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學佛不如法的言行面面觀
1、燒香拜佛 求簽問卜 祈消其災 求滿其愿
某些居士,專門喜歡拜廟請香,祈求佛菩薩保佑,或是消除某些具體的災障,或是祈求解決家里的某些問題,或是祈求升官發(fā)財?shù)鹊龋灰欢恪I踔聊承┚邮繛榱怂^的「吉利」,專門花巨款在他們認為「特殊的日子」爭做第一功德主,或者燒第一柱香,撞第一下鐘,磕第一個頭等等。如果遂愿,就會身心舒泰,認為這一年會如意圓滿,否則會覺得不吉利而垂頭喪氣。
此類居士的錯誤,大多是不明因果,希求佛菩薩直接去除災患,給予名利。分析他們的心態(tài),就是向佛菩薩提條件、要求,比如我頑疾得愈,子孫滿堂,大富大貴以后,再給你們重修廟宇,更塑金身;或者為寺院做些事,一定要立碑刻「功德芳名」;或者先給佛菩薩一些供養(yǎng),然后希求滿足所愿。種種心態(tài)、行為和世間做生意沒有任何區(qū)別,像討價還價一般。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說:「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眾生苦,非移自證于余者,示法性諦令解脫。」意思是,佛菩薩不是用水直接洗掉眾生的罪業(yè),也不能用手直接除去眾生的痛苦,更不是將自己所證安樂境界直接轉到眾生身上,而是通過為眾生說法,令眾生依佛法修行,才使眾生獲得解脫的。因此,佛法只是指引修行的門徑,諸佛菩薩是為眾生開顯這些門徑的導師。大而言之,成佛解脫,必須靠自身的修行去體證;小而言之,希求人天福報,也需要自種善因。不遵循因果的道理,不種善因,唯希求佛菩薩直接把福報送上門來,除去惡果,此種想法恰恰與佛法背道而馳。
燒香禮佛本是好事,經(jīng)論中也贊嘆香燈供養(yǎng),禮敬諸佛,但問題的關鍵在于:燒香拜佛,或是為所有眾生之解脫而祈請,以大愿而攝持;或是雖然遇到具體的事情或難處,也應以實修為根本而隨緣祈請,才符合因果的根本法則;至于求簽問卜的勾當,本就不是佛法中事,更非真正的修行人所為。
2、不明佛理 一身佛氣 見人即說 逢人即勸
某些居士入了佛門,常念幾聲佛號,或者知道些粗淺的佛法名相,卻沒有依止合格的善知識修持。他們對佛法并不真正明了,卻以過分的「熱心」四處拉人信佛。如果別人表示感興趣,那就更喋喋不休地介紹自己的經(jīng)驗,有什么趕法會、拜「大德」的事情,都會鼓動一起去。如果別人嫌其羅嗦,或流露出不信服的態(tài)度,此類居士就會很不舒服,或是瞋心相對,爭論不休,或是「充滿憐憫」地勸別人趕緊懺悔,否則就是「罪孽深重」,「惡報現(xiàn)前」等等。他們的種種言行,不過是執(zhí)著佛法的表現(xiàn),仍是「我執(zhí)」:我信佛,我的佛法好,我修行好,我的師父好等等。他們護法,宣傳法,實際是執(zhí)著「我」,護「我」,宣傳「我」,否則旁人不聽時,怎么會有煩惱?
