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5000年共有幾位皇帝(君王) 中國5000年有多少個朝代有多少個皇帝
五帝(約前26世紀初—約前22世紀末至約前21世紀初)
黃帝 堯
顓頊 舜
帝嚳
夏(約前22世紀末至約前21世紀初—約前17世紀初)
禹
泄
啟 不降
太康 扃
仲康 廑
相 孔甲
少康 皋
杼 發(fā)
槐 桀(履癸)
芒
商(約前17世紀初—約前11世紀)
湯
祖丁
外丙 南庚
仲壬 陽甲
太甲 盤庚
沃丁 小辛
太庚 小乙
小甲 武丁
雍已 祖庚
太戊 祖甲
仲丁 廩辛
外壬 康丁
河亶甲 武乙
祖乙 太丁(文丁)
祖辛 帝乙
沃甲 紂(辛)
周(約前11世紀—前256)
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
武王(姬發(fā))
孝王(姬辟方)
成王(姬誦) 夷王(姬燮)
康王(姬釗) 厲王(姬胡)
昭王(姬瑕) 〖共和〗 (14) 庚申
前841
穆王(姬滿) 宣王(姬靜) (46) 甲戌 前827
共王(姬繄邑) 幽王(姬宮湦) (11) 庚申 前781
懿王(姬囏)
周(約前11世紀—前256)
東周(前770—前256)
平王(姬宜臼)
(51) 辛未 前770
悼王(姬猛) (1)
辛巳
前520
桓王(姬林) (23) 壬戌 前719 敬王(姬匄) (44) 壬午 前519
莊王(姬佗) (15) 乙酉 前696 元王(姬仁) (7) 丙寅 前475
釐王(姬胡齊) (5) 庚子 前681 貞定王(姬介) (28) 癸酉 前468
惠王(姬閬) (25) 乙巳 前676 哀王(姬去疾) (1) 庚子 前441
襄王(姬鄭) (33) 庚午 前651 思王(姬叔) (1) 庚子 前441
頃王(姬壬臣) (6) 癸卯 前618 考王(姬嵬) (15) 辛丑
前440
匡王(姬班) (6) 己酉 前612 威烈王(姬午) (24) 丙辰 前425
定王(姬瑜) (21) 乙卯 前606 安王(姬驕) (26) 庚辰 前401
簡王(姬夷) (14) 丙子 前585 烈王(姬喜) (7) 丙午 前375
靈王(姬泄心) (27)
庚寅 前571 顯王(姬扁) (48) 癸丑 前368
景王(姬貴) (25) 丁巳 前554 慎靚王(姬定) (6) 辛丑 前320
赧王(姬延) (59) 丁未 前314
秦 [秦帝國(前221—前206)]
周赧王59年乙巳(前256),秦滅周。自次年(秦昭襄王52年丙午,前255)起至秦王政25年乙卯(前222),史家以秦王紀年。秦王政26年庚辰(前221)完成統(tǒng)一,稱始皇帝。
昭襄王(嬴則,又名稷)
(56)
乙卯
前306
始皇帝(嬴政) (37) 乙卯 前246
孝文王(嬴柱) (1) 辛亥 前250 二世皇帝(嬴胡亥) (3) 壬辰 前209
莊襄王(嬴子楚) (3) 壬子 前249
漢(前206—公元220)
西漢(前206—公元25)
包括王莽(公元9—23)和更始帝(23—25)
高帝(劉邦)
(12) 乙未 前206
神爵(4) 庚申
前61
惠帝(劉盈) (7) 丁未 前194 五鳳(4) 甲子 前57
高后(呂雉) (8) 甲寅 前187 甘露(4) 戊辰 前53
文帝(劉恒) (16) 壬戌 前179 黃龍(1) 壬申 前49
(后元)(7) 戊寅 前163 元帝(劉奭) 初元(5) 癸酉 前48
景帝(劉啟) (7) 乙酉 前156 永光(5) 戊寅 前43
(中元)(6) 壬辰 前149 建昭(5) 癸未 前38
(后元)(3) 戊戌 前143 竟寧(1) 戊子 前33
武帝(劉徹) 建元(6) 辛丑 前140 成帝(劉驁) 建始(4) 己丑 前32
元光(6) 丁未 前134 河平(4) 癸巳 前28
元朔(6) 癸丑 前128 陽朔(4) 丁酉 前24
元狩(6) 己未 前122 鴻嘉(4) 辛丑 前20
元鼎(6) 乙丑 前116 永始(4) 乙巳 前16
元封(6) 辛未 前110 元延(4) 乙酉 前12
