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派山水畫與南派山水畫有什么區(qū)別,北派與南派書畫的本質(zhì)區(qū)別。 中國北派水彩畫與南派水彩畫的區(qū)別與特點。
第一,以荊浩為代表的開創(chuàng)時期。荊浩本有濟世之心,亂世不能饜其心志,因隱于太行山之洪谷,自號“洪谷子”,悠游泉下,嘗寫松萬本。荊浩自稱他的師承來歷說: 吳道子有筆而無墨,項容有墨而無筆,吾當采二子之長,成一家之格。這表明,荊浩最著意的是水墨山水畫。在他看來,唐人山水畫優(yōu)劣長短并存,相對而言,只有吳道子和項容兩人最資取法。在唐人的心目中,山水之變是由吳道子而起的,《歷代名畫記》云: 國初二閻擅美匠,學楊展,精意宮觀,漸變所附,尚猶狀石則務(wù)于雕透,如冰澌斧刃;繪樹則刷脈鏤葉,多棲梧菀柳,功倍愈拙,不勝其色。吳道元者,天付勁毫,幼抱神奧,往往于佛寺畫壁,縱以怪石崩灘,若可捫酌,又于蜀道寫貌山水,由是山水之變,始于吳,成于二李。王陁子,善山水。幽致峰巒極佳,世人言山水者,稱陁子頭、道子腳。從上下文來看,吳道子改變的是“狀石如冰澌斧刃”、“繪樹則刷脈鏤葉”的現(xiàn)狀,他的功績在于把山水畫從相對幼稚的狀態(tài)中解脫出來,使之趨于成熟,在當時的山水畫界有極大的影響。再從荊浩之說來看,吳道子以水墨山水見長,與他人物畫“多淡彩”號“吳裝”的特色是一致的。項容也重在水墨畫,《歷代名畫記》說“項容頑澀”,結(jié)合荊浩之說來看,大概是說他用墨太多,缺乏吳道子那樣的筆力。他的弟子王洽,善潑墨山水,故時人謂之“王墨”。他們是偏于用墨一格的畫法。由荊浩的自敘來看,他的志愿在于集唐畫之大成,成一家之學。現(xiàn)存的《匡廬圖》、《雪景山水圖》等,可以看成荊浩的成就。歷代尊他為山水畫的大宗師,而不僅僅是北方山水畫派的鼻祖。所著《筆法記》有著更為重要的價值。
第二個階段是以“三家山水”為代表的全盛期。 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卷一《論三家山水》曰:畫山水唯營邱李成、長安關(guān)仝、華原范寬,智妙入神,才高出類,三家鼎峙,百代標程,前古雖有傳世可見者如王維、李思訓、荊浩之論,豈能方駕近代?雖有專意力學者如翟院深、劉永、紀真之輩,亦難繼后塵。夫氣象蕭疏,煙林清曠,毫鋒穎脫,墨法精微者,營邱之制也;石體堅凝,雜木豐茂,臺閣古雅,人物幽閑者,關(guān)氏之風也;峰巒渾厚,勢狀雄強,搶筆俱均,人屋皆質(zhì)者,范氏之作也。復有王士元、王端、燕貴、許道寧、高克明、郭熙、李宗成、丘訥之流,或有一體,或具體而微,或預造堂室,或各開戶牖,皆可稱尚。然藏畫者方之三家,猶諸子之于正經(jīng)矣。其不吝于盛譽有如此者。當時的山水畫壇,“齊魯之士,惟摹營邱,關(guān)陜之士,惟摹范寬。”相對來說,三家之中,關(guān)仝的影響稍遜一籌,李成的影響最大,北宋的許多名家都是李成的傳派,或者是多多少少受到過李成的影響。荊浩開創(chuàng)的北方山水畫派,復經(jīng)三家發(fā)揚光大,聲勢浩大。三家之中最年長的是關(guān)仝。關(guān)仝是荊浩的弟子,時有出藍之譽,人稱“關(guān)家山水”。