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簾疏雨暗西樓 古代西樓的含義
可憐秋,一簾疏雨暗西樓。黃花零落重陽后,減盡風流。
對黃花人自羞。花依舊,人比黃花瘦。問花不語,花替人愁。
注釋】
①張養(yǎng)浩(1270-1329),字希孟,號云莊,元代濟南人。官至禮部尚書。后來辭官歸隱。其散曲主要是辭官后寫的,集名《云莊休居自適小樂府》。其詩歌和散曲,多表現(xiàn)對下層人民的極大同情和愛護。張養(yǎng)浩在官場生活了33年,才過中年,便辭官歸隱。本曲即是他歸隱后所作。
②黃花:菊花。
③減盡風流:減去美好的風光。
④人比黃花瘦:引用李清照《醉花陰》詞句: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⑤問花不語:將自己心事問花,花不回答。
【賞析】
這是一首寓情于物、借景抒懷的曲子。首兩句是對自然環(huán)境的再現(xiàn),描繪了深秋雨后的景象。“疏”字則點出剛結(jié)束的雨的情狀;“暗”字既展現(xiàn)出自然界的昏暗,也使全曲在一開始就籠罩上了一層抑郁、哀愁、頹唐的色彩,渲染了氛圍。三四句是對秋景中具體事物的特寫——重陽節(jié)后,菊花遭到秋雨,紛飛零落,減盡風流。與凋零的菊花相比,自己更是頹唐不堪,瘦過黃花。最后兩句化用歐陽修《蝶戀花》中“淚眼問花花不語”句,“人”與“黃花”互憐互嘆。花落明年還會再開放,循環(huán)不已,而人卻一年比一年老去,青壯年一去不復(fù)返。曲詞由此充滿感嘆自己年華如流水般逝去的哀傷之情。曲詞借殘菊抒懷,表現(xiàn)了對官場的厭倦之情和流年似水的悲嘆,透露出作者的愁緒,可以說,作者用是用一“愁”字籠罩全曲的。
殿前歡·對菊自嘆
名稱
名稱: 〔雙調(diào)〕殿前歡·對菊自嘆
作者
作者: 張養(yǎng)浩
簡介
張養(yǎng)浩
(1270-1329),字希孟,號云莊,濟南人。官至禮部尚書。后來辭官歸隱。其散曲主要是辭官后寫的,集名《云莊休居自適小樂府》。現(xiàn)存小令一百六十一首,套曲兩套,詩歌和散曲,表現(xiàn)出對下層人民的極大同情和愛護。
主題
主題詞或關(guān)鍵詞: 元曲
欄目關(guān)鍵詞: 元曲三百首
體裁: 散曲
年代: 元 內(nèi)容介紹
原文
原文
〔雙調(diào)〕殿前歡·對菊自嘆
張養(yǎng)浩
可憐秋,一簾疏雨暗西樓,黃花零落重陽后①,減盡風流②。
對黃花人自羞,花依舊,人比黃花瘦③。
問花不語④,花替人愁。
注釋
注釋
〔注釋〕
①黃花:菊花。
②減盡風流:減去美好的風光。
③人比黃花瘦:引用李清照《醉花陰》詞句。
④問花不語:將自己心事問花,花不回答。
賞析
賞析
〔賞析〕
《對菊自嘆》是一首寓情于物、借景抒懷的曲子。作者看到菊花遭到秋雨,黃花零落,減盡風流。自己也精神頹唐,瘦過黃花。憐花正是自憐,作者借菊自嘆,乃是對自己政治上失節(jié)(為異族統(tǒng)治者服務(wù))的悔恨。最后兩句化用歐陽修《蝶戀花》中“淚眼問花花不語”句,則又是隱晦筆法說自己有難言之隱,有些近于替自己開脫了。“人”與“黃花”互憐互嘆的“對話”,構(gòu)成了該曲獨具一格的形式。
《雙調(diào)·殿前歡》對菊自嘆張養(yǎng)浩(宋遼金元文學(xué)-元代)
可憐秋,一簾疏雨暗西樓。
黃花零落重陽后,減盡風流。
對黃花人自羞,花依舊,人比黃花瘦。
問花不語,花替人愁。
[作者介紹]
張養(yǎng)浩(1270~1329),元代散曲作家。字希孟,號云口,山東濟南人。幼有義行,好讀書,初被薦為東平學(xué)正。后拜監(jiān)察御史,歷官翰林學(xué)士、禮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等職。因父老辭官,屢召不赴。文宗天歷二年(1329),關(guān)中大旱,特拜陜西行臺中丞,前往救災(zāi),到任四月,勞瘁去世。