太初(4) 丁丑 前104 綏和(2) 癸丑 前8
天漢(4) 辛巳 前100 哀帝(劉欣) 建平(4) 乙卯 前6
太始(4) 乙酉 前96 元壽(2) 己未 前2
征和(4) 己丑 前92 平帝(劉衎) 元始(5) 辛酉 公元1
后元(2) 癸巳 前88 孺子嬰(王莽攝政) 居攝(3) 丙寅 6
昭帝(劉弗陵)
始元(7) 乙未 前86 初始(1)
戊辰
8
元鳳(6) 辛丑 前80 [新]王莽
始建國(5) 己巳 9
元平(1) 丁未 前74 天鳳(6) 甲戌 14
宣帝(劉詢) 本始(4) 戊申 前73 地皇(4) 庚辰 20
地節(jié)(4) 壬子 前69 更始帝(劉玄)
更始(3) 癸未 23
元康(5) 丙辰 前65
東漢(25—220)
光武帝(劉秀)
建武(23)
乙酉
26
沖帝(劉炳) 永憙(嘉)(1)
乙酉 145
建武中元(2) 丙辰 56 質帝(劉纘) 本初(1) 丙戌 146
明帝(劉莊) 永平(18) 戊午 58 桓帝(劉志) 建和(3) 丁亥 147
章帝(劉炟) 建初(9) 丙子 76 和平(1) 庚寅 150
元和(4) 甲申 84 元嘉(3) 辛卯 151
章和(2) 丁亥 87 永興(2) 癸巳 153
和帝(劉肇) 永元(17) 己丑 89 永壽(4) 乙未 155
元興(1) 乙巳 105 延憙(10) 戊戌 158
殤帝(劉隆) 延平(1) 丙午 106 永康(1) 丁未 167
安帝(劉祜) 永初(7) 丁未 107 靈帝(劉宏) 建寧(5) 戊申 168
元初(7) 甲寅 114 憙平(7) 壬子 172
永寧(2) 庚申 120 光和(7) 戊午 178
建光(2) 辛酉 121 中平(6) 甲子 184
延光(4) 壬戌 122 獻帝(劉協(xié)) 初平(4) 庚午 190
順帝(劉保) 永建(7) 丙寅 126 興平(2) 甲戌 194
陽嘉(4) 壬申 132 建安(25) 丙子 196
永和(6) 丙子 136 延康(1) 庚子 220
漢安(3) 壬午 142
建康(1) 甲申 144
三國(220—280)
魏(220—265)
文帝(曹丕)
黃初(7)
庚子
220
嘉平(6) 己巳 249
明帝(曹叡) 太和(7) 丁未 227 高貴鄉(xiāng)公(曹髦) 正元(3) 甲戌 254
青龍(5) 癸丑 233 甘露(5) 丙子 256
景初(3) 丁巳 237 元帝(曹奐)(陳留王) 景元(5) 庚辰 260
齊王(曹芳) 正始(10) 庚申 240 咸熙(2) 甲申 264
蜀漢(221—263)
昭烈帝(劉備)
章武(3)
辛丑
221
后主(劉禪) 景耀(6)
戊寅
258
后主(劉禪) 建興(15) 癸卯 223 炎興(1) 癸未 263
延熙(20) 戊午 238
吳(222-280)
大帝(孫權) 黃武(8)
壬寅 222
景帝(孫休) 永安(7)
戊寅 258
黃龍(3) 己酉 229 烏程侯(孫皓) 元興(2) 甲申 264
嘉禾(7) 壬子 232 甘露(2) 乙酉 265
赤烏(14) 戊午 238 寶鼎(4) 丙戌 266
太元(2) 辛未 251 建衡(3) 己丑 269
神鳳(1) 壬申 252 鳳凰(3) 壬辰 272
會稽王(孫亮) 建興(2) 壬申 252 天冊(2) 乙未 275
五鳳(3) 甲戌 254 天璽(1) 丙申 276
太平(3) 丙子 256 天紀(4) 丁酉 277
晉(265—420)
西晉(265-317)
武帝(司馬炎)
泰始(10) 乙酉 265 惠帝(司馬衷) 太安(2) 壬戌 302
咸寧(6) 乙未 275 永安(1) 甲子 304
太康(10) 庚子 280 建武(1) 甲子 304
太熙(1) 庚戌 290 永安(1) 甲子 304
惠帝(司馬衷) 永熙(1) 庚戌 290 永興(3) 甲子 304
永平(1) 辛亥 291 光熙(1) 丙寅 306
元康(9) 辛亥 291 懷帝(司馬熾) 永嘉(7) 丁卯 307
永康(2) 庚申 300 愍帝(司馬鄴) 建興(5) 癸酉 313