真正的佛弟子,應首先身體力行,修證佛法。正所謂「自未調服,調服他者,無有是處」。在自己還一知半解,甚至一無所知時,當務之急應是依止大善知識精進修持,而不是急急忙忙地去「宣傳」佛法,推銷佛法。在自身尚不明了的情況下,此類居士宣傳的所謂「佛法」,只能使人誤入歧途,誤解佛法,誤解修行人,乃至對佛法產(chǎn)生厭煩和排斥感。此種言行既無益于自身,也危害于他人,必須斷除。
并不是說未明了的居士就不能和人交流,就不能勸人信佛。不論是對于佛法有受用的居士,還是尚未明了的人,都應隨緣做事。遇到對佛法感興趣,真實希求修行和解脫的眾生,居士們可以和他們交流,將自己的修行體會,及對佛法的理解坦誠相告,或者引薦他們去親近大善知識。這樣做,不僅不妨害自身修行,還善巧地為其他眾生開啟了趣入正法之門。
3、接僧集眾 策劃活動 刻意操持 無心修行
某些居士交際能力很強,認識很多「活佛」、「高僧」,常常接待這些僧人,迎來送往,安排吃住,如同世間的辦公室主任一般勞心費神。在這些僧人留住期間,此類居士會通知所有認識的信眾,或開辦法會,結緣灌頂,或組織放生,隨行龐大。他們的大部分時間都耗費在事務操持上,根本沒有時間修行。
既已皈依,即是佛子,應以修行為本,其他的事情當隨緣而做,方為如法。對于僧寶應恭敬承侍,但若以接待和安排活動等為常行,則會忽略或擠占修行的時間。若不修行如何解脫?更談不到弘法利生,終究不是佛子本色。
4、獨霸僧寶 視為家寶 依己情見 揀選來人
某些居士和某個活佛、高僧關系很好,常常接到家里供養(yǎng),好吃好喝,待如上賓。自己家里有什么不順,趕緊祈請活佛、高僧念經(jīng)加持,簡直把活佛、高僧當成了家中的守護神。除了家人和關系比較好的朋友外,此類居士不接待任何想親近活佛、高僧的信眾。如果其他信眾得知消息想過來拜見,此類居士往往以「活佛很忙」、「需要休息」等等理由拒絕之。如果有信眾直接登門拜訪,此類居士不好斷然拒絕,但也是老大地不情愿,一副要收門票、辦喪事的樣子,對待來訪者冷言冷語,甚至百般刁難。
即使是破戒的僧人,因其身披法衣故,亦能令所見者受益,若干劫之后,依此因緣而能趣入解脫。如果是有修證的高僧大德,對于眾生的利益就更加不可思議了。真正依止了善知識的居士,或者有機會親近高僧大德的居士,應當發(fā)心令所有眾生都能親近依止善知識,為所有眾生廣開修行的方便之門。但此類居士心量狹小,分別念重。其做法從表面上看似恭敬,而其客觀結果是把善知識作為自己的私有財產(chǎn)霸占,不僅使他人喪失了供養(yǎng)承侍善知識的機會,也使自己無法得到加持和法益,因其發(fā)心自私的緣故。說得嚴重些,依此行為將令自己更快地墮入惡趣
5、分幫立派 自高門庭 厚待同門 輕慢他人
某些居士依止了某個善知識,或者參加了某個學佛的社團,漸漸形成了固定的圈子、風氣,便排斥其他的信眾。當有其他信眾來請教問題,或請經(jīng)書法寶時,此類居士就會對其「審查」一番。如果是同宗同門的師兄弟,會非常熱情地接待;如果不是,則是一副傲慢的樣子,一副不耐煩的樣子,讓來訪者感覺的確給他們帶來了許多麻煩,應該自慚形穢。
不論是修行哪個法門,依止什么樣的師父,均為佛子,共趣解脫。宗門、教下,方便多門,旨趣無別;名師、隱士,手眼各異,悲心一體。作為居士的我們,只要依止的師父是具格的善知識,所修學的佛法是正法,都應當無分別地以隨喜心、平等心去對待其他同修,為他們在修行方面盡量提供方便。即使對于沒有依止的同修、沒有入門的居士,也不能生起我慢心,而應當發(fā)廣大悲心,隨緣幫助他們,引領他們依止大善知識,修行正法。此類居士不僅沒有幫助同修,而且目高于頂,小視天下,缺乏起碼的悲心,甚至連世間所提倡的求同存異、和善待人的標準都達不到,真是愧為佛子,忝稱居士。
6.以佛道理 裝扮自己 虛偽做作 油嘴滑舌
