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傳遞信息的故事 古代人們傳遞信息的方法和故事
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信方式。位于嘉峪關(guān)火車站廣場的“驛使”雕塑,它取材于嘉峪關(guān)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此磚壁畫圖于一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lián)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作為小型章郵票主題圖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關(guān)是中國信息文化的發(fā)源地之一。
秦漢時期,形成了一整套驛傳制度。特別是漢代,將所傳遞文書分出等級,不同等級的文書要由專人、專馬按規(guī)定次序、時間傳遞。收發(fā)這些文書都要登記,注明時間,以明責(zé)任。
隋唐時期,驛傳事業(yè)得到空前發(fā)展。唐代的官郵交通線以京城長安為中心,向四方輻射,直達邊境地區(qū),大致30里設(shè)一驛站。據(jù)《大唐六典》記載,最盛時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驛務(wù)的人員共二萬多人,其中驛兵一萬七千人。郵驛分為陸驛、水驛、水路兼并三種,各驛站設(shè)有驛舍,配有驛馬、驛驢、驛船和驛田。
唐代對郵驛的行程也有明文規(guī)定,陸驛快馬一天走6驛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馳500里;步行人員日行50里;逆水行船時,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順?biāo)畷r一律規(guī)定100到150里。詩人岑參在《初過隴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詩中寫到“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fā)咸陽,幕及隴山頭”。在這里他把驛騎比做流星。天寶十四載十一月九日,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當(dāng)時唐玄宗正在華清宮,兩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內(nèi)唐玄宗就知道了這一消息,傳遞速度達到每天500里。由此可見,唐朝郵驛通信的組織和速度已經(jīng)達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將所有的公文和書信的機構(gòu)總稱為“遞”,并出現(xiàn)了“急遞鋪”。急遞的驛騎馬領(lǐng)上系有銅鈴,在道上奔馳時,白天鳴鈴,夜間舉火,撞死人不負責(zé)。鋪鋪換馬,數(shù)鋪換人,風(fēng)雨無阻,晝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將領(lǐng)岳飛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從前線強迫召回臨安,這類金牌就是急遞鋪傳遞的金字牌,含有十萬火急之意。
另外還有鐘鼓、煙火、鴿子、旗語、狼煙等方式傳遞信息
古代通信
【概述】
在遠古時候,我國使用擊鼓傳遞信息,最早當(dāng)在原始社會末期。
到西周時候,我國已經(jīng)有了比較完整的郵驛制度。
春秋戰(zhàn)國時期,隨著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的進步,郵驛通信逐漸完備起來。
三國時期,曹魏在郵驛史上最大的建樹是制定《郵驛令》。
隋唐郵傳事業(yè)發(fā)達的標(biāo)志之一是驛的數(shù)量的增多。
我國元朝時期,郵驛又有了很大發(fā)展。
清代 郵驛制度改革的最大特點是“郵”和“驛”的合并。
清朝中葉以后,隨著近代郵政的建立,古老的郵驛制度就逐漸被淘汰了。
【烽火傳軍情】
“烽火”是我國古代用以傳遞邊疆軍事情報的一種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習(xí)幾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漢代的烽火組織規(guī)模為大。在邊防軍事要塞或交通要沖的高處,每隔一定距離建筑一高臺,俗稱烽火臺,亦稱烽燧、墩堠、煙墩等。高臺上有駐軍守候,發(fā)現(xiàn)敵人入侵,白天燃燒柴草以“燔煙”報警,夜間燃燒薪柴以“舉烽”(火光)報警。一臺燃起烽煙,鄰臺見之也相繼舉火,逐臺傳遞,須臾千里,以達到報告敵情、調(diào)兵遣將、求得援兵、克敵制勝的目的。
在我國的歷史上,還有一個為了討得美人歡心而隨意點燃烽火,最終導(dǎo)致亡國的“烽火戲諸侯”的故事。
周滅商后建都鎬京,歷史上稱作西周。初期,周王為鞏固國家政權(quán),先后把自己的兄弟、親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諸侯,建立諸侯國,還建立了一整套制度,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都有了一定的發(fā)展。