關(guān)仝畫有《關(guān)山行旅圖》等傳世,上突巍峰,下瞰窮谷,卓爾峭拔者能一筆而成。其竦擢之狀,突如涌出,而又峰巖蒼翠,林麓土石,加以地理平遠,磴道邈絕,橋彴村堡,杳漠皆備,故當時推尚之。尤喜作秋山寒林,與村居野渡、幽人逸士、漁市山驛,使其見者悠然如在灞橋風雪中,三峽聞猿時,不復有朝市抗塵走俗之狀。蓋仝之所畫,脫略毫楮,筆愈簡而氣愈壯,景愈少而意愈長。未見關(guān)仝在北宋活動的任何記載,可能是趙匡胤立國之前去世了。關(guān)仝雖源出荊浩,影響卻比荊浩大。李成本是唐朝宗室之后,五代避居山東營邱。后周樞密史王樸(~959)欲薦其大用,會樸之亡,因放誕酣飲,慷慨悲歌。宋初乾德改元后不久[1],司農(nóng)卿衛(wèi)融出知陳舒黃三州,仰李成高名,李成因之移居淮陽,仍不得志,遂終日痛飲狂歌,醉死客舍中,時在乾德五年丁卯(967),卒年四十九歲。由此而知,李成當生于五代梁末帝朱瑱貞明五年己卯(919)[2],在中原生活了不到十年。李成畫在當時極有聲譽,《宣和畫譜》曰:“所畫山水藪澤,平遠險易,縈帶曲折,飛流危棧,斷橋絕澗水石,風雨晦明云雪煙云雪霧之狀,一一皆吐其胸中而寫之筆下,如孟郊之鳴于詩,張顛之狂于草,無適而非此也。筆軒因是大理。于是凡稱山水者以成為古今第一,至不名而曰李營邱焉。然雖畫家喜譏評號為善褒貶者,無不斂祚以推之。”范寬字中立,陜西華原(今耀縣)人,往來京(開封)洛(洛陽)間,嗜酒好道,儀狀峭古,進止疏野。喜畫山水,學荊關(guān),既久,嘆曰: 前人之法,未嘗不近取諸物。吾與其師于人者,未若師諸物也。吾與其師于物者,未若師諸心。 于是,“居山林間,常危坐終日,縱目四顧,以求其趣。雖雪月之際,必徘徊凝覽,以發(fā)思慮。”晚年卜居終南太華巖隈林麓之間,“覽其云煙慘淡風月陰霽難狀之景,墨與神遇,一寄于筆端之間,則千巖萬壑,恍然如行山陰道中,雖盛暑中凜凜然使人急欲挾纊也。故天下皆稱寬善與山傳神,宜其與關(guān)李馳方駕也。”所作《溪山行旅圖》堪稱三家山水中最為杰出的典范之作,古今皆享有極大的聲譽。 荊關(guān)李范,實際可以分為兩派,荊關(guān)范以勢大力沉的雄武風格著稱,而李成一派則多以清剛雅致的平遠寒林著稱。時人雖就李范評為“一文一武”,而荊關(guān)則可視為范寬的先導。李范皆法于荊關(guān),而李成以文秀出之,范寬則將雄強發(fā)展到極致,雖同出一源而面貌相差如此,皆可謂善學也。李范一出,天下翕然從之,“齊魯之士,惟摹營邱;關(guān)陜之士,惟摹范寬。”不僅是齊魯、關(guān)陜?nèi)绱耍麄€北宋的山水畫壇都是如此。
第三個時期以郭熙為代表的輝煌期。郭熙主要活動在宋神宗在位時期。這時的文藝盛極一時,有蘇東坡、黃山谷、崔白、趙昌等大家,相繼而起。北派山水在此之前,主要是在宮廷之外發(fā)展的,這時才隨著郭熙進入宮苑,引導著整個山水畫界。郭熙,字淳夫,河陽人。神宗即位當年(1068),已聞郭熙之名,經(jīng)宰相富弼征其入京。宋神宗在位18年(1068~1085),是以郭思對徽宗趙佶說其父“遭遇神宗近二十年”。在宮廷內(nèi)外有大量的繪畫創(chuàng)作活動。郭熙原本是一個民間畫家,許光凝說是“不學而小筆精絕”,郭思也說其“天性得之”,均不言其學畫師承。