還有一些居士就是所謂的「佛油子」,學習了一些佛法的道理,不是用來反躬自省而修行,而是用來裝扮粉飾自己。比如,有人心里明明對他人還有怨恨、輕蔑,可嘴上還要整天掛著「您是佛菩薩,您是佛菩薩,只有我是凡夫……」,以表現(xiàn)自己的心胸有多開闊。再比如,有人明明對佛法并沒有堅定的信心,卻要表現(xiàn)出一些極端的行為,比如生病不去醫(yī)院等等,以顯示自己對因果「堅定的信心」。特別是一些居士聚集在一起的時候,更是大話連篇,相互吹捧,而吹捧別人的真正目的還是要表現(xiàn)自己,以顯出自己是多么「謙遜」,多么「寬容」,對佛法道理是多么「精通」等等。這些人看似在談論「佛法」,但本質上卻是為了維護一個「我」,正是世間的惡俗習氣。
修行佛法當在身、語、意上下功夫,而不應該執(zhí)著于自己的「面子工程」。虛華的面子背后掩蓋的正是煩惱輪回之根——「我執(zhí)」,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為無明所覆,執(zhí)于五蘊假和之身心為「實我」,由此造作諸業(yè),沉淪生死無有出期。如《俱舍論》中說:「由我執(zhí)力,諸煩惱生,三有輪回,無容解脫。」可以說,認識我執(zhí)的過程,貫穿于學佛的始終。真修行人應當時刻檢點自己,所作所為是否真正的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還是圖有其表而內心我執(zhí)增盛,煩惱愈重。
7、略通經(jīng)教 我慢清高 顯示賣弄 爭強好勝
某些居士比別人多看了幾本經(jīng)書,多知道些佛法名相,便自認為已經(jīng)通達了佛法,自視甚高且自鳴得意。此類居士常常有技癢的感覺,總有和其他信眾進行交流,向非信眾「普法」的欲望。如果得到了聽眾的贊許和佩服,此類居士將有熏熏然的滿足感;如果相反,在他們不能說服聽眾,或者所說的不太如法而被指出時,此類居士非但不能虛心聽取意見,而且會為挽回面子爭論不休,甚至會惱羞成怒,惡語相加。
佛法內學,修心為本。正是因為我們的業(yè)力習氣重,煩惱貪欲多,才需要我們以正法甘露矯正自心,去除染污。而此類居士的做法,恰恰將佛法作為滿足自身欲望的資糧,到處炫耀,爭取資本,令自身的貪欲極度擴張。在這種貪求沒有得到滿足時,自然是瞋心生起,造業(yè)無邊。佛法和世間的知識學問最大的區(qū)別,就是它直接指引眾生應當修行的方法,是自身實踐方可得受用的無上妙寶。如果我們僅僅把它當做學問去研究,當做知識去賣弄,不按照其所教授的方法去行持,結果就是此類居士的狀態(tài),不僅無法受益,反倒把甘露變成了鴆毒,害人害己,深可悲愍。
8、所學佛法 成厭世因 消極做事 挑剔待人
某些居士對佛法有些接觸以后,自認為有所領悟,沉浸于自認為的「勝妙清凈」的境界中,對于世間的人和事都看不慣,一種混合著自傲的厭世情緒漸漸滋生。在這種情緒籠罩下,所學的佛法成了一把尺子,一切的人事物都成了這把尺子衡量的對像。尤其在工作不順心時,會更加強烈地生起「人生無聊」、「一切都沒有意義」的對抗心理,看一切皆「俗」。對于所接觸的人,也常常覺得他們層次或素質低,沒有共同語言,覺得他們都不懂佛法,俗不可耐。
修學佛法,漸漸具足出離心是非常好的,但此類居士的表現(xiàn)恰恰不是出離心。如真正生起無偽的出離心,要么決意出家修行,決定一心辦道,了無余事;要么雖在世間,但見世間一切皆苦,無所貪執(zhí)。常感暇滿難得,無常迅速,雖依因緣仍做俗務,亦以修行為最重,做事待人均成為修行的增上緣。而此類居士,其實并沒有出家修行的決心,情執(zhí)深重,俗緣未了,對于世間還有希求。在世間做事又散散漫漫,不能用心。一知半解的一點兒佛法知識,成了逃避責任、懶散習氣的借口,成了挑剔、埋怨他人及社會的「照妖鏡」。用此「鏡」照來照去,看一切事都不如意,看一切人都粗鄙,但就是忘記返照自己,省察內心。