永寧(2) 辛酉 301
東晉(317—420)
元帝(司馬睿)
建武(2)
丁丑
317
哀帝(司馬丕) 隆和(2) 壬戌
362
大興(4) 戊寅 318 興寧(3) 癸亥 363
永昌(2) 壬午 322 海西公(司馬奕) 太和(6) 丙寅 366
明帝(司馬紹) 永昌 壬午 322 簡文帝(司馬昱) 咸安(2) 辛未 371
太寧(4) 癸未 323 孝武帝(司馬曜) 寧康(3) 癸酉 373
成帝(司馬衍) 太寧 乙酉 325 太元(21) 丙子 376
咸和(9) 丙戌 326 安帝(司馬德宗) 隆安(5) 丁酉 397
咸康(8) 乙未 335 元興(3) 壬寅 402
康帝(司馬岳) 建元(2) 癸卯 343 義熙(14) 乙巳 405
穆帝(司馬聃) 永和(12) 乙巳 345 恭帝(司馬德文) 元熙(2) 己未 419
升平(5) 丁巳 357
南北朝(420—589)
南朝 宋(420—479)
武帝(劉裕)
永初(3) 庚申 420 景和(1) 乙巳 465
少帝(劉義符) 景平(2) 癸亥 423 明帝(劉彧) 泰始(7) 乙巳 465
文帝(劉義隆) 元嘉(30) 甲子 424 泰豫(1) 壬子 472
孝武帝(劉駿) 孝建(3) 甲午 454 后廢帝(劉昱)(蒼梧王) 元徽(5) 癸丑 473
大明(8) 丁酉 457 順帝(劉凖) 升明(3) 丁巳 477
前廢帝(劉子業(yè)) 永光(1) 乙巳 465
齊(479—502)
高帝(蕭道成)
建元(4) 己未 479 明帝(蕭鸞)
建武(5) 甲戌 494
武帝(蕭賾) 永明(11) 癸亥 483 永泰(1) 戊寅 498
鬰帝(蕭昭業(yè)) 隆昌(1) 甲戌 494 東昏侯(蕭寶卷) 永元(3) 己卯 499
海陵王(蕭昭文) 延興(1) 甲戌 494
和帝(蕭寶融) 中興(2) 辛巳 501
梁(502—557)
武帝(蕭衍) 天監(jiān)(18) 壬午 太清(3)
丁卯
普通(8) 庚子 簡文帝(蕭綱) 大寶(2) 庚午
大通(3) 丁未 承圣(4) 壬申
中大通(6) 己酉 紹泰(2) 乙亥
大同(12) 乙卯 元帝(蕭繹) 太平(2) 丙子
中大同(2) 丙寅 敬帝(蕭方智)
* 有的地區(qū)用至6年。
* *有的地區(qū)用至3年。
陳(557—589)
武帝(陳霸先)
永定(3)
丁丑
557
宣帝(陳頊) 太建(14) 乙丑 569
文帝(陳蒨) 天嘉(7) 庚辰 560 后主(陳叔寶) 至德(4) 癸卯 583
天康(1) 丙戌 566 禎明(3) 丁未 587
廢帝(陳伯宗)(臨海王) 光大(2) 丁亥 567
北朝 北魏[拓跋氏,后改元氏](386—534)
北魏建國于丙戌(386年)正月,初稱代國,至同年四月始改國號為魏,439年滅北涼,統(tǒng)一北方。
道武帝(拓跋珪) 登國(11)
丙戌
386
孝文帝(元宏)
延興(6) 辛亥 471
皇始(3) 丙申 396 承明(1) 丙辰 476
天興(7) 戊戌 398 太和(23) 丁巳 477
天賜(6) 甲辰 404 宣武帝(元恪) 景明(4) 庚辰 500
明元帝(拓跋嗣)
永興(5) 己酉 409 正始(5) 甲申 504
神瑞(3) 甲寅 414 永平(5) 戊子 508
泰常(8) 丙辰 416 延昌(4) 壬辰 512
太武帝(拓跋燾)
始光(5) 甲子 424 孝明帝(元詡) 熙平(3) 丙申 516
神麚(4) 戊辰 428 神龜(3) 戊戌 518
延和(3) 壬申 432 正光(6) 庚子 520
太延(6) 乙亥 435 孝昌(3) 乙巳 525
太平真君(12) 庚辰 440 武泰(1) 戊申 528
正平(2) 辛卯 451 孝莊帝(元子攸) 建義(1) 戊申 528
南安王(拓跋余) 永(承)平(1) 壬辰 452 永安(3) 戊申 528
文成帝(拓跋濬) 興安(3) 壬辰 452 長廣王(元曄) 建明(2) 庚戌 530
興光(2) 甲午 454 節(jié)閔帝(元恭) 普泰(2) 辛亥 531
太安(5) 乙未 455 安定王(元朗) 中興(2) 辛亥 531