其畫風的轉(zhuǎn)折,大概是從李成畫里受到啟發(fā),據(jù)黃山谷寫于元符三年(1100)的一則題跋,郭熙為蘇才翁舜欽臨摹李成的《驟雨圖》六幅,筆力從此大進,畫風由此轉(zhuǎn)為雄壯。《宣和畫譜》云:稍稍取李成之法,布置愈造妙處。然后多所自得。至攄發(fā)胸臆,則于高堂素壁,放手作長松巨木、回溪斷崖、巖岫巉絕、峰巒秀起、云煙變幻晻靄之間,千態(tài)萬狀。論者謂煕獨步一時。雖年老,落筆益壯,如隨其年貌焉。 郭熙之后,北派山水多以李郭并稱,由三家山水到兩家山水,可見郭熙的影響幾乎可與李成并駕齊驅(qū)。所著《林泉高致》享有大名,是北派山水畫論的經(jīng)典之作。
第四個時期,是從水墨到青綠設(shè)色的的轉(zhuǎn)型期。哲宗即位,不喜郭熙畫,諸舊作均入退材所。史稱哲宗“好古圖”,所謂“古圖”,大約就是他們認為的唐代青綠山水(但事實可能并非如此)。由此在畫界興起了著色山水,即青綠山水。自此,山水畫界多以青綠相尚,即便以推崇文人意趣的蘇東坡也十分贊賞著色畫作青綠山水。從畫史記載和所見古畫來看,現(xiàn)存的唐代山水并無青綠重設(shè)色,這一畫法可能就是哲宗前后的山水畫新風, 同時,李郭傳統(tǒng)仍在繼續(xù),北宋山水畫界由此產(chǎn)生了多種風格并存的局面。最著名的青綠山水畫家是少年天才王希孟,所作《千里江山圖卷》以平遠構(gòu)圖,畫千里江山勝景。青綠大設(shè)色,富麗燦爛。平遠景自郭熙等倡導以來,漸成趨勢,是文人趣味在山水畫上的具體表現(xiàn)之一,而青綠設(shè)色卻是這一時期的新風氣,王希孟此作可謂集古今之長而融于一爐。卷后有蔡京一跋,籍以知道王希孟曾得趙佶指授,半年成此圖。今人多稱王希孟不久即去世,少年夭折云云,半出推測,半出想像而已。這時的大多數(shù)山水畫家都已經(jīng)具備相當扎實的李郭山水基礎(chǔ),在崇尚青綠山水的風氣下,試圖結(jié)合李郭與青綠的長處,并融為一體,其中成功的范例當推王詵。王詵本是貴胄公子,少有才名,嘗建寶繪堂收藏古今名畫,蘇軾為之作《寶繪堂記》。家有西園,畫史中西園雅集的故事,說的是王詵與詩文書畫界的許多朋友一起悠游談藝。王詵善于書畫,歷來有不古不今之評,所謂“不古不今”是說王詵山水中有一類兼具青綠和水墨之長,既不是歷代相承的李郭水墨山水,也不是新興的青綠相尚。王詵并不愿意完全迎合時尚地力求表達出青綠設(shè)色的“今”,而是采取了折衷與調(diào)和的態(tài)度。
第五個時期,以李唐為代表的沿續(xù)期。 能延續(xù)李郭傳統(tǒng)的名家首推李唐。李唐字晞古,河陽人,與郭熙是同鄉(xiāng),宣靖間已著名。今傳《萬壑松風圖》作于宣和六年甲辰(1124),是北宋最后一幅有明確紀年的作品。《江山小景圖卷》、《萬木奇峰圖卷》等作法與此相似,一般也認為是李唐在北宋時的作品,或是沿續(xù)北宋畫法的作品。李唐入南宋后,一改舊法,多取小景,以筆墨勁疾著稱,最終由馬遠、夏珪集其大成。南宋山水皆出李唐一系,極負盛名。李唐之后,總體來看,北派山水趨于沒落。在北方與南宋并存的金代,受北宋的影響較大,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風行著北宋李郭一派的山水。元代山水,按董其昌之說,可以分為兩派,一派是學李郭山水的,一派是取法董巨的。明代的浙派以北派山水為基礎(chǔ),只是過于剛猛,不免有失偏頗,招致了許多非難。清初的金陵八家,多數(shù)畫家、多數(shù)作品也從北派山水起家。近代黃賓虹先生尤為推崇北宋諸大家,又得山水造化之滋養(yǎng),所畫山川渾厚,筆墨華滋,自成一家,是傳統(tǒng)山水畫的集大成者。隨著當今山水畫界取法黃賓虹的熱潮, 北派山水再度引起學術(shù)界的高度重視。
