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jgcgs88.cn-狠狠久久亚洲欧美专区不卡,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无毒不卡,噼里啪啦国语版在线观看,zσzσzσ女人极品另类

  • <strike id="qgi8o"><td id="qgi8o"></td></strike>
  • <ul id="qgi8o"><acronym id="qgi8o"></acronym></ul>
  • <li id="qgi8o"></li>
    <ul id="qgi8o"></ul>
    <strike id="qgi8o"><rt id="qgi8o"></rt></strike>
    <ul id="qgi8o"><center id="qgi8o"></center></ul>
  • <kbd id="qgi8o"></kbd>

    星云法師:如何實踐佛法 星云大師說怎樣才能有好人緣

    第一篇 慚愧懺悔 壹·前言 古人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沒有過失固然可喜,但是有了過失能夠勇改前非,更是難能可貴,所謂不美無過,美其過而能改,就是這個意思。例如破戒,在佛教里并不是不可原諒,只要能夠心存慚愧,至誠懺悔,仍有重生的希望。因為破戒是個人行為上的過失,行為上的過失還是可以醫(yī)治的;怕的是,犯了戒不但不以為錯,還自鳴得意,覺得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這就叫做破見。破見,就如病入膏肓的人,無藥可救;因為破見是根本思想的變動,根本思想一旦發(fā)生偏差,真理佛法就再也不能進入心中,如此勢必永遠與佛道無緣,所以佛經上說:“不怕念頭起,只怕覺照遲。”佛教不怕人犯錯,只怕有錯不改,如果犯了錯而能生起慚愧懺悔的心,就能重新納受佛法,就有得救的動力。因此,慚愧懺悔是實踐佛法的重要一課。 貳·慚愧的意義 與重要性所謂“慚愧”就是一種羞恥之心。根據《俱舍論》卷四說:自省所造的罪惡而感羞恥的心為“慚”,以自己所造的罪面對他人時,引以為恥的心為“愧”。而《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九更積極的解釋“慚”就是自己不造罪,“愧”是不教他人造罪。在唯識學的五十一心所中,慚、愧與信、不放逸、輕安、舍、無貪、無嗔、不害、勤,合稱為“十大善地法”,也就是相應于一切善心的心所。 由于慚與愧二者能使我們的心地清凈,諸行光潔,因此稱之為二種白法。又,慚愧的心一生起,能長養(yǎng)一切善行功德,因此列為佛教七圣財之一。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一個有慚愧心的人,不但能時時自我反省檢討,而且處處替他人著想,他的道德人格必然是高尚磊落的,就像一個人披上瓔珞,人身也為之莊嚴起來,因此《佛遺教經》說:慚恥之服,無上莊嚴。 相對于慚愧者,為無慚無愧。一個人如果不知道慚愧,縱使有過也不肯改,甚至無惡不作,終至道德淪喪,失去人格;一個沒有人格的人,猶如一棵被剝了皮的樹,樹無皮,則根莖、枝葉、華果皆不得成,可見慚愧對于人是何等重要! 在《雜阿含經》卷四十七中,佛陀告訴弟子:“有二凈法能護世間,所謂慚、愧。假使世間無此二凈法者,世間亦不知有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宗親、師長尊卑之序,顛倒渾亂,如畜生趣。以有二種凈法,所謂慚愧,是故世間知有父母乃至師長尊卑之序,則不渾亂如畜生趣。” 由佛陀的開示可知,人之所以異于畜生者,是因為人有慚愧心,有了慚愧心,所以能正人倫、明義理、尚道德、守秩序,國家社會才不致于脫序紊亂。慚愧心之于社會人生的重要,于焉可見! 參·懺悔的意義與重要性 “懺悔”就是悔謝罪過以請求諒解的意思。《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十五說:懺與悔具有不同的意義,懺是請求原諒;悔是自申罪狀。《六祖壇經·懺悔第六》說:“懺者,懺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yè)、愚迷、憍誑、嫉妒等罪,悉皆盡懺,永不復起,是名為懺;悔者,悔其后過,從今以后,所有惡業(yè)、愚迷、憍誑、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是名為悔;故稱懺悔。”懺悔二者合起來,其實就是向別人認罪的意思,含有改往修來的意義。 根據經典所說,我們凡夫一日所作,功少過多,甚至舉心動念之間,無非是罪、無非是業(yè)。