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之驚鴻人生:(五)一樽還酹江月
剛剛安頓好的家,又得搬!
二十年來,就這么搬來搬去,江湖漂流;這淮上行舟,已整整十次了,蘇軾恍然看見自己從一個風華正茂的少年,在歲月的風塵里,漸漸變成須發(fā)蒼蒼的老者。
南宋詞人蔣捷《虞美人》詞說得好:“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人生情境,率多如此。
元祐七年(1092)八月,蘇軾又接詔命,讓他回京任兵部尚書,后又加職侍讀學士。蘇軾盡心竭力,一心想把小皇帝引向明君之路,但是很快就有政敵出來彈劾他,甚至拿他七年前草擬的詔書中的語句來羅織罪名,一而再,再而三,不把蘇軾排擠出京城不罷休。
官司打到最高層,太皇太后明辨是非,將一干宵小貶到外地。但是他們的目的也達到了,蘇軾入相之事被擱置下來。閏之夫人多年跟隨蘇軾奔波顛沛,憂勞成疾,此時病情加重,竟至不治,于元祐八年八月去世。這對于蘇東坡的打擊,可以想見。
他寫下《行香子》一首聊以寄托心情:“昨夜霜風,先入梧桐。渾無處,回避衰容。問公何事,不語書空。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朝來庭下,飛英如霰,似無言,有意傷儂。都將萬事,付與千鐘。任酒花白,眼花亂,燭花紅。”
就在此時,太皇太后(英宗皇后高氏)卻也駕崩了,臨終前,還牽掛著一干老臣的命運。因為她已經(jīng)感覺出,即將獨立執(zhí)政的孫兒趙煦對她的抵觸和對新政的偏愛,那么,老臣們最好的結(jié)局只能是歸隱。
正如她所料,十八歲的宋哲宗很快便被一幫擁護熙寧、元豐新政的人所包圍,楊畏、章惇、呂惠卿等卷土重來。元祐諸臣——高太后所重用的人——將被清算,已是注定的事。蘇軾首當其沖,被趕去“知定州”,定州是今河北省下轄的一個縣級市,在石家莊和保定之間。
本來他想去越州(今浙江紹興),因為不遠處常州還有他原來置下的田地房產(chǎn),以后可以就近歸休。但皇上既然不肯開恩,他也只好從命。王詵、王鞏、蘇門四學士以及蘇轍一家前來送行,蘇軾是說著笑話離開的,他以自己特有的幽默感,來沖淡那壓抑的氛圍。
從九月三日太后辭世,到九月二十六蘇家啟程,新政派之行動,何其迅猛果決!
在定州,蘇東坡嚴整三軍,修葺營房,盡心作為,有如其他任何一處任職。這人的好處,在于即有道家的瀟灑隨性,又有佛家的空明曠達,更有儒家的濟世情懷。這后一點,彰顯他的踏實可靠和慈悲為懷,即是道家所謂的赤子之心,也是佛家所說的菩薩心腸。所以說,在修養(yǎng)的極高處或極深處,各家思想是融通貫通的,并不對立,有對立也只是表象,是皮毛。
在定州,詞人李之儀為他做幕僚,更加深了對他的了解和傾慕,二人結(jié)下深長的友誼。
每每如此。無論東坡先生到哪里,自然會有追隨他的人,這些人甚至之個人安危、順逆于不顧,以一親東坡為榮幸。這些人的品質(zhì)里,有一種貞正的質(zhì)素,叫人崇敬。他們綿延了文明,綿延了人性的可愛。
元祐九年(1094)春,宋哲宗改元紹圣,意即要繼承神宗所推行的新政。但事實上,章惇、呂惠卿等人完全拋棄了王安石的革新主張,一味迫害元祐老臣以泄私憤,北宋黨爭的后期,政治生態(tài)就是這樣,權(quán)力成了報復政敵的工具。我們借古詩十九首里的話說,“焉得不速老?”