張養(yǎng)浩為官方正,敢于直言犯諫。武宗時,曾因議立尚書省事,大違當政者意,被構(gòu)罪罷官,他恐遭禍,變姓名逃去。英宗時又曾為內(nèi)廷張燈為鰲山事上諫而險遭不測。他的散曲多是在辭官歸里后所寫,由于對宦海風波、世態(tài)炎涼有切身體察,因此能作比較真切的描寫。如“才上馬齊聲兒喝道,只這的便是送了人的根苗。直引到深坑里恰心焦。禍來也何處躲?天怒也怎生饒?把舊來時威風不見了”(〔朱履曲〕《警世》),作者感觸至深,因此能寫出這樣沉痛的句子。而當他寫到歸田之后,則輕松自如的心情躍然紙上,“中年才過便休官,合共神仙一樣看”(〔雙調(diào)·水仙子〕),“掛冠,棄官,偷走下連云棧,湖山佳處屋兩間,掩映垂楊岸。”(〔中呂·朝天曲〕)他的一些散曲中常寫與鷗鷺為伍,與云山為友,使他心曠神怡。他的詠吟山水的優(yōu)秀篇章也不少。但是,他的“警世”、“退隱”題材的作品,調(diào)子仍然是比較低沉的。他的理想只是遠離囂塵去過田園生活,以遠禍全身。
張養(yǎng)浩對人民疾苦也比較同情。最著名的作品是《山坡羊》,《潼關(guān)懷古》:“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guān)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jīng)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他在懷古興嘆之際能聯(lián)想到百姓的疾苦,比同類題材的散曲作品要高出一籌。又如小令〔得勝令〕《四月一日喜雨》、套曲〔一枝花〕《詠喜雨》,是他在陜西救災(zāi)時所作,比較真實地反映了災(zāi)區(qū)人民流離失所的悲慘生活。在元代散曲中這些作品是難能可貴的。
《太和正音譜》評張養(yǎng)浩的散曲如“玉樹臨風”,指出他的作品格調(diào)高遠。他的作品文字顯白流暢,感情真樸醇厚,無論抒情或是寫景,都能出自真情而較少雕鏤。《潼關(guān)懷古》小令,以及一些寫退隱生活的作品,可以代表他的藝術(shù)風格。然而他的寫景的散曲中,也有一些工麗清逸的作品,如“一江煙水照晴嵐,兩岸人家接畫檐,芰荷叢一段秋光淡”(〔水仙子〕《詠江南》),“鶴立花邊玉,鶯啼樹杪弦”(〔慶東原〕)等句,表明他的作品在總的藝術(shù)格調(diào)中還有所變化,散曲色調(diào)比較豐富。
張養(yǎng)浩著有散曲集《云口休居自適小樂府》傳世。據(jù)《全元散曲》所輯,今存小令161首,套數(shù)2首。
莎士比亞
莎士比亞的作品從生活真實出發(fā),深刻地反映了時代風貌和社會本質(zhì)。他認為,戲劇“仿佛要給自然照一面鏡子:給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貌,給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態(tài),給時代和社會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記”。馬克思、恩格斯將莎士比亞推崇為現(xiàn)實主義的經(jīng)典作家,提出戲劇創(chuàng)作應(yīng)該更加“莎士比亞化”。這是針對戲劇創(chuàng)作中存在的“把個人變成時代精神的單純的傳聲筒”的缺點而提出的創(chuàng)作原則。所謂“莎士比亞化”,就是要求作家象莎士比亞那樣,善于從生活真實出發(fā),展示廣闊的社會背景,給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提供富有時代特點的典型環(huán)境;作品的情節(jié)應(yīng)該生動、豐富,人物應(yīng)該有鮮明個性,同時具有典型意義;作品中現(xiàn)實主義的刻畫和浪漫主義的氛圍要巧妙結(jié)合;語言要豐富,富有表現(xiàn)力;作家的傾向要在情節(jié)和人物的描述中隱蔽而自然地流露出來。
