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詩人感物,聯(lián)類不窮。流連萬象之際,沉浸視聽之區(qū)......情貌無遺矣。翻譯全文 文學(xué)翻譯
〔譯文〕
所以,當(dāng)詩人受到客觀事物的感染時,他可以聯(lián)想到各種各樣類似的事物;他依戀徘徊于宇宙萬物之間,而對他所見所聞進行深思默想。描寫景物的神貌,既是隨著景物而變化;辭采音節(jié)的安排,又必須結(jié)合自己的思想情感來細(xì)心琢磨。因此,《詩經(jīng)》里邊用“灼灼”二字來形容桃花顏色的鮮美,用“依依”二字來表現(xiàn)楊柳枝條的輕柔,用“杲杲”二字來描繪太陽出來時的光明,用“瀌瀌”二字來說明大雪紛飛的形狀,用“喈喈”二字來形容黃鳥的鳴聲,用“喓喓”二字來表現(xiàn)蟲鳴的聲音。還有用“皎”字來描繪太陽的明亮,用“嘒”字來說明星星的微小,這都是用一個字就道盡物理;有的用“參差”來形容荇菜的長短不齊,用“沃若”來表現(xiàn)桑葉的鮮美茂盛,這都是用兩個字就完全描繪出事物的形貌。這類例子都是以少量的文字,表達(dá)出豐富的內(nèi)容,并把事物的神情形貌,纖毫無遺地表現(xiàn)出來了。即使再反復(fù)考慮它千百年,能有更恰當(dāng)?shù)淖謥硖鎿Q么?及至《楚辭》繼《詩經(jīng)》而起,所寫事物觸類旁通而有所發(fā)展。物體的形貌是多種多樣的,不易完全描繪,因而詞匯便復(fù)雜繁富起來;如描摹山川險峻的“嵯峨”和草木茂盛的“葳蕤”等,便大量出現(xiàn)。后來司馬相如等人,于文章的氣勢力求奇特,于文章的音節(jié)力求動聽,往往要用一系列的形容詞藻,來描寫山水景物。這就真如揚雄說的:《詩經(jīng)》作者寫的東西雖華麗,但恰如其分,而且文字也比較簡約;辭賦家寫的東西,就過于華麗,辭句也過于繁多。至于像《詩經(jīng)·小雅·裳裳者華》中說到盛開的花朵:“有黃色的,有白色的。”《楚辭·九歌·少司命》中說到秋天的蘭花:“綠色的葉子,紫色的莖。”可見凡是描繪各種色彩的字,適當(dāng)應(yīng)用,方覺可貴;如果青的、黃的層見迭出,那就過于繁雜,不足為奇了。
〔注釋〕
1 聯(lián):聯(lián)系,聯(lián)想。類:相近、相似的。
2 流連:徘徊不忍離去。萬象:各種自然現(xiàn)象。
3 沈吟:低聲吟味,即研究思考的意思。
4 氣:指事物的精神。圖貌:描繪狀貌。《詮賦》篇曾說:“寫物圖貌,蔚似雕畫。”
5 宛轉(zhuǎn):曲折隨順,指在寫作中根據(jù)事物的狀貌來構(gòu)思。“隨物以宛轉(zhuǎn)”,即《神思》篇所說“神與物游”、“與風(fēng)云而并驅(qū)”之意。
6 屬:連綴。聲:指文章的音節(jié)。
7 徘徊:來回走動,這里指外物與內(nèi)心密切聯(lián)系的構(gòu)思活動。
8 灼灼(zhuó濁):花盛開的樣子。《詩經(jīng)·周南·桃夭》中用來形容桃花:“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毛傳:“夭夭,其少壯也;灼灼,華之盛也。”
9 依依:枝條輕柔的樣子。《詩經(jīng)·小雅·采薇》用來形容楊柳:“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盡:完全,即完全描繪出。
10 杲杲(gǎo搞):光明的樣子,《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伯兮》用來形容太陽:“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11 瀌瀌(biāo標(biāo)):雪多的樣子。《詩經(jīng)·小雅·角弓》用來形容下雪:“雨雪瀌瀌。”擬:模仿。
12 喈喈(jiē階):眾鳥和鳴的聲音。《詩經(jīng)·周南·葛覃(tán談)》用來形容黃鳥的聲音:“黃鳥于飛,集于灌木,其鳴喈喈。”逐:追,指追模,表現(xiàn)。
13 喓喓(yāo腰):蟲叫的聲音。《詩經(jīng)·召南·草蟲》用來形容草蟲的聲音:“喓喓草蟲。”韻:指蟲鳴聲。
14 皎(jiǎo矯):《詩經(jīng)·王風(fēng)·大車》用來形容太陽:“謂予不信,有如皦日。”皦:即皎,潔白明亮。嘒(huì惠):微小,《詩經(jīng)·召南·小星》用來形容星辰:“嘒彼小星,三五在東。”
15 一言:一字。
16 參差(cēncī岑陰疵):不齊,《詩經(jīng)·周南·關(guān)睢(jū居)》用來形容荇(xìng杏)菜:“參差荇菜,左右流(求)之。”荇菜:即水葵。沃若:美盛的樣子。《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氓(méng萌)》用來形容桑葉:“桑之未落,其葉沃若。”
17 窮:盡,指完全表現(xiàn)出來。
18 總:綜合。
19 情貌:神情狀貌。無遺:指完全表達(dá)出來。
20 易:更改。奪:除去。
21 《離騷》:屈原的杰作,這里借以代指《楚辭》。
22 長:指事物的引申、發(fā)展。
23 重沓(chóngtà蟲踏):多的意思。舒:伸展,即描寫。
24 嵯峨(cuōē搓俄):山峰高險的樣子。漢賦中用這類辭藻很多,如司馬相如《上林賦》“山氣巃嵷兮石嵯峨”,王延壽《魯靈光殿賦》“嵯峨嶵嵬”等。
25 葳蕤(wēiruí威銳陽):草木葉垂的樣子。司馬相如《子虛賦》“錯翡翠之威蕤”(《漢書》作“葳蕤”),張衡《東京賦》“羽蓋威蕤”。
26 長卿:西漢作家司馬相如的字。
27 詭(guǐ軌):不平常。勢:文章的氣勢。瑰(guī規(guī)):奇特。
28 模、范:都指依照物象描繪。
29 魚貫:所用詞藻如魚之成行,指羅列堆砌的毛病。
30 詩人:指《詩經(jīng)》的作者,也泛指一般走正確道路的作家,與下文“辭人”相反。則:合于規(guī)則而不過分。約:簡練。