印光法師常說,看一切眾生是佛菩薩,是善知識。如果我們能夠如此觀察和思維,即使碰到逆境,遇到不如理的人或事,都會從因果的角度去對待,把這些逆境轉變?yōu)樾扌械哪嬖錾暇墸粌H可以心平氣和的做好世間的事,更能積聚福慧資糧,令我們更快的成就。
9、傳承不全 見地不徹 夜郎自大 妄稱祖師
某些居士求到了法,通過修行得到了一點兒受用,對法性的認識也比普通信眾清晰。但他們所求傳承并不完整,所修法要也并非最直接,見地更是遠未究竟。他們本該再接再厲,一心專修,如此則解脫成佛有望。可惜他們貪求「祖師」名號,自未圓滿究竟時,便急不可耐地出山「弘法」。或成立講堂,或著書立傳,乃至違反佛制,專以賣弄神通拉攏信眾,甚至還誹謗僧寶,名曰「二寶居士」。其種種言行皆為宣傳「老子天下第一」,得意忘形時竟然連本宗祖師也不放在眼里,仿佛三界之中唯有他這一脈最究竟,他這一脈中又唯有他一人最高明,在這種夜郎自大思想支配下,便另立一宗,妄自稱起「祖師」來。從醫(yī)學臨床診斷講,這種人就是「偏執(zhí)性精神分裂癥」!他們的弟子也染了這種病,目空一切,認為這世上唯有自己的師父是明了者,比佛陀都高明。
佛法流傳之初并不分宗派,宗派林立已是正法衰微之相。另外,各宗派之始祖住世弘法時,并未存「另立山頭」之心,更不會自稱「我是某派初祖」,祖師及宗派的名號皆是后代弟子、信眾追加的。他們在弘化時,為引發(fā)弟子信心,固然會贊嘆自己傳承之殊勝,但絕不會貶低誹謗他人,更不可能批評自己的傳承祖師。自贊毀他必然導致自己見地不通徹,及弟子修行難以成就,從而造成法脈流傳極短。歷史證明,妄稱祖師者即使自己能顯赫一瞬,他的法最多傳不過兩三代便會絕跡,而且一生多諸違緣。
有傳承、依法實修者妄自尊大尚且得此惡果,那些毫無傳承,盲修瞎煉,捏造自身功德證量,誆騙眾生劃道道、轉圈圈的人又將報在何處?苦海無涯,回頭是岸!
二、依止篇
1、四處趕場 求法拜師 門類博雜 無法修持
某些居士只要聽說某某高僧或活佛來了,肯定會去拜見,求加持,求灌頂,求傳法。見到了其他同修,也會熱情洋溢地告訴他們,自己見過多少大德,接了多少傳承。但這些傳承,自己修持了沒有,是否真正得了法益,就語焉不詳了。
佛安立八萬四千法門,依據(jù)眾生不同的根基和因緣而相應度化。大善知識出現(xiàn)于世,也是依據(jù)眾生各自的因緣而接引之。某些眾生見某位大善知識即生無偽信心,但見其他大善知識可能并無覺受。這并不一定是大善知識們的修證有高下差別,而是眾生與善知識的因緣不同故。簡而言之,四處趕場拜師的居士,應該首先自己具備弟子相,依止一個與自己有緣的大善知識而契入實修,這樣才能在法上受益。否則,拜那么多師父,最多結個善緣,在身心上很難得到實益。進而言之,對于某些灌頂和傳承,在授法之后如果不能依此修持,是有大過失的。因此,不僅在拜師時需要觀察傳法者是否是具格的善知識,是否可以依止,而且還要在傳法儀軌開始前問清楚,受法后如何依法修行,修行時有何注意事項等等。佛法修持非同兒戲,應謹言慎行,一絲不茍,尤其是對于那些喜歡趕法會、見高僧的居士,更是如此。
其實,最簡單的方法是,在我們有幸依止了與自己相應的大善知識后,一切均依照他的教言行持,如此則解脫乃至成佛并非可望而不可及。所有大德的成就,無不是靠如理如法地依止具格的善知識,未曾聞哪位大德是憑著參訪多,趕法會多而成就的。《華嚴經(jīng)》中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每參一位新的善知識,都是在前一位善知識的指導下次第進行的,而不是像趕場一樣到處瞎跑。
2、未加斟酌 草率依止 輕棄恩師 違背誓言
某些居士見到善知識后,并沒有認真觀察,也未真實生起無偽的信心,或者是從眾心理,或者出于一時的情感,就草率依止,發(fā)誓「絕不舍棄善知識」,甚至痛哭流涕,發(fā)愿「生生世世作善知識的弟子,身、語、意無余供養(yǎng)善知識」。但是此類居士一旦不在善知識的身邊,或聽到一些善知識的反面言論,「信心」立即動搖,深悔自己的眼目不明。在沒有進一步如理觀察的情況下,就輕易地舍棄了所依止的善知識,背棄了當初的誓言。