《哈姆萊特》不僅僅是一個為父復(fù)仇的故事,它揭示了人文主義的美好理想與黑暗現(xiàn)實之間的深刻矛盾。哈姆菜特與克勞狄斯的斗爭,反映了人文主義者同社會惡勢力之間的斗爭。哈姆萊特接受教育的德國威登堡大學(xué),是當時人文主義者匯聚之所。在人文主義者看來,人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哈姆萊特對人和對世界曾抱有美好的理想和樂觀的信念。父親的被害導(dǎo)致他深刻地反省人性。他反對迷信,崇尚科學(xué),肯定理智。父王鬼魂告訴他真相后,他雖然十分震驚,但是并沒有鹵莽行事,而是決定先尋找“比這更切實的證據(jù)”。在證實了克勞狄斯的罪惡之后,他才決心行動。哈姆萊特對社會現(xiàn)實十分清楚,他抨擊封建等級特權(quán),主張平等互愛,肯定人的尊嚴。他曾感慨道,“誰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撻和譏諷、壓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和“官吏的橫暴”?父親被謀殺、母親改嫁、自己的王位繼承權(quán)被篡奪、友誼和愛情遭破壞,以及滿朝文武的勢利,使得他更多地關(guān)心人民的痛苦以及人類的命運。他得出結(jié)論,自己所處的時代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并且決心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這樣,他的個人恩怨和復(fù)仇行為就同整個社會的改革和人類的命運結(jié)合起來了。
但是,邪惡勢力的勢力過于強大,哈姆萊特深感任務(wù)的艱巨和自身力量的不足。他冥思苦想,卻找不到復(fù)仇和變革的途徑,表現(xiàn)出憂郁和猶豫。主人公的這種憂郁和猶豫其實不僅僅是個人性格的問題,它是人物內(nèi)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矛盾的表現(xiàn)。哈姆萊特對社會的認識越深刻,內(nèi)心的沖突就越尖銳。哈姆萊特反對使用暴力,但是現(xiàn)實生活中除惡必須使用暴力。他強調(diào)思想的力量,在行動上顧慮重重。這種復(fù)雜矛盾的性格反映了人文主義者在反封建斗爭中所處的困境。
莎士比亞作品的許多特點,如作品中既有現(xiàn)實主義的刻畫,又有浪漫主義的描寫;情節(jié)生動,人物有鮮明個性和典型意義;語言豐富,且富有表現(xiàn)力等,在《哈姆萊特》一劇中都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
殿前歡 對菊自嘆
可憐秋,一簾疏雨暗西樓。黃花零落重陽后,減盡風流。
對黃花人自羞。花依舊,人比黃花瘦。問花不語,花替人愁。
注釋】
①張養(yǎng)浩(1270-1329),字希孟,號云莊,元代濟南人。官至禮部尚書。后來辭官歸隱。其散曲主要是辭官后寫的,集名《云莊休居自適小樂府》。其詩歌和散曲,多表現(xiàn)對下層人民的極大同情和愛護。張養(yǎng)浩在官場生活了33年,才過中年,便辭官歸隱。本曲即是他歸隱后所作。
②黃花:菊花。
③減盡風流:減去美好的風光。
④人比黃花瘦:引用李清照《醉花陰》詞句: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⑤問花不語:將自己心事問花,花不回答。
【賞析】
這是一首寓情于物、借景抒懷的曲子。首兩句是對自然環(huán)境的再現(xiàn),描繪了深秋雨后的景象。“疏”字則點出剛結(jié)束的雨的情狀;“暗”字既展現(xiàn)出自然界的昏暗,也使全曲在一開始就籠罩上了一層抑郁、哀愁、頹唐的色彩,渲染了氛圍。三四句是對秋景中具體事物的特寫——重陽節(jié)后,菊花遭到秋雨,紛飛零落,減盡風流。與凋零的菊花相比,自己更是頹唐不堪,瘦過黃花。最后兩句化用歐陽修《蝶戀花》中“淚眼問花花不語”句,“人”與“黃花”互憐互嘆。花落明年還會再開放,循環(huán)不已,而人卻一年比一年老去,青壯年一去不復(fù)返。曲詞由此充滿感嘆自己年華如流水般逝去的哀傷之情。曲詞借殘菊抒懷,表現(xiàn)了對官場的厭倦之情和流年似水的悲嘆,透露出作者的愁緒,可以說,作者用是用一“愁”字籠罩全曲的。
殿前歡·對菊自嘆
名稱
名稱: 〔雙調(diào)〕殿前歡·對菊自嘆
作者
作者: 張養(yǎng)浩
簡介
張養(yǎng)浩
(1270-1329),字希孟,號云莊,濟南人。官至禮部尚書。后來辭官歸隱。其散曲主要是辭官后寫的,集名《云莊休居自適小樂府》。現(xiàn)存小令一百六十一首,套曲兩套,詩歌和散曲,表現(xiàn)出對下層人民的極大同情和愛護。
主題
主題詞或關(guān)鍵詞: 元曲