【鴻雁傳書】
“鴻雁傳書”的典故,出自《漢書?蘇武傳》中“蘇武牧羊”的故事。據(jù)載,漢武帝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漢朝使臣中郎將蘇武出使匈奴被鞮侯單于扣留,他英勇不屈,單于便將他流放到北海(今貝加爾湖)無人區(qū)牧羊。19年后,漢昭帝繼位,漢兇和好,結(jié)為姻親。漢朝使節(jié)來兇,要求放蘇武回去,但單于不肯,卻又說不出口,便謊稱蘇武已經(jīng)死去。后來,漢昭帝又派使節(jié)到匈奴,和蘇武一起出使匈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過禁卒的幫助,在一天晚上秘密會見了漢使,把蘇武的情況告訴了漢使,并想出一計,讓漢使對單于講:“漢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獵時,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著一封寫在帛上的信,上面寫著蘇武沒死,而是在一個大澤中。”漢使聽后非常高興,就按照常惠的話來責(zé)備單于。單于聽后大為驚奇,卻又無法抵賴,只好把蘇武放回。
【青鳥傳書】
據(jù)我國上古奇書《山海經(jīng)》記載,青鳥共有三只,名曰詔蘭、紫燕(還有一只青鳥的名字筆者沒有查閱到),是西王母的隨從與使者,它們能夠飛越千山萬水傳遞信息,將吉祥、幸福、快樂的佳音傳遞給人間。據(jù)說,西王母曾經(jīng)給漢武帝寫過書信,西王母派青鳥前去傳書,而青鳥則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漢宮承華殿前。在以后的神話中,青鳥又逐漸演變成為百鳥之王——鳳凰。
南唐中主李璟有詩“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jié)雨中愁”,唐代李白有詩“愿因三青鳥,更報長相思”,李商隱有詩“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崔國輔有詩“遙思漢武帝,青鳥幾時過”,借用的均是“青鳥傳書”的典故。
【黃耳傳書】
信鴿傳書,大家都比較熟悉,因為現(xiàn)在還有信鴿協(xié)會,并常常舉辦長距離的信鴿飛行比賽。信鴿在長途飛行中不會迷路,源于它所特有的一種功能,即可以通過感受磁力與緯度來辨別方向。
信鴿傳書確切的開始時間,現(xiàn)在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但早在唐代,信鴿傳書就已經(jīng)很普遍了。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一書中有“傳書鴿”的記載:“張九齡少年時,家養(yǎng)群鴿。每與親知書信往來,只以書系鴿足上,依所教之處,飛往投之。九齡目為飛奴,時人無不愛訝。”張九齡是唐朝政治家和詩人,他不但用信鴿來傳遞書信,還給信鴿起了一個美麗的名字——“飛奴”。此后的宋、元、明、清諸朝,信鴿傳書一直在人們的通信生活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風(fēng)箏通信】
我們今天娛樂用的風(fēng)箏,在古時候曾作為一種應(yīng)急的通信工具,發(fā)揮過重要的作用。
傳說早在春秋末期,魯國巧匠公輸盤(即魯班)就曾仿照鳥的造型“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這種以竹木為材制成的會飛的“木鵲”,就是風(fēng)箏的前身。到了東漢,蔡倫發(fā)明了造紙術(shù),人們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紙糊之,便成了“紙鳶”。五代時人們在做紙鳶時,在上面拴上了一個竹哨,風(fēng)吹竹哨,聲如箏鳴,“風(fēng)箏”這個詞便由此而來。
最初的風(fēng)箏是為了軍事上的需要而制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軍事偵察,或是用來傳遞信息和軍事情報。到了唐代以后,風(fēng)箏才逐漸成為一種娛樂的玩具,并在民間流傳開來。
【燈塔】
燈塔起源于古埃及的信號烽火。世界上最早的燈塔建于公元前7世紀,位于達尼爾海峽的巴巴角上,像一座巨大的鐘樓矗立著。那時人們在燈塔里燃燒木柴,利用它的火光指引航向。
公元前280年,古埃及人奉國王托來美二世菲萊戴爾夫之命在埃及亞歷山大城對面的法羅斯島上修筑燈塔,高達85米,日夜燃燒木材,以火焰和煙柱作為助航的標(biāo)志。法羅斯燈塔被譽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觀之一,1302年毀于地震。9世紀初,法國在吉倫特河口外科杜昂礁上建立燈塔,至今已兩次重建,現(xiàn)存的建于1611年。
在古老的燈塔中,意大利的萊戈恩燈塔至今仍在使用。這座燈塔是建于1304年,用石頭砌成,高50米。美國第一座燈塔是建于1716年的波士頓燈塔。此后,1823年建成透鏡燈塔,1858年建成電力燈塔,1885年首次用沉箱法在軟地基上建造燈塔,1906年落成第一座氣體閃光燈塔。1850年,全世界僅有燈塔1570座,1900年增到9400座。到1984年初,包括其他發(fā)光航標(biāo)在內(nèi),燈塔總數(shù)已超過55000座。
【通信塔】