31 辭人:辭賦家。淫:過分。揚雄《法言·吾子》中說:“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
32 《雅》:指《詩經(jīng)·小雅》。棠華:即“裳華”,指《小雅》中的《裳裳者華》。
33 或黃或白:《小雅·裳裳者華》:“裳裳者華,或黃或白。”
34 《騷》:這里泛指《楚辭》。
35 綠葉、紫莖:《九歌·少司命》:“秋蘭兮青青,綠葉兮紫莖。”
36 摛(chī吃):發(fā)布,引申為描寫。
37 時見:適時出現(xiàn)。
是以詩人感物,聯(lián)類不窮1;流連萬象之際2,沈吟視聽之區(qū)3。寫氣圖貌4,既隨物以宛轉(zhuǎn)5;屬采附聲6,亦與心而徘徊7。故“灼灼”狀桃花之鮮8,“依依”盡楊柳之貌9,“杲杲”為出日之容10,“瀌瀌”擬雨雪之狀11,“喈喈”逐黃鳥之聲12,“喓喓”學(xué)草蟲之韻13。“皎日”、“嘒星”14,一言窮理15;“參差”、“沃若”16,兩字窮形17:并以少總多18,情貌無遺矣19。雖復(fù)思經(jīng)千載,將何易奪20?及《離騷》代興21,觸類而長22。物貌難盡,故重沓舒狀23;于是嵯峨之類聚24,葳蕤之群積矣25。及長卿之徒26,詭勢瑰聲27,模山范水28,字必魚貫29;所謂詩人麗則而約言30,辭人麗淫而繁句也31。至如《雅》詠棠華32,“或黃或白”33;《騷》述秋蘭34,“綠葉”、“紫莖”35。凡摛表五色36,貴在時見37;若青黃屢出,則繁而不珍。
〔譯文〕
所以,當(dāng)詩人受到客觀事物的感染時,他可以聯(lián)想到各種各樣類似的事物;他依戀徘徊于宇宙萬物之間,而對他所見所聞進行深思默想。描寫景物的神貌,既是隨著景物而變化;辭采音節(jié)的安排,又必須結(jié)合自己的思想情感來細(xì)心琢磨。因此,《詩經(jīng)》里邊用“灼灼”二字來形容桃花顏色的鮮美,用“依依”二字來表現(xiàn)楊柳枝條的輕柔,用“杲杲”二字來描繪太陽出來時的光明,用“瀌瀌”二字來說明大雪紛飛的形狀,用“喈喈”二字來形容黃鳥的鳴聲,用“喓喓”二字來表現(xiàn)蟲鳴的聲音。還有用“皎”字來描繪太陽的明亮,用“嘒”字來說明星星的微小,這都是用一個字就道盡物理;有的用“參差”來形容荇菜的長短不齊,用“沃若”來表現(xiàn)桑葉的鮮美茂盛,這都是用兩個字就完全描繪出事物的形貌。這類例子都是以少量的文字,表達(dá)出豐富的內(nèi)容,并把事物的神情形貌,纖毫無遺地表現(xiàn)出來了。即使再反復(fù)考慮它千百年,能有更恰當(dāng)?shù)淖謥硖鎿Q么?及至《楚辭》繼《詩經(jīng)》而起,所寫事物觸類旁通而有所發(fā)展。物體的形貌是多種多樣的,不易完全描繪,因而詞匯便復(fù)雜繁富起來;如描摹山川險峻的“嵯峨”和草木茂盛的“葳蕤”等,便大量出現(xiàn)。后來司馬相如等人,于文章的氣勢力求奇特,于文章的音節(jié)力求動聽,往往要用一系列的形容詞藻,來描寫山水景物。這就真如揚雄說的:《詩經(jīng)》作者寫的東西雖華麗,但恰如其分,而且文字也比較簡約;辭賦家寫的東西,就過于華麗,辭句也過于繁多。至于像《詩經(jīng)·小雅·裳裳者華》中說到盛開的花朵:“有黃色的,有白色的。”《楚辭·九歌·少司命》中說到秋天的蘭花:“綠色的葉子,紫色的莖。”可見凡是描繪各種色彩的字,適當(dāng)應(yīng)用,方覺可貴;如果青的、黃的層見迭出,那就過于繁雜,不足為奇了。
是以詩人感物,聯(lián)類不窮1;流連萬象之際2,沈吟視聽之區(qū)3。寫氣圖貌4,既隨物以宛轉(zhuǎn)5;屬采附聲6,亦與心而徘徊7。故“灼灼”狀桃花之鮮8,“依依”盡楊柳之貌9,“杲杲”為出日之容10,“瀌瀌”擬雨雪之狀11,“喈喈”逐黃鳥之聲12,“喓喓”學(xué)草蟲之韻13。“皎日”、“嘒星”14,一言窮理15;“參差”、“沃若”16,兩字窮形17:并以少總多18,情貌無遺矣19。雖復(fù)思經(jīng)千載,將何易奪20?及《離騷》代興21,觸類而長22。物貌難盡,故重沓舒狀23;于是嵯峨之類聚24,葳蕤之群積矣25。及長卿之徒26,詭勢瑰聲27,模山范水28,字必魚貫29;所謂詩人麗則而約言30,辭人麗淫而繁句也31。至如《雅》詠棠華32,“或黃或白”33;《騷》述秋蘭34,“綠葉”、“紫莖”35。凡摛表五色36,貴在時見37;若青黃屢出,則繁而不珍。 (原文
所以,當(dāng)詩人受到客觀事物的感染時,他可以聯(lián)想到各種各樣類似的事物;他依戀徘徊于宇宙萬物之間,而對他所見所聞進行深思默想。描寫景物的神貌,既是隨著景物而變化;辭采音節(jié)的安排,又必須結(jié)合自己的思想情感來細(xì)心琢磨。因此,《詩經(jīng)》里邊用“灼灼”二字來形容桃花顏色的鮮美,用“依依”二字來表現(xiàn)楊柳枝條的輕柔,用“杲杲”二字來描繪太陽出來時的光明,用“瀌瀌”二字來說明大雪紛飛的形狀,用“喈喈”二字來形容黃鳥的鳴聲,用“喓喓”二字來表現(xiàn)蟲鳴的聲音。還有用“皎”字來描繪太陽的明亮,用“嘒”字來說明星星的微小,這都是用一個字就道盡物理;有的用“參差”來形容荇菜的長短不齊,用“沃若”來表現(xiàn)桑葉的鮮美茂盛,這都是用兩個字就完全描繪出事物的形貌。這類例子都是以少量的文字,表達(dá)出豐富的內(nèi)容,并把事物的神情形貌,纖毫無遺地表現(xiàn)出來了。即使再反復(fù)考慮它千百年,能有更恰當(dāng)?shù)淖謥硖鎿Q么?及至《楚辭》繼《詩經(jīng)》而起,所寫事物觸類旁通而有所發(fā)展。物體的形貌是多種多樣的,不易完全描繪,因而詞匯便復(fù)雜繁富起來;如描摹山川險峻的“嵯峨”和草木茂盛的“葳蕤”等,便大量出現(xiàn)。后來司馬相如等人,于文章的氣勢力求奇特,于文章的音節(jié)力求動聽,往往要用一系列的形容詞藻,來描寫山水景物。這就真如揚雄說的:《詩經(jīng)》作者寫的東西雖華麗,但恰如其分,而且文字也比較簡約;辭賦家寫的東西,就過于華麗,辭句也過于繁多。至于像《詩經(jīng)·小雅·裳裳者華》中說到盛開的花朵:“有黃色的,有白色的。”《楚辭·九歌·少司命》中說到秋天的蘭花:“綠色的葉子,紫色的莖。”可見凡是描繪各種色彩的字,適當(dāng)應(yīng)用,方覺可貴;如果青的、黃的層見迭出,那就過于繁雜,不足為奇了. (譯文
