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二則是不是文言文
1. 八年級下冊的《禮記二則》,原文內(nèi)容是什么
《禮記》二則 【朝代】先秦
雖有嘉肴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翻譯:雖然有美味的肉食,但不去品嘗,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雖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學習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勵自己。所以說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的《尚書·說命》說:“教人是學習的一半。”這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翻譯: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選 *** ,講求誠信,培養(yǎng)和睦(氣氛)。所以人們不單奉養(yǎng)自己的父母,不單撫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yǎng)。
男子有職務(wù),女子有歸宿。對于財貨,人們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們都愿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因此奸邪之謀不會發(fā)生,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發(fā)生。所以大門都不用關(guān)上了,這叫做理想社會。
拓展資料
《禮記》又名《小戴禮記》、《小戴記》,據(jù)傳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學生們所作,西漢禮學家戴圣所編,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主要記載了先秦的禮制,體現(xiàn)了先秦儒家的哲學思想(如天道觀、宇宙觀、人生觀)、教育思想(如個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學方法、學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會、禮制與刑律)、美學思想(如物動心感說、禮樂中和說),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
《禮記》章法謹嚴,映帶生姿,文辭婉轉(zhuǎn),前后呼應,語言整飭而多變,是“三禮”之一、“五經(jīng)”之一,“十三經(jīng)”之一。自東漢鄭玄作“注”后,《禮記》地位日升,至唐代時尊為“經(jīng)”,宋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431366338代以后,位居“三禮”之首。《禮記》中記載的古代文化史知識及思想學說,對儒家文化傳承、當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養(yǎng),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shè)有重要影響。
2. 人教版八下《禮記二則》原文翻譯
《禮記二則》原文、注釋及翻譯雖有嘉肴(1) ——實踐出真知【原文】雖有嘉肴(2),弗食,不知其旨也(3)。
雖有至道(4),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5)。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6)其此之謂乎!【注釋】①本節(jié)選自《學禮》。②肴:帶骨頭的肉。
(3)旨:甘美的味道。④至道:好到極點的道理。
(5)困:不通。(6)自反:反躬自省。
(7)強(qiang):勉勵。(8)學(xiao)學半:意思是說教人是學習的一半。
【譯文】 雖然有美味的內(nèi)食,但不去品嘗,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雖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
所以,學習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勵自己。所以說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的《尚書.說命》說:“教人是學習的一半。”
這話說的餓就是這個道理。
3. 《禮記》二則(雖有嘉肴,大道之行也) 原文
雖有嘉肴(1) ——實踐出真知 【原文】 雖有嘉肴(2),弗食,不知其旨也(3)。
雖有至道(4),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5)。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6)其此之謂乎! 【注釋】 ①本節(jié)選自《學禮》。②肴:帶骨頭的肉。
(3)旨:甘美的味道。④至道:好到極點的道理。
(5)困:不通。(6)自反:反躬自省。
(7)強(qiang):勉勵。(8)學(xiao)學半:意思是說教人是學習的一半。
【譯文】 雖然有美味的內(nèi)食,但不去品嘗,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雖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
所以,學習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勵自己。所以說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的《尚書.說命》說:“教人是學習的一半。”
這話說的餓就是這個道理。 【讀解】 看了這段文學,很容易讓我們想起 *** 在《實踐論》當中說的一段話:“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嘗一嘗。
..”從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點:非常重視實踐,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諸于行動,通過行動來證明道理是否正確。 進行實踐必須抱著現(xiàn)實主義的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以清醒冷靜的態(tài)度面對現(xiàn)實,是一就是一,絕不說是二。
即使錯了,也不敢于承認,使知道行合一,理論和實際聯(lián)系在一起,反對空頭理論。這樣就有了“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這種自然而然的結(jié)論。
學習本身是一種實踐活動,當然必須用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來對待,而不能摻雜使假或者驕傲浮躁。正如 *** 所說的,“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
另一方面,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的,二者相鋪相成。這樣來看問題,同樣也是現(xiàn)實的和實際的。
4. “文言文兩則”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兩則”意思是兩篇文言文,包括《學奕》和《兩小兒辯日》。
具體解釋如下:
第一則: 學弈
【原文】
弈秋,通國之善弈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譯文】
弈秋是全國最會下棋的人。讓弈秋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而另一個人雖然在聽著,可是他心里總以為有天鵝要飛過來,想拿弓箭去射它。這樣,雖然他同前一個人一起學習,卻學得不如前一個。能說這是他的聰明才智不如前一個人嗎?回答說:不是這樣的。
第二則:兩小兒辯日
【原文】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譯文】
孔子往東方游學,看見兩個孩子爭辯不已,孔子就問他們(爭辯的)原因。 一個孩子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距離人近,而正午的時候離人遠。” 另一個孩子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正午時離人近。 第一個孩子說:“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像個大圓車篷,等到正午時就像盤子一樣,這不是遠處的小而近處的大嗎?” 另一個孩子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感覺很清涼寒冷,到了中午就像把手伸進熱水里(一樣熱),這不是越近感覺越熱而越遠感覺越?jīng)鰡幔俊?孔子不能判斷(誰說的對誰說的錯)。
兩個孩子笑著說:“誰說你知識淵博呢?”