這些罪業(yè)就像烏云遮日一般,障蔽了我們的佛性,使我們在生死海中流轉,輪回不已。 不過,佛經也告訴我們,一個人不怕犯罪,只怕不懺悔;懺悔可以消除罪業(yè)。正如衣服臟了,只要用清水一洗,自然潔凈如新;一田的秧苗,只要禾苗茁壯,旁邊縱有一些雜草,也起不了作用。又如投一把鹽巴在一杯水中,水的味道奇咸無比,如果再多添加一些清水,咸味自然轉淡;一塊石頭,把它放在船上,藉著船的浮力,它就不會下沉。懺悔一如法水,可以洗凈我們的罪業(yè);懺悔就像船筏,可以運載我們到解脫的涅槃彼岸;懺悔譬如藥草,可以醫(yī)治我們的煩惱百病;懺悔好比明燈,可以照破我們的無明黑暗;懺悔一似城墻,可以攝護我們的身心六根;懺悔有如橋梁,可以引導我們通往成佛之道;懺悔猶如瓔珞,可以莊嚴我們的菩提道果。《菜根譚》里說:“蓋世的功勞,當不得一個矜字;彌天的罪過,當不得一個改字。”犯了錯而知道懺悔,再重的罪業(yè)也能消除,因此,有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見懺悔有無比殊勝的功德! 在佛教的萬千法門中,無論我們修學那一個法門,都必須以清凈無垢的心田去納受,因此懺悔是必要的修行。原始佛教的教團中,佛陀為了讓犯罪的弟子得以懺悔罪行,每半個月定期舉行布薩一次,并且制定夏安居的最后一天為“自恣日”,由此可知懺悔在佛教僧團中的重要性。 肆·如何懺悔慚愧與懺悔 雖然同樣含有改過遷善的意思,惟前者較偏重于內省,是一種“誠于衷”的功夫;后者則屬于“形于外”的行為,因此懺悔有一個先決的要件,就是要“發(fā)露”懺悔,所謂“發(fā)露”,就是把自己所犯的過錯一一表白出來,如果有所隱藏,懺悔就無法得到完全的清凈。 一、懺悔的對象與因緣 懺悔既然需要發(fā)露、表白,因此,就必須要有一個對象。究竟應該向誰懺悔呢?以下幾個對象可以讓我們懺悔:1.佛像 2.菩薩像 3.師長 4.大眾至于懺悔所須具備的因緣,依《四分律羯磨疏》卷二十二所載,懺悔必須具足五緣,即: 1.迎請十方諸佛菩薩。 2.誦經、持咒。 3.自白罪業(yè)。 4.立下誓愿,絕不再犯。 5.明證教理。 另據《圓覺經略疏鈔》卷十二所載,小乘之懺悔須具五法,即: 1.偏袒右肩,便于執(zhí)侍作務的意思。 2.右膝著地,表示奮勉懇切。 3.合掌,表示誠心不亂。 4.表白自己的罪行,毫無隱藏。 5.對佛菩薩、師長、大德行接足禮,表示卑下謙恭,至誠禮敬。 大乘佛教則主張懺悔須具備五事: 1.先嚴凈道場。 2.次以香花鋪地。 3.設壇、懸五色幡、燒香、燃燈、敷高座、請二十四尊像。 4.七日長齋、三時沐浴。 5.供僧。 其他,也有不依律的規(guī)制,采行禮拜、誦經或禮懺等。 談到禮懺,我國佛教中的懺法,起源于晉代,漸盛于南北朝,及至宋代,為懺法的全盛時期。其間,各宗各派依據各種經典所作的懺法,不勝枚舉。近世通行的懺法有: 1.梁皇寶懺:為我國流傳最久的懺法,今人每于滅罪、消災、濟度亡靈時,延僧虔修此懺。 2.慈悲三昧水懺:略稱水懺。唐代悟達國師知玄以三昧水洗瘡而濯除累世冤業(yè),為此懺法之典故。知玄依宗密所撰《圓覺經道場修證儀》,輯成慈悲水懺法,令眾生依此懺法至誠懺罪,以消釋宿世冤業(yè)。 3.大悲懺:又稱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是根據“大悲咒”而作的懺法,為現今普遍流行的懺法。 4.藥師懺:又稱藥師三昧行法。是根據《藥師如來本愿功德經》而作的懺法;凡消災延壽的法事,多禮拜此懺。 5.凈土懺:又稱往生凈土懺愿儀。是采用《大無量壽經》及《稱贊凈土經》等諸大乘經典而立的懺法,此懺法隨著凈土信仰的流行而廣行于民間。 6.地藏懺:又稱慈悲地藏懺法,為較晚出的懺法。凡報親恩或祈父母冥福的法事,多禮拜此懺。 此外,金剛懺、八十八佛洪名寶懺、千佛洪名寶懺等,也都是一般常行的懺法。 二、懺悔的方法與類別 懺悔的方法與性質,依各經所載,有多種分類。 《四分律羯磨疏》卷一載,懺悔有制教懺與化教懺二種。犯戒律的罪,須行制教(戒律之教)的懺悔,僅限于出家之五眾、小乘、現行犯等;犯業(yè)道的罪,須行化教(經論之教)的懺悔,此則通于所有行者。 制教的懺悔又分為三種: 1.眾法懺:對四人以上的僧眾行懺悔。 2.對首懺:對師家一人行懺悔。 3.心念懺:宜對本尊行懺悔。 《摩訶止觀》卷二載,懺悔分事懺與理懺: 1.事懺:藉禮拜、贊嘆、誦經等行為所行的懺悔,又稱隨事分別懺悔。一般的懺悔都是屬于此類。 2.理懺:觀實相之理,以達滅罪的懺悔,又稱觀察實相懺悔。 《金光明經文句記》卷三載,懺悔有三種: 1.作法懺:依律儀的作法而行懺悔,如禮拜梁皇懺、大悲懺等懺儀。 2.取相懺:觀想佛像的相好、功德等,以為除罪的懺悔。如能觀想成功,表示心念都在佛的慈悲、功德上,罪業(yè)就不容易現前了。 3.無生懺:無生懺就是觀實相之理,念罪體無生的懺悔。