18世紀,法國工程師克勞德.查佩成功地研制出一個加快信息傳遞速度的實用通信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由建立在巴黎和里爾230千米間的若干個通信塔組成。在這些塔頂上豎起一根木柱,木柱上安裝一根水平橫桿,人們可以使木桿轉(zhuǎn)動,并能在繩索的操作下擺動形成各種角度。在水平橫桿的兩端安有兩個垂直臂,也可以轉(zhuǎn)動。這樣,每個塔通過木桿可以構(gòu)成192種不同的構(gòu)形,附近的塔用望遠鏡就可以看到表示192種含義的信息。這樣依次傳下去,在230千米的距離內(nèi)僅用2分鐘便可完成一次信息傳遞。該系統(tǒng)在18世紀法國革命戰(zhàn)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信號旗】
船上使用信號旗通信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旗號通信的優(yōu)點是十分簡便,因此,即使當(dāng)今現(xiàn)代通信技術(shù)相當(dāng)發(fā)達,這種簡易的通信方式仍被保留下來,成為近程通信的一種重要方式。在進行旗號通信時,可以把信號旗單獨或組合起來使用,表示不同的意義。通常懸掛單面旗表示最緊急、最重要或最常用的內(nèi)容。例如,懸掛A字母旗,表示"我船下面有潛水員,請慢速遠離我船";懸掛O字母旗,表示"有人落水";懸掛W字母旗,表示"我船需要醫(yī)療援助"等等。
【旗語】
在15-16世紀的200年間,艦隊司令靠發(fā)炮或揚帆作訓(xùn)令,指揮屬下的艦只。1777年,英國的美洲艦隊司令豪上將印了一本信號手冊,成為第一個編寫信號書的人。后來海軍上將波帕姆爵士用一些旗子作"速記"字母,創(chuàng)立了一套完整的旗語字母。1805年,納爾遜勛爵指揮特拉法加之役時,在陣亡前發(fā)出的最后信號是波帕姆旗語第16號:"駛近敵人,近距離作戰(zhàn)。"
1817年,英國海軍馬利埃特上校編出第一本國際承認的信號碼。舫海信號旗共有40面,包括26面字母旗,10面數(shù)字旗,3面代用旗和1面回答旗。旗的形狀各異:有燕尾形、長方形、梯形、三角形等。旗的顏色和圖案也各不相同。
回答者: 熱心網(wǎng)友 | 2010-5-6 17:48 | 檢舉
周宣王死了以后,兒子姬宮涅(音niè)即位,就是周幽王。周幽王什么國家大事都不管,光知道吃喝玩樂,打發(fā)人到處找美女。有個大臣名褒珦(音bāoxiàng)勸諫幽王,周幽王不但不聽,反把褒珦下了監(jiān)獄。
褒珦在監(jiān)獄里被關(guān)了三年。褒家的人千方百計要把褒珦救出來。他們在鄉(xiāng)下買了一個挺漂亮的姑娘,教會她唱歌跳舞,把她打扮起來,獻給幽王,替褒珦贖罪。這個姑娘算是褒家人,叫褒姒(音sì)。
幽王得了褒姒,高興得不得了,就把褒珦釋放了。他十分寵愛褒姒,可是褒姒自從進宮以后,心情悶悶不樂,沒有開過一次笑臉。幽王想盡辦法叫她笑,她怎么也笑不出來。
周幽王出了一個賞格:有誰能讓王妃娘娘笑一下,就賞他一千兩金子。
有個馬屁鬼叫虢(音guó)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一個鬼主意。原來,周王朝為了防備犬戎的進攻,在驪山(在今陜西臨潼東南,驪音lì)一帶造了二十多座烽火臺,每隔幾里地就是一座。如果犬戎打過來,把守第一道關(guān)的兵士就把烽火燒起來;第二道關(guān)上的兵士見到煙火,也把烽火燒起來。這樣一個接一個燒著烽火,附近的諸侯見到了,就會發(fā)兵來救。虢石父對周幽王說:“現(xiàn)在天下太平,烽火臺長久沒有使用了。我想請大王跟娘娘上驪山去玩幾天。到了晚上,咱們把烽火點起來,讓附近的諸侯見了趕來,上個大當(dāng)。娘娘見了這許多兵馬撲了個空,保管會笑起來。”
周幽王拍著手說:“好極了,就這么辦吧!”
他們上了驪山,真的在驪山上把烽火點了起來。臨近的諸侯得了這個警報,以為犬戎打過來了,趕快帶領(lǐng)兵馬來救。沒想到趕到那兒,連一個犬戎兵的影兒也沒有,只聽到山上一陣陣奏樂和唱歌的聲音,大伙兒都楞了。
幽王派人告訴他們說,辛苦了大家,這兒沒什么事,不過是大王和王妃放煙火玩兒,你
們回去吧!
諸侯知道上了當(dāng),憋了一肚子氣回去了。
褒姒不知道他們鬧的是什么玩意,看見驪山腳下來了好幾路兵馬,亂哄哄的樣子,就問幽王是怎么回事。幽王一五一十告訴了她。褒姒真的笑了一下。
幽王見褒姒開了笑臉,就賞給虢石父一千兩金子。
幽王寵著褒姒,后來干脆把王后和太子廢了,立褒姒為王后,立褒姒生的兒子伯服為太子。原來王后父親是申國的諸侯,得到這個消息,就連結(jié)犬戎進攻鎬京。
幽王聽到犬戎進攻的消息,驚慌失措,連忙下命令把驪山的烽火點起來。烽火倒是燒起來了,可是諸侯因為上次上了當(dāng),誰也不來理會他們。
烽火臺上白天冒著濃煙,夜里火光燭天,可就是沒有一個救兵到來。
犬戎兵一到,鎬京的兵馬不多,勉強抵擋了一陣,被犬戎兵打得落花流水。犬戎的人馬像潮水一樣涌進城來,把周幽王、虢石父和褒姒生的伯服殺了。那個不開笑臉的褒姒,也給搶走了。
到這時候,諸侯們知道犬戎真的打進了鎬京,這才聯(lián)合起來,帶著大隊人馬來救。犬戎的首領(lǐng)看到諸侯的大軍到了,就命令手下的人把周朝多少年聚斂起來的寶貝財物一搶而空,放了一把火才退走。
古人傳遞信息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說飛鴿傳書、用烽火、用快馬等等,在這里提供一個有關(guān)于烽火的故事。
這個故事的發(fā)生在很大程度上是西周被犬戎滅亡的導(dǎo)火線,而褒姒也因此成了紅顏禍水的代名詞...