佛弟子在尋找自己的根本上師時,更需要審慎觀察,只有心中對于善知識的斷證功德生起了真實無偽的信心,視善知識與佛陀無二無別,方可無余供養(yǎng),至誠依止乃至生生世世不舍棄。此種依照審慎觀察而生起的真實信心,方能如大地般堅固,解脫、成佛靠的就是這樣的信心。若對法、對善知識沒有如理觀察,并不了解其內在功德,依止時過于草率,憑的只是世俗的情感或喜好,如此依止則根基必然淺薄脆弱,稍遇風雨就飄搖折枝,根基俱毀。若因此舍棄、誹謗自己的根本上師,必造無邊的過失,累劫沉淪無有出期。
3、不觀身份 不察時機 強勸依止 違緣頓起
某些居士在依止了善知識后,覺得無所不好,心中亦能生起歡喜心、感恩心。在自己沾沾自喜后,就不可遏制地到處宣傳,強拉硬勸,夸贊自己的師父如何如何了不起,依止他有如何如何的好處,甚至不顧緣起,對于那些沒有信仰的眾生也強行勸說,直至他們心生反感。其結果不僅沒有達到使人依止的目的,反讓這些人對善知識及其道場產(chǎn)生了種種偏見和疑惑。
眾生宿世因緣不同,根器亦不同,所依止的善知識亦不相同。強勸人依止用心看似良好,希望所有眾生均能依止大善知識而得解脫,但其言行恰恰違背初衷,在客觀上給善知識和道場制造了違緣,從結果上看,與謗師、謗法沒有差別。因此,已經(jīng)依止了善知識的居士,應當隨順因緣,不要隨意勸誘他人,對于那些沒有信仰的眾生,更不能不分場合、不察時機「宣揚」、「贊嘆」善知識的功德。
4、借師名義 謀己私利 師兄師弟 為做交易
某些居士做「依止」,并非對善知識所授的甚深法要及其斷證功德有信心,而是看中了他的聲望,及其所接引的「人群」。一方面,此類居士打著善知識的旗號到處謀一己之私;另一方面,以同門為借口,讓師兄弟幫襯其生意,推銷自己的商品。
佛法是教人了生脫死的無上法寶。善知識是諸佛菩薩的總集,是無上妙法的守護者。依止善知識的目的,是為直趣解脫,親證菩提。如果為了俗世的蠅頭小利,看中的是善知識的名望和「關系網(wǎng)」,那簡直是對善知識的輕蔑,對無上妙法的褻瀆。在末法時期有幸遇到具格的善知識,時刻恭敬承侍,每日精勤修持尤恐不及,哪里還有心思去鉆營世間名利!此類居士的想法和做法,比買櫝還珠的人不知愚蠢多少倍。
5、家事紛爭 請師調解 瑣碎凡情 求師指明
某些居士與燒香拜佛的居士相似,不同之處就是把其依止的善知識看成了活的佛菩薩:求善知識保其家宅平安,求善知識調解婆媳關系,求善知識保佑家人無病無災等等。還有些居士,搬個房子,要請善知識算個好日子;生個孩子,要麻煩善知識取個好名字;出個災病,要求善知識變個好因緣。善知識在此類居士的心目中,就是家長、神仙或風水先生,有的時候還是老皇歷,反正不是教人了生脫死的載法者。
學佛,唯重修持,豈關俗事;敬師,只愿作佛,不求余物。世間那些雞毛蒜皮的瑣事,家長里短的紛爭,本無意義,就算是善知識全部替我們解決了,又能怎樣?心執(zhí)世事,沒有希求解脫之心,即便暫時解決了所有問題,還一定會生出更多的煩惱。此類居士千憂萬慮,就是沒有慮及自己的生死大事,沒有慮及自身的業(yè)果。不知求解脫,不懂因果,根本不是佛弟子。
6、師所授法 未見其師 有「寶物」 定需求到
某些居士對于佛法沒有正確的認識,即便聽到了善知識所傳的法要,也不能生起真實無偽的信心,反而棄之如敝屣。怎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呢?因為平實的修行法要不能滿足他們「見光見影」的獵奇之心。可一旦他們聽說善知識有什么甘露丸、開過光的佛像等等,就會趨之若騖,百般諂媚,乞求善知識賜予。自己家里擺個佛堂,請尊佛像,甚至買個念珠,也會不辭辛勞的請善知識灑凈,加持。