蘇軾此時一心只愿回川中養(yǎng)老,但元豐黨人豈可讓他如愿?仍是故伎重演,劾奏蘇軾知制誥時所作詞命皆譏刺先朝。趙煦于是下令削去其兩學士銜,以左朝奉郎知英州。這才不過在定州待了半年多,又要搬家。定州在河北,英州在嶺南,相距遙遠,路途艱險。蘇軾已是五十七歲的老人了,卻還要去嶺南多瘴之地,所以在汝州與蘇轍話別時,二人都不免傷感。然后蘇轍又拿出自己的積蓄,幫助哥哥一家遷居。蘇邁就此帶領(lǐng)家人去常州宜興安家,蘇軾只打算帶小兒蘇過去南方。
但是不久,又有新詔:奪蘇軾左朝奉郎知英州事,改承議郎,惠州安置,不得簽書公事。又是差不多像黃州那樣的遭際了,蘇軾倒也看得開,惟盛暑中覺心寒而已。他原本想只帶蘇過一個赴南,但是一直隨侍身邊的忠仆墨郎夫婦卻堅持跟隨前往,朝云也偷偷留了下來。人情冷暖,實可令人感慨,最寒冷的,是人心;最溫暖的,也是人心。
章惇、蔡京等人迫害元祐老臣的活動竟愈演愈烈,不惟生者,竟然連死去多年的司馬光、呂公著等人也不放過,要他們家產(chǎn)充公、子女削職,甚至還想燒毀《資治通鑒》,可謂喪心病狂!以至于連同黨的人也覺得過分了,《資治通鑒》才得以保全。“小人”之“小”,胸懷小是主義。不由得想,章惇名字里這個“惇”字(義為厚樸)可真有點名不副實了!而此次“紹述”之變,竟禍及八百多人。
在惠州,蘇軾依然是游山看水,作詩寫詞,心情倒覺得比在北方還放松。他是一個能發(fā)“此間有什么歇不得處”之問的人,隨性悠游是本色。所以,不久便有了那首大家耳熟能詳?shù)摹痘葜菀唤^》:“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黃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
詩酒人生,曠達性情,蘇東坡在艱難中也能活得有滋有味,兼之略懂修養(yǎng)之道,健康也無大礙。但年輕的朝云卻染了病,竟至棄他而去,年僅三十四歲。老東坡此時開始真正仳離歲月,悲傷可以想見!
蘇軾總是因詩及禍。幾首《縱筆》傳到京城,他的“逍遙自在”令人嫉恨,這使他又遭貶瓊州別駕,不得不移居南國更南處——荒涼的海南島。惹禍的那首小詩是這樣寫的:“白發(fā)蕭散滿霜風,小閣藤床寄病容。報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輕打五更鐘。”人家不管你是怎樣的“霜風”滿面,“病容”凄慘,就是不許你“春睡美”,哪怕只是暫時片刻也不行。于是蘇東坡渡海南行,沒有什么,生命都不過是“贅疣”而已,遑論只是移居?