周宣王死了以后,兒子姬宮涅(音niè)即位,就是周幽王。周幽王什么國家大事都不管,光知道吃喝玩樂,打發(fā)人到處找美女。有個大臣名褒珦(音bāoxiàng)勸諫幽王,周幽王不但不聽,反把褒珦下了監(jiān)獄。
褒珦在監(jiān)獄里被關(guān)了三年。褒家的人千方百計要把褒珦救出來。他們在鄉(xiāng)下買了一個挺漂亮的姑娘,教會她唱歌跳舞,把她打扮起來,獻給幽王,替褒珦贖罪。這個姑娘算是褒家人,叫褒姒(音sì)。
幽王得了褒姒,高興得不得了,就把褒珦釋放了。他十分寵愛褒姒,可是褒姒自從進宮以后,心情悶悶不樂,沒有開過一次笑臉。幽王想盡辦法叫她笑,她怎么也笑不出來。
周幽王出了一個賞格:有誰能讓王妃娘娘笑一下,就賞他一千兩金子。
有個馬屁鬼叫虢(音guó)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一個鬼主意。原來,周王朝為了防備犬戎的進攻,在驪山(在今陜西臨潼東南,驪音lì)一帶造了二十多座烽火臺,每隔幾里地就是一座。如果犬戎打過來,把守第一道關(guān)的兵士就把烽火燒起來;第二道關(guān)上的兵士見到煙火,也把烽火燒起來。這樣一個接一個燒著烽火,附近的諸侯見到了,就會發(fā)兵來救。虢石父對周幽王說:“現(xiàn)在天下太平,烽火臺長久沒有使用了。我想請大王跟娘娘上驪山去玩幾天。到了晚上,咱們把烽火點起來,讓附近的諸侯見了趕來,上個大當(dāng)。娘娘見了這許多兵馬撲了個空,保管會笑起來。”
周幽王拍著手說:“好極了,就這么辦吧!”
他們上了驪山,真的在驪山上把烽火點了起來。臨近的諸侯得了這個警報,以為犬戎打過來了,趕快帶領(lǐng)兵馬來救。沒想到趕到那兒,連一個犬戎兵的影兒也沒有,只聽到山上一陣陣奏樂和唱歌的聲音,大伙兒都楞了。
幽王派人告訴他們說,辛苦了大家,這兒沒什么事,不過是大王和王妃放煙火玩兒,你
們回去吧!
諸侯知道上了當(dāng),憋了一肚子氣回去了。
褒姒不知道他們鬧的是什么玩意,看見驪山腳下來了好幾路兵馬,亂哄哄的樣子,就問幽王是怎么回事。幽王一五一十告訴了她。褒姒真的笑了一下。
幽王見褒姒開了笑臉,就賞給虢石父一千兩金子。
幽王寵著褒姒,后來干脆把王后和太子廢了,立褒姒為王后,立褒姒生的兒子伯服為太子。原來王后父親是申國的諸侯,得到這個消息,就連結(jié)犬戎進攻鎬京。
幽王聽到犬戎進攻的消息,驚慌失措,連忙下命令把驪山的烽火點起來。烽火倒是燒起來了,可是諸侯因為上次上了當(dāng),誰也不來理會他們。
烽火臺上白天冒著濃煙,夜里火光燭天,可就是沒有一個救兵到來。
犬戎兵一到,鎬京的兵馬不多,勉強抵擋了一陣,被犬戎兵打得落花流水。犬戎的人馬像潮水一樣涌進城來,把周幽王、虢石父和褒姒生的伯服殺了。那個不開笑臉的褒姒,也給搶走了。
到這時候,諸侯們知道犬戎真的打進了鎬京,這才聯(lián)合起來,帶著大隊人馬來救。犬戎的首領(lǐng)看到諸侯的大軍到了,就命令手下的人把周朝多少年聚斂起來的寶貝財物一搶而空,放了一把火才退走。
中原諸侯打退了犬戎,立原來的太子姬宜臼(音jiù)為天子,就是周平王。諸侯也回到各自的封地去了。
沒想到諸侯一走,犬戎又打過來,周朝西邊大多土地都被犬戎占了去。平王恐怕鎬京保不住,打定主意,把國都搬到洛邑去。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因為鎬京在西邊,洛邑在東邊,所以歷史上把周朝在鎬京做國都的z時期,稱為西周;遷都洛邑以后,稱為東周。
古代: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信息系統(tǒng)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傳遞就已見諸記載。
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信方式。位于嘉峪關(guān)火車站廣場的“驛使”雕塑,它取材于嘉峪關(guān)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此磚壁畫圖于一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lián)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作為小型章郵票主題圖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關(guān)是中國信息文化的發(fā)源地之一。
秦漢時期,形成了一整套驛傳制度。特別是漢代,將所傳遞文書分出等級,不同等級的文書要由專人、專馬按規(guī)定次序、時間傳遞。收發(fā)這些文書都要登記,注明時間,以明責(zé)任。
隋唐時期,驛傳事業(yè)得到空前發(fā)展。唐代的官郵交通線以京城長安為中心,向四方輻射,直達邊境地區(qū),大致30里設(shè)一驛站。據(jù)《大唐六典》記載,最盛時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驛務(wù)的人員共二萬多人,其中驛兵一萬七千人。郵驛分為陸驛、水驛、水路兼并三種,各驛站設(shè)有驛舍,配有驛馬、驛驢、驛船和驛田。
唐代對郵驛的行程也有明文規(guī)定,陸驛快馬一天走6驛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馳500里;步行人員日行50里;逆水行船時,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順?biāo)畷r一律規(guī)定100到150里。詩人岑參在《初過隴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詩中寫到“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fā)咸陽,幕及隴山頭”。在這里他把驛騎比做流星。天寶十四載十一月九日,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當(dāng)時唐玄宗正在華清宮,兩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內(nèi)唐玄宗就知道了這一消息,傳遞速度達到每天500里。由此可見,唐朝郵驛通信的組織和速度已經(jīng)達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將所有的公文和書信的機構(gòu)總稱為“遞”,并出現(xiàn)了“急遞鋪”。急遞的驛騎馬領(lǐng)上系有銅鈴,在道上奔馳時,白天鳴鈴,夜間舉火,撞死人不負責(zé)。鋪鋪換馬,數(shù)鋪換人,風(fēng)雨無阻,晝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將領(lǐng)岳飛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從前線強迫召回臨安,這類金牌就是急遞鋪傳遞的金字牌,含有十萬火急之意。