總體來看,北派山水的特點主要有:
一、從時代上來看,北派山水始于五代,終于北宋,前后經(jīng)歷了三百多年,是山水畫史上的主要流派之一。部分畫家如李唐等南遷之后,其風格已經(jīng)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導引著南宋山水清剛風格的形成。
二、大山突兀,多取正面山形的崇高正大之感。多飛瀑流泉,長松巨木,著意表現(xiàn)雄偉渾穆的意境。即使平遠寒林之類,也刻意營造著這樣的意境[4]。代表名作諸如荊浩《廬山圖》、關(guān)仝《關(guān)山行旅圖》、范寬《溪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以及北方金代無款《溪山行旅圖卷》等。
三、刻意表現(xiàn)北方山石的質(zhì)感,石質(zhì)堅凝,棱角分明,風骨雄渾。以短促沉郁的釘頭、雨點及短條子皴為主。這與北方山水的地理特征有關(guān),郭熙的《林泉高致》、韓拙《山水純?nèi)穼Υ擞性敿毜恼f明。
四、格法森嚴。我們從北宋流傳的各種畫訣以及《山水純?nèi)分T書來看,當時的畫家們對待畫面的林木、山石、云霧、煙靄、嵐光、風雨、雪霧、人物、橋彴、關(guān)城、寺觀、山居、舟船等極為重視,而且,現(xiàn)存的北派山水畫作品讓我們對這一點確信無疑。
五、從荊浩至郭熙等,多剛健蒼勁的水墨表現(xiàn);北宋末期,始多重彩的燦爛輝煌的青綠山水。
六、作品形制方面,早期多立軸,晚期多長卷。
七、繪畫名手甚多,而且畫風相對統(tǒng)一,是中原古代繪畫最突出的畫派之一。
八、理論體系完備。有《筆法記》、《林泉高致》、《山水純?nèi)芬约跋鄠鞯膸撞可剿嬙E等著述,從技法至理論的升華,全方面地闡述了這一畫派的基本觀點。尤以《筆法記》、《林泉高致》等最為知名,成為北派山水綱領(lǐng)性的理論文件。
山水畫論固然是從山水創(chuàng)作中總結(jié)升華的,在千年之后,從畫論的角度去審視這一段歷代,無疑可以幫助我們準確地把握到歷史的脈搏,而且,北派山水畫論還具有自身獨立存在的價值,直到現(xiàn)在,對我們的山水畫創(chuàng)作仍有著不可低估的現(xiàn)實意義。
自從20世紀30年代董其昌的“南北宗”說遭到批判之后,對歷史上實際上確實存在的兩大山水系統(tǒng),美術(shù)界就經(jīng)常稱之為南派、北派。被當作南派正宗的“四王”傳派,到20世紀上半葉還是有很多人在學,其中最著名的首先是陸恢、何維樸、姜筠、顧麟士、蕭俊賢。