《學弈》是選自《孟子·告子》中的一個故事。通過弈秋教兩個人學下棋的事,說明了學習應專心致志,決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兩小兒辯日》選自列御寇所編的《列子·湯問》,是一篇極具教育意義的寓言文言文。通過兩小兒爭辯太陽在早晨和中午距離人們遠近的問題,孔子不能判斷誰是誰非的事,體現(xiàn)了兩小兒善于觀察、說話有理有據(jù)和孔子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
5. 初一語文文言文
七上文言文:
5 《世說新語》兩則:詠雪 陳太丘與友期
10 《論語》十二章
15* 古代詩歌四首 觀滄海 次北固山下 錢塘湖春行 天凈沙·秋思
20 雖有嘉肴 《禮記》
25 河中石獸 紀昀
30 寓言 智子疑鄰 塞翁失馬
七下文言文
5.傷仲永 王安石
10.木蘭詩
15.孫權(quán)動學 《資治通鑒》
20.口技 林嗣環(huán)
25.短文兩篇
夸父逐日 《山海經(jīng)》
兩小兒辯日 《列子》
30.狼 蒲松齡
6. 《不是嗟來之食》文言文
《不食嗟來之食》
【原文】
齊大饑。黔敖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2)。有餓者蒙袂輯屨(3),貿(mào)貿(mào)然來(4)。黔敖左奉食,右執(zhí)飲,曰:“嗟!來食(5)!”何施而得斯于民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從而謝焉(6),終不食而死。曾子聞之,曰:“微與(7)!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
【注釋】
①本節(jié)選自《植弓》下。②食(si):拿飯給人吃。(3)蒙袂(mei):用衣袖蒙著臉。輯屨(jv):身體物理邁不開步子的樣子。(4)貿(mào)貿(mào)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樣子。(5)嗟:帶有輕蔑意味的呼喚聲。(6)從:跟隨。謝:表示歉意。(7)微:不應當。與:表示感嘆的語氣詞。
【解釋】
"嗟來之食"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指帶有侮辱性的或不懷好意的施舍。嗟:不禮貌的招呼聲,相當于現(xiàn)在的"喂"。
【譯文】
齊國出現(xiàn)了嚴重的饑荒。黔敖在路邊準備好飯食,以供路過饑餓的人來吃。有個饑餓的人用袖子蒙著臉,無力地拖著腳步,莽撞地走來。黔敖左手端著吃食,右手端著湯,說道:“喂!來吃吧!”那個饑民揚眉抬眼看著他,說:“我就是不愿吃嗟來之食,才落地這個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終于餓死了。曾子聽到這件事后說:“恐怕不該這樣吧!黔敖無禮呼喚時,當然可以拒絕,但他道歉之后,則可以去吃。”
文言文:西湖游記
西湖游記二則 袁宏道 西湖一 從武林門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層崖中,則已心飛湖上也。午刻入昭慶,茶畢,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頰,溫風如酒,波紋如綾,才一舉頭,已不覺目酣神醉。此時欲下一語描寫不得,大約如東阿王夢中初遇洛神時也。余游西湖始此,時萬歷丁酉二月十四日也。譯文 從...
初中要求背誦的古文都有哪些呀?從初一到初三的,把題目列出來就形...
記承天寺夜游 晏子故事兩篇 五柳先生傳 小石潭記 觀潮 寓言四則 畫蛇添足 買櫝還珠 濫竿充數(shù) 塞翁失馬 公輸 核舟記 唐雎不辱使命 短文兩篇 荔枝圖序 山市 陳涉世家 馬說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與朱元思書 西湖游記二則 初至西湖記 晚游六橋待月記 始得西山宴游記 醉 翁 亭 記 得道多助,...
全國卷語文文言文范圍
(3)H版、S版共同要求背誦的篇目:1、曹操《觀滄海》2、陶淵明《飲酒》3、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4、白居易《琵琶行》5、陶淵明《歸園田居》6、陶淵明《讀》7、吳均《與朱元思書》8、韓愈《師說》9、文天祥《〈指南錄>后序〉(第四段)10、蘇洵《六國論》11、歸有光《項脊軒記》(第一段)12、杜牧《阿房宮...
文言文二則意思
文言文二則意思介紹如下:“文言文兩則”意思是兩篇文言文,包括《學奕》和《兩小兒辯日》。具體解釋如下:第一則: 學弈 【原文】弈秋,通國之善弈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
文言文二則指的是哪兩則文言文?