在海南島,物質(zhì)匱乏,而心情尚屬安適,大蘇依然是交了一群老少朋友,切磋詩文書畫,還應(yīng)邀授課,在荒涼孤獨里也有充實快樂。一直到1100年,二十五歲的趙煦突然駕崩,蘇軾才有了北歸的希望。
一路迤邐歸來,船到金陵,有故友邀去渡江至儀真(今儀征市),登金山妙高臺。此處鐫刻著李公麟所繪東坡居士像。蘇軾凝然佇立,注目良久,感慨萬端,遂于石上題詩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1101年七月二十八日,蘇東坡便與世長辭了。
尾聲
宋哲宗駕崩后,端王繼位,是為徽宗。徽宗是哲宗弟弟。蘇軾離世之后不久,蔡京做了宰相;緊接著,徽宗下詔,司馬光、蘇軾等二十一人子弟不許在京城做官,然后立“元祐黨人碑”于端禮門,碑上刻元祐老臣文彥博、蘇軾等一百二十人罪狀,皆追貶。并下令搜取蘇軾詩詞文章,盡行銷毀,刻文的石碑者亦不例外。
但是,詭異的情形就在于——蘇軾詩文禁而不止,越禁錮,越珍貴。終于在二十七年后,等來宋高宗趙構(gòu)的平反。《蘇文忠公贈太師制》文中說:“故禮部尚書……蘇軾,養(yǎng)其氣以剛大,尊所聞而高明。……嘆異人之間出,驚讒口之中傷。……王佐之才可大用,恨不同時;君子之道暗而彰,是以論世。倘九原之可作,庶千載以聞風。可特贈太師,余如故。”
又四十五年后,南宋第二個皇帝宋孝宗趙眘(shèn),于乾道九年(1173)為元祐老臣平反,搗毀元祐黨人碑,蘇軾復為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加“文忠公”謚號,并下令遍天下搜集蘇軾詩詞文章,刊印《蘇軾詩文集》,趙眘親為作序。至此,蘇東坡才真可以含笑九泉了。
誰知道呢?呵呵,也許他只有一聲苦笑,因為歷史,有時太像小兒的游戲。(全文完)
【特別說明:蘇東坡生平資料參考了李時英紀傳體長篇小說《蘇東坡》(昆侖出版社出版,2006年版)。這組《蘇東坡》系列文章 所用圖片部分均來自網(wǎng)絡(luò) 】
蘇東坡之驚鴻人生:(五)一樽還酹江月
每每如此。無論東坡先生到哪里,自然會有追隨他的人,這些人甚至之個人安危、順逆于不顧,以一親東坡為榮幸。這些人的品質(zhì)里,有一種貞正的質(zhì)素,叫人崇敬。他們綿延了文明,綿延了人性的可愛。 元祐九年(1094)春,宋哲宗改元紹圣,意即要繼承神宗所推行的新政。但事實上,章惇、呂惠卿等人完全拋棄了王安石的革新主張...
蘇軾被貶黃州后寫過哪些詞
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蘇軾詞作鑒賞 這首被譽為“千古絕唱”的名作,是宋詞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詞最杰出的代表.它寫于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七月,是蘇軾貶居黃州時游黃風城外的赤壁磯時所作.此詞對于一度盛行纏綿悱惻之風的北宋詞壇,具有振聾發(fā)聵的作用....
求蘇軾被貶后的所有詩詞。
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蘇軾詞作鑒賞 這首被譽為“千古絕唱”的名作,是宋詞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詞最杰出的代表。 它寫于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七月,是蘇軾貶居黃州時游黃風城外的赤壁磯時所作。此詞對于一度盛行纏綿悱惻之風的北宋詞壇,具有振聾發(fā)聵的作用。 開篇即景抒情,時越古今,地跨...
描寫三國人物的詩或三國人物寫的詩\/詞。請注明是誰寫的,簡單的不要...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2、翻譯 大江之水滾滾不斷向東流去,淘盡了那些千古風流的人物。在那久遠古戰(zhàn)場的西邊地方,說是三國周瑜破曹軍的赤壁。四面石亂山高兩岸懸崖如云,驚濤駭浪猛烈地拍打著對岸,卷起浪花仿佛冬日的千堆雪。江山如此的美麗如圖又如畫,一時間涌出了多少英雄豪杰。遙想當年的周郎名...
蘇東坡在黃州的詩歌作品有哪些?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西江月(并序) 頃在黃州,春夜行蘄水中,過酒家飲。酒醉,乘月至一溪橋上,解鞍曲肱,醉臥少休。及覺已曉,亂山攢擁,流水鏘然,疑非塵世也。書此數(shù)語橋柱上。 照野彌彌淺浪,橫空隱隱層霄。障泥未解玉驄驕,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
求與三國有關(guān)的詞,比如《水龍吟》這類的。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12,【作品】:書憤 【作者】:陸游 【內(nèi)容】:早歲哪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guān)。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
關(guān)于不要愁眉苦臉的詩句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人生 一作:人間;尊通:樽) 譯文 大江浩浩蕩蕩向東流去,滔滔巨浪淘盡千古英雄人物。 那舊營壘的西邊,人們說那就是三國周瑜鏖戰(zhàn)的赤壁。 陡峭的石壁直聳云天,如雷的驚濤拍擊著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萬堆白雪。 雄壯的江山奇麗如圖畫,一時間涌現(xiàn)出多少英雄豪杰。 遙想當年的周瑜春風...