無生者,法本無生,所謂“心生,則一切法生;心滅,則一切法滅”,又謂“罪業(yè)本空由心造,心若無時罪亦滅”。罪業(yè)在相上雖然有善惡,但是在性上并無善惡,因此在本性上、在佛性里并沒有罪業(yè)可言。 天臺宗行者也立有三種懺悔法門──1.以戒律門懺悔:精持戒律,夙夜不懈的修持,猶如大火,燒去一切情識障。 2.以功德門懺悔:常行功德,供養(yǎng)三寶的修持,猶如春風,拂去一切煩惱障。 3.以無生門懺悔:勘破生死,修習無我的修持,猶如凈水,洗去一切知見障。 又,天臺宗依智顗大師所著的《法華三昧懺法》而作“六根懺悔”,即懺悔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的罪障。又稱法華懺法,是天臺宗重要的懺儀。 據《觀普賢菩薩經》載,在家眾的懺悔法有五種: 1.不謗三寶,乃至修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2.孝養(yǎng)父母、恭敬師長。 3.端正身心,以慈悲、道德待人。 4.六齋日不殺生。 5.相信因果。 除了以上各經所載的懺悔方法外,一般佛教徒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修行以下六種懺悔: 1.說好話懺悔。 2.捐善款懺悔。 3.勤勞服務懺悔。 4.成就他人懺悔。 5.用感恩報德的心懺悔。 6.以禮佛謝罪的心懺悔。 三、懺悔的功德與懺相 懺悔不但可以滅罪,而且可以增福。依經典記載,懺悔可得五種福德: 1.終不遠離一切圣人。 2.一切眾生樂見樂聞。 3.入大眾時,不生怖畏。 4.得好名聲。 5.莊嚴菩提。 懺悔之后,罪業(yè)是否究竟清凈,可以依懺悔當時的情狀自我審查。懺悔之相有三品之別: 1.下品懺悔:全身微熱而眼出淚。 2.中品懺悔:全身毛孔發(fā)熱出汗,從眼出血。 3.上品懺悔:全身的毛孔和眼睛都出血。這是最高的懺悔。 四、懺悔與感應的原理 一般人學佛修行總希望有所感應,但是為什么有的人有感應,有的人沒有?感應的原理就如同“月現江心”一般。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云萬里天”、“菩薩清涼月,常游畢竟空;眾生心垢凈,菩提月現前。”菩薩就像一輪皎潔的明月,常游在畢竟空里,對大地眾生沒有分別心,只要眾生心中清凈無垢染,就像江河的水澄澈無波,月亮自能影現江心。所以沒有感應的人,不能責怪天上沒有月亮,應該怪自己的心海不清凈。所謂“人有誠心,佛有感應”,只要我們能時常藉著懺悔的法水來滌凈心垢,自然能與佛菩薩感應道交。 伍·結語 經云:“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心是我們的主人翁,成佛作祖端賴它;五趣流轉也因它,心的重要,不言而喻。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人只知道澡浴凈身,卻不知道“凈心”的重要,任由我們的心在五欲塵勞、人我是非中奔馳攀緣,計較得失,終至永無解脫之日。 我們的心要如何凈化呢?慚愧懺悔是凈化身心的力量,一念慚愧懺悔的心,能使我們原本缺憾的生活,轉化為時時風光,處處自在,豐足無憂。慚愧懺悔是袪惡向善的方法,當前社會亂象紛陳,人人為了一己之私,罔顧多數人的利益,造成社會脫序不安,此時如果人人都有一顆慚愧懺悔的心,自忖對不起國家民族、對不起社會大眾、對不起父母師長、對不起親朋好友 ,由于“對不起”的這份慚愧懺悔的心,必能激發(fā)感恩回饋的情操,繼而化暴戾為祥和,何愁社會不安定?所以,慚愧懺悔不但是學佛者必修的法門,更是建立祥和社會的救世法寶! 第二篇 發(fā)心立愿 壹·前言 我們做任何事情,一定要先訂定目標,有了目標才有努力的方向;有了方向,做事才能著力。訂定目標就是“立志”,在佛教稱為“發(fā)心立愿”。 貳·何謂發(fā)心立愿 發(fā)心立愿,是學佛的根本。發(fā)心,又稱初發(fā)意、新發(fā)意、新發(fā)心、初心、發(fā)意等,是指發(fā)自內心的意念。《華嚴經》說,學佛要不忘初心,也就是勉勵我們不要忘記學佛最初所發(fā)的“上弘下化”的菩提心。 學佛是一種修心養(yǎng)性的功夫,心要如何修呢?修心先要“發(fā)心”,經中譬喻我們的心如田、如地,心田要開發(fā)才能播種,開發(fā)了的心地才能成長萬物。所以學佛的第一步先要發(fā)心,發(fā)心睡覺,覺會睡得好;發(fā)心吃飯,飯會吃得飽;發(fā)心作事,則無事不辦,所以修心的第一步就是發(fā)心。 所謂“立愿”,是指想要成就自己所期許的目標的一種決心,也就是一般所稱的“立志”。 立愿如同時鐘上緊了發(fā)條,汽車加足了汽油,能產生前進的動力;又如船只裝了羅盤,學生訂了功課表,有了前進的目標。所以,發(fā)心就是開發(fā)心田,立愿就是確立目標。學佛不發(fā)心立愿,譬如耕田不播種,船只沒有指南針。