和平(6) 庚子 460 孝武帝(元脩) 太昌(1) 壬子 532
獻文帝(拓跋弘)
天安(2) 丙午 466 永興(1) 壬子 532
皇興(5) 丁未 467 永熙(3)
壬子 532
東魏(534—550)
孝靜帝(元善見) 天平(4)
甲寅
534
興和(4)
己未 539
元象(2) 戊午 538 武定(8) 癸亥 543
北齊(550—577)
文宣帝(高洋) 天保(10)
庚午 550 后主(高緯) 天統(tǒng)(5) 乙酉 565
廢帝(高殷) 乾明(1) 庚辰 560 武平(7) 庚寅 570
孝昭帝(高演) 皇建(2) 庚辰 560 隆化(1) 丙申 576
武成帝(高湛) 太寧(2) 辛巳 561 幼主(高恒) 承光(1) 丁酉 577
河清(4) 壬午 562
西魏(535—556)
文帝(元寶炬)
大統(tǒng)(17)
乙卯
535
恭帝(元廓) —(3) 甲戌 554
廢帝(元欽) —(3) 壬申 552
北周(557—581)
孝閔帝(宇文覺) —(1)
丁丑
227
建德(7) 壬辰 572
明帝(宇文毓) —(3) 丁丑 557 宣政(1) 戊戌 578
武成(2) 己卯 559 宣帝(宇文贇) 大成(1) 己亥 579
武帝(宇文邕) 保定(5) 辛巳 561 靜帝(宇文闡) 大象(3) 己亥 579
天和(7) 丙戌 566 大定(1) 辛丑 581
隋(581—618)
文帝(楊堅) 開皇(20)
辛丑
581
煬帝(楊廣)
大業(yè)(14) 乙丑 605
仁壽(4) 辛酉 601 恭帝(楊侑) 義寧(2) 丁丑 617
唐(618—907)
高祖(李淵) 武德(9)
戊寅
618
玄宗(李隆基) 先天(2)
壬子 712
太宗(李世民) 貞觀(23) 丁亥 627 開元(29) 癸丑 713
高宗(李治) 永徽(6) 庚戌 650 天寶(15) 壬午 742
顯慶(6) 丙辰 656 肅宗(李亨) 至德(3) 丙申 756
龍朔(3) 辛酉 661 乾元(3) 戊戌 758
麒德(2) 甲子 664 上元(2) 庚子 760
乾封(3) 丙寅 666 —(1) 辛丑 761
總章(3) 戊辰 668 代宗(李豫) 寶應(2) 壬寅 762
咸亨(5) 庚午 670 廣德(2) 癸卯 763
上元(3) 甲戌 674 永泰(2) 乙巳 765
儀鳳(4) 丙子 676 大歷(14) 丙午 766
調露(2) 己卯 679 德宗(李適) 建中(4) 庚申 780
永隆(2) 庚辰 680 興元(1) 甲子 784
開耀(2) 辛巳 681 貞元(21) 乙丑 785
永淳(2) 壬午 682 順宗(李誦) 永貞(1) 乙酉 805
弘道(1) 癸未 683 憲宗(李純) 元和(15) 丙戌 806
中宗(李顯又名哲) 嗣圣(1) 甲申 684 穆宗(李恒) 長慶(4) 辛丑 821
睿宗(李旦) 文明(1) 甲申 684 敬宗(李湛) 寶歷(3) 乙巳 825
武后(武瞾) 光宅(1) 甲申 684 文宗(李昂) 寶歷 丙午 826
垂拱(4) 乙酉 685 大(太)和(9) 丁未 827
永昌(1) 己丑 689 開成(5) 丙辰 836
載初(1) 庚寅 690 武宗(李炎) 會昌(6) 辛酉 841
武后稱帝,改國號為周 天授(3) 庚寅 690 宣宗(李忱) 大中(14) 丁卯 847
如意(1) 壬辰 692 懿宗(李漼) 大中 己卯 859
長壽(3) 壬辰 692 咸通(15) 庚辰 860
延載(1) 甲午 694 僖宗(李儇) 咸通 癸巳 873
證圣(1) 乙未 695 乾符(6) 甲午 874
天冊萬歲(2)
乙未
695
廣明(2) 庚子 880
萬歲登封(1) 丙申 696 中和(5) 辛丑 881
萬歲通天(2) 丙申 696 光啟(4) 乙巳 885
神功(1) 丁酉 697 文德(1) 戊申 888
圣歷(3) 戊戌 698 昭宗(李曄) 龍紀(1) 己酉 889
久視(1) 庚子 700 大順(2) 庚戌 890
大足(1) 辛丑 701 景福(2) 壬子 892