另外還有鐘鼓、煙火、鴿子、旗語、狼煙等方式傳遞信息
周宣王死了以后,兒子姬宮涅(音niè)即位,就是周幽王。周幽王什么國家大事都不管,光知道吃喝玩樂,打發(fā)人到處找美女。有個大臣名褒珦(音bāoxiàng)勸諫幽王,周幽王不但不聽,反把褒珦下了監(jiān)獄。
褒珦在監(jiān)獄里被關(guān)了三年。褒家的人千方百計要把褒珦救出來。他們在鄉(xiāng)下買了一個挺漂亮的姑娘,教會她唱歌跳舞,把她打扮起來,獻給幽王,替褒珦贖罪。這個姑娘算是褒家人,叫褒姒(音sì)。
幽王得了褒姒,高興得不得了,就把褒珦釋放了。他十分寵愛褒姒,可是褒姒自從進宮以后,心情悶悶不樂,沒有開過一次笑臉。幽王想盡辦法叫她笑,她怎么也笑不出來。
周幽王出了一個賞格:有誰能讓王妃娘娘笑一下,就賞他一千兩金子。
有個馬屁鬼叫虢(音guó)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一個鬼主意。原來,周王朝為了防備犬戎的進攻,在驪山(在今陜西臨潼東南,驪音lì)一帶造了二十多座烽火臺,每隔幾里地就是一座。如果犬戎打過來,把守第一道關(guān)的兵士就把烽火燒起來;第二道關(guān)上的兵士見到煙火,也把烽火燒起來。這樣一個接一個燒著烽火,附近的諸侯見到了,就會發(fā)兵來救。虢石父對周幽王說:“現(xiàn)在天下太平,烽火臺長久沒有使用了。我想請大王跟娘娘上驪山去玩幾天。到了晚上,咱們把烽火點起來,讓附近的諸侯見了趕來,上個大當(dāng)。娘娘見了這許多兵馬撲了個空,保管會笑起來。”
周幽王拍著手說:“好極了,就這么辦吧!”
他們上了驪山,真的在驪山上把烽火點了起來。臨近的諸侯得了這個警報,以為犬戎打過來了,趕快帶領(lǐng)兵馬來救。沒想到趕到那兒,連一個犬戎兵的影兒也沒有,只聽到山上一陣陣奏樂和唱歌的聲音,大伙兒都楞了。
幽王派人告訴他們說,辛苦了大家,這兒沒什么事,不過是大王和王妃放煙火玩兒,你
們回去吧!
諸侯知道上了當(dāng),憋了一肚子氣回去了。
褒姒不知道他們鬧的是什么玩意,看見驪山腳下來了好幾路兵馬,亂哄哄的樣子,就問幽王是怎么回事。幽王一五一十告訴了她。褒姒真的笑了一下。
幽王見褒姒開了笑臉,就賞給虢石父一千兩金子。
幽王寵著褒姒,后來干脆把王后和太子廢了,立褒姒為王后,立褒姒生的兒子伯服為太子。原來王后父親是申國的諸侯,得到這個消息,就連結(jié)犬戎進攻鎬京。
幽王聽到犬戎進攻的消息,驚慌失措,連忙下命令把驪山的烽火點起來。烽火倒是燒起來了,可是諸侯因為上次上了當(dāng),誰也不來理會他們。
烽火臺上白天冒著濃煙,夜里火光燭天,可就是沒有一個救兵到來。
犬戎兵一到,鎬京的兵馬不多,勉強抵擋了一陣,被犬戎兵打得落花流水。犬戎的人馬像潮水一樣涌進城來,把周幽王、虢石父和褒姒生的伯服殺了。那個不開笑臉的褒姒,也給搶走了。
到這時候,諸侯們知道犬戎真的打進了鎬京,這才聯(lián)合起來,帶著大隊人馬來救。犬戎的首領(lǐng)看到諸侯的大軍到了,就命令手下的人把周朝多少年聚斂起來的寶貝財物一搶而空,放了一把火才退走。
中原諸侯打退了犬戎,立原來的太子姬宜臼(音jiù)為天子,就是周平王。諸侯也回到各自的封地去了。
沒想到諸侯一走,犬戎又打過來,周朝西邊大多土地都被犬戎占了去。平王恐怕鎬京保不住,打定主意,把國都搬到洛邑去。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因為鎬京在西邊,洛邑在東邊,所以歷史上把周朝在鎬京做國都的z時期,稱為西周;遷都洛邑以后,稱為東周。1,古代:郵驛傳遞制度,鴻燕傳書。
2,現(xiàn)代:電報,網(wǎng)絡(luò)通訊。
從人類的傳播歷史來說,人類傳播信息方式的演變呈現(xiàn)這樣一個脈絡(luò):視覺文化、聽覺文化(直觀的感受、“看的精神”)——概念性文化(“讀的精神”)——新的視與聽的文化(“新的看的精神”)。
因此,我們絕對有理由相信,在將來的某一天,圖像信息會占據(jù)主流,文學(xué)也會退到一種極其邊緣的位置,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能聽能看甚至能觸能聞的多媒體藝術(shù)。但是,文字是不會像有些人預(yù)測的那樣,被圖像完全取代的,因為文字是積累知識的主要手段,是人類獲得抽象思維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是人類傳播不能缺少的傳播媒介。
古代信息傳遞的方式:
1.用候鳥,特別是鴿,雁等作傳輸工具
2.作內(nèi)餡的方式,如藏在魚肚,餅類,包子等
O(∩_∩)O~給個鼓勵吧
3.以特殊聲音,如鐘聲,鼓聲,鞭炮聲等
4.以燈光,火光,如孔明燈.烽火臺等
5.還有其他記號,擺設(shè)等,如誘敵的記號
現(xiàn)代信息傳遞的方式:
1.有線通訊傳輸,如電話,傳真,電報,電視等
2.無線通訊傳輸,如對講機,BP機(以淘汰),移動電話,收音機
3.數(shù)字通訊傳輸,最熟悉的,連網(wǎng)的電腦,數(shù)字電視
4.紙張通訊傳輸,如書信,報紙等
古人傳遞信息主要用以下方法:飛鴿,烽火,快馬,暗號,手語,書信,旗幟等。
主要有飛鳥傳(飛鴿傳書、鴻雁傳書、飛雁傳書),驛傳(快馬加鞭),烽火,狼煙,旗語、燈光(三打祝家莊、孔明燈)等等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信息系統(tǒng)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傳遞就已見諸記載。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信方式。位于嘉峪關(guān)火車站廣場的“驛使”雕塑,它取材于嘉峪關(guān)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此磚壁畫圖于一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lián)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作為有《烽火戲諸侯》,《我們勝利了》,《裝在瓶子里的信》小型章郵票主題圖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關(guān)是有《烽火戲諸侯》,《我們勝利了》,《裝在瓶子里的信》中國信息文化的發(fā)源地之一。