種田不播種,如何能收成?航海缺乏指南針,如何渡向彼岸?所以學佛首先必須發(fā)心立愿。 參·發(fā)心立愿的重要 學佛首重發(fā)心立愿,發(fā)心立愿是表示自己對未來的期許,由此可知佛教對未來價值的重視。 《勸發(fā)菩提心文》說:“入道要門,發(fā)心為首;修行急務,立愿居先。愿立則眾生可度,心發(fā)則佛道堪成。” 《大智度論》卷七說:“作福無愿,無所標立;愿為導御,能有所成。譬如銷金,隨師而作,金無定也。”“莊嚴佛國事大,獨行功德難以成就,須藉愿力方能達成。如牛力雖能挽車,亦須御者方有所至。” 此外,《大集經》說:“發(fā)愿能摧伏煩惱魔軍。”《發(fā)菩提心經論·誓愿品》說:“菩薩發(fā)心,先建至誠,立決定誓,立誓之人,終不放逸、懈怠、緩慢。”由此可見,入道之由,莫不行愿,因為“果”雖然是由“行”所招感,但是如果沒有“愿”力,即使是行,也無法到達所期望的目的,所以發(fā)心立愿是成就一切事業(yè)的重要助緣與動力。 發(fā)心立愿猶如播種,種子的好壞可以決定未來的收成;發(fā)心立愿的動機與大小,均可影響一個人未來的成就,其重要可見一斑。 肆·學佛應發(fā)何心,立何愿 《楞嚴經》說:“因地不正,果遭迂曲。”發(fā)心立愿要合于大、正、圓、真,也就是所發(fā)的愿,不受世間物欲、名位、權勢所誘惑,甚至不管遭遇任何艱難困苦,即使攸關生死,也絕不忘失自己的誓愿,一心只為求證無上菩提,只為救渡眾生出離生死洪流,如此發(fā)愿,才不會偏離正道。 根據《翻譯名義集》卷十二說,學佛應發(fā)三種心: 1.發(fā)大智心:以智慧廣求一切佛法,普令眾生皆得法喜之樂。 2.發(fā)大悲心:慈愍一切眾生輪回生死,受種種苦,誓愿救拔。 3.發(fā)大愿心:依四弘誓愿,發(fā)無上菩提之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此外,諸如感恩心、慚愧心、向道心、功德心、深信心、尊敬心、廣大心、忍耐心等,凡能幫助我們完成“自利利他,自覺覺他”,學佛最高目標的愿心,都是學佛者不可一刻或忘的發(fā)心。尤其應該發(fā)以下四種心,立四種愿: 一、四心 1.發(fā)慈悲心,人我無間:學佛就是向佛學習,佛是慈悲的體現者,學佛如果沒有慈悲心,便無法與佛法相應。佛法的根本目的是“拔苦”“與樂”,而“慈”便是“與樂”,“悲”就是“拔苦”,所以學佛如果不能慈悲,則空有學佛之名。佛教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有慈悲心的人必能泯滅人我對待,必能不分親疏,照顧所有的人,自然能與別人沒有隔閡,達到人我無間。 2.發(fā)信愿心,常隨佛學:常隨佛學是普賢菩薩所發(fā)的十大愿之一。我們學佛,就是要學習佛菩薩的發(fā)心立愿,我們要常跟隨善知識、老師、大德們學習,有一份發(fā)心,必有一番成就。 3.發(fā)菩提心,上弘下化:古德說:“菩提心為因,大悲心為本,方便心為究竟。”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大悲心就是下化眾生,方便心就是方便行四攝法。一個菩薩行者發(fā)心,一定要有菩提心,有了菩提心的種子,再配以大悲心、方便心為助緣,如此融合三心,才算是發(fā)大乘心,這是學佛的人都應該發(fā)的大心,能夠發(fā)菩提心,必能進趣菩薩道。 4.發(fā)無我心,擴大完成:無我是說我們的心境可以包容一切,將別人看成與自己一樣,甚至為了完成大我,可以犧牲小我。能夠發(fā)無我的心,把自己融入大眾,融入團體,那么大眾就是我,團體就是我。所以無我之我,反而更大、更高,更能成就一切,完成一切。 二、四愿 1.眾生無邊誓愿度:我們學佛,除非甘心做個小乘的自了漢,否則弘法度眾就是我們責無旁貸的使命,所謂“弘法為家務、利生是事業(yè)”,因此,只要是大乘行者,都應該發(fā)起“眾生無邊誓愿度”的大心。 2.煩惱無盡誓愿斷:學佛,其實就是在與自己的煩惱魔軍作戰(zhàn),能夠戰(zhàn)勝煩惱,自然能顯發(fā)自己的真如佛性,自然能趣向佛道;反之,如果連自己的煩惱都無法斷除,而在生死苦海中輪回不已,更遑論度人。所以學佛首先要健全自己,要誓斷一切煩惱。 3.法門無量誓愿學:學佛既然要發(fā)度眾之心,首先自己要具備各種知識、能力。在古代印度有所謂的“五明”: (1)聲明:語言學、聲韻、訓詁、音樂。 (2)工巧明:科技工藝的知識。 (3)醫(yī)方明:衛(wèi)生保健、醫(yī)藥的知識。 (4)因明:邏輯推理、論理學。 (5)內明:專心思索五乘因果妙理之學,或表明自家宗旨之學。 以上五明,涵蓋面雖廣,然而在今天多元化的社會,似乎已不敷所需,這不過是在說明菩薩為度一切眾生,當學一切法門。 4.