天無暇之余在看一本哲理的書籍,《尊生》.現(xiàn)代文的解釋,讓人頓時心胸寬闊!幾千年的莊子為何思想那么深奧,為何對事,對人,對物那么透徹,實在令人折服. 莊子: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名周,字子休,戰(zhàn)國時期宋國蒙城人(今河南商丘...
湘潭縣零件: ______ 故曰:至人無己,是說有最高修養(yǎng)的人.能夠順其自然,不憑自己的意志行事; 神人無功,是說能夠順應(yīng)自然神異變化的人,無意有求于人類; 圣人無名是說,深識萬物的人,不羨求任何名位.
湘潭縣零件: ______[答案] 莊子的美學品質(zhì) 最近在看一本中西哲學對比時,看到了西方的尼采和莊子有很多的共性,于是翻閱了一些莊子的書,喜歡... 第二部分通過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論證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境界,以及通過“無為”...
湘潭縣零件: ______ “至人”、“神人”、“圣人”有說“一人三名”的,有說“三名三人”的.以吾之見,此三者俱是不可企及的境界,同樣是不可企及的境界還有必要分三層嗎?所以,“至人”、“神人”、“圣人”是一個人,且稱之為“天人”.就本篇來說...
湘潭縣零件: ______ 前半句可以在莊子的逍遙游中找到類似的提法(或者說答案吧)“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不過,這種無欲無求的境界連莊子自己也沒達到,后半句“品到無求人無意”給出了解釋. 因為人是不可能無求的,求就是我們說的欲望,七情六欲,佛家要我們拋棄人的欲望,可是他們自己卻也放不下生存的欲望,每天還要吃吃素的(也就是殺殺植物,這不也是犯戒嗎?),所以沒有人是能離開欲望的,欲望是人的本質(zhì),真到了無欲無求那就是“人無意了”,口語表達“你不是人”(容易理解為你是一畜生,呵呵) 翻譯過來是人要做到了無欲無求,品格自然高尚;品格到了無欲無求,人失去了它存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