〔注釋〕
1 聯(lián):聯(lián)系,聯(lián)想。類:相近、相似的。
2 流連:徘徊不忍離去。萬象:各種自然現(xiàn)象。
3 沈吟:低聲吟味,即研究思考的意思。
4 氣:指事物的精神。圖貌:描繪狀貌。《詮賦》篇曾說:“寫物圖貌,蔚似雕畫。”
5 宛轉(zhuǎn):曲折隨順,指在寫作中根據(jù)事物的狀貌來構(gòu)思。“隨物以宛轉(zhuǎn)”,即《神思》篇所說“神與物游”、“與風(fēng)云而并驅(qū)”之意。
6 屬:連綴。聲:指文章的音節(jié)。
7 徘徊:來回走動,這里指外物與內(nèi)心密切聯(lián)系的構(gòu)思活動。
8 灼灼(zhuó濁):花盛開的樣子。《詩經(jīng)·周南·桃夭》中用來形容桃花:“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毛傳:“夭夭,其少壯也;灼灼,華之盛也。”
9 依依:枝條輕柔的樣子。《詩經(jīng)·小雅·采薇》用來形容楊柳:“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盡:完全,即完全描繪出。
10 杲杲(gǎo搞):光明的樣子,《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伯兮》用來形容太陽:“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11 瀌瀌(biāo標(biāo)):雪多的樣子。《詩經(jīng)·小雅·角弓》用來形容下雪:“雨雪瀌瀌。”擬:模仿。
12 喈喈(jiē階):眾鳥和鳴的聲音。《詩經(jīng)·周南·葛覃(tán談)》用來形容黃鳥的聲音:“黃鳥于飛,集于灌木,其鳴喈喈。”逐:追,指追模,表現(xiàn)。
13 喓喓(yāo腰):蟲叫的聲音。《詩經(jīng)·召南·草蟲》用來形容草蟲的聲音:“喓喓草蟲。”韻:指蟲鳴聲。
14 皎(jiǎo矯):《詩經(jīng)·王風(fēng)·大車》用來形容太陽:“謂予不信,有如皦日。”皦:即皎,潔白明亮。嘒(huì惠):微小,《詩經(jīng)·召南·小星》用來形容星辰:“嘒彼小星,三五在東。”
15 一言:一字。
16 參差(cēncī岑陰疵):不齊,《詩經(jīng)·周南·關(guān)睢(jū居)》用來形容荇(xìng杏)菜:“參差荇菜,左右流(求)之。”荇菜:即水葵。沃若:美盛的樣子。《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氓(méng萌)》用來形容桑葉:“桑之未落,其葉沃若。”
17 窮:盡,指完全表現(xiàn)出來。
18 總:綜合。
19 情貌:神情狀貌。無遺:指完全表達(dá)出來。
20 易:更改。奪:除去。
21 《離騷》:屈原的杰作,這里借以代指《楚辭》。
22 長:指事物的引申、發(fā)展。
23 重沓(chóngtà蟲踏):多的意思。舒:伸展,即描寫。
24 嵯峨(cuōē搓俄):山峰高險的樣子。漢賦中用這類辭藻很多,如司馬相如《上林賦》“山氣巃嵷兮石嵯峨”,王延壽《魯靈光殿賦》“嵯峨嶵嵬”等。
25 葳蕤(wēiruí威銳陽):草木葉垂的樣子。司馬相如《子虛賦》“錯翡翠之威蕤”(《漢書》作“葳蕤”),張衡《東京賦》“羽蓋威蕤”。
26 長卿:西漢作家司馬相如的字。
27 詭(guǐ軌):不平常。勢:文章的氣勢。瑰(guī規(guī)):奇特。
28 模、范:都指依照物象描繪。
29 魚貫:所用詞藻如魚之成行,指羅列堆砌的毛病。
30 詩人:指《詩經(jīng)》的作者,也泛指一般走正確道路的作家,與下文“辭人”相反。則:合于規(guī)則而不過分。約:簡練。
31 辭人:辭賦家。淫:過分。揚雄《法言·吾子》中說:“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
32 《雅》:指《詩經(jīng)·小雅》。棠華:即“裳華”,指《小雅》中的《裳裳者華》。
33 或黃或白:《小雅·裳裳者華》:“裳裳者華,或黃或白。”
34 《騷》:這里泛指《楚辭》。
35 綠葉、紫莖:《九歌·少司命》:“秋蘭兮青青,綠葉兮紫莖。”
36 摛(chī吃):發(fā)布,引申為描寫。
37 時見:適時出現(xiàn)。 (翻譯
一)
春秋代序1,陰陽慘舒2;物色之動,心亦搖焉3。蓋陽氣萌而玄駒步4,陰律凝而丹鳥羞5;微蟲猶或入感,四時之動物深矣。若夫珪璋挺其惠心6,英華秀其清氣7;物色相召,人誰獲安8?是以獻歲發(fā)春9,悅豫之情暢10;滔滔孟夏11,郁陶之心凝12;天高氣清13,陰沈之志遠(yuǎn)14;霰雪無垠15,矜肅之慮深16。歲有其物,物有其容17;情以物遷,辭以情發(fā)18。一葉且或迎意19,蟲聲有足引心;況清風(fēng)與明月同夜,白日與春林共朝哉!
〔譯文〕
春秋四季不斷更代,寒冷的天氣使人覺得沉悶,溫暖的日子使人感到舒暢;四時景物的不斷變化,人的心情也受到感染。春天來到,螞蟻就開始活動;到秋天降臨,螢火蟲便要吃東西。這些微小的蟲蟻尚且受到外物的感召,可見四季變化對萬物影響的深刻。至于人類,靈慧的心思宛如美玉,清秀的氣質(zhì)有似奇花;在種種景色的感召之下,誰又能安然不動呢?所以,春日景物明媚,人便感到愉悅舒暢;夏天炎熱沉悶,人就常常煩躁不安;秋日天高氣清,引起人們陰沉的遙遠(yuǎn)之思;冬天霰雪無邊,往往使人的思慮嚴(yán)肅而深沉。因此,一年四季有不同的景物,這些不同的景物表現(xiàn)出不同的形貌;人的感情跟隨景物而變化,文章便是這些感情的抒發(fā)。一葉下落尚能觸動情懷,幾聲蟲鳴便可勾引心思,何況是清風(fēng)明月的秋夜,麗日芳樹的春晨呢?