佛道無上誓愿成:學佛最終目的是為了成佛,成佛雖然不容易,須經“百劫修相好,千只修福慧”,但是我們要難行能行,尤其不僅自己要誓成佛道,更要發(fā)愿度盡一切眾生,共成佛道,這才是真正的“佛道無上誓愿成”。 伍·諸佛菩薩的行愿 根據經中所載,過去諸佛莫不由發(fā)愿而成。如《無量壽經》卷上所載的阿彌陀佛四十八大愿、《悲華經》卷七所說的釋迦牟尼佛五百大愿、《彌勒菩薩所問本愿經》所說的彌勒奉行十善愿、《藥師如來本愿功德經》中,藥師如來為滅除眾生病苦而發(fā)的十二大愿等。乃至文殊菩薩十八大愿、普賢菩薩十大愿、觀音菩薩十大愿、地藏菩薩發(fā)愿“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等,都是諸佛菩薩的偉大行愿。茲列舉四大菩薩行愿于后,以為佛子效法: 一、文殊菩薩行愿 1.愿以恒河沙諸佛世界為佛剎。 2.愿佛土光明遍照。 3.愿于菩提樹下成就正覺,若不滿愿,誓不起座。 4.愿于諸佛國土為眾生演說妙法。 5.愿佛土中無有女人及諸惡道。 6.愿諸眾生離煩惱垢,見凈梵行。 7.愿佛土眾生,生時袈裟隨體。 8.愿眾生思食即得百味盈滿。 9.愿廣施貧窮苦惱眾生資財法味。 10.愿鬼道眾生悉獲飽足。 11.愿眾生悉得五神通,乘空無礙。 12.愿為眾生說法,令離渴愛。 13.愿諸眾生思衣即得妙寶衣服。 14.愿于諸佛土,供養(yǎng)財寶資具。 15.愿諸眾生遠離八難及不善法。 16.愿諸眾生無有苦惱及諸不悅意。 17.愿以無量妙寶莊嚴佛土。 18.愿所有佛剎功德莊嚴,皆令置我佛剎中。 二、普賢菩薩行愿 1.禮敬諸佛。 2.稱贊如來。 3.廣修供養(yǎng)。 4.懺悔業(yè)障。 5.隨喜功德。 6.請轉法 輪。 7.請佛住世。 8.常隨佛學。 9.恒順眾生。 10.普皆回向。 三、觀音菩薩行愿 1.愿我速知一切法。 2.愿我早得智慧眼。 3.愿我速度一切眾。 4.愿我早得善方便。 5.愿我速乘般若船。 6.愿我早得越苦海。 7.愿我速得戒定道。 8.愿我早登涅槃山。 9.愿我速會無為舍。 10.愿我早同法性身。 四、地藏菩薩行愿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此外,古來多少高僧大德為“正法能久住,眾生得離苦”而發(fā)下弘愿。譬如:玄奘大師“寧向西天一步死,不回東土一步生”,終于完成西域取經的大愿;鑒真大師“為大事也,何惜生命!”終于將佛法弘傳于日本。乃至近代慈航法師的“我今發(fā)心,不為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乃至權乘,諸位菩薩,唯依最上乘,發(fā)菩提心,愿與法界眾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都是后世佛子學習的典范。 陸·今日佛子如何發(fā)心立愿 發(fā)心立愿,可以堅定信心與毅力,可以增長菩提心,提升信仰,使我們的道德、人格臻于至善。尤其今日社會,如果多一個人發(fā)心立愿,志求菩提,就多播下一粒成佛的種子;多一個人學佛成佛,社會就少一分暴戾之氣。所以希望人人都能經常發(fā)心立愿,發(fā)愿為自己留下信仰,為家庭留下貢獻,為社會留下慈悲,為生命留下歷史,為道場留下功德,為眾生留下善緣,為未來留下愿心,為世界留下光明等。 以下為現代佛子撰擬發(fā)愿文,祈愿人人發(fā)心得度。 一、弘法師的發(fā)愿文 一愿佛光普照,眾生隨緣皆得度。 二愿法水長流,護法檀那悉蒙益。 三愿佛教興隆,人人學佛福慧增。 四愿每日所作,普皆利益法界眾。 五愿學佛所學,常作佛事永不倦。 六愿于諸眾生,常起大悲施法益。 七愿心平如地,普載眾生無怨親。 八愿世間大眾,明因識果行正道。 九愿貧病眾生,身心安樂眾病除。 十愿社會安定,無諸世間憂悲苦。 十一愿國家富強,眾等悉發(fā)菩提心。 十二愿世界和平,佛光凈土在人間。 二、佛光會員發(fā)愿文(一) 一愿我們禮敬常住三寶,正法永存佛光普照。 二愿我們信仰人間佛教,生活美滿家庭幸福。 三愿我們實踐生活修行,隨時隨地心存恭敬。 四愿我們奉行慈悲喜舍,日日行善端正身心。 五愿我們尊重會員大眾,來時歡迎去時相送。 六愿我們具有正知正見,發(fā)掘自我般若本性。 七愿我們現證法喜安樂,永斷煩惱遠離無明。 八愿我們發(fā)愿普度眾生,人間凈土佛國現前。 佛光會員發(fā)愿文(二) 一愿做個共生的地球人。 二愿做個同體的慈悲人。 三愿做個明理的智慧人。 四愿做個有力的忍耐人。 五愿做個布施的結緣人。 六愿做個清凈的修道人。 七愿做個樂觀的歡喜人。 八愿做個融和的佛光人。 三、家庭主婦的發(fā)愿文 一愿護持佛教,恭敬三寶,永遠做佛教的護法。 二愿實踐佛法,建立美滿家庭,使家人平安幸福。 三愿教育兒女,以身作則,使成大器,做國家棟梁。 四愿幫助先生發(fā)展事業(yè),使無后顧之憂。 五愿孝順公婆,克盡子媳之道,確保家庭和諧。 