古代信息傳遞的出現(xiàn)離不開“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的長城。“長城”一詞始見于戰(zhàn)國時代的文獻記載。在古代不通朝代有著不同的修筑形式,所以對這種防御工程的稱謂也有所不同,如:列城、方城、塞、暫洛、界壕、邊墻等,實際上均指“長城”,其實廣義的長城是對中國古代所有的巨型軍事工程體系而言。
烽火通信
遠在周代我國就有了烽火傳遞信息的方法,烽火作為一種原始的聲光通信手段,服務(wù)于古代軍事戰(zhàn)爭。從邊境到國都以及邊防線上,每隔一定距離就筑起一座烽火臺。內(nèi)儲柴草,當(dāng)敵人入侵時,便一個接一個地點燃起烽火報警,各路諸侯見到烽火,馬上派兵相助,抵抗敵人。
西周時期,為了防備敵人入侵,采用“烽隧”作為邊防告急的聯(lián)絡(luò)信號。在古史書《周禮》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在各國從邊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離,筑起一座烽火臺,接連不斷,臺上有桔槔,桔槔頭上有裝著柴草的籠子,敵人入侵時,烽火臺一個接一個地燃放煙火傳遞警報。每逢夜間預(yù)警,守臺人點燃籠中柴草并把它舉高,靠火光給領(lǐng)臺傳遞信息,稱為“烽”,白天預(yù)警則點燃臺上積存的薪草,以煙示急,稱為“燧”。古人為了使煙直而不彎,以便遠遠就能望見,還常以狼糞代替薪草,所以又別稱狼煙。周朝規(guī)定:天子舉烽燧各地諸侯必須馬上帶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敵人。由此可見,烽燧制度的實施,意味著早在周時就已出現(xiàn)了龐大而又完善的軍事信息聯(lián)系網(wǎng)絡(luò)。
竹簡在造紙術(shù)發(fā)明之前,我們的祖先也使用竹簡作為文字的載體。竹簡用的是皮薄而節(jié)長的竹子,先將圓竹鋸成一定的長度,再破為一定的寬度,削光整平后,即成為簡片。然后再用絲繩、麻繩、細皮條等分上下兩道編連簡片,即可用來刻寫或書寫文字。
竹簡是我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書籍形式。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冊"字,象征著一捆簡片系二道書繩,而金文中的"典"字則表示"冊"在桌幾上。
相傳在漢武帝時,文人東方朔向皇帝上了一個奏本,用了3000多片竹簡,派了兩個大力士才抬進宮,所以竹簡使用起來非常麻煩,而且時間長了會受蟲蛀、腐爛,不能長時間保存。
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信方式。位于嘉峪關(guān)火車站廣場的“驛使”雕塑,它取材于嘉峪關(guān)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此磚壁畫圖于一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lián)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作為小型章郵票主題圖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關(guān)是中國信息文化的發(fā)源地之一。
秦漢時期,形成了一整套驛傳制度。特別是漢代,將所傳遞文書分出等級,不同等級的文書要由專人、專馬按規(guī)定次序、時間傳遞。收發(fā)這些文書都要登記,注明時間,以明責(zé)任。
隋唐時期,驛傳事業(yè)得到空前發(fā)展。唐代的官郵交通線以京城長安為中心,向四方輻射,直達邊境地區(qū),大致30里設(shè)一驛站。據(jù)《大唐六典》記載,最盛時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驛務(wù)的人員共二萬多人,其中驛兵一萬七千人。郵驛分為陸驛、水驛、水路兼并三種,各驛站設(shè)有驛舍,配有驛馬、驛驢、驛船和驛田。
唐代對郵驛的行程也有明文規(guī)定,陸驛快馬一天走6驛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馳500里;步行人員日行50里;逆水行船時,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順?biāo)畷r一律規(guī)定100到150里。詩人岑參在《初過隴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詩中寫到“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fā)咸陽,幕及隴山頭”。在這里他把驛騎比做流星。天寶十四載十一月九日,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當(dāng)時唐玄宗正在華清宮,兩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內(nèi)唐玄宗就知道了這一消息,傳遞速度達到每天500里。由此可見,唐朝郵驛通信的組織和速度已經(jīng)達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將所有的公文和書信的機構(gòu)總稱為“遞”,并出現(xiàn)了“急遞鋪”。急遞的驛騎馬領(lǐng)上系有銅鈴,在道上奔馳時,白天鳴鈴,夜間舉火,撞死人不負責(zé)。鋪鋪換馬,數(shù)鋪換人,風(fēng)雨無阻,晝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將領(lǐng)岳飛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從前線強迫召回臨安,這類金牌就是急遞鋪傳遞的金字牌,含有十萬火急之意。
另外還有鐘鼓、煙火、鴿子、旗語、狼煙等方式傳遞信息
狼煙。我國春秋時期,就有用火光烽煙傳遞軍事警報的記載。秦始皇以后,在萬里長城上每隔十里即筑一烽火臺,用干燥的狼糞做燃料,點燃之后,火光煙霧騰空,可把緊急警報傳到很遠的地方。古詩“平沙落日大漠西,隴上明星高復(fù)低;孤山幾處看烽火,壯士連營候鼓鼙”之句,正是這種原始信息傳遞法應(yīng)用的真實寫照。這種傳播媒介在古代社會商人們的經(jīng)商活動中也被使用,如在不同時期,都有夜行的商隊、馬幫“舉火為號”的記載。
古人傳遞信息的故事有哪些啊?