〔注釋〕
1 代:更替。序:次序,指四季的次序。
2 陰陽慘舒:即陰慘陽舒。張衡《西京賦》:“夫人在陽時則舒,在陰時則慘。”(《文選》卷二)陰:秋冬寒冷的時候。慘:不愉快。陽:春夏溫暖的時候。舒:舒暢。
3 搖:動搖,這里指心情受到外物的影響而波動。
4 萌:開始。玄駒:螞蟻。步:走動。《大戴禮記·夏小正》:“玄駒賁。玄駒也者,蟻也。賁者何也?走于地中也。”(引文據(jù)《四部叢刊》本,下同)賁(bēn奔陰):通奔。
5 陰律:指某幾種樂律,代表秋天。古代樂律分陰陽二種,古人曾以十二種樂律分配于十二月,但并不是所有的陰律都屬于秋冬,這里只是借用陰律這個名稱,來指陰冷的季節(jié)。丹鳥:螢火蟲。羞:進食。《大戴禮記·夏小正》:“丹鳥羞白鳥。丹鳥者,謂丹良也。白鳥者,謂蚊蚋也。其謂之鳥也,重其養(yǎng)者也,有翼者為鳥。羞也者,進也,不盡食也。”
6 珪(guī規(guī))璋:古代聘問時所用的名貴玉器,這里泛指美玉。挺:挺拔。惠:即慧。
7 英華:美好的花。
8 安:安靜:指沒有受到感動。鐘嶸《詩品序》:“凡斯種種,感蕩心靈,非陳詩何以展其義?非長歌何以騁其情?”
9 獻歲:新的一年。獻:進。發(fā)春:春氣發(fā)揚。《楚辭·招魂》:“獻歲發(fā)春兮,淚吾南征些。”
10 豫:安樂。
11 滔滔:陽氣盛發(fā)的樣子。孟:始。《楚辭·九章·懷沙》:“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
12 郁陶:憂悶。
13 天高氣清:指秋天。《楚辭·九辯》:”泬寥兮天高而氣清。”
14 陰沈:深沈。陰、沉,都是深。
15 霰(xiàn線):雪珠。垠(yín銀):邊界。《楚辭·九章·涉江》:“霰雪紛其無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16 矜(jīn今)肅:嚴(yán)肅。矜:莊,敬。
17 物有其容:《左傳·昭公九年》:事有其物,物有其容。”
18 情以物遷,辭以情發(fā):《明詩》篇說的“應(yīng)物斯感,感物吟志”,和這兩句同旨。
19 迎:接,引申為感觸。《淮南子·說山訓(xùn)》中曾說:“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
(二)
是以詩人感物,聯(lián)類不窮1;流連萬象之際2,沈吟視聽之區(qū)3。寫氣圖貌4,既隨物以宛轉(zhuǎn)5;屬采附聲6,亦與心而徘徊7。故“灼灼”狀桃花之鮮8,“依依”盡楊柳之貌9,“杲杲”為出日之容10,“瀌瀌”擬雨雪之狀11,“喈喈”逐黃鳥之聲12,“喓喓”學(xué)草蟲之韻13。“皎日”、“嘒星”14,一言窮理15;“參差”、“沃若”16,兩字窮形17:并以少總多18,情貌無遺矣19。雖復(fù)思經(jīng)千載,將何易奪20?及《離騷》代興21,觸類而長22。物貌難盡,故重沓舒狀23;于是嵯峨之類聚24,葳蕤之群積矣25。及長卿之徒26,詭勢瑰聲27,模山范水28,字必魚貫29;所謂詩人麗則而約言30,辭人麗淫而繁句也31。至如《雅》詠棠華32,“或黃或白”33;《騷》述秋蘭34,“綠葉”、“紫莖”35。凡摛表五色36,貴在時見37;若青黃屢出,則繁而不珍。
〔譯文〕
所以,當(dāng)詩人受到客觀事物的感染時,他可以聯(lián)想到各種各樣類似的事物;他依戀徘徊于宇宙萬物之間,而對他所見所聞進行深思默想。描寫景物的神貌,既是隨著景物而變化;辭采音節(jié)的安排,又必須結(jié)合自己的思想情感來細(xì)心琢磨。因此,《詩經(jīng)》里邊用“灼灼”二字來形容桃花顏色的鮮美,用“依依”二字來表現(xiàn)楊柳枝條的輕柔,用“杲杲”二字來描繪太陽出來時的光明,用“瀌瀌”二字來說明大雪紛飛的形狀,用“喈喈”二字來形容黃鳥的鳴聲,用“喓喓”二字來表現(xiàn)蟲鳴的聲音。還有用“皎”字來描繪太陽的明亮,用“嘒”字來說明星星的微小,這都是用一個字就道盡物理;有的用“參差”來形容荇菜的長短不齊,用“沃若”來表現(xiàn)桑葉的鮮美茂盛,這都是用兩個字就完全描繪出事物的形貌。這類例子都是以少量的文字,表達(dá)出豐富的內(nèi)容,并把事物的神情形貌,纖毫無遺地表現(xiàn)出來了。即使再反復(fù)考慮它千百年,能有更恰當(dāng)?shù)淖謥硖鎿Q么?及至《楚辭》繼《詩經(jīng)》而起,所寫事物觸類旁通而有所發(fā)展。物體的形貌是多種多樣的,不易完全描繪,因而詞匯便復(fù)雜繁富起來;如描摹山川險峻的“嵯峨”和草木茂盛的“葳蕤”等,便大量出現(xiàn)。后來司馬相如等人,于文章的氣勢力求奇特,于文章的音節(jié)力求動聽,往往要用一系列的形容詞藻,來描寫山水景物。這就真如揚雄說的:《詩經(jīng)》作者寫的東西雖華麗,但恰如其分,而且文字也比較簡約;辭賦家寫的東西,就過于華麗,辭句也過于繁多。至于像《詩經(jīng)·小雅·裳裳者華》中說到盛開的花朵:“有黃色的,有白色的。”《楚辭·九歌·少司命》中說到秋天的蘭花:“綠色的葉子,紫色的莖。”可見凡是描繪各種色彩的字,適當(dāng)應(yīng)用,方覺可貴;如果青的、黃的層見迭出,那就過于繁雜,不足為奇了。
〔注釋〕
1 聯(lián):聯(lián)系,聯(lián)想。類:相近、相似的。
2 流連:徘徊不忍離去。萬象:各種自然現(xiàn)象。
3 沈吟:低聲吟味,即研究思考的意思。
4 氣:指事物的精神。圖貌:描繪狀貌。《詮賦》篇曾說:“寫物圖貌,蔚似雕畫。”
5 宛轉(zhuǎn):曲折隨順,指在寫作中根據(jù)事物的狀貌來構(gòu)思。“隨物以宛轉(zhuǎn)”,即《神思》篇所說“神與物游”、“與風(fēng)云而并驅(qū)”之意。
6 屬:連綴。聲:指文章的音節(jié)。
7 徘徊:來回走動,這里指外物與內(nèi)心密切聯(lián)系的構(gòu)思活動。
8 灼灼(zhuó濁):花盛開的樣子。《詩經(jīng)·周南·桃夭》中用來形容桃花:“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毛傳:“夭夭,其少壯也;灼灼,華之盛也。”