具格的善知識是諸佛菩薩的總集,之所以令萬人欽仰,累劫頂戴,就是因為他們具有清凈的傳承,及可令眾生解脫成佛的甚深法要。如果依止這樣的大德,卻不求法,或者在授法后不如法修持,簡直如同棄摩尼寶珠于糞坑。此類居士,不知為何要依止善知識,更不清楚善知識所傳法要的殊勝性,他們已經(jīng)習慣于以自己凡夫的分別念,以外道的神通、「氣場」等邪知見去看待善知識所傳的法,以此種心思去妄測,自然覺得善知識所授法沒有什么了不起。
善知識隨緣賜予的甘露丸、加持品等,只有因緣相契,才有不可思議的功效。但僅靠這些加持品,而不契入實修,終究不能解脫,更不可能成佛。沒有聽說哪位大德是靠吃加持品成就的,也沒有聽說哪位居士是因為善知識灑凈、開光而解脫的。
7、夸己則喜 贊他則怨 以嫉妒心 樣樣爭先
某些居士因宿生的習氣,看不得善知識夸贊別人,否則會心生不快,嫉妒不已。心里總打小算盤,希望善知識認可自己是最好、最親近的弟子。如果聽說某位同修接善知識到家里住了兩天,吃了五個包子,那此類居士一定要請善知識住三天,吃七個餡餅。如果善知識贊嘆某某的修行好,說他們可以一坐兩個小時,那此類居士一定拼著腿斷也要坐三個鐘頭。
大善知識恒住法性,隨緣示現(xiàn)差別相,對于所有弟子皆一視同仁,無有分別。正如佛陀那樣,對待自己的兒子羅睺羅和對待處處搗亂的提婆達多,沒有任何親疏之別。而此類居士,依照自己的凡夫見,恨不得把善知識變成自己一個人的至親,正是這種貪執(zhí)和無知,令其在法上無法受益。供養(yǎng)承侍善知識,自然積累無量福慧資糧,但如果以嫉妒心或瞋心而發(fā)起,則所做不僅毫無功德,而且種下墮入阿修羅道的因。
8、以情執(zhí)心 貪戀依止 以凡俗見 揣測行持
某些居士口頭說「對善知識有信心」,但其所謂的「信心」不過是世俗的情執(zhí)。他們覺得善知識威儀出眾,就心生貪戀,把他當成自己的「白馬王子」或者精神偶像來崇拜。還有一些居士與此相反,總以自己的分別念揣測思維善知識的言行舉止,以為善知識有許多不圓融的地方,甚至過失。
不論是以情執(zhí)心的依止,還是以凡俗見的妄自揣測,都是不如法的。對于善知識的依止,只能是法上的依止和承侍。對于善知識的恭敬和信心,也是基于善知識清凈的傳承,基于他們是守護佛陀教言的導師。如果以貪心來「依止」善知識,那與世間的偶像崇拜、追星族有何區(qū)別?一旦此類居士沒有從善知識處得到他們所期盼的「親切」和「眷顧」,就會生起極大的煩惱。如果因此而由愛生恨,更會造成舍棄恩師的大惡業(yè)。
大善知識的行持,非凡情可測,其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皆為幻化手眼、權巧方便。華智仁波切的上師欽哲益西多吉,有一次喝得醉熏熏的,對華智仁波切又踢又罵,但他以此種手眼,令華智仁波切當下契入法性。禪宗祖師臨濟義玄的非情之喝,德山宣鑒的無由之棒,也不知接引了多少信眾。在我們還沒有能力識別善知識言行中不可思議的密意時,千萬不要胡思亂想,而應當時刻檢點自己的身、語、意,勵力修持,以便更快地與善知識的教法相契。如果實在不明白善知識的言行,或者對善知識的言行產(chǎn)生疑惑,應以懺悔心、恭敬心,直接請教善知識,而不應自己打妄想,以為善知識有過失。有偈言:「己過如山皆不見,師過秋毫亦明察,法不相應是由此,勤加懺悔常意念。」意思是說自己的過失像山一樣卻不知道,師父有一點兒「錯誤」倒看得清清楚楚,正因為此才不能與法相應,若出現(xiàn)這種情況,應勤加懺悔才行。希望妄測善知識的居士好好思維此偈,能夠如理如法事師。
9、既受法已 不精進修 妄加比對 貪求別法
某些居士雖聽受了甚深法要,但卻感覺師父所傳不過如此,因而生不起精進心去修持。在此種心態(tài)下,一旦聽說某某高僧、活佛有殊勝的灌頂或法要,就心生貪求,甚至瞞著自己的根本上師去受法。