五代時人們在做紙鳶時,在上面拴上了一個竹哨,風(fēng)吹竹哨,聲如箏鳴,“風(fēng)箏”這個詞便由此而來。最初的風(fēng)箏是為了軍事上的需要而制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軍事偵察,或是用來傳遞信息和軍事情報。到了唐代以后,風(fēng)箏才逐漸成為一種娛樂的玩具,并在民間流傳開來。故事2: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
古人傳遞信息故事名。
信猴傳信 在尼日利亞貝喀薩地區(qū),人們用猴子送信。人們將母猴和子猴分別關(guān)在兩地,并時常將母猴帶去尋找子猴,使母猴認得路線。當(dāng)人們需要通信時,將信裝在竹筒里綁在母猴身上,放它出去尋找子猴,母猴總能將信送到目的地。古人傳遞信息的故事(二):黃耳傳書 信鴿傳書,大家都比較熟悉,因為此刻還有信鴿...
古代人們傳遞信息的故事 短點
鴻雁傳書 有關(guān)“鴻雁傳書”,民間還流傳著另一個凄美的“女人版”:唐朝薛平貴遠征在外,妻子王寶釧苦守寒窯數(shù)十年矢志不移。有一天,王寶釧正在野外挖野菜,忽然聽到空中有鴻雁的叫聲,勾起她對丈夫的思念。動情之中,她請求鴻雁代為傳書給遠征在外的薛平貴,好心的大雁欣然同意,可是荒郊野地哪里去...
近代人傳遞信息的故事
居魯士統(tǒng)治著一個疆土廣袤的大帝國,由使者傳遞書信和信息已經(jīng)不能適應(yīng)帝國的需要。為此,他建立了一個由許多驛站組成的郵遞行政部門,這便是最早的郵局。這些驛站間隔一定的距離,負責(zé)照料每日跑完一站路的驛馬。 中國在很早以前就有了郵政制度,到唐代基本完善。元朝還整頓了連接?xùn)|西方的驛站傳遞制度。
古代人們傳遞信息的方法和故事
1. 古代的烽火通信在周代就已經(jīng)存在。烽火臺是當(dāng)時的一種軍事通訊設(shè)施,用于在邊境與國都之間傳遞信息。一旦有敵人入侵,烽火臺就會一個接一個地點燃,以此向各地諸侯發(fā)出警報,請求支援。這種通信方式被稱為“烽隧”,并在《周禮》等古文獻中有所記載。為使煙 signal 更明顯,古人還常用狼糞代替薪草。
古代人傳遞信息的故事
古代人傳遞信息的故事 我來答 61個回答 #熱議# 普通人應(yīng)該怎么科學(xué)應(yīng)對『甲流』? 四圍天井旁風(fēng)4047 2011-05-09 · TA獲得超過6.2萬個贊 知道大有可為答主 回答量:3.2萬 采納率:0% 幫助的人:3532萬 我也去答題訪問個人頁 關(guān)注 展開全部 古代社會的人們傳遞信息,往往借助特定的肢體...
古人傳遞信息的小故事
古人傳遞信息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說飛鴿傳書、用烽火、用快馬等等,在這里提供一個有關(guān)于烽火的故事。 這個故事的發(fā)生在很大程度上是西周被犬戎滅亡的導(dǎo)火線,而褒姒也因此成了紅顏禍水的代名詞... 周宣王死了以后,兒子姬宮涅(音niè)即位,就是周幽王。周幽王什么國家大事都不管,光知道吃喝玩樂,打發(fā)人到處找美女。有...
現(xiàn)代傳遞信息的小故事50字
9月7日,趙爾豐以到總督府看郵傳部回電為名誘捕了蒲殿俊、羅綸。并下令槍殺聞訊趕到總督府前來抗議的手無寸鐵的請愿群眾,一時間,總督府大門和院外槍彈如雨,當(dāng)場就有30多人倒在血泊之中。 “成都血案”發(fā)生后,趙爾豐下令成都實行全城戒嚴,城墻上派有重兵把守,封鎖交通和郵電,妄圖封鎖消息...