六愿多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做好環(huán)保、護生工作,為后代子孫建設一個舒適的生活空間。 七愿每日布施歡喜,把快樂分享別人,使社會充滿詳和之氣。 八愿人人知足感恩,勤奮工作,民生富足,而無殺、盜、搶劫、詐欺等惡事滋生。 四、警察的發(fā)愿文 一愿克盡職守,勇于承擔,保障人民安居樂業(yè)。 二愿伸張公權,打擊犯罪,消除社會暴戾風氣。 三愿端正身心,奉公守法,樹立警察優(yōu)良風范。 四愿自身安全,不受侵犯,免使家人擔憂受怕。 五愿維護正義,布施無畏,使世間無邪惡恐怖。 五、小學生的發(fā)愿文 一愿用功讀書,充實知能,將來做大事業(yè),報效國家。 二愿孝順父母,友愛兄長,做個不令父母擔憂的好孩子。 三愿尊敬師長,與同學和睦相處,做個品學兼優(yōu)的好學生。 四愿遵守校規(guī),不做有損校譽的事。 五愿樂觀開朗,主動助人,日行一善。 六愿校園風氣善良,沒有安非他命的毒害侵襲。 七愿世間都是好人,沒有綁票、勒索等恐怖事情。 八愿人人都有幸福美滿的家,都能在父母的愛護,師長的教育下,快樂而健康的成長。 柒·結語 一般學佛的人,經常勸人要發(fā)心、要立愿。其實,發(fā)心立愿不是佛教徒的專利,社會上任何一個人都應該發(fā)心立愿。發(fā)心,才能把事情做好;立愿,做事才有目標。發(fā)心立愿就像開采能源一樣,心里的能源是每個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最大財富。《勸發(fā)菩提心文》說:“金剛非堅,愿力最堅;虛空非大,心王最大。”一個人的心量有多大,成就便有多大;愿力有多堅,力量就有多強。心發(fā)則佛道堪成,所以,學佛一定要發(fā)心立愿,發(fā)心立愿才會有成就。 第三篇 六度四攝 壹·前言 佛法浩瀚無邊,但是歸納起來總不出: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等五乘佛法。此五乘佛法是依發(fā)心、目的與方法的不同而區(qū)別。人天乘是佛陀所施設的方便法門,是世間法,不能了生死。聲聞、緣覺乘雖然可以了脫生死,超出三界,但是只為自度,只能“拔一己之苦,得一己之樂”,未能度眾利他,佛陀斥為“焦芽敗種”,可見仍非究竟。唯有自利利他,自度度人,發(fā)四弘誓愿,修六度四攝法門,圓滿佛果的菩薩乘,才是佛法的究竟法門。 發(fā)心趣求大乘的菩薩,以六度為主要修行方法,《增一阿含經》序說:“菩薩發(fā)意趣大乘,如來說此種種別,人尊說六度無極,布施持戒忍精進,禪智慧力如月初,逮度無極觀諸法。” 菩薩如果修行六波羅蜜,具足福慧資糧,圓滿所修,便得證悟無上正等菩提。如《發(fā)菩提心經論》卷上說:“布施是菩提因,攝取一切諸眾生故;持戒是菩提因,具足眾善,滿本愿故;忍辱是菩提因,成就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故;精進是菩提因,增長善行,于諸眾生勤教化故;禪定是菩提因,菩薩善自調伏,能知眾生諸心行故;智慧是菩提因,具足能知諸法性相故。取要言之,六波羅蜜是菩提正因,四無量心三十七品諸萬行共相助成。若菩薩修集六波羅蜜,隨其所行,漸漸得進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見六度四攝是成就菩提道果的必備條件。 貳·六度的意義與內容 “六波羅蜜”,梵語sad-paramita,sat-paramita。全稱“六波羅蜜多”,譯作“六度”、“六度無極”、“六到彼岸”。波羅蜜譯為度,是指到彼岸的意思,也就是達成理想,完成的意思,是大乘佛教中菩薩欲成佛道所實踐的六種修行方法。 六波羅蜜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其意義、內容如下: 一、布施 布施,梵語“檀那”,此云“布施”,布己所有,施與眾生,這是攝受眾生的第一步。“先以欲鉤牽,后令入佛智。”在生活上先給予滿足后,才容易引領眾生修行入道。布施有三種: 1.財施:內財施與外財施。布施頭、目、腦髓生命,叫做內財施;施舍田園舍宅、衣食財寶,稱外財施。 2.法施:以佛法化導眾生,使其得度,稱為法施。“諸供養(yǎng)中,法供養(yǎng)為最”,《金剛經》云:“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所得福德,不如受持四句偈等,乃至為他人說。”法施的殊勝難得,可見一斑。 3.無畏施:屬于精神力量的布施。給予苦難者以精神上的慰藉,使他遠離恐怖畏懼;或者自己持戒忍辱,不侵犯他人,使對方免于畏懼。譬如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使眾生遠離怖畏,便是施無畏。 布施的可貴,就其功