長安(4) 辛丑 701 乾寧(5) 甲寅 894
中宗(李顯又名哲)復唐國號
神龍(3) 乙巳 705 光化(4) 戊午 898
景龍(4) 丁未 707 天復(4) 辛酉 901
睿宗(李旦) 景云(2) 庚戌 710 天祐(4) 甲子 904
太極(1) 壬子 712 哀帝(李拀) 天祐 甲子 904
延和(1) 壬子 712
* 辛酉三月申朔改元,一作辛酉二月乙未晦改元。
**始用周正,改永昌元年十一月為載初元年正月,以十二月為臘月,夏正月為一月。久視元年十月復用夏正,以正月為十一月,臘月為十二月,一月為正月。本表在這段期間內干支后面所注的改元月份都是周歷,各年號的使用年數也是按照周歷的計算方法。
***此年九月以后去年號,但稱元年。
****哀帝即位未改元。
五代(907—960)
后梁(907—923)
太祖(朱晃,又名溫、全忠) 開平(5) 丁卯 907 末帝(朱填) 乾化
癸酉 913
乾化(5) 辛未 911 貞明(7) 乙亥 915
龍德(3) 辛巳 921
后唐(921—936)
莊宗(李存勖)
同光(4) 癸未 923 閔帝(李從厚) 應順(1) 甲午 934
明宗(李亶) 天成(5) 丙戌 926 末帝(李從珂) 清泰(3) 甲午 934
長興(4) 庚寅 930
后晉(936—947)
高祖(石敬塘) 天福(9) 丙申 936 出帝(石重貴) 天福* 壬寅 942
開運(4) 甲辰 944
* 出帝即位未改元。
后漢(947—950)
高祖(劉暠,本名知遠) 天福*
丁未
947
隱帝(劉承祐) 乾祐 戊申 948
乾祐(3) 戊申 948
* 后漢高祖即位,仍用后晉高祖年號,稱天福十二年。
** 隱帝即位未改元。
后周(951—960)
太祖(郭威) 廣順(3)
辛亥
951
世宗(柴榮)
顯德*
甲寅
954
顯德(7) 甲寅 954 恭帝(柴宗訓) 顯德 己未 959
* 世宗、恭帝都未改元。
宋(960—1279)
北宋(960—1127)
太祖(趙匡胤) 建隆(4)
庚申
960
仁宗(趙禎) 慶歷(8) 辛巳 1041
乾德(6) 癸亥 963 皇祐(6) 己丑 1049
開寶(9) 戊辰 968 至和(3) 甲午 1054
太宗(趙炅,本名匡義,又名光義) 太平興國(9) 丙子 976 嘉祐(8) 丙申 1056
雍熙(4) 甲申 984 英宗(趙曙) 治平(4) 甲辰 1064
端拱(2) 戊子 988 神宗(趙頊) 熙寧(10) 戊申 1068
淳化(5) 庚寅 990 元豐(8) 戊午 1078
至道(3) 乙未 995 哲宗(趙煦) 元祐(9) 丙寅 1086
真宗(趙恒) 咸平(6) 戊戌 998 紹圣(5) 甲戌 1094
景德(4) 甲辰 1004 元符(3) 戊寅 1098
大中祥符(9) 戊申 1008 徽宗(趙佶) 建中靖國(1) 辛巳 1101
天禧(5) 丁巳 1017 崇寧(5) 壬午 1102
乾興(1) 壬戌 1022 大觀(4) 丁亥 1107
仁宗(趙禎) 天圣(10) 癸亥 1023 政和(8) 辛卯 1111
明道(2) 壬申 1032 重和(2) 戊戌 1118
景祐(5) 甲戌 1034 宣和(7) 己亥 1119
寶元(3) 戊寅 1038 欽宗(趙桓) 靖康(2) 丙午 1126
康定(2) 庚辰 1040
南宋(1127—1279)
高宗(趙構) 建炎(4) 丁未 1127 理宗(趙昀) 寶慶(3) 乙酉 1225
紹興(32) 辛亥 1131 紹定(6) 戊子 1228
孝宗(趙昚) 隆興(2) 癸未 1163 端平(3) 甲午 1234
乾道(9) 乙酉 1165 嘉熙(4) 丁酉 1237
淳熙(16) 甲午 1174 淳祐(12) 辛丑 1241
光宗(趙惇) 紹熙(5) 庚戌 1190 寶祐(6) 癸丑 1253
寧宗(趙擴) 慶元(6) 乙卯 1195 開慶(1) 己未 1259
嘉泰(4) 辛酉 1201 景定(5) 庚申 1260
開禧(3) 乙丑 1205 度宗(趙禥) 咸淳(10) 乙丑 1265