人們以前傳遞信息的故事
此磚壁畫圖于一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lián)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作為小型章郵票主題圖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關(guān)是中國信息文化的發(fā)源地之一。秦漢時期,形成了一整套驛傳制度。特別是漢代,將所傳遞文書分出等級,不同等級的文書要由專人、專馬按規(guī)定次序、時間傳遞。收發(fā)這些文書都要登記,注明時間,以明責(zé)任。...
古人傳遞信息的故事有哪些?
另一則故事是"青鳥傳書",源于《山海經(jīng)》記載的青鳥。這三只青鳥是西王母的使者,能夠飛越千山萬水傳遞信息。唐宋詩人李璟、李白、李商隱、崔國輔等人曾借用這一典故,表達對遠方的思念。風(fēng)箏最初并非用于娛樂,而是作為一種應(yīng)急通信工具。據(jù)傳,魯國巧匠公輸盤曾制作會飛的“木鵲”,這是風(fēng)箏的前身。東漢...
相關(guān)評說:
迎澤區(qū)套架: ______ 在遠古時候,我國使用擊鼓傳遞信息,最早當(dāng)在原始社會末期. 到西周時候,我國已經(jīng)有了比較完整的郵驛制度. 春秋戰(zhàn)國時期,隨著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的進步,郵驛通信逐漸完備起來. 三國時期,曹魏在郵驛史上最大的建樹是制定《郵驛令...
迎澤區(qū)套架: ______ 在遠古時候,我國使用擊鼓傳遞信息,最早當(dāng)在原始社會末期. 到西周時候,我國已經(jīng)有了比較完整的郵驛制度. 春秋戰(zhàn)國時期,隨著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的進步,郵驛通信逐漸完備起來. 三國時期,曹魏在郵驛史上最大的建樹是制定《郵驛令...
迎澤區(qū)套架: ______ 古代通信 【【鴻雁傳書】 “鴻雁傳書”的典故,出自《漢書?蘇武傳》中“蘇武牧羊”的故事.據(jù)載,漢武帝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漢朝使臣中郎將蘇武出使匈奴被鞮侯單于扣留,他英勇不屈,單于便將他流放到北海(今貝加爾湖)無人...
迎澤區(qū)套架: ______ 在遠古時候,我國使用擊鼓傳遞信息,最早當(dāng)在原始社會末期. 到西周時候,我國已經(jīng)有了比較完整的郵驛制度. 春秋戰(zhàn)國時期,隨著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的進步,郵驛通信逐漸完備起來. 三國時期,曹魏在郵驛史上最大的建樹是制定《郵驛令...
迎澤區(qū)套架: ______ 鴻雁傳書 雁是信使.鴻雁傳書的故事源于《漢書·蘇武傳》,漢武帝時,蘇武出使匈奴,被拘于北海.后來,漢匈和好,漢求放蘇武等人,匈奴詭稱蘇武已死,蘇武屬下官吏常惠,夜見漢使,教漢使對匈奴稱漢天子...
迎澤區(qū)套架: ______ 鴻雁傳書:“鴻雁傳書”的典故,出自《漢書·蘇武傳》中“蘇武牧羊”的故事.據(jù)載,漢武帝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漢朝使臣中郎將蘇武出使兇奴被鞮侯單于扣留,他英勇不屈,單于便將他流放到北...
迎澤區(qū)套架: ______[答案] 在尼日利亞貝喀薩地區(qū),人們用猴子送信.人們將母猴和子猴分別關(guān)在兩地,并時常將母猴帶去尋找子猴,使母猴認得路線.當(dāng)人們需要通信時,將信裝在竹筒里綁在母猴身上,放它出去尋找子猴,母猴總能將信送到目的地.
迎澤區(qū)套架: ______ 古人傳遞信息的故事 在遠古時候,我國使用擊鼓傳遞信息,最早當(dāng)在原始社會末期. 到西周時候,我國已經(jīng)有了比較完整的郵驛制度. 春秋戰(zhàn)國時期,隨著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的進步,郵驛通信逐漸完備起來. 三國時期,曹魏在郵驛史上最大的...
迎澤區(qū)套架: ______ 古人傳遞信息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說飛鴿傳書、用烽火、用快馬、燈(孔明燈)等等,在這里提供一個有關(guān)于烽火的故事.至于故事,最出名的莫過于“烽火戲諸侯” 西周被犬戎滅亡的導(dǎo)火線,而褒姒也因此成了紅顏禍水的代名詞,就是因為這一故事.烽火戲諸侯,指西周時周幽王,為注愛妃褒姒一笑,點燃了在戰(zhàn)急是才會用上的烽火臺,不知情的諸侯以為有戰(zhàn)事,紛紛趕來.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興,因而又多次點燃烽火.后來諸侯們都不相信了,也就漸漸不來了.概因如此,在犬戎來犯時,周幽王再點燃峰火也沒諸侯相信,致使嚴誤軍情而滅亡
迎澤區(qū)套架: ______[答案] 鴻雁傳書: “鴻雁傳書”的典故,出自《漢書·蘇武傳》中“蘇武牧羊”的故事.據(jù)載,漢武帝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漢朝使臣中郎將蘇武出使兇奴被鞮侯單于扣留,他英勇不屈,單于便將他流放到北海(今貝加爾湖)無人區(qū)牧羊.19年后,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