9 依依:枝條輕柔的樣子。《詩經(jīng)·小雅·采薇》用來形容楊柳:“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盡:完全,即完全描繪出。
10 杲杲(gǎo搞):光明的樣子,《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伯兮》用來形容太陽:“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11 瀌瀌(biāo標(biāo)):雪多的樣子。《詩經(jīng)·小雅·角弓》用來形容下雪:“雨雪瀌瀌。”擬:模仿。
12 喈喈(jiē階):眾鳥和鳴的聲音。《詩經(jīng)·周南·葛覃(tán談)》用來形容黃鳥的聲音:“黃鳥于飛,集于灌木,其鳴喈喈。”逐:追,指追模,表現(xiàn)。
13 喓喓(yāo腰):蟲叫的聲音。《詩經(jīng)·召南·草蟲》用來形容草蟲的聲音:“喓喓草蟲。”韻:指蟲鳴聲。
14 皎(jiǎo矯):《詩經(jīng)·王風(fēng)·大車》用來形容太陽:“謂予不信,有如皦日。”皦:即皎,潔白明亮。嘒(huì惠):微小,《詩經(jīng)·召南·小星》用來形容星辰:“嘒彼小星,三五在東。”
15 一言:一字。
16 參差(cēncī岑陰疵):不齊,《詩經(jīng)·周南·關(guān)睢(jū居)》用來形容荇(xìng杏)菜:“參差荇菜,左右流(求)之。”荇菜:即水葵。沃若:美盛的樣子。《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氓(méng萌)》用來形容桑葉:“桑之未落,其葉沃若。”
17 窮:盡,指完全表現(xiàn)出來。
18 總:綜合。
19 情貌:神情狀貌。無遺:指完全表達(dá)出來。
20 易:更改。奪:除去。
21 《離騷》:屈原的杰作,這里借以代指《楚辭》。
22 長:指事物的引申、發(fā)展。
23 重沓(chóngtà蟲踏):多的意思。舒:伸展,即描寫。
24 嵯峨(cuōē搓俄):山峰高險的樣子。漢賦中用這類辭藻很多,如司馬相如《上林賦》“山氣巃嵷兮石嵯峨”,王延壽《魯靈光殿賦》“嵯峨嶵嵬”等。
25 葳蕤(wēiruí威銳陽):草木葉垂的樣子。司馬相如《子虛賦》“錯翡翠之威蕤”(《漢書》作“葳蕤”),張衡《東京賦》“羽蓋威蕤”。
26 長卿:西漢作家司馬相如的字。
27 詭(guǐ軌):不平常。勢:文章的氣勢。瑰(guī規(guī)):奇特。
28 模、范:都指依照物象描繪。
29 魚貫:所用詞藻如魚之成行,指羅列堆砌的毛病。
30 詩人:指《詩經(jīng)》的作者,也泛指一般走正確道路的作家,與下文“辭人”相反。則:合于規(guī)則而不過分。約:簡練。
31 辭人:辭賦家。淫:過分。揚雄《法言·吾子》中說:“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
32 《雅》:指《詩經(jīng)·小雅》。棠華:即“裳華”,指《小雅》中的《裳裳者華》。
33 或黃或白:《小雅·裳裳者華》:“裳裳者華,或黃或白。”
34 《騷》:這里泛指《楚辭》。
35 綠葉、紫莖:《九歌·少司命》:“秋蘭兮青青,綠葉兮紫莖。”
36 摛(chī吃):發(fā)布,引申為描寫。
37 時見:適時出現(xiàn)。
(三)
自近代以來1,文貴形似。窺情風(fēng)景之上2,鉆貌草木之中;吟詠所發(fā),志惟深遠(yuǎn)3;體物為妙4,功在密附5。故巧言切狀6,如印之印泥7,不加雕削8,而曲寫毫芥9。故能瞻言而見貌10,印字而知時也11。然物有恒姿12,而思無定檢13;或率爾造極14,或精思愈疏15。且《詩》、《騷》所標(biāo)16,并據(jù)要害17;故后進銳筆18,怯于爭鋒19。莫不因方以借巧20,即勢以會奇;善于適要21,則雖舊彌新矣22。是以四序紛回23,而入興貴閑24;物色雖繁,而析辭尚簡25;使味飄飄而輕舉,情曄曄而更新26。古來辭人,異代接武27,莫不參伍以相變28,因革以為功29;物色盡而情有余者30,曉會通也31。若乃山林皋壤32,實文思之奧府33。略語則闕34,詳說則繁。然屈平所以能洞監(jiān)“風(fēng)”、“騷”之情者35,抑亦江山之助乎36!
〔譯文〕
晉宋以來,作品重視描寫事物形貌的逼真。作者深入觀察風(fēng)物景色的神情,研究花草樹木的狀貌;吟詠景物從作者深遠(yuǎn)的情志出發(fā),而描繪事物的訣竅就在于能密切地符合真相。所以,如果文字用得巧,事物寫得逼真,那就像在印泥上蓋印一樣,用不著過多的雕琢,而事物的本來面目便可完全無遺地描繪出來。這就使人能從作品的字句里看到景物的形貌,了解到不同的季節(jié)。但是事物各有固定的樣子,而作者構(gòu)思卻沒有一定的法則;有的好像滿不在乎地就能把景物寫得很好,有的卻仔細(xì)思索還和所描寫的景物相差很遠(yuǎn)。《詩經(jīng)》和《楚辭》中突出的特點,就是善于抓住客觀事物的要點;后來善寫文章的人,都不敢在這上面和它們較量。卻無不依照這種方法,學(xué)其巧妙,隨著文章的氣勢而顯示出奇特來。所以,只要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的要點,就能把本來不新鮮的景物也描繪得極其新穎了。因此,一年四季的景色雖然多變,但寫到文章中去要有規(guī)則;事物雖然繁雜,但描寫它們的辭句應(yīng)該簡練;要使得作品的味道好像不費力地流露出來,情趣盎然而又格外清新。歷代作家,前后相繼,在寫作上都是錯綜復(fù)雜地演變著,并在一面繼承,一面改革中取得新的成就。要使文章寫得景物有限而情味無窮,就必須把《詩經(jīng)》、《楚辭》以來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融會貫通起來。山水川原實在是文思的深厚府庫;描寫它的文字過簡就會顯得不夠完備,過詳又顯得繁冗。屈原之所以能深得吟詩作賦的要領(lǐng),不就是得到楚地山川景物的幫助嗎?