嘉定(17) 戊辰 1208 恭帝(趙韅) 德祐(2) 乙亥 1275
端宗(趙昰) 景炎(3) 丙子 1276
帝昺(趙昺) 祥興(2) 戊寅 1278
遼[耶律氏](907—1125)
遼建國于907年,國號契丹,916年始建年號,938年(一說947年)改國號為遼,983年復稱契丹,1066年仍稱遼。
太祖(耶律阿保機)
—(10)
丁卯
907
開泰(10) 壬子 1012
神冊(7) 丙子 916 太平(11) 辛酉 1021
天贊(5) 壬午 922 興宗(耶律宗真) 景福(2) 辛未 1031
天顯(13) 丙戌 926 重熙(24) 壬申 1032
太宗(耶律德光)
天顯* 丁亥 927 道宗(耶律洪基) 清寧(10) 乙未 1055
會同(10) 戊戌 938 咸雍(10) 乙巳 1065
大同(1) 丁未 947 大(太)康(10) 乙卯 1075
世宗(耶律阮) 天祿(5)
丁未
947
大安(10)
乙丑 1085
穆宗(耶律璟) 應歷(19) 辛亥 951 壽昌(隆)(7) 乙亥 1095
景宗(耶律賢) 保寧(11) 己巳 969 天祚帝(耶律延禧) 乾統(tǒng)(10) 辛巳 1101
(5) 己卯 979 天慶(10) 辛卯 1111
圣宗(耶律隆緒) 乾亨 壬午 982 保大(5) 辛丑 1121
統(tǒng)和(30) 癸未 983
遼[完顏氏](1115—1234)
太祖(完顏旻,本名阿骨打) 收國(2)
乙未
1115
章宗(完顏璟)
承安(5)
丙辰 1196
天輔(7) 丁酉 1117 泰和(8) 辛酉 1201
太宗(完顏晟) 天會(15) 癸卯 1123 衛(wèi)紹王(完顏永濟) 大安(3) 己巳 1209
熙宗(完顏亶) 天會* 乙卯 1135 崇慶(2) 壬申 1212
天眷(3) 戊午 1138 至寧(1) 癸酉 1213
皇統(tǒng)(9) 辛酉 1141 宣宗(完顏珣) 貞祐(5) 癸酉 1213
海陵王(完顏亮) 天德(5) 己巳 1149 興定(6) 丁丑 1217
貞元(4) 癸酉 1153 元光(2) 壬午 1222
正隆(6) 丙子 1156 哀宗(完顏守緒) 正大(9) 甲申 1224
世宗(完顏雍) 大定(29) 辛巳 1161 開興(1) 壬辰 1232
章宗(完顏璟) 明昌(7) 庚戌 1190 天興(3) 壬辰 1232
* 熙宗即位未改元。
元[孛兒只斤氏](1206—1368)
蒙古孛兒只斤鐵木真于1206年建國。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1279年滅南宋。
太祖(~鐵木真)(成吉思汗) —(22)
丙寅
1206
英宗(~碩德八剌) 至治(3) 辛酉 1321
拖雷(監(jiān)國) —(1) 戊子 1228 泰定帝(~也孫鐵木兒) 泰定(5) 甲子 1324
太宗(~窩闊臺) —(13) 己丑 1229 致和(1) 戊辰 1328
乃馬真后(稱制) —(5) 壬寅 1242 天順帝(~阿速吉八) 天順(1) 戊辰 1328
定宗(~貴由) —(3) 丙午 1246 文宗(~圖帖睦爾) 天歷(3) 戊辰 1328
海迷失后(稱制) —(3) 己酉 1249 明宗(~和世喇)* 己巳 1329
憲宗(~蒙哥) —(9) 辛亥 1251 至順(4) 庚午 1330
世祖(~忽必烈) 中統(tǒng)(5) 庚申 1260 寧宗(~懿璘質班) 至順 壬申 1332
至元(31) 甲子 1264 順帝(~妥懽帖睦爾) 至順 癸酉 1333
成宗(~鐵穆耳) 元貞(3) 乙未 1295 元統(tǒng)(3) 癸酉 1333
大德(11) 丁酉 1297 (后)至元(6) 乙亥 1335
武宗(~海山) 至大(4) 戊申 1308 至正(28) 辛巳 1341
仁宗(~愛力育黎拔力八達) 皇慶(2) 壬子 1312
延祐(7) 甲寅 1314
* 明宗于己巳(1329)正月即位,以文宗為皇太子。八月明宗暴死,文宗復位。
明(1368—1644)
太祖(朱元璋)
洪武(31)
戊申
1368