陸恢(1851-1920),廉夫,號狷叟。他的山水以四王為根基,以摹古為主,以水墨為主,筆墨渾融,氣息厚重。何維樸 (1842-1925),字詩孫,湖南人,官至內(nèi)閣中書,書法學祖父,畫主要學婁東三家,大多是仿古的,筆墨嚴整,筆意沉靜。姜筠(1847-1919),字穎生,安徽人,主要是臨摹,筆墨濃重,黃賓虹說的 “京師二十年來,畫家無不崇尚石谷”的風氣,與他有很大關(guān)系。顧麟士(1865-1930),字鶴逸,號西津散人,蘇州人,畫學王石谷,風格靜謐幽遠。蕭俊賢(1865-1949),號鐵夫,湖南衡陽人,早年師法四王,40歲后轉(zhuǎn)學宋元,融會成自己的風格。作畫喜歡用羊毫,用淡墨、干筆、側(cè)鋒,以皴擦為主,略加演染,點重苔,很在渾厚感。他還有一種沒骨青綠山水,用彩代墨,很清麗。晚于顧麟士和蕭俊賢,學四王的著名畫家還有吳徵、湯滌、馮超然、吳湖帆、陸儼少等。
董其昌借禪宗的南北宗,為標榜文人畫,提出南北宗,揚南抑北。以王維、李思訓為兩派的祖師,以荊、關(guān)、董、巨、米家父子以至元四家為南派正宗;以宋代趙伯駒、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為北宗一派。將南宗歸入文人畫派,是畫家正統(tǒng);將北宗歸入行家畫派。這套理論一直影響到清末。南北宗的區(qū)別是職業(yè)畫家與文人畫家的區(qū)別,其實也與南宋后北方大片領(lǐng)土被少數(shù)民族占領(lǐng),傳統(tǒng)中原文化的士人難以看到北方的雄壯山河,在江南水鄉(xiāng)的景致中繪畫有關(guān),因為北宗的許多技法適合繪制雄壯的山川。具體到技法上,就是南宗不用斧劈皴。
北派山水和南派山水的區(qū)別
北派山水和南派山水的區(qū)別主要體現(xiàn)在畫家的風格和描繪的主題上。北派山水以荊浩、關(guān)仝、李成、范寬為代表,他們的作品表現(xiàn)出北方山水的雄偉和峻峭。關(guān)仝的畫作以峭拔見長,李成則以曠遠著稱,范寬則以其雄杰的作風知名,這三人的風格各有特色,卻都源于荊浩,他們共同構(gòu)成了五代至北宋初山水畫中的北方流派。
五代時期形成的南北兩大山水畫風格有何不同?
總的來說,五代時期南北山水畫風格的差異,體現(xiàn)了不同地域的自然景觀和審美趣味。北方畫家通過剛勁的筆觸和廣闊的視角,展現(xiàn)了北方的壯麗景色;而南方畫家則用細膩的筆觸和柔和的色調(diào),捕捉了江南的溫婉風光。兩者各具特色,共同推動了中國山水畫的發(fā)展。
北派山水畫與南派山水畫有什么區(qū)別,北派與南派書畫的本質(zhì)區(qū)別。
從晚唐五代的荊浩開始,北派山水畫家們一般都以北方山水的真實情景作為表現(xiàn)對象,并迅速形成了關(guān)仝、李成、范寬三家鼎立的興盛局面,其后又有郭熙、王詵等,也都是與他們的前輩一樣,善于布置全山大水,推崇壯偉之美。少年天才王希孟以一卷大青綠山水《千里江山圖卷》揚名百代,他的成就與當時好古的風氣有關(guān)。雖然好古,...
簡析北方畫派和南方畫派差異的原因
所以,他們共同組成了五代至北宋初山水畫中的“北方流派”,與以柔性線條描繪平緩溫潤的江南山水的“南方畫派”有著本質(zhì)區(qū)別。北方畫派以荊浩、關(guān)仝、李成、范寬為代表。南方畫派以董源、巨然為代表。關(guān)仝是荊浩的弟子,他畫山水常常表現(xiàn)出陜甘一帶山川的特點。北宋米芾說他“工關(guān)河之勢,峰巒少秀氣”。關(guān)仝的在意境上甚...