〔注釋〕
1 近代:指晉宋時期。
2 窺(kuī虧):探視。
3 志:指作者的情志。
4 體:體現(xiàn),描寫。
5 密附:指準(zhǔn)確地描繪事物,和《比興》篇要求的“以切至為貴”同理。附:接近。
6 切:切合。
7 印泥:古代封信用泥,上面蓋印,和后來用的火漆相似。
8 雕削:雕刻,雕琢。
9 曲:曲折,細(xì)致。芥(jiè界):小草。
10 瞻:看。
11 印:當(dāng)作“即”,就。時:指四時。
12 恒:經(jīng)常的,有定的。
13 檢:法式。《明詩》“詩有恒裁,思無定位”,和這里說的“物有恒姿,而思無定檢”同理。
14 率爾:隨便的樣子。造極:達(dá)到理想的境地。
15 疏:遠(yuǎn),指作者的思想和客觀物象距離很大。
16 標(biāo):顯出。
17 要害:重要之處,指事物的主要特征。
18 銳筆:指精于寫作的人。
19 怯(qiè妾):懦弱,害怕。
20 方:方法,指過去的寫作手法。
21 適要:抓住要點,和上面說的“據(jù)要害”意思相同。
22 舊:指常見的、前人多次寫到過的事物。彌(mí迷):更加。新:新鮮,指同一事物能從新的角度或深度表現(xiàn)出新的特色。
23 四序:四季。紛回:復(fù)雜多變。回:運轉(zhuǎn)。
24 興:指寫作的興致。閑:法度。
25 析:分解,引申為抉擇、運用。
26 曄曄(yè夜):美盛的樣子。
27 接武:繼跡。武:半步。
28 參伍:錯雜。
29 因:沿襲。革:改變。
30 盡而有余:晉代作家張華曾稱贊左思的作品“使讀之者盡而有余,久而更新”(《晉書·左思傳》)。
31 會通:指對傳統(tǒng)精神的融會貫通。
32 皋(gāo高):水邊地。
33 奧:深。府:藏聚財物之所。
34 闕(què卻):缺。
35 屈平:屈原名平,戰(zhàn)國時楚國詩人。洞:深。監(jiān):察。風(fēng)、騷:泛指詩賦等作品。
36 抑:語首助詞。
(四)
贊曰:山沓水匝1,樹雜云合2。目既往還,心亦吐納3。春日遲遲4,秋風(fēng)颯颯5;情往似贈,興來如答6。
〔譯文〕
總之,高山重迭,流水環(huán)繞,眾樹錯雜,云霞郁起。作者反復(fù)地觀察這些景物,內(nèi)心就有所抒發(fā)。春光舒暢柔和,秋風(fēng)蕭颯愁人;像投贈一樣,作者以情接物;像回答一樣,景物又引起作者寫作的靈感。
〔注釋〕
1 匝(zā雜陰):圍繞。
2 合:聚、會。
3 吐納:指抒發(fā)。
4 春日遲遲:《詩經(jīng)·豳風(fēng)·七月》:“春日遲遲,采蘩祁祁。”孔穎達(dá)疏:“遲遲者,日長而暄之意,故為舒緩。計春秋漏刻,多少正等。而秋言凄凄,春言遲遲者,陰陽之氣感人不同。張衡《西京賦》云‘人在陽則舒,在陰則慘’,然則人遇春暄,則四體舒泰,春覺晝景之稍長,謂日行遲緩,故以遲遲言之。”
5 颯颯(sà薩):風(fēng)聲。
6 興:指物色引起作者產(chǎn)生的創(chuàng)作興致。紀(jì)昀評:“諸贊之中,此為第一。”
是以詩人感物,聯(lián)類不窮1;流連萬象之際2,沈吟視聽之區(qū)3。寫氣圖貌4,既隨物以宛轉(zhuǎn)5;屬采附聲6,亦與心而徘徊7。故“灼灼”狀桃花之鮮8,“依依”盡楊柳之貌9,“杲杲”為出日之容10,“瀌瀌”擬雨雪之狀11,“喈喈”逐黃鳥之聲12,“喓喓”學(xué)草蟲之韻13。“皎日”、“嘒星”14,一言窮理15;“參差”、“沃若”16,兩字窮形17:并以少總多18,情貌無遺矣19。雖復(fù)思經(jīng)千載,將何易奪20?及《離騷》代興21,觸類而長22。物貌難盡,故重沓舒狀23;于是嵯峨之類聚24,葳蕤之群積矣25。及長卿之徒26,詭勢瑰聲27,模山范水28,字必魚貫29;所謂詩人麗則而約言30,辭人麗淫而繁句也31。至如《雅》詠棠華32,“或黃或白”33;《騷》述秋蘭34,“綠葉”、“紫莖”35。凡摛表五色36,貴在時見37;若青黃屢出,則繁而不珍。
〔譯文〕
所以,當(dāng)詩人受到客觀事物的感染時,他可以聯(lián)想到各種各樣類似的事物;他依戀徘徊于宇宙萬物之間,而對他所見所聞進行深思默想。描寫景物的神貌,既是隨著景物而變化;辭采音節(jié)的安排,又必須結(jié)合自己的思想情感來細(xì)心琢磨。因此,《詩經(jīng)》里邊用“灼灼”二字來形容桃花顏色的鮮美,用“依依”二字來表現(xiàn)楊柳枝條的輕柔,用“杲杲”二字來描繪太陽出來時的光明,用“瀌瀌”二字來說明大雪紛飛的形狀,用“喈喈”二字來形容黃鳥的鳴聲,用“喓喓”二字來表現(xiàn)蟲鳴的聲音。還有用“皎”字來描繪太陽的明亮,用“嘒”字來說明星星的微小,這都是用一個字就道盡物理;有的用“參差”來形容荇菜的長短不齊,用“沃若”來表現(xiàn)桑葉的鮮美茂盛,這都是用兩個字就完全描繪出事物的形貌。這類例子都是以少量的文字,表達(dá)出豐富的內(nèi)容,并把事物的神情形貌,纖毫無遺地表現(xiàn)出來了。即使再反復(fù)考慮它千百年,能有更恰當(dāng)?shù)淖謥硖鎿Q么?及至《楚辭》繼《詩經(jīng)》而起,所寫事物觸類旁通而有所發(fā)展。物體的形貌是多種多樣的,不易完全描繪,因而詞匯便復(fù)雜繁富起來;如描摹山川險峻的“嵯峨”和草木茂盛的“葳蕤”等,便大量出現(xiàn)。后來司馬相如等人,于文章的氣勢力求奇特,于文章的音節(jié)力求動聽,往往要用一系列的形容詞藻,來描寫山水景物。這就真如揚雄說的:《詩經(jīng)》作者寫的東西雖華麗,但恰如其分,而且文字也比較簡約;辭賦家寫的東西,就過于華麗,辭句也過于繁多。至于像《詩經(jīng)·小雅·裳裳者華》中說到盛開的花朵:“有黃色的,有白色的。”《楚辭·九歌·少司命》中說到秋天的蘭花:“綠色的葉子,紫色的莖。”可見凡是描繪各種色彩的字,適當(dāng)應(yīng)用,方覺可貴;如果青的、黃的層見迭出,那就過于繁雜,不足為奇了。
〔注釋〕
1 聯(lián):聯(lián)系,聯(lián)想。類:相近、相似的。