欄目關(guān)鍵詞: 元曲三百首
體裁: 散曲
年代: 元 內(nèi)容介紹
原文
原文
〔雙調(diào)〕殿前歡·對菊自嘆
張養(yǎng)浩
可憐秋,一簾疏雨暗西樓,黃花零落重陽后①,減盡風流②。
對黃花人自羞,花依舊,人比黃花瘦③。
問花不語④,花替人愁。
注釋
注釋
〔注釋〕
①黃花:菊花。
②減盡風流:減去美好的風光。
③人比黃花瘦:引用李清照《醉花陰》詞句。
④問花不語:將自己心事問花,花不回答。
賞析
賞析
〔賞析〕
《對菊自嘆》是一首寓情于物、借景抒懷的曲子。作者看到菊花遭到秋雨,黃花零落,減盡風流。自己也精神頹唐,瘦過黃花。憐花正是自憐,作者借菊自嘆,乃是對自己政治上失節(jié)(為異族統(tǒng)治者服務(wù))的悔恨。最后兩句化用歐陽修《蝶戀花》中“淚眼問花花不語”句,則又是隱晦筆法說自己有難言之隱,有些近于替自己開脫了。“人”與“黃花”互憐互嘆的“對話”,構(gòu)成了該曲獨具一格的形式。
《雙調(diào)·殿前歡》對菊自嘆張養(yǎng)浩(宋遼金元文學(xué)-元代)
可憐秋,一簾疏雨暗西樓。
黃花零落重陽后,減盡風流。
對黃花人自羞,花依舊,人比黃花瘦。
問花不語,花替人愁。
[作者介紹]
張養(yǎng)浩(1270~1329),元代散曲作家。字希孟,號云口,山東濟南人。幼有義行,好讀書,初被薦為東平學(xué)正。后拜監(jiān)察御史,歷官翰林學(xué)士、禮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等職。因父老辭官,屢召不赴。文宗天歷二年(1329),關(guān)中大旱,特拜陜西行臺中丞,前往救災(zāi),到任四月,勞瘁去世。
張養(yǎng)浩為官方正,敢于直言犯諫。武宗時,曾因議立尚書省事,大違當政者意,被構(gòu)罪罷官,他恐遭禍,變姓名逃去。英宗時又曾為內(nèi)廷張燈為鰲山事上諫而險遭不測。他的散曲多是在辭官歸里后所寫,由于對宦海風波、世態(tài)炎涼有切身體察,因此能作比較真切的描寫。如“才上馬齊聲兒喝道,只這的便是送了人的根苗。直引到深坑里恰心焦。禍來也何處躲?天怒也怎生饒?把舊來時威風不見了”(〔朱履曲〕《警世》),作者感觸至深,因此能寫出這樣沉痛的句子。而當他寫到歸田之后,則輕松自如的心情躍然紙上,“中年才過便休官,合共神仙一樣看”(〔雙調(diào)·水仙子〕),“掛冠,棄官,偷走下連云棧,湖山佳處屋兩間,掩映垂楊岸。”(〔中呂·朝天曲〕)他的一些散曲中常寫與鷗鷺為伍,與云山為友,使他心曠神怡。他的詠吟山水的優(yōu)秀篇章也不少。但是,他的“警世”、“退隱”題材的作品,調(diào)子仍然是比較低沉的。他的理想只是遠離囂塵去過田園生活,以遠禍全身。
張養(yǎng)浩對人民疾苦也比較同情。最著名的作品是《山坡羊》,《潼關(guān)懷古》:“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guān)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jīng)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他在懷古興嘆之際能聯(lián)想到百姓的疾苦,比同類題材的散曲作品要高出一籌。又如小令〔得勝令〕《四月一日喜雨》、套曲〔一枝花〕《詠喜雨》,是他在陜西救災(zāi)時所作,比較真實地反映了災(zāi)區(qū)人民流離失所的悲慘生活。在元代散曲中這些作品是難能可貴的。
《太和正音譜》評張養(yǎng)浩的散曲如“玉樹臨風”,指出他的作品格調(diào)高遠。他的作品文字顯白流暢,感情真樸醇厚,無論抒情或是寫景,都能出自真情而較少雕鏤。《潼關(guān)懷古》小令,以及一些寫退隱生活的作品,可以代表他的藝術(shù)風格。然而他的寫景的散曲中,也有一些工麗清逸的作品,如“一江煙水照晴嵐,兩岸人家接畫檐,芰荷叢一段秋光淡”(〔水仙子〕《詠江南》),“鶴立花邊玉,鶯啼樹杪弦”(〔慶東原〕)等句,表明他的作品在總的藝術(shù)格調(diào)中還有所變化,散曲色調(diào)比較豐富。
張養(yǎng)浩著有散曲集《云口休居自適小樂府》傳世。據(jù)《全元散曲》所輯,今存小令161首,套數(shù)2首。