此類居士欺瞞善知識,既貪著又愚癡。試想,即使他們求得了其他的法要又如何呢?如果再聽說另一個「無上」妙法,又會心癢難熬,對于當前所受法又會舍棄不修。如此狗熊掰棒子般地「趕場拜師」,到頭來必定一事無成,解脫無望。此類居士,正如佛經(jīng)中形容的,猶如春天下種,在莊稼未長成時,拔苗重新栽種。如此一次次反復,直至秋天,雖然付出極大辛勞,卻落個顆粒無收的結果。
如果我們的恩師是具格的善知識,就會觀察我們的因緣和根器,如果我們真的適合修其他法,或者應去依止其他善知識,恩師一定會告訴我們。昔日,吉美赤烈沃塞無法長壽,其上師吉美林巴觀此緣起,指授其參拜瑜伽士久利津而得長壽灌頂。漢地禪宗祖師臨濟義玄,在黃檗希運座下三次被打,不明其理,希運禪師指授其至高安灘頭參拜大愚禪師,義玄由此而明了法性。
貪求別法的居士,其根本錯誤即是對善知識沒有堅定的信心,相應地,也就對其所受法要沒有信心,因此才會東奔西求,不斷馳取。若對所傳法要缺乏信心,就不可能珍惜,更不會依之行持。若是這樣,弟子不僅在修行上不能進步,而且稍有不慎就會造下舍棄善知識的罪業(yè)。
三、結語
日常法師講解《菩提道次第廣論》時,曾談到這樣一則故事:一日魔王對佛陀說:「佛陀啊,你在世的時候,我奈何你不得,等你涅槃后,我讓我的子孫穿你們的衣服,以相似的言行來敗壞你的教法。」佛陀聞言,一時無語,默然下淚。日常法師講至此處,亦不禁潸然。我聽到此處,也心頭一痛,此后每一憶及便悲慨交加。
人們對于佛法的印象、佛法的理解,多半來源于他所接觸的居士。如果我們居士言行不當,令眾生誤解乃至厭惡佛法,那我們即成為魔王的眷屬、提婆的子孫!
末學每每念及現(xiàn)在佛法之衰敗,不禁心如刀割。作此篇《自我警示錄》不為批判他人,只為警醒我們居士,在日常行持中常自我檢點,自我糾正,以改變與我們接觸的人對佛法的誤解,以利于正法之弘揚。竊望讀者唯念末學誠懇之心,勿以言辭過激,語含譏諷為意。
居士學佛不如法的言行面面觀
如果得到了聽眾的贊許和佩服,此類居士將有熏熏然的滿足感;如果相反,在他們不能說服聽眾,或者所說的不太如法而被指出時,此類居士非但不能虛心聽取意見,而且會為挽回面子爭論不休,甚至會惱羞成怒,惡語相加。 佛法內學,修心為本。正是因為我們的業(yè)力習氣重,煩惱貪欲多,才需要我們以正法甘露矯正自心,去除染污。而...
寬見法師答:學佛有什么用處
剛才看了師父的博文<居士不如法言行面面觀 >,其中第一條1、燒香拜佛...我就有這個問題,比如家里遇到難事,如同我原來在單位一樣,遇到問題找組織,找領導。現(xiàn)在,我是佛弟子,當然是找佛嘍。于是會在做早晚課時,在佛像前訴說我的難處,并求佛加持。有時候還會在寺廟做普佛。特別是家里人,全家...
青青的照樣子寫詞語,aab結構類的的成語近義詞意思相同的四字詞語
青青的照樣子寫詞語,aab結構類的的成語 對對子--扳扳倒--栲栲兒、 盤盤國--呀呀呼--悄悄話、 偷偷的 可可坊--鳛鳛魚、 蛩蛩氈--明明德--對對子、 欣欣然--茫茫然--都都知、 姑姑節(jié)--溜溜兒--明明德、 六六魚--鳛鳛魚--溫溫然、 拉拉隊--飄飄藥--醺醺然、 安安藍...
徐文明的主要作品
主要論文1、《菩提達摩考》,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刊94,1、2期合刊,收入《達摩禪學研究》下冊,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2、《現(xiàn)實與超越》,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94,4。3、《中臺頂上大泉名稱的演變與二十八祖說的始起》,五臺山研究95,1。4、《新儒家與文化重建》,學術界96,1。5、...