2 流連:徘徊不忍離去。萬象:各種自然現(xiàn)象。
3 沈吟:低聲吟味,即研究思考的意思。
4 氣:指事物的精神。圖貌:描繪狀貌。《詮賦》篇曾說:“寫物圖貌,蔚似雕畫。”
5 宛轉(zhuǎn):曲折隨順,指在寫作中根據(jù)事物的狀貌來構(gòu)思。“隨物以宛轉(zhuǎn)”,即《神思》篇所說“神與物游”、“與風(fēng)云而并驅(qū)”之意。
6 屬:連綴。聲:指文章的音節(jié)。
7 徘徊:來回走動,這里指外物與內(nèi)心密切聯(lián)系的構(gòu)思活動。
8 灼灼(zhuó濁):花盛開的樣子。《詩經(jīng)·周南·桃夭》中用來形容桃花:“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毛傳:“夭夭,其少壯也;灼灼,華之盛也。”
9 依依:枝條輕柔的樣子。《詩經(jīng)·小雅·采薇》用來形容楊柳:“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盡:完全,即完全描繪出。
10 杲杲(gǎo搞):光明的樣子,《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伯兮》用來形容太陽:“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11 瀌瀌(biāo標(biāo)):雪多的樣子。《詩經(jīng)·小雅·角弓》用來形容下雪:“雨雪瀌瀌。”擬:模仿。
12 喈喈(jiē階):眾鳥和鳴的聲音。《詩經(jīng)·周南·葛覃(tán談)》用來形容黃鳥的聲音:“黃鳥于飛,集于灌木,其鳴喈喈。”逐:追,指追模,表現(xiàn)。
13 喓喓(yāo腰):蟲叫的聲音。《詩經(jīng)·召南·草蟲》用來形容草蟲的聲音:“喓喓草蟲。”韻:指蟲鳴聲。
14 皎(jiǎo矯):《詩經(jīng)·王風(fēng)·大車》用來形容太陽:“謂予不信,有如皦日。”皦:即皎,潔白明亮。嘒(huì惠):微小,《詩經(jīng)·召南·小星》用來形容星辰:“嘒彼小星,三五在東。”
15 一言:一字。
16 參差(cēncī岑陰疵):不齊,《詩經(jīng)·周南·關(guān)睢(jū居)》用來形容荇(xìng杏)菜:“參差荇菜,左右流(求)之。”荇菜:即水葵。沃若:美盛的樣子。《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氓(méng萌)》用來形容桑葉:“桑之未落,其葉沃若。”
17 窮:盡,指完全表現(xiàn)出來。
18 總:綜合。
19 情貌:神情狀貌。無遺:指完全表達(dá)出來。
20 易:更改。奪:除去。
21 《離騷》:屈原的杰作,這里借以代指《楚辭》。
22 長:指事物的引申、發(fā)展。
23 重沓(chóngtà蟲踏):多的意思。舒:伸展,即描寫。
24 嵯峨(cuōē搓俄):山峰高險的樣子。漢賦中用這類辭藻很多,如司馬相如《上林賦》“山氣巃嵷兮石嵯峨”,王延壽《魯靈光殿賦》“嵯峨嶵嵬”等。
25 葳蕤(wēiruí威銳陽):草木葉垂的樣子。司馬相如《子虛賦》“錯翡翠之威蕤”(《漢書》作“葳蕤”),張衡《東京賦》“羽蓋威蕤”。
26 長卿:西漢作家司馬相如的字。
27 詭(guǐ軌):不平常。勢:文章的氣勢。瑰(guī規(guī)):奇特。
28 模、范:都指依照物象描繪。
29 魚貫:所用詞藻如魚之成行,指羅列堆砌的毛病。
30 詩人:指《詩經(jīng)》的作者,也泛指一般走正確道路的作家,與下文“辭人”相反。則:合于規(guī)則而不過分。約:簡練。
31 辭人:辭賦家。淫:過分。揚雄《法言·吾子》中說:“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
32 《雅》:指《詩經(jīng)·小雅》。棠華:即“裳華”,指《小雅》中的《裳裳者華》。
33 或黃或白:《小雅·裳裳者華》:“裳裳者華,或黃或白。”
34 《騷》:這里泛指《楚辭》。
35 綠葉、紫莖:《九歌·少司命》:“秋蘭兮青青,綠葉兮紫莖。”
36 摛(chī吃):發(fā)布,引申為描寫。
37 時見:適時出現(xiàn)。 回答者: 可愛※熊 | 三級 | 2011-5-31 21:46
所以,當(dāng)詩人受到客觀事物的感染時,他可以聯(lián)想到各種各樣類似的事物;他依戀徘徊于宇宙萬物之間,而對他所見所聞進行深思默想。描寫景物的神貌,既是隨著景物而變化;辭采音節(jié)的安排,又必須結(jié)合自己的思想情感來細(xì)心琢磨。因此,《詩經(jīng)》里邊用“灼灼”二字來形容桃花顏色的鮮美,用“依依”二字來表現(xiàn)楊柳枝條的輕柔,用“杲杲”二字來描繪太陽出來時的光明,用“瀌瀌”二字來說明大雪紛飛的形狀,用“喈喈”二字來形容黃鳥的鳴聲,用“喓喓”二字來表現(xiàn)蟲鳴的聲音。還有用“皎”字來描繪太陽的明亮,用“嘒”字來說明星星的微小,這都是用一個字就道盡物理;有的用“參差”來形容荇菜的長短不齊,用“沃若”來表現(xiàn)桑葉的鮮美茂盛,這都是用兩個字就完全描繪出事物的形貌。這類例子都是以少量的文字,表達(dá)出豐富的內(nèi)容,并把事物的神情形貌,纖毫無遺地表現(xiàn)出來了。 參考資料:http://baike.baidu.com/view/40343.htm
李商隱野菊鑒賞賞析和解讀
所不同的只是“鶯啼如有淚”是由聽覺觸發(fā)的,而此詩中的野菊垂淚是由視覺觸發(fā)的,錢鐘書稱之為“移情”。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僅開頭兩句就表明,詩,不是在詠菊,而是在抒發(fā)內(nèi)心的怨憤,野菊的被棄于野地而不為人注意正是詩人沉淪漂泊,苦悶孤寂的真實寫照。 次聯(lián)兩句承上而下,既寫出野菊的精神,又寄托身世之感,是詠物...