參考資料:http://bbs.pep.com.cn/viewthread.php?tid=261478
淚眼問花 花替人愁
邵林永
〔雙調(diào)〕殿前歡·對菊自嘆①
張養(yǎng)浩
可憐秋,一簾疏雨暗西樓。黃花②零落重陽后,減盡風流③。 對黃花人自羞。花依舊,人比黃花瘦④。問花不語⑤,花替人愁。
【注釋】
①張養(yǎng)浩(1270-1329),字希孟,號云莊,元代濟南人。官至禮部尚書。后來辭官歸隱。其散曲主要是辭官后寫的,集名《云莊休居自適小樂府》。其詩歌和散曲,多表現(xiàn)對下層人民的極大同情和愛護。張養(yǎng)浩在官場生活了33年,才過中年,便辭官歸隱。本曲即是他歸隱后所作。
②黃花:菊花。
③減盡風流:減去美好的風光。
④人比黃花瘦:引用李清照《醉花陰》詞句: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⑤問花不語:將自己心事問花,花不回答。
【賞析】
這是一首寓情于物、借景抒懷的曲子。首兩句是對自然環(huán)境的再現(xiàn),描繪了深秋雨后的景象。“疏”字則點出剛結(jié)束的雨的情狀;“暗”字既展現(xiàn)出自然界的昏暗,也使全曲在一開始就籠罩上了一層抑郁、哀愁、頹唐的色彩,渲染了氛圍。三四句是對秋景中具體事物的特寫——重陽節(jié)后,菊花遭到秋雨,紛飛零落,減盡風流。與凋零的菊花相比,自己更是頹唐不堪,瘦過黃花。最后兩句化用歐陽修《蝶戀花》中“淚眼問花花不語”句,“人”與“黃花”互憐互嘆。花落明年還會再開放,循環(huán)不已,而人卻一年比一年老去,青壯年一去不復(fù)返。曲詞由此充滿感嘆自己年華如流水般逝去的哀傷之情。曲詞借殘菊抒懷,表現(xiàn)了對官場的厭倦之情和流年似水的悲嘆,透露出作者的愁緒,可以說,作者用是用一“愁”字籠罩全曲的。
《語文學(xué)習報》(北師大七年級版)2006年第4期
《雙調(diào)·殿前歡》對菊自嘆張養(yǎng)浩(宋遼金元文學(xué)-元代)
可憐秋,一簾疏雨暗西樓。
黃花零落重陽后,減盡風流。
對黃花人自羞,花依舊,人比黃花瘦。
問花不語,花替人愁。
[作者介紹]
張養(yǎng)浩(1270~1329),元代散曲作家。字希孟,號云口,山東濟南人。幼有義行,好讀書,初被薦為東平學(xué)正。后拜監(jiān)察御史,歷官翰林學(xué)士、禮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等職。因父老辭官,屢召不赴。文宗天歷二年(1329),關(guān)中大旱,特拜陜西行臺中丞,前往救災(zāi),到任四月,勞瘁去世。
張養(yǎng)浩為官方正,敢于直言犯諫。武宗時,曾因議立尚書省事,大違當政者意,被構(gòu)罪罷官,他恐遭禍,變姓名逃去。英宗時又曾為內(nèi)廷張燈為鰲山事上諫而險遭不測。他的散曲多是在辭官歸里后所寫,由于對宦海風波、世態(tài)炎涼有切身體察,因此能作比較真切的描寫。如“才上馬齊聲兒喝道,只這的便是送了人的根苗。直引到深坑里恰心焦。禍來也何處躲?天怒也怎生饒?把舊來時威風不見了”(〔朱履曲〕《警世》),作者感觸至深,因此能寫出這樣沉痛的句子。而當他寫到歸田之后,則輕松自如的心情躍然紙上,“中年才過便休官,合共神仙一樣看”(〔雙調(diào)·水仙子〕),“掛冠,棄官,偷走下連云棧,湖山佳處屋兩間,掩映垂楊岸。”(〔中呂·朝天曲〕)他的一些散曲中常寫與鷗鷺為伍,與云山為友,使他心曠神怡。他的詠吟山水的優(yōu)秀篇章也不少。但是,他的“警世”、“退隱”題材的作品,調(diào)子仍然是比較低沉的。他的理想只是遠離囂塵去過田園生活,以遠禍全身。
張養(yǎng)浩對人民疾苦也比較同情。最著名的作品是《山坡羊》,《潼關(guān)懷古》:“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guān)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jīng)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他在懷古興嘆之際能聯(lián)想到百姓的疾苦,比同類題材的散曲作品要高出一籌。又如小令〔得勝令〕《四月一日喜雨》、套曲〔一枝花〕《詠喜雨》,是他在陜西救災(zāi)時所作,比較真實地反映了災(zāi)區(qū)人民流離失所的悲慘生活。在元代散曲中這些作品是難能可貴的。