    懺云法師:佛靈和心靈是兩碼事嗎
    說得怎么那么好呢?比祖師還高。維摩經諸大菩薩、大阿羅漢,和維摩居士就這么一問一答、一問一答,說到最后,文殊菩薩和維摩居士兩人,一問一答,問答到極處了,兩人默然無語,就是不可思議那個境界了。不可思—不可心里思惟;不可議—默然無語,這是佛法。《金剛經》說到第十四分,須菩提痛哭...

    光孝十年,云寺佛授,成法衣缽是指什么
    唐·宗密《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之二載(大正48·403c)︰‘達摩以壁觀教人安心云,外止諸緣,內心無喘,心如墻壁,可以入道,豈不正是坐禪之法?’所謂二入是‘理入’和‘行入’,理入是屬于教的理論思考,行入是屬于實踐,即禪法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義。 理入和行入的名稱,見于北涼所譯《金剛三昧經》〈...

    云居山見聞錄
    正智老和尚的生死危機,以及隨后的復雜事件,顯示出云居山的復雜人際關系。盡管如此,我最終還是決定保持距離,只在一次偶然中獲得了一門傳承。這再次揭示了人性在佛法中的糾葛。體光禪師講述的往事中,揭示了一誠弟子純*違反戒律的處理,顯示了叢林規(guī)約的重要性。盡管體光禪師因此事受到爭議,但叢林制度的...

    煮云法師安然西逝
    煮云法師,五十八歲時已步入老年,盡管身患高血壓和糖尿病,但他并未放棄弘法。在生命的最后十年,法師的主要活動是領導各種精進佛七,足跡遍布臺灣省各地的佛場。法師有一個心愿,就是建立一個專修凈土的道場。一九八二年,機緣巧合,張慶源居士捐贈土地,慧顗法師的協(xié)助下,臺中太平鄉(xiāng)的護國清涼寺開始...

    妙印法師為什么不弘法
    妙印法師是指謙云妙印大師,他是中國佛教中妙化派的較高修行者。妙印法師沒有弘法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1. 個人修行重點:妙印法師可能將個人修行放在首位,專注于自己的修行和開悟。在佛教中,修行者通過個人實踐和領悟尋求解脫和覺悟,妙印法師可能將個人成就和救度自己視為最重要的目標。2. 教誨...