孝宗(朱祐樘)
弘治(18) 戊申 1488
惠帝(朱允炆) 建文(4)* 己卯 1399 武宗(朱厚照) 正德(16) 丙寅 1506
成祖(朱棣) 永樂(22) 癸未 1403 世宗(朱厚熜) 嘉靖(45) 壬午 1522
仁宗(朱高熾) 洪熙(1) 乙巳 1425 穆宗(朱載垕) 隆慶(6) 丁卯 1567
宣宗(朱瞻基) 宣德(10) 丙午 1426 神宗(朱翊鈞) 萬歷(48) 癸酉 1573
英宗(朱祁鎮(zhèn)) 正統(tǒng)(14)
丙辰
1436
光宗(朱常洛) 泰昌(1) 庚申
1620
代宗(朱祁鈺)(景帝) 景泰(8) 庚午 1450 熹宗(朱由校) 天啟(7) 辛酉 1621
英宗(朱祁鎮(zhèn)) 天順(8) 丁丑 1457 思宗(朱由檢) 崇禎(17) 戊辰 1628
憲宗(朱見深) 成化(23) 乙酉 1465
*建文4年時成祖廢除建文年號,改為洪武35年。
清[愛新覺羅氏](1616—1911)
清建國于1616年,初稱后金,1636年始改國號為清,1644年入關。
太祖(~努爾哈赤)
天命(11)
丙辰
1916
仁宗(~颙琰) 嘉慶(25) 丙辰
1796
太宗(~皇太極) 天聰(10) 丁卯 1627 宣宗(~旻寧) 道光(30) 辛巳 1821
崇德(8) 丙子 1636 文宗(~奕苧) 咸豐(11) 辛亥 1851
世宗(~福臨) 順治(18) 甲申 1644 穆宗(~載淳) 同治(13) 壬戌 1862
圣宗(~玄燁) 康熙(61) 壬寅 1662 德宗(~載湉) 光緒(34) 乙亥 1875
世宗(~胤禛) 雍正(13) 癸卯 1723 ~溥儀 宣統(tǒng)(3) 己酉 1909
高宗(~弘歷) 乾隆(60) 丙辰 1736
中華民國(1912—1949)
中華民國(38) 壬子 1912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0月1日成立
數吧!
從秦始皇開始算起,秦朝2位,漢朝31位,晉朝16位,,隋朝3位,唐朝22位,宋朝18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
還有南明、北元,后唐,南北朝,金,遼,西夏不算是138個
如果算上追授帝號的,就多了~清朝的多爾袞也有帝號進過太廟的~
秦朝沒有追封
漢朝1個
晉朝3個
隋朝5個
唐朝14個(含武則天的周朝追封)
宋朝4個
元朝4個
明朝11個
清朝5個(含多爾袞)
追封的一般沒有實際登位,只在死后追加皇帝謚號,所以年表上沒有
多爾袞是清成宗
謚號懋德修道廣業(yè)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
很多人沒想到吧?
在中國歷史上一共出現了83個王朝,共有559個帝王,包括397個帝和162個王。
真正的皇帝是從秦始皇開始,以前的只能算是天子、君主,從秦始皇開始算起,秦朝2位,漢朝31位,晉朝16位,,隋朝3位,唐朝22位,宋朝18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
。
正史所載應有237位
1262位
中國5000年歷代皇帝名字,我要每個皇帝的名字。按順序寫!我有急用!!
中宗孝宣皇帝 劉詢 高宗孝元皇帝 劉奭 統(tǒng)宗孝成皇帝 劉驁 孝哀皇帝 劉欣 元宗孝平皇帝 劉衎 孺子嬰 劉嬰 新朝 王莽 東漢 世祖光武皇帝 劉秀 顯宗孝明皇帝 劉莊 肅宗孝章皇帝 劉炟 穆宗孝和皇帝 劉肇 孝殤皇帝 劉隆 恭宗孝安皇帝 李祜 前少帝(北鄉(xiāng)侯)劉懿 敬宗孝順皇帝 劉保 孝沖皇帝 劉炳 孝質皇帝 劉纘...
中國5000年歷史上共有多少個君王?
在位超過40年的有11位,包括遼圣宗(49年)、明神宗萬歷帝(48年)、梁武帝(47年)、遼道宗(46年)、元順帝(46年)、明世宗嘉靖帝(45年)、唐玄宗(44年)、宋仁宗(41年)、宋理宗(40年)和劉備的兒子阿斗、蜀后主劉禪(40年)。在位超過30年的有19位,包括:秦始皇(36年)、宋高宗(...