《太和正音譜》評張養(yǎng)浩的散曲如“玉樹臨風”,指出他的作品格調(diào)高遠。他的作品文字顯白流暢,感情真樸醇厚,無論抒情或是寫景,都能出自真情而較少雕鏤。《潼關(guān)懷古》小令,以及一些寫退隱生活的作品,可以代表他的藝術(shù)風格。然而他的寫景的散曲中,也有一些工麗清逸的作品,如“一江煙水照晴嵐,兩岸人家接畫檐,芰荷叢一段秋光淡”(〔水仙子〕《詠江南》),“鶴立花邊玉,鶯啼樹杪弦”(〔慶東原〕)等句,表明他的作品在總的藝術(shù)格調(diào)中還有所變化,散曲色調(diào)比較豐富。
張養(yǎng)浩著有散曲集《云口休居自適小樂府》傳世。據(jù)《全元散曲》所輯,今存小令161首,套數(shù)2首。
殿前歡·對菊自嘆
名稱: 〔雙調(diào)〕殿前歡·對菊自嘆
作者: 張養(yǎng)浩
張養(yǎng)浩
(1270-1329),字希孟,號云莊,濟南人。官至禮部尚書。后來辭官歸隱。其散曲主要是辭官后寫的,集名《云莊休居自適小樂府》。現(xiàn)存小令一百六十一首,套曲兩套,詩歌和散曲,表現(xiàn)出對下層人民的極大同情和愛護。
主題
主題詞或關(guān)鍵詞: 元曲
欄目關(guān)鍵詞: 元曲三百首
體裁: 散曲
年代: 元
原文
〔雙調(diào)〕殿前歡·對菊自嘆
可憐秋,一簾疏雨暗西樓,黃花零落重陽后①,減盡風流②。
對黃花人自羞,花依舊,人比黃花瘦③。
問花不語④,花替人愁。
注釋
①黃花:菊花。
②減盡風流:減去美好的風光。
③人比黃花瘦:引用李清照《醉花陰》詞句。
④問花不語:將自己心事問花,花不回答。
賞析
《對菊自嘆》是一首寓情于物、借景抒懷的曲子。作者看到菊花遭到秋雨,黃花零落,減盡風流。自己也精神頹唐,瘦過黃花。憐花正是自憐,作者借菊自嘆,乃是對自己政治上失節(jié)(為異族統(tǒng)治者服務(wù))的悔恨。最后兩句化用歐陽修《蝶戀花》中“淚眼問花花不語”句,則又是隱晦筆法說自己有難言之隱,有些近于替自己開脫了。“人”與“黃花”互憐互嘆的“對話”,構(gòu)成了該曲獨具一格的形式。
殿前歡 對菊自嘆
可憐秋,一簾疏雨暗西樓。黃花零落重陽后,減盡風流。
對黃花人自羞。花依舊,人比黃花瘦。問花不語,花替人愁。
注釋】
①張養(yǎng)浩(1270-1329),字希孟,號云莊,元代濟南人。官至禮部尚書。后來辭官歸隱。其散曲主要是辭官后寫的,集名《云莊休居自適小樂府》。其詩歌和散曲,多表現(xiàn)對下層人民的極大同情和愛護。張養(yǎng)浩在官場生活了33年,才過中年,便辭官歸隱。本曲即是他歸隱后所作。
②黃花:菊花。
③減盡風流:減去美好的風光。
④人比黃花瘦:引用李清照《醉花陰》詞句: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⑤問花不語:將自己心事問花,花不回答。
【賞析】
這是一首寓情于物、借景抒懷的曲子。首兩句是對自然環(huán)境的再現(xiàn),描繪了深秋雨后的景象。“疏”字則點出剛結(jié)束的雨的情狀;“暗”字既展現(xiàn)出自然界的昏暗,也使全曲在一開始就籠罩上了一層抑郁、哀愁、頹唐的色彩,渲染了氛圍。三四句是對秋景中具體事物的特寫——重陽節(jié)后,菊花遭到秋雨,紛飛零落,減盡風流。與凋零的菊花相比,自己更是頹唐不堪,瘦過黃花。最后兩句化用歐陽修《蝶戀花》中“淚眼問花花不語”句,“人”與“黃花”互憐互嘆。花落明年還會再開放,循環(huán)不已,而人卻一年比一年老去,青壯年一去不復(fù)返。曲詞由此充滿感嘆自己年華如流水般逝去的哀傷之情。曲詞借殘菊抒懷,表現(xiàn)了對官場的厭倦之情和流年似水的悲嘆,透露出作者的愁緒,可以說,作者用是用一“愁”字籠罩全曲的。
雙調(diào)殿前歡原文及賞析
時已至秋,已足令人可悲可嘆了,還偏偏遇上“一簾疏雨暗西樓”的時候。“一簾疏雨”,是說人處于室內(nèi),隔簾望去,疏雨急急,撲簾落地。“簾”字影出景中之人。簾中人對著這秋日的急急疏雨,已自覺得涼意襲人,孤悲入心了,更加上雨遮云沉,她所在的西樓墜于一片昏暗之中,其凄然神傷之情更可想而知...