蘇軾在黃州時期的作品
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注釋:這首詞寫于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七月,是蘇軾貶居黃州時游黃風城外的赤壁磯時所作。 少年游 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 年代:【宋】 作者:【蘇軾】 霜降水痕收。淺碧鱗鱗露遠洲。酒力漸消風力軟,颼颼。破帽多情卻戀頭。佳節(jié)若為酬。但把清尊斷送秋。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
蘇軾在黃州時期的作品
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注釋:這首詞寫于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七月,是蘇軾貶居黃州時游黃風城外的赤壁磯時所作。 少年游 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 年代:【宋】 作者:【蘇軾】 霜降水痕收。淺碧鱗鱗露遠洲。酒力漸消風力軟,颼颼。破帽多情卻戀頭。佳節(jié)若為酬。但把清尊斷送秋。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
關(guān)于紀念太上老君的古詩句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杜甫的 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杜甫還有一首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zhuǎn),遺恨失吞吳。 3.關(guān)于紀念的詩句 昔我往矣 , 楊柳依依 ; 今我來思 ...
相關(guān)評說:
臨西縣移動: ______ 淺說“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廣州市南武中學 張華 宋代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境界開闊,氣象雄渾,透露著一種豪邁氣概,堪稱豪放詞的千古絕唱.詞的最后一句是“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從全詞來看,理解好這一...
臨西縣移動: ______ 看似消極,實則豪放.既是人生如夢,那就不必計較太多
臨西縣移動: ______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表達詞人曠世之情的句子是: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翻譯:人生如同一場朦朧的夢似的,舉起酒杯奠祭這萬古的明月.賞析:人生短暫,不必讓種種“閑愁”縈回于心,還不如放眼大江、舉酒賞月.“一尊還酹江月”,玩味著這言近意遠的詩句,一位襟懷超曠、識度明達、善于自解自慰的詩人,仿佛就浮現(xiàn)在讀者眼前.詞的收尾,感情激流忽作一跌宕,猶如在高原闊野中奔涌的江水,偶遇坎谷,略作回旋,隨即繼續(xù)流向曠遠的前方.這是歷史與現(xiàn)狀,理想與實際經(jīng)過尖銳的沖突之后在作者心理上的一種反映,這種感情跌宕,更使讀者感到真實,從某種意義上說,更能引起讀者的思考.
臨西縣移動: ______ 酹 lei 部首: 酉 部首筆畫: 07 總筆畫: 14酹lèi〈動〉(1)將酒倒在地上,表示祭奠或立誓 [pour out a libation]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酹而哭者.――《明史》(2)又如:...
臨西縣移動: ______ 念奴嬌·赤壁懷古 · 蘇東坡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崩云,驚濤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
臨西縣移動: ______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上來,根據(jù)上海辭書出版社《唐宋詞鑒賞辭典》版... 故國神游,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其中"亂石崩云、...
臨西縣移動: ______[答案] 念奴嬌·赤壁懷古宋· 蘇軾 大江⑴東去,浪淘⑵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⑶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⑷赤壁.亂石穿空,驚濤... 故國⑾神游,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huā)發(fā)(fà)⑿.人生⒀如夢,一樽還(huán)酹(lèi)⒁江月. 作品注釋 ⑴大江:指...
臨西縣移動: ______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定風波》 這首廣為流傳的詞在初次閱讀時就會被大多數(shù)人深深喜歡,甚至...
臨西縣移動: ______[答案] 念奴嬌·赤壁懷古 · 蘇東坡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崩云,驚濤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