我國有5000年的歷史文化一共有多少皇帝在位多長時間,年齡多大
五代十六國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國55位,宋朝18位,金遼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還有南明、北元,其它諸如李自成、張獻忠,以及太平天國洪秀全父子、甚至稱洪憲帝僅兩個月的袁世凱,
中國上下五千年有多少位皇帝?
超過六十歲的有38位,包括漢武帝劉徹(69)、康熙皇帝(68)、元太祖成吉思汗(65)、隋文帝楊堅(63)和漢高祖劉邦(61)等。超過五十歲的有60位,包括雍正皇帝(57)、唐太宗李世民(50)等。40歲到49歲的有55位,包括秦始皇贏政(49)、宋太祖趙匡胤(49)、南唐后主李煜(41)、清太宗皇太極(41)等。30歲到39歲的有62位...
華夏5000年歷史都經歷了什么朝代?開國皇帝誰人?
北宋:開國皇帝:北宋太祖趙匡胤 南宋:開國皇帝:南宋高宗趙構 西夏:開國皇帝:西夏景宗李元昊 金朝:開國皇帝:金太祖完顏阿骨打 大蒙古國:開國皇帝:蒙古(元)太祖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真 元朝:開國皇帝: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 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明成祖朱棣 后金:開國皇帝:太祖...
中國上下5000年歷史中,共有幾位皇帝?
自秦朝開始,皇帝作為國家的最高統(tǒng)治者,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他完成了中國的統(tǒng)一,并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度。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間,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改革,對中國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她的統(tǒng)治時期,被歷史學家稱為...
中國上下五千年所有的皇帝名
蜀: 303--347 共七個皇帝 建都:成都。l、李特 2年 2、李流 l年。3、李雄 30年 4、李班 l年 5、李期 3年6、李壽 5年 7、李勢 5年。前趙:304--329 匈奴 建都:平陽(山西臨汾) 歷五帝l、劉淵 6年 2、劉和 l年 3、劉聰 8年 4、劉l杰 l年 5、劉曜 l3年后趙:319--352 歷7帝,羯族人,建都...
中國5000年共有幾位皇帝(君王)
在中國歷史上一共出現了83個王朝,共有559個帝王,包括397個帝和162個王。真正的皇帝是從秦始皇開始,以前的只能算是天子、君主,從秦始皇開始算起,秦朝2位,漢朝31位,晉朝16位,,隋朝3位,唐朝22位,宋朝18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 本回答被提問者采納 已贊過 已踩過< 你對這個回答的評價是? 評論...
想知道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縱貫線,歷屆的皇帝和每個時代的時間_百度知 ...
處于四分五裂割據的狀態(tài),大小國家約有一百二十多個。經過不斷兼并,到戰(zhàn)國初年, 也有十幾個國家,大國有秦、楚、韓、趙、魏、齊、燕七國,即有名的“戰(zhàn)國七雄”。 因為太多,各王室姓氏一下難以查找,敬請原諒。 秦:(統(tǒng)一后)公元前22l--2Ol 共15年,歷三帝,嬴姓,建都:咸陽。 1、始皇帝政 12年 2、二世...
中國5000年有多少個朝代有多少個皇帝
唐朝--公元618-907年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朝代 宋朝--公元960年,北宋宋太祖(趙匡胤)南宋(趙構)(公元1127-1279年)。元朝--1271年-1368年,元世祖(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孫子。明朝--公元1368-1644年,朱元璋即明太祖。清朝--...
相關評說:
金湖縣非標: ______ 上古時代 炎帝 神農氏 黃帝 軒轅氏 前2697~前2599 少昊 金天氏 前2598~前2515 顓頊 高陽氏 前2514~前2437 帝嚳 高辛氏 前2436~前2367 帝摯 高辛氏 前2366~前2358 唐堯 放勛...
金湖縣非標: ______ 從秦朝開始,包括五代十國、南北朝、遼西夏金元,直到清朝末年,共有214位皇帝(不算王和候).
金湖縣非標: ______ 中國從傳說算起至清,共建立大小朝廷八十三個,帝三百九十七位,王一百六十二位,帝王總數五百五十九位.
金湖縣非標: ______ 正史108位
金湖縣非標: ______ 中國一共有多少位皇帝中國一共出現了83個王朝,共有559個帝王,包括397個“帝”和162個“王”.
金湖縣非標: ______ LZ分數太低了 中國歷史上有幾近400位皇帝,每個人的性格各不相同,要讓人給你解釋清楚即使北大清華的歷史專家都說不清. 公元528年 北魏殤帝(元姑娘①) 年號:...
金湖縣非標: ______ 君王總共121位,公217位,侯23位.若再把周朝以前的商朝、夏朝60帝也算進去,中國帝王應該有829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