古詩詞賞析《送元二使西安》
但當(dāng)時陽關(guān)以西還是窮荒絕域,風(fēng)物與內(nèi)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陽關(guān)”,雖是壯舉,卻又不免經(jīng)歷萬里長途的跋涉,備嘗獨行窮荒的艱辛寂寞。因此,這臨行之際“勸君更盡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詩人全部豐富深摯情誼的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這里面,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包含著對遠(yuǎn)行者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包含著前路...
中國詩歌的“意境說”
他指出構(gòu)思規(guī)律的奧妙在“神與物游”,也就是作家的主觀精神與客觀物境的契合交融。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說,作詩要“處心于境,視境于心”,要求心與物相“感會”,景與意“相兼”、“相愜”,更強調(diào)了主客觀交融的關(guān)系。他又說: 詩思有三: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會于物,因心而得,日取思。大用精思,未契意...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乳燕啄新泥。亂花漸欲迷人眼,野草才能沒馬蹄...
同時,“漸欲”、“才能”與“初平”等相呼應(yīng),再次突出了早春景色的特點。 尾聯(lián)兩句,詩人將視線重新推向遠(yuǎn)處的白沙堤和湖東,描繪西湖的總體輪廓,以與首聯(lián)相照應(yīng),使全詩的內(nèi)容更加完足。如果說前六句都是實寫,那么這兩句是虛寫;如果說前六句是景中含情,那么這兩句是情中有景。詩人終于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悅依戀,...
琵琶行全詩
自“我從去年辭帝京”起以下十二句,寫詩人貶官九江以來的孤獨寂寞之感。他說:“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地勢荒僻,環(huán)境惡劣,舉目傷懷,一點開心解悶的東西都沒有。
引用古詩寫作文200字
自古以來,詩人喜愛春天,贊美春天,是因為春天景色宜人,處處皆可入詩。漫步古詩百花園,只見詠春詩姹紫嫣紅、爭奇斗艷,令人目不暇接,隨意采擷幾朵,慢慢品讀,不知不覺已陶醉其中。 “一夕輕雷落萬絲,霽光浮瓦碧參差。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這是北宋詩人秦觀的《春日》。這首詩寫雨后春景。瞧,雨 ...
從古代詩詞中看箏樂的美感特質(zhì)
詠物賦鼎盛于魏晉,在魏晉賦的數(shù)量中占有大半,達(dá)四百多篇,其中的一類為器物類,約有百余篇,樂器屬于其中之一項。 賦為廣義之詩之一體,詠物賦之義界可借助詠物詩加以定義:「詩也者,發(fā)于志而感于物者也。詩感于物,而其體物者不可以不工,狀物者不可以不切,于是有詠物一體,以窮物之情,盡物之態(tài),而詩學(xué)之...
關(guān)于秋天的詩句以及其中的意思
詩的中間兩聯(lián)同是寫景,而各有側(cè)重。頷聯(lián)側(cè)重寫物,以物芳而明志潔;頸聯(lián)側(cè)重寫人,以人和而望政通。 同時,二者又互為補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蓮,可以說都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寫照,都是詩人理想境界的環(huán)境烘托。 既然詩人是那樣地高潔,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個稱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說:...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這句詩什么意思?
他在《山中與裴秀才迪書》的信中說:“足下方溫經(jīng),猥不敢相煩。輒便往山中,憩感興寺,與山僧飯...詩人在一坐、一看之際已經(jīng)頓悟。再看這流水、白云,已是無所分別,達(dá)到了物我一體的境界。從結(jié)構(gòu)看,...幫助的人:27.5萬 我也去答題訪問個人頁 關(guān)注 展開全部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出自唐代詩人...
求《與朱元思書》,《送東陽馬生序》《小石潭記》《岳陽樓記》《醉翁...
(2)聽覺:“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zhuǎn)不窮,猿則百叫無絕。”繪聲繪色,使...然則(雖然如此,那么)北通巫峽,南極(盡)瀟湘,遷客(降職遠(yuǎn)調(diào)的人)騷人(詩人),多會于此,覽(觀賞)物...登斯(這)樓也,則有去(離開)國(國都)懷鄉(xiāng),憂讒(誹謗)畏譏(譏諷),滿目蕭然,感極(極點)而悲者矣...
相關(guān)評說:
晉寧縣切削: ______ 一、 疊字有助于詩歌音韻合諧,節(jié)奏鏗鏘. 二、 疊字有助于詩歌形象生動,情景交融. 三、 疊字有助于詩歌展示情節(jié),深化感情. 疊字詩〔唐〕·寒 山 獨坐常忽忽,情懷何悠悠.山腰云縵縵,谷口風(fēng)颼颼. 猿來樹裊裊,鳥入林啾啾.時催鬢颯颯...
晉寧縣切削: ______ 作者】:李白——《勞勞亭》 【內(nèi)容】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春風(fēng)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賞析】: 勞勞亭,三國吳時建,故址在今南京市區(qū)南,是古時送別之所.李白寫這首絕句時,春風(fēng)初到,柳條未青,應(yīng)當(dāng)是早春時節(jié).不過,詩人...
晉寧縣切削: ______ 出自唐代李白的《勞勞亭》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春風(fēng)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譯文 天下最傷心的地方,就是這送別的勞勞亭. 春風(fēng)也會意離別的痛苦,不催這柳條兒發(fā)青. 注釋 ⑴勞勞亭:在今南京市西南,古新亭南,為古時送別...
晉寧縣切削: ______ 《勞勞亭》 唐·李白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春風(fēng)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作品賞析 【注釋】: [1]知:理解. [2]遣:動詞,使,令. 勞勞亭,三國吳時建,故址在今南京市區(qū)南,是古時送別之所.李白寫這首絕句時,春風(fēng)初到,柳條未青,...
晉寧縣切削: ______ 詩的前兩句“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以極其洗煉的筆墨,高度概括的手法,破題而入,直點題旨.就句意而言,這兩句就是屈原《九歌.少司命》所說的“悲莫悲兮生別離”和江淹《別賦》所說的“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但詩人既...
晉寧縣切削: ______ 勞勞亭這首詩并不是寫景,因為勞勞亭是古時送別之所,所以這首詩是借亭表送別時的悲傷
晉寧縣切削: ______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作者:岑參 北風(fēng)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fēng)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fēng)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zhuǎn)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晉寧縣切削: ______ 1.都以離亭為題,都借助“折柳贈別”,都從離別想到楊柳,從楊柳想到春風(fēng),也都把春風(fēng)寫得深知離別之苦,對人間的離別滿懷同情,可謂有異曲同工、相映成趣之妙.2.兩首詩在寫法上各盡機杼.李白詩把聯(lián)想和奇想結(jié)合為一,移情于物,...
晉寧縣切削: ______ 作者】:李白——《勞勞亭》 【內(nèi)容】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春風(fēng)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賞析】: 勞勞亭,三國吳時建,故址在今南京市區(qū)南,是古時送別之所.李白寫這首絕句時,春風(fēng)初到,柳條未青,應(yīng)當(dāng)是早春時節(jié).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