殿前歡對菊自嘆全詩
《殿前歡·對菊自嘆》全詩如下:可憐秋,一簾疏雨暗西樓,黃花零落重陽后,減盡風流。對黃花人自羞,花依舊,人比黃花瘦。問花不語,花替人愁。《殿前歡·對菊自嘆》的譯文:令人可悲的是,一簾稀疏的秋雨使西樓變得昏暗幽深。重陽節(jié)后,菊花凋零,失去了往日的風流韻致。面對菊花,我依然羞愧,感覺與...
對黃花人自羞花依舊人比黃花瘦原文的意思及出處
可憐秋,一簾疏雨暗西樓,黃花零落重陽后,減盡風流。對黃花人自羞,花依舊,人比黃花瘦。問花不語,花替人愁。寫花 菊花 傷懷譯文及注釋譯文 在可悲可嘆的秋天,簾外稀稀落落的秋雨使西樓變得昏暗幽寂。重陽節(jié)后,菊花漸漸凋零,失去了當初的風流韻致。然而面對菊花,人更覺羞慚。花還是同去年的花...
殿前歡對菊自嘆
[雙調(diào)]殿前歡·對菊自嘆 作者: 張養(yǎng)浩 體裁: 散曲 年代: 元代 作品原文:[雙調(diào)]殿前歡·對菊自嘆 張養(yǎng)浩 可憐秋,一簾疏雨暗西樓,黃花零落重陽后①,減盡風流②。對黃花人自羞,花依舊,人比黃花瘦③。問花不語④,花替人愁。作者簡介:張養(yǎng)浩(1270-1329),字希孟,號云莊,濟南人。官至禮...
一簾疏雨暗西樓
可憐秋,一簾疏雨暗西樓,黃花零落重陽后①,減盡風流②。對黃花人自羞,花依舊,人比黃花瘦③。問花不語④,花替人愁。注釋 注釋 〔注釋〕①黃花:菊花。②減盡風流:減去美好的風光。③人比黃花瘦:引用李清照《醉花陰》詞句。④問花不語:將自己心事問花,花不回答。賞析 賞析 〔賞析〕《對菊...
“可憐秋,一簾疏雨暗西樓”的理解
這兩句是對自然環(huán)境的再現(xiàn),描繪了深秋雨后的景象。“疏”字則點出剛結(jié)束的雨的情狀;“暗”字既展現(xiàn)出自然界的昏暗,也使全曲在一開始就籠罩上了一層抑郁、哀愁、頹唐的色彩,渲染了氛圍。
殿前歡。對菊自嘆 有三層次轉(zhuǎn)折 一層深入一層,具體說明
可憐秋,一簾疏雨暗西樓,黃花零落重陽后①,減盡風流②。對黃花人自羞,花依舊,人比黃花瘦③。問花不語④,花替人愁。注釋 注釋 〔注釋〕①黃花:菊花。②減盡風流:減去美好的風光。③人比黃花瘦:引用李清照《醉花陰》詞句。④問花不語:將自己心事問花,花不回答。賞析 賞析 〔賞析〕《對菊...
宋理宗南樓風月橫披(二首選—)原文_翻譯及賞析
對菊自嘆可憐秋,一簾疏雨暗西樓。黃花零落重陽后,減盡風流。對黃花人自羞,花依舊,人比黃花瘦。問花不語,花替人愁。登會波樓四圍山,會波樓上倚闌干。大明湖鋪翠描金間,華鵲中問,愛江心六月寒。荷花綻,十里香風散。被沙頭啼鳥,喚醒這夢里微官。玉香邐花玉香邐,花中無物比風流。芳...
人比黃花瘦的詩是什么
出自宋代詩人李清照的《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首詞是作者婚后所作,抒發(fā)的是重陽佳節(jié)思念丈夫的心情。傳說清照將此詞寄給趙明誠后,惹得明誠比試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詞...
潭上作張養(yǎng)文言文翻譯
【雙調(diào)】殿前歡 對菊自嘆 可憐秋,一簾疏雨暗西樓。 黃花零落重陽后,減盡風流。對黃花人自羞,花 依舊,人比黃花瘦。 問花不語,花替人愁。 登會波樓 四圍山,會波樓上倚闌干。 大明湖鋪翠描金間,華鵲中間,愛江心六月寒。 荷花綻,十里香風散。 被沙頭啼鳥,喚醒這夢里微官。 玉香球花 玉香球,花中無...