當前學佛人常見的誤區(qū)有哪些?
居士不如法言行面面觀 ——摘自《臨濟棒喝》第3期 ---轉自佛教導航網(wǎng)站 筆者學佛時日非短,獲益良多,常常祈愿所有眾生皆能早日趣入正法,早日解脫輪回之苦。有的時候,也會感嘆和奇怪,為何珍貴勝于摩尼寶珠無量倍的無上妙法所信者極少,或者即使號稱“信佛”的同修,也常常疑惑而退心。除了我們經(jīng)常所說的“時值末法...
相關評說:
明山區(qū)當量: ______ 許多學佛修行的居士們,在思維上犯著一個毛病,那就是以為學佛是出世間法,生活是世間法;學佛是個人的修持,家庭是全家的生活,這些全是兩回事.事實上,學佛與家庭、與生活,原是一體兩面不可分割的事.因此,我們來談談. 年余前...
明山區(qū)當量: ______ 在于你自己. 若純素則不吃.若未素食,或蛋奶素(吃蛋和奶,不吃雞鴨魚肉)則可食. 當然,最好是不吃.能不吃則不吃! 不管是從慈悲心還是健康來說(因現(xiàn)在的養(yǎng)殖雞出來的蛋,雞受盡痛苦.沒有需求,就沒有殺戮,沒有養(yǎng)殖.而且養(yǎng)殖雞從出生到死亡,只在一小小處生存,N多痛苦,染N多病,蛋能好嗎)(若非養(yǎng)殖雞,肯定是受精卵) 不用去糾結受精卵還是不是受精卵.明確告訴您,蛋乃葷食.但佛制里面,沒有強調在家居士不可食.所以,自行選擇即可. 當然,最好是不吃.能不吃則不吃!
明山區(qū)當量: ______ 不是出家人不用到寺廟誦經(jīng)念佛,寺廟是佛門清靜之地,只有出家人在廟里有世間規(guī)律的在誦經(jīng).你想想如果許多人陸陸續(xù)續(xù)的到寺廟誦經(jīng)念佛,沒有節(jié)奏,又聲音繁雜,又是男女混雜,那寺廟成何體統(tǒng),對吧?我想剛開始寺廟的師傅好言相勸,你們沒有聽從他的話,繼續(xù)誦經(jīng)還頂嘴理論對吧?可能他比較不會說話語氣重了,佛與慈悲為懷,人與行善為本,在寺院鬧矛盾有失得體,有失善意,不懂忍讓那誦經(jīng)念佛又有何用?對吧?
明山區(qū)當量: ______ 您好,我就是背著家人學佛、念佛的.原來妻子是不能聽到佛這個字的,一聽她就說頭疼頭暈,現(xiàn)在她也開始念佛了,我也沒做什么,只是自個念佛.所以,要相信阿彌陀佛名號的力量,把一切不利因素當作逆增上緣.助念是什么意思呢?這是...
明山區(qū)當量: ______ 你是想說,不到單,吧? 不到單,一種苦行的禪定修法,這是深度得修法,不是初學者的修法,不是三兩句的事兒,建議你看一下'菩提道次第廣論'里面的'奢摩他品',里面有詳細的講解.
明山區(qū)當量: ______ 學佛,是要向佛學習如何修行無為之法,而證得無上菩提的.去除心中的貪嗔癡慢疑是修行,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是修行,不執(zhí)著于世間的利益是修行.真正修行無為之法者才是和格的居士.
明山區(qū)當量: ______ 《大般涅槃經(jīng)》說:“欲見佛性,證大涅槃,必須深心修持凈戒,若持是經(jīng)而毀凈戒,是魔眷屬非我弟子" ,意思就是說修習佛法,最關鍵是要受持戒律. 在家居士,一般是受持五戒_——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如果能夠嚴格地受持戒律,然后修念佛、誦經(jīng)、拜懺等等各種法門,都很容易入門.
明山區(qū)當量: ______ 問題:師父,剛入佛門, 在家居士, 應該怎么修?還有就是現(xiàn)在的人,如果不信佛,咱們應該怎么做?回答:你說的這個問題,實際上說小很小,說大展開可就大了,問怎么修,不僅僅是剛入佛門的人要問,入了佛門很長時間的人也要問,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