繪畫的南方畫派與北方畫派有什么區(qū)別
的“南方畫派”有著本質(zhì)性的區(qū)別。【南方山水畫派】北宋 亦稱 “江南山水畫派”以董源、巨然為代表。特點:南方派山水畫家總是用秀潤、淡雅、溫和之筆墨,皴山、點樹、染云。其 山石無奇峭之筆,平緩如丘;其樹木也無峭拔之勢,多用濕筆點綴成林。其用墨 亦是淡墨、濕墨為主,有一種淡雅、溫潤的...
南北無隙山水言情答案
傳統(tǒng)的中國山水畫理論體系中蓋有南北畫派之分。歸納而言,北派山水畫以布置全山大水為主要特征,推崇剛健蒼勁的壯偉之美。畫中多氣象蕭疏、煙林清曠、峰巒渾厚、雜木豐茂;多取正面山形的崇高正大之感,飛瀑流泉,長松巨木,著意表現(xiàn)雄偉渾穆的意境。同時刻意表現(xiàn)北方山石的質(zhì)感,石質(zhì)堅凝,棱角分明,風骨...
請問五代南北山水畫派在構(gòu)圖和表現(xiàn)技巧上的不同之處
與荊浩、關(guān)仝為代表的北方山水畫派相對應(yīng),南方有以董源和他的弟子巨然為代表的表現(xiàn)江南山水的江南畫派,也稱為“南派山水”。董源和巨然都是10世紀下半葉活躍在南方的畫家,他們生活在長江中下游的環(huán)境,不同于曠寂、雄厚、寒冷的北方,而是地勢起伏平緩、陽光和煦、溫暖濕潤的地區(qū)。他們體察自然,并以...
彩墨山水畫水墨山水畫興起
水墨山水畫,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起源于中唐時期。五代十國時期,南北兩派形成,北派之祖荊浩以北方景色為藍本,南派之祖董源則以江南景色為靈感,各自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藝術(shù)境界。北派畫風剛勁挺拔,雄偉峻厚,以壯美取勝;南派則柔和平淡,溫潤清麗,以優(yōu)美見長。水墨山水畫技法繁多,其中“破墨”、“潑墨...
南北宗論的宗旨各是什么?
南派以王維為代表;北派以李思訓為代表,以馬遠、夏圭為中堅力量。南北宗在表現(xiàn)方法上有很大區(qū)別,南重士氣,采用淡彩渲染,北重精氣,采用勾勒、著色。董其昌比較推崇南宗,他認為董源、巨然以及后來的元四家、明四家等皆為正傳。明萬歷年間,在繪畫史上出現(xiàn)了由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論”, 該說在對...
中國北派水彩畫與南派水彩畫的區(qū)別與特點。
北派都是以干為主,像國美,央美。南派主要是畫面飽滿,色澤鮮亮,這和南北方的地理特征有關(guān) 滿意請采納
相關(guān)評說:
通許縣機構(gòu): ______ 隋代畫家展子虔的《游春圖》是人們公認的已知年代最早的一幅獨立的山水畫作品.作為中國獨立的山水畫,在唐代時已初見端倪,崛起于北宋時期.唐代時,中國的繪畫已相當成熟,主要表現(xiàn)在人物畫方面,出現(xiàn)了眾多的人物畫家,如閻立本、吳道子、張萱、孫位等.但山水還是以配景的方式出現(xiàn),能窺到一斑的是孫位《高逸圖》、梁令瓚《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中的山石.作為初期獨立的山水畫還處在空勾無皴的階段,如隋展子虔《游春圖》. 唐以后,五代至北宋涌現(xiàn)了一大批山水畫家.形成了以荊浩、關(guān)仝、李成、范寬為代表的北方畫派和以董源、巨然為代表的南方畫派.一個波瀾壯闊的獨立的山水畫創(chuàng)作局面在大江南北展開
通許縣機構(gòu): ______ 沒啥子區(qū)別,色彩種畫法,1是很粗糙2是嘿仔細
通許縣機構(gòu): ______ 因為北方山水本身和南方山水不同 北方山水往往是山高水長 雄渾闊遠 南方山水往往是溪水涓涓 小橋人家 而且自五代以來山水畫一致都受中原西蜀的影響較多 畫院畫風也一直以北方山水為正宗 一直到南宋吧 政治權(quán)利中心的逐漸改變 水墨畫的興起 才使得江南山水慢慢風靡一時
通許縣機構(gòu): ______ 水墨山水畫興起于中唐.發(fā)展到五代十國時期,明顯地形成南、北兩派.北派之祖是荊浩,南派之祖為董源.他們分別以北方景色和江南景色為藍本,各自創(chuàng)造出美妙動人的藝術(shù)境界,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藝術(shù)風格.北派剛勁挺拔,雄偉峻厚...