18課文言文二則指的是部編版四年級下冊第18課《文言文二則》。講述了《囊螢夜讀》和《鐵杵成針》兩則文言文。兩則故事告訴我們在艱苦條件下克服困難,堅持不懈,一定有所收獲。《囊螢夜讀》講述了車胤家境貧困,晚上捉了螢火蟲放在袋子里照著書本讀書的故事。這則小故事告訴我們,無論在什么樣的艱苦條件...
寓言二則屬于文言文嗎
屬于文言文,寓言二則采用了古體文學的故事性文章,按照語法用法是屬于文言文題材的。
莊子二則是文言文嗎
《莊子》二則是文言文。它是典型的文言文,具有異彩紛呈的故事、奇幻譎詭的想象、空靈飄忽的文風、諧趣和譏刺橫生和精湛傳神的文筆。《莊子》二則包括兩個故事,分別是:1、北冥有魚,其名為鯤:講述的是北冥中有一種魚,它的名字叫做鯤。鯤非常大,不知道有幾千里長。鯤變化成鳥,名字叫做鵬。鵬的...
游記文言文仿寫杭州
庚寅二月,戎州阿鬘記 6. 滿井游記仿寫文言文加白話 滿井游記 燕地寒,花朝節(jié)后,余寒猶厲。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局促一室之內(nèi),欲出不得。每冒風馳行,未百步輒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數(shù)友出東直,至滿井。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于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
文言文二則的意思
孔子不能判斷(誰說的對誰說的錯). 兩個孩子笑著說:“誰說你知識淵博呢?” 3. 六年級第一課《文言文兩則》教案 百度上有學奕》教學目標: 1、學會三個生字,理解語句意思,把握課文內(nèi)容,體會做事要專心致志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做到正確、節(jié)奏停頓得當、抑揚頓挫,從反復誦讀中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語...
文言文表示時間的句子
(四冊·《西湖游記二則》)④己亥之二月也。(五冊·《滿井游記》)⑤天啟壬戌秋日。(四冊·《核舟記》)三是用國君的年號記年。我國古代帝王年號,從漢武帝劉徹“建元”年號開始,此后多以年號記年。如:⑥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二冊·《桃花源記》)⑦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相關(guān)評說:
盤縣小齒: ______ (1) 去世的父親 [deceased father] 父為考.――《爾雅》 考妣延年.――《蒼頡篇》 有子考無咎.――《易·蠱》 奔走事厥考厥長.――《書·酒誥》 生曰父,死曰考.――《禮記·曲禮》 考廟、王考廟、皇考廟、顯考廟、祖考廟....
盤縣小齒: ______ 首先你要對性病的病態(tài)和癥狀有了解就簡單了 在做愛之前仔細檢查一下就行了 不過一般有潛伏期所以不要帶僥幸的心理去沾花惹草的好 祝你好運!
盤縣小齒: ______ “吾日三省吾身”的意思就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盤縣小齒: ______ 儒學著作 先秦時期是儒學的開創(chuàng)時期,儒學典籍皆誕生于此時,這些文獻典籍大多被... 由于它是一本卜筮之書,所以不是秦朝要焚之書,躲過秦火而留存于世. 周易的核心...
盤縣小齒: ______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 文言文中,“三”“九”諸字皆有“多”義,不是確數(shù).下述三事,這是巧合.朱熹...
盤縣小齒: ______ 應該是“來而不往非禮也”,這句話是《禮記》中經(jīng)典名句,出自《禮記·曲禮上》:“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來而不往非禮也——指的是對別人施加于自己的行動將作出反應,表示對別人給予自己的善意,應當做出友好的反應,否則是不合乎禮節(jié)的. 造句: 1、隔壁的新鄰居來探訪了我們家,來而不往非禮也,我們家也決定去拜訪他們. 2、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講究"來而不往非禮也". 您好!很高興第一時間為您解答,如有問題請及時追問,如果滿意,請采納! ?
盤縣小齒: ______ 聞:知道,明白,聽到. 聞名:事物具有廣泛的知名度(聞名天下). 例句:二萬五千里長征聞名世界;西湖是聞名的風景區(qū).
盤縣小齒: ______ 小學三年級上冊17.孔子拜師(孟令永、李順強)小學六年級下冊1.文言文兩則學弈(《孟子》)初中一年級上冊10.《論語》十則初中二年級上冊24.大道之行也(《禮記》)初中三年級上冊24.大道之行也(《禮記》)高中第一冊2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論語》) 22.寡人之于國也(《孟子》)高中第五冊4.孔孟(黃仁宇)第六單元18.齊桓晉文事 19.莊暴見孟子 20.孟子見梁襄王 21.短文兩篇齊人有一妻一妾弈秋全部的,要具體內(nèi)容嗎
盤縣小齒: ______ 《禮記》與《儀禮》、《周禮》合稱“三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