相關(guān)評說:
杭錦后旗相圖: ______ [雙調(diào)]殿前歡·對菊自嘆 作者: 張養(yǎng)浩 體裁: 散曲 年代: 元代 作品原文: [雙調(diào)]殿前歡·對菊自嘆 張養(yǎng)浩 可憐秋,一簾疏雨暗西樓,黃花零落重陽后①,減盡風流②.對黃花人自羞,花依舊,人比黃花瘦③.問花不語④,...
杭錦后旗相圖: ______ 雙調(diào)]殿前歡·對菊自嘆 [元]張養(yǎng)浩 可憐秋,一簾疏雨暗西樓,黃花零落重陽后,減盡風流.對黃花人自羞,花依舊,人比黃花瘦.問花不語,花替人愁.⑴曲題為“對菊自嘆”,作者自嘆什么?⑵“人比黃花瘦”與“問花不語”二句各是借用(或化用)了哪位詞人哪首詞中的句子?有什么作用?⑶這首曲層層深入地表達了作者內(nèi)心的情感,請對此作具體分析.⑴人的命運不如花的命運(或年華流逝) ⑵李清照的《醉花陰》“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花孤寂憔悴,人的情狀更不如花;歐陽修的《媟戀花》“淚眼問花花不語” ——含蓄地傳遞內(nèi)心的難言之嘆惜.⑶開頭先憐秋,繼而憐菊,再到人的自憐(“自羞”),最后是花憐人(“花替人愁”).層層深入表達了自嘆自惜的情感.
杭錦后旗相圖: ______ 相關(guān)詩詞 晉·陶淵明《和郭主簿》: 芳菊開林耀, 青松冠巖列. 懷此貞秀姿, 卓為霜下杰. 唐·黃巢《不第后賦菊》 待到秋來九月八, 我花開后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 滿城盡帶黃金甲. 唐·太宗《賦得殘菊》 階蘭凝暑霜, 岸菊照晨...
杭錦后旗相圖: ______ 這兩句是對自然環(huán)境的再現(xiàn),描繪了深秋雨后的景象.作者看到菊花遭到秋雨,黃花零落,減盡風流.自己也精神頹唐,瘦過黃花.憐花正是自憐,作者借菊自嘆,乃是對自己政治上失節(jié)(為異族統(tǒng)治者服務(wù))的悔恨.
杭錦后旗相圖: ______ [中呂]喜春蘭·春宴元·元好問梅殘玉靨香猶在,柳破金梢眼未開.東風和氣滿樓臺,桃杏拆,宜唱喜春來.[
杭錦后旗相圖: ______ 秋雨——高樓目盡欲黃昏,梧桐葉上蕭蕭雨. 秋夜——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葉日明中. 秋聲——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秋葉——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 秋色——雨侵壞甕新苔綠,秋入橫林數(shù)葉紅.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蕩. 秋菊——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秋思——故人萬里無消息,便擬江頭問斷鴻. 秋愁——莫道身閑總是,孤燈夜夜寫清愁. 秋興——西風吹葉滿湖邊,初換秋衣獨慨然. 秋懷——出門未免流年嘆,又見湖邊木葉飛. 秋夢——清夢初回秋夜闌,床前耿耿一燈殘. 秋憶——砧杵敲殘深巷月,梧桐搖落故園秋. 秋悟——人人解說悲秋事,不似詩人徹底知. 秋味——蟋蟀獨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聲多.
杭錦后旗相圖: ______ 出自李清照的李清照《醉花陰》: 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杭錦后旗相圖: ______ 原文地址:元曲精選作者:橫蕪山賣花聲·懷古張可久美人自刎烏江岸,戰(zhàn)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guān).傷心秦漢,生民涂炭,讀書人一聲長嘆.山坡羊·潼關(guān)懷古張養(yǎng)浩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guān)路.望...
杭錦后旗相圖: ______ 《長相思》 李煜(一題鄧肅作) 一重山,兩重山,山遠天高煙水寒,相思楓葉丹. 菊花開,菊花殘,塞雁高飛人未還,一簾風月閑. 菊花·秋叢繞舍似陶家(元稹)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
杭錦后旗相圖: ______ 寓情于物: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殿前歡·對菊自嘆》可憐秋,一簾疏雨暗西樓.黃花零落重陽后,減盡風流. 對黃花人自羞.花依舊,人比黃花瘦.問花不語,花替人愁. 寓情于景:《憶秦娥·臨高閣》臨高閣,亂山平野煙光薄.煙光薄,棲鴉歸后,暮天聞角.斷香殘酒情懷惡,西風催襯梧桐落.梧桐落,又還秋色,又還寂寞 寓情于事:《秋思》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fù)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六年春遣懷八首(其二)》 檢得舊書三四紙, 高低闊狹粗成行.自言并食尋常事, 惟念山深驛路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