通許縣機構(gòu): ______[答案] 中國的山水畫發(fā)展演變 山水畫,是一種表現(xiàn)山川之妙并能為人類尋求某種精神寄托的畫種.中國的山水畫起源甚早,據(jù)史書記載,秦漢時期已有了山水畫,但實物未見流傳.而今天我們所能見到的最早的山水畫,當是東晉名畫家顧愷之的《女史箴圖》...
通許縣機構(gòu): ______ 參考答案: 1、北派山水畫以布置全山大水為主要特征,推崇剛健蒼勁的壯偉之美.畫中多氣象蕭疏、煙林清曠、峰巒渾厚、雜木豐茂;多取正面山形的崇高正大之感,飛瀑流泉,長松巨木,著意表現(xiàn)雄偉渾穆的意境.同時刻意表現(xiàn)北方山石的...
通許縣機構(gòu): ______ 1、兩宋山水,從風格來說,北宋的秉承五代以來北派“大山大水”,進一步發(fā)展出峰巒渾厚、勢狀雄強的“高遠”以及煙林清曠氣象蕭疏的“平遠寒林”,代表是宋初三家山水,李成、關(guān)仝和范寬;逐步過渡到“清潤可愛”的小景山水,以貴族畫家王詵、趙令儴為代表,同時也出現(xiàn)繼承五代董北苑(源)巨然的平淡天真“江南畫”的米家山水等(米氏父子,江貫道);到南宋的空靈簡率的“邊角”山水,即以南四家李唐,劉松年,、馬遠(馬一角),夏圭(夏半邊)為代表.2、中間也有繼承唐青綠山水的王希孟和趙伯駒.
通許縣機構(gòu): ______ 北宋 畫史上把董源、范寬、李成,稱為北宋初年的三大家.董源畫草木沉郁,風雨迷蒙的江南景色,李成畫清曠的齊魯風光,范寬則畫渾厚、勢壯力強的關(guān)中山川,三家個性、三種風格,均有「百代標程」之譽. 被后人稱為南派山水畫創(chuàng)始人的董源,主要生活在南唐中主(934~940)時期,但其生卒年不詳,字叔達,鐘陵 (今江西省)人.董源曾任南唐北苑副使,所以人稱「董北苑」.山水畫是他的專長,他不像北方山水畫家那樣先以上干線條確立彤體,而是用無數(shù)的苔點,無數(shù)的皴線來描寫景物.此外,他也兼工畫牛、虎、龍、水.董源的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圖》、《龍宿郊民圖》、《瀟湘圖》、《豁山行旅圖》等,但《瀟湘圖》最能代表他的繪畫風格.
通許縣機構(gòu): ______ 董源 (?-約 962 年)中國五代南唐畫家.一作董元,字叔達,江西鐘陵(今江西南昌附近)人,自稱“江南人”.生卒年不詳,主要活動在南唐中主(934~960)時期.事南唐主李璟時任北苑副使,故又稱“董北苑”,南唐亡后入宋. 董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