    濟群法師《初入佛門的四點意見》
    正因為有了這些問題,我們才會去探討,去學習,去實踐。 又如我們學習教理,肯定會對許多問題搞不明白,這就需要向法師們請教,對佛法的認識才能提高。在學習教理過程中,我們會發(fā)現,佛教的許多觀念與我們以往的認識都是不同的。通常人們認為:人死如燈滅,人死了就沒有,可是佛法講三世因果,既然佛法是這樣認為,那它的...

    懺云法師對戒殺戒淫的開示
    男女一樣、他漏,你怎么補?補了他就漏,再好的藥、不如佛法戒殺盜‘淫’妄酒,我自己也品驗這樣、最好!這是基本。 這是虛云老和尚一百二十歲的相片,他老人家在一百一十三歲被打斷兩個肋骨,還能打坐入定,以后又好了。這都是我們的榜樣。廣欽老和尚九十五歲、虛云老和尚一百二十歲。臺中李炳南老居士,有人問他...

    彌光法師開示舉例
    修行佛法的關鍵在于實踐,而非僅僅停留在口頭闡述。《楞嚴經》中提到的“見、得、了、證”,意味著親身領悟、體驗、證悟,這是無相而真實的修行境界,不能僅憑言語表達,一開口就可能偏離正道,一動念即違背法理。禪修者需用心參悟“念佛是誰”,日夜不斷探求,如同貓追捕老鼠般全力以赴。要做到過去...

    如何用佛教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有幾種方式,可以給你選擇。第一,你先找一些關于佛教的書籍,讀一讀。比較適合你現在說的內容的有,星云大師寫的《寬容》等,圣嚴法師寫的《認識佛教》。你可以先看看這樣的書,先入門。第二,當你開始覺得說的很有理。你就可以讀一些容易起步的佛經,比如最短的《心經》。僅僅260個字。你先把他...

    初學佛教每天如何修行
    其次是“解”,目前末法時代,邪師如恒河沙,如果沒有一位正信的法師為我們解釋佛教義理,連基礎都打錯,自然每一步都錯了。但是前兩項固然難得,第三步才是最難的,因為“行”,就是自己要按照法師吩咐的去做、去實踐,這一步是很多人學佛的分水嶺,因為沒有實踐,哪來真實的感知呢?又如何去“...

    相關評說:

  • 包池14774173171: 進入佛教的關鍵是什么?安住在佛家的關鍵是什么 -
    紅花崗區(qū)沉孔: ______ 因為只是在家人,不是出家人,依戒律不能直答.所以將星云大師的開示復制如下,同參、共悟. ”今天是佛學講座的第一天,我要和各位講的是──“佛教的財富觀”. 一.佛教的財富觀 說到財富,是我們每一個人所希望、所喜歡的,但是,...
  • 包池14774173171: 學佛如何實修? -
    紅花崗區(qū)沉孔: ______ 人們對待佛法的態(tài)度,有口頭喜歡、有作為幌子、有堅決實修等多種表現.前兩種自不用說,就是堅決實修也可能產生誤區(qū),不知不覺影響修行效果. 在真心奉行佛法的人群中,最常見的修行方法是誦經、念佛、持戒、行善、修福等,而在頓悟...
  • 包池14774173171: 星云法師:如何建設人間佛教 -
    紅花崗區(qū)沉孔: ______ 支持一下感覺挺不錯的
  • 包池14774173171: 怎樣真正領悟到佛法的真諦 -
    紅花崗區(qū)沉孔: ______ 一是信,相信佛法是自己的心靈凈化的最好方式; 二是學,學習佛學經典,掌握佛法基本知識; 三是習.按照佛學原理方法修習佛法; 四是用,在掌握了一定佛法后,全力實踐佛法弘揚佛法.
  • 包池14774173171: 如何將佛法和日常生活結合起來 -
    紅花崗區(qū)沉孔: ______ 五戒十善落實在生活中,阿彌陀佛!
  • 包池14774173171: 我是讀大學才遇到佛法看到佛經的知道凈土宗的 -
    紅花崗區(qū)沉孔: ______ 如果需要了解佛法的基本道理,先搜索和學習《南傳佛教基本概念》這類書,無論南傳、北傳、藏傳,把握基本的佛學道理是一致的,而南傳佛教在介紹基本思想方面則更詳細和清楚.也就是懂得佛法基本的思維方式和內容,比如緣起、四諦、...
  • 包池14774173171: 星云大師在家人為什么要禮拜出家人 -
    紅花崗區(qū)沉孔: ______ 阿彌陀佛 在佛教中,出家為僧,除了個人的修證解脫、播種解脫種子之外,更具有住持佛法、延續(xù)佛燈,宏揚佛法、引領眾生出離生死苦海之功用,而與佛、法并列為“三寶”.因此,出家人的功德和地位是很尊貴的.戒律規(guī)定:出家人不可以...
  • 精品无码视频99日韩精品| 中文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季| 久久久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原来神马电影完整版在线观看| av免费无码在线观看| 91精品国产福利尤物| 激情男女高潮射精AV免费|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毛片| 亚洲AV永久纯